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

HD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亚历克·鲍德温,西尔维娅·弗洛特,西德妮·莱蒙,亚特乔姆·吉尔茨,玛丽·卢·塞勒姆,André Röhner,Frank Röth,约翰·冯·比罗,仙妮娅·阿森察,山姆·道格拉斯,穆拉利·佩鲁马尔,文森特·里奥特,Vivian Full,埃德·怀特,露西·波尔,迪安娜·比伦特,迪安娜·比伦特,Marc-Martin Straub,Kitty Watson,Ylva Pollak,Adam Gopnik,Na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德语,菲律宾语,法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塔尔,何罪之有?

三刷edit:第一遍看沉迷于影片的质感,第二遍对天才艺术家陨落可惜,第三遍看到了Tar处处心机。

昨天刚看了揭露韦恩斯坦的《她说》,另一种视角看霸凌事件,触目惊心。Tar游走在道德边缘,发乎私心但止乎礼,和me too运动那些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纽约电影节2周看了20场次电影,Tar是最喜欢的。有幸去了媒体场放映,和主创的新闻发布会,见到了导演Todd Field和凯特大魔王,很激动。

Tar Press Conference

刚刚二刷回来,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解读。可能和主流观点相左,写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我猜主创们各种访谈可能也解释了自己的立场,但也不至于全部说透让观众没有思考的空间。为了保持观点独立,除了去听了媒体场主创30多分钟的谈话之外,并没有看额外的采访。欢迎补充,但请别杠,杠就是你赢!

第一遍看媒体场,非常喜欢电影的质感(除去泰国片段),沉浸于对艺术家生活的窥探。那服装,那住所,那气质,那谈吐,实在赏心悦目。一个顶级有才华的指挥家,在一个顶级的资源环境中,极致地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金字塔尖尖上的这些人,Todd Field给观众呈现出来,完成了一场2小时的造梦,然后又把Tar推下神坛...虽然私心希望电影能自始至终保持冷静的色调,但是我完全理解,Field当然不会局限于给观众YY一个艺术家令人向往的一生。要实现更高规格具有社会意义的呈现,那么结尾的flop是必要的。

第二遍看,我依然理解结尾flop的必然性,但是我开始思考,这都是Tar的错吗?Tar没做对,但似乎也说不上错。下面列出她的三条“罪名”,以及我的辩证想法:

1.移情小鲜肉

这里用“移情”一词,因为Tar并没有出轨,也没有(至少没来得及)潜规则,更多的是一种君子发乎情而止乎礼。在纽约酒店时,她问Olga晚上见,换来Olga一句倒时差要睡觉,把她晾在原地,被人尊称maestro,也有如此木纳的时刻。感觉主流评论把Tar看作me too运动中,权力上方的施压者。然而我不相信如韦恩斯坦一般的惯犯,这么长时间里,唯一的romantic的肢体接触是吻手,还是被对方吻。为了还一个毛绒玩具把脸都摔伤了,然后还不忘见面时把玩具给对方,这哪是施暴,简直是纯爱了。如果是韦恩斯坦,可能给对方发个短信,你玩具在我这,房间号1709,今晚来拿。

其次是频率。Sharon说你之前也是这么接近我的。好家伙,她俩在一起有好几年了吧,收养的孩子都6岁了(据Field说)。如果是惯犯,Sharon说的可不会是自己,而是Mary,Lucy和Angel了。虽然我们不知道她俩在一起前Tar是不是过着花花世界的生活,但是咱们集中火力,只说电影呈现的时间段,没看到的就不联想了。

以及为什么给Tar安排一个女儿。电影极其精炼的构思下,每一个角色都是要有作用的。难道只是证明一下Sharon所说的只有她的女儿和她有relationship吗?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说明Tar在柏林是真的想要定下来的,有一套大房子,partner是公开的同事,有一个女儿,然后她和partner都是同龄!这里再次引用导演Field在媒体场说的,Tar接近50岁,Sharon50岁左右,Olga19,20岁的样子。这样推算,Tar遇见Sharon的时候可能40岁左右。所以看上小鲜肉还是头一次。这跟惯犯大佬们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最后是Tar如何用权力帮助Olga小鲜肉。Tar对Olga绝对是喜欢加上欣赏她音乐才华的。虽然大提琴表演是她提议,但她也不至于翻手为云点名让Olga来。相反,她来了一个公平的Audition,参加的两位是不露面的。当Olga演奏的时候,明显众人表情都是更倾向于她,这不是Tar自己决定的。还有换老头,作为composer确实有权力换,只能说她换违情但不违法。

