霸王别姬

HD中字

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霸王别姬 剧照 NO.1霸王别姬 剧照 NO.2霸王别姬 剧照 NO.3霸王别姬 剧照 NO.4霸王别姬 剧照 NO.5霸王别姬 剧照 NO.6霸王别姬 剧照 NO.13霸王别姬 剧照 NO.14霸王别姬 剧照 NO.15霸王别姬 剧照 NO.16霸王别姬 剧照 NO.17霸王别姬 剧照 NO.18霸王别姬 剧照 NO.19霸王别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霸王别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段小楼(张丰毅)与程蝶衣(张国荣)是一对打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生,一个饰旦,一向配合天衣无缝,尤其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本质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致使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可耻的第三者,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豆瓣多莉·巴顿的七彩圣诞 爱之圣环十七后 与青春化敌为友跟我说爱我哥特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巨蟒与圣杯鞋店事务所第二季红蜻蜓响马太太我的极品前任人生一串第二季红海盗天狗女囚犯 第四季达·芬奇密码金装律师勇敢风暴没有爱1945全金属裂痕告别王者幻影英雄延迟野·良犬低头遇见爱危险的斜面狩猎(2012)回魂2022从天“儿”降索命暹罗之按摩师特殊病人第一季替身情缘万鳄巨兽追爱四人行朝鲜魔术师我的遗憾和你有关摆动2022今日的网漫坂上之云 第一季亚特兰蒂斯号那时候那些人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九季

 长篇影评

 1 ) 张国荣评《霸王别姬》

對談人:關錦鵬、張國榮

去年(一九九五),關錦鵬應英國大英電影協會(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邀,擔任 [紀念電影一百年全球訪談系列紀紀錄片]兩岸三地部分的製作人,為了這個重大的任務,關錦鵬走访了許多極具關鍵地位的電影工作者。

張國榮是九O年代華裔男演員中極為搶眼的一位,他和陳凱歌、王家衛等大導演合作的《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東邪西毒》等片,在國際間都有舉足輕重的評價,而他在這些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陰柔氣質,不但成為緊扣影迷心弦的魅惑,更成為一種電影藝術的議題。關錦鵬以此為主題,和張國榮談影論藝;在香菸與咖啡相伴之中自在自然地共同完成了一次極為難得的訪談。

關錦鵬(以下簡稱「關」):有人把新舊兩個《夜半歌聲》拿來比較,批評說舊的《夜半歌聲》裡非常強調男主角在被毀容之後受很大的傷害,以帶出角色的悲劇性,那麼新的《夜半歌聲》在這個情節上似乎是簡約了,你認為原因何在?

張國榮(以下簡稱「張」):原因其實就是這部戲在拍的時候太匆促了……我也覺得《夜半歌聲》的戲劇性,以及歌王在毀容之後的宿命與打擊表現得不夠,變得整件事流於場面化,也比較著墨於兒女私情……

在毀容方面,很多人誤會是我愛漂亮、說我自戀,所以不願意去化一個毀容得很厲害的妝,其實真的不是那麼一回事。在我拍了第一、兩天下來,心裡就覺得不那麼落實,我也認為至少該瞎一隻眼睛,但是那時候整個進度很趕,大概是計畫在兩個月內拍完,每天拍完的東西幾乎沒有時間讓你停下來反思或者再拍,就拿瞎眼來說,你不可能原本是好好的,突然在幾場戲後就兩眼都盲了。

關:不談《夜半歌聲》,那麼你怎麼看你拍的《阿飛正傳》呢?

張:《阿飛正傳》!那真是超級自戀(張國榮這裡用英文super narcissismistic 來表示),不知道王家衛在創造這個角色的時候是否需要如此自戀,但是我有我的演繹方法。《阿飛正傳》讓我覺得它純粹是個個人秀,在戲裡面,阿飛這個角色帶動了所有角色一起走。我本身就是長於六十年代的人,那時候的香港最靚(美)、最純真無邪、最讓人開心,也因此在表達時,我就希望把整個調子演得靚一點。

關:在《阿飛正傳》《新夜半歌聲》《霸王別姬》這些戲裡,導演似乎都把一些自戀的、美貌的、甚至陰柔的特質落到你身上,你覺得導演們是不是針對你本身的個性因勢利導?

張:我想是有的。畢竟我在舞臺上的形象總是很強烈的,或許別人也就這樣認為拿一件不靚的衣服給我穿是不對勁的,而要繼續美化它。很多導演自然會給我一些美化的角色,對於這種狀況,我無能為力,因為那是導演的意思,我要尊重他。

關:那麼你介不介意我問你,你本身是不是一個很自戀的人?

張:絕對是!一定是(他用了英文Absolutely, 笑得很是自信)!這件事是沒得抵賴的。

關:0K!我們看到過去有許多電影,片中有很多男性的角色是由女性來扮演,這當中多少會有一個現象:那個年代一些女性觀眾把他愛慕的對象投射進戲裡的人物裡面,這難免會有一些危險,但是如果那些男性的角色由女性來扮演,那就安全多了。今天,這個例子少掉了,而一些比較陰柔軟性的角色你也拍得不少,你認為你處理這些比較陰柔的男性角色,與以前那些女性反串男性角色,其中的分別應該在哪裡?

張:以《霸王別姬》為例吧,我覺得是很自然的,我演這類角色時,很多人是很認同的,幾乎沒有人會認為我演這樣一個花旦的角色是不妥的,是會惶恐不安的。我認為,一個演員除了追求功名之外,還必須讓觀眾信服!

關:你覺得這樣一件事是與你平時在舞臺上的表現,或者你一出來給人在性格、在外觀上的印象等等的結合,而建立了讓觀眾信服的結果?

張:(笑得很謙虛)現在,我當然希望觀眾能夠認同「只要是這種角色,就非張國榮莫屬」。我不需要去展現我的肌肉,像藍波•阿諾那樣,這方面成龍已經做得很好了,而如果在「陰柔」這個特質上我是第一名,why not?

關:所以,你覺得你自己可能不需要很用力,就可以以一個男性演這類角色而令人信服,那麼,你認為你演這類角色時有沒有你對自己的看法而非別人對你的看法?

張:我的確有自己的看法,我想,我有件東西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這件東西就是連觀眾也都認同的一一有些觀眾認為我很敏感,尤其在對愛情的態度上,是用一種比較細緻優雅的方式來表現;或許也有人認為八○、九○年代的男人應該表現威武雄風(抬起拳頭勾了幾拳說:「你拚得過我嗎?」),但是這當中的感覺就有差別了,所以我想,總有些東西是我有的,而別人可能沒有。

關:有一些批評提到,陳凱歌在新的《霸王別姬》裏面與羅啟銳曾經做過的版本最大的不同,就在最後一場。羅啟銳把它結束在程蝶衣與段小樓兩人在浴室裏話當年,而陳凱歌則變成程蝶衣角色的自殺,因此,就有人質疑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以你跟他合作的觀察,你認為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張:我想應該可以這樣去解釋,就是因為……(在這裏思考停留了有15秒之久,才接出下一句話),因為寫《霸王別姬》這本小說的李碧華是個香港人,近年來,香港對於同性戀資訊的獲取與思考基礎多半不脫歐美的範圍,她對同性戀的看法是比較西方的觀察角度,而陳凱歌看同性戀是很中國化的,很道地的中國,或者甚至是很北京的角度去看,對於他的判斷,我無從批評是對是錯。

其實,在拍結尾戲的時候,我們是有過相當激烈的討論的,我曾經極力要求保留兩個男人在澡堂的一段對話,然後如何合理地結束這個故事;但是陳凱歌的解釋是,經過文革的一番激情,葛新死掉,這個時候段小樓如果自殺,會凸顯這個角色是最偉大的,他並不想這麼做,同時,他也認為如果把文革當這部片子的最高潮,在這個地方喊停,然後在若干年後再重新發展一個故事,那又必須加長電影的篇幅才能說服自己;關於這點,其實是沒得爭的,大家看的東西本來就很不同。

至於你問我陳凱歌有沒有同性戀恐懼症,我認為他沒有;但是你問我他是不是那麼懂得同性戀,以我封現代同性戀的知識來看,我認為他並不懂。關於在結局意見上的差異,雖然是很矛盾、很對立,但是,我是一個演員,我應該尊重導演最後的執行意見。

關:程蝶衣這個角色現在是尘埃落定了,但是,先前也曾經邀請過尊龍來飾演,你可不可以客觀地談談你與尊龍在詮釋這個角色上可能會有怎樣的不同?

張: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他個人的優點,阿尊或許沒有我所能表現的那麼細緻(我認為阿尊的「本我意識」會大過我)。有人以為開始的時候我們兩人在爭這個角色,其實並沒有爭過,我一向厭惡與人爭東西,主要是當初他們提出的合約條件與我無法完全契合,之後,他們與阿尊談的合約也出現問題,所以又回過頭找我。

至於在表演方式上的不同,我不知……,基本上,我是以一種相當細緻的手法來演,而且,也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在學普通話與京劇等等。阿尊是一個好演員,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認份地去忍受一些苦,《霸王別姬》確實是一部拍起來很苦的戲.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同時,我想,我演的程蝶衣會陰柔過他,畢竟無論怎麼看,他的外型看起來多少是比我英氣一點,這一點就會讓我們兩人對程蝶衣的詮釋有所不同,但是,我不認為自己的就比較好。

關:所以,就會有人以為如果要你重新選過,你會挑程蝶衣勝過段小樓。

張:確實!因為我覺得段小樓似乎就沒事做了,在戲裡面,他總是被帶來帶去。有許多觀眾會認為程蝶衣是個極其宿命與悲劇型的人物.我卻不那樣認為,程蝶衣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

在舞臺上,他可以醉生夢死地演出,在舞臺外,他與師兄的感情卻是可以完全不理旁人的,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一種先驅。在我們做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止在京劇,其他地方戲曲中也有這種事情發生,只是許多人將它掩藏不說,我們拜訪到的老前輩們就說,即使不明言,從一些當事人彼此亙動的小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基本上,程蝶衣就是整部戲的靈魂,做為一個演員,做為一個詮釋他的演員,我覺得他這麼做是最佳選擇的。

關:(這裡未出現關先生提的問題,就直接是張國榮的叙述了。)

張:一個觀眾買票進戲院,每個人的接收能力都不同,譬如,1000個看《霸王別姬》的觀眾之中,我想大概會有50個人覺得很悶,500個人認為很好看,大家看到的都很不同,但是,我認為有一樣東西是演員必須有的——他得有他自己的魅力。在整部戲裏,觀眾看得最多的人是你,如何讓他們認同你的角色,這是需要個別議論的,不是每個人對任何角色都能勝任的。我敢打賭如果請周潤發來拍這部戲,恐怕就完蛋了,他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不是這樣的。

就我而言,從影以來,我拍過六十餘部電影,飾演過各種不同的角色,近幾年來,也有很多人肯定我是一個很扎實的演員,而現在接演這個角色也正是時機,如果早個五年、十年,我接下這類角色恐怕也行不通。

這是我與陳凱歌合作的第一部戲,在此之前並不熟識,彼此不是那麼了解,對許多東西的要求也不甚相似。但是,我認為他是一個道地的中國導演,我希望這部電影可以跳出香港電影的框框,成為一部真正的中國電影。他是一個中國人,他應該了解當時中國人把道德放在怎樣的位置上,他們會怎麼看同性戀,因為我拍過很多電影,對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掌握自然很小心,我想,問題可能出在陳凱歌自己要有計數,大家都要心有計數。

關:你的意思是針對觀眾?

張: 對,就是針對觀眾,看看觀眾可不可能突然間去面對一個同性戀的議題,在看戲思路上是否轉得夠快?這雖然有例子在前,但似乎還是需要探索,需要去考慮有同性戀恐懼症的人,我想,「如何說服觀眾」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關:一面倒地單戀性格或許加重了你的戲份,但是做為一個演員,從小說到電影的這種改變——一面倒地單戀段小樓,這種感覺你覺得舒不舒服?

張:小說和拍出來的電影不盡然會完全一樣的,你必須相信這一點。這本小說和以前也有人找我談過的同一部戲的其他劇本,加上陳凱歌的劇本,三者其實都不一樣,基本上,我有我自己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而不是用小說的角度,至於你問我拍《霸王別姬》舒不舒服,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是有點不舒服,我覺得拍起來有點綁首綁腳,無法放開來作。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小孩子的部分比成年以後的部分好看,在小孩子的部分,陳凱歌義無反顧地表現所有的東西,反而是成年之後變得很多事是收回到心裡去不想說了。大概是因為這是與他合作的第一部戲,我盡量認同他的觀點,但是我希望下一部電影,可以擦出更多的火花。我想這可能也是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風格,他們對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關:這是不是也對應了剛剛談到的,大家應該顧慮到市場和觀眾來做調整?

張:其實,我身為一個演員,倒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多著重在兩個男人的關係描述上,因為那才是大家最愛看也最值得探討的。

 2 ) 戏梦人生

·张国荣能接《霸王别姬》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黄百鸣:当时张国荣是东方院线的签约艺员,本来不可以去接拍其它公司的电影,但是作为老板的黄百鸣不但不做限制,反而大力鼓动他去接下此戏,说剧本实在太好了,“会成为你一生的代表作”,这种体贴和大度在商业社会里是非常少见的。张国荣是一个感恩的人,从此以后每年都为黄百鸣拍一部贺岁电影,片酬打折,直到约满之后也依然如故。

·陈凯歌下决心请张国荣出演蝶衣是因为当时《号外》杂志为张国荣拍的一辑照片《奇双会》,有朋友寄了照片给陈大导演看:“动心了没有?”陈凯歌果然立即“动心”,专程去香港与张国荣面谈力请。《奇双会》那辑照片是为纪念梅兰芳所做,造型近似《游园惊梦》,拍得确实很美,但是与《霸王别姬》电影一比,立见高下,不仅化妆不如宋小川,张国荣自己的身段、造手、眼神也都非常“业余”,跟拜过名师之后的表现大相径庭。

·百万片酬张国荣:张国荣一来到北京就像上了弦。一方面要学京剧的手,眼,身,步法,一方面要学习地道的北京话,这对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张国荣来说是够难的。拍摄更是马不停蹄,每天上午十点半进棚,晚上十一,二点出棚。时间一长可谓是疲劳作战。不过,他那百万片酬是国内演员想都不敢想的。摄制组对张国荣的行踪严密控制。即使和他配戏的演员也不知道他何时来,何时去,真正是来无影去无踪,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看样子张国荣在北京并不轻松,谁让他这么有名呢?

