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HD中字版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张面孔 剧照 NO.1三张面孔 剧照 NO.2三张面孔 剧照 NO.3三张面孔 剧照 NO.4三张面孔 剧照 NO.5三张面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乡愁,村庄

《三张面孔》海报

前天连着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三部电影:《三张面孔》、《黑色党徒》和《冷战》,加上之前看的《燃烧》、《幸福的拉扎罗》和《小偷家族》,出了资源的就一部《犬舍惊魂》没看了。

我来说说这几部电影给我的感受。这几部电影中《黑色党徒》、《幸福的拉扎罗》、《冷战》和《燃烧》有很强的政治隐喻,《三张面孔》和《小偷家族》则是在探讨社会性的问题。若现在让我给这几部电影打个分的话,我也是倾向《小偷家族》拿金棕榈。之前看到很多在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发的广播,很看好《燃烧》,我的感觉是《燃烧》太直白了,爱情上又不能让人动容,整个电影如同白开水,喝下去没有回味的余地。《小偷家族》纵深感强太多,是枝裕和平和的镜头下我们能看到风浪的沧桑。看完《小偷家族》,有一个镜头我忘不了,一家人走在桥上的那个近景的移动镜头,让人一下子好像抓到电影的本质,也好像看到生活的本质,我顿时有种在看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感觉,那是种很纯粹的感觉。《燃烧》里也有一个著名的长镜头,女主在日落下跳舞的镜头,不过我觉得太浮夸了,况且读过村上春树的原著之后,会觉得那个故事根本不是那样的,原著所表现的那种意蕴全部被改换了,当然这没错,但在我看来不是很认同。

《幸福的拉扎罗》也很期待,但看完之后觉得电影的形式没有超越前辈,比如魔幻现实主义的那个方面,拉扎罗穿越了,来到了多年后的场景,看起来有点假,如果是布努埃尔或者安东尼奥尼,我想他们会创造出更震撼的形式和艺术效果。

《黑色党徒》视听语言很棒,看的时候就觉得是一部正宗的好莱坞电影,对我来说很可能是忍耐着下去,不过观影效果并没那么糟,特别最后结局“一分钟营救”的场景这种设置百看不厌。这电影还很黑色幽默,我想白人和黑人产生再大的矛盾,一起看看这部电影矛盾也会化解。人类有时候很愚蠢,为了一点毫无意义的偏见争得你死我活,大部分看不清自己的愚蠢。

《冷战》是一部爱情电影,我被电影开场唱民歌的镜头震撼到了,以为看到的会是塔可夫斯基,再者,导演上部电影《修女艾达》极简主义的风格很震撼,这就更期待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却是一部通俗的爱情电影。里面对家国战争,对政治对人的戕害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不过批判意味不强。

下面来说说《三张面孔》,这是让我看的最舒服的一部电影,这电影也不缺乏批判性。

《三张面孔》的剧情很简单,导演收到一个乡村女孩发给女演员的自杀视频,希望女演员救救她。女演员收到视频就立马和导演到乡村去找那个女孩,一路上他们遇到语言相互不太通的老头(一个波斯语,一个土耳其语),遇到婚礼现场,遇到一个躺在土里的老太太。最终,他们到了一个村庄,那个村庄的人都围过来,不过后来知道他们是来找一个女孩的都散开了。他们打听到那个女孩的家,但女孩并不在家里。女演员了解这女孩一家人是外地搬过来的,那个女孩有个有躁郁症的弟弟,对于那个女孩想当演员,村里人都是嘲笑的态度,那里人都觉得戏子没用。他们还找到了那个女孩的好朋友,女孩的好朋友也不知道那个女孩在哪里。

他们找到女孩自杀的地方,却没发现女孩的踪迹,如果自杀,也该有尸体。正当两人不知怎么办回到村里和老人交流的时候,那个女孩的好朋友来了,于是女演员就跟着女孩好朋友走了。女演员找到了那个女孩,知道那个女孩联合她的好朋友一起骗她,女演员骂了她,打了她,那个女孩说她也没有办法,一直恳求女演员给她帮助。

导演和女演员生气之下离开了村子,却在路上遇到一头受伤的牛挡住了去路。女演员觉得自己情绪有点失控,反思了自己,又返回了村子里。他们在那村子住了下来,调解了那个女孩和家里的矛盾。