【三刷加注:Tar确实精明,一切看起来都是咨询别人意见,但是都是自己把控。洗手间看鞋子,盲选的时候看到小鲜肉鞋子,立马把之前选项划了,但是看起来就是盲选投票。说companion piece来大提琴concerto,想问大家是否同意。同意之后又提议把rank第一大提琴手叫去audit,等于让她自动放弃参选资格,还问她同不同意。可怜的大婶儿只有同意的份。接着大家看穿了老大的心思,都不敢去audit,只有个资格不咋地的和小鲜肉竞争,果然小鲜肉赢,但是因为不是正式编制,所以不符合规定,Tar说那我们找另一个咯,云淡风轻,看似民主,实则步步为营。女儿玩具过家家让玩具投票,就是呼应这。细节还有很多,Tar塑造的层次很多,比如,她有洁癖,但也把满身褥疮的老人扶起来,但是回家又疯狂洗手。Tar出轨移情,有爱人又没那么爱,搞政治却又真心爱音乐,一步步精心设计,却又被莫须有的指控弄下神坛。3小时不到的电影,文本真够强大!】

2. Krista自杀

Krista自杀,自然跟Tar有关系,但是全片Krista只出现过2个镜头加编辑wiki。Tar和她究竟有没有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也有可能没看懂,希望有朋友可以评论补充。甚至我也怀疑她跟助手有过一腿,要不助手不会说你从来不会长胖。即使这样,她俩最终也止乎礼了。【三刷回来加注,小助理说他们三个曾经很亲密,说需要人hold up时候,Tar说这不是地方,还说Krista is not one of us,脑洞一开,莫非他们仨?】

但能肯定的是,Tar对Krista的冷漠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说她的冷漠造成了Krista的悲剧。但是我相信Tar的初衷绝对不是想要伤害Krista,她可能都不知道Krista是谁。要不为什么要在飞机上把她名字拆开来研究krista - at risk。就像对一个恐吓信是谁发的一种研究,如果她真的认识Krista,应该不会研究名字了吧。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她的冷漠只是一种常规表看。英国女王对黛安娜葬礼的“冷漠”,刘德华对疯狂粉丝的冷漠,都是有原因的,不应该作为黑点。

3.大师课视频

显然Tar在茱莉亚学院的那段视频是被诬陷的,断章取义加配合画面,不合理到这几乎成了全片最大笑点。媒体场Field说这场说话几乎可以说是50岁的Tar在对24岁的自己(Tar)说的话,让她冲出自己的边界。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交锋,这里年长一代率先丢失了耐心,Tar push了学生4次,前三次学生都是礼貌回应,直到最后一次忍无可忍。这里看出,Tar可能没必要那么直接,说话那么大胆,以至于被错位引用引火上身。但是她说的都是她想说的,且没有恶意,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如果说之前的移情和冷漠Tar处理确实欠妥的话,这里我认为她完全没有错。她对音乐的热爱是很纯粹的,可以看到,即使后来落魄到泰国,她也在苍蝇餐馆里读谱子;对邻居的发泄,也是抱着手风琴高歌一曲;回到儿时住所,满墙的录像带,她也是看的眼泛泪光。这么一个对音乐纯粹的爱好者,在对学生说话时,尤其是以为tech free的场所,她说的是她真心想说的。没有电视访谈那么阳春白雪,但是苦口婆心,据理力争,想要说服一个学生喜欢巴赫。何罪之有呢?

唯一能说她100%做错的,就是冲到台上揍另一个演奏家。那是被逼的,是无奈,是疯狂,是对自己音乐的热爱。

Tar冷漠,不够圆滑,移情别恋,但是她未必有罪。把她推下神坛的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大众。被Krista的自杀,被助手的出卖,被学生的视频剪辑。我想Todd Field对这个角色是同情多于批判的。电影最后一幕,带着牛鬼神蛇面具的观众,是不是也是导演给出的答案?


