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

HD

主演: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张原孙,王童,李家同,张心漪,侯孝贤,朱黔生,黄宝妹,韦然,韦伟,潘迪华,杨怀定,韩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海上传奇 剧照 NO.1海上传奇 剧照 NO.2海上传奇 剧照 NO.3海上传奇 剧照 NO.4海上传奇 剧照 NO.5海上传奇 剧照 NO.6海上传奇 剧照 NO.13海上传奇 剧照 NO.14海上传奇 剧照 NO.15海上传奇 剧照 NO.16海上传奇 剧照 NO.17海上传奇 剧照 NO.18海上传奇 剧照 NO.19海上传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海上传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赎金第二季旺角卡门(国语版)李知凡太太多余的终点自杀游客不系之舟关东英雄幽宅2好女孩第二季迷离时空(原版)第二季威尔和格蕾丝第六季你那好冷的小手安家甜蜜蜜追女36房薄暮之光上班族妈妈第一季对抗男孩疑云背后(国语版)鬼宅灭世男孩耶稣传手足情1988野小子们毛骨悚然撞鬼经 2023夏季特别篇破事精英金星小姐基督山伯爵 华丽的复仇野良猫上帝也疯狂2国语无尽列车第三季星花园菜寺场篇阳光凶猛2013脸红的夏日斗鱼全家福蒙哥小黄人大眼萌吾爱敦煌双重暴击红色恋人审判者1遗落之地2006我的医妃不好惹2

 长篇影评

 1 ) 确实不喜欢这种风格

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次,说挺不错的,我耐不住看了看,又比较了一下其他评价,我只能说,确实不喜欢这种风格

 2 ) 人比海里沙

大海没有时间和沙子交谈,它永远忙于谱写浪涛。

                               ——贾樟柯《我不相信 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许多导演都会栽倒在命题作文式的电影上,侯孝贤、蔡明亮尽皆如此。不是说拍出来的电影就差到哪去,而是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被束缚了,为形式所拘役。《海上传奇》未必是篇命题作文,但肯定是部应景之作。选在2010年这样的时机来上映,它就注定会被许多人推到风口浪尖,引起纷争。更何况比起电影作品,人们对第六代领军人物贾樟柯的动静与去向更加关注。如果与杜琪峰的商业计划《在清朝》顺利开拍并上映,那么《海上传奇》将是一处断奏也是一个暂时的休止符。

在《海上传奇》里,贾樟柯采用了一种“大江大海、大风大浪”的描述笔法,时代的波涛吞噬了许多登上渡船的人们,他们被卷走和拆散,接受各不相同的命运安排。这么电影没有一处可以称为激烈或者动荡的惊险画面,所有讲述人回忆曾经的自己和故去的亲人大体类似,只是神色和口音有所不同。像韦然回忆自己的母亲上官云珠和姐姐姚姚,那口纯正的标普就显得相当特别,跟捎带有江浙口音的沪语或者是蹦出英文单词的老人们大不一样,他好似在讲述一个陌生人的经历,等你惊觉那是他生命中至真至亲的经历时,你才会发现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在画面和讲述以外,《海上传奇》拥有广阔的画外音空间以及电影本身的记忆,贾樟柯丝毫不忌讳摆拍,因为人类就是历史的道具玩偶,从有生命到无生命,从真实到虚假,莫不如此。小儿叫喝打架,那是对前一段弄堂家长里短的回应,同时由打架生出暗杀,凸现危机。同样的一个历史时刻,对一部分来说是欢天喜地,对另一部分来说是黯然离去。那边在谈情说爱,这边打得热火朝天,上海就是如此神奇的一个地方,鱼龙混杂,风云际会。在电影里出现的讲述人以外,贾樟柯收集的受访人素材有数倍之多。在两个多小时长的电影之外,《海上传奇》又牵连到近十部电影,那里面有家族记忆,有儿女情长,有政治风波,有个人呓语,这些又极大地深化了电影的内容,好比有针对引导的延伸阅读。

由电影的第一个画面开始,一尊背向观众的铜狮子便可以生出许多注解。它是沉睡的中国,低吼声里有万千故事。背向观众是注视过去,说明电影不断往回追溯去展开讲述。借助蒙太奇,狮子望向黄浦江,那又真正切到题了,这里是上海(关于狮子,VCD老师有更深入透彻的解读:http://vcd.cinepedia.cn/?p=1825)。后面肩扛重荷的工人,他们好像是在说明上海靠商埠码头的运输发展繁荣,同时又点出了帮会的纷争。再到肆意舞动的年轻人,他们为世博园的建筑奇观所震撼,不知所以地想象未来。

