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

HD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梅丽莎·里奥,约翰·马加罗,拉菲·斯波,杰瑞米·斯特朗,芬·维特洛克,玛丽莎·托梅,崔西·莱茨,文峰,阿德普波·奥杜耶,凯伦·吉兰,马克思·格林菲尔德,比利·马格努森,玛格特·罗比,理查德·塞勒,赛琳娜·戈麦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空头 剧照 NO.1大空头 剧照 NO.2大空头 剧照 NO.3大空头 剧照 NO.4大空头 剧照 NO.5大空头 剧照 NO.6大空头 剧照 NO.13大空头 剧照 NO.14大空头 剧照 NO.15大空头 剧照 NO.16大空头 剧照 NO.17大空头 剧照 NO.18大空头 剧照 NO.19大空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空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饰)将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饰)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奥丽芙·基特里奇月升时分大雪茄傲骨贤妻 第七季仇恨之影神经风云灵书妙探第一季碟仙前传疫苗战争大冲击1975天生冤家 第三季河南嵩山少林寺飞天大盗第二季犯罪现场调查第七季VOICE110紧急指令室我和我的父辈合十2019敢死队3罪恶黑名单第一季魔幻三小强BORDER单身男子火线追凶之无罪辩护深夜食堂2变态假面博弈荒山泪阿德龙大酒店致命吸引还珠格格第二部马语者快递员东进序曲主流2020使徒行者2(国语版)星际之门蝶影性本恶无依之地吴三桂与陈圆圆关于我的命运好事多磨龙凤茶楼国语

 长篇影评

 1 ) 写在电影《大空头》上映前的同名纪实小说书评

今年十二月底,迈克尔·刘易斯的又一本小说《大空头》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次参演的不仅有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也来助阵。上一次的刘易斯的小说《点球成金》不仅让布拉德皮特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是让整个剧组在数个个电影大奖上获得61个提名,26个奖项。而再之前的《弱点》更是直接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拿下奥斯卡影后。可以说刘易斯的书不仅是常年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位列前茅,其所改编的电影也都到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追捧。可以期待,皮特能把握这次机会最终在奥斯卡封为影帝。

在电影上映前为各位看过或没看过同名纪实小说的读者献上书评一篇。

本以为,伴随六月股灾的全民心碎,证监会七月所提出一个完美的新词——恶意做空,能为A股市场本轮的暴跌画上圆满的转折点,广大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再次被八月的走势重挫。时至十一月,沪指历时两个月缓缓收回政策底,我们回头看今年的行情,才发现这半年的巨幅下跌处处蕴藏的是杀机,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生机。

在这个“投资”已经完全被诠释为搭上暴涨的顺风车赚取成倍的利润的时代,将视角转向金融市场上完全不同另一方——空方,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刻的启示。这是迈克尔·刘易斯写《大空头》的意义,也是我选择读《大空头》的目的。

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4岁便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其债券交易员。20年前,他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更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在《大空头》中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大空头》的背景设立在在05年至08年这段狂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发酵、爆发、结尾全过程,主角不是一群光鲜的家伙,而是极少数站在废墟上摇曳的草根。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神神叨叨的德意志银行负责次级债券业务的领导人格雷格·李普曼。

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ì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

书本的前5章都是四个小人物从2005起就在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倒塌而作准备;后5章则是四个小人物在焦急中等待预期结果的到来,他们在被人操纵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冷静,最终获利。《大空头》的封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鱼钩上放着一卷绿钞,一根细而韧的鱼线牢牢地绑着鱼钩。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咬下诱饵的是在一片非理性虚幻繁荣表象中参合进来的所有人,书中的代表便是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豪伊·许布勒。由于需要为自己所购定制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缴付“保险费”的压力,许布勒冒险持有160亿美元的三A级(其实由三B级次贷债券产品组成,但是许布勒不知道)担保债务权证产品,也就是成为了与查理一类人交易的卖方,最终酿成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损失高达90亿美元。

市面上讲述这段危机历史的书并不少,其中也并不缺乏热销的产品。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以卷入危机中的机构管理者们的视角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从而真实再现了为拯救陷入危机的机构,美国官方做出的不懈努力。唯独迈克尔·刘易斯以成为受难者间众矢之的在灾难中逆袭的小人物为主角,鲜明折射出市场的荒谬和疯狂。

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起追究次贷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预防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会来自哪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这种令人欲罢不休的局面。投资和赌博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最好的定义便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赌局永远是在的,避免赌局从来不是启示的内容,如何坚定地站在赢的一方才是全部意义。

刘易斯在《大空头》的序中谈到,在写他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想讲一个不太寻常的故事。他的本意是将华尔街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现状揭示于众人。他希望的是那些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真正想成为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能够读一读他的书,把来自高盛的工作邀请函扔进垃圾篓,扬帆出海。然而在书出版的六个月后他收到无数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知道,刘易斯能否与他们分享有关华尔街的其它秘密。他们将书当成了一本“how to”手册。在离开华尔街20年后,刘易斯在等着华尔街的大结局,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终于最后的审判日到来。

书都是所写的是人,但我们更要思索的是关于制度和规则。

第一点值得思考的便是做空制度。如果中国的市场允许做空的话,会如何呢?中国上市公司有问题的太多了,做空能赚很多钱吧。那也不一定,因为行政手段高于市场,股价不单单由企业素质和市场决定。也许我看准了哪个滥公司,明明我是对的,但很有可能在该公司真正烂掉之前,做空的人已经破产了。