这部电影延续了伊朗电影阿巴斯导演那种美学传统,据说导演贾法·帕纳西曾经给阿巴斯当过副导演。早前看过他拍的《白气球》、《生命的圆圈》,近年来不知什么原因他被投入监狱,限制出境,但他仍旧在坚持着电影的创作。

这部电影呈现的社会问题并没那么尖锐,甚至是非常温和的。从电影中,我们似乎会觉得中国也存在这样的事情,中国的农村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民俗,中国底层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样不高,贫穷和愚昧限制那些人的想象力,他们生活都是一成不变的,但很少有人想着去改变。

这就暴露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怎样让乡村的人开化,乡村女性的道路该怎样走。在电影最后我们看到导演设置了一个长镜头。汽车的前窗玻璃被那个女孩有躁郁症的哥哥打坏了,车子停到一个路口,从那个路口我们看到一条蜿蜒的路,这时那个女演员要下车走过那条路,她一直走一直走,后来那个女孩的好朋友追上去了,从这个镜头里我们获得了力量。

我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舒服,那是因为我在里面嗅到了导演深深的乡愁。一个导演只有热爱他生存的土地才会有兴趣把它拍到银幕上,我们看到那些落后但善良的乡村人,看到山泉水,看到山坡树林,看到那些看到生人不说话就跑的孩子,觉得那片土地是那样的可爱。一个热爱自己故乡的导演为何要被限制入境?这就是可恶的政治上的问题了。

帕纳西的电影比阿巴斯更激进,阿巴斯关注的生命的本源状态,而帕纳西关注的则是生命该往何处去。

 2 ) 这个被国家封杀的导演又冒死出了新作

首发在嘉影movie公众号

这个被国家封杀的导演又冒死出了新作

说到禁片导演,有一个名字我们肯定无法绕开,他就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早年他师从阿巴斯,当了多年的副导演,后来拿着老师的剧本拍摄了处女作《白气球》,该片获得了当年的戛纳金摄影机奖。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06-22 — 2016-07-04)

随后他又拍摄了儿童题材电影《谁能带我回家》,拿下了洛迦诺的金豹奖,可谓是前途无量。

《谁能带我回家》:一部带着阿巴斯风格的作品

进入21世纪后,帕纳西开始将镜头对准了伊朗受压迫的女性,他在千禧年拍摄的《生命的圆圈》,用写实的手法来阐述伊朗女性的社会困境,该片荣获了当年的威尼斯金狮奖。

《生命的圆圈》

此后又在2006年推出了探讨女性权益的《越位》,此片一出,在伊朗产生了极大的争议,可并不妨碍他赢得了那年的柏林银熊奖。

帕纳西凭借《越位》拿下柏林银熊奖

由于和伊朗当局的矛盾愈演愈烈,贾法·帕纳西在2010年被法院判定20年内不许从事电影工作,不能出境,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帕纳西被伊朗当局限制出境,侄女帮忙代领金熊奖

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创作力,在继2015年获得金熊奖的《出租车》后。时隔三年,他又拍了一部涉及女性主义的新作品——《三张面孔》

三张面孔

电影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最终和《幸福的拉扎罗》一起分享了最佳编剧奖。虽然错失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大满贯,但这也是对“国家囚徒”贾法·帕纳西的一种鼓励和支持。

1

风趣狡黠的叙事策略

贾法·帕纳西的作品几乎都是自编自导,从《谁能带我回家》开始,他就展现了对故事脉络精妙掌控的天赋。

《谁能带我回家》片场

《三张面孔》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求救视频,视频中的一个叫玛尔兹耶的女孩向女演员贝纳兹控诉家人对她的迫害,最可怕的是视频结尾女孩还上了吊。

这给贝纳兹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她决定和帕纳西导演一起去女孩的村庄一探究竟。开场的悬念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女孩究竟是真的自杀?还是恶作剧?