·大陆很多观众对张国荣的了解是自程蝶衣开始,所以对他有个印象就是阴柔妩媚,实际上张国荣一贯是英气勃勃的小生形象,与程蝶衣相差甚远,为了把他改造成这个男花旦,剧组和他本人都下了好大工夫:剃了他的眉毛,因为太粗太直了,这回要修剪成纤秀的形状;要他保持消瘦的体型,结果常年健身的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瘦得整个人都细了……还有他的胡须:张国荣的胡须比一般人浓重,长满半张脸颊,每天都要剃两次(梁朝伟曾经羡慕地说:“为什么张国荣可以蓄络腮胡,我就只能蓄山羊胡?”),这次为了符合蝶衣的气质,化妆师给他刮干净还不够,还得在他脸上涂粉来掩盖,但是有些镜头仍然可以看到一片青色的须根。另外张国荣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连行走坐立的姿态都改了,那段时间照片上的他坐下来都是紧并双腿,而他一向的习惯是大大咧咧地叉开腿坐,从前是那样,拍完《霸王别姬》之后也恢复了那样。

·认真的哥哥:被港人誉为“天皇巨星”的张国荣把《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程蝶衣给演“活”了。现场的张国荣扭着旦角身段,说起话娇滴滴,笑起来酸溜溜,举手投足活脱一个训练有素的旧戏子。剧组人们对他的演技佩服极了,私下开玩笑的说:“你可真是个妖精!”张国荣对自己的表演也十分得意,虽已拍过很多影视剧,但他仍觉得这部将成为他的代表作。张国荣为人也十分随和。拍戏他是最按时到场的演员,从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果赶上拍脚步声,胳膊,腿等镜头,坚持不请替身,他认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通心的,是有感觉的,局部镜头也是某种情绪,某种信息的传达。他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可以说是“走火入魔”。

·从《霸王别姬》小说来看,只需要两拨演员:少年和成年,但陈凯歌觉得还不够,所以他又选了一拨幼年的小演员。那些小孩们都是戏校的,长得很可爱,又十分敬业。他们可真吃了不少苦,因为所有挨打的戏都是真打。陈凯歌说:与其假打打好几遍都通不过,还不如来一遍真的,这样孩子也不知道会打到什么程度,很真实。打完导演都哭了。

·张丰毅回忆那场挨师父打的戏时说:“原本导演说穿着衣服打,我觉得要表现出挺大的一个老爷们还象小时候那样,把屁股露出来让师父打,意思才对,所以主张脱裤子。张国荣说:我可不光屁股。我说:‘我不在乎,我来。’”等真到拍的时候,板子打下来,张丰毅真是疼得脸也变了,声儿也颤了。拍完起身,别人都上来慰问他,他强笑着说:“没事儿,没事儿……”后来,有人说:“要不你去医务室瞧瞧吧,上点儿药。”他才绷不住,真有点儿急了,回头冲老头儿喊:“你把我打出血了……”这场戏还有一段香港记者的描写:拍这个镜头前,听陈凯歌一声“现在打张丰毅的屁股”,笔者误为开玩笑,张国荣随即乐得拍手叫好。张丰毅声明四十岁以下的女性离开现场方可开拍,陈凯歌只要求在场人不要拍照,引得一片笑声。扮演师传的演员重重地举起“刑具”,较轻地落到张丰毅的身上,众人都笑了,觉得打得不像,于是再来一遍。直到陈凯歌认为打得合格才喊停。 张国荣迅速将“师兄”的长衫放下,他一脸心疼状道:“不能再打了,都打出血了!”由此可见二人戏外也十分默契和友好。

·电影中《贵妃醉酒》一节,高力士的扮演者是一位京剧名家,号称“梨园第一名丑”,据说为人非常骄傲。拍戏那天他与张国荣搭戏,拍完之后悄悄问工作人员:这个人学了几年戏了?工作人员回答:没学过戏,香港明星来着。老先生大吃一惊,立即上前与张国荣结交,赞不绝口,并且约他有机会共演一出折子戏。张国荣高兴地答应了。不过老先生恐怕还不知道,《贵妃醉酒》那段演出张国荣只学了十五分钟就拍成了。

·日本兵入城一节,拍到劫后余生的蝶衣,张国荣拍完之后看了回放,建议说蝶衣的化妆应该更凌乱一些才有被蹂躏的效果,陈凯歌表示同意。张国荣要助手过来亲他一下,助手不敢,于是陈凯歌亲自出马,揽过张国荣狠狠亲了一口,把他脸上的胭脂口红抹得杂乱一片,恰如几缕血痕,拍完之后果然效果更好。

·“师哥你别走”一节,张国荣叫出这一句之后,陈凯歌喊停,走过去给他讲戏。从花絮中可以看到张丰毅和巩俐都停下来望着陈凯歌听讲,而张国荣眼里全是泪,一动不动地盯住张丰毅,待到陈凯歌讲完,伸手拨开陈凯歌继续演下去,眼神始终没有离开张丰毅。

·据香港媒体描述说,拍摄巩俐往张国荣脸上吐口水那场戏试戏时,巩俐只是随意喷些口水,到了正式拍时,巩俐表情好逼真,口水一大口喷过去,陈凯歌说巩俐演得好,够逼真。张国荣拍完这场戏,对巩俐笑道:“怎么你这么多口水啊,好似喷泉一样。”巩俐不好意思,即刻起身帮张国荣抹脸,张国荣说:“不如我今晚不洗脸啦!”

·小楼和蝶衣在剧院演出一节,要求群众演员全体鼓掌,但是一个女孩没有,只是挥舞着一张纸等张国荣签名。张国荣在台上看在眼里,演完之后叫助手找来那个女孩,一边签名一边说:签名是没问题的,但是工作的时候你就要好好演戏才对。

·蝶衣戒烟一节,第一次拍完陈凯歌就说可以了,张国荣不满意,要重拍一遍。连续拍了几次之后,他砸玻璃砸得太狠结果把手指削去一块肉,大家都很紧张,他笑着说没关系,这一回终于拍好了。

·一般电影为了节省经费,都是按场景排工,同一场景的戏安排在一起拍完。《霸王别姬》为了情绪上的连贯,是按时间顺序排工的,就是说电影中前边的戏是先拍的,后面的戏是后拍的,结尾的戏是最后拍的。你可以明显地看出张国荣在开头还不太自然,有点故作扭捏,随后入戏越来越深,演绎得越来越精彩,到电影的后半部分,陈凯歌说他的表现已经超出自己想象,不再对他做指导,是任由他自己发挥的。

·拍摄休息时,“虞姬”张国荣和“菊仙”巩俐开玩笑,两个人亲亲热热,坐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一会说一会笑。立在旁边的张丰毅全无霸王之威,几次细声细语的插话却没人搭理。见他们旁若无人,楚霸王不觉火往上撞,“别介,咱们可是一家人。”俩人转过头来看看瞪着眼睛的张丰毅,大笑起来,原来是巩俐和张国荣设计故意气他。说起巩俐,张国荣赞不绝口,夸奖她出戏快,适应快。巩俐对张国荣也是颇加赏识,只可惜和张国荣配戏要比张丰毅少,要是再多一些就竟锦上添花了。张国荣玩笑道:‘那是他们怕你爱上我。”

·张丰毅与张国荣同岁,拍《霸王别姬》的时候处得跟亲兄弟似的,那年是他俩的本命年,张丰毅特意送了张国荣一条红腰带,教他“避邪”。

·葛优一直以为张国荣比自己小,后来得知人家比自己还大一岁,吃惊地说:“他那是怎么长的。”葛优得了国际影帝之后,张国荣请他吃饭,热情祝贺,还对他说:“我倒是觉得蝶衣应该选择袁四爷,因为袁四爷比小楼更懂艺术,更懂京剧,也更懂蝶衣。”

·《霸王别姬》里的几位客串角色:花满楼一位嫖客是黄磊,红卫兵小头目是吴大维,给蝶衣擎伞的跟班是宋小川,庭审的法官是张进战。

·陈凯歌找巩俐来演菊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照顾国际市场,因为当时巩俐是中国影星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一个,《霸王别姬》为她大幅度增加了菊仙的戏份,境外版本的影碟封面大半张都是菊仙的头像。

·很多人都知道程蝶衣曾经原定尊龙出演,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碧华对段小楼最早看好的人选是成龙,而且成龙也是戏班出身。而成龙怕这部影片的同志色彩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谢绝了。

·张丰毅豪爽,仗仪,真挚,洒脱。陈凯歌独具慧眼选中他演《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对他说:“你的气质与角色吻合。”李碧华对张丰毅也挺满意的,她描述第一次见到张丰毅的印象,说他符合段小楼的形象,不但粗豪硬朗而且“眼角带一点桃花”。剧中段小楼由‘纯”变“俗”,是个又好又坏的人。张丰毅说:“我喜欢演这部戏。演了十几年戏还没哭过,这部戏已经让我哭了两次。你想,让一个堂堂五尺汉子真的哭出来不易啊!” 谈到张国荣,张丰毅的话更多了:张国荣很潇洒,不像大陆人那么累。平时说话高兴时就扭着旦角身段。他演技好,为人也好,总之除了爱吸烟外其他的都好,他们配合默契,戏中是搭档,生活中是朋友。

·拍《霸王别姬》是张国荣第一次北上,香港朋友都为他捏一把汗,担心他到北京去过“非人生活”,张国荣自己也很紧张,带了一大箱子药,拍摄期间成了剧组的公用药品库。到北京他还真病了,水土不服,发高烧,流鼻血,泻肚子,人迅速地消瘦,他说这样挺好,更符合角色形象。

·批斗那场戏非常辛苦,连拍了两天,当时是北京最热的季节,张国荣在酷暑中穿着全套戏装,挂着大牌子,跪在火盆边声泪俱下地演了又演,结果拍完之后大病一场。

·许多时候没有张国荣的戏份,陈凯歌给他放假,允许他回香港休息,他不走,说要维持戏里的情绪,怕分了心。而当时全剧组都知道他在香港有一个“多年女友”,每天至少通一次电话,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没要剧组拿一分钱。

·拍京剧戏份时上行头是很辛苦的事,勒头勒久了会呕吐,张国荣吐啊吐啊硬是吐习惯了,几十斤重的凤冠一戴一整天。行头上好之后不能吃东西,因为脸上的肌肉活动会使贴片脱落,张国荣又不愿折腾化妆师重新化妆,于是不顾自己的胃病经常饿着。就连喝水也要控制,因为上厕所不方便。拍贵妃戏的时候张国荣要上厕所,怕弄脏了一身繁琐的行头,没敢进男厕,跑到女厕去试试看,结果一进门立即又跑出来:“原来女厕更脏……”

·内地公厕之肮脏久负盛名,香港去《霸王别姬》剧组探班的记者都不肯在片场上厕所,每次都要坐车回酒店去上,他们对一贯有洁癖的张国荣居然可以跟剧组其它人同样去公厕深表敬佩。有些特殊场所连公厕都没有,需要在野地里解决,香港记者问张国荣:“有没有跟路过的鬼神打招呼啊?”张国荣笑道:“有啊,我每次都说‘对不起,借个光’啊。”

·张国荣拍戏时总是会自掏腰包请工作人员吃饭,《霸王别姬》也不例外,当时正值盛夏,他还包办了剧组的水果和冷饮,没有他的戏份时也兴高采烈地带着西瓜去片场慰问。5月下旬,正赶上北京罕见的高温。摄影棚高达40多度。张国荣见剧组人员个个大汗淋漓,难免心疼。拍摄间隙,他趁大家不注意,遛出去花了300元买了一箱冰棍儿。

·张国荣对《霸王别姬》剧组的感情极深,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相处融洽,经常在一起玩闹,工作人员说“他是个近乎完美的人”,“工作态度一流,勤力,肯合作,没有架子”,“从来没见过他那么关心人的大牌明星”,“对自己的要求比导演还严格”……拍摄结束时他恋恋不舍,又一次做东请全剧组吃饭,席间难过得忍不住流泪,跟每一个人对饮,喝了三杯茅台十二杯白酒,素来不擅饮酒的他回到房间后呕吐了四个小时爬不起身。张丰毅和巩俐都劝他说以后还有相聚的机会,张国荣说:不同了,以后就算再见,寻不到这份心情了……

·2003年初,已经被抑郁症折磨一年的张国荣专程去北京拜会《霸王别姬》剧组的老友,一一见面,吃饭,扮演小豆子的尹志当时没有见到,张国荣回到香港之后还给他打了电话:“我是你国荣大哥啊,有机会再去看你……”

·陈凯歌说,早几年前,香港就请他拍《霸王别姬》,他没有接。过了几年,他觉得能够驾驭这个题材了,才接拍的。陈凯歌对《霸王别姬》极其用心,许多不为人注目的细节都一丝不苟,比如说解放前剧场的看客中经常会有擎着鹰的少爷,你仔细看电影里,镜头中一晃而过的一位看客臂上就擎着鹰。