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因为“做多”和“做空”是市场的两个形态,买方是多方,卖方是空方,它表达了市场参与者对于价值的综合判断。有“做多”就有“做空”,唯其平衡,才有市场。当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投资者纵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从股价的下跌中获利——他最多可以选择空仓不介入。但这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引进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双向表达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真实价格的发现是有益的。事实上,做空往往比做多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可能获利就是股价归零,而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的损失则是不封顶的。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恶意做空”,我一直在想如何界定“恶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敏锐的。当它觉察到获利机会时,它的动物性就完全被激发了。这或许就是无形之手的一个内在机制。以逐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游戏,你很难指称它是恶意的。尽管结果可能相当惨烈,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以此看来,“恶意”似乎应该定义成不为逐利而仅以摧毁系统为目标。我们或许会发现,绝大多数做空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中浸淫的老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刻意摧毁一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

另外的定义选择就是无视市场规则、为逐利而诉诸非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散布不实消息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市场的痼疾。但这些手法在多空市场都相当盛行,也没有道理只对做空下手而对做多纵容。事实上,打击此类行为应是市场监管的基本功课。

在此次股灾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有刻意的搅局者,也是我们市场生态的纰漏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否需要改进,比方说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不同步;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和甄别是否到位,比方说哪些投资者可以进行融资配资,我们的救市十八道金牌是否有效得当?等等。

事实上,通过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监控,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监管当局还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有序交易的。1998年香港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政化的手段或许短期有效,但长期的副作用却不可低估。由此想到儿时伙伴嬉戏,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每次都搬出兄长为你撑腰,今后小伙伴们恐怕就避你唯恐不及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担心规则随时会变,潜在的参与者必会三思。

第二点需要思考的是奖罚机制。出身于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刘易斯一直对华尔街金钱至上文化持批判态度。从所罗门兄弟交易员拿美钞玩儿的说谎者的扑克牌,到对冲基金大佬豪掷2000万美元买虎鲸标本庆祝胜利,驱动华尔街的力量永远是金钱。关于这件事,解释起来也许有心理学基础的。以前看的某一本书中说,心理学家拿一群大学生做实验,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搭建住房模型和校对数字来比较,发现如果从事的工作距离能看见的成果越远,人们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越低,实验中要求的工资就越高。相比建造一所房子,发放一笔住房贷款是更为抽象的劳动,也更不容易有成就感,于是人们会想要更高的工资来补偿。当然这种要求并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毕竟还存在一个跟资本家谈判的问题。但如果公司的资本家缺位,控制公司的就是高管自己,他们是不是会给自己很多钱呢?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也是国内常见的实际控制人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企工作的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华尔街也有类似的现象。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由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傻瓜”不论作出聪明的决策,还是愚蠢的决策,他们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显然不合逻辑——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决策付出代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奖罚制度下,危机的发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对华尔街高管的收入作出了限制,但是,还有多少制度的漏洞没有被发现呢?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市场体制。现代金融体系倾向于通过回避问题和制造更大的问题来解决一些痼疾,这个东西不仅与官僚机制和民主体系的低效有关,也与人性有关。

在书的扉页,写着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被自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加之次贷危机的两大监管漏洞——评级机构和购买CDO的基金经理。评级机构担心自己的“评级生意”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对垃圾债券结构和成分都还搞不清楚,就给了“AAA”评级;基金经理只管收取投资者的交易佣金。如果把垃圾债券拒之门外,收入将大大减少。无风险而有利可图的事,为何不做?

在这个如凯恩斯所认为投资如同选美的市场,似乎如何选择对的已经丝毫不重要,重要是选择大部分人所认为是对的。投资也不考虑需要泡沫,泡沫再大,只要有更傻的接棒人。于是羊群效应下,每个人被迫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金融市场的残忍冷酷,早已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阅读完此书后,依然不禁唏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坚持对认识事物的真相,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秉持逆着潮流坚定的勇气,永远是世人在今后不断学习和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 大空头

对金融毫无兴趣并且一窍不通的我终于把这部屯了大概一年的电影给看完了。颇有收益(♡˙︶˙♡)

其实这些这些玩意本质都是不复杂的,只是有意的人根据各个不同利益的出发点把真相弄的扑朔迷离。╮(╯-╰")╭

说起来从世俗方面而言,这些人也算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了。(ง •̀_•́)ง

最后这个卡司阵容也是很强大了!凸(>皿<)凸

 3 ) 如何通过做空房地产盈利(转载)

        最可怕的就是别人把钱都赚走了,只给你留下一个上涨的预期。
  黄金是这么做空的,股市也是这么做空的,这个一个做空的时代,而下个将是房产。

  有人认为楼市价格松动,是因政府在发挥作用。他们相信:在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状况下,一旦房价暴跌殃及到GDP增速、就业率与地方政府利益时,政府调控力度势必会减弱,货币政策也可能再度放宽,这样楼市繁荣便会卷土重来。目前,许多专家也认为,这一轮降价潮只是牛市中的调整,而非“拐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高估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降价风暴,其实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必然结果,调控政策并非主因。中国的房价,已几乎赶超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国内一线城市房价也很难获得长期支撑。每一轮脱离基本面的暴涨,都在为日后的下跌积聚动能。仅靠上涨预期拉动的楼市繁荣,其本质是一场“金融传销”游戏,而金融传销对经济的危害,远远超过实体传销。对于这样的市场,停涨便意味着暴跌,“稳定房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只要无利可图,一定会选择撤退。
  就像黑石那样。下跌预期一旦形成,政府无论做什么也难以阻止。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楼市泡沫破灭,日本政府果断救市,可是把利率降到零也未能成功。20年过去了,日本6大都市圈的平均房价:商用地从1991年的最高点下跌到现在的1/7弱,住宅地下降到现在的1/3左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政府也把利率降到了零,并实施两轮总额接近2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奥巴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延长还款期限,避免优惠利率重置等举措稳定房屋市场。但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挽回跌势。衡量美国住房市场景气度的标普-凯瑟·希勒指数显示,今年8月美国20个大中城市房价已下跌至2003年中期的水平,相较2007年高点跌幅高达30.8%。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房价这十年来的涨幅不足100%,相对中国要“温和”得多。试想国内房价泡沫一旦破灭,能量将有几何?考虑到日本住房市场跌幅高达2/3,谢国忠有关“中国房价跌去一半”的预言或许并不夸张。