贝纳兹怀疑是恶作剧,但又从视频中找不出纰漏

接着我们便跟着导演踏上了寻找的旅程。这才发现,寻找答案根本不是帕纳西所想要的,他反而对古老村庄的风貌和民俗更为迷恋。

村庄在帕纳西的镜头下都是暖色的

比如他开车向一位老人问路,老人却让他按了好几声喇叭。

偶遇一场有着当地特色的婚礼。

看到一位躺在“棺材”的老妇人。

甚至还有一个老人将儿子割掉的包皮请贝纳兹转交给导演,以便儿子能交到好运。

贝纳兹手里的红棉布,里面包着老人儿子“割礼”后的包皮

这些有趣的情节注定是“帕纳西式”的,他擅长从生活的真实中,挖掘出那些微不足道的趣事,来给他的故事润色。他对整个故事有着全方面的掌控,包括细节上的种种,都有着精心的设计。

比如他设计一头摔落在路中的牛,来拦住人物前进的步伐,甚至牛主人还顺便向导演推荐自家牛肉串。

推销牛肉串:非常有趣的“闲笔”

他不停地制造矛盾冲突,合理的调配它们,用极为风趣带着狡黠的叙事思维来引导我们去看电影。

散淡闲趣的公路片

我们就像是坐在了汽车后座,帕纳西开着车带我们旁观的看待这一切,这些村庄的生存状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撞

2

女性生存困境下的“三张面孔”

村庄里的人们有着农民一样的淳朴和善良,但也有着保守的愚昧和无知。他们就像是一只只困在栏杆里的绵羊,束缚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

他们服从于传统的习俗,迷信古怪的传说,把积压内心已久的愤懑都发泄在女性身上。女孩玛尔兹耶就生长在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下,她一心想要当演员,但被家中的弟弟阻挠,还被全村的人斥为“不要脸的人”。

玛尔兹耶的弟弟是伊朗典型的男权代表

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嫁人养家,无条件的服从丈夫,而不是搞什么第七艺术。熟悉伊朗历史的人都知道,1979年在伊朗爆发的伊斯兰革命,让女性失去了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她们必须屈服于男性,满足丈夫,在公众场所中必须戴头巾,否则会被治罪。

伊朗女演员格什菲・法拉哈尼曾经因为拍摄裸体写真,引发国内热议,最终被伊朗政府逐出境内。

在《三张面孔》中,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伊朗社会下的三代女人:【过去】的老演员沙哈萨德,【现在】的贝纳兹,【未来】的玛尔兹耶。三种女人,三张面孔,三种不同的境遇。曾经也是女演员的沙哈萨德虽然遭受着村民的孤立和排斥,但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沙哈萨德只是在影片中出现过背影

贝纳兹已然功成名就,但她之前的奋斗旅程兴许也是困难重重。

成名的贝纳兹正在给村民签名

至于玛尔兹耶,她代表着伊朗女性的未来,她通过假上吊来寻求贝纳兹的帮助,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帮得了她,一系列的考验还在等着他。

无措恐惧的玛尔兹耶

帕纳西在影片中并没有像之前的《生命的圆圈》和《越位》一样如此尖锐批判伊朗压迫女性的事实,而是把态度放缓,用一种伪纪录片的手法去再现这一切。

《越位》:伊朗女性此前被禁止看球,不得不女扮男装混入球场

他只是单单给我们呈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困境,而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他深知自己对此现状根本无能为力。

破碎的前镜,崎岖的道路,渺小的女性

就像最后的结尾,摄像机在破碎的汽车前镜后面,注视着前方的贝纳兹和玛尔兹耶,她们的身影如此渺小,远方等着她们,却又是那么模糊不定。

 3 ) 折返的公路片

BC公映,又重新看了一遍,算是稍微梳理了一下。

预告片福茂称它作“令人愉悦的公路电影”,倒却是一部有些特别的公路片。

不同于以往公路片通过不断去往新的地方赋予新的情节,观众只能看到某个地点当下时刻发生的即刻事件。《三张面孔》的框架却是只有一条单行道的公路,它通过不断地折返,呈现同一地区不同时态下的景观。如果把时间线做一个梳理的话,

第一天,两人进村遇上停靠的婚车(A),

看到墓坑里等死的老妇夜晚要点灯驱散蛇(B),

跟自杀小女孩见面之前,一头驼满干草的驴从画面右侧往村外走(C),

两人生气离开却被坠落的公牛挡路,无法前行(D),

两人于是只好返回村庄,回来的路上碰上那头驼草的驴继续往村外走(C'),

与驴同行的还有要去放养的羊群(E),

夜晚导演停靠在老演员屋外等天亮,看到婚车返回村庄(A'),

女演员Jafari从村庄打电话回来,看到墓坑里老妇人已经点亮了灯(B’),

第二天去送小演员回家,遇上放养的羊群也回来了(E’),

最终离开村庄,再次被前来的车阻挡住,那是要找公牛配种的母牛(D’)。

至此,完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古典剧作结构,却毫无设计感,日常得如同村庄本身的景观一样。

