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HD中字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没有合格故事构造的电影,我呼吸不正常

云舅说他拍的是广州,毒sir说这是今年最争议的中国电影,影评人说这是轻盈超脱。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老套的,屌丝缺女人的戏码。设置成没有一个成功者的电影,除了广州的风土人情,你想和全国50个城市众筹的观众感叹啥?well段子、对话也能笑笑,反正打发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还是忍不住来这里吐槽下。伪散文的剧情设计让我很是尴尬,如果不是广东话版本的,更本忍不下去。不知道云舅以后再写影评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呼吸正常的剧情硬伤。毕竟这是大家众筹得大电影,不是你一个人的散文游戏。和小花拍的商业大骗异曲同工,上海大雨天,来回打车120元,有种蛋蛋的忧伤~~~算了,强功底的说故事导演不会蹭一下就出现在你面前。

 2 ) 真的,不,好,看

(作为众筹观影团的同步第一批观影者说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不喜勿喷)

除了片中确实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点让我们乐了几次(全片眼镜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点),基本看一半就开始犯困,努力强撑没让自己睡着。
总体上,四个字:“不知所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剧本主线不清晰,吸引力不强,被一句句话切分成N个小片段,有些凌乱。(观影完很多影友都说要睡着了)
2.演员台词不过关,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讲究,很多专业素养上感觉确实业余
3.过多的长镜头,演员和导演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使得很多情节衔接的留白尴尬而冗长
4.声画交错类剪辑手法用得太频繁,且剪辑节奏混乱
5.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没有说完,个人感觉相当莫名,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没弄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啥。

当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毒舌电影开辟的众筹新观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变革,个人也会继续关注毒舌电影团队的后续,并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两星作为鼓励和期待。
以上。

 3 ) 广州,影像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4 ) 看完之后,更舍不得广州了

在离开广州的前夕,看了这部片,心满意足。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广州本土故事,只要你在广州混过几年,来看这部电影绝对会觉得亲切。我要离开了,越看越舍不得。

首先是因为《呼吸正常》把广州拍得太美。

以特定城市为背景定基调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火锅英雄》里山城重庆,《白日焰火》里的哈尔滨……当然,最突出的肯定还是伍迪艾伦片子里拍了又拍的纽约。

但以广州为主角,还是头一次。

贯穿全片的爵士乐《something in blue》,(也是片子的英文名),还有主要以台词撑起全片的风格,都能看出导演对伍迪艾伦的模仿。

但纽约的浪漫在于街边的咖啡馆,河边的长椅……广州的浪漫,则在于小市民的柴米油盐。

镜头缓缓扫过,我们看到了2014年广州塔附近的灯光节,好多人拿着手机照相。还有荔湾老区,道路两边树长得很密,所以那些路往往显得暗沉沉的。也有爬白云山的部分。大家把鞋子脱下来,在石头路上走(刺激脚上穴道对健康有益),一边走一边呲牙咧嘴。

还有北京路的街道下面,是宋朝的街道。在北京路上,有一段路能让人隔着玻璃看古代的街道,非常超现实。

我最喜欢的是片中拍广州食物的部分。

没钱,就点便宜的猪脚饭,油腻腻的一盘,饱肚子,肉味浓。手上有闲钱,大可以去北京路上,或者荔湾找家老字号甜品店,点一份杨枝甘露什么的享受一下。

看完这部片,估计没来过广州的人都会想来住一阵。

还是说回电影。

故事分为了两条叙事线。

一边是三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男生。一个广东男孩家里开了个厂,随时都可以回去过清闲日子,但是他觉得太没劲,就先无所事事地漂在了广州。从头到尾,基本上就做了一件事——暗恋一个叫树树的大四女生,天天在她学校旁边晃悠,显得很寂寞。究竟是因为寂寞而找个暗恋对象,还是因为暗恋无果而寂寞,我们不得而知。另一个广东男孩则没这么幸福,他是个银行销售,每天穿着西装,磨破嘴皮子到处缠着别人办信用卡。最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女朋友,一个漂亮,时尚,物质需求很高的女孩。每次见面,女孩都要去昂贵的餐馆,买礼物,还有……抱怨他的工资低。

