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HD中字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萧艾,吴素莹,陈淑芳,辛树芬,严圣华,周栋宏,陈汉文,胡翔评,林崇文,高重黎,陶德辰,陈志贞,江宝德,张宁,罗泽中,罗诚业,张家宝,罗勋琳,刘国宾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童年往事 剧照 NO.1童年往事 剧照 NO.2童年往事 剧照 NO.3童年往事 剧照 NO.4童年往事 剧照 NO.5童年往事 剧照 NO.6童年往事 剧照 NO.13童年往事 剧照 NO.14童年往事 剧照 NO.15童年往事 剧照 NO.16童年往事 剧照 NO.17童年往事 剧照 NO.18童年往事 剧照 NO.19童年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童年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渭水新歌芝加哥警署 第十季酋长的男人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晨曦将至亚洲怪谈第一季天堂:希望悟空之小圣传悲伤时唱首歌神的天秤凯利帮的真实历史绅士杰克第二季糊涂侦探归行动时刻画江湖之不良人 第二季衣领上的唇印办公室第一季蜜月2014汶川儿女间谍明月护国良相狄仁杰之古墓惊雷四重奏2017成记茶楼康熙微服私访记117号出入口狩猎2012无冕霸王阿索卡干将莫邪绝情天生好手走向西部我的街区第四季梦想之家大改造第四季偏偏宠爱不确定角色血族 第三季小英雄大闹唐人街夜将尽劫后英雄传超能含片

 长篇影评

 1 ) 苦闷与悲情的消逝,最后再唤一声阿孝牯

时间或许要推回到民国三十七年,因父亲工作举家搬到台湾的侯孝贤,那时尚在襁褓。台湾在几经易主之后,终日处于一种惶恐难安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许可从侯孝贤一家的生活细节中得以窥见:本以为来台住一两年,因此只买便宜的竹制家具,那样走时也可丢掉。

开篇

就在这种随时可能会离开却始终不知道那个日子究竟会在哪一天会来临的时候,台湾禁严,于是异乡人和台湾原住民一起,永远留在了这块土地。 也许是导演的父亲本身多病早逝,直接影响到了他影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而我们又可见这种父亲形象似乎一直处于某种“受伤”的状态:《风柜来的人》里的父亲因意外变得痴傻瘫痪,从前威风的父亲形象只出现在其死后的追忆里;《恋恋风尘》中唯一出现的父亲的场景是因其腿伤,主人公拿着拐杖去迎接。而父与子之间又始终是无言的,本片中仅有的父子默契也只是阿孝守在拆信的父亲旁边,眼巴巴地接过信封上的邮票。 这种无言的气氛弥漫着整部影片,侯孝贤的片子一向不重于叙事,而是动用各种元素和感官去营造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最终指向一种苍凉无力之感。 在正片里,随着几个固定镜头和画外音的结束,影片中人物的声音开始出现。一个全景固定镜头,出现一副台湾乡土的图景:人们在树下摆上桌椅闲聊,来往的人不断,很快出现呼唤着“阿孝牯”的声音来源――阿婆,镜头跟着她四处寻唤,最终定格在她焦急的脸上。 而被呼唤的人――阿孝,和一群孩子在不远处玩玻璃弹珠,之所以是不远处,是因为在环境音中还隐现着阿婆的呼唤。 以表现家庭关系和长镜头风格,又时而在片中出现门框构图,因而又常与日本古典大师小津安二郎联系在一起。但是相对于小津叙事的严谨,侯孝贤的影片显得更加随意散漫,这种散漫在《童年往事》里尽显无疑,琐碎的对白,随意撷取的日常片段,几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人物的大段台词往往没有回应,成为一种独白,从而成为影片气氛的一部分。 种种散漫构成了阿孝自在而又压抑的童年时光。这两种对立来自于两种环境,前者是外部――伙伴之间的玩闹,后者是笼罩在家庭的无言的气氛。 侯孝贤的书里写:“那时作为小孩子你不会去问,也没有人主动说给你听,但是你心里会有感觉,自身会有一种状态,所以你会往外逃。这其实就影响到我后来的电影。” 如果我们揭开家庭变迁和日常琐碎的幕布,就会发现影片凝聚情绪的源头并不仅仅在于人与事在岁月长河中一点点的流逝所带来的哀愁。 广播中台湾的双十国庆,从村头树下着军装的人骑着马匹奔腾而过,年幼的孩子兴奋地说出“反攻大陆”,在台湾某领导人逝世日子闹事而被子弹房老板教训的主人公,以及家人留在大陆的孩子。 这些隐在家庭生活背后的时代背景,共同构成了“异乡人”家庭的种种惆怅。 这种种惆怅和不安,在父亲去世的晚上表现得也许最为直接。镜头跟着小主人公移动到洗澡的屋子,突然一声来自母亲凄厉的呼喊,使阿孝惊恐回头。这时镜头长久定格在这张带着恐惧不安的面孔,紧接着,没有任何转场镜头,画面直接切到成年阿孝的脸部特写。我们或许可以将之理解为这种惊恐状态在阿孝成长时代的一种延续。