·片中程蝶衣是杨立新配音的。尽管张国荣提前3个月到北京练普通话,拍摄过程中,已经能用很流利的普通话与大家交流了,但后期制作时还是发现广东味太重。不过,陈凯歌为了让张国荣的努力在剧中有所体现,在程蝶衣嗓音处于“失真状态”时,还是有两场戏保留了张国荣的原声:一场是程蝶衣神志昏沉抽大烟的戏,还有一场就是他与葛优饰演的袁四爷在后花园舞剑之时,醉后所唱的。而由于国际电影节都要求影片使用演员的原声,杨立新当真成了幕后英雄,字幕中都没有打名字。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在戛纳获金棕榈的影片。戛纳影展张国荣以一票之差落败影帝确实很可惜,连评委会都对他表示抱歉,据说是因为最高大奖金棕榈奖和最佳男主角奖不方便让同一部电影兼得。而当年被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们第一反应都是询问张国荣有无提名,说如果有他,自己就不抱指望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也没有参加华语的影展,影帝也就无从评起,但张国荣自己对这种境遇从未抱怨过。

 3 ) 胡说霸王别姬

程蝶衣:阉割的完成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某个纯洁善良的小孩,看到小豆子被“咔”的一下剁掉了多余的手指时,作不忍目睹状。而我则一脸坏笑地想起一个词:阉割。我始终认为剁手指的一场戏在剧中一定有它的象征意义,否则根本无需设置小豆子的六指,也丝毫不影响叙事情节的进展。

蝶衣是男身女魂,在现实中,他的多余器官是手指;在精神上,他的多余器官是男性的生殖器官。小太监们为了进入宫廷而在自愿或懵懂的情况下切除了生殖器官,而小豆子为了进入戏班而切除多余手指的过程也处于半懵懂状态——精神上,他并不十分清楚母亲会对他做什么;肉体上,冰冷的环境使他的痛觉神经相对麻木,所以在切除手指后他表现得比较平静。于是一刀下去,小豆子肉体上的“去势”仪式就算完成了。

然而这种“阉割”不过是一个隐喻,真正实现由男变女的过程,还要经历漫长的而艰难的过程,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那么而今迈步从头越吧。

先是性别认同,“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一段背台词的情节已经是寓意明显而且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了,外部观念不断重复,最终就会内化为自我意识。而这种性别认同的最终完成是由 “烟枪捣嘴”的动作实现的。这一动作的实施者是段小楼,此时程蝶衣穿着旦角的戏装,被贴上了女性的标签;“捣嘴”的动作类似于男性对女性的强奸,蝶衣在半自愿的情况下配合了这一动作,他的性别意识的转化是在外界推力和内心愿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捣嘴”的工具是烟枪,烟枪暗示着迷幻和上瘾,预示着蝶衣将彻底沉迷于他错误的性别定位的幻影,再也无法自拔。

好了,程蝶衣同学,现在是“女娇娥”了。成了“女娇娥”的蝶衣经历了他毫无防备措手不及的肉体上的“破身”,即老太监玩弄事件。紧接着,蝶衣和小楼收养了小四,一个精神上逐渐成熟的女性开始了母性的觉醒。

蝶衣在化妆间里环抱小楼的腰,说“从一而终”,说“说好了要唱一辈子的戏”,标志着蝶衣的女性意识完全觉醒。他要求得到情爱,并且这种情爱已经有了排他性,这已经是标准的男女间的情感了。

然而小楼并不能满足蝶衣在情感上的需求。于是蝶衣经历了从痴情到迷情的阶段,他的表演剧目从《霸王别姬》变成了《贵妃醉酒》,隐喻着他精神状态的变化。《霸王别姬》中,男女主角有互动有呼应,女主角虞姬坚守爱情并为爱献身;《贵妃醉酒》则是女性的独角戏,爱情世界中的男主角缺失,女性在情爱上无法满足,只好自我麻醉和放纵——在剧中,杨贵妃借酒浇愁,现实中,蝶衣则沉迷于鸦片。袁四爷出现在这一阶段。四爷出现的那场戏中,小楼和蝶衣在台上唱《霸王别姬》,戏院里打出横幅“程蝶衣《贵妃醉酒》”,暗示了蝶衣后来的转变。四爷不是霸王,而是李隆基。李隆基手握强权,内心空虚而失意的蝶衣则成了杨妃,在强权的庇护下放弃坚守走向放纵。

段小楼:沉重的肉身

想起这么一个矫情的短语是在文革时期小四儿审讯段小楼的一场戏里,明晃晃的灯光打在小楼的脸上,舞台上的霸王那么不堪地坐在那儿,全世界都在跟他过不去,而他还得苟活下去。其实我在这里想说的不单是段小楼,只是以小楼的角度来看剧中的各色人物。

在小楼的生命中,蝶衣代表了精神世界,菊仙代表了世俗生活,师父是命运代言人,袁四象征着强权,小四则成了政治附属品。而我们可怜的小楼,就在这几种力量之间苦苦挣扎,被各种力量所牵扯,推引,狼狈疲累地走向最终的归宿。

先说师父。师父对蝶衣影响极大,往往一语成箴地道出了蝶衣的命运。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往往最不为人力所控制而只能归结于命运的驱使。而菊仙则恰好相反,她和科班无关,即她与师父关系较为弱化。在一定范围内,命运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

菊仙的出场在袁四初访蝶衣之后。在精神世界开始受到强权侵犯的时候,小楼转向世俗生活寻求归宿,而菊仙给了他温柔的抚慰和安定的生活。蝶衣和菊仙这一时期的敌对表现了精神和生活的分裂。小楼在俗世中找到了暂时的安乐,放逐他的蝶衣肆意堕落和自我毁灭。

假如一切就这样发展,那么菊仙很可能大获全胜,可是,师父再次出现。师父让蝶衣小楼一起跪下并将两人的头靠在一起,命运之手的最后一推使他们再次走到了一起。

师父去世,小四出场,政治和自然命运之间的交接如此严丝合缝。之后种种人物关系的变迁都不再是命运的自然走向,而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强权迷奸蝶衣,而政治强奸所有人。

童年的小四看似若干年前的蝶衣和小楼,其实,在他顶着水盆说“我要成角儿”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会嫁与政治。蝶衣爱的是舞台,是那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而小四只是迷恋成角儿后的名利和权势。从高喊“枪毙袁世清”开始,小四领略到和政治做爱的快感。这个不知道谁收养了他的孩子,走上了弑父娶母的道路。结果,他真的弑了父——高高在上地审讯小楼;娶了母——看着蝶衣被当众揭发出和袁四的私情。批斗小楼蝶衣时,小四脸上的表情,完全就是一种娶母之后的快感。个人感觉小四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小缺憾,转变略显生硬而人情味不足,有弑父娶母的快感而无羞耻和挣扎。

菊仙和蝶衣的关系是本剧的一个重要内容,总的说来,两个女子从敌对到和解是主要的趋势。蝶衣,小楼,菊仙三人格局变迁过程的前半部分,蝶衣对菊仙是明显尖锐的敌意,表现了精神世界对俗世的蔑视;菊仙则是温柔地恳请小楼和蝶衣分开,俗世生活对精神生活本能地不兼容和抵制,用的是软刀子磨人的方式。

二人关系的转折点是蝶衣戒烟。蝶衣戒烟时全身冰冷,被菊仙拥在怀中,是精神世界在极端无助时主动向世俗生活寻求温暖。而后,蝶衣和菊仙在后台看着小楼和小四唱戏。在被政治强奸时,同样无助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终于达成某种和解。

下着暴雨的夜晚,蝶衣窥视了小楼菊仙的夫妻生活。暴雨象征着强势的政治势力,在政治强暴下,精神世界注视着无助的个体生命在俗世生活中攫取最后的温暖。

批斗时,政治强奸达到高潮,小楼终于彻底抛弃精神和生活。蝶衣的反应,表现出了精神世界完全崩溃时的最后发泄;而菊仙怜悯地看着蝶衣和小楼的互相攻击,那是温软的俗世的生活,对即将被彻底毁灭的精神世界,本能的悲悯和保护。

声音:京剧遭遇广播

京剧:包括京剧唱段,昆曲唱段,京胡锣鼓伴奏及各种背景音乐。贯穿全剧。优美华丽凄凉,饱含情韵,凸显的是情感与命运主题。
广播:包括电台广播和革命歌曲。后段大量出现。声调严肃无情,语气强势,内容激进,表现政治与命运主题。

衣服:个体生命的物化象征

衣服是个体生命的物化象征,虞姬和霸王的戏服是蝶衣和小楼舞台世界的象征,而新婚时的大红锦袍则代表着菊仙苦心经营的安定生活。

影片出现了四次烧衣服的镜头。第一次是小豆子烧了母亲的衣服,从此母亲离开了他的生命;第二次,蝶衣第一次烧戏服,烧了一件大红霞帔,表达出京剧艺术(精神世界)被时代浪潮(强势政治)所侵犯;第三次,菊仙想烧大红锦袍,却终究没烧,因为她还想继续艰难地经营她的日常生活,她还需要一点灵魂式的东西;第四次,蝶衣在批斗会后烧了戏服,霸王和虞姬已死,舞台已死,精神已死。菊仙穿着红袍上吊,她和她再也无法经营下去的,不堪的俗世生活一起,在小楼“划清界限”之后,走向死亡的收容所。

 4 ) 《霸王别姬》里的角色众生相

1. 小癞子

这个从电影一开篇,就在逮机会逃跑的小孩,一句“小癞子又跑了”,道尽了他是个逃跑的惯犯。

随着戏班剧情展开,我们会看到小癞子的日常,就是没完没了的犯错,无穷无尽的挨打。

小癞子,就是那种资质较差,童心未泯,有点调皮捣蛋的孩子,所以他挨得打比谁都多,逃跑的心思比谁都强。(除了小豆子)

他不爱唱戏,总向往外面的世界,可他的人身自由不属于自己,冰糖葫芦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最高向往。

说到童心和自由,戏班其他孩子又何尝不是呢。当小癞子引诱大家打开院子的大门,一瞬间所有孩子都呆住了,眼前五颜六色的风筝如同美丽的幻象。

门内孩子们眼里是深深的渴望,却不敢违背规矩踏出门槛一步。这一刻,门内外孩子们的童年,对比是如此强烈。

小癞子偷了小豆子枕头底下的仨大子儿,吃上了糖葫芦,舍不得吃完的,小心翼翼揣在怀里。

看戏的时候,小癞子哭了,原来台上的角儿那么风光,工夫那么好,资质愚钝的自己跟成角儿之间,隔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啊,只剩下无数顿的痛打。

扪心自问,自己真能有成角儿的一天吗?

小豆子拉他回戏班,他也乖乖跟着,只把借口推到小豆子身上,说自己一点都不怕。一如既往的虚张声势,透着深不见底的心虚。

终于回到戏班门口,见到人,一瞬间腿都吓得抖动。

眼看师父要把小豆子打死了,这次犯的错太大,恐怕真的要被打死了。

成角儿无望,挨打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眼前只怕就有一死。

匆匆吃完怀里的糖葫芦,也算没白来世上一遭,自行了断去吧。

小癞子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被揠苗助长的孩子,那些不被接受的、长期被暴力的学渣孩子。

他是《飞越疯人院》的主角,不能被“规矩”框住,只好走向灭亡。

2. 关师父

戏班在天桥演戏,小癞子逃跑,紧接被关师父被地痞刁难,说演的是下三滥的玩意儿,关师父束手无策只能求饶。

小石头拍砖解了围,戏班也得了赏钱,可回头就被关师父一顿打,理由是戏没演好,拍砖是下三滥的玩意儿。

孩子们起哄开了大门,小石头拦都拦不住,关师父却狠狠打他,说是他开门放人,戏班里不需要讲理,关师父就是最大的理。

小豆子回来,主动求打却不求饶,关师父威严受损,更是往死里打,气头上大刀一挥,要不是小石头躲开了,也就当场没了命,孩子们的命都是关师父的财产。

张公公看中了小豆子,关师父也心疼他,想让小石头跟着去,但也只能妥协,用小豆子的身子换来戏班的成功。小豆子执意要捡婴儿,因为内疚,只好随了他。

戏班总算成功了,合影的时候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就像是一家人,关师父也会慈爱的摸摸小豆子的脸,一日为师,终身如父。

小楼和蝶衣闹翻,沉迷玩乐不再唱戏,关师父急了,急他们浪费一身好工夫,白白糟蹋了京戏,召他们回来好一顿教训,用小时候的回忆点醒他们和好。

关师父走的时候,还在给戏班的孩子们教戏,白发苍苍的盖世英雄,亮相完毕,轰然倒地。

关师父的一生,京戏是他的饭碗,也是他的挚爱,徒弟是赚钱的工具,也是他的孩子。

他是《百鸟朝凤》的老师傅,是传统师徒制里的严师,中国传统技艺靠着他们一代一代手手相传。他也是乱世中讨生活的底层百姓,披荆斩棘的创业者,戏班里的暴君。

3. 豆子娘/艳红

电影开始,艳红带着小豆子去戏班,遇到曾经的客人出手调戏,艳红憎恶的推开那人的手,她不想在孩子面前玷污自己母亲的形象。

艳红给小豆子的头脸包裹得严严实实,今天之后,孩子就会有全新的身份和生活,千万不要让旁人知道他的母亲是个妓女。

抱着孩子看戏,笑得开心,一帮小子们看着皮实阳光,今后儿子也会是这样,希望他离开污浊的环境,不用再假装成女孩,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