《海上传奇》里没有涉及外国人的盘踞经营,也没有劳心费事去歌颂今日上海的繁华一面。它说的是一个城市,讲的其实则是一个时代,千千万万有着相似面孔的中国人,被涂写篡改乃至于模糊辨不清的近现代史。也只有在贾樟柯的作品里,能看到他去致敬一部同辈人拍出来的地下禁片,我们会看到一些来自海峡对岸的影像记录,即便它们只有几十秒,我们会犯不着拿良心和诚意说事,然而这不是一种神奇的现象么?

对一些本土观光客和猎奇老外来说,上海就是外滩,古老的建筑物和奇形怪状的高楼。对一些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上海是当年的法租界,酒吧和咖啡馆,小资情调极浓。然而贾樟柯给出了一个开放的上海,说的是上海,穿行其间,可电影时常跳到另外的时空当中去,这种时空既有现下的台北与香港,更有银幕上的老旧影像。可以说《海上传奇》是借一些沙粒去看大海,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然而透过水中折射出的影像就是每个人的记忆幻化,那里包含了上海最真实的一面。

 3 ) 平淡无奇的历史教科书

在与电影同步发行的同名图书开头“导演的话”里,贾樟柯这么说道:“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十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而在我看来,贾樟柯的几部电影确实对中国自文革之后的三十余年历史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表现。早年的《站台》是一部野心之作,但明显火候不足以至于表达过度,贾樟柯在后来也做出过反思。我想,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和驾驭,一直就是他的瓶颈。

如果单论对于这个社会某些层面的反映,其实处女作《小武》就足够出色了,只是它很粗糙。等到十年之后的《三峡好人》,火候不可谓不恰到好处。再到之后的《二十四城记》,尽管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诟病,但如果只是针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审视,那么,它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内涵。

我完全相信贾樟柯对于几乎与他同龄的这几十年历史的驾驭,但仅此而已。贾樟柯对于这段历史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出于朴素的经验——因为他是这个时代当下社会的亲历者;而并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观念的引导——于是也就很难有什么深度和高度。

他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他还说发现可以在历史深处去找原因。但很遗憾的是,一部《海上传奇》看下来,满目的历史,却找不出半点原因。我甚至不觉得它能够被称之为电影或者纪录片。采访了这么些人,传奇的,或者传奇人物的后裔,却丝毫看不到“传奇”,也体会不出“海上”的气息——除非受访者口中或多或少的上海话可以被称为气息。

单纯地讲,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我觉得挺舒服,看完之后我挺想拧出、憋出或者附会出关于它的一些内涵来,可思来想去,只留下“肤浅”二字。如果说这是一篇开放式的命题作文的话,贾樟柯显然离题太远——甚至他没有主题。与其说这是作者电影的一种恣意,倒不如说是公款消费的一种挥霍。

贾樟柯说:“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那么仅就本片所涉及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来看,尤其是导演着力表现的1949年的三城记,把其中一城的上海换成北京或者广州甚至武汉,再换一批传奇人物来讲述,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凡影响中国的事件,甭管它的发源地是哪儿,影响的肯定不止是发源地,甚至发源地也不一定是受影响最大的。那么,这样的视角还有多少独特的意义?传奇在哪儿?

贾樟柯在“导演的话”末尾又说:“但我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 如果真的只是关心一些生命细节,又哪里能找得到历史深处的原因呢?且不论不少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已经是我早就听过看过读过的老段子,就算是那些个新段子,又如何?要说生命细节,随便找个大上海的寻常百姓来讲讲,恐怕比这些段子还传奇哩。

从头到尾,导演无非是用一些人讲一些事把历史给串联了起来,至于它和上海的关联,多属牵强附会,甚至要通过字幕来提示。这些零碎的历史本身连轮廓都是不完整的——特别是对于没有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而言。如果剪辑做得再规矩一些,掐掉赵涛幽灵般的身影,那它不过是对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做了一番教科书式的串讲。——我需要听你来这么讲一遍么?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导演的一首诗《跃起的刹那》,末尾一句如下:“在跃起的刹那,我突然忘记了,我该站在谁的一边。”——他说的是1949年的分治。这正好印证了我在观影当晚说的一句话:“不想表达内涵和不能表达内涵是两码事,小贾属于在做不了后者的前提下把前者做好了。”

