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

HD中字

主演:海洛依丝·戈多,卡迈勒·阿德里,理查德·舍瓦利尔,柔伊·布鲁诺,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杰西卡·埃里克森,Marie Ruchat,杰里米·赞帕蒂,丹尼尔·路德维格,吉诺·西科诺尔菲,伊莎贝尔·卡尔博诺,阿兰·布拉特,斯特凡纳·科林,布鲁诺·阿莱格尔,亚历山大·帕伊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再见语言 剧照 NO.1再见语言 剧照 NO.2再见语言 剧照 NO.3再见语言 剧照 NO.4再见语言 剧照 NO.5再见语言 剧照 NO.6再见语言 剧照 NO.13再见语言 剧照 NO.14再见语言 剧照 NO.15再见语言 剧照 NO.16再见语言 剧照 NO.17再见语言 剧照 NO.18再见语言 剧照 NO.19再见语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再见语言,我想成为一条狗去感知。

晃动,黑白,彩色,跳接,没有转场,黑白转场。

感知,客观,主观。狗去感知。狗可以感知一切。在不需要语言的前提下。

没有语言,没有孩子,想有只狗。因为狗懂得一切。狗因为是裸露的,所以它并没有裸露。

做爱,不做爱,抗拒做爱。

编写一个悲伤的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起承转合,只是一个故事。

最后的最后,有了孩子。

(所有哲学家都在探讨真相,包括戈达尔。)

 2 ) b格一斑

影片32分钟处,男主说:
I remember studying the Laurent-Schwarz-Dirac curve.
Infinite in every point except for one which is zero.
The two greatest inventions, infinity and zero.
我记得学过的洛朗-施瓦茨-狄拉克曲线——
除了在一点的值为零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无穷(大)。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穷和零。

疙瘩儿你确定你木搞错?应该是“除了在一点的值为无穷大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零”吧?

狄拉克是英国大理论物理学家,与前辈牛顿和后生霍金一样,都是剑桥卢卡斯教席的教授。以他名字命名的令所有物理学家拍手称快而令所有数学家抓耳挠腮的所谓δ-函数具有如下简单性质:
δ(x)=无穷大,如果x=0;δ(x)=0,如果x不等于0

洛朗·施瓦茨是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他将之前被数学家拒之门外的这一类病态函数用分布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定义。

好吧,这是全片俺窥得的唯一有把握说俺知道他在说什么的一块斑(尽管貌似他说错了细节,但无妨他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给个他自己写的影片大纲吧(imdb用的也是这个,大概别人也写不出来):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7926517/

告别语言

梗概

想法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与一个单身男人相遇
他们相爱,他们争吵,拳头相向
一条狗游走于城乡之间
季节更替
男人与女人重逢
狗发现自己在他们两者之间
彼融于此
此融于彼
但他们是三个
前夫砸碎所有东西
第二部电影开始
与第一部一样
但从我们变成隐喻的人类角度来看
它们不同
这一部在狗吠
和一个婴儿的哭声中结束


(看到“有关键情节透露”,俺乐了:您倒是给俺透一个啊!)

 3 ) 啊,神!哦,语言!戈达尔的告别语言

在影片中,标题的ADIEU AU LANGAGE(别了语言)被戈达尔以谐音的方式替换成了AH DIEUX(或者AH DIEU,单数的神),OH LANGUAG。啊,神,哦,语言。

片中其实以引用赫拉克利特的方式把语言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赫拉克利特把战争说成是万物的父亲和王,语言在柏拉图那里也有类似的地位。戈达尔对语言的告别也就是一场对战争的告别,但这并非纯粹的“反战”,他以谐音的方式揭示了,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和战争的首要性,才能真正告别语言和战争。

语言就是战争,语言是人类对自然的战争。作为电影第一部分标题的1 NATURE,必须在希腊PHYSIS的意义上来理解。PHYSIS是一场更大的原始的暴力,人正是在与自然(PHYSIS)的对抗中获得了自身的存在,创造了属于人类的“世界”,后来的“大自然”意义上的“自然”(即非人一切之总和)已经属于“世界”,不再是那个原初的PHYSIS。

