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DVD中字

主演:斯拉夫科·斯提马科,斯洛博丹·阿利格鲁迪奇,莉莉娅娜·布拉戈耶维奇,米拉·班雅奇,帕维尔·武吉西奇,Nada Pani,Boro Stjepanovic,Zivko 'Zika' Ristic,Mirsad Zulic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1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7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8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9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某区的领导决定用乐队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青年迪诺(Slavko Stimac 饰)的一班同龄朋友们整日在陈旧的社区中游荡,迪诺相信使用催眠术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平日里勤加学习。因为迪诺掌握着家里鸽房的钥匙,当地的年轻人头头将一位女孩 多莉贝塞给迪诺看顾,父亲暗中发现了女孩,但并未声张反而给迪诺更多的零用钱。父亲因染病每况愈下,同迪诺在饭桌上谈论伟大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迪诺和多莉贝渐渐互相产生了好感,某天夜里事主突然到访,带领几个青年在迪诺面前将多莉贝侮辱后带走。父亲入院后,迪诺的生活只剩下乐队的排练,他穿戴整齐后再次找到多莉贝……  本片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处女作金狮奖、影评人费比西奖。义薄云天惊天解密公园里的女孩荒村客栈后会有期脚步不良街区德雷尔一家第三季野兽2019大水井风云金山小村大道暗之齿轮儿子们探灵档案2014逆流的色彩真爱之书还没三十岁情归巴黎欢迎光临高中生情欲迷城河西走廊雾码头嘿咻卡亲·爱悬崖2012闺怨2021第六感生死缘爱上纯情女霸总49号旅舍第一季在云端甜蜜的惊喜设得兰谜案第二季真的出现了女麻吉嗜血大厨的自白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粤语天作谜案(国语版)谜证2017著草走佬做大佬梅林传奇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漂亮的处女长片

喜欢库斯图里卡的人一定要看这部片子,第一部长片。
电影本身来说算不上完美。既有模糊的政治讽刺,又有清涩成长。成长部分应该更主要吧。
开始的时候似乎是要写群像,后面才慢慢聚焦到了父与子和男孩与多莉贝尔。
中间那段朦胧爱情被击碎的段落看起来相当有力量。
男孩第一次接触女性拍的也漂亮极了。
最出彩的也是这三个人的表演。
其他关于组建乐队之类的情节看得有点糊涂,而且对于那斯拉夫钱的没概念。
前1/3感觉生涩,到后面完全进入状态了。
看得时候其实想到的是另外的问题。很多镜头都是需要分切来完成,于是就会产生接戏的问题。观众看的时候,情绪应该是完全接的,但拍摄的时候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演员的表演要和之前的段落完全衔接。这方面,男孩和女孩在鸽子房里面的戏有时候会觉得有一点跳。看了一遍的时候留下的一个印象。应该再看一遍看看。不过这是严重需要注意的问题。设计好了分镜一定要跟着情绪走。
剧本和分镜是两回事,得记住。
里面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觉得有点多了,会觉得导演刻意的想加进讽刺。又或者只是这个时代看上个世纪电影的原因。但后面的电影,导演处理讽刺就会顺畅很多了。

 2 ) 片尾曲

在大海碧蓝的海滩
在那微风吹拂的地方
我梦见一个金发女郎
噢,我是多么的开心
在大海碧蓝的海滩
在那微风吹拂的地方
我梦见一个金发女郎
噢,我是多么的开心
当我向她倾诉
她的嘴唇激烈地颤抖
在我的怀中
她一边哭泣,一边热吻着我
噢,如果我可以再看她一眼
我会问她是否爱我
我会告诉她我的内心是
多么的渴望
没有她的日子
我的生活是如此悲伤
在大海碧蓝的海滩
在那微风吹拂的地方
我梦见一个金发女郎
噢,我是多么的开心
当我向她倾诉

她的嘴唇激烈地颤抖
在我的怀中
她一边哭泣,一边热吻着我
噢,如果我可以再看她一眼
我会问她是否爱我…
每天,在各个方面,
生活会一点点地好起来…

http://you.video.sina.com.cn/b/23428685-1628495893.html

 3 )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间: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30-11:10
地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前南电影月”《你还记得多莉贝吗》与《黑猫白猫》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朱锡林、顾 隽、丁云珍、王淑金、何 吉、李晓波、李晓鸣、刘以发、陈杏生、沈水林、于 涵、邱华奋、刘海庆
  