  有“危”必有“机”。如果认定中国楼市泡沫破灭的进程已经开启,那么您不仅不必惊慌,反而应着手准备迎来一个更大的盈利机会——做空楼市。这将是泡沫时代的最后一顿盛宴,若您未能抓住这十年来楼市暴涨的机遇,那么即将来临的楼市暴跌则千万不要错过。这足以让您聚敛受用一生的财富。

  2007年,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前,不少有先见之明的投资者早已提前做空与次债相关的衍生品(如CDO和CDS),最后大获其利,如著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约翰·保尔森。

  不过,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缺乏与楼市相关的做空机制,那么普通投资者能否做空中国楼市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供三种间接做空中国楼市的方法,可以起到与做空次债相似的效果。

  方法1:买入金融地产股的认沽权证

  国内A股市场,权证品种远没有香港H股市场丰富(香港将权证称作“窝轮”)。若投资者拥有港股帐户,就会获得更多的做空机会。

  认沽权证的品种,首推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地产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直接受到房价下跌的影响。他们在现金流趋紧的压力下不得不断臂求生,降价出售。但是降价未必有效。在目前的价位,楼市主要靠投机需求支撑,其特征是“买涨不买跌”。开发商降价,不仅无法获得更多投机资金的青睐,反而会引来更大的抛盘——二手存量房,与新盘市场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一般而言,房企股票的价格跌幅会远远超过房价跌幅,尤其是在泡沫破灭之初、政府尚未注资“救市”的时期。2007年~2009年,美国房价跌幅仅有30%,但全美PHLX地产股指数却下跌了78%。

  相对股票,认沽权证可以把杠杆进一步放大。房价下跌趋势一旦确立,窝轮的引申波幅也会增加。这意味着,股票每下跌1%,认沽权证的价格可能上涨10%甚至更高。因此,相对楼市跌幅,认沽权证的获利空间可高达几十倍。

  权证相对股票,唯一的风险在于到期日。投资股票,只要做对趋势即可,但涉及到权证,趋势与时机必须同时正确,这当然增加了难度。例如,若投资者购买了2012年6月30日到期的认沽权证,但截至该日楼市仍未明显下跌,那么就有可能损失全部本金。不过考虑到楼市下跌几为定局,不确定的只是时间,而一旦认沽权证击中,即可获得几十倍利润,投资者不妨将本金分为多份,分期购入权证,以逸待劳。举例来说,我们现有30万本金,笃定中国楼市4年内必定深跌。假设认沽权证平均期限为8个月,那么就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将资金分为6份(48个月/8个月),每份5万元;

  2.每次仅投入一份资金购买认沽权证,若8个月后认沽权证投资失败,则下一份资金立即跟进,再次购买为期8个月的权证;

  3.重复2,直到认沽权证价格暴涨。

  由于我们坚信在中国楼市暴跌下,认沽权证至少上涨10倍,那么即使在最坏的状况下(前5份权证损失全部本金,最后一份才如期上涨),4年后也可获得50万资金,年收益高达20%。而一旦楼市出现恐慌性抛盘,实际收益很可能远高于这个数字。

  除国内房企外,金融股也是非常合适的做空对象。房价下跌,意味着以房产为抵押的所有资产价格都会缩水,这将破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国内银行目前仅能承受1/3的房价跌幅,而前面已经说明,中国楼市跌幅超过50%的可能性非常高。

  做空金融地产股时,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当房价下跌到可能危及实体经济的程度,特别是威胁到国家金融稳定的时候,央行一定会重新开启信贷龙头注资,那时有关通胀问题的担忧很可能退居其次。信贷放松可使金融地产股暂时获得支撑,变得不那么容易下跌,那么认沽权证的获利空间就会被侵蚀,甚至无利可图。怎么办呢?

  万全之策,是在购入每一份认沽权证的同时,购入相同价格的黄金股认购权证。理由很简单:若通胀成为支撑金融地产股的唯一因素,那么金价涨幅一定会更高,此时黄金股的表现将大大优于地产股。运用这种对冲手法,可以极低的风险从市场获利。

  方法2:做空与楼市相关的工业品

  这个方法最适合无法交易港股的内地散户。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面粉不能贵过面包。土地、钢材、水泥和劳动力的价格扶摇直上,房价岂有下降之理?”这种说法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为决定价格的永远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先有高房价,而后才有高地价。当面包卖不出去的时候,必须降价出售,哪怕价格暂时降到比面粉还要便宜。如果价格不由供需关系,而是按成本决定的,那就意味着所有企业都不会亏本,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那么房价下跌之后呢?没错,所有地产链条上的“成本环节”都会降价。地价、钢材水泥价格、建筑工人和房产中介的工资……甚至装修、家电、汽车等行业也会波及。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之所以在一年后演变为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房价下跌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尽失,不敢再为所欲为地花钱,于是危机从地产行业传导给了整个消费行业。