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我真是有点不理解为何男生会继续跟这样的女孩交往,因为这样的恋爱简直跟压榨没区别。但当男生得到一个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女朋友站在天桥上低着头说,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谁跟我一起喝摩卡咖啡的时候,突然有点明白了。男女之间的感觉,说到底陪伴二字,只要还想有对方在身边,其他的缺点倒不那么要命。

扯远了,说说第三个男生。

这个从北方来到广州,换了无数个工作,只存下6千块,蜗居在大学城的城中村的男孩让我看到了一些认识的人的影子。他们在职场上,社会中混得不怎么样,脑子里老是想着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东西,比如写一本叫《我,机器人,上帝》的小说。

但把这些想法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说不好,别人也不爱听;最终,好多都不了了之。

另外一条线,是拍一对男女,但不是拍日常生活,而是拍他们的精神世界。

两人都挺有个性,男生是一个说话特别好玩的物理学博士,第一次见面就开侃量子力学;女孩瘦高,剪很精神的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同性恋;都是我们身边被称为“很有趣的人”这样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戏份不多的人物。比如那个南方报业的主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的—— 我们做报纸的,自己都不看报纸的,再做下去有什么意思呢。因为对这个演员有了解,所以基本知道他说的根本就是真心话。一个在传统媒体干了10多年之后离开的人的心声,看开了,但还是无可避免得无奈。

实际上,这部电影里的角色说的每句话,基本上都不是出自剧本,而就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导演云中说,他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在网上发帖子找演员,然后选了20多个。大家每个周末出来一起聊天,然后,他们生活的内容就直接被重现,成为电影里的故事。比如暗恋树树的男生,他在拍戏过程中真的跟树树表白过,被拒绝了,后来他结婚了,妻子是另外一个女孩。还有那个物理学博士,在生活里就是个妙语连珠的人,给电影贡献了不少段子。

据说这种即兴拍摄很过瘾,王家卫,阿巴斯都玩过这种拍摄手法。

而这种拍法,让这部电影特别省钱,演员基本上都不用片酬,就是导演拿着相机,边走边拍。很多时候还是偷拍街上的行人,充当群众演员。

在国内,这样的电影很少见,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电影跟小说一样,都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世界观的工具。之前去西宁电影节看几个导演的处女作,有拍自己80年代的童年回忆的,有拍自己暗恋老师的经历的。但云中导演的这部片却是导演本人退了两步,隐没了,我们看到了全都是演员自己的故事。他隔着一段距离,拍这些认识了两年的人,更重要的是,拍这个呆了10年的城市。

据说当年云中导演从北京刚来广州的时候也混得不好,晚上睡不着,就坐在阳台上听隔壁的人打麻将。那时候的心态,估计跟片子里这些刚进入社会的男生差不多吧。片子里有一幕,是3个男生聚在ktv里唱歌,喝酒。喝高了,真心话都出来了,他们其实多少都有点互相瞧不上,觉得对方是在逃避生活。说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不满意。这时,他们的朋友,一个一开口就是心灵鸡汤的男生这样开导他们—— 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嘛。结果他们愤愤地回嘴:对,走自己的屌丝之路。

这样的碰撞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虚无主义的时刻,和拿心灵鸡汤/鸡血鼓舞自己的时候。

而《呼吸正常》就是在展现这种不断被问题困扰的生活,普通人嘛,换一次工作,失一次恋,都是大件事了。

而导演就只是讲了故事,呈现了问题,剩下的,就留给观者自己想去了。


 5 )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特殊电影

豆瓣里很多低分评论,总想关于导演身份进行一番批判,总想搞个大新闻,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看一部电影呢?就事论事不好吗?要闷声发大财啊!从电影的角度给出高低分才是坠吼的!