阿孝惊恐不安的面孔

于是我们又从中体味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家庭关系,背后透视着当时台湾的普遍的不安心态。 成年后的阿孝呈现出某种“牯岭街少年”的状态,寻衅滋事,拉帮结派,跟着心仪的女孩,一路无言。如果说这个阶段的不安一方面是来自于成年,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母亲――母亲的患病。 在阿孝半夜梦遗起身发现母亲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经过设计的镜头:伏案写信的母亲的脸映在墙上父亲的遗照上,形成了重合。这不仅仅是在预示着母亲的重病,更在构图上形成了两人,或者是三人的对立,也是青春与衰老,生命与死亡的对立,是成人时刻与预示死亡和死亡的三重奏唱。

遗照、母亲、阿孝

与台湾另一位大师杨德昌不同之处,在于候的影片始终贯穿着一种传统文化的因素、家国和故乡的思考。《戏梦人生》直接以传统布袋戏为题材;《刺客聂隐娘》使用文言对白,画面传达出一种禅意和空灵;史诗巨片《悲情城市》以开阔的空镜头俯瞰山河,让人不由心生感怀山河故土之情。 在一部纪录片中,侯孝贤提到一次香港的台湾电影节,那时的香港是连接台湾和大陆的一个枢纽,他说当时看到大陆的片子只觉得感动。倒不是因为片子内容,而是“他们的讲话,大陆的景色。” “意识还是大陆的教育,像见到故乡一样激动。” 可这并不意味着能把他和政治上的倾向划上等号。他也坦言对大陆并无印象,从地域的区隔上,自己也是一个台湾导演。 说到天天都要回大陆的阿婆,导演抹了把眼睛。 阿婆从一开始就出现在银幕中,一直处于一个呼唤的角色,在阿孝丢钱被母亲教训的时候,阿婆坐着人力车归来,“迷路”的这一特征随之出现。于是呼唤、迷路、大陆,这三个毫无关系的名词同时出现的时候,会使我们产生某种富含意义的联想。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似乎就透着一股豁达,阿婆闲来无事便一直在包银钱,说是死后可以带去用。而从导演的纪录片中,阿婆也是觉得祖坟不在台湾,始终不是家。 根深蒂固的认祖归宗感,使阿婆一次次独自走去回大陆的路。第一次阿婆说带阿孝回大陆时,阿孝拒绝了,随即去追挑衅的玩伴。镜头跟随阿孝,在画面上抛弃了阿婆,观者并不知被拒绝的阿婆后来如何。