也即,他在本片中所呈现的一种中立或曰客观的导演视角,不是因为他主动选择了中立,而是由于他没有足够判断的能力才被动保持了中立。不是他不想有观点,而是他想不出观点。于是乎,令人浮想联翩的片名较之于缺乏观点的正片,是多么地空洞和唬人啊。

看过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人应该不会怀疑他讲故事的能力,所以基本上我也不担心他拍不好商业片。而让我担忧的是,他要拍历史背景下的商业片,我真不认为他有能力驾驭历史,甚至通过刻苦努力也未必驾驭得了。《海上传奇》无疑增添了我的这种担忧,于是我对《在清朝》实在不怎么乐观。其实就出身而言,贾樟柯和宁浩更相似,他对于现代社会是更有感受性的,至于历史,兴趣是一码事,悟性又是一码事。

最后顺道想提一下王全安,这是目前我心中唯一幸存的期待能够驾驭大题材大历史大制作的第六代导演了。最近不是终于要拍《白鹿原》了么,我还是挺看好他的。其实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撑,或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表露过驾驭历史的野心,或许是因为他之前的电影一水的都是关注小女人的小主题发挥稳定。再说到今年柏林获奖的《团圆》,尽管政治完全不是要表达的主题,但他却把这个背景驾驭得很温润,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再看一遍《团圆》,我愿意为它写一篇用心的评论——这是近些年继《图雅的婚事》之后我看过的又一部很痛快的国产新电影。

 4 ) 《海上传奇》:大江大海大上海

比起《公共场所》《东》和《无用》这样“过于高端”的纪录片来,《海上传奇》显然是贾樟柯放下身段的一次有益尝试,虚泛的情绪总没有真金白银的故事来得实惠,而且,演技再好也抵不过生命的真实体验,所以,这次《海上传奇》完全摒弃了《24城记》式的伪纪录片架构,采取了“寻访+口述历史”的形式,返朴却已归真。

《海上传奇》一共采访了十八位口述历史者,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缱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变迁中,虽无金戈铁马,其情其景早已杀入观者的内心。刘小枫先生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1】所以,听故事乃是人类最直接的生命需要,若没有故事分享,人生何以为继?当《海上传奇》在银幕上依次展现十八个“他者”的故事,映衬的却是观者自身的生存境遇。电影,无非是打通戏里戏外的生命感受,看着别人生命的起承转合,总会落下一串观者自己的唏嘘。

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当杨杏佛、杜月笙们的后人对着镜头讲述当年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时,那种异质感无疑是奇妙的。时间是最奇妙的魔术师,岁月荏苒,物不是人也非,上海神奇的过往几乎让人如堕云雾,看着前辈们对当年城市的描述,今非昔比,大江大海。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户籍制度意义上的)的上海,更是所有中国人的上海。当年无数同胞经由上海四散而去,这便有了贾樟柯遍及港台的追访:王童关于《红柿子》的回忆被不期而至的手机铃声打断,这一情节被贾导神来之笔般的保留在了胶片里;而已近耄耋之年的潘迪华坐在那里,比《阿飞正传》中更加风情万种。上海这一个世纪的沧桑,饱蘸了中华民族的乡愁。

贾樟柯对其他影片素材的使用也很令人称道,《黄宝妹》《战上海》《苏州河》乃至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都巧妙的勾勒出上海曾经的身影,这甚至有了某种昆汀式向老电影致敬的风味;而杨百万的股市沉浮与韩寒暴富后买车的经历印证了当下上海的高歌猛进(不过韩寒这个段子他已在各类媒体上兜售过多次,几与《鲁豫有约》里一字未改),再加上不可忽视的那段民工跳街舞的华彩段落,新世纪的上海与十里洋场的上海便有了耐人寻味的比照。

贾导的御用演员赵涛在片中不发一言,用行动线索贯穿全片,不过我觉得,朋友们在观影时还是把她友好的忽略吧。
“讲个人命运的叙事,是原初的伦理学。”【2】我们怎样才会对一座城市发自内心的搅动真情呢?(而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式的空洞无物)我想,我们只有把她伦理化,把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人的个人命运呈现出来,让城市变成有故事的人活在你的眼前。然后,看着她的悲欢喜怒聚散离合……