年轻的妓女不懂事,不小心当了妈,在妓院养孩子怎么会容易,但母性总有一份不舍得。正因为不舍得,才没有扔掉,假装成女孩子掩人耳目,勉强养到这么大。对外人总要声称这个女儿乖,私下又总得教育孩子,你其实是男娃儿,可千万记住了。

孩子慢慢长大,性别藏不住,迟早会穿帮,过了懵懂的年纪,自己的身份也难以掩饰,迟早遭孩子恨。

如今儿子像个烫手山芋,留着对自己是负担,对孩子也无好处。多想留都留不住了,为自己,也为儿子,不如给他找一个新前程,贫苦人家还能送哪去,戏班是最好的选择,有机会自力更生,不用给人家做牛做马。

儿子是六指,班主怎么都不收,性暗示都没用,只好狠下心肠,切了多余的手指。蒙上儿子的脸,不忍看他的眼睛,也不敢让他看见自己的残忍。冻冰的手,不如此刻硬下的心肠更冷。

哭嚎着,流着泪,无情的母亲把孩子送进戏班,孩子疼痛的叫喊充耳不闻,看着他血手画押,无情的母亲瞪大惊惶的双眼。

脱下身上还算值点钱的斗篷,轻轻披在儿子身上,再回望一眼儿子的背影,狠心扭头快步出门口,匆匆消失在大雪中。这一去,要坚决,早已下定了许多日夜的决心,此刻母子缘分已到尽头。

艳红在电影开头被客人骂作臭婊子,只因艳红不受他调戏,“婊子认钱,翻脸无情”,可说到底不过逢场卖笑,皮肉生意,一场财色交易而已。口口声声婊子无情的客人,不过是想不出钱白占便宜罢了。

艳红是《法外情》的母亲,贫穷,身不由己,苦苦挣扎在泥沼。身为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也想维护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和体面。对孩子无情的抛弃,是她们为数不多的路里,可以给孩子最好的选择。这样的母亲,道是无情却有情。

4. 张公公

失去重要能力的男人,也向往女人,所以张公公有女眷,小豆子到卧房时,张公公和女眷衣衫不整,怪叫玩乐。

失去重要功能的男人,也羡慕男人,所以张公公会娈童,小豆子想撒尿时,张公公把珍贵的玻璃樽拿给他当夜壶。

“现在是民国二十一年。”“不对!是大清宣统二十四年。”

封建王朝拿走了张公公重要的东西,赐给他权势富贵,这让他对王朝忠心耿耿,从身到心的忠诚。当时代交替,王朝覆灭,曾经拥有的面临失去,已经失去的却不能重新拥有。

面对过去,有悔,面向未来,是惧。镜花水月的交界处,只有虚空一场。

到头来,曾得到的终失去,早已失去的却永不能再回来。

张公公是皇权的附属品,亦是牺牲品,他没有家更没有自己,作为皇帝的家奴,皇宫没了,他便什么都没了,只剩一条老命如蝼蚁,苟延残喘。

小豆子的虞姬身上,有老年张公公向往的一切。虞姬对王的忠心,女性的美貌,男性的身体特征,优雅的身段唱腔,贫穷低贱的身份,柔弱可欺的年龄,青春年少的向往。

5. 袁四爷

都说袁四爷是个戏痴。袁四爷爱京戏,懂行,研究得透彻。可袁四爷只爱艺术吗?非也。

袁四爷看中人戏不分的蝶衣,把蝶衣当成虞姬再世,捧他宠他,用各种珍贵物件博他喜欢。

但物件并不是白送的,要拿蝶衣自己来换。从一开始,袁四爷就一遍遍用戏剧里的珍宝引蝶衣入府,其中隐含之意不言而喻。

“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啊”

“你我之间不言钱,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自古宝剑酬知己,愿做我的红尘知己吗”

不言钱,是不让蝶衣用钱买剑,因为四爷不缺钱,蝶衣只能用其他来换。所谓不言钱,只是一场单向选择的交换。不过是利用了蝶衣对宝剑的渴望,使四爷有机会用“钱”来换得蝶衣“自愿”做他的知己。

所谓知己,又可是真的艺术上的知己,属灵的?酒后院中对唱,步履摇晃,戏不成戏,只有蝶衣的悲伤与虞姬共存,看呆了四爷。事后抱剑离开的蝶衣,妆容失色,面目苍茫,如同当年离开张公公府时的小豆子。

如果说袁四爷因虞姬而钟情了蝶衣,他对蝶衣可是真情?蝶衣与小楼闹翻后,曾与袁四爷厮混,当蝶衣以汉奸罪被捕,四爷眼中没有丝毫担心。这段其实有小楼被捕蝶衣的表现做了对比,菊仙来之前,蝶衣已经急着救人,菊仙来后,蝶衣气得是菊仙没照顾好小楼看他被抓,只是装样拿拿架子,他不在乎菊仙许诺是否为真,两人快速达成了救人共识。

而袁四爷气的是当初小楼不买他面子,不慌不忙地刁难,要找补回来。被菊仙威胁时,想到的是撇清自己的关系,所以出手救蝶衣,也是因为菊仙威胁拖他下水。

法庭上蝶衣拒绝说谎串供,袁四爷愤怒离开,“我走不走他都死定了。”语气中听不出一丝感情。

向来袁四爷眼中对蝶衣的渴望,不是粉丝对名角儿的崇拜,不是戏迷对艺术的赤诚,不是男人对爱人的痴恋,而是一个什么都不缺所以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的人,对更好的玩具的占有欲。

袁四爷始终是清醒的,戏是娱乐,戏中人也是,他真心在乎的,是无论哪个王朝来临,权力如何更替,都能独善其身安享富贵,对国家与百姓的一切苦难,隔岸观火,宛若看戏,直到被押解在台上那一刻,他才恍惚感受到什么是人生如戏,第一次亲身入了戏,抬腿欲迈个台布亮相,已被乌泱泱的人群推搡下去,没有谁能成为人生这出戏的旁观者。

袁四爷爱戏,但最爱的是戏里雌雄同体的美,一如他爱观世音不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一切都是为自我中心而服务。他不满足于做个高级票友,而是把自己当成戏里的霸王,在现实里享受着做王的快感,仗着权势财富“打动”目标配合自己的演出。

没有了蝶衣,以后还会有下一个足够好的虞姬,袁四爷要的,是能让精神和肉体得到双重满足,经过国粹艺术锤炼,和动人故事加持的,高级Cosplay的玩物。

6. 小石头/段小楼

7. 菊仙

8. 小豆子/程蝶衣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蝶衣卧在榻上抽着大烟,那坤在双面绣屏风后念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娘,上信收到了吧?

儿在这儿一切都好,您不用挂念。

我师哥小楼,对我处处照应体贴,我们白天练功喊嗓,晚上同台演戏,跟过去往常一模一样。

外面世道虽不大好,不过我们只求平安,把戏唱完拿回包银,太太平平就是了。”

念毕,蝶衣让那坤把信寄到老地方——就地烧了。

那坤熟练地烧着信,一边回道:“这林黛玉要是不焚烧,那叫什么林黛玉呀?”

这一段,大概就埋藏了程蝶衣一生之悲剧的根源。

那一年,在天寒地冻的北平胡同里,幼童小豆子被母亲狠心切下多余的手指,血手画押卖于戏班,从此生离如死别。

那一根断指的意象,既是精神上的阉割,也象征了血脉亲缘就此斩断,乱世中多了一片随波逐流的无根浮萍。

倔强如小豆子,在受到戏班小子们的嘲笑后,烧掉了娘亲给他留下的唯一纪念物,从此只当娘是死了。

他有多爱她,就有多恨她。

后来,蝶衣给娘写信,信里有戏、有师哥,都是他理想中的幸福,信的那一边,是理想中因为死亡才不得不抛下他的娘亲。

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精神寄托,如此,我才是我。

如果真的无根无源,无依无靠,无牵无挂,无情无谓,那我又是谁呢?

好在很快,小豆子找到了对他重要的那个人。

师哥小石头人仗义,对他好,为了帮他宁愿自己受罚。所以,小豆子也要对小石头好。

(裹被子象征着关爱,可以对比其他剧情看。母亲临走前,给小豆子披上斗篷,被小豆子烧了;虞姬角色被抢后,菊仙给蝶衣披上斗篷,被蝶衣扔了。)

小豆子总也唱不对《思凡》,他宁愿被打死都不愿改口。

从全是女人的青楼,到全是男人的戏班,他对性别有懵懂的概念却不真正了解。

打出生就被冒充女孩养大,心里只记得娘的话,别忘了,你是男孩,不是女孩,要记住。

事实上他也并不爱唱戏,宁可把伤手浸水毁掉,那是娘强给的路,不是自己的选择。

终于逮到机会跟小癞子一起逃了出去,枕头底下的仨大子儿,是对师哥的深情告别。

终于看到了戏台上的风光,霸王他以一敌百,气概不凡,可他又是多么孤独无援。

小豆子泪流满面,他想起了师哥,师哥可不就是活在世上的霸王。

师哥保护他,照顾他,为他受罚,为他担心,为他难过。

师哥是他在这世上相依为命的人,是他安全感的源头。

他逃出来,师哥还饶了他,却不知要害师哥再受多少苦,挨多少打。

听师父讲戏里的故事,故事里有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从一而终。

对戏,对人,都是如此。

脑海中泛起四面楚歌、兵荒马乱,孤独的霸王,乌骓和虞姬是他最后的依靠。

无根的浮萍,师哥是停靠的岸。悲情的英雄,虞姬是坚贞的心。

从此后,我便是戏痴,人戏不分,我便是虞姬,不离不弃。

从前,你保护我,今后,我照顾你。

小戏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套上了裙褂。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烟斗,鲜血,玻璃樽。师父,师哥,张公公。

小豆子对自我性别认知的执着,终于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被先后突破。

自己的命太苦了,从被娘抛弃那一刻开始,已经没得选择,不想认命,却不得不认。

捡到的婴儿绝不抛弃,仿佛在对抗自己曾经的命运。

娘,你看见了吗?

蝶衣只想跟师哥唱一辈子的戏,可是半路杀出个菊仙。

打从一开始蝶衣就对菊仙有深深的敌视,仅仅是因为这个女人会抢走师哥的关注吗?

“自打你贴上这个女人,我就知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臭婊子,淫妇,她是花满楼的头牌妓女,潘金莲!”

菊仙的身份与蝶衣的母亲一样,对蝶衣来说,那是无情的象征, 恨的起源。

一个戏院头牌,一个妓院头牌,一个大男人。

这一幕仿佛集齐了老话说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英雄气短。

可这老话说得真的对吗?

没有霸王和戏的日子里,只剩茫茫无尽的空虚,要靠着大烟来填满。

戒烟的日子无比痛苦,意识渺茫的时候,蝶衣又回到年幼天寒地冻的北平胡同。

娘,我冷,手都冻冰了。

在蝶衣内心深处,自己始终是那个被娘亲遗弃在冬天的孤儿。

失去腹中孩子的妓女菊仙,心疼地抱着喃喃怀念母亲的戏子蝶衣。

原本视为情敌势不两立的女人,此刻激发出母性的光芒。

原本视如亲生努力栽培的孩子,却不择手段夺取了虞姬的角色。

英雄气短,霸王低头,哪怕只是戏里的从一而终,也终究是没了。

罢了,从一而终原本就是虞姬对霸王的承诺,只要自己守住了,就不算真没了。

有人服了软,有人让了步,可这世道还是不肯放过谁。

那孩子还要利用自己知道的隐私,逼着小楼揭发蝶衣,意图将蝶衣置于死地。

霸王落难,蝶衣以为虞姬终于可以陪着霸王从容面对,却不料被现实打了个响亮的耳光。

曾几何时,蝶衣不得不面对,戏外师哥不会对他不离不弃,戏里师哥不能跟他的虞姬从一而终。

事到如今,蝶衣最无法面对的是,师哥这个霸王,他竟然跪地求饶,背信弃义。

是菊仙不顾危险,拼命从火堆救出那把对蝶衣意义重大的宝剑。

蝶衣的信仰彻底崩溃,毕生对戏剧的痴迷,和对师哥的痴恋,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你们都骗我,都是假的,戏里的故事,戏里的人,戏里的情,都是假的。戏里说霸王是被小人所害,可现实里的霸王自己都是个小人,是非是什么,对错是什么,全都颠覆了。

最终,崩溃错乱的蝶衣,将满腔的恨意,指向了自己命运最初的来源——他的母亲和情敌——妓女。

残酷的现实舞台上,只剩下了,面目可憎的霸王,扭曲狰狞的虞姬,心如死灰的菊仙。

此时此地,在这场惨无人道的悲剧里,完成“弑母”行为的,并非只有蝶衣一个。

那个捡来的孩子,面目陶醉,仿佛看着这世上最美妙的戏曲。

菊仙离去时,忍不住回头,再回头,看最后一眼。

哪有什么霸王,懂得虞姬的,只有另一个虞姬罢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细回顾三人纠缠的过往,段小楼仗义,总是好管闲事,勾起桃花的那个角色,而每遇大事,不顾一切去救人,起实际作用的往往是身边守着的两个人。

菊仙有俗世的心机和智慧,能在生活中上演好戏,去争取爱情。

戏外的蝶衣,也有万不得已,要以色艺侍人,达到目的的时候。

到头来,可还分得清,谁是婊子,谁是戏子?

总归是,婊子情深,戏子义重,英雄却是真假巾帼。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一句背错的《思凡》,如同开启命运的密码,将蝶衣带回小时候。

错了,又错了。

一直都是个错误,原以为自己可以执着,不惜压上性命,最后还是成了身不由己的自欺欺人。

我以为自己可以选择,我以为这就是自己的选择。

原来我只是忘了我是谁,一生都在扮演别人。

我本是男儿郎,我不是女娇娥。

我是谁?