第二次阿孝考上中学,阿婆再次苦口婆心让阿孝一起回大陆。 “沿着大路走,没过多久,过了河坝,就到了梅江桥,再走几步路,就到了湾下了。” 阿婆的这段乡音婉转得像是一曲童谣。 在阿孝陪同阿婆的这一路,也许是影片中最为温暖的一抹亮色,祖孙二人一路走,摘下沿途的芭乐,在路人家里喝水,一时兴起的阿婆玩起了丢芭乐的杂技活儿。 但我们早已知道这条路是不可能行通的,阿婆在向本地人问路时,由于语言不通,两人均无法听懂对方的话。这可能映射着当时台湾的某种尴尬境地,而这种尴尬在《悲情城市》里直接表现为梁朝伟所饰演的主人公的失语。 此后阿婆多次迷路被拉车的送回来,但影片并未言明原因,只在一次无意中,从阿婆手中散落一地的芭乐,让我们再次回想起祖孙二人共回大陆的那个极其温馨的午后。 温馨,却苍凉。

散落的芭乐

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小津风格的是枝裕和,处理起家庭关系的风格习惯,某一时刻与侯孝贤的方式能引起共鸣。同样的静谧无声和闲散,对物的固定特写,空镜头的转场,镜头里积蓄的情绪力量。 但看完侯孝贤的影片,你很难去握住一些东西,你甚至很难用语言去复述一件完整的叙事,仿佛整部片子处处是闲笔,处处是情绪。 经历了两次送黑发人,儿孙又各自长大的阿婆,终于在影片中渐渐沉寂了,这种沉寂是阿婆本人的消沉和存在感的剥夺。甚至躺在竹席上死去,手背上爬上蚂蚁才被发现。 在此,影片所有的情绪――起起落落的归于平静,人事消逝的苦闷,生命无常的哀思,以及昙花一现的温情,都在这一刻集中爆发,但同时这种爆发的力量却极其温柔,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悲哀和安宁。

 2 ) 阿孝咕

侯孝贤叙事的一大元素是空镜,散文诗般的优雅,又消去镜头的死板乏味。村子里破落房子交错出来的泥泞小路,浅浅深深的巷子,轻烟袅袅的白炽灯光,雨滴坠坠的窗台。它们构建了狭小独特的空间,台南潮湿闷热的气候,形成稀疏点滴的人间日常。

即使是导演的半自传体电影,他的态度也从未亲近过,近景镜头架设在房间之外,用着一种窥视的态度来描述死亡的轮番造访。从母亲从房里出来看见父亲到确认父亲死亡后的那一段,镜头从近到远,像是从惊慌再到故作冷漠,他不是不想靠近,而是不敢靠近。也许是曾经失去过,才会站在所有人最想站在的位置上。就像一个怯生生的小孩,看着近亲死去。

梅县就在我生活镇子的隔壁,客死他乡这种文人骚客式的宿命,在这里显得沉重现实,大陆可望不可即。奶奶死去的方向,都带着讽刺的味道。她一次又一次寻找回到故乡的路,对大陆的思念清晰直白,而父亲则是将他的怀乡之情深深藏在他的自传之中,姐姐念及,泣不成声。父亲,母亲和祖母,带着这几辈人的眷恋都一起逝去了,剩下的青年如盲头苍蝇,继续他们的庸常。

阿孝咕,我奶奶也经常在男孩名字后面加个咕,这个是来自故乡的称呼,颇感亲切。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都在吞噬悲情。这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老母,父亲是一家之主,儿女几个,女性在家中地位低下,尤其是姐姐后来没有书读。但是女性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在闲话家常中追忆往昔,是美好记忆的承载体,她们直白地呼喊和哭泣,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艰难困苦之中,她们互相帮助,成为家庭生活的顶梁柱。阿孝咕就在这样的轮番的死亡和青春叛逆中领悟了成长,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导演将其影视化,无非就是对那段时光的追忆和对亲人无限追思。

许多导演都喜欢重现自己年轻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这些私人的回忆其实最能引发我的共情。因为回忆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连津津乐道的疲倦和痛苦都是。