作为一位外来者(户籍制度意义上的),贾樟柯的镜头里呈现出了比上海本土导演更加立体、丰富、妩媚动人的一个上海——这才是海派电影的生命力所在,解放前上海电影的繁荣,本就基于海纳百川的人才吸纳。
《海上传奇》悄然完成了对上海现代史的一次影像书写,迥异于教条历史的气质让观者心旷神怡(据说系列电视纪录片也在制作中,期待之)。
这伦理的上海,才是有历史的上海,才是可爱又可欲的上海。
才是我们的上海。

【1】【2】《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引言p.3、6

(刊载于《电影故事》2010年第12期)

 5 ) 虽然性命不能一直见

虽然性命不能一直见

柏邦妮

昨天下午看了《海上传奇》。很好看,整个过程很愉快。但是结尾的时候有一种不满足感,觉得不够。就欠一击,希望有重重一下迎面击来。我回来写了一两句话:“……以往贾樟柯电影里有一种直见性命的东西,粗粝的东西,如今没有了。当然,性命这东西,也不能一直见。”

《海上传奇》是写上海。为什么我说写,不是拍?贾樟柯有很强的文学性,他的电影思维里有一重脉络是文学的。他的文学修养很深厚。《海上传奇》特别像一篇散文。历史是集体性的记忆。既然我们过往所读到的集体性记忆是那么的不可靠,现在,不如来听听众多“个体性”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英文名字讲得很清楚:I WISH I KNEW。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很珍贵。和《三峡好人》一样,也是和时间争夺。

有人问我:这些人讲了什么?其实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活着,坐在那里,讲了起来。你看看他们的状态,他们的笑容,还带着海上余味。他们被这个城市所钟爱,所伤,所驱逐,所裹挟。雨丝风片都珍贵,因为以后将不再有。有些人不讲生命中的大事件,讲小细节,比如谈恋爱,非常好。我86年的妹妹在一旁看,说:“和我们现在一样”。非常好。老太太富贵荣华,年纪老迈但是眼睛像鸽子一样圆小而黑润,讲到过往的恋爱故事,神态非常温柔。

《海上传奇》的影像很精彩,余力为很厉害。余力为那种随机捕捉,表述无遗的本事很厉害。他的影像是有气质的,有一种独特的漂浮感,游离感。和时间上有距离,和情感上也有距离。他的影像是一条河,滔滔不绝。镜头里的人,没有一张矫情的脸,一个矫情的表情。都自然,不设防备,生动。闲散斯文喝茶的人们。在舞厅里盛装而隆重跳舞的老人们,伴着西洋老曲,他还能唱出来,一些些。码头上一阵雨来,工人们散去了,他们嘻嘻哈哈,特别生动那一段。弄堂里的面孔,地铁站的面孔。当下上海人的面孔。为当下的人造像。

我不懂为什么总有人讲贾樟柯的电影影像很粗糙,很低劣。他过去的很多电影,影像很粗粝,很简陋,但是并不低劣。贾樟柯对影像的感觉和掌控是天才级别的。时尚顶级之美是“丑陋之美”,而并非“漂亮之美”。《海上传奇》的美是精致之美,悦目之美。我为此感到有一些遗憾。

《海上传奇》里的第一个人物是陈丹青先生。08年末,我和绿妖一起访问先生。他谈起上海,过去有五种人不再有了。一种是洋人和买办。一种是流氓。一种是工人阶级。一种是资产阶级的小姐和少爷。一种是读书人。贾樟柯的《海上传奇》里出现了各种人物:有钱人的后代,政治家的后代,大流氓的后代,电影明星的后代。革命者的后代。劳模。导演。流落到台湾和香港的人。

洋人和买办,因为操作起来太困难,电影里不太容易有。但我觉得读书人应该可以有,而且必须有。上海的读书人,这是一条长名单。我不单单是说上海的作家。讲得文气一点,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有两个脉络,一个是权力的脉络,一个是精神的脉络。

《海上传奇》的脉络是时间的脉络。做得很精细,就像贾樟柯的剧本一样,非常细致。他在历史,心理和地理三重空间之间,自由如意的切换。我记得有一个转场特别漂亮,王童(一个台湾导演,在电影里还原了从上海逃往台湾的回忆)电影里,一群小孩掀开卡车蓬布,看见翠绿的台湾山林,正新鲜好奇。反打过来,火车在行驶,火车中的人是侯孝贤。就这样,空间转换了,时间的脉络也在行进。从台湾又转回上海,转得也很漂亮,我记不清楚了。