最后分享一下媒体场的见闻。本片逼格如此之高,凯特大魔王每个造型都酷到没朋友。没想到现场Todd Field穿的像个德州老农,Cate一身橘黄色工装。Field上一部电影已经时16年前了。他说写剧本时就脑补的是Cate,但是没跟她说,全场大笑。《小丑》的配乐Hildur作为本片配乐也出场了,说要会发型电影中的整首交响乐,以黑胶形式。伦敦爱乐+Cate指挥,可以期待一下。

影片放映的楼和片中茱莉亚学院是连在一块的,出门就是纽约爱乐所在的林肯中心。电影里电影外连一块儿了。已经觉得纽约是宇宙中心的我,转念想到片里Tar生活的另一个城市柏林。马拉松,电影节,爱乐乐团,柏林居然都全面碾压纽约。(前90%的)Tar真是幸福。

Todd Field, Nina Hoss, Cate Blanchett

 2 ) 塔尔:被解构的传统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3 ) “大魔王”布兰切特值得再拿下一个奥斯卡奖!

与往年一样,202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依然为奥斯卡颁奖季贡献了不少实力相当的种子选手,除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影帝热门人选科林·法瑞尔之外,另一位有望再度夺得影后桂冠的莫过于《塔尔》凯特·布兰切特。这部新片以国际古典音乐界为背景,围绕莉迪亚·塔尔展开,她被广泛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也是德国第一个主要管弦乐团的女性首席指挥。电影讲述了塔尔从创作和职业生涯的巅峰,跌入到被 #MeToo 指控的阴云笼罩的悲惨遭遇。

音乐指挥家的故事未必是普通观众的口味,影片开场近半小时的访谈里充斥大量古典音乐界人名和术语足让人晕头转向。这种揭露行业内部黑幕的题材屡见不鲜,而位高权重者的身败名裂更不是奇闻秘事。无疑,影片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使其难以摆脱精英意识,人物不时抛出几句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或借喻表达也险而让人敬而远之。不过,导演却透过主人公陨落的事件来揭示权力机制在行业内部的普遍性,这并非精英阶层所独有。

这是布兰切特继《卡罗尔》之后再次饰演女同性恋者,然而,这并非是常见的性少数边缘群体的叙事。相反,导演对这个核心角色采取去性别化的塑造,令人出乎意料。她利用特权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及在业内横行霸道的恶行其实与男性无异。剧本实则在暗示:任何人,不论其性向如何,一旦攀上权力的巅峰,很自然会迷失自我。而身为掌权者的性少数人士,更是鲜于为自己的群体争取利益,或主动对抗男权意识的剥削;反而,这位主人公默默维护男性霸权主导的一整套机制,以便从中获利。

当这个故事置于后 #MeToo 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性别转向的剧本设计更显其深意。那个奢靡享乐、滥用权力的“哈维·韦恩斯坦”很可能是女人,甚至是同性恋者。由此,剧本颠覆了同类题材对男性掌权者腐败堕落的刻板印象,尖锐地挑明了人性的共通点:在巨大的权力与欲望面前,难以抵抗人性的崩坏

最后,导演更是构思巧妙地对当下社交媒体主导的“取消文化”进行了一番反思与嘲讽。在音乐课上,女主角与黑人男学生关于音乐家的艺术才能与个人品行之间的辩论,清晰揭示了“取消文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扭曲。此外,还进一步暗示了任何人都难从这股“潮流”中独善其身,女主角之后被助手曝光其秘密邮件而遭到行业唾弃的下场,显然就是“取消文化”巨大杀伤力的一种证明。

人性也好,文化潮流也罢,全片从头到尾最吸睛的还要数“大魔王”布兰切特的出色演技,尽管这种展示人性阴暗面的角色对她而言早已毫无难度,但是凭她对各种语言、乐器、古典音乐、指挥技艺的投入程度,绝对值得再拿下一座奥斯卡奖座。

 4 ) Apartment for Sale

Apartment for sale

Apartment for sale

Your sister’s in Jail

Y’all go to hell

Cate Blanchett speaking German adds extra charm to Lydia Tár as ✨Vater✨

 5 ) 一整个硬不起来的隔靴搔痒的三小时

我看到了一个老白男的不甘,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太久,自己也被金字塔吞噬以至于丧失活力,当从前被压迫的女性、少数族裔以及lgbt都纷纷找到自己的战场,白男已经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他依然站在顶端,他的特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他不站在舞台中心了,就像以前只有大音乐家才能在历史留名,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流行歌星,可是后者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前者了吗?没有,精明的老白男早就把该占的都占完了,所有的旧秩序由他统治,少数群体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地球远比父权社会要大得多,旧的东西留在那里,没有被毁掉,反而是太稳定了,稳定到落灰,没人看了。

