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

完结

主演:姜文,严晓频,王姬,马晓晴,周丽华,高国华,刘晓莉,慎广兰,戴博,柯志凌,福莱德,邢凯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1993

 剧照

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2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3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4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5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6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3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4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5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6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7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8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9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0年前后,移民美国成为许多国人的梦想,艺术家尤甚。 北京音乐家王起明(姜文)与妻子郭燕(严晓频)来到神往很久的美国不久,美好梦想即遭遇打击,几番挣扎终没做成艺术家的王起明消沉一段时间,成为商人,并在短短几年积累了可观财富。但陡然回头,他发现失、得实难计算:智慧与美貌并存的阿春(王姬)虽然成了他的红颜知己,郭燕却也跑去了他生意上的最大竞争对手David(Robert Daly)的身边。其后他的女儿宁宁(马晓晴)来到美国,完全无法理解他与郭燕的选择,更是将阿春视作仇敌,渐渐地,她开始以他与郭燕亦无法接受的美国式放纵来将他们报复。汉密尔顿的美国奥秘实验室闪亮女孩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别犹豫金枝玉叶2铁甲狂猴之决战黎明见习警员白忆男之初来乍到副总统第七季寻娃总动员死亡先生夜行者奶娘人人都在谈论杰米2021婆媳的战国时代泰剧紫禁之巅香粉传奇死亡珠宝狼心仇恨之影青春正好2022艺术、热情与权力:皇家收藏的故事大清风云携父同游第五季杀出狂人镇相同但不同:一个真实的新西兰爱情故事秘密精品店护照说谎的咪君与坏掉的麻酱八月迷情霹雳儿媳初恋烈火中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 第二季中国功夫一路有戏皮胡2018降龙大师之捉妖榜石榴树上结樱桃死囚大逃杀2重任在肩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北漂看美漂

小时候看过这个电视剧,懵懵懂懂,只知道阿春的风情,郭燕的温婉,王启明的酷,宁宁的叛逆,但是在我也北漂之后再看这个剧,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曾经我也特别不理解,为什么郭燕的姨妈不会接他们去别墅住,而是租了一个恐怖的地下室,还要他们还钱。同样电视剧的结尾,王启明也是这样对待他刚来美国的朋友。我以为只是为了凸显文化的不同,但是我去北漂了之后,能够理解一些。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的残酷就是无处不在的,所有来过这里的人,其实都是经过一番洗礼的,所以你想直接含着金汤匙就能发展的确是很幼稚的一厢情愿。踏着血路走过来的人也没有责任要分朋友一杯羹,这种事情不止在美国,北上广也比比皆是。大家似乎也会默契的行程边界感。

曾经我以为阿春只是个风骚的“坏女人”,而郭燕是那种“温婉”的中国式女人,但是现在我才明白,阿春是那种骨子里透露着勇敢,优秀的独立女性。那种风情也是她的盔甲。但是郭燕其实是软弱的,势力的,甚至在随波逐流中有些迷失自己的笨女人,虽然后来迷途知返。其实想想北漂的我,也越来越像阿春版汉子刚毅,但内心也渴望婚姻的温暖,只是无奈战场版的北京也没有爱情,只有合作。

其实阿春和王启鸣一样有才华,但是当王启鸣心高气傲的觉得自己来美国就是当艺术家的时候,阿春淡然的成为餐馆老板娘。难道她没有梦想吗?难道她没有自己热爱的专业吗?但是在美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一个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她有自己的营生。所以她可以独立的做决定,与卡特同居而不是结婚,充分尊重给自己的感情。面对孩子的病痛果断的启用中药医治,抗衡卡特家族的美国传统歧视,并最后赢得官司。甚至在王启鸣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她拒绝包养,弃他扬长而去的潇洒。在帮助王启鸣起步的时候,她的商业头脑和才华展露无疑,她迅速抢先一步挖走大卫的熟练工,这也是王启鸣能拿下第一桶金的重要原因。同时她也机智的入股并给王启鸣打欠条加高息,在阿春的眼里,美国的战场本质让她羽翼丰满同时也有鸡血满满的战斗力。