 3 ) 往事虽好,不能够重过一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悄无声息间,我的童年便在几次成长的瞬间之中突然谢幕了。原来,青春总有大把的时间去晃荡,成长只需要几个瞬间。
——题记
电影《童年往事》是诗人导演侯孝贤的一部自传体电影,整部片子平淡如水,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记录着一个年轻人的成人礼,这场成人礼没有高潮,有的是生活的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你会找到你的、我的、他的回忆,在这些碎片中,阿孝们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童年往事》是又一部朱天文式童年追忆电影,既有《冬冬的假期》里的童年点滴,也有《风柜来的人》里的彷徨青春,同时,电影名字里的往事二字决定了这部电影有更长的时间跨度,不再是一个暑假,也不是几个月的青春,往事二字,本身就很伤感,对于往事的追忆不免令人唏嘘,会在多年之后依然萦绕心头。
童年总是每个人最美好回忆的背景板,看到阿孝的童年,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还记得,打弹珠,在校园门口边,还记得,偷母亲钱,罚跪了半天,弹指间,都变成了从前。童年的时光总是漫长的,有着大把的时间去晃荡,伴随着吴楚楚的略带伤感的音乐,阿孝的童年一天天的过去。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以及那天下午,我跟祖母采了很多芭乐回来。”对于阿孝来说,对于侯孝贤来说,跟在阿婆走在乡间小路的那个小路,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我想,我们也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的童年回忆,我现在依旧记得和外婆一起在田间吃的西瓜。我相信,时间越久,回忆越美好。
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当死亡与少年的单薄的身体一次次交错而过的时候,身体开始不可遏制的发育,弱小的心灵也开始一次次接受被强加的陌生体验,懵懂、恐慌、无措,终于有一天灵肉交融,一场残酷却必须经受的成人礼才宣告完成。
第一次面对的,是父亲的死。父亲的死来得很突然,突然的让阿孝来不及回味慈父的教导,来不及回想父亲得知自己考取好学校时候内心的激动,来不及明白死亡时怎样一回事,在这样的来不及之中,他无助的洗澡,听到母亲歇斯底里的哭声,他一脸茫然,甚至带着恐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被强加的完全陌生的体验,镜头一切,已经一个眼光充满不在乎的大口咀嚼着甘蔗的青年,无所事事,街头厮混,发泄着身体内过多的荷尔蒙。
第二次面对的,是母亲的死。这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女人,在一片庄严的圣歌中,终于得到了安宁,可是少年阿孝却哭得撕心裂肺,比任何一个人都痛,父亲和大姐缺席的家庭,经历了青春的骚动和叛逆,终于在母亲去世的这一刻,眼泪不停往外流,流到心灵最深处,内心所有的感情在这一刻迸发,这一刻,面对着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他进退失据,不能自已,痛苦之后,他的叛逆青春便宣告结束,他开始明白了责任,明白的感恩,所以在看到比自己家还破的那个阿姨的时候,他昂起头离开。
第三次面对的,是阿婆的离开。等到阿婆离开的时候,一切已经变得平静,所有的感情都开始隐藏,包括痛苦,包括追悔,包括怀念。外婆的离开,更像一个仪式,告别过去,告别过去,阿孝已经学会了在平静的语言里隐忍自己的感情,在这样一个仪式里,阿孝们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完成了他的成人礼。
侯孝贤始终是中国的导演,即便是面对亲人的离去,即便是面对自己的童年,他依然是那么克制,隐忍不发,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主角们的一切,我在想,在固定的机位之后,他会不会默默然泪下?在我眼中,侯孝贤是一个懂得克制的抒情诗人,即便是克制,即便是隐忍不发,屏幕前的我依然会为之动容,对于往事的追忆的唏嘘和伤感的调子依旧浮现在电影里,让看过电影的我久久挥之不去。
侯孝贤最爱用的是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以至于让我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纪录片。每一个固定的机位都像是一个人旁观的人,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默默看着故事里的人,一切与我无关。所以,在这样的镜头里,侯孝贤才能这样的克制和隐忍。
当阿孝考取重点中学,他欣喜地接受每个人的夸奖,姐姐跪在地板上擦草席,她低声说,阿孝就是靠聪明和运气,他从小运气就好。她漫不经心地讲着自己当初去台北考取一女中的事情,似乎是讲着别人听,其实是讲给自己听,她轻轻的说,好可惜啊,都不能念一女中,要是念了一女中就好了。说完跑出画面,默然垂泪,镜头的深处,父亲摘下眼镜,身体颓然地躺在藤椅上,母亲低头继续擦另一张草席……
印象中最长的长镜头也是最喜欢的一组长镜头,是姐姐要出嫁的时候和母亲对话那一段。姐姐要出嫁了,和母亲跪坐在地板上,翻拣母亲当初的嫁妆,母亲告诫姐姐要当心丈夫的身体,娓娓讲述自己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身体要紧,其他都是假的。和你父亲结婚时不知他有病。结婚二十年,服侍了他二十年……这组长达七分钟的长镜头里,一直是母亲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像泪水一样敲打着女儿和屏幕前你我的心灵……
同样喜欢电影里的爱情,和《风柜来的人》一样,侯孝贤很吝啬,只讲述了一点点的爱情,相比于不停的打台球、打架,侯孝贤给阿孝爱情的时间太少了,不过,青春里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总是无疾而终,何必讲太多,点到为止就好了。阿孝只是递了一张纸条,说了一句话,却非常的动人,当吴素梅热情而决绝的说了一句,等你考上大学再说。每一个暗恋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句答复,对于一个深受暗恋之苦又不擅长表达的木讷青年来说,几乎是一个肯定的答复,所以,这个时候我看到阿孝第一次开心的笑了。虽然这段青涩的爱情,最终无疾而终,可是这对于一个曾经暗恋过的青年来说,已足够一生回忆。
或许,这样一部童年往事,对于朱天文来说,阿婆、阿孝的父母、阿孝的故事,不仅是对于台湾往事的追忆,阿孝这样一个讲义气,有责任感的男人,更是她和侯孝贤对于台湾的一个理想。
对于我来说,默默看着阿孝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史,感受他的成人礼,已经足够,因为在这样一场成人礼中,我能看到好多自己的影子,阿孝的碎片也是我的回忆,阿孝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想,也有更多的阿孝一样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我的童年,就这样消失不见,那时只当他寻常,今天却无限怀念,往事虽好,不能够重过一遍。