  国内期货市场,给了我们做空这些“成本环节”的机会。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工业品是布空的最好对象。从今年9月开始,螺纹钢价格已经下跌了23%,沪铜下跌31%,沪胶下跌33%,而此时中国经济才刚刚显现放缓迹象。

  同样,为了规避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用通胀手段刺激楼市,最好购入黄金期货进行对冲。这种做空工业品、做多黄金的双向操作,其实等同于做空“工业品与黄金的比价”。

  例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品种于2009年3月开始交易,直到今年2月,价格一直维持上涨态势,之后便风光不再。10月下旬,国内钢材价格甚至一周内暴跌500元/吨,跌幅高达10%。由此可见,螺纹钢本身的价格时涨时跌,不易把握。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考察“螺纹钢黄金比”,那么这个比值的下跌趋势其实早在2009年8月就已确立,因此可以安心地进行顺势操作。这一比值可看作“扣除通胀因素的螺纹钢实际价格”,相对螺纹钢本身的价格,具有超前效应。“螺纹钢黄金比”长线下跌,说明钢材市场处于熊市,即使螺纹钢的名义价格创出新高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种新高可理解为由政府超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胀现象)。

  以“螺纹钢黄金比”为做空对象,甚至可以安全地抵御全球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今年9月末,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主席宣布实施扭转操作令投资者对QE3的预期落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风声鹤唳,黄金价格也下跌了20%,但是观察“螺纹钢黄金比”,依然维持着其固有的下跌斜率,没有出现任何异动。

  方法3:做空人民币

  房价上涨预期消失后,海外热钱继续留在中国便无利可图,届时人民币就会贬值。最近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中国8月贸易顺差从7月份的315亿美元下降到177亿美元,9月进一步降至145亿美元。由于热钱经常伪装成贸易形式进出,这多少表明海外资金对中国的兴趣正在消退。

  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何做空?其实在海外是有做空渠道的,这就是NDF(无本金交割的美元-人民币汇率掉期)市场。目前香港的人民币NDF市场尤为活跃。因为人民币NDF交易以私下协商的方式进行,因此没有任何权威数据能够确定其市场规模。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估计,其日均交易量在30至50亿美元之间。

  不过,相对全球外汇市场日均4.1万亿美元的交易量,NDF市场依然太过狭小。让我们打开思路。其实要做空人民币,未必非要经过汇率市场,只要是用人民币结算,同时又允许进行杠杆操作的所有品种,理论上都可用来做空人民币。例如,做多用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就相当于在做多黄金的同时做空人民币。因为即使美元金不变,只要人民币贬值,人民币金的价格同样会上涨。

  近期在海外发生的一系列有关人民币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都可看作为做空人民币开了“口子”。4月11日,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李嘉诚旗下的汇贤产业信托在港公开发售;10月14日,《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可直接在香港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10月17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正式推出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黄金产品“人民币公斤条黄金”……

  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做空人民币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适度杠杆购买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期货,并长期持有。这不仅仅是买黄金,而且相当于用零利率、零持仓成本借贷人民币。结合方法2,与做空工业品相对冲,此法可在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中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做空楼市并非“趁火打劫”

  某些“情感指数”较高的投资者,或许会对做空中国楼市“问心有愧”,似乎有种“趁火打劫”的感觉。这种情结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泡沫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摧残是巨大的。泡沫开始发酵,没有破裂的时候,会对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体制造成扭曲。如果拥有一套住房所带来的泡沫升值收入,远远高于个人的诚实劳动所得,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浮躁。大家不再诚实劳动,同时变得贪婪;企业家也不再从事制造业,纷纷投入到房地产大军来。

  应该说,房地产泡沫破灭,不仅有利于重建诚实、健康的发展模式,而且是大势所趋。虽然中国经济短期会经受一次阵痛,但却能使今后的步履更加坚实。泡沫破灭不是问题,泡沫的存在才是问题。地产泡沫破灭,是对失调经济的一次彻底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赚钱无可厚非。让泡沫变得更大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趁火打劫”。

 4 ) 大空头背后-关于08金融危机真相的一点干货

大空头的作者Micheal Lewis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商学院接受采访时说道,不是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资家们太坏,而是这个制度已经烂了。用一批好人换下这批坏人,好人会被坏掉的制度转变成坏人。

而大空头这部电影很完美的传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华尔街和金融体制的问题才是这场世纪危机最根本的问题。

讨论制度不得不追本溯源先搞清楚两个问题,资本主义和金融投资。在Harari的人类简史这本书里,他简单的概括了现代经济(modern economy)和前现代经济(premodern economy)的本质区别。前现代经济是从生产(production)到利润(profit)的单向关系。而现代经济中,生产和利润是循环增长关系。当生产创造利润后,利润被重新投入扩大生产,以此循环。而在利润投入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信用(credit)。信用即甲方对于乙方行为及产品的信任度。当利润被重新投入社会生产中时,投资者相信生产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投入生产的利润即资本。最早的资本投资是用于商业发展和海外拓展。比利时于1531年建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公司。17世纪,德国,英国,法国纷纷效仿。第一次金融危机发生于1720s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危机。当时密西西比公司的主管John Law,同时任法国中央银行行长和法国财政大臣。密西西比公司启动了一个建立新奥尔良的项目,大举利用税收和发行股票。其股票价格借助法国政府的支持也一路飙升。然而某些投资大鳄发现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虚高,在最高点果断撤资,其他投资人见势不妙也纷纷将手头的股票抛售。密西西比公司和他背后的财团法国政府瞬间负债累累。为解决债务危机,聪明绝顶的财务大臣兼央行行长Law开始大量印钞票,导致法国经济的全面崩溃。法国中央银行至今还有几大箱已经毫无价值的纸币。