———————————分割线—————————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电影。”这是李云波最初的梦想,看过杨德昌的《一一》,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其感染,因为它讲的故事囊括了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口的面貌,三个多小时的篇幅,却展现了每个年龄层面不同群体的视点与矛盾。即便诞生在新千年初,但它的意义与价值是超越历史的,我想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这就是伟大的电影!它不光是属于历史,更是属于人类!它带给人们的感动是发自于生活,发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来发自于表象的刻意煽情!


从二十多岁科班出身的李云波,到毕业后的云中,再到现在的导演。李云波用十年的时间来准备他的“《一一》那样的电影”。


《呼吸正常》在国内是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性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于电影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其对社会群体的描摹。再此仅就形式上的特殊性展开探讨。


我想,最大的不同点是《呼吸正常》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散文文本的视听化。整部影片多用字幕卡实现转场,并且作为下一段情节的重点台词提前给观众“剧透”。正是这样的拼接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的get到人物的性格,态度,甚至观点的转变形式。说白了,无非是悉德•菲尔德“三段论”编剧理论的另类表现形式,但完美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生活状态——零碎,多变,矛盾,甚至无助。


很多条故事线索在不算很多人物的环境下却完成了庞杂的蜘蛛网式叙事,影片剪辑与转场都经过了十分严谨的考量。


之前说的字幕卡转场解决的空间转变速率过快所导致的的唐突感,在剪辑上,云中用了大量的越轴剪切来拍摄人物对话。从两个演员对话的双人主镜头直接切到了下一个完全相反的双人主镜头。然而对话继续,机位却实现了180度的转换,景别甚至还会从全景直接转换为大全景,跳出原空间进入到“偷窥”视角。在老K这条故事线上尤为明显,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老K与其女友处于不同世界的一种疏离感。片中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通过了这种手法侧面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全片近乎没有用到正反打来拍摄人物对话,无论是越轴剪辑还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甚至是推轨拍摄,不按照通常手法处理,节奏控制的难度系数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或许是在致敬大师伍迪艾伦,也是云中非常喜爱的一位导演。这么做也使影片的可看性着实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加。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同样有趣,在《一一》里展现婷婷目睹邻家少女楼下与男友分手的一幕,杨德昌利用视点的转换将分手男女的景别处于远景,观众处于婷婷的视点上,所以对方的对话是听不到的,我们只能听到周围的环境音。对于空间的展现,气氛的营造,在阴雨傍晚的时间段下,通过“默剧般”的表演,将这种压抑,失落的情绪完整呈现给观众。《呼吸正常》的最后段落,也是分手戏,就同《一一》如出一辙。多的是景别的切换与更阴冷的色调,这种情绪将结尾段落实现了“明了化”处理。


在视听语言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呼吸正常》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非常不同的华语影片。但并非没有缺点,全片节奏处理过于缓慢,观众的接受程度或许会有反差,反高潮的处理没有明显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对于KTV里的冲突段落,明显是套路化了的,体会不出那种情感爆发出来应有的观影情绪。


还是那句话,《呼吸正常》是部好电影,只是他太特殊了,同类型的电影可以说近十年国内找不到第二部。和《路边野餐》一样,他是属于作者标签的片子,同那些大师比,肯定是有差距的,甚至算不上一部匠气十足的处女作。但他对青年群体的展现,所具有的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从这方面讲,它还是取到了《一一》的精髓之处的。


这年头,看到这种不装不作又不缺乏趣味性的片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入围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啊。


——————————分割线——————————

今年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四星半,其中半星是为了鼓励。

 6 ) 老K的《呼吸正常》饮食指南

大家好,我是老K。制片人大旗虎皮为了省下本身并不存在的宣发费——如何减少一样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好,大旗虎皮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特此邀请我介绍一下《呼吸正常》里面出现过的各色小吃餐厅。

电影开始不久,阿浩、贱洪便在一个叫琶醍的江边酒吧街看球。琶醍是珠江啤酒厂的旧址,它紧挨小蛮腰广州塔,斜对岸是一个叫海心沙的江心岛。将一个个破败老厂房和工业码头改造成时尚娱乐场所,是否象征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往往建立在社会运作的反效率之上?小张在这场球赛后和阿浩、贱洪勾搭上了,阿浩要到了树树的电话,而我被SoSo放了鸽子。