《你还记得多莉贝吗》(1981年)109分钟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6岁的迪诺在年轻人头头指使下帮助女孩多莉贝藏身于自家小楼上并渐渐爱上了她
  
  
范达明:这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处女作。他作品不多,获奖倒很多的。导演就是我们上个月放映的《雪地里的情人》里那个饰演死囚的。这个片子男主角迪诺的父亲应该是个老革命,共产党员,参加过“二战”,口口声声是G的意识形态,他对现实不满,但也相信“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朱锡林:G在理想和谎言中死去,片子里有句台词:“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范达明:片子也描述了以迪诺为代表的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有个女孩,就是多莉贝,阁楼那夜一帮小混混对她的侮辱给他刺激挺大的。他被要求收留这个女孩,父亲对此其实是清楚的,没有说破,是暗暗地鼓励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意图让儿子逐渐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影片写的是60年代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运动最终在苏联干涉下被镇压下去。但是S阵营本身的危机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通过片中小镇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乐队文化活动、关心年轻人思想与成长等情节有所体现。“东欧巨变”包括苏联解体是1989年开始的。这片子是1981年拍的,也快了。
顾 隽:我觉得这部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小弟是要一辆自行车,迪诺是想用催眠术改变世界,而他给父亲临死前念的报纸上的信息,也体现了全人类的一个梦想。
范达明:对。不过有一点特别的,报上说的是用把印度洋海水抽干的方法来改变地球,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美好,倒不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出发的。记得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破裂开始时,我们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评苏G中央公开信的的九评,其中一篇就是《南斯拉夫是S国家吗》,认为南斯拉夫是X国家。此前苏、南关系不好时,G国际会议是把南斯拉夫开除出“阵营”的。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两国修好,我们倒是保留了最初的态度。当然这点在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库斯图里卡的片子从生活本身来表现,不回避日子的艰难,但人们对未来还是有追求。
丁云珍:他们经历的我们也经历了,60年代的情况,还是相信G。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有激烈的斗争,有剧变。到底哪些是好的,是应该变的,还要探索。美国等那些资本主义的自由体制有优点也有缺陷,全盘移植到我们国家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当“世界警察”也不好。
王淑金:这个片子不错的,有一些问题不可思议。说别的G体制国家也好,说“没有G就没有新中国”也好,很体现控制论的思想。我们走到今天,是不是可以往前走,也可以往后退?但实际上是不能往后退的。
丁云珍:现在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管是什么社会,就一定有国家,有执政的。关键是老百姓的权益要得到保证。
朱锡林:在M国家里,坏人不得不变好人;而在一些所谓S国家里,好人变坏,坏人更坏,因为是人治,不是法治。(2011.7.22. 6:40整理)
  

 4 ) 海边有位金发女郎

青年时所发生的事情,青年时的愿望,青年的烦恼他都说了。不明显的政治氛围....正好。太政治主题的电影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是关于少年成长的电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楼上那句台词。两首歌。还有当父亲以为主角干了那女人以后,幸福的刮着胡须。自己的后代会播种了,也是种胜利。

 5 ) It was...

Every day in every way,i'm getting a little better..

 6 ) 很喜欢库斯图里卡的反讽

很喜欢库斯图里卡的反讽——

“……不过现代科技到现在已经飞速发展,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气候,整个棘手的工作可能要通过全球上百万的科学家来完成,或许需要一生来完成:首先从南北极点建立一条巨大的防波堤,代替零下度数的严寒气候,在修正了地球转动轴后,然后世界就永远都是春天了。印度洋大量的海水破坏了我们星球的平衡,导致了它的旋转偏离角度。抽干印度洋,产生大量的陆地,面积达91,200,000平方公里,转变成陆地,这个区域将容纳大约1460亿人口生存。通过从大洋中释放水,地球将减轻7200万的四次方吨,让地球远离了太阳大约3000万公里,一年将有425天,而不是现在的365天。地球也将只有一个季节,那就是清爽的夏季。地球重力将减少,人类向心重力也会随之减少,这可能会让他们变成巨人,人类会变成真正的巨人。他们会变成巨人,期望的生命值将在一千至五千年间。在智力方面,这样的人类,将远胜于我们这些从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

 短评

6/10。比起性意识成长,潜在主题将父子的生命历程融入一个国家的兴衰变化,片中四次家庭会议运用连续环绕镜头,突出父制统治的位置,谈论与亲情无关的政治话题,父亲因病变得脆弱方显示其感性一面,在医院的林荫道里父亲传给儿子宝贵的打火机,吸同一根烟,最后听着科幻故事平静离去,真让人黯然酸楚。