2003年的股市就好比当时的密西西比公司。在美联储将银行利息下调到1%的经济刺激下,各大银行见风使舵推波助澜,房市凯歌高璇。资本的本质是驱逐利益,信用是资本投入在生产循环系统的关键。然而贪婪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跳过信用这个门槛,将贷款条件降到几乎为零。在关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采访中,密苏里大学的william Black教授把这些没有任何机制保障的贷款称为Liar‘s Loan。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次贷,贷款人的工作背景,收入,信用度都无需任何确认核实便能贷款买到远高于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的金融天才们通过复杂烧脑的金融模型将800亿美金的垃圾贷款包装成回报率可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各大投资机构。包括管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的各大联邦机构。主要金融产品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这些垃圾贷款是何德何能摇身一变成为抢手金融产品,除了这些脑洞大于常人的金融家的妙手,还得益于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在大空头电影里,Mark和他的合伙人去评估机构质问为什么垃圾贷款能评定为3A,零风险的资本,评估机构说,如果我们不评3A,他们会去街上别的机构评到3A。而评估机构的收入来源于被评估的公司。

那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出手?黑教授说了,FBI早在2004年就介入了,但是只发了一个警告。而美国证监会负责人Gaithnar后来辩解,这次欺诈fraud形势太严重,已经监管不过来了。再究其原因,原来早前制定的针对此类违法操作的监管法案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各种活动下已被废除。

如果说1720年的密西西比金融危机源于投资公司,中央银行,和政府的财务大臣是同一人,那么2008年危机则因为银行,金融机构,评估机构,及监管机构是在共同利益驱逐下联合在一起的同一批人。在Michael More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资本主义是一个爱情故事(capitalism is a love story)里赤裸裸的指出国会议员和监管机构负责人都是次贷危机和庞氏骗局的得利人。

大空头电影通过几位洞见房市泡沫垃圾次贷的华尔街投资者买空房贷衍生品,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经济重创之际大赚一笔的故事展现了华尔街及华尔街背后荒谬贪婪黑暗的一面。作者和导演用滑稽搞笑通俗易懂生活比喻为复杂深奥的金融术语和金融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也可谓煞费苦心。演员阵容强大,演技和表演效果就不表了。群戏能拍得紧扣主题形散神不散也算是上乘之作。不得不赞。

然而给这部电影五颗星,最重要的是其带给人的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体制,关于资本主义。美国首席经济学家Brian. S. Wesbury在TED的演讲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真相是美联储多番介入。如果政府不插手,自由市场完全可以调配好资源,避免这场金融危机。Wesbury一定深得亚当斯密的真传,认为资本和市场是万能的,而忽略了操纵资本和市场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成性和不择手段。而最可怕的是当欲壑难填的人性创造了一个欲壑难填的制度,当人类对资本的崇拜和信仰将华尔街创造成一个滋生更大欲望和贪婪的体系,用好人替代坏人已经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政府用受害者纳税人的钱挽救了几大银行。华尔街的精英们重新披上战袍笑傲江湖。

Lews说,他没有在华尔街见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也很少见到有人主动离开华尔街。

所以故事依旧在继续。

 5 ) 金融的风险从未远离

这段时间美股三次熔断,道指飞流直下三千尺,个把礼拜就跌了30%,接近了上次2008年的次贷危机。

于是翻出了这部《大空头》,再回味回味。

搞金融的都太聪明了。绞尽脑汁变换着法样的搞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

普通老百姓,谁会想到,银行会把所有的房贷,打包成债券来卖给投资人?而且还是AAA级的,评级类似于国债、政府债等有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券了。当然后来把次级贷款也打包,变成级别稍微差些的债券。结果银行从这笔生意中大发不义之财。

而相关的金融关联企业,评级机构,投行,代销机构,谁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搞清楚这背后潜藏的风险。评级部门更是为了钱,白的可以说成黑的,各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更是形同虚设,而受伤害最深的还是普通的投资人和消费者。要么资产大幅缩水,打了水漂,要么房子被收,无家可归,失业。

其实我们不要光看着美国金融危机热闹,幸灾乐祸,其实在ZG,金融产品的创新,衍生品,已经从老美那复制了不少,所以金融的风险也离我们不是太远。

简单说两个吧。P 吐 P,以及公募、私募的一些坑。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看不到P 吐 P的平台了吧,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基本全被关了,亏钱的投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有风险,就说一个例子吧,在平台上的借贷人,需要抵押,有的借款人一套房子,挂在n个平台上,借了一堆钱,可房子就一套,到时候跑路了,一套房子的钱,根本不够还。

公募基金,前段时间,行情好的时候,很火爆,常常超发,还买不到,其实很少有投资人去深究这基金后面究竟投资了些什么?那么多基金品种,而且混合型的,也不特别限定投资范围,股票,债券,票据,货币,什么都能投。而且光债券,里面就有n多种分类,国债,企业债,可转债,门道多了去了,还有像美国的这种次级贷款也能包装成债券。投资人如果搞不清楚里面的道道,一旦风险来了,真的是叫天天不应。

还有火爆的ETF指数基金,必须要按比例配置场内股票,对那些交易不活跃的股票来说,一旦大盘暴跌,遭遇大规模ETF基金赎回,这些股票的命运就是连续跌停,卖不出来。ETF基金净值也是跟着暴跌,这次美股的暴跌,一定程度上也有ETF基金的贡献。

私募,就更不用说了,坑就更多了,不光是天使、股权投资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给你包装成基金,什么一个企业的项目,海外的房地产拆分成份额,商业地产租金,都可以给你包装成契约型基金卖给你,不懂得里面的门道,一旦项目违约,不能兑付,再回头看合同,就什么都晚了。

所以,不管是美国还是ZG,这金融的风险,从未远离,如果想消费金融产品,还是多长几个心眼儿,面对层层包裹的衍生品,谨慎点,总归是好的。

 6 ) 拿摇滚普及经济学?《大空头》就这么干了!