琶醍

贱洪和女友吃牛扒的地方,以前是老白云机场的停机坪,暗示着贱洪会不断放各种女友飞机的命运走向。

老白云机场

我和SoSo谈完人生真理之后,先去北京路附近的“万兴小食”解决了温饱问题。万兴小食号称广州第一的煲仔饭,广东话的说法便是“平靓正”(便宜漂亮正点)。我没吃出有多特别,但确实很便宜。为了把片酬吃回来,拍摄期间我故意吃得很快,导演想多拍几个镜头,不得不给我多点了一份黄鳝煲仔饭。然后大家开始讨论起黄鳝养殖场里如何把避孕药当饲料的话题,店长居然没把我们轰走。

万兴小食

之后我俩去了号称广州第一的“百花甜品店”,八十年代开到现在的“老字号”。片子里有关于此地的吐槽,在此就不复述了。作为一个老广州,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双皮奶是牛奶上面浮了两层奶皮,不知从啥时开始就变成了奶酪式的半流质食物。现在全国都有双皮奶了,所以来广州吃甜品的话,我就推荐一下姜撞奶吧——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小姜人和奶牛的悲壮搏斗。

百花甜品店

小张和励志哥聊理想,和贱洪、阿浩聊《我,机器人,上帝》的地方,是天河南一路的食街。天河作为新城区,没有本地老字号餐厅坐山头,便成了世界各地杂家美食的修罗场。其中,潮州牛肉煲牛肉火锅基本占领了大半个环头。在这里,可以吃到传说中的牛欢喜(见彭浩翔《低俗喜剧》),但一般都煮得很硬不好嚼,个人觉得不乍地。如果离开大路走进附近小区,会有不少充满惊喜的小店:巴掌那么大的海胆刺身啊,菜单上没写的隐藏头牌大盘炒鹅肝啊,之类之类,很值得探险发掘。

天河南一路

小花和贱洪沉默是金的地方叫沙面,是珠江的另一个江心岛,旧社会的租借区,以前所有外国领事馆都在这里。99年我国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读初中的我曾来过这边参与示威扔鸡蛋,扔的那个北约使馆好像就是现在小花和贱洪玩忧郁的餐厅——现在的领事馆都四散在广州各地了,有一些还搬到了新城区琶醍附近,留下来的各色欧式建筑大多变成了西餐馆。传说里面的厨师不少是前领事馆里出来的,反正我是不信了。

沙面

贱洪跟小花玩过忧郁后,到中国大酒店见牛扒女友的父母。在“清明节套餐”的字样前,贱洪和阿浩打电话谈准女婿心得。听说这个“清明节套餐”里的烧猪不错,不知剧组开机仪式上的那只烧猪是不是这个套餐里面的。

中国大酒店

最后,loser三人组到了白云山,经过九龙泉居然没进去喝碗“山水豆腐花”(即甜的豆腐脑),估计是预算有限。但他们在山底餐厅麦克白的时候,貌似点了白云猪手。传说白云山能仁寺的第一任老大吟坚和尚,在建寺后想一个人party庆祝一下,跑到山下买了个猪手,刚要偷吃,见到其他下山party的和尚,他赶紧把猪手扔入山底小溪,假装教育了一番弟子,一同回寺。就这样,在庙里吃了几天斋很不爽,吟坚又下山觅食,发现之前那猪手居然还在小溪里泡着,被山泉泡过的猪手没有腐烂,反而晶莹透白,咬起香脆可口,吃得他大喜。白云猪手这道名菜由此而来。白云猪手是广东菜系里较少有的凉拌酸甜口味,不知是否因为来路正派,所以要和一般的“咸猪手”区分开来?(注:广东话的“咸猪手”即爱揩油的下流胚之意。)

白云山

(又:小张每天吃的猪手饭里面,就是一般的咸猪手)

猪脚饭

虎皮让我每家店写40个字的简介就好,我貌似超字数了。没办法,作为一个搞地下艺术的人,一用灵魂写作就停不下来啦,也请见谅。

 短评

求映后那些影评界大佬别再拿这片子和贾樟柯、杨德昌做比较了,真心没得比。新导演新电影,我还是老老实实支持毕赣的《路边野餐》吧!枉费我旷了一上午课来看个举世大烂片!