我是我。

我不是程蝶衣,我是小豆子。

突然想起前两年在知乎一口气写了几个角色,剩下两个至今没动,还是搬到豆瓣来吧,又一个坑......

 5 ) 《霸王别姬》最后程蝶衣为什么选择自刎?

写在前面:没想到这篇文章在现在火了,笔者也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公众号《侠影映画》

笔者wx:pwx1240177979欢迎和我讨论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豆瓣或者订阅下公众号。这篇文章写了三天,大概一万多字,原创不易,喜欢就点个赞。文章总体上删除了部分文革的,剩下的就是这些了。笔法比较青涩,希望大家海涵。欢迎有独特见解的朋友交流,留言。你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论《霸王别姬》中创作手法

——浅谈《霸王别姬》

作者:二十八画书生

《霸王别姬》是中国大陆电影中封神之作。以国粹京剧艺术为代表,通过讲述京剧艺艺人学艺的成长故事,将故事发展脉络贯穿中国近代史,可谓是史诗巨制。从一九九三年到现在,该片也是中国唯一一部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本文主要从剧中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通过道具细节和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艺术品,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设计那是不足以成为经典之作的。影片将电影符号象征和隐喻运用独到,在影片中人物形象设计上关键起到关键性作用。影片中程蝶衣阴柔的形象塑造来自影片中三个关键人物对他的三次男性性别阉割。影片中第一次阉割是程蝶衣小时候母亲对他的阉割,把身上多余的一处切除了。程蝶衣在影片中一直扮演角色是旦角,众所周知培养一个旦角很难,培养成大器那更难,因为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需要他自己从心底对角色女性化身份的认同。所以他才会一直念错词,原因是从心理上抗拒承认自己女性化这个身份。不过为了当时各方的利益需要,需要他成为女性化的角色,因为培养好了一般都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要不然后面师父打他的时候也不会说,“打死了就解散戏班子散伙。”师父打其他人的时候没有这么狠,原因是恨铁不成钢。在现实中男性要成为女性,也是需要把身上某一处给去了。这个阉割是母亲为了他符合戏班子标准对他一次伤害;看似是无意中的切除,其实是主创团队对影片的刻意安排。所以他报复的方式是在众人嘲笑他从窑子出生时,立刻就把母亲唯一给他留下的大衣给烧了,从里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有自尊,敏感,倔强的性格,同时也象征着他和母亲的一个了断。第二次阉割是唱“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戏班子需要演出机会,他心理上的潜意识还是男性,所以导致无法接受自己角色需要女性化的事实,即使师父把他的手掌打的稀烂,仍然把台词念错,这时师兄亲自用师父的烟锅捅了他的嘴巴。烟锅的象征寓意不言而喻,同时也是“阉割”的谐音。这时台词没有念错,这说明他已经开始慢慢地接受自己女性化的身份。第三次是最残忍的一次阉割,被变态老太监张公公欺辱;从台词中的老规矩,到看见弃婴之后不顾师父反对母性爆发坚持收养。程蝶衣的母性爆发,从抵抗慢慢妥协再到到已经完全认同自己女性化的身份。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戏剧性的伏笔。

影片中典型人物霸王的角色段小楼的三次拍砖头也很有寓意,第一次救场被师父教育下三滥;第二次在窑子里救菊仙;前二次都是把围观者吓住了,暂时性的缓解了矛盾;但是到了第三次,拍砖再也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矛盾这个大板砖面前,他碰的头破血流。前半部分的二次拍砖可以也可看出他曾经是勇敢仗义的血性男儿,但是到了第三次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前二次的只是外部因素矛盾,而第三次则是自己的朋友出卖了自己,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很识时务”的他批斗的时候就背叛了兄弟和妻子。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壁画大背景是名画《同光十三绝》是十三位京剧艺术的奠基人,也可以说是京剧艺术的祖师爷。第一次出现是在小癞子上吊自杀的场景,背景就是这个画。第二次出现就是在师父唱完夜奔倒下,背景画面仍然是这个画。第三次是小四受罚的时候,背景《同光十三绝》缓缓的落下,这也暗示着京剧艺术即将走向低谷。在戒烟这场戏中,镜头先上给了金鱼特写,然后再转向隔着屏风披头散发的程蝶衣,注意一个细节,程蝶衣蓄起了长发。金鱼,屏风上的牡丹花,长发。这些电影符合的出现是为了展示出一种畸形的美。而里面的焚稿撕扇,出自《红楼梦》黛玉焚稿,晴雯撕扇。黛玉和晴雯的命运结局令人唏嘘。而这一情景再现,亦是为了暗示结局程蝶衣也是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

影片中剑也是一个特殊的道具,是贯彻电影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

剑的第一场出现是在张公公府上,二人第一次见到剑,段小楼说:“项羽要是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毫不掩饰对剑的喜爱。第二次出现是在袁四爷府上,剑只是一个玩物,送给了蝶衣,程蝶衣牺牲了自己获取了这把剑。第一次送剑给师哥的意义有二重,一是为了京剧艺术想成全师哥成为真正的霸王,因为他说霸王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二是剑作为一个信物代表着程对段小楼的情感寄托。所以师哥没有认出这把剑的时候,程蝶衣才愤愤地说以后各唱各的。因为不管是戏里戏外,师哥都辜负了他的一番意。第二次送剑是在戏园子大街,把剑送给卖西瓜的师哥;在苦难中,程蝶衣主动传递出和好的信号,段小楼也想唱戏。剑在这里可以看成维系二人情感的纽带。第三次剑出现在批斗大会上,段小楼毫不犹豫把戏服扔火堆,但是扔剑的时候明显犹豫了一下,因为剑是程蝶衣送的,是有感情的。所以菊仙拼命从火坑里面把剑拿了出来,因为她知道剑对程蝶衣的重要性,所以批斗完了之后把剑还给了程蝶衣。程蝶衣和菊仙这场戏中没有一句话,把剑交给了程蝶衣。只有一个眼神上的交流,菊花回头看了程蝶衣,这个镜头意味深长,她明白程蝶衣对霸王的执念,也看透自己永远无法成为霸王的虞姬这个虞姬只能是程蝶衣,所以回去就自杀了。第四次剑的出现是在程蝶衣穿着虞姬戏服带着剑去找师哥,剑的镜头一闪而过,菊仙自杀了。这场戏程蝶衣在得知菊仙死之后的,明显,程蝶衣也明白了菊仙对段小楼的爱情是多么的贞烈,用生命捍卫自己干净的爱情。所以是菊仙让他妥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师哥心中位置永远不会比菊仙高了,这也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霸王”的形象,但是真正的霸王是谁呢?其实影片中只出现了三个假霸王,一个真虞姬。第一个是死去的小癞子,小时候的假霸王,吹牛说吃了糖葫芦自己就成角儿,不怕师父打,结果自己怕挨打上吊自杀了。小癞子也是想成角的,但是贪玩,怕吃苦。不是吃这碗饭的料,糖葫芦代表着是甜,死之前他把其他的糖葫芦吃完了代表着他享受完所有的甜。只看到眼前的甜的人,亦是当不了霸王的。最后霸王面具只盖在了他棺材上。

段小楼是一个假霸王,真霸王是有情有义的,而他可谓无情无义。为什么他和程蝶衣出生和经历差不多又师出同门但是他的霸王却没有程蝶衣的好?除去天份这一因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只把京剧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罢了。他不喜欢和指出不足的袁四爷讨论京剧,喜欢逛窑子,为谋生去卖瓜,程蝶衣为了救他去给小日本唱戏,他反而羞辱。菊仙爱他一辈子孩子都流产,到头来却说:“不爱她”并且要和她划清界限。程蝶衣给他送剑,意思是想成全他成为霸王,正如当初他成全了程蝶衣成为虞姬,但是段小楼已经忘记当初的承诺了,剑也认不出来了。他辜负了菊仙对她的爱情信任,批斗之前,两人当夜喝酒,她问得是段小楼会不会不要她。而不是担心即将来浩劫。可以说程蝶衣与菊仙的最终命运走向也往往和他的选择息息相关。

袁四爷同样也是一个假霸王,他的身份是一个资深的戏迷。但是他只是满足个人的私欲,利用程蝶衣失去师哥的空档期,诱导并程蝶衣占有。这种将美好事物强行占有获得满足感是一个极自私的行为,说他是戏霸毫不言过。但是他是整个电影中为数不多懂戏的人,他是当时旧社会里的贵族,在当时旧社会中京剧只有贵族才可以经常看见。他在法庭上的发言也发人深省,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被检察官称为淫词艳曲,“如此糟践戏剧国粹,到底是谁辱我民族精神,灭我国家尊严?”一语道破普通国人看戏纯粹是外行看热闹,娱乐性致死第一。京剧艺术只是当权者娱乐的一个工具,他们只是下九流的戏子,而不是艺术家。在影片中,国民党伤兵看戏,拿手电筒捣乱,砸了戏场。完全就是毫无组织纪律只会欺压百姓的溃败之师。而八路军进城解放北平,程蝶衣因为吸大麻唱功下降,但是纪律有序的八路军并没有难为他们,而是合唱起了军歌。他们懂戏吗?不懂,但是尊重上台表演的艺术家。大部分普通的国人是不懂戏的,而懂戏的贵族袁四爷,逃不过被枪毙的命运。他和太监张公公在对待美和艺术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占有,他爱的不是程蝶衣,爱的只是程蝶衣扮演的虞姬,换句话说他爱着的只是京剧。他的角色设定,和老太监张公公设定一样,是从侧面衬托出程蝶衣的艺术高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都是旧社会贵族的代表,看似气焰嚣张,可以在北洋,抗日,民国时期活下来成为一时霸王,但是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这些人假霸王的面具被人们群众彻底的撕下来。

电影《霸王别姬》以讲述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人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展开的,从表面上很容易理解为他们三人为三角关系,其实并不然。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三种独立但是又交叉影响的平等关系。人们常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而电影则打破常规上演了一出“婊子有情,戏子有义”的大戏段小楼很大程度是扮演了程蝶衣家长式角色,从小到大都是段小楼照顾程蝶衣的,这种照顾是一种家长式的照顾而非暧昧式,在关老爷子把他们喊过去痛骂那场戏中,跪在师父面前的二人亦如昨日重现般,感受到属于小石头对小豆子毫无保留的关爱,段小楼内心深处仍然保护着蝶衣,所以菊仙离间他们关系时他才那么愤怒,因为他心里还是放心不下程蝶衣。而关于段小楼对蝶衣的关系的问题,并非只是简单同门师兄弟之情,他明白程蝶衣对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是装糊涂的,不捅破那层窗户纸。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喝醉的他问蝶衣去哪。所以说他对程蝶衣的感情更多是亲人式的。他对菊仙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不计前嫌娶她当老婆,菊仙也喜欢他身上那股子英雄救美的豪气,并且生活中陪着他度过了朝代更替,教他怎么样去适应环境,慢慢的他变成了毫无霸王气概的人物。批斗中,他划清界限说不爱菊仙,实际上是想保护菊仙。但是他没有想到菊仙性格贞烈,话说出口,就成为压死菊仙最后一根稻草。

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菊仙就是典型代表。她的聪明和魅力,身为风尘之人但用情至深,对段小楼的感情,并不比程蝶衣对师兄的少。她在感情上亦是想和段小楼从一而终的。另外她也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女人,聪明体现在,明明是自己要离开窑子的,但是说自己被花满楼赶出来,并且光着脚丫子去找段小楼感谢他英雄救美,接下来讲自己要以身相许。并且威胁说不收留大不了再跳一次楼。那爷的台词代表着观众们的心声:“我服,这tmd就是一出大戏。”妓女成功洗白,并且嫁给当红名角,的确是一出好戏。另外细节体现在,出嫁那天掀开盖头自己把红毯一脚踢开,倔强要强的性格形象塑造的很成功。用剑做物证逼迫袁四爷救程蝶衣也是令人记忆深刻。戏剧讨论会给段小楼送伞,暗示他在革命小将面前发言。但是菊仙也有她的性格悲剧色彩在于她是一个性格刚烈女子,她是段小楼生活中的真虞姬,丈夫说了一句违心的不爱了,穿着嫁衣上吊自杀。她在程蝶衣戒毒的时候,母性爆发抱着程蝶衣。其实程蝶衣不是恨她,而是看见她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因为都是窑姐出身。所以她后面文革从火中抢剑,给程蝶衣送剑,可以说是识大体,愿意牺牲自己成全他们二人。她和程蝴衣争风吃醋,目的是捍卫自己的爱情婚姻,她的死因之一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从一而终,她的价值观是爱情至上。悲剧是在她和程蝴衣一样相信段小楼是真正的霸王,戏里戏外段小楼都不是盖世英雄也不是霸王,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行业内有一句话叫戏比天大,讲的是对艺人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热爱。程蝶衣到死都践行着对京剧艺术的从一而终。正如影片中所说,“不疯魔,不成活”;达到一个“人戏不分”的境界。艺术上达到京剧行当里的大师级别,程蝶衣的身份更像是一位活自己艺术理想象牙塔里的纯粹艺术家。改朝换代在他看来是家常便饭的事一般,不是很关心,小日本打进中国增兵华北,爱国青年游行示威。他倒说领头喊的青年有唱武生的气质;路上聊的也不是家国大事,而是问第一次演《霸王别姬》是在哪里。救师哥而去给日本人唱戏,在法庭上说青木是个懂戏的日本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人是有国家有民族。程蝶衣的命运悲剧之一也在心中国家和民族意识薄弱。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谓是政治敏感觉悟低。这也为他日后因为错误的行为付出惨烈代价埋下祸根。程蝶衣对师兄的感情,私以为有二种,第一种是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的爱,比如拿宝剑成全师兄,想让师兄成为真霸王。就因为师兄说了一句,“项羽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第二种是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从小没有父爱,讨厌母亲是妓女,也为后面拒绝承认菊仙埋下伏笔。从那场被袁四爷撞见的嬉闹戏中,分明就是一对打闹的情侣一不小心让人看见了。在镜头语言中,先是程蝶衣的手二个特写,接着一个全景的画面交代场景然后一个中景这时候的镜头是二人四目相对。看见袁四爷之后又赶紧松开。程蝶衣在师哥说要娶菊仙的时候,明显就是小女生的争风吃醋一般。程蝶衣选择在文革结束之后自杀,因为历经文革,他的男性意识已经醒过来了。有台词为证,把当年唱错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又唱错回来。这里他明白自己的性别是男性永远都不会成为真女性的虞姬。作为艺术家中理想主义代表的程蝶衣当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拔剑自刎。