少数群体依然没有权力,但它有色彩,有人看就有色彩,终究,它能崛起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慈悲,而是因为它助力了新生产力解放的需求,资本主义来了,信息革命来了,互联网来了,大众传媒来了,这些都是少数群体的舞台,凯特布兰切特拥有着的,正是让老白男们羡慕不已的资产——一副女性之躯。她爹味起来就是大魔王,换一个真的白男爹味就会被万人嫌。

可是老白男也想释放,也想拥有色彩,他想让人知道在他老迈的孱弱的身躯内部藏着的精力四射的灵魂,还带着阴茎中心主义的丰沛,在贝多芬巴赫的铿锵节奏里怀念他的全盛时代,他的杀伐四方,他的旺盛性欲,此刻都借着大魔王的女体喷薄而出。

一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凯特演的就是个男人,塔尔这个女同人设也完全立不住,她就是在选后宫而已啊,直到结尾她跌落之后去了亚洲,她身上白人女性的标签才清晰呈现,也是因为亚洲还保留着“血性”——男人最爱的,尤其是让老白男怀念的——旧秩序在那里依然张力满满。

 6 ) 天才明星艺术家指挥自己的毁灭

导演Todd Fields休影16年,隔岸观火,在世界天翻地覆的近几年写下这个故事。凯特布兰切特这次扮演了21世纪的伊卡洛斯,电影讲诉Lydia Tar(塔尔),一个问题缠身的天才明星艺术家,如何多米诺骨牌般得倒向自己的毁灭。那些公众视野看不到的灰色地带,导演巧妙编织剧情,缝合了当今社会争论最激烈的一系列议题。他毫不掩饰对这些议题发展趋势的质疑,却又刻意回避给出明确立场,留给观众做自己的评断。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开场】

【权利与性掠夺者】

【指挥家的控制欲】

【无法逃避的噪音】

【身份标签】

【取消文化】


影片开场的画面是塔尔工作生活的蒙太奇,画外音是纽约客著名专栏作家Adam Gopnik(扮演他自己lol)对塔尔的一长串介绍,他正在曼哈顿主持一场对塔尔的专访。通过介绍我们得知塔尔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家喻户晓获奖无数,实现了罕见的EGOT大满贯。

她师从Leonard Bernstein,尤其沿袭了她师傅对作曲家马勒音乐的热爱。能在世界级管弦乐队指挥马勒所有交响曲的指挥家,都是古典音乐界的泰山北斗,而塔尔快要实现了。她只差最后一首:马勒第五交响曲,采访结束后她就将离开纽约回到柏林,完成第五交响曲的录制。

在那段蒙太奇中有一个片段,是塔尔书房地板上散布着她珍藏的大师黑胶唱片,她光着脚用脚趾在这些印有大师特写的封面中挑选,仿佛她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不管是画外音还是镜头语言,都明示了塔尔正处在事业的顶峰。但这部电影不是展现塔尔的崛起,一开场就将她置于巅峰,是为了让我们目睹她的陨落。


【权利与性掠夺者】

导演把塔尔设定为指挥家,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几年好几位古典音乐界的行业翘楚都受到性骚扰指控(美国指挥家James Levine、瑞士指挥家Charles Dutoit)。为什么古典音乐界有这么多sexual predator?导演Todd Fields觉得原因在于,古典音乐的那种威严崇高,使每天陶醉在其中的人感到仿佛任何形式的快乐都是他们的神圣权利。

塔尔显然也将性放纵视为她作为全球名人应有的权利。在一次大提琴的面试中,一位年轻大提琴家Olga富有表现力的弓法,和她的蓝色革绒靴,引起了塔尔的注意。 塔尔不惜动用非常规的手段来提拔这位新秀,并私下里接近她调教她。她们第一次共进午餐时,塔尔看Olga的眼神像是捕食者锁定了猎物。