相反郭燕的软弱和随波逐流也暴露无遗。她嫁给大卫其实就是忍受不了王启鸣起初的穷困,也就是捞女的行为,她看中了大卫的游艇房,他的厂子和他的美国人身份。麦卡锡夫人的名头她是喜欢的。但是我们无法讨厌和责怪她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不是她处心积虑的行为,也只是她的无奈和懦弱,说到底她没有阿春面对生活艰难的独立和坚韧。郭燕是端着的,但是阿春是可以放下脸面豁出去活着的人。云泥之别。后来她就陷入大卫和王启鸣之间的相互愧疚中,结果妥妥的伤害了两个男人,也让宁宁没有一个完整安稳的美国的家。后期的郭燕在酒瘾中麻木自己,其实也是被美国文化吞噬的隐喻。好在最后迷途知返,医学深造加勤工俭学的郭燕还是回国教书了。她的确不适合美国,这种东方女性特别有的顺从和柔软的确不适合民风彪悍的西部世界。

曾经我觉得大卫很美国,而王启鸣很直率,但是这次我发现我很喜欢大卫这种爱尔兰人的能屈能伸,也同样意识到王启鸣也有腹黑后钮钴禄王启鸣的历练。在资本的市场,大卫其实比王启鸣更加老练,他懂得剥削中国黑工的暴利,也知道改进设备提升效率的资本家思维,同时对于破产创业的资本游戏也是游刃有余。尤其是他为了创业攒第一桶金要去竞争对手王启鸣手下打工,这能屈能伸目标明确的人格也赢得了王启鸣的赞赏。后期商业挤压弄垮王启鸣,但同时又和王启鸣联手弄垮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老东家安东尼,真的有些基情四射的商业头脑真的让我对大卫刮目相看。特别是他努力挽回的郭燕,真的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他深情目送郭燕离开,那一刻,我也为大卫心碎。至少在那一刻,他对郭燕的深情已经碾压王启鸣了。

当然我们的大男主王启鸣主角光环围绕。从他第二次从肯尼迪机场回来准备搏击纽约这个战场的时候,钮钴禄王启鸣就上线了。他利用郭燕的内疚套取情报,击败大卫。他钟情阿春甚至不惜抛妻弃子。但即使这样,他的良心依旧存留了一半,所以他没有办法像大卫那样干脆的破产老赖的不付工资。钮钴禄王启鸣还是有典型的中国道德感。此外,钮钴禄王启鸣对宁宁也慢慢不再上心,不再像中国父母那样全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孩子,他的生意情人才是他的世界。

曾经我很讨厌宁宁,那种刻意的叛逆和拧巴让我不适。但是这次我发现其实宁宁的家庭观念很重,她的叛逆也只是家庭变故的阴影而已。她一来美国的时候,就天真的以为是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的场景,住着大house,和在北京一样的其乐融融的生活。但是这个家已经分崩离析,支离破碎。开始她以为是王启鸣当了资本家抛妻弃子,又找小三,其实这也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瓦解的模式,但是在美国它倒置过来了。于是她讨厌王启鸣的资本家恶臭,排挤阿春。后来宁宁发现其实自己的母亲也有问题,她懦弱和大卫的关系也是一地鸡毛,而且还酗酒,无所事事。所以她彻底发现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于是她才开始叛逆的跟斯蒂文在一起,甚至跟斯蒂文的爸爸结婚。其实我觉得除了要显示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宁宁渴望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团圆,而这一切被美国的文化撕碎了,所以她也被吞噬了。这里面暗含了一个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就是孩子习惯性通过叛逆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得到关爱。但是在美国,阿春提醒过王启鸣,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只是默默远送还不是控制。王启鸣还是中国式想要控制宁宁的青春期和感情走向。但是后来王启鸣也明白了,他应该放手。于是在大李的葬礼上,宁宁也明白父母也有各自的感情,她想要的家庭温暖终不可得。父母也明白了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不可控制,所以一家人好聚好散分道扬镳。

这个剧整体的色调是压抑的,美漂和北漂的色调也许就是如此。努力的扎根,奔命的留下,只为了最后的归属感,但是地狱也好,天堂也罢,其实从来无关你爱不爱他。于是最后一幕的王启鸣只想蔑视这一切,然后融入滚滚的灯红酒绿之中。

 2 ) 时光已飞逝许多年

这么多年以后,当姜文已经拍了《太阳照旧升起》
我才在电视里重温这部片子

之前我所记得,只有刘欢的time and time again

严小频和他都是寻常人,王姬也是

只有你到了纽约,才能明白,有太多事情由不得我们抉择
是生活抉择我们的方向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方向,尽力奔跑
义无反顾

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很他,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地狱