而在此之上,导演又清晰了给出了一层自反的结构。看到短评里所说“拜托全世界都知道你不能出国,不用为此破坏影片叙事结构专门来讲一下”,可能根本是自己连电影结构也没有理清。

开场的长镜头明确交代了两个信息,跟母亲电话“你又要出城去拍什么电影”,随后跟女演员Jafari对话“听说你要找我拍一个跟自杀有关的电影”,将两个信息相叠加,《三张面孔》就是关于导演Panahi找演员Jafari出城去一个村庄拍摄的一个关于自杀的电影。

而随后,在呈现演员身份的时候极其大方,乃至Jafari还向村民剧透自己正在上演的某部电视的结局。都是在一个媒介自反视野下探讨各自身份,那大家觉得提导演的处境就不合适,究竟是要刻意回避什么呢?

 4 ) 贾法帕纳西:体制边缘的斗士

《三张面孔》是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独立执导的第七部剧情长片,虽然在71届戛纳电影节和《幸福的拉扎罗》并列拿到了最佳编剧奖,而在这样一个佳片云集的电影盛会,《三张面孔》则完全被《燃烧》等热门影片的火焰所吞噬。尽管如此,曾拿下两座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导演的新作,真的应该被忽视吗?我想不是的。

说到贾法帕纳西,就一定绕不开另一位已故的伊朗导演——曾受到戈达尔盛赞的阿巴斯;帕纳西之前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阿巴斯的影子;《白气球》(阿巴斯编剧)中丢失了买金鱼的钱的小女孩同《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为还同桌作业本而焦头烂额的小男孩殊途同归;《谁能带我回家》和《特写》对于真实和虚构的边界的探索如出一辙;《出租车》也很难说没有受到《十段生命的律动》的影响。而如今的《三张面孔》又让人想到了抒情诗一般的《随风而逝》。

即使有这样一座高峰在前,帕纳西并不是一个完全蜷缩于阿巴斯的阴影之下的导演,他没有阿巴斯缓缓流淌的纯真情怀,也不旨在抒发胸中的诗意,他是一个游离于体制边缘的斗士,像一把利剑直指现实最为刺痛的一面。

《三张面孔》中,帕纳西放下了《生命的圆圈》里强烈的戾气,通过核心麦格芬的建立以作者的视角切入一个乡村生活的剖面。他剑锋所指的,从来只有两个目标:封建思维和集权体制,而非某一特定群体或阶层,《三张面孔》里村民们的淳朴善良和他们愚昧落后的思想并不相冲,他们可以不问缘由地指引来者优先通过狭路,他们可以拒收名声显著的女演员的茶钱,他们也盼望着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所成就,但他们就是会拒绝把路拓宽,只因为要做这件事的是一个女性,就是会对身边想要成为“戏子”的女孩投以鄙视。在帕纳西的电影里,普通人永远是受传统道德束缚的,而法律又为糟粕提供的强有力支持进一步催化了那些以在伊朗人心中生更发芽的劣根性,使他们陷入一种自我的困惑。

就像《越位》中的年轻警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尊重闯入球赛现场的女孩,认为她们确是自己的同胞姐妹,但他们就是认为女人先天就不应该跟男人坐在一起看球,但当被进一步的质问促使他们以普世逻辑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就陷入了这种困境。

帕纳西以一种特定的精英视角俯看着这片未开化的土地,女演员贾法里则承担了他赋予的救赎者身份,就如同电影中后段帕纳西饰演的自己和女演员回到村庄后的一个中景构图,两人在中景背对摄影机并排站立于车的侧面,共同讨论着女孩玛尔兹耶的命运,大景深处是虚焦了的女孩家的屋子,随后帕纳西出框,贾法里如同拯救者走向景深处的房屋同时变焦。