人类以语言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就有了第二部分,2 METAPHORE的问题,语言的移置问题,以及图像对实体的表现和替代。

戈达尔对赫拉克利特的另一次引用也很关键,孩子玩骰子的影像被他用来解释”神“,神,玩骰子的孩子,战争,万物之王,语言,诸神,单一神,这一切都被统合在一起。

动物话题借用了德里达等人的著作,戈达尔对近年来所谓”动物保护“的思潮和运动颇为不以为然,我觉得,在他看来人才是应该被保护的对象,人类承受着语言之累,语言这个”父之名“(如果我们借用一下拉康的这个概念)既是人类得以摆脱”自然“的母权统治的依据,也是人类新幻象和奴役的源泉,人类以之出于自然,却也因之深陷泥潭。

故而戈达尔认为人类必须像狗一样,在被驯化之后,重新开始流浪,重新变成野狗,狼变成狗之后,就无法再重新成为狼,就像希腊是永远回不去了,但狗可以变成野狗,人可以向语言告别,重新回到片尾的那一团婴儿的咿呀,这时所有的言词和所有的图像依然存在,但一起都将重新开始。

 4 ) 自由的灵魂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当然,在这样一部的尖端前沿实验作品面前,你与其试图去寻找它的意义、定义和确凿的指向,还不如放空,单纯面对一种直接观感的体验。毕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离于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视听经验之外;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艳丽、凌乱、茫然、刺目和流离失所,又在声画中尽情嘲讽和诗意的呈现。

用虚幻的意向去指代实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虚实交错,另一个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再见语言,更像说是再见人类。如一段画外音所说:“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 如此自由的灵魂当然超越了一切。也应当保持永恒的敏感和尖锐。电影语言,语言,规矩,人类常识,行为,于他而言已没有意义,就是这么任性。

正如并不用刻意去解读一种装置艺术,甚至无需评判,如果你无法强烈融入共鸣的观感,只不过说明你和创作者不是一个向度的思维模式,并无更多比较、预设和结论。《再见语言》中,断裂画面,镜头时而鲜亮、时而乱,刺眼、无关联、极致的错位、无意义语言,一段诗性的漂流,一段镜头的颠倒乱晃,一段躁点和屏闪,颜色千变万化,或一段黑白,毫无规律,只剩节奏,情绪,和理性的幕后编码。

影片的旁白继承了戈达尔70年代的存在主义和左派政论风格,所谓“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即使已经触摸一种表象下的本质,说出理念同时,也并未能够彻底告别话语。突如其来蹦出来的音轨,说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说马基雅维利,索尔仁尼琴,俾斯麦和希特勒,说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说我们的和平和发动战争并无区别。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并说去美国,获得一些廉价的垃圾。而手持iphone的人,说你查google去,说我们被这只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层面,是各种片段的组接,如我们日常拿着iphone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可以来一段的视频拍摄,类似于朋友圈的实时短视频。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支离破碎。又一一表现了科技、数码、网络、移动设备对肉体和精神的刺激体验。而最醒目和宁和的片段总是关乎一只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态,不断的穿插在镜头内外——在雪地里打滚,草地里奔跑,顺着河水漂流而下,仿佛达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电影更为彻头彻尾的作者化,也更为的自由纵横,无所顾忌。这一切,依旧是戈大师的终生特质,而其对时代及媒体近况的反讽,更是延续了近几年《电影史》、《社会主义》老辣的表达。其对电影语言无休止的创新、舍弃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时,也是集成了他一贯对观众刺激、折磨和从不在乎的态度。他甚至还常对观众说:“你们人来的太多了。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你们在干什么?”