交响乐团的等级是如此森严,乐手的每把椅子,都按照离指挥台中心的远近被赋予了明确的重要性。坐在其中的人,有任何一点相互吸引,不管是专业上的还是私人的,都会因为靠近的权力中心而变得不纯粹。塔尔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不管Olga作何反应,这种权势的不对等都会将她置于性掠夺者的位置。

不仅仅是Olga,塔尔与其他年轻女性的互动都或多或少带着令人不安的暧昧不清。她在纽约专访后,一位擦着红唇的年轻女观众言语中充满性暗示,并主动要她的电话号码。甚至她的助理Francesca,被塔尔在车里不经意撩拨一下头发,都让人猜测她们之间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过往。

影片结尾的一场戏,塔尔不得不直面自己作为性掠夺者的本性。当她在泰国一家按摩店,拿着号牌,面对满屋子跪坐成三层的年轻女技师,她转身冲出按摩店,在街边呕吐。这种“挑选商品”式的带着性暗示的服务,让她联想到了自己不堪的过往,心生厌恶。

【指挥家的控制欲】

把塔尔设定为指挥家,还有一个原因是指挥家是一个天然要求强大操控力的职业——每根弦必须拉到精确的张力,维持足够的时长,不多不少。在指挥台之外,塔尔也像对待管弦乐队成员一样指挥着生活中的一切。

从纽约回到柏林后,影片开始一点点展现塔尔的职业和私人生活。她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老婆Sharon看起来总是很累。两个人住在柏林野兽派风格的高奢公寓里,塔尔一到家就因为灯开的太多而责备Sharon。在这对伴侣的关系中,塔尔占据着主动,Sharon对她充满不言而喻的警惕和怨恨。不仅是伴侣,按Sharon的话说 “除了女儿,你把所有人都当作是一场交易”。

工作中的塔尔更是翻云覆雨。塔尔嫌乐团的副指挥Sebastian老了耳朵不好使,于是冷酷无情得将Sebastian排挤出乐团。但这种过度的控制欲终究招来了反噬。

助理Francesca在音乐上有自己的野心。塔尔把Sebastian赶走后,主动让Francesca交简历,导致助理误以为自己终于熬出了头。但塔尔摆了她一道,以资历不够为由没有选她。由此,塔尔亲手扼杀了Francesca的忠诚。Francesca一直受不了她的盛气凌人,但为前程着想只能言听计从。如今升职破灭,作为贴身助理,她手掌塔尔最致命的秘密:多年来她与多位年轻女性的不正当关系。

【无法逃避的噪音】

在塔尔众多不合时宜的关系中,最后扳倒她的是,是一位甚至没露过面,只出现在一些一闪而过邮件中的前学徒:Krista。

塔尔曾收到一份匿名礼物,是一本Vita Sackville-West的小说《Challenge》,讲述作者与一个试图自杀的女人之间的浪漫关系。塔尔立马撕毁扔掉了小说,因为她马上意识到了这份礼物对她和Krista关系的暗示。小说封面的图案后来也出现在了她家的节拍器上。

一个贯穿全片的情节,是她几乎一直被各种外界噪音分心。塔尔有极其灵敏的听力和近乎完美的音准,总能敏锐得捕捉到远处的门铃声、节拍器的滴答声、隔壁的敲门声、公园跑步时女人的尖叫声等等。她试图去逃避这些噪音、寻找它们的源头,但无一例外这些噪音总会再次出现。

Krista就是其中她最想逃却怎么也逃不掉的“噪音”。在那些她与Krista邮件的只言片语里,能看出Krista一直请求和塔尔见面、重新给她一次机会,但塔尔则是一次次向别的乐团对Krista给出差评。助理一直表现出对Krista的担忧,塔尔一概不理。直到Krista的自杀上了新闻,与其说是悔意倒不如说是恐慌,她开始胁迫Francesca删掉Krista发来的那些绝望告密邮件。

关于Krista的情节,导演刻意设计得很模糊。一方面,塔尔显然是对Krista做过亏心事,导演甚至安排塔尔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指挥春之祭交响曲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实施谋杀的能力“。这句话像是塔尔对自己的一次预言。但另一方面,我们其实不知道塔尔和Krista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之间也可能是一个年轻艺术家不得志想不开的故事。这种“模棱两可”,我认为一是因为导演从始至终都在通过塔尔的主观视角去呈现各种事件,塔尔想逃避这件事,于是我们也只能窥见她掩盖真相后的零星片段。二是因为事情的原委本就不那么重要,塔尔的缺陷已经显而易见,影片更想展现的是,当冷酷的新公共道德秩序,将一个人的所有缺陷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会发生什么。