光作为视觉母题也不断暗示出贾法里和村民救赎者和待开化者的关系:“坟墓”中点灯躲避“毒蛇”侵扰的老妇人;在帕纳西车里感受到对过来车前灯造成的不适的玛尔兹耶;而在贾法里从老人家里出来碰上玛尔兹耶母亲时,她是处于强烈光线之下的,这也和她开始时不断质疑女孩自杀的真实性以及得知受骗后的愤怒共同形成人物的内在转变和性格扩展。

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也是帕纳西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同于前《末路狂花》时代的女权电影,在于导演在以非常当下的眼光看待女性处境,像《越位》里女人无法进入赛场看球,《三张面孔》里女孩的演员梦受到世俗和男权阻碍,这些内容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和自我实现的高度,而并非停留在1.0时代的关乎身体自由的宣泄,从个体注视到社会化的视角,虽然仍变为一种精英俯视,但无疑避免了买惨,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帕纳西的女性表达是与时俱进的。

阿巴斯曾经说过“我能坐在驾驶座上完成工作,透过挡风玻璃观看,因为它不断播放着图像。”和《出租车》一样,大量的车内调度和车内POV镜头在这部电影里也承载了至关重要的意义,一种独立的观看的视角,这种旅途式的情节推动模式让女孩是否死亡的悬念不再重要,汽车成为不断和路边的人接触、交流的媒介,这一次帕纳西让女演员成为情节主导,而自己作为导演身份的存在拓宽了影像空间的可能性,达到了某种间离效果。 女孩“自杀”前为女演员录制的视频直接以手机屏幕的形式在电影开头完整呈现,后来导演断言他看不出来剪辑的痕迹,但最后却发现它并不是真实的。通过这层设计和文本外部形式形成的互文,帕纳西表达出他对影像媒介真实性的质疑。对第四堵墙前后空间的探索一直以来是阿巴斯、玛克玛尔巴夫那样一批伊朗导演的终极追求,电影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真实,它一定是经过主观编排,包含作者价值输出的,而导演却可以操控素材组织方式和对情境中细节的捕捉,塑造观众感知上的真实,所以说《三张面孔》不仅仅是导演个人化社会批判的展现,它更是八九十年代伊朗电影新浪潮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贾法帕纳西曾在2010年遭到逮捕,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出境的权利,也无法在官方认可的前提下拍摄电影,但他依然不屈地和周遭的不公进行着搏斗,以一个创作者的方式揭露社会病痛、关注女性命运、传递自己的人文关怀,孑然一身,却愈战愈勇。

 5 ) 帕纳西眼中的禁闭村庄

这些,是这个闭塞的村庄,透露出来的传统与守旧,

一条单行路,对面来车需要鸣笛沟通

一个自掘坟墓的老妪,要点灯赶蛇

一个老父亲将自己的儿子割包皮礼的包皮要埋到神圣高贵的地方,他因第一次去埋,被打,出来后看了电影,老年得子的儿子的包皮他就希望埋葬在他崇拜的偶像家里。

而,牛,是一种符号性的象征。

出村遇到摔落的公牛,挡住路,他们返程,女演员打算和女孩道歉和解。

结尾处,他们将女孩送回家,车还被女孩的哥哥砸了,回去的路上,鸣笛等待,女孩跑出家跟上了下车走远的女演员,远处两人汇合。山脚处行驶来了节日上交配的母牛车队。

牛,象征着勤恳善良的老百姓。而公牛与母牛的交配,则象征着古老而原始的习俗。

公牛生了病,似乎在说明,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是病态的,而这只生病的公牛阻拦了主人公回去的路,如同两人潜意识中被这种不堪的女孩命运与境况所袭中,让他们回去解救。

勤恳善良,是村民的特质,是先于传统保守而感受到的。两人在路上遇到热心的村民,交给他们鸣笛。又遇到儿子结婚的老人,邀请他们做客并告诉他们目的在哪。失踪女孩的母亲会拿出最好的茶叶招待。女主人公在咖啡厅里打电话,老板不收费。村民热情邀请贾法纳去家里休息。

但古旧保守的古老村庄,对人性与人格的压抑,已经侵染到村子的血液中,无声无息。女演员和帕纳西的出现并没有干预,改变,而是恍惚和游离在村民的一切生活上,审视和观察。女演员一开始寻找女孩,更大的原因并非是帮助她,而是确定这个生命是否依旧存在,希望仅是恶作剧而已。当他们真的干预,将女孩找到,并送回家之后,反而女孩家中的矛盾没有夸大化,还不如找到女孩家的第一场戏弟弟疯狂的大骂那种更为激烈的方式。就连弟弟砸车,处理的也很清淡。