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经由大众传媒无休止的洗脑,重塑观影经验已经不可能了。正如人类在习得语言和经验之后,已没有可能再获得真正自由的灵魂。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叙事语言一边倒情况下,再接受戈达尔这种另类表达的土壤也逐渐消弭,终将消失殆尽。而片中却仿佛宣言一般的说着:“我们必须要走到最后,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活着”。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实验精神不老,一个时代或许还并不算彻底结束。


 5 ) b格再窥(前4分钟)

影片以疙老招牌式的黑底白(红)字幕牌开始。

第一张,黑底白字:
tous ceux
qui manquent d'imagination
se réfugient
dans la réalité
英文翻译的字幕:
Those lacking imagination take refuge in reality
那些缺乏想象的人避难于现实中

期间穿插并最后重叠其上有红字ADIEU(告别)。

第二张,黑底白字:
reste à savoir
si de la non pensée
contaminé la pensée
英文字幕:
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
显然这里漏译了第一行reste à savoir,机译remains to be seen,俺猜完整的应该是
it remains to be seen 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
要看非思想是否污染了思想
(顺便吐槽一下这版英文字幕,除了英德等外语一律没翻外,法语部分也漏掉很多!)

期间穿插重叠红字ADIEU并迎来两声急促的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弦乐片段。

第三张,黑底白字:
oui. c'est
ce que nous avons eu
de meilleur,
dit Deslauriers
英文字幕:
it was the best time we ever had
这里又漏了最后一行dit Deslauriers(said Deslauriers)!加上这一行就很容易考据出这是福楼拜《情感教育》的最后一句:
戴楼芮耶道:是的,也许是吧?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李健吾版)
戴洛立叶说:“是的,也许是的吧?那就是我们有生以来的良辰美景了!”(冯汉津、陈宗宝版)
“对,也许吧?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戴洛里耶说。(王文融、刘方版)
讲的是Deslauriers和小说主角Frédéric Moreau从前逛窑子的事。

接下来叠现的是制片公司及制片人的名字,还包含了一串数字:
133501
这是神!马!鬼!?

这期间的背景声是一首意大利语的歌曲,根据片言只语俺艰难搜出这是一首名叫《La violenza (La caccia alle streghe)暴力(政治迫害)》的描写68学生造反的歌曲,想研读完整歌词的请移步
http://www.ildeposito.org/archivio/canti/la-violenza-la-caccia-alle-streghe
片中所唱的几句为:
Ma oggi ho visto nel corteo
tante facce sorridenti,
le compagne, quindici anni,
gli operai con gli studenti:

"Il potere agli operai!
No alla scuola del padrone!
Sempre uniti vinceremo,
viva la rivoluzione!".

Quando poi le camionette
hanno fatto i caroselli
i compagni hanno impugnato
i bastoni dei cartelli

机译:
But today I saw in the parade
so many smiling faces,
her companions, fifteen,
workers with students:

"Power to the workers!
No to the school's master!
Always united we win,
long live the revolution! ".

Then, when the trucks
did carousels
mates challenged
sticks cartels
还是相当有气势的:)这首歌在影片结尾处再次重复,只是唱得和缓许多。

好了,在打出3D(红)和2D(白)字幕过后,正片开始。

先是彩色和黑白影片剪辑插入,然后本片第一主角(?)狗狗入镜、定格。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这首曲子在后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可以说贯穿本片,但都是起个头就被粗暴打断,最多一两句,然后重头再来。(另一首重复最多的音乐应该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了!)

下面就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旁白和人物台词了。

整部影片以红字“1”标注的部分是“LA NATURE(自然)”,以红字“2”标注的部分是“LA MÉTAPHORE(隐喻)”。

第一个外景是一艘船(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里的那艘豪华邮轮,当然现在这艘寒碜多了)。一个女声问了一个与非洲有关的问题(这也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伴随的是由黑白片做成的女孩饮水的3D(?)画面。

然后切到一个书摊的外景,背后墙面上的红白字是“USINEAGAZ(煤气厂)”。像是一对夫妇模样的人在坐着看书。男的说“《古拉格群岛》”,虽然这关键的一句没有英文字幕,但根据后面的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仍然能猜出“古拉格”。所以才有接下去这男的说的“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有副标题(subtitle)”和“文学研究实验”,因为后者就是《古拉格群岛》的副标题。女的名叫“伊莎贝尔”?