影片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当时中国电影处在第五代导演创作高峰时期,几乎每个导演都在拍艺术片。用自己的艺术的方式记录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是当时艺术创作人员的一种方向。另外当时主流的伤痕文学的影响巨大。面对疯狂的时代,导演自己也是红卫兵之中的一员,一定会去反思那段历史,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讲述和记录。与张艺谋电影《活着》《归来》的隐喻讲述不同,影片可以说真实还原当年的批斗情景,一片江山满地红,革命小将人手一本红宝书。批斗的戏中镜头前景一直都是带着火,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过火的运动执行者违背了上面的意思。也隐喻着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红色的火焰要把一切都烧的干干净净,包括“旧”的传统文化。

影片中的人物命运走向暗示着当时环境恶劣和人性的泯灭。在批斗中兄弟背叛(段小楼程蝶衣)夫妻背叛(段小楼菊仙)朋友背叛(段小楼那爷)父子背叛(程蝶衣小四)将惨淡的人生和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撕开血淋淋的挖开展示给观众看。北洋政府时期动荡不安,日本侵略者入侵,到国民党时期,京剧艺术仍然辉煌灿烂,到了文革时期,则对文化艺术进行大肆的破坏。这个剧情的安排也是对这个年代的一个反思和控诉。影片中戏服被红卫兵们烧,镜头是一个从上摇到下的拍摄,寓意是京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万世师表牌匾下满是书的灰烬,在疯狂的年代文化与艺术都被踩在脚下。在菊仙自杀那场戏中,冰冷的尸体,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鞋,红色的蜡烛,还有极具讽刺意味的背景音乐,最后二人结婚镜合照的照片,丧钟敲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每一个景物都串联起来,控诉着那个黑白颠倒吃人不吐骨头的疯狂时代,同时也拷问着每一个负心段小楼的良心。五代爱国女诗人花蕊夫人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文革中,京剧人都被打倒,程蝶衣借用虞姬角色站起来说:“楚霸王都跪下来求挠了。那这京剧能不亡吗?”与诗句的意思是相通的,三个假霸王救不了京剧。整个电影之中,没有真男儿,只有没有说假话的真虞姬,那就是程蝶衣。影片中小四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是程蝶衣捡回来的弃婴,和程蝶衣段小楼小时候的经历很像,但是他忍受不了学艺的艰苦,并且背叛师门,举报了养育自己多年二位师父,可谓是一个坏。他的叛变,正如寓言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而程蝶衣就是那个善良的农夫。正如段小楼抱怨说:“这条小蛇可是你一手养大的”。小四的心是一点点变化的,小时候刻苦学艺,也想成角儿,但是长大之后他开始想走捷径,演现代戏。殊不知,学艺是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他永远只会是“下三滥”。本来小四是作为第三代京剧艺术接班人培养的,但是他心太急,而且对传统艺术的离经叛道,也是暗示传统艺术后继无人的悲剧。

影片最后,看似新文化与旧传统艺术在博弈。但是实际情况表达的是传统艺术在当时如果不为时局服务,那就得消失或者灭亡。所以说京剧这个元素在电影中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象征。而这部电影要讲的真正主角不是这些人,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在程蝶衣为代表的传承人身上。传承人没有传承下去先死了,间接说出了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再也无法恢复老祖宗留下的原状了。影片结尾可以说是一个呼吁,京剧为代表传统文化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动荡,小日本的入侵,腐朽没落的国民政府都没有消亡,到了文革之后却几乎要失传。影片最后字幕点题拨乱反正,国家开始弥补京剧艺术的损失。但是那些毁灭的传统文化?真的可以完整回归吗?

 6 ) 《霸王别姬》:拉片+极简主义评论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这部《霸王别姬》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赢得金棕榈奖的华语片。本片的剧本质量甚高,情节编排纵横交错,层层相扣,非常复杂,各种隐喻象征交织在一起,融为一炉,堪称奇观。看罢本片,观众会得到强度很大的充盈感,观影过程中更是由于剧本编排的四通八达而实现对细节的举一反三,已经过去的情节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印象消退,后面的情节又极好地照应前面并且四平八稳地进行。

下面这个拉片过程纯属个人观点,经验不足,注意力偶有不集中之处,纰漏是明显的。当中提到的这些情节点基本上是按照它们在故事结构中的作用划分的,所以有长有短,也许一段跌宕的故事起承转合很多,但是在故事结构中起一个共同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我把它们算做同一个情节点。

影片开始。开场和结尾是倒叙之后的前后呼应,十二年后再重逢,然后一个小戏中戏,张国荣像虞姬一样自刎。开头这一段点中二人分别的时间(1)和四人帮对二人的迫害(2),暗示二人的痛苦经历(A)。一束追光很艺术地让画面周围变黑,从现实过渡到有时空感的遥远年代。

(1)(2)->(A,二人的痛苦经历,是为本剧主题)

开场字幕过后,灰白色画面下小豆子娘带着小豆子走着去看戏。一个轻浮的男人摸脸的动作(3),一句“臭婊子”(4)暗示小豆子娘的职业(B)。

(3)(4)->(B,小豆子娘的人物性格)

小豆子娘抱孩子看戏。喜福成戏班露天表演,师傅带着一帮小孩。小癞子尝试逃跑(5)。师傅等人受到不明人士的欺负(C),这只是一系列欺负的开始。小石头大喊“我操你大爷”,表演拍砖(6)。小石头面对事件做出的反应(6)可以看作对小石头人物性格的交代(小石头的人物性格)。小癞子戏份没有重到必须交代人物性格的程度。不明人士称呼京戏表演为“下三滥”,他们和众人对于拍砖叹服(7),下一段师傅立即称呼拍砖为“下三滥”(8),一个快速小对比,有点讽刺意义(D)。

(6)->(小石头的人物性格)

(7)(8)->(D,一个小对比,讽刺)

师傅体罚小石头(9),表现了一个严师的形象(E)。

7:00

(9)->(师傅的人物性格)

小豆子的六指(10)和门口“磨剪子镪菜刀”(11),一个快速小呼应(F)。“怎么着都成,您别嫌弃我们”(12)和“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啊”(13),再次暗示小豆子娘的职业(G=B)。一个穿帮镜头:中间有一个六指的手部特写,是右手大拇指旁边多出一个指头。剩下所有的镜头都是左手小指旁边多出一个指头。

(10)(11)->(F,一个小呼应)
(12)(13)->(G=B)

“手冷,冻冰了”(14)和砍掉第六指(15)又是一个快速小呼应,和前面也能呼应上(H=F)。小豆子娘从画框左边走下,一个摇镜(pan)过去,小豆子娘没影了,一个引人遐想的镜头,美术指导(好像是陈凯歌老爹)强力插入门外雪花纷飞之镜头,平添寂寥沧桑之感,让人想起《末代皇帝》尊龙最后给小孩蛐蛐的那个摇镜。

(14)(15)->(H=F)

11:00

戏班里其它地方孩子骂小豆子是窑子里的(16),再一次暗示小豆子娘的职业(I=B),且是为描写小豆子和小石头情份之开端(J)。小石头招呼小豆子一起睡(17)。

(16)->(I=B)
(16)(17)->(J,小豆子和小石头的情份)

师傅一段"有人就有梨园行"的小独白(18),体现人物性格。小豆子练劈叉(19),充实人物传记,塑造人物性格。小石头替小豆子偷工减料并且挨打(20),塑造师傅性格的同时继续深化二人情份(K=J)。

(18)(20)->(师傅的人物性格)
(19)->(小豆子的人物性格)
(20)->(K=J)

冬夜小豆子挨体罚,念着霸王别姬的戏词进屋(21),裸睡于一处(22),点题(L)并深化两人情份(M)。两个清晨水边赤膊练戏的场景(23)表现了时间的流逝(N),背诵诫词(24),吊身段背戏词(25),丰富人物传记。注意三人背词情况的对比(O),熟练程度是不同的。这个场景中一个细节非常好,就是师傅质问小豆子“尼姑是男的还是女的”之时,近处焦点之外的小石头演出心急如焚的样子。

(21)->(L,点题)
(21)(22)->(M=J)
(23)->(N,时间流逝)
(24)(25)->(小石头的人物性格,小豆子的人物性格,小癞子的人物性格)
(25)->(O,一个小对比)

师傅打完小豆子的手,小豆子看着血迹斑斑的手心,听觉上给出磨剪子镪菜刀的吆喝声(26),小呼应(P=F)。小石头帮小豆子洗澡,小豆子首次提起枕席底下的三大子儿(27),既表现二人情分(Q=J),又为后面一个小呼应埋下伏笔。此处小石头告诉小豆子“就想自己是个女的”(28)。

(26)->(P=F)
(27)(28)->(Q=J)

借着听见门口“豌豆黄”的吆喝和小癞子想吃冰糖葫芦这件事(29),一个反应学戏辛苦的丰富人物传记的对比故事线(R)加入了。门口“冰糖葫芦”的吆喝(30),小癞子跑到门口,小石头以不许随便开戏班的门为由拉他回来,他说“门口有很多风筝”,门被打开,小癞子渐渐走到门口(31)。巧妙之处在于两点:剧本没有直接点出冰糖葫芦,或者干脆让小癞子喜欢吃豌豆黄然后给出“豌豆黄”的叫卖之声。剧本先给出豌豆黄,再给出小癞子认冰糖葫芦为最好吃的东西,然后给出“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无疑比前者更加锦上添花;剧本没有令小癞子直接开门,而是选择他被拉回来,然后大家一起去开门,无疑更加合理,小癞子作为个人,又经常挨打,自然不敢轻易越过这个雷池,而大家一起上,人多胆大,门的打开就更合理了。

22:00

小癞子喊小豆子一起逃跑(32),小石头追出去之后,小豆子回身惆怅地说把三个大子儿留给他(33),京剧名角的马车(34),小癞子用小豆子的三个大子儿买了冰糖葫芦(35)。两个看似无关的情节点在此处被第三个情节点连成一套呼应(S),奇哉妙也。

(27)(29)(35)->(S,一个小呼应)

小豆子说憋了泡尿(36),名角的马车经过二人(37)。此处引出这位不露脸的角儿,剧本也把第一个和第二个马车的镜头隔开,这也是全剧穿插渗透无处不在的一个缩影。戏院经理首次出场,满嘴油腔滑调引着角儿进了戏院,两个小逃兵开始实实在在感受角儿的风范(38)。这个情节点既表现了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又为后面他介绍成名之后的段小楼程蝶衣进入戏院的桥段埋下伏笔,顺带着在这个充实人物传记的故事线当中起到指引核心内容,也就是二人被角儿的魅力打动的作用,可谓价值连城。

(38)->(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二人随着大家鱼贯进入戏院,<霸王别姬>上演(39),点题(T)。随着霸王在舞台上威风八面的表演,二人先叫好(40),后流泪(41),其中"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的自言自语实乃春秋笔法。小豆子尿了小癞子一脸(42),完成对(36)的呼应(U),意图不明。小豆子拉着小癞子回戏班(43),小癞子夸口不怕师傅的体罚(44),这是一个夸口,所以这个情节点将是日后小癞子自杀的伏笔,也将辅助完成二人对待学戏生活态度的对比(X)。

(39)->(T,点题)
(36)(42)->(U,一个小呼应)

正因为前面有多次体罚作为师傅的人物传记,此处的情节才显得非常心安理得。师傅体罚小石头,小石头喊叫(45),师傅追打小石头后,小豆子揽过全部责任,挨打之时一声不吭(46),这个点被强调了一下,给出一个对比(V)。小癞子吃下冰糖葫芦(47)。小石头愤而试图对抗师傅未果(48),为后来二人回访师傅的桥段做伏笔。小癞子自杀(49),注意(47)(49)给出一个穿插。戏台上一面假墙倒下,非常拉风地给出一阵尘土,衬托上吊场景的暴力美学。

(45)(46)->(V,一个小对比)
(44)(49)->(W,一个小呼应)
(43)(49)->(X,一个小对比)

至此,这个动用了21个情节点,起到丰富两个角色人物传记作用的故事线(R)结束了。

(29)~(49)->(R=小豆子的人物性格,小癞子的人物性格)

在此我把逃出戏班的经历作为人物传记的一部分而非阻碍人物达到目的的冲突构建,原因是个人觉得此处冲突尚未被提升到一个非常强烈的程度,人物就在这种阻碍面前屈服了。

31:00

师傅讲戏,点出“人敌不过天命”“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等主题(50)。这个主题其实还起到提醒观众注意戏曲和剧情的联系的作用,也就是“戏中戏”,所以此处较为明显地将主题给出,不会像一般的剧本那样会显得过火。师傅和戏院经理一番对话(51),集中表现了二人的性格,特别是戏院经理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形象得到非常立体的描绘。小豆子演唱《思凡》再次犯错(52),小石头用烟斗虐小豆子的嘴(53),小豆子突然开窍,背对了唱词(54)。此处不仅告诉观众,小豆子已经学到技能,同时丰富了对他和师兄关系的刻画。