时间的脉络是清晰的。但是我想看到时间下面的东西。权力的脉络,精神的脉络。如果说权力的脉络不能写,我想看见“不能写”的感觉。如果说精神的脉络断掉了,我想看见“断掉了”的感觉。以及,断掉之前,是什么样貌?断掉之后,是什么样貌?这种东西没有做出来。

好几段访谈里,尤其是访问在台湾和香港的人,他们说到49年前后的经历,用词特别谨慎小心,几乎是一字一句的讲。他们在过滤,在屏蔽一些词汇,换成更安全,更中性的词汇。所以他们讲得很涩,很艰难。非常好,这种试图要讲,又不敢全讲的艰涩,非常好。是的,我希望在这部电影里多一些这种“艰涩”,少一些流畅。因为艰涩中,我们能看到“试图”。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个“试图”。这个“试图”,是一个动势,有动力,也有阻力。阻力就是我们的当下。动势其实比动力好。

写一个城市,应该有其他的映照。电影里有台湾,有香港。北京缺席。陈丹青先生说,如今的北京就是当年的上海。北京为什么缺席,我们都知道。

贾樟柯说,每一个导演,除了处女作,都要面对上一部作品。我明白他的意思。总是要失去一些观众的。如果一直不变,重复上一部作品,有些观众会离开你。如果改变了,背离了上一部作品,有些观众也会离开你。贾樟柯曾经写自己的生命体验,写得非常好。然后终于,他得去写其他人的生命体验了。就像侯孝贤去拍《海上花》。贾樟柯离开汾阳,写了北京,写了三峡,然后写上海。自己的生命体验就像是血肉和骨髓,别人的是一层皮,一副躯壳。如何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入别人的生命里?这是一个很难的题目。《海上传奇》回答得不算太好。但是他必须离开,必须尝试,必须去问,去回答。

以及,我很喜欢赵涛,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的出现没有必要。《三峡好人》里,她的寻找是一条线索,在《海上传奇》里,是一个标签。

我曾经深深的被贾樟柯电影里的东西所打动。那种直见性命的东西。是的,虽然性命不能一直见,但也不要一直不见。

 6 ) 安东尼奥尼的幽灵

http://www.eeo.com.cn/Business_lifes/dianying/2010/07/06/174664.shtml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和他杠上了,问他为什么非要拍那些最落后的东西,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他都不拍。”《海上传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出镜了。他叫朱黔生,1972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的上海部分时候,他是陪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以上海为主角的贾式纪录片,隐隐也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尼的影子,湖水一般墨绿的色调,并没有那么多的大上海式的辉煌和繁华,更多则是被高楼夹击的石库门,小巷里做生活的老百姓,黄浦江上来往的驳船,还有被推土机轰鸣声笼罩的老城。不知贾樟柯潜意识里,是否以安东尼奥尼自况。

以陈丹青开始,以韩寒结束,一共18个访谈对象。赵涛经常会出现,像幽灵一样走来走去,或者抽烟,或者淋雨。还有另外一个会被人忽视的幽灵一般的存在,是林强。这个突然不再唱歌也不再演戏的人,给贾樟柯的这部纪录片做了音乐和声效,还相当难得地出镜,导引人们去台湾寻找上海飘散出去的人与事。不得不说,赵涛的出现很难说是加分,很多时候只能让人困惑,毕竟上海不是三峡,传奇和好人无关。

据说原本采访了80个人,最终选定的是这18个。阵容堪称强大,曾国藩曾外孙女张心漪、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杜月笙之女杜美如……一路下来一直到杨百万、韩寒。他们生活和记忆的时代,是开埠之后一直到1949年5月解放之前,那个“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到现在这个世博会的上海。老人们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过往,写成文字可以填充那些钩沉历史密辛的杂志,但在大银幕上看他们诉说,感觉是不一样的。生离死别、颠沛离散、上流生活,乃至于老克拉,这些词一旦附着到肉身之上,效果很强烈。

真实是世界上最大的Drama Queen,人们想象出来的奇情,无论多么诡异,和现实一比较,马上就现出狗血。贾樟柯的上一部半纪录片《24城记》,就是最合适的例子。饶是陈冲和吕丽萍这样骨灰级别的演技,放到那个坐在公共汽车上讲自己故事的阿姨旁边,立刻就显出了“演”这个字来,神光立时被褪尽。《海上传奇》最大的力量,恐怕就来自于真实。潘迪华一直带着笑容讲述自己如何去到香港,母亲离开父亲,如何“跑单帮”养活自己,语气也一直和缓,神情如舞台上一般妩媚。但说着说着,泪水就流过依然有笑容的脸,她背过身,说“停一下”。