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受黑彼得的一点影响,结合导演的个人经历,拍出的处女座电影。刚开始的电影,总有一种渗透到身体的哀伤,到二十多年后生命的淡然不羁与快乐,真是让人感慨。

9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长片处女作,这个搞摇滚的疯子当时作为一名业余导演,初作就拿金狮,起点真是高。也得承认这厮绝逼是个天才

13分钟前
  • CynicDogAldaev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影射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刚开放时西方通俗文化及当时盛行的性革命的冲击。

18分钟前
  • Allen
  • 推荐

Everybody has a Dolly Bell in memory and in heart.Some different from his later works, but there is still humor and absurdity regarding communism and hypnosis.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 will be better".

19分钟前
  • 稔之
  • 推荐

81年 27岁的老库拿出他的长片处女作 一段关于青春成长的苦涩和痛楚 或是一曲对前南体制无声的哀叹和讽刺 阁楼上几段戏令人惊叹 音乐运用上佳 年轻的老库就已经很不简单啊 发现件奇怪的事 貌似威尼斯喜欢把金狮颁给导演处女作?

20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http://www.douban.com/review/2228593/小总结

24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少年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两个社会身份。如片中的妓女,或说一个比少年成熟的女性。还有就是父权的“压制”(意识形态)。最后父亲走了,少年成长的意味也就凸显了。家庭会议中的环绕镜头很有意思。“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25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库斯图里卡在处女作中,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深藏的哀愁、情感都表现得那么温柔,那么不张狂。从DVD的Interview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处女作也许是与他内心最接近的电影,也是很学院派的电影,吉普赛(不带贬义)的风格只是初现雏形。不过我真的很崇拜吉普赛这个民族。

2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面对共产主义社会和父权家庭,少年只有通过念叨“每天我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一点”来催眠自己,好在还有音乐和美女来抚慰内心。

3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让你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热泪盈眶”,这是评价老库最常用的一句话。看看主角老爸去世的那一段吧,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35分钟前
  • 果冻帝国
  • 力荐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Sjecas li se Dolly Bell (1981http://www.imdb.com/title/tt0083089

36分钟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力荐

和很多人一样,老库的处女作也拍自己的青春,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老库还有心心念念的南斯拉夫。这里面有深刻的思考、深沉的爱,这是老库隽永的地方,也是我爱的地方。社会主义靠催眠行吗?靠催眠都得不到心爱的姑娘。男主的脸特别有电影感,难忘雨泪交织。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和社会主义吗?催眠吧。

38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那时候我们有兄弟姐妹 有引导我们成长的父亲 有一个乐队 有游乐园 有共产主义的信仰 革命的确要学会催眠 "每一天 在每一方面 都会好一点" (再看一遍或许会是我最喜欢的库斯图里卡电影 目前还是<流浪者之歌>)

41分钟前
  • 推荐

看到快完才有点感觉。但你要说这是一个玩摇滚的家伙的电影处女作,已足够令人侧目了

44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情感真诚质朴想象力丰富的不错的处女作。

49分钟前
  • 狼哞
  • 推荐

老库温情脉脉的处女作,尚没那么天马行空肆意张扬。长大的男孩坐在车上喃喃自语,每天多努力一点,生活会变得更好呢。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历史对人的消解在库斯图里卡看来永远是从家庭潜在的别离关系开始。一个处在启蒙期当中的少年生命里最深刻的角落却已经在地图上寻觅不到,亲爱的萨拉热窝请问《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如今她身在何处?尽管老库认为遗忘是人之所以能生长下去的一个原因,但这部新鲜早熟粗粝又温柔的处女作拒绝向遗忘屈服。

5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真是服了这个破字幕……爱子放荡以及转变,库斯图里卡的父亲形象。家人离世和“真正的恋爱”,成长的条件。对理想主义的看法复杂,既觉得荒诞想要讽刺,也觉得逆境之中需要这种乐观。

5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5.0。太棒的处女作。与之后的《爸爸去出差》一脉相承,温暖的家庭生活在镜头里默默涌流,镜头后的库斯图里卡远没有后来的疯狂,显得沉静,甚至细腻。催眠与自我暗示到社会主义;每天在各个方面我都进步一点;只有穷人才会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你还会记得多莉贝吗?而我会记得那个南斯拉夫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