然后男的提到了《小大拇哥(Little Thumb)》,这是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童话集《鹅妈妈故事》中的一则。为了理解他说的“用小石子标记道路(to mark the trail, pebbles)”还有“食人魔(ogre)”,俺把故事的大意说一下(全文见http://www.pitt.edu/~dash/perrault08.html):

有一对贫穷的樵夫夫妇,四年内生了七个儿子。(这位要问了:怎么可能?书中有表:都是双胞胎:)最小的呢,只有七岁,就是这个叫“小大拇哥”的儿子,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大拇哥这么大。小大拇哥病恹恹木愣愣的,又不爱说话,所以最不讨父母喜欢。后来夫妇俩实在太穷了,养不起孩子,就想把哥儿七个一块带到森林深处抛弃掉,但在前一天晚上商量的时候被俺们的小大拇哥偷听到了,所以他就跑出去捡了很多小石子揣在兜里,第二天他就凭着一路抛下的石子带领哥哥们成功找回了家。一次不成再来一次,这一次又被小大拇哥偷听到了,但这次因为房门被锁他没能出去捡到石子,就揣了一些面包在兜里,没成想第二天他沿路抛下的面包屑都被鸟儿吃光了,这下兄弟七个真的迷了路!后来他们就撞到了食人魔的家里,食人魔善良的老婆接待了他们,而这一家正好有七个女儿。在好心的老婆的劝阻下食人魔一开始并没杀他们,后来半夜反悔想杀他们,却阴差阳错杀掉了自己的七个女儿!因为小大拇哥乘着熟睡把他们的帽子和女儿们头上的金冠做了调换。后面还有飞毛腿靴等等的故事俺就按下不表了,反正就是他们成功逃回家了。该童话的寓意是:不要嫌弃病恹恹木愣愣的孩子!(俺怎么觉得食人魔的老婆好可怜,重点全错!)

好了,扯远了,以上是与这一段有关的故事。

然后是黑屏,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的第一乐句又放到一半卡掉!手机上出现索尔仁尼琴头像……

一个下午就看了4分钟(因为大部分时间在看童话),所以一年下来俺可能都看不完,这是要逼死强迫症的节奏啊,所以俺已经决定放弃了~~

 6 ) 用故事和隐喻去试图理解和连贯起戈达尔的电影,是愚蠢的

  不要试图用各种暗喻和故事把这部电影串起来,只是装逼罢了。把电影拆开成图像和声音来看,这才是关键。全部分解,再组合。这部有和其他戈达尔的电影一样的东西,熟悉的就不多说了(突然大声的音乐,乌鸦叫,电影史的东西,二战记录片的片段,已经多次在他电影里出现),新的是大量倾斜的镜头,没有三脚架拍摄的画面,大部分的狗的镜头(那应该是他自己养的)(以前他的电影里也出现过狗,但这次占整部片三分之一的镜头),还有叠印的几个移动的镜头(相当精彩),一般叠印会有主次,他完全叠在一个面上。一个半小时下来眼睛很累是必然的。
  还有作为宣传海报的女人在铁杆的后面,这应该跟Robert Blesson(戈达尔对他有很高评价)的扒手(pickpocket)有关,那是最后那个经典画面。
  戈达尔的声音出现两次,苍老而颤抖,在女人说了死亡的话题以后,估计是这个隐喻了。他家门前的也出现了三次,来自三次不同的拍摄,最后一次是下雪,然后过一辆汽车。
  画面的调色更肆无忌惮(电影社会主义和爱情研究院后面都有几分钟这样的画面),这次也占了3分之一,我指的是把画面的对比度和亮度全部调乱。这是把色彩分离。
  像电影社会主义一样,用不同级别的摄像机拍,有mini sony ,canon,还有高清数码摄像机。这点很重要,戈达尔在摄影机的选择上一向敢于尝试和富于变化,以呈现多种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不同的是电影社会主义大部分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的,这次是各占均匀的一部分。感觉他已经无所顾忌了,经过上次的获奖找到了好的投资。
  还有大量鲜艳的红色,鲜血,字,红围巾,这个一直没变过。已及各种声音,音乐都是以前用过的莫扎特等,电影最后是刺耳的婴儿叫。各种声音在不同声道里变化着出来(电影社会主义开始就用5.1了)。
  在我来说,其实没有新的东西,这就是他的东西,在开头噔一下的音乐响起观众就明了和鲜红的AH叠在dieu上,只是他找到更直接的方式和更自由的投资,祝贺他。
  

 短评

70分钟的电影,15分钟看完。电影拍的先锋,也要看的先锋,就是这么任性!