如果光是坐在一个地方接受访谈,那恐怕也没有什么去电影院里看的必要。贾樟柯的团队为每个接受访谈的人都精心选择了空间,遍及两岸三地。拍了《海上花》的侯孝贤,坐在台湾的平溪线小火车上,十足是回到了《南国,再见南国》。演过费穆《小城之春》的女演员韦伟,现在生活在香港,坐在一间老理发室里讲当年拍摄的事情。当年谢晋为她拍过纪录片的全国劳模黄宝妹,一时是在兰心大剧院,一时则去了已经废弃的车间。

尘封的胶片,恐怕要算是附送的惊喜。可以看到一段1999年的苏州河影像,那来自于娄烨的《苏州河》。不过仅仅10年过去,居然岸边和桥上的景象就已经不一样了。不过,能吸引更多人的可能是白衣飘飘的韩寒,虽然他跑动的镜头拍得有些偶像剧嫌疑,还踏着传统意义上的青春节拍。听他说话,说的是现在。他和看上去像是90后,在世博工地上热舞的民工,跟那些老人之间,除了共同与“上海”这个词相关之外,其他的共同点,居然好像也没有了。

------------------------------------还是值得一看滴

 短评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一出现,上海马上给我一种三线城市的感觉,气场太大了,真不愧是御用女演员。

7分钟前
  • fateface
  • 还行

这应该是最令人发指的一次加涛了,一部讲述上海传奇人物的纪录片,为什么也能强行塞入一个穿着湿到透明的T恤、白色胸罩勒出腋下赘肉的涛?这换成安妮宝贝我都多少能理解一点啊

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成功阶层和文艺界人士口述的碎片上海历史,各个故事参差不齐一些,不过总体感觉还是可以。就是总觉得弄堂口搓麻将的阿婆应该更有话说才是…… 另外赵涛的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说我认真看完了那是骗人的

14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推荐

最后韩寒说的那段是老段子了。

16分钟前
  • 哀酱
  • 推荐

除了看到几个经典老片的段落激动了一下之外,其他无感。贾导真是装逼的典范。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上海故事

23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去年上影节跟踪贾导夫妇逛碟店签名感觉他对上海还是了解至少有自己毒到的思路和角度,这座城市对于许多人既是避风港又是中转站,映射到的台湾香港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能让人产生一种假设,在世博的语境下能讲成这样是种本事。致敬大量电影,冷静讲述的韦然,出不了戏的李炜,再也追不到的韦伟,而新上海呢只有钱。资料馆。

2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总体很不错,点找的也都很到位,之前买的《海上传奇》的书也成了不错的导读与补充。喜欢苏州河两年内的对比,喜欢对安东尼奥尼《中国》里上海茶楼的再现,喜欢韦伟的爆料和黄宝妹的谈话。缺点:赵涛的出场纯属多余,韩寒最后的谈话也和上海毫无关系,搞文艺的人偏多。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要是没有赵涛就会更完美一些……

30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为什么给五星?因为他用影像的笔记录下了历史。这段历史,正离我们一步步逃逸。

32分钟前
  • mayfog
  • 力荐

算是一部不错的上海宣传片

37分钟前
  • 家润
  • 推荐

比二十四城记好多了

38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里面有娄烨1999年的《苏州河》,贾樟柯向他致敬,拍了一段几乎同样剪辑和镜位的致敬段落,展示了2009年的苏州河。《海上传奇》是彻头彻尾忠于自我的作者电影,在一个以世博名义下运作的作品,拍出这种风貌,实在是令人惊讶

42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赵涛,有急事,找城管。要情深深雨蒙蒙,请去车墩外白渡桥。

4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装置艺术 摆拍美学 游走 沪语 以及赵涛的湿身。

46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因为赵涛,这片又生生成了一部半记录,贾要想突破必须甩掉这厮。总体比24城好,没那么别扭,不过赵涛还是比较烦人,做电影的,自然对电影也更关注,弄了那么多经典片段。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所有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传奇都是人的传奇。

54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如果由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来拍可能会发掘得更深。另外,赵涛的出演完全没必要,贾樟柯这次show爱妻太不合时宜了。

57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