星期五言:本人也曾是狂热经济学粉儿。从供给需求曲线到恩格尔系数,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从摩根史坦利到格林斯潘...无所不究。说实话,那时哪知道这些东西跟生存的关系。事到如今,即便干的事情离经济学甚远,那些理性、量化、宏观的思维模式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可问题是,当下谁还去钻那些数据的意义!我们无需深究什么私募基金、期货、P2P,保险、股票、房地产……没错,所有这些理财产品都被“专家”们用天花乱坠的经济学术语包装成礼盒卖给大众,用电影《大空头》的说就是:没人在乎纸盒里包的是什么东西了,即便是“屎”!

而《大空头》让人意外的是:它把一堆让大众头疼的专业术语如次级贷、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评级体系等用最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向观众普及开来。简单粗暴到何种程度,听听摇滚乐,然后数数电影中“Fuck”、“Shit”的次数就知道了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意识流的剪辑,用音乐做视觉重音

想必大家都听过那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了吧(同名电影正在中国热映),歌词中时而忏悔自己杀了人,时而蹦出一句意大利语MamaMia(我的妈呀),时而又高喊Bismillah(真主)。歌曲伴奏风格更是从交响到流行又到重金属……这在音乐上算是歌剧思维,在文学上大概就是意识流了。

可以说,《大空头》的剪辑风格将这种意识流演绎到了极致。来看看那些情节段落处理:

1、当那位基金经理跑到银行要做空房地产,心甘情愿送保费,工作人员笑的合不拢嘴的时候,导演直接串上了流行说唱音乐。不光上音乐,连音乐MV也干脆加了进来,一边笑的合不拢嘴,一边明星扭着屁股,再加上几帧钞票镜头的混搭,角色的思维、情绪、欲望、无知、庸俗一并“流”了出来。

▲ 此段剪辑将MV的元素与蒙太奇结合,精彩至极

2、当电影中的人物在就房贷证券、次级贷、份额这些东西争论不休时,导演考虑到了非专业观众的一脸懵,直接跳到了一位女明星躺在浴缸里洗泡泡浴,一边洗一边给你普及金融知识。当然,跳接之前导演还不忘给你来一秒钟呱呱叫的鸭子。

3、两个创业大学生跑到摩根大通(金融公司)谈合作受挫后,发现了被扔在了地上的招股书从而发现商机时,导演为了表现两人此时的心情以及那种歪打成招的荒诞性,导演直接让一帮年轻人穿上睡衣,抱着吉他唱NIRVANA的“Lithium”。好家伙,一些不相干的镜头和人物剪辑成像MV一样的段落,把金融市场那种又爽、又滑稽、又歇斯底里的效果呈现开来。

这便是意识流式的剪辑,这种剪辑在此片中比比皆是,在该片导演拿下今年奥斯卡大奖提名的《副总统》里也比比也是,当然,这在大卫·芬奇、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中更是家常便饭般的处理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在流畅性上提高电影的节奏感,也在情节、情绪以及思想表达上起到了一种视觉重音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重音是纯视觉听觉化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台词叙述罢了。

二、摇滚痞与流行假的对比反差

《大空头》里的主角有四个(准确说是四组),他们分别是两个基金公司经理,一个银行职员,一对大学生创业者。

▲ 好家伙,大部分电影发行商为了宣传目的,愣是在海报上把人家两个大学生主角给替换成了客串的布拉德·皮特!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四组角色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来临前唯一做到正确预判的人,也是唯一敢做空整个美国经济的人。与他们对立的是成千上亿的随大流者。

那么这几个人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电影是怎样表现出这个差异的?

▼ 来看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

1、「对冲基金经理麦克·贝瑞」

这哥们说是经理,可一天到晚在办公室穿着一件破汗衫、光着脚、听着重金属(准确说是前卫金属);不会交流、不懂“讽刺”,不会开玩笑;说话直接,不会装(听听那话:在数字上,我的确比格林斯潘更在行)。好家伙,这哥们要玩摇滚我一点不怀疑,可顾他理财,谁敢!

2、「摩根史坦利旗下的基金经理马克」

这位屈尊摩根史坦利旗下的基金经理就更极致了,从小就被老师质疑成绩高的动机:他要找出圣经福音书中的矛盾之处!开篇我我们提到“Fuck”在这部电影中的数量,没错,那一半就是这位经理喊出来的。难怪他跟其他那些穿西服扎领带的文明人合不来!

3、「两个创业大学生」

这两个创业大学生说白了就是两个靠小聪明和投机倒把赚了钱的屌丝青年,当然,他们相对于那些富豪还是乞丐罢了,他们也一直在试图搭上上流富豪这条船。

然而,两个年轻人到底和其他屌丝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点很关键,他们选择投资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逻辑分析与试验调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随大流投资。

这点其实也有点像玩摇滚的人的心理,不入主流。(当然,这种选择是主动被动的另当别论,更何况现在摇滚在中国不也成了主流了吗?)