·砸车镜头剪辑:

1帕纳西特写,望着车窗外。

2其主观镜头,车窗外弟弟被关在门口向里张望的全景,弟弟踹烂土墙,拿起了一块砖头

3帕纳西近景

4主观弟弟镜头

5帕纳西近景下车,走远,长镜头,弟弟走到侧窗前站定,留下背影。

6切—中景跟拍帕纳西走来走到铁丝扎烂边

7切—帕纳西的主观,远处树林中有人在作画,警报器响

8切下一场戏,行驶在返程路上,前车窗外主观镜头下的路,玻璃上一块砸痕

并没有展现被砸的过程,就连警报器响,都没有在帕纳西的镜头里响,而是在帕纳西所沉浸的视野中—-“禁区里的艺术”才响起。似乎有意将对艺术的追求和传统的思想禁闭做了呼应,形成了一种传统礼教对艺术的破坏感。

导演处理的非常克制,而且一切都在帕纳西的主观视线中。他看到了林中作画的美好,但另一侧就是无情的摧残,他都无能为力,所以没有交代他如何处置车窗事件。所有的事情做了交代,但不做过多的解释,解决,似乎是在说明,导演只是一个旁观者,他看到了这些古老的习俗下的生活,但是他无力改变。

摄影机一直模拟着帕纳西的视线,尤其是大量车内前车窗外的主观镜头,以及车内固定机位主观镜头,紧跟女演员的行动,捕捉她的情感。

最后的一场戏,帕纳西如开头,始终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且这场戏出现始终是以被砸碎的前窗主观镜头拍摄的长镜头,鸣笛后需等待,女主人公下车,她走远,始终长镜头,拍下了全过程,此时响了片中唯一的音乐,还是无声源的音乐,女孩从画外跑进追赶女演员,音乐变奏,更激昂。在帕纳西的注视中,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这个女孩最终挣脱了禁封的习俗,跑了出去,寻找独立与自主。而与此同,母牛车队开往村庄,似乎是在表明,这个村庄的原始的风俗依旧张狂。音乐就如同帕纳西在经历了一天寻找到解救女孩之后,心之所动所想,他希冀于女孩的反抗与出逃,同时,又感叹于传统观念强大力量。

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纪录片的风格,就如同帕纳西将摄影机放在身上,随时记录下的画面。一切事件的发生行云流水,不是刻意的,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即然而然的出现。这得益于导演的叙事于拍摄技法,固定长镜头,除了导演帕纳西的主观视点外,几乎都是以一种纯客观的记录方式拍摄其他人,因此,就呈现出一种疏离与冷静感。让我们让跟随导演的眼睛,去看这个陌生的村庄,去思考这个村庄里死寂的思想。

这部电影也有戏讽,导演直接将自身放入电影,比如开头导演接电话,母亲说你又去拍电影了,女主人公对他讲他是否准备拍一部讲自杀的故事。女主人公对老人讲帕纳西不能出国。导演将现实情况与电影内容直接参杂与糅合,直接进行自我调侃,似乎是一种反抗中的无奈,更是无奈中的反抗。

 6 ) 从你的坟前走过

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抢到第一张的电影票是《三张面孔سهچهره》。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2018年的作品。

导演应该是资深文青所热爱的那一类。他早期的《白气球》和《谁能带我回家》应该都归属如雷贯耳一类。可居然就没看过。错过了也便错过了。

看看导演的履历——

199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戛纳影展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影展金奖。

1997年,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帕纳西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帕纳西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他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

帕纳西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路线迥异的风格。

2003年,帕纳西的《深红的金子》赢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获得国际关注。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帕纳西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嗯,粗暴地说,帕纳西是伊朗的贾科长或娄烨(但比后二者面善),甚或一度被口诛笔伐的老谋子吧。

那么作品本身呢?