(50)->(Y=T,点题)
(51)->(师傅的人物性格,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25)(52)(54)->(Z,一个小呼应)
(52)(54)->(小豆子的人物性格)
(53)->(AA=J)

小豆子在台上扮虞姬,风光无限,张公公在台下对他指指点点,非常欢喜(55)。师傅领赏(56)。师兄弟二人玩弄张公公府上一把真剑,戏院经理过来提醒他们注意安全(57)。此处的这把剑将成为一连串记忆的载体,这个情节点也将和后面的几个形成一串呼应,效果极佳。小豆子被点中接受张公公"临幸"(58),小豆子帮小石头舔伤口?(59)小豆子被背走(60)。

(59)->(AB=J)

张公公纠正小豆子对年代的说法(61),给出时间,刻画人物性格,真乃妙笔生花。小豆子对着张公公解衣撒尿,呼应之前的情节,此情此景激发了张公公的"占有欲",他将小豆子逼到炕上猥亵成功(62),镜头摇至墙上的春宫图。小豆子恍惚走出张府,见到弃婴,师傅提出他的宿命论,小豆子耳边回响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63),这个呼应非常绝妙。

(61)->(AC=N,时间流逝)
(61)(62)->(张公公的人物性格)
(62)->(小豆子的人物性格)
(36)(42)(62)->(U,一个小呼应)
(63)->(AD=T,点题)
(11)(26)(63)->(AE,一个小呼应)
(63)->(小豆子的人物性格)

45:00

集体照,照相师让大家集中注意力(64)。相机拍照的声音过后,一个精致的衔接,蝶衣和小楼西装格履(65)。爷们儿们可算长大成人了。学生游行,反对割让华北,热情高涨(66)。师兄弟坐在洋车上和戏院经理聊天叙旧(67)。三人说道第一次联合上台是张公公堂会(68),提到了剑,说不知道卖到哪儿去了(69)。

(65)->(AF=N,时间流逝)
(66)->(AG=N,时间流逝)
(67)->(AH=J)
(67)->(AI,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55)(68)->(AJ,一个小呼应)
(57)(69)->(AK,一个小呼应)

二人走进戏院之时,戏院经理捧角,旁边给出"冰糖葫芦"的吆喝声(70),刻画人物性格之余还呼应了一把,向小癞子致敬。袁四爷登场了(71)。蝶衣为小楼勾脸(72)。二人精彩的演出过程中,戏院经理捧四爷(73)。后台卸妆,二人情分微妙(74)。四爷送礼(75),戏院经理继续捧(76)。四爷讲戏(77),小楼换衣服(78),四爷继续讲虞姬(79),四爷讲霸王,说霸王亮相回营见虞姬应该走七步而不是五步,小楼演的霸王是黄天霸(80),突出体现了他的戏曲功底。四爷邀请二人喝酒谈戏(81),小楼拒绝(82)。注意(77)(79)与(78)(82)的穿插。四爷走人。蝶衣说了一句慢走(83),体现出他对懂戏之人的尊敬,为日后那位日本兵埋下伏笔。

(70)->(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30)(70)->(AL,一个小呼应)
(72)(74)->(AM=J)
(73)(76)->(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77)(79)(80)->(四爷的人物性格)

小楼到了花满楼,点名要菊仙。一段非常小说式的描写给出小楼和一个妓女的对话,"头牌""高枝""楼上"这些象征凑成一个小系列。菊仙跳楼(84),显示其刚毅的性格,并暗示二人已认识一段时间。此乃一个快速的人物传记,让后面二人结婚之事更加合理。小楼提亲,菊仙以为是替她开脱,没当回事,小楼认真地把酒喝掉,故事节奏放慢表示严肃认真,菊仙接受求婚,也把酒喝掉(85)。

(84)->(菊仙的人物性格)
(84)->(AN,小楼和菊仙的情份)

60:00

蝶衣谈起花满楼小楼打架并和菊仙相好一事,非常嫉妒,又讲到师傅所说的从一而终(86),小楼说戏和人生不能混淆(87)。照应主题的同时,开始出现二人性格的碰撞和冲突。菊仙赎身,老鸨提到了窑姐是她一辈子的命(88)。蝶衣谢幕,四爷再送横幅(89)。观众热情鼓掌,此时他们已经是京城的名角了。

(86)->(AO=J)
(50)(86)->(AP,一个小呼应)
(87)->(AQ=T,点题)
(87)->(AR,蝶衣与小楼的性格冲突)
(88)->(AS=T,点题)
(75)(89)->(AT,一个小呼应)

菊仙再一出场,衣着服饰比先前的窑姐时代朴素很多。她委屈地告诉小楼,花满楼不留结婚的人(90)。她非常带有自尊地主动把自己赎了出来,然后把自己扮成弱者,慌称被花满楼赶了出来,博得小楼同情,从而快速获得名份,颇具城府。后面有人说的一句"这妞真厉害"证实了这一点。蝶衣与菊仙见面,摔门而入(91)。菊仙要"堂堂正正进段家的门"(92)。蝶衣摔门而出,讽刺菊仙洒狗血,讽刺小楼是黄天霸(93)。蝶衣告诉小楼去四爷家,求小楼别走,小楼不听(94)。

(90)(92)->(菊仙的人物性格)
(91)(93)->(AU,蝶衣与菊仙的性格冲突)
(80)(93)->(AV,一个小呼应)
(94)->(AW,蝶衣与小楼的性格冲突)

四爷拿出一对珍贵的羚子恭候蝶衣(95)。蝶衣为两个孩子盖被,想起当年(96)。

(75)(95)->(AX,一个小呼应)
(81)(95)->(AY,一个小呼应)
(22)(96)->(AZ,一个小呼应)

72:00

四爷说观音集阴阳于一身,欢喜无量(97)。宝剑再次出现(98)。四爷请求蝶衣做红尘知己(99)。二人夜间唱戏(100)。蝶衣拔剑,四爷大声告诉他这把剑是真家伙(101),与结尾呼应。日本兵出现(102),暗示时间。蝶衣口红模糊(103),不言自明。拿着剑进入婚宴,让小楼辨认,菊仙递酒,蝶衣说“多谢菊仙小姐”(104)。蝶衣看了墙上二人的照片(105),宣布不再和小楼合作(106)。

(57)(69)(98)(101)->(AK,一个小呼应)
(83)(94)(100)->(BA,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四爷)
(102)->(BB=N,时间流逝)
(83)(94)(100)(103)->(BA,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四爷)
(57)(69)(98)(101)(104)->(AK,一个小呼应)
(65)(105)->(BC,一个小呼应)

蝶衣走出,日本兵进城,顺利过渡到蝶衣给日本人唱戏的情节,非常自然。蝶衣唱<贵妃醉酒>,四爷和日本人在台下看,周围满挂日本国旗(107)。小楼说蝶衣把眉子勾得立起来(108)。演出过程中传单飘落,别人退场了,蝶衣演唱照旧(109)。日本人穿着小楼的戏衣(110),蝶衣演出,灯光熄灭又恢复(111),汉奸蛮横对待小楼(112)。四爷带头鼓掌(113)。日本人鼓掌(114),为日后蝶衣单独给日本人唱戏埋下伏笔。小楼气愤当头,把茶壶砸向汉奸(115)。这里能看出二人对待日本人的态度的不同。

(71)(89)(107)(113)->(BD,一个小呼应)
(72)(108)->(BE,一个小呼应)
(109)->(蝶衣的人物性格)




蝶衣马上要去给日本人唱戏,暗示小楼被日本人抓起来了(116)。戏院经理出面解释一下跳过的剧情(117)。菊仙出场,蝶衣又把外套脱下,菊仙当即搬把椅子坐下(118),此情节点一剑双雕,妙哉。菊仙同意在蝶衣救出小楼之后回花满楼(119),这个冲突以菊仙的妥协作为结束。

(115)(116)->(BF,蝶衣与小楼的性格冲突)
(116)->(BG,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日本人)
(116)->(BH=J)
(117)->(BI=N,时间流逝)
(118)(119)->(BJ,蝶衣与菊仙的性格冲突)
(118)->(菊仙的人物性格)

蝶衣给日本人唱<牡丹亭>,日本人听得津津有味(120)。小楼被放出,蝶衣说有个叫青木的日本人是懂戏的,被小楼唾弃(121)。日本人列队,处决犯人(122)。婚礼,洞房(123)。蝶衣与四爷吃饭(124)。

(121)->(BK,蝶衣与小楼的性格冲突)
(116)(121)->(BG,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日本人)
(123)(124)->(BL,一个小对比)

90:00

蝶衣替四爷勾脸(125)。小楼和菊仙憧憬幸福生活(126)。蝶衣吸大烟(127),小楼玩蛐蛐(128),不唱戏的日子两个人都堕落了。菊仙劝戒小楼不要玩蛐蛐,做正经营生(129)。

(72)(108)(125)->(BE,一个小呼应)
(83)(94)(100)(103)(125)->(BA,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四爷)
(127)(128)->(BM,一个小对比)
(127)->(蝶衣的人物性格)
(128)->(小楼的人物性格)
(129)->(菊仙的人物性格)
(129)->(BN,小楼和菊仙的情份)

二人拜会师傅,师傅回顾历史,给他们以训诫(130)。菊仙来顶撞师傅(131)。菊仙与小楼争吵,借以给出菊仙怀孕的讯息(132)。师傅带徒弟,猝然离世(133)。披麻带孝之际,遇到小四儿,他提到了师傅当年说要成全自个儿的话(134),这是一个重要的点,就此引进一个日后将要在意识形态方面给他们以冲击的角色。

(48)(130)->(BO,一个小呼应)
(130)->(师傅的人物性格)
(131)->(BP,菊仙和师傅的性格冲突)
(131)(132)->(BQ,菊仙和小楼的情份)
(18)(133)->(BR,一个小呼应)
(134)->(小四儿的人物性格)
(50)(134)->(BS,一个小呼应)

102:00

披麻带孝和欢庆日本投降两种情绪交织,非常有意境。二人为了新生命的降临做准备(135)。蝶衣唱戏,周围的国军显出非常没有教养的姿态,频繁用手电晃他,满嘴下流话(136)。这里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冲突,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和地主阶级的四爷是懂戏的,作为自己人的国军是庸俗的,蝶衣作为一个戏痴,在道德和艺术之间进行抉择之中,一辈子迷失了自我。菊仙让四儿去找戏院经理(137),可见她对蝶衣还是有怜惜之心的。小楼走出,对国军好言相劝(138),国军占领道德制高点和小楼打起来,小楼骂道“我操你大爷”(139)。菊仙在乱军之中流产(140),同时国军将蝶衣抓走(141)。首先,两个人与环境抗争的结果交织体现,在这一桥段里推出一个高潮;然后,人和环境的冲突是重要的,当环境变了之后,不仅带出人物和新环境的冲突,同时再追加一层由于旧环境的影响,或者与人物和旧环境的关系相干的,由新环境所不容的冲突。层次感在此处顿时鲜明异常。

(107)(136)->(BT,一个小对比)
(138)->(BU,蝶衣和小楼的情份)
(6)(139)->(BV,一个小呼应)
(140)->(小楼的人物性格,菊仙的人物性格)
(141)->(小楼的人物性格,蝶衣的人物性格)

菊仙劝说小楼不要继续和蝶衣唱戏(142)。小楼和戏院经理到四爷家请求四爷出面就蝶衣,四爷提出霸王亮相回营究竟应该走几步(143)。菊仙拿着剑来到四爷府上,要挟四爷,如若不救蝶衣就把他告发为汉奸(144)。菊仙给蝶衣传话,说小楼的孩子没了,是他们在一起唱戏的报应(145)。法庭上,四爷痛斥检察官“淫词艳曲”之说(146)。蝶衣拒绝假证,坚称是主动参加日本人的堂会(147)。四爷离去,法庭释放了蝶衣(148)。 蝶衣和四儿为国军司令官表演《牡丹亭》(149)。

(80)(143)->(BW,一个小呼应)
(57)(69)(98)(101)(104)(144)->(AK,一个小呼应)
(144)->(BX,菊仙和小楼的情分)
(144)->(菊仙的人物性格)
(146)->(四爷的人物性格)
(116)(121)(147)->(BG,蝶衣的人物性格:对懂戏之人的态度:日本人)

蝶衣吸大烟,戏院经理把一封家书烧掉,撕毁一把扇子,片中提示这是惯常做法(150)。蝶衣自然是不知道父母是谁的,所以这是一个突出体现人物性格的桥段。小楼和蝶衣再会,派四儿把宝剑交给小楼,此时小楼在卖西瓜(151)。共产党兵临城下(152),小楼说“他们别瞎闹,闹哄急了照打”,四儿在旁边听到了这句话,戏院经理说四爷不管哪朝哪代都是爷(153)。他们与张公公在街边重逢,张公公此时已成算命先生(154)。共和国建立,戏院里红旗飘飘(155),蝶衣唱戏刺花儿,台下解放军战士竟热烈鼓掌(156),随后唱起解放军军歌,四儿在一旁看了,内心澎湃(157)。蝶衣戒大烟(158)。小楼等人在批斗会上,四爷被批斗,呼应前文(159)。四爷被带走,小楼本欲站起来说真话,后来被旁边的菊仙按住不让站起来(160)。此处本质上是人物和环境的一个冲突,是周围环境与他的性格不合时他所作出的反应。四儿是人群中喊口号的先进分子(161)。小楼嘟囔:就这么把袁四爷毙了?(162)四儿徜徉在共产党人的海洋中,逍遥自在(163),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50)(158)->(蝶衣的人物性格)
(152)->(BY=N,时间流逝)
(55)(154)->(BZ,一个小呼应)
(107)(136)(156)->(BT,一个小对比)
(153)(159)->(CA,一个小呼应)
(160)(162)->(小楼的人物性格)
(157)(161)(163)->(四儿的人物性格)
(57)(69)(98)(101)(104)(144)(151)->(AK,一个小呼应)