4、「银行职员」

这位德意志银行职员一边拿着单位的工资,一边又在利用公司的漏洞与破绽赚外快。

在他的价值观体系里只认两件事:钱、事实。

那么是什么能让这种人能在风暴来临之前成为获益者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他科学观追求事实的个性,另一个是他得利即止,只求自己赢得那份,不贪大财。

这够“摇滚”的吧,这让我想起当年魔岩三杰那个何勇在打版权官司时说的话:我就是想名利双收!够直白吧!

四、朋克式的表达与说唱式的Battle

我心目中的“朋克(Punk)”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在不影响将意思表达清楚的前提下)能仨和弦弹出来的决不用五个和弦;能一个调下来的决不像韩红那样又抖又颤的;能一拳或一个“操”字表达出的情绪决不玩儿长篇文字游戏...

那种黑人式的说唱Battle(斗嘴)跟辩论会略有不同,后者是靠论点、论据致胜,前者却是靠气场以及纯粹的现场应变能力。

没错,我认为《大空头》具备了这种朋克与说唱思维,换句话说,它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以及搞金融的人用最简单的修辞方式呈现了出来。

▼ 我们来看:

当马克的基金团队发现房地产可能存在泡沫时,导演没有把戏份着重在寻找泡沫、解释泡沫上,而是直接把调查的人和被调查的人拉到台面上对峙——

他们要找房产销售方,导演就直接让他们跑到销售商办公室跟销售经理对话;

他们要了解买房贷的人,干脆倒要就直接让麦克蹲在钢管旁跟脱衣舞娘对话;

他们要调查证券机构干脆就直接进了“标准普尔评级机构”的办公室,和负责人面对面……

可以说,电影情节中几乎一提到什么人,导演立马就让矛盾双方对桌而坐,直捣黄龙。没有任何多余的铺垫,也没有什么拐弯抹角。这种处理方式贯穿电影始终,从开头基金经理麦克与东家的对峙,到末端马克与金融大亨的对峙无所不在。 情节上如此,视觉处理上也如此:马克跟那个CDO经理谈完后,导演让几组人出门直接上出租、上豪华加长车,视觉对比简单、直接、粗暴!

因此,整部电影节奏又快又清晰又直接,这不是朋克是什么!

五、《大空头》里关于“赌”的境界

如果我们仅仅从娱乐价值与大众口味的角度看,估计《大空头》所带来的视觉与情节刺激远远比不上赌神、赌侠、赌圣、食神那类港台片,可问题是,那类港台赌片除了这些还剩下些什么呢!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大空头》里的四组人物,要知道,这些人从市场预判和投资方向的角度算是胜利者,但创作者却没有利用他们这种胜利去满足观众对暴富刺激的需求(像《煎饼侠》、《西虹市首富》之类)。相反,四组人中的三组人,从投资之初,电影就已经把他们的价值观放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了。

▼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以下戏份:

马克团队与标准普尔评级机构负责人对峙时,对方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我倒奇怪你们来找我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评级变了对你们有好处啊,信用违约互换(CDO)你们买了多少,你俩还装什么好人!

两个大学生在确认房地产就是泡沫,买空房地产稳赚的时候兴奋地跳起了舞,此时那个帮助他们交易的人却气愤地制止了他俩:

“你俩在赌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大批人会失业,失去退休存款,没了养老金……失业率上升1%,死亡人数会增加四万人,明白吗!”。

于是便又有了之后两人去报社试图揭露房地产骗局的戏份。不止于此,在结尾,也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电影创作者还不忘让两个赚了钱的年轻人走进那些倒闭的公司里转了一圈,从而唤醒观者的社会责任心。

那个在银行上班拿钱,私下又在靠揭露银行赚外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己就反复在剧中强调“我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只是个赚灾难钱的投机分子”。

电影结尾不忘交代四组人后来的境况:被审问、改行、隐居默默无闻搞环保维权……

如此,电影没有了唱高调的大团圆式结局,非但不会给观众带来赌侠暴富、团员梦式的娱乐效果,反而给观众植入了一种对市场经济的悲观主义心态;对政府、体制、专业机构的怀疑心态;以及对普通老百姓的负罪感与责任心……

纵观这部《大空头》,在商业可看性上,它用巧妙的黑色幽默式的人物结构以及矛盾冲突架构了整部电影,用酣畅淋漓而简单粗暴的摇滚风叙述了整个故事,具有极强的视听美感;

而这种节奏与蒙太奇的处理在电影艺术上本身又是一种创新,毋庸置疑,它开创了经济政治类电影的全新叙述方式;

在电影的社会价值上,一位导演、编剧、作家能把金融市场的内部交易挖掘的如此之深、如此之专业(细节甚至达到了律师的水准),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极致体现,也体现出了人家电影创作者的职业素养以及所站的高度。

而我们呢,别说电影了,至少本人所听过的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营销类课程里没有哪个老师把金融证券跟百姓的幸福联系过,这倒真响应了经济学“理性”的原则!

最后用《大空头》里马克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篇文章吧:

“并不是说欺诈不道德,也不是说欺诈很邪恶,而是说,在过去的一万五千年历史中,欺诈与浅视根本就没成功过,难道我们都忘记了吗……

看着这些愚蠢的华尔街人士大错特错,我只知道最后是普通百姓来承担这些痛苦,兴亡总是百姓遭殃……”


关注【星期五文艺】~

 短评

Steve carell简直定义了“演技”这两个字!