天堂地狱,一线之隔
看王启明地狱到天堂再落到地狱

其实他只是孤独,他只是想有个人一路相伴

天堂地狱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3 ) 看完了。

《北京人在纽约》终于看完了。心很沉。

哪个发达了的人未曾拼过命?问题是,过劳死是随机的。心高命薄的崩了,命大的活着。生活的选择是一场赌博。

王起明就得配阿春。

是纽约激发了王起明在国内被埋藏的赌性,而这赌性是郭燕不能理解也没有的。 刚来到纽约,看着曼哈顿繁华的夜景,初次激发王起明的野心,他兴奋地想象自己是个指挥家,陶醉地指挥起来,可以看到他操控的欲望。而郭燕只是静静地坐在那,一言不发。王起明初到纽约,想当爷的他和谁都有冲突,包括阿春。郭燕,和谁都没冲突。在王起明自己设计毛衣图案时,郭燕对他说,必须按着客户要求的图案来做。王说这是天才的作品,郭燕却觉得自己的丈夫不成熟——生活已肌寒交迫,王起明却在做梦。于是她改嫁给了David,那里有现成的别墅、车子、身份。只有和王起明流着同样血液的阿春看到了投资机会,也知道王的聪明加上个性会在纽约发财,帮了王一把。

王起明大叫着不想当孙子,就想当爷,郭燕劝他安份回去阿春的餐馆打工。王起明在最困难时向阿春提出辞职,阿春却说早把工钱准备好了。从一开始阿春就如此了解王起明,即使那时已经喜欢王,还是放他走,她懂他的不甘心。

郭燕在David破产后离开了他,就像她当初在王起明一无所有时离开王一样,她只选择眼前的东西。她最初离开王起明时,哭着对秀梅说:“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她离开破产的David时,对姨妈说:“可惜我没这个命。”看到这明白,郭燕不是没享福的命,而是她不懂得她已经来到了纽约这个冒险家的天地,她不懂这里冒险家的心,也不敢与冒险家在一起。她看不到潜在的利益。

男人的征服欲和好奇心与小孩子并不二异。无理性地泼冷水、骂做梦、否认其自身能力没有任何好处。未成功时他会说你小瞧他,成功了不会记得你支持过他,成功的他此时却与另外的女人在一起,而与你在一起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听了你的话根本没有尝试过。索性如阿春般放手,只是客观地点列出利弊,让其自己选择,并不否认其能力,碰壁了自然会回来找你。男人未成功时觉得你相信他,成功后会感激你的好,失败后知道你提醒过他。

 4 ) 在国外重温《北京人在纽约》-- 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不管是什么原因,出国之后再看这部电视剧,感觉很贴心。

小时候看此片,还记得导演用心良苦的在结局安排了同一幕,把北京来的人扔在那个400美元的地下室,然后听到他骂娘。。今天再看,居然是冯小刚出来,乐翻了,真是太逗了。其实剧中很多宁宁的台词就很逗,其实就是冯小刚之后《没完没了》《甲方乙方》的喜剧风格。

这部中国首部在美国拍摄的电视剧,在国内一直是学院派和收视率肯定的经典,记得大学学电视分解镜头还用过此片做例子。92年的片子,很多人小学初中的时候。尽管有很多话筒出镜这样的低级穿帮镜头,姜文、王姬、David,宁宁都是经典的演员,无法复制。曹桂林后来还写过《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说王启明回国发展了,在某个图书馆的某个角落看到那本书,匆匆翻阅完毕,没有任何的感触。这部电视,是时代的产物。国内后来类似题材的片子唯一还值得一提的是《别了 温哥华》,让姜武出演视乎想重现经典,但是差距真的很大。

再看此片,感触最深的居然是阿春的那句话,"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可能是在国外生活的原因,但又重来不愿也无法割舍掉中国文化的印记,所以很有感触。我们到底是什么呢?甚至很多国外出生的中国人,越南人,印度人,都是这样。文化的融合就像混血一样,你不是纯正的,是一半,或者很多半。DIVERSITY,这是国外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多元化。。现在可能很难相信还有外国人排斥中药,其实很正常,国内出来的人都会带上一堆常用药品,药,是有文化差距的,就像食物一样。中餐和西餐,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秉性。我在想,哪天我真正开始不再依赖米饭为主食的时候,我应该就更偏向西化而非中国了。不管你英语说得再好,不管你是不是在国外生活工作--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are.是一个真理。当然还包括酒、饮料,我真是很乐意去学习了解各种cocktail, Martin, rum, whiskey, gin..的调配。酒文化在片中也有展现,whisky,香槟,红酒,酒吧,真是酗酒的郭燕都带着西方酒文化的痕迹,而王启明拿出二锅头猛灌,然后和DAVID大动拳脚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拍腿--哈哈,北方汉子!