【身份标签】

影片最具争议的主题,莫过于对身份标签和取消文化的讨论。

指挥家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男性霸占的职业,塔尔是其中极少数获得全球声誉的女性。不仅如此,她还是女同,伴侣还是同一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一起公开出柜。这种人设可以说是身份标签的顶配了,但塔尔却对这些标签嗤之以鼻。

她不仅不认同自己打破女性天花板的说法,甚至否认天花板的存在,否认性别对她职业发展产生过阻碍。她认为女性指挥家的路很早之前就已经被铺好了,完全不是个问题,自己很幸运不用被性别定义。

不仅不被女性定义,塔尔骨子里更像是个男人。在为新专辑封面拍摄选择模版时,摄影师提供的都是身着裙装的女性,而塔尔给自己挑的都是男性的摆拍。女儿Petra在学校被人欺负,塔尔直接在学校找到欺负她女儿的小女孩,用流利的德语威胁说:“我是Petra的爸爸,我不会饶过你”(这段引起电影院的全场爆笑)。连她合伙创办的专为年轻女性音乐家提供帮助的奖学金,也受到她自己的质疑,她觉得没有必要再把受益人局限于女性。

当专访主持人提到冰岛著名女作曲家Anna Thorvaldsdottir时,塔尔就非常直接得评价她是“卖弄性感的昙花一现“,认为她犯了艺术家最大的错误,作品没有明确意旨。这样的桥段讽刺了当下很多把身份标签当作成就挂在嘴边的艺术家。

【取消文化】

影片还有一场塔尔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上课的戏,上映后引起了很高的讨论。一位年轻的棕皮肤学生在课上说他从来不听像巴赫贝多芬这样的白人男性作曲家的音乐,因为他们有“厌女”的生活方式(巴赫有20个小孩)。塔尔拒绝他对西方经典的全盘否定,认为他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道德正确审判,坚持评估艺术时不应该把身份标签掺合进去。她一边用钢琴演奏巴赫的Well-Tempered Clavier的开场前奏,一边饱含热情得解析,短短几个音符就传递出音乐的精髓,很难不佩服她这段生动的回击。

但音乐学院课堂上的这场对峙,被人偷偷录下视频,后来断章取义得剪辑发到网上,引来自由派人士的示威。这段的遭遇和塔尔与年轻女性的不正当关系,都像极了近几年取消文化下的典型事件。

在看这些事件时,我会感到矛盾、如坐针毡。我无法同情塔尔,也无法把她简单定义为坏人,这种问题的复杂性正是“取消文化”的非黑即白没有涵盖的棘手之处。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和人品分开?对巴赫的评价应不应该考虑他的失检言行?塔尔显然觉得不应该,她就是当代版的巴赫。


塔尔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它要求你在两个半小时里全神贯注得观察理解每一场戏,这在超英题材和短视频泛滥的时代,显得尤其冒险和宝贵。相信这将是今年最值得思考和讨论的一部电影。布兰切特的演技无需多言,她为这个角色学指挥 钢琴 德语,证明百变如她也依然有还没达到的新高度。在今年颁奖季塔尔一定会有所斩获。

 短评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9分钟前
  • 六一的仙女姐姐
  • 力荐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11分钟前
  • Xyzzy
  • 还行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15分钟前
  • 老公就这
  • 推荐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16分钟前
  • gia
  • 力荐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17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20分钟前
  • fay
  • 推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22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25分钟前
  • Joker Lee
  • 力荐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30分钟前
  • 似零
  • 还行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32分钟前
  • 黑白灰
  • 推荐

终风且暴,中心是悼。她像暴君一样统治自己的工作和私生活,却活该被各式各样的噪音困扰。导演选择把性掠食者设定为女性非常高明,设定为喜欢女性的女性更是捏住了性别政治的七寸。权力上位者在哪里都能构建自己的殖民地,而这与性别性向没有任何关系。看完最大感想:艺术家果然都是碧池!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39分钟前
  • .Pixar
  • 力荐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43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4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50分钟前
  • D
  • 较差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52分钟前
  • Planet_
  • 推荐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5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57分钟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5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60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