有个精彩的开头:一位著名的女演员贾法里(本尊演本尊)收到了一段视频:一个年轻女孩雷扎伊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视频结束于令人不安的上吊……濒于崩溃的贾法里只得向好友兼导演帕纳西(本尊演本尊)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

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的阿塞拜疆省那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雷扎伊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日常行止。

似乎是用行车记录仪开启了女演员的啜泣,以及导演在画外音的安抚。镜头用一种伪纪录片的形式,跟踪或携带着这二位一路跋涉,并停滞在边区。

满面沟壑的乡民也个个一脸忠厚。虽然此地看起来文明稀薄,但他们熟悉女演员,对她和他的大驾观临倍感荣幸欢呼雀跃,又因为他和她不是“焦点访谈”解决不了任何民生问题而作鸟兽散。

女演员贾法里说,他们会掩盖事实,会伪装一个思想前卫的女孩的自杀,因为“那太丢人了”。导演认为自杀视频不像有剪辑痕迹绝不可能是这穷乡僻壤能做出来的,也并不赞同乡民们都演技高明会隐藏真相。

乡民们口中蹦出了一个老词儿“戏子”,引起贾法里的不快。她饰演的角色家喻户晓。但同样渴求走上演艺道路的雷扎伊却被全村人当作“脑残”,就像那个会跳舞的风烛残年独守门户的莎赫扎德。

到底是乡民的顽愚扼死了雷扎伊,还是不切实际的雷扎伊在戏弄女演员与导演?果然,这个“脑残”的雷扎伊其实一直藏在莎赫扎德家中,等待她所求助的演员贾法里和不期而至的导演帕纳西的降临。

莎赫扎德是谁?红极一时的女星,息影后归隐于小山村。可乡民们认为她败坏风俗,甚至都没有婚嫁,活该被百般刁难,活该缩居陋室形单影只。

但在雷扎伊这样的女孩子心目中,莎赫扎德是光是电是唯一的神话。

当导演帕纳西和演员贾法里不得不在山村盘桓一宿,栖息在SUV里的帕纳西,遥望着莎赫扎德茅屋里的几个女性那轻快的轮舞的剪影。这时节,被勒令不得出国的帕纳西本尊与被意外打断日常工作进退两难的角色“帕纳西”重叠了。

这位同样出生在这个土耳其与阿塞拜疆语区的文化精英帕纳西,迷惑而感佩于三张俗世中挣扎的女性面孔。迷惑最终变成了安然,落在清晨山野间作画的莎赫扎德身上。

她始终没有露面。但她必然颠倒众生。

乡民的质朴更像一把软刀子,热情地给做穿针引线功能的贾法里心上戳了几个窟窿:——女孩子考上艺术学院往外跑叫“脑残”,而男人当了大明星就是“很有男子气概”。

没有人质疑这种双重标准,就像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拓宽村里唯一的山路,好让大家进退自如一样。

因为封闭和乡贤就是他们的骄傲。

他们固守着骄傲,一如侍奉着愚昧。

在初入山村时,贾法里坚持先找墓地,看看“自杀”的少女是否已安葬。兜兜转转中,他们看到一位老妪心满意足地躺在请人挖好的坟墓里,提前感知死神召唤。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没有做什么坏事也没有做什么好事。就像传统。就像所有那些安于现状的女人们。

而诈死的雷扎伊当然还没有坟墓。这张年轻的面孔受到前辈们的激励,终于又在导演帕纳西的凝视中,和贾法里在一起,向村口奔去。

因为没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所以这个电影给我的观感颇有点《一个都不能少》,大家自己演自己,不仅探讨了女性解放问题,还拉扯出社会问题……

但就像蜻蜓点水。

就像局促中的凝视。

女性挣脱了。而他却无法作为。

或许导演更在意的不是角色困顿于山村的凋敝,而更想借旁人的台词呐喊一句,“他不能出国!”

VIA 弓箭与竖琴

 短评

半纪录片性质的公路片,表现伊朗土耳其语区农村底层人的生活现状。很直白的政治挂帅作品。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让关心导演本人的热心观众看看他是不是还活着,身体怎么样。

4分钟前
  • 小A
  • 还行

阿巴斯致敬合集+强行塞入情节剧。看到五十分钟两女主撕逼的时候,实在是到了难以忍受的尽头,但还是强行看完了。怪不得给“最佳编剧”呵,花这些力气营造出的“纪录-剧情片”虚实交叉感和所谓的社会性,在前几部都还算自洽,至此则给人一种套路和做作感。至少是我看过的帕纳西电影里最差的一部,但也不得不说这种拍法本身下限又很高,再讨厌也只能好评。