当你身边开始没有中国人,然后和国内的联系也开始越来越少的时候,重新看《北京人在纽约》真是一种贴心的享受。因为有些内心的独白,有些简单的感慨是那么真切。当然,电视还是戏剧,真实的生活片中还是没有展现,除了奋斗,除了冲击,除了大起大落,其实中国人在国外家庭也可以是完整的,真实的,平淡的,甚至是传统而保守的。

不管是什么人,中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其实都是一个符号。2004年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我就发现人生真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一条路。遇到某个人,做某个选择,人生就完全不同了。我真喜欢这样的人生。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5 ) 喜欢这种味道

1992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闭塞年代?在那样的年代诞生了这么有味道的电视剧是极其轰动的。故事的情节和发展线路在当年是“破天荒”的震动。在一个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不知道美国是怎样的年代里,这部剧让人眼前一亮。姜文的演技无可挑剔,故事很有味道(这要归功原作小说写的好,其实小说比电视剧还好看),刘欢的主题曲也为本片增色不少。这一切,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经典。至今看起来依然很有味道

 6 ) 生活,需要学习,也需要复习

周末,复习了一遍N年前的经典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感触颇多

==============关于国外的生活=================

剧中的王起明和郭燕一下飞机就被打晕了。面对着英文字母,他认得你,你不认得他;耳边飞过的单词,似曾相识却没法捉进耳朵里;求人问路,话到嘴边,却恨不得直接用中文来表达。住在地下室,潮湿不潮湿不知道,但至少阴暗,白天都要开灯。上餐馆打工,面对成山的盘子,以桶计的洋葱以及锋利的菜刀,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餐馆的背后是这样的。

类似的生活经历,引起我的共鸣。刚下飞机的时候,似乎只认得"出口",路边的告示似乎能够读出来,但却不知道啥意思。住的地方虽然没有地下室那样阴暗,但两个人挤在一个不足16平米的小屋里,放下一张兼书桌、饭桌和做饭的案板的四条腿的东西后,转个身都是一个技术活。在法国,我打工不算多,但同样也经历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当锋利的菜刀划进手指的时候,触觉神经先于痛觉神经感受到那冰冷的钢铁异物进入血肉之中。随之而来的钻心的痛才会让你下意识的弹开拿刀的手。没有酒精消毒,只能到前台倒一杯度数高的酒,把伤指泡在里面,眼看着酒杯被染红。。。。。相对而言,面对成山的碗碟要更容易点,因为已经麻木了,只有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只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目的。时间和疲劳在这里已经凝固,比麻醉剂还管用。下工以后,精神已经疲倦到了极点,可身体却还因为惯性而兴奋着。那种矛盾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真正去体会。

出国的时候为了能够上飞机不超重,箱子里的东西是精简了又精简。于是,到了国外的生活也是精简了又精简。前几天,几个朋友一起吃饺子,谁都没有擀面杖,只有用酒瓶子代替。其中一个刚来法国不多久的朋友面带羡慕的说道“这才是真正的留学生活”,而我却笑笑不语。因为这些都只是表象,一种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已。而真正的原因是生活所迫,有的东西带不过来,有的东西在这里买不到,有的东西要买却很贵。。。。就象剧中捡家具的情节,相信每一个出国的穷留学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经历不是用来羡慕的,经历是用来体会的,去体会那个过程,用那个过程在自己的心里印上一个烙印,而不仅仅是画一个“到此一游”。

=============关于梦想与现实==================

王起明在国内是大提琴演奏家,郭燕在国内是中医,一个艺术家,一个医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到了美国,却要睡地下室,洗盘子,受人白眼挤兑。那种心理落差比生活的简陋更加折磨人。因此,当王起明捡回电视机并且在那里自我满足的时候,郭燕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他“我觉得你变了”。在她心里,梦想断不能因为现实的残酷而磨灭。现实的残酷,让她无法接受,因为,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梦想实现的希望。而王起明在事业成功了以后对他女儿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我靠什么活着?就靠这把琴!!!”,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与七八个人挤一间屋的时候,梦想都始终跟随着他。

我们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里留学,可是,现实与梦想绝对是有差异的。在一年又一年的重修之后,在打工与上课的矛盾之中,如何去处理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

一个朋友,一起来到法国,一起学语言,也一起进专业。当初的他,怀揣着理想,雄心壮志。但生活所迫,不得不边打工边读。于是第一年挂掉,再重读,再挂。那个时候的他,依然没有放弃理想,因为碰到他时,他感概说浪费了很多时间,想要重新拿起课本,不然在这里光学杀鱼了。而再过三年后,再碰到他,他已经完全放弃学业,老板正在准备给他转身份。

我无权去评价别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而现实中却又有无数的岔路让你选择,如何去选择?生存与梦想,何去何从?这个朋友是幸运的,他能够做得很好以致于老板愿意帮他转身份,也许这是适合他走的路,而其他人呢?那种打了几年工最后既不能继续学业,也无法转换身份,最后只能等待收遣返信的人难道还少了吗?