9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推荐

剪辑得有如万花筒,用轻喜剧讲述刀锋行走般的三起大卖空。荒谬戏谑的背后是99%给1%埋单的惨痛。没有金融背景的人看可能会更嗨,否则看一群演员打破次元墙解释CDS、CDO还蛮尴尬的... 从长期资本公司到次贷风暴,华尔街的贪婪何曾走开过?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种电影最怕“银行家们都是混蛋百姓被剥削最可怜”这种道德指责。《大空头》很好地用末世来临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恣意不羁剪辑凌厉。不要想着拯救世界,这种努力在浪潮面前毫无意义 #真心牛逼#

11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虽然捧出浴缸里的名模、米其林厨师、黑杰克桌上的歌手,来试图深入浅出的阐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还是看不懂华尔街这些高智商骗术。不过,它在历年奥选片中奉献了最特别最具吸引力的剪辑,伪纪录片、打破第四墙等如今不能再称为实验的手段,尽情使用,却也和片中几个大明星的剧情化表演无缝衔接。

1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不喜欢里面有一种……自我煽情的很过度的东西,还有那种刻意调侃,非常无聊。怎么说呢,资本主义的这种自我吞噬,没有什么值得反省或者感慨的成分。它几乎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撼动的本能。我们仿佛进行了反思,借用几个边缘人的眼睛,其实一切根源于血液,所有的反思都显得幼稚。没有什么会改变。

19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虽然我是个金融盲,其中很多专业的东西都看得一知半解,但还是觉得太好看了。一是代入到投机者心态下去审视金融之恶的触目惊心,二是重大压力之下赌徒般的挣扎坚守。更多的中国人应该看看这部重新定义了发国难财的电影,因为现在的中国可能和当年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一样坐在了火山口上。

20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华尔街之狼》是形,这片得了神。风格混搭,群戏疯魔,很碎片化的东西被天才的影像想象力和出神入化的剪辑组装在一起,文字的搬运和概念解说生硬出一种物极而反的境界。电影属性极弱,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它又无疑是某种层面上最具电影感的电影。金融题材我一直就只是不明,这次终于不明觉厉了。

2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8.5 很难得在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中见识到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它甚至会请来玛格特罗比真人为你解释金融术语以代替传统的叙事装置,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24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意外的很好看,尤其是这样一个比较枯燥和专业的金融题材,可以用各种花哨的方式,给你讲明白,还是挺难得的。几个演员都太出色了,值得群戏,贝尔演的哪像独眼,更像盲人,神态太厉害了。卡瑞尔也太令人难忘了。整个片子非常花哨,很意外。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么恶心的题材!这么枯燥的情节!这么难看的人设!居然拍到我手心出汗!心脏狂跳!那镜头!那配乐!那平行剪辑!导演的上一部电影还是王牌播音员!我就操了!这是吃了什么可以突然变得这么屌!

29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就在片中投资人紧急逃出辩论会场抢卖贝尔斯登股票的同时,华尔街巨鳄们也正在联手把垃圾CDO重新包装得更大更美往亚洲和南欧倒卖。为什么大摩竟没倒闭还有钱偿付片中三家做空的秃鹰?还不得感谢我们这些边缘地区的傻新富接了盘。本片到底只演了故事的一半。但不必气馁,气旋中心我们迟早轮到。

30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看几位男星凹造型,还以为会是《美国骗局》那种申奥类型片呢,其实本质上确实也是,好在片子很不错,不仅演员在折腾,连剪辑都在折腾各种花样,一会儿伪纪录片,一会儿让演员对着观众解释,不过在道德上还是会给人强扭的感觉,毕竟这群家伙花了那么多心思空手套了那么多现金,倒挺有幽默感的。★★★★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也喜欢玩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38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电影为了解释术语用力很猛,浮夸的剪辑和配乐无处不在,看到导演以前是混SNL的一切都合理了。如果说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那the big short就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片尾字幕西斯空寂。

42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Dr Michael J. Burry, 是一位真实人物。但是他不是博士,而是一名神经学家、主治医生。经济学和金融投资都是他在自修、自学的。如果不是因为在斯坦福医院做一场手术时睡着了(他晚上在非常刻苦地学习金融投资而导致劳累),他估计不会被扔出手术室,也不会开创后面的基金,也不会有这部电影。

44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绝对是年度惊喜了,本来以为金融危机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还整这么多明星来做什么,没想到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外加打破第四道墙的名人出面解说,产生疑惑的时候马上就给观众讲清楚了。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最后说得很直白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用尽可能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当年那场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给观众讲明白了。让你哈哈一笑的同时背脊发凉,年度最佳喜剧/恐怖片当之无愧。感谢原作Michael Lewis及众卡司让 Adam McKay拍出这么一部惊世之作。

53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就电影文本所牵扯的大量金融内容来看,导演处理方式自由又聪明。几位名角的戏份虽然分散,但都异常到位。多线头,高强度剪辑不仅把本身枯燥故事拍得好看,还能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很多场景可以想象都是为了塑造戏剧性和情感性而纯粹虚构,但构思非常巧妙和稳重,这才是电影的“真实”。

5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在inside job, too big to fail和margin call之后拼上了这场危机最后一块拼图,可惜这个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悲凉绝望,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人也远远没有赢。为了通俗易懂地解释术语运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虽然有点怪但这种尝试确实有趣而且效果不错。SIFF二刷,真的好,改五星。

60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看完此片两个想法:1. 人活着真累。2.当你决定孤军奋战对抗世界的时候...你得到了你要的那个结果也不代表你赢了。(观赏完后有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

1小时前
  • 欧富贵&LO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