130:00

小楼帮蝶衣戒大烟,蝶衣烟瘾发作,把墙上的相框打碎,蝶衣骂道“我操你大爷”(164),这是他当年从自己师哥口中听来的脏话。菊仙进屋,蝶衣嘟囔:水都冻冰了(165)。以上两个堪称挖坟级别的呼应。四儿唱着“解放军的天是晴朗的天”进屋(166),说自己开会去了,被菊仙打了一巴掌(167)。至此,编导终于让我们等来了先前情节开花结果的这一天,前面对于半途出场的这位四儿,人物性格塑造的工作可以说进行的非常紧凑,争分夺秒,为的就是这一刻。到这我们终于开始看到了一个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的革命小将和这几位主角性格上的矛盾。各位师兄师弟来看望蝶衣(168),大烟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

(65)(105)(164)->(BC,一个小呼应)
(164)->(CB=J)
(6)(164)->(CC,一个小呼应)
(14)(165)->(CD,一个小呼应)
(166)->(四儿的人物性格)

开会场面。蝶衣阐述自己对现代戏这身行头的意见,四儿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反对意见,蝶衣说京戏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菊仙走进会场。四儿迅速将美学问题上纲上线到政治问题,蝶衣训斥他说的是两码事,说他放肆。小楼从中调停。四儿让小楼说说。菊仙从中打断,给他伞,暗示他小心说话(169)。小楼说只要是西皮二黄就是京戏,还在蝶衣腿上拍了一下(170)。戏院经理不改他油嘴滑舌的性格,坚决拍新社会马屁(171)。四儿和蝶衣激烈冲突,四儿走人(172)。

(169)->(CE,蝶衣和四儿的性格冲突)
(169)->(菊仙的人物性格)
(169)->(CF,菊仙和小楼的情分)
(170)->(小楼的人物性格)
(170)->(CG=J)
(171)->(戏院经理的人物性格)
(172)->(CH,蝶衣和四儿的性格冲突)

137:00

戏台后台蝶衣四儿同时扮虞姬,原来早就决定由四儿替代蝶衣。小楼本来决定不唱,后来在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屈服于环境,上台和四儿演出,由蝶衣亲自把辔头给小楼戴上(173)。菊仙给蝶衣披上行头,蝶衣转身说“多谢菊仙小姐”(174)。师兄弟二人隔着房门发生争吵,小楼走后,蝶衣走出,将院子里晾着的戏服烧掉(175)。

(173)->(小楼的人物性格)
(173)->(CI=J)
(104)(174)->(CJ,一个小呼应)
(175)->(CK,蝶衣和小楼的性格冲突)

文革前夕,广播当中给出文革开始的决定(176)。在广播的背景声音中,蝶衣走到小楼家,见小楼和菊仙将很多纸质资料烧掉,用沾了“四旧”的酒杯喝酒并砸碎酒杯,酒过三巡,二人退至床上云雨,蝶衣离开(177)。对小楼的单独批斗,宝剑再次出现,戏院经理和四儿证明小楼说过“共产党来了照打不误”的话(178),此时四儿的服饰是典型的红卫兵。批斗会上小楼被要求拍砖,要求交代旧社会时候的行径,包括逛妓院娶妓女(179)。此处人物和环境的冲突,本质上和国军以汉奸罪把蝶衣抓走的桥段是一样的。小楼被游街,蝶衣跑来为他勾脸(180)。二人被游街,小楼被迫“揭发”蝶衣(181)。小楼把宝剑扔到火堆中,菊仙把剑抢救出来(182)。蝶衣站起揭发小楼和菊仙,说这一切都是报应(183)。小楼被迫和菊仙划清界限(184)。

(176)->(CL,时间流逝)
(177)->(小楼的人物性格,菊仙的人物性格,蝶衣的人物性格)
(57)(69)(98)(101)(104)(144)(151)(178)(182)->(AK,一个小呼应)
(178)->(CM,戏院经理和小楼的性格冲突)
(178)->(CN,四儿和小楼的性格冲突)
(180)->(CO=J)
(181)(184)->(小楼的人物性格)
(182)->(菊仙的人物性格)
(183)->(蝶衣的人物性格)
(145)(183)->(一个小呼应)

163:00

菊仙最后与蝶衣见一面,穿着新衣服悬梁自尽,背景音乐是现代样板戏(185)。四儿捧着当年四爷送给蝶衣的见面礼,吟唱《霸王别姬》(186)。红卫兵一身正气向他走来,想必没有好结果。十一年后,蝶衣和小楼最后一次共同走台(187),唱起虞姬意欲拔剑自刎的桥段,小楼说唱不下来了,然后二人回忆起当年小豆子练习《思凡》的情景,蝶衣又一次念错(188)。继续排练最后这个桥段,一个意味深长的蝶衣的特写,蝶衣人戏一体,拔剑自刎(189)。小楼回身失声喊叫蝶衣的名字,又轻声叫了一声小豆子,背景音乐是“歌唱祖国”(190)。影片结束。

(185)->(菊仙的人物性格)
(169)(185)->(CP,一个小呼应)
(75)(186)->(CQ,一个小呼应)
(187)->(CR,时间流逝)
(25)(52)(54)(188)->(Z,一个小呼应)
(101)(189)->(CS,一个小呼应)
(57)(69)(98)(101)(104)(144)(151)(178)(182)(189)->(AK,一个小呼应)



粗略地过一遍情节之后,我们可以看到190个情节点讲述了97个结构基础(由字母标示),这些结构基础以错综复杂的情节点编排作为工具,坚实地搭起了整个剧本,其中每一个情节点都不忘呼应上文或者为下文伏笔。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经典剧本的格式,而情节编排显然比一般的经典剧本要复杂得多,这是本剧最为出彩的地方。

经典剧本的戏剧属性体现在人物和情节两方面,人物的核心是性格,情节的核心是冲突。人物性格实际上就是周围环境在人物身上所施加的影响。人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又是情节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冲突有时候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界限难以分清。从北洋政府时期到文革结束,环境经历了一系列不停的变迁。人和环境的冲突是重要的,当环境变了之后,不仅带出人物和新环境的冲突,同时再追加一层由于旧环境的影响,或者与人物和旧环境的关系相干的,由新环境所不容的冲突。层次感在此处顿时鲜明异常。剧本当中常以特殊环境的特殊事件作为实实在在与人物发生冲突的物件,比如文革时期的批斗会。那么人物之间呢?人和人之间可以有冲突,人和别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冲突。

这部戏的剧本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每一个桥段在完成自己职能的基础上都非常出彩。桥段之间的衔接也都经过了精致的处理。把所有塑造人物性格的桥段串起来,我们可以对人物在剧中的经历略知一二。

蝶衣是个戏痴,对于爱戏懂戏之人都怀有敬佩之情,心里待他们为知己。理想主义式的死板贯穿始终,绝不轻易向环境妥协,最终无力支撑,以死谢幕。戏班老爷一句“你可真入了化境了,雌雄都不分了”正是他一生的缩影。((19)(24)(25)(29)~(49)(52)(54)(62)(63)(83)(94)(100)(103)(109)(116)(121)(125)(127)(141)(147)(150)(158))

小楼对人生和唱戏之间的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这个性格是作为蝶衣的对比而存在的。他对于蝶衣爱恨交加,也对环境有过屈服。虽然一路走来挫折不断,但是他是最现实的一个角色,情绪一直较为平稳,性格不突兀不鲜明。((6)(24)(25)(128)(140)(141))

菊仙是一个刚毅并且有一定城府的女人。作为一个出身青楼的女人,她也许是剧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为自己的良心做人的角色。经过如此多的大风大浪,最终没能拗过环境,悬梁自尽。既是和前面她自己的经历的对比,也是她人物性格的清晰写照。((84)(90)(92)(118)(129)(140)(141)(144))

前期塑造好人物性格之后,后面就剩下强化这些性格的任务了,编剧本的时候将他们的举动编得符合人物的性格就好。剧中人物的关系几乎是人物性格刚刚被塑造好便开始进行了,主要是蝶衣和小楼之间复杂的感情,以及剧中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它们交错出现,让故事紧凑有力,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剧中的情节点完成了一系列的呼应和对比,它们让这个剧本的复杂程度变得登峰造极,要求编导有一以贯之的注意力,是非常耗费能量的,能做到如此程度甚是不易。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和地主阶级的四爷是懂戏的,作为自己人的国军和解放军是庸俗和不懂戏的,蝶衣作为一个戏痴,在道德或者政治和艺术之间进行抉择之中,一辈子迷失了自我。他是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他与环境之间的抗争最为强烈。一个饱经沧桑的戏院,周围挂过日本,民国,共和国时期等等很多的旗帜和条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73)(107)(136)(155))。一把宝剑,几易其手,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连接物((57)(69)(98)(101)(104)(144)(151)(178)(182)(189))。

戏院经理的油嘴滑舌趋炎附势,四爷的梨园功底和飘飘欲仙,四儿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也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戏院经理作为一个配角,对于他的性格特点的描摹刻画是很多的,基本上每一个桥段都能找到,原因在于他和主角们比起来处在低位,在故事当中处在略为弱势的地位,即使他的性格和主角们比起来实属迥异,多说几句,多表现一点他的性格也并不会伤害那场戏的主要矛盾,毕竟主要矛盾还是由比戏院经理更强势的主角们来体现的。

小癞子并非主要人物((5)),多安插他一个人物在剧中对于主线故事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为什么编剧要加入这个角色?为了衬托小豆子小石头学戏之艰辛?还是为了有一个人能带着小豆子有一趟出走喜福成科班的经历,帮助塑造小豆子的性格?不能否认,有了小癞子这个角色,这出戏更加生动了。妙笔。值得思索和借鉴。

说到本片的最终效果,简单说来,有一系列值得注意的地方。朦胧的灯光色彩在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屡屡暗示了场景的情绪和气氛。开场小豆子娘抱孩子出来之后镜头是灰白的,后来师傅一边打小石头的时候画面就一边变成彩色的了,这个过渡来得很隐蔽。片中的语言非常精彩,京腔京韵味道十足,同时它们让那些略显次要的情节点保持了最大程度的趣味,不至于让观众兴致降低,同时对于情节点的衔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片的剪辑和节奏控制是有所欠缺的地方,剧中偶有衔接不上之处,也有故事讲述过快和过慢的部分,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效果。

 短评

不疯魔,不成活

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就凭这个,我愿意原谅陈凯歌一切的烂片 你只要伟大过一次就可以了 就凭这个 哥哥你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传奇 你是全世界最大的角儿

1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被“历史”绑架了的两个小人物……《活着》和《霸王别姬》不是中国电影的起点,而是终点……

1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这真的不是电影,而是人生。如此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从抗战前夕至文革的那段历史时期下命运凄惨的人们,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包括那个不能忍受戏班虐打的孩子,而文革中六亲不认,人格扭曲更是展现到了极致。当然最赞的是哥哥的表演,如此悲哀可怜的蝶衣让人心痛,不疯魔不成活,人戏不分,现实的他也是如此

19分钟前
  • 凯瑟琳小姐
  • 力荐

蝶衣于台上贵妃醉酒,头顶忽撒下无数抗日传单。灯骤灭,台下喧哗。没有人再顾及台上的贵妃。唯有蝶衣,继续着未尽的绝美舞步丝毫未曾停滞。一片混乱之中,也唯有四爷,独自于楼上包厢继续丝毫未曾分神。看到这里感动的一塌糊涂。结尾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真的落泪了。纯粹坚持的2人去了

2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我記得我標記過這部片子的啊!——我以為這是國產電影的開始,誰知道是結束。

25分钟前
  • 人云奕云
  • 力荐

菊仙是个好女人

30分钟前
  • Holocence
  • 力荐

它已经存在了15年,我现在才去看它。小时候的部分,有些不够自然,后面倒是越看越入戏了。段小楼的个性颇有点让我厌烦,顶着个英雄的皮囊,其实最不懂事。电影结束的时候,很想听张国荣版的《当爱已成往事》,对张国荣从来没有特别的感情,也一直只听林、李版本的那首歌,可经过电影的铺垫,彻底推翻过去的喜好,张的版本变成了电影的延续,仿佛程蝶衣还在那低低的说话一般,缠绵悱恻,绕梁三日。

34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不解,拍出过霸王别姬的人怎能拍出无极来

36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陈凯歌可以靠它吃两辈子饭了,现在看来江郎才尽也情有可原

39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个《霸王别姬》,一个《活着》,道尽中国现当代史,百年内无可超越。

44分钟前
  • Bono
  • 力荐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他是霸王,你是虞姬,“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万丈红尘蹉跌走过半世纪。寥落繁华不由己,十万春花如梦里。剑还给你,命也还给你。“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陪你唱罢这出、我便离去...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你凝视你的脸,几亿人在爱恋。

52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必再苦苦追问他的消息。爱情他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58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君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1小时前
  • 香水瓶
  • 力荐

他竟当面一语点破: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

1小时前
  • 沉歌
  • 力荐

最优秀的中国电影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

仨小时的电影,我没上一次厕所,一直专注的在看,除了牛逼我想不出其他的词儿了。直男对于gay来说终究是祸害,他们不敢爱,面对自己的感情畏畏缩缩,伤了别人还假惺惺。每个人都演的很好,蒋雯丽虽然出场不到半小时,也是把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这真是陈导的巅峰之作了。

1小时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在野路子出身的张国荣面前,学院出身的张丰毅显得那么单薄

1小时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