================漂泊===================

出门在外的人,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漂泊感,无归属感。几个箱子,几套衣服,一台笔记本就差不多是全部的家当。哪里有家?哪里是家?是那个租住的睡觉的并堆放着行李的小小的空间吗?这个月可能在这里念书,下个月也许就得搬着所有的家当去到另一个城市实习,就象是北漂一族,无根的野草。找工作时,面试时,面试官问我,对地理位置有没有什么要求。我笑笑,答道:没有要求,全法,全欧乃至全世界。试想,我从一万多公里远离家乡来到法国,法国的面积相对于这一万多公里又能算得了什么?我已经作好了准备漂泊。

===================别拿文凭说事儿===============

大李,王起明在餐馆打工时候的北京同乡,为人老实。在美国8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打了8年的工,什么苦都吃了,什么罪都受了,好不容易拿到绿卡,却最后永远的留在了纽约。文凭,文凭什么都不是。

很多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时不时的会说起,你都是PhD了,多了不起啊。但是,我从来都对别人用我的学历来说事儿很不以为然。在法国,博士文凭甚至比不上一个工程师文凭,为啥??其实,我并不是要鼓吹读书无用,更不是自贬身份。我只是想强调,学历,只是证明一个人有这样一个学习的经历并且拿到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的合格的标准。但并不能代表,或者说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我知道,有很多人到法国来,想的是拿到文凭后就回国,把文凭当作来留学的唯一目标,只要考试能够混及格就皆大欢喜了。我也带过不少master的学生,有好多真的是属于混日子,根本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文凭,俨然成了他们的护身符,却殊不知这是一个多么脆弱的护身符。

===============爱情,亲情,夫妻===================

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述清楚的话题。引用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出国,就是对夫妻关系的一个破坏性试验”。无论是一起出国还是分处两地。异地的,就象齐秦的那首歌里唱的“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思念时你正入眠…………”,两个时空,两个生活,两个世界,时差和距离将两个人分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只凭电话和网络联系,却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寂寞。更何况,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境遇,两人的思想的差距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我不赞成门当户对这种选择方式,却不得不承认“门当户对”也有着它内含的道理。试想,两个境遇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思想不在同一个层次,如何又能够保证两颗心能够融合在一起,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你,两个人在一起又有何意义。

那么一起出国的呢?王起明和郭燕就是这样的例子。艰苦的生活,梦想的破灭,从高空摔到谷底的落差,生活的琐碎,极易让人的心情烦躁,生活的矛盾便由此而生。打击之余的失望,是对人的残酷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有高质量的婚姻?王起明为啥和郭燕分道扬镳?不就是这种落差吗?郭燕为啥最后嫁给 David?不也是因为David可以为她提供希望和优越的生活吗?虽然这样说起来很落俗,但在她的潜意识里,不可否认的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而在现实生活中,为着利益,国籍而投向有钱的老板或能够提供身份的外籍人士,这样的例子少吗?其实这种现实并不是只在国外才有,在国内同样有这样的现实,只是在国外的这种环境中,压力下,人更容易感到绝望,更容易没有安全感。寻找安全感,这是所有人,男人和女人,的最原始需求。

而王起明和郭燕毕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夫妻。他们是结婚十几年的夫妻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肌肤之爱可以去比较的。十几年的日夜相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那种抓住对方的手象抓住自己的手的那种感情;是那种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预料之中的熟悉;是那种过去十几年紧紧跟随一路的生命的融合;是那种挥之不去,伴随着成长过程的刻在骨髓里的记忆。所以,在两人分手之后,他们不可能完全的绝裂,也不可能仅仅成为简单的普通朋友,因为那种感情已经转化为亲情,已经融合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如何能够轻易的割舍。这也是为什么郭燕两次背叛David,向王起明提供信息;在David的车撞到王起明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300美元;在她知道王起明的工厂有困难的时候,跑到工厂里为他当工人为了按时完成订单;这也是为什么王起明在知道郭燕要拿到奖学金很困难后,主动向学校捐了一笔远高于郭燕奖学金的资金,既保证了郭燕的奖学金又保全了她的面子;当郭燕离家出走,王起明求助于私人侦探的时候,他说“他是我女儿的母亲”…………两个人十几年的情份,又岂是这样的分开可以轻易断绝的??