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假发老司机,把德黑兰出租换成SUV后,开到大不里士山区,在勉强沟通的土耳其/阿塞拜疆语区,也就懒得再玩伪纪录了,而是用剧情化甚至悬疑剧的方式,做出一部公路电影。其间当然少不了他一贯的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对从自身困境出发的政治议题的敲打,以及《越位》开始的直白女性关怀。

1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至少比某大牌当着拆腻死面赞颂伊朗没有文化审查好

1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宁肯在歧路拐角鸣笛,不肯用铁锹把道路拓宽。宁愿迷信大明星能福泽包皮,不愿相信奋斗能改变命运。宁可庄稼被冰雹侵袭,也要上天给导演长点教训。年少女子挂三尺白绫上吊,中年女子躲十里孤屋如囚,老年女子躺三尺墓坑长眠。村庄让女人不再反抗,让母牛排队求种。国家让导演不能出境,让电影没有自由。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C / 相比同届的贾科长,帕纳西显然更懂得如何将那些极有可能抖落得刻意而扁平的特殊社会元素用一种隽永而沉静的诗意统摄为一。细碎的生活对话让故事具备了一种不断流散开来、而又不断平铺覆盖于所描述世界的粘着力。相比《出租车》的拍摄掣肘与设计感,这部显然内蕴了更多自如的浮现,尤其是自然影像的处理凝重而轻盈。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出租车》的毛病在此终于被无限放大。

22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洪尚秀喝着酒公园散着步就把片子拍完了,帕纳西开着车聊着天也就把片拍完了。不过这一步的结构还是挺巧妙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淳朴和野蛮也就是一线之间。

26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不如出租车

29分钟前
  • 咯咯精
  • 较差

帕纳西又一次战胜了体制。一个女明星下乡寻人的半悬疑半写实故事,山村很淳朴,对女性却极为野蛮,伊朗女性地位被精简的勾勒了出来,几处留白尤其见水平。发现大魔王给了最佳编剧奖我倍感欣慰,果然格局决定品位...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0512 Bye Abbas!

33分钟前
  • Muyan
  • 推荐

阿巴斯精选辑remix

36分钟前
  • Qtn
  • 还行

破落保守包裹的愚昧和可笑,对比被囚禁于此的女性试图脱离枷锁的走投无路,坦率地展现封建与开明的界限。帕纳西是脊梁,他架起摄影机不畏强权 孜孜不倦记录着社会顽疾,将自身处境夹杂进叙事情节中,倾诉无奈与抗议。有着引人入胜的开篇,却逐步陷入乏善可陈的行为艺术里,立意先行,精彩不足。

4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山洞自拍snuff film,引业内叔伯阿姨长途探秘;闭塞山区自有规矩,种牛挡路无归处,割礼之皮命定前程,旧社会影星乡里绘画忙;铁幕之下,艺术家有的不能出去,有的不能回来;简单直接小悬念,挺好

4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你敢不敢拍一部没有爱情故事的电影?有几个长镜头,有几个剪碎的正反打,用自然光?有男有女有牛有土有包皮?你们以传统的标准来失望来诋毁,就像在路的尽头按喇叭,而我的电影是拓宽山路的铁锹。

47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電影一開始就來了個“不安的視頻”,還以為賈法客串《禁斷動畫》。電影應該是在伊朗西北部的東亞塞拜疆省取景。恰好,賈法也是在該省出生。三張面孔,三個女演員,過去、現在和未來。承接Taxi裡頭的元素(數碼遺書、CD等),賈法又以簡單的映像就展現出當下伊朗社會的現狀。駕輕就熟,讓我佩服。

48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Cannes71# 有了女演员做挡箭牌,因此这部电影的自恋程度比「出租车」要少一点,但是还是挺招人烦的。拜托全世界都知道你不能出国,不用为此破坏影片叙事结构专门来讲一下。开了个很好的头,也有做成五星片的潜质,但是实在是缺乏节制。跟阿巴斯差的距离可以以光年计了。

49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看来帕纳西想要大满贯可能会梦碎戛纳。比<<出租车>>弱很多。打了五百多个哈欠吧。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这种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男人,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

5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开头挺好,好完之后,高开低走走走……三张面孔在哪儿不知道,周围睡着的不止三张面孔……

59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