6分钟前
  • 痴人许
  • 很差

“整天就知道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秀个优越感,装个专家……”

10分钟前
  • 一几巾人
  • 还行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1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17分钟前
  • Esther GDB
  • 较差

感觉像在大屏幕上看网络情景剧,只是选了一个好位置架起摄影机也算得上导演所说的“精心设计的镜头”?这也太对不起那些布景打光机位调度的人了吧… 哦对了我们还需要体现广州的城市感,那我们就拍拍大远景+音乐煽煽情吧

22分钟前
  • 真圆!
  • 较差

广义地把男生划分为理想、无聊、鸡汤和理论,实则都是文青loser。女性成为他们YY的符号。碎片化的小品,没有实质性内容,呈现出的是一种颓态的生活状态。它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地存在于薛定谔的猫箱中。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最难,平常心。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3.9 Blue. 散乱迷茫混沌,空有斗志得百无聊赖,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状态,我也是,就像我不喜欢潮湿的广州,南方嘛,可我现在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直接甚至是纪录式的手法,是不是有些太不负责任。偌大的黑暗的影厅,时不时滑亮手机,找不到出口。(又犯病了)

31分钟前
  • La~jum~bo
  • 较差

3.8 屌丝青年的迷茫在一个水汽盎然的城市不断发酵与流溢,广州在我的生活经历里面并没有四季,电影的节奏就好像广州无休止的四季一样粘糊糊。演员本身要比影片出彩,李会几乎成为了笑点担当。影片对广州的写照比人内心感受的描述更真实,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太松,有点过剩。

32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不是朋友圈的缤纷人生,而且real文艺青年的生活日常。尴尬癌犯了,男神陨落~

33分钟前
  • 我要复仇
  • 还行

段子电影。台词略猪扒,运镜构图很狗屎。各种手法跳剪阿什么的杂炖,不过电影基本的剧情都讲不清楚,演员很让人出戏。

35分钟前
  • 拾人牙慧者
  • 较差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40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几个影评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电影院看完了。极其陈旧的性别观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岁男青年的意淫。也没有指向任何社会问题。演员演技很差,对话没什么大意思,还被当宝一样摘出来作为小标题………

44分钟前
  • Rostock
  • 很差

九零后的dazed and confused,突然超想去广州

48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人们喜欢的电影要么是自己的梦要么是自己的生活,这片子属于后一种。看着很散,但内在气韵是统一的。云中很聪明,处女作不搞宏大叙事,也不玩炫技游戏,踏踏实实回到生活,磨出一篇闲散不失工整的小品文,看得人心情舒畅,还有点麻麻酥酥的。我反正是从头笑到尾,一下都没瞌睡。

4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论如何心安理得地逗逼和无所事事”。散漫的爵士乐结构,有些侯麦的假日电影有些奥尔特曼的《人生交叉点》甚至有些伊奥谢里阿尼的味道,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城市交响乐式的database(可惜拎得不够明确)。粤语本身自带的喜剧性在这种连接着港片传统的即兴创作中被处理成一种尴尬弥漫的冷幽默。

5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至少让我对广州有了想象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去年419在库布里克书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缘分!云中老师不仅人帅而且编导摄影剪辑样样拿得出手,好一封写给广州的情书,现实向无野心文艺小品定位精准,台词聪明不罗嗦,西装鸡汤男&天体物理学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见面会最欣赏桃姐的发言,迷影精神万岁

5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尊重年轻时每个卑微的梦想。每个迷影者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云中践行了它,这种创作的态度值得鼓励;想必跟我一样,导演也是深爱着广州的。@BJIFF 电影资料馆

1小时前
  • 豆友1576610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