 4 ) 生死以之成年礼

字幕甫歇,传来一个中年人不疾不徐的旁白:“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我的记忆马上分辨出,那正是导演本人的声音。叙述从民国三十六年的广东梅县开始,背景中是一所木质房子的客厅,空寂无人,北回归线以南天空下初夏正午的褥热和宁静透过敞开的木门在屋子里穿行。侯孝贤已不满足于通过复述别人的经历来传达他的生命体验,他要直接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片中的少年,就叫做阿孝咕。

从广东到台湾,从台北到台南,在那个叫做凤山的山地小城,十来岁的少年长成满脸青涩的青年。侯孝贤回忆的镜头对准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这几年,最爱他的人相继弃世而去,姐姐也嫁为人妇,到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我们仍然清晰地捕捉到他的电影里习见的那些情怀,永恒的乡愁,历史的感喟,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但这一次,它们都成了成长的背景,最让观者感慨唏嘘的却是他投向生命本身的深情凝望,已近中年的他,从更远处对时间、对生与死的默默问询。

死亡,与一个未长成的少年单薄的身形一次次交错而过,身体不可遏止地发育、生长,羸弱的心灵也要经历强加给他的陌生体验,懵懂,恐慌,无措,与蓬勃的青春交战,终于在一天灵肉相交,完成他必经的成年礼。