引用两句剧中的台词:“我和王起明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对我比对谁都好,可是到这儿,我们招谁惹谁了?”“在国外,必须学会,把感情和生存区分开来”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有太多东西要去学习,所以,时不时的复习一下,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无奈。



 短评

有一种情怀,叫做american dream。有一种生活,叫做在别处。有一种灵魂,叫做漂泊。有一个地方,叫做回不去的家乡。

5分钟前
  • 好多人我好害怕
  • 力荐

http://www.letv.com/ptv/pplay/22360.html

8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现在才知道当初这部是姜文拍的啊,好小的时候跟着妈妈一起看的,现在觉得姜文超有范儿的~~

12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推荐

粗拙到穿帮的《北京人在纽约》放置现在终于可以翻译成“异乡人在北京”了。塑造人物从来都不是冯小刚的强项,他最擅长的是刻画其深得真传的资本原则。将那些脸谱化的人扔进犹似天堂又似地狱的“纽约”并不是他领先了时代而是未来早已存在了历史当中。想当初冯小刚请姜文在戏里洗碗吃拳头,如今姜文正在戏外喊崔永元和冯小刚看《邪不压正》呢!

1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现在想想,这基本就是一个封闭系统里的“在”。跟真实的,或者大部分的纽约,没啥关系。也完全可以说,北京人在哥伦布大农村,一样成立,但移民的心态倒是蛮真实的。

19分钟前
  • fwb
  • 还行

以前的编剧水平太高,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思考,每一个人物都有饱满的性格特征。人这种生物就是介于神与恶魔之间的。为了姜文而来,被郑晓龙和冯小刚圈粉。

20分钟前
  • Messss
  • 推荐

发现小时候真是看了无数国产电视剧啊。

25分钟前
  • スダミルク🥛
  • 力荐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呵呵。歌不错。姜文不错。

2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美国似乎没有多么大的变化,纽约还是纽约,看到圣诞时想起洛克菲勒中心那窄小的溜冰场,顿时就掉眼泪了。美国改变人太多了,也能理解姜文的不得已,最喜欢王姬,能忍能狠能善能恶。看90年代初国剧这么开放!多少亲热镜头今儿的电视剧里都没有!

3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吐血地发现:当年的我以幼齿的年纪观看了这么多部有着深刻时代内涵的电视剧,现在的我却死命拖着青春的尾巴不撒手倒回头去看了这么多部幼稚的电视剧。我的匪夷所思的电视剧之路啊~~~~~~~~~~~

33分钟前
  • 我的ABC
  • 力荐

很真实的反映出,出国热后的思考!

34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郑晓龙领先这个时代近20年啊

36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是有精气神和气质的。可能现在是最可怕的时代,看对女人审美的标准就可知。

37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小时候的回忆。原来导演是冯小刚呀,有个认识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站在中国主流思想的前端。一点没错。

39分钟前
  • 中本葱
  • 推荐

3岁时的电视剧,以前的审查制度宽松多了,粗口,性暗示,咬文嚼字都有一股范。美国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只有胜利者的才配说讨厌。郭燕是中国式的优秀女性,可是由于自身没有主导力,产生了一些悲剧。为一直打鼓的黑人点赞

43分钟前
  • 明月清风与你
  • 力荐

第一部反映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拍得很经典。

44分钟前
  • 冷翳
  • 力荐

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46分钟前
  • 张小活泼
  • 推荐

我认为最灵魂的一句话是燕子的姨妈在酒后点出来的:“我永远不是一个美国人,可是我也忘记了中国人的滋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的眼里还是贫困国家,早期去海外淘金的华人归属感弱,时间久了,融不进异乡的文化,也忘记了本土的味道,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有风光,更多是心灵的艰辛。

50分钟前
  • duckey611
  • 力荐

有钱人的天堂、没钱的人的地狱,不光纽约,北京也快了。

53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当年也许很震动,现在看来已觉得是老生常谈。不过姜文和王姬还是让人物充满了生气,演郭燕的整个跟一游魂似地,毫无魅力。

56分钟前
  • 竹清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