6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较差

80岁的法国大爷,每一个镜头都在对观众说:“你们些个白痴。”打上五颗星,说明我真的没看懂。

8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将其在艺术各领域进行横向比较。音乐是实验噪音的John Zorn;绘画是“70岁时追求7岁孩童画画境界”的西班牙天才毕加索。那么,如若戈达尔非就返老还童,拿影像素材当橡皮泥随意拼接,观众们又表现出怎样的回应态度呢?无论装逼膜拜还是反智批评,都又是一段段可以消解在大师遁词游戏里的字母而已。

12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我打算先把蔬菜送回家,一会儿回来看下一部电影。

17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的确“再见语言”,因为已将声画分离做到最极致;不惟如此,声量的忽高忽低、左右眼的博弈、镜头的倾斜动荡、突如其来的实验噪音、文本和视效的戏谑与拼贴,无不在挑战观众的五官与认知,甚至调动知识结构,这才是烧脑片!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大师这是要告诉我们:好电影不仅应该告别叙事,也应该告别语言。据说3D版,两只眼睛会看到不同的画面,我脑补了一下,瞬间便醉了。没什么说的,牛逼到顶。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两颗星星送给左右两只眼需要分开看的牛逼创举。

2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较差

戈达尔永远是最先锋、最勇敢的导演,电影形式很像他的《新浪潮》,但戈达尔给了它更加现代化的外观,其内核仍然是古典与现代之争,语言是否真实?从古希腊到现代欧盟,从赫拉克利特到拜伦,哲学化的思想统筹了影像,文字、声音、图像究竟哪种载体更加真实,倾斜失真的画面如同修辞承载思考

2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That's how you spell "fuck you audience" in a cinematic language.

32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较差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是主调,似可作剪辑点…bigger足够,看后面一串附录名单就晓得:康拉德、弗洛伊德、保罗·瓦莱里、德里达、福克纳、米什莱、阿尔托、谷克多、巴丢、布朗肖、雨果、帕兰、米耶维、维庸、普鲁斯特、阿波利奈尔、达利耶塞克、福楼拜、贝克特、萨特…

34分钟前
  • 大炎
  • 推荐

2D看了一遍,调成3D看了一遍,关掉声音再看,我不清楚哪样最好。电影的一切叙事手段都具有欺骗性,戈达尔将声音、影像和叙事分离开来,拆解电影,让你看到它们各自的功能,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看到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像电影,是因为它的数字感,它是犀利的富有诗意的实验影像。★★★★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支持老人家们出门溜达的时候多拍拍家附近就好=3=。小狗帅,继续等3D。

39分钟前
  • sonoko
  • 力荐

电影始于疙瘩儿,电影止于疙瘩儿,电影死于疙瘩儿。电影中的新浪潮,电影中的印象派。疙瘩儿八十从心所欲而逾矩,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撺掇家犬夺影帝

4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84岁的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新片,即便看不懂睡大觉也要授予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高逼格神作。本片穷尽了让观众不适的视听手段:不关联的意象拼接,歪斜颠倒过曝失焦变色重叠摇晃多帧率混搭的影像,不同声道音量不稳风格迥异的声音,故意留白的字幕...内容方面,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左派思想明显。(9.0/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它很烂啊。”“说什么呢!这可是戈达尔拍的。”

45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八十余年戈达尔,欲活愈老愈深欲,隐居瑞士于底心,疯言智语夺影帝。

4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我是真的抱着虔诚的心来看这部电影,真的在用力捕捉,真的想知道他在拍什么,由于逼格太高,结果我是真的看不懂。

51分钟前
  • 银河漫游记
  • 还行

把这部病态的“实验电影”作为我对他的第一次接触是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希望后面补他的片不会这么倒胃口。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敢打分,没逼,认命。

52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抱歉,我是掐着大腿看完的,管他是不是戈达尔,我就是不喜欢这种过于先锋的实验电影,反正我是看不懂,也没这能力从中提取一些什么,也活该自己明明逼格不够,还要坚持看,连云里雾里都算不上,一个小时看下来还感觉怪累,怪难受的。

56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这才是真正的【不看3D等于没看】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