第一次面对的,是父亲的死。某种与这个陌生世界的亲密联系突然中断,脸上的泪水是不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守灵的夜晚,母亲又扑到父亲的身体上嚎啕,少年转过脸,安静而茫然——镜头一切,已是满眼不在乎的青年,大嚼着甘蔗,呼朋唤友,厮混街头,寻找机会发泄青春躯体里过分膨胀的利必多。

母亲去世,这个辛苦一生的女人终得安宁,在庄严恬美的圣歌里投入主的怀抱,少年却哭得撕心裂肺,比任何一个人都痛。父亲和长姐缺席的家庭,经历了青春的骚动和叛逆,眼前猛然一道强烈的白光闪过,直达心灵最深处,轰然炸响,似乎自己的生命也悄然断裂,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突然让他进退失据,不能自已。

到阿婆离世时,一切却已变得那样平静,一切都已隐藏,包括痛苦,包括追悔,包括怀念,当成一个仪式,与过去告别,与软弱告别,在平静的叙述里早已学会隐忍和漠然,早已了解什么是不可避免,从冰冷的死亡,和面无表情地接受谴责,学习什么是秘密和成熟。

侯孝贤始终是中国的侯孝贤,即便面对自己的童年和亲人,他的镜头也是那么克制,隐忍不发,固定的机位,久久的凝眸,看过之后回想,虽是彩色片记起来的却如黑白色调的水默画,蕴藉安然,但其中仍有一股作为抒情诗人侯孝贤特有的忧伤悲悯的调子悄悄地浮上来,如清晨未散去的烟岚,笼罩每个画面,萦绕于我的心头。早已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重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十余年后再回首,生命蓬勃却不轻浮,死亡黯然却不凄切,生死界限相泯,生与死在静默中相交会,在每分每秒寂然流逝的时间里滴答作响,生命的秘密尽收眼底。下学归家的少年,细细品味着刚出锅的锅贴,生命的所有美味只集中在当下这心满意足的短短一瞬;家中,父亲正伏在地上拼命喘息,也许他的命就悬在小小的某一口气上,书桌上咯出的鲜血洒满稿纸,那上面,记录着他几十年的生命甘苦。青春期的阿孝第一次梦遗,翻身坐起,有些微微发愣,然后悄悄起身去屋外洗内裤,转身回来,看见母亲坐在父亲当年常坐的椅子上,抿泪给姐姐写信,告诉她自己被诊断为喉癌,门框和蚊帐压缩得微弱灯光下的书桌只占据画面一角,青春与死亡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相望。

其实,死亡气息尚未降临,衰颓与年轻的消息早就以另外的形式暗中互递,没有大悲痛,却给人久久难平的伤感,不知不觉潜入生命最隐秘的那一层,伴随父辈抑郁难已的回望,和阿孝们由轻盈而沉重的一生,也给我们的记忆增添了一幅幅永不消退的画卷。

阿孝考取重点中学,欣喜地接受每个人的夸奖,姐姐脆在地板上擦草席,漫不经心地说着她当年去台北考取一女中的经历,好像是说给大家听,其实更是说给自己。末了,她轻轻地说:“好可惜呀,都不能念一女中。要是那时候念一女中就好了。”然后直起腰,停顿片刻,突然站起来跑出画面。在镜头的深处,父亲摘下眼镜,整个身子颓然地倚在藤椅上,母亲一直低头擦着另一块席子。

姐姐要出嫁了,和母亲坐在塌塌米上,翻拣母亲当年的嫁妆,母亲告诫女儿婚后一定要当心丈夫的身体,娓娓讲述着和父亲二十年的婚姻生活:“身体要紧,其他都是假的。和你父亲结婚时不知他有病。结婚二十年,服侍了他二十年……”这个感觉足足有六七分钟的长镜头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平静地叙说,窗外的雨声则越来越大,敲击着女儿和每个观众的心灵。

然后一转身,又是静默的大榕树,高远的天空,风清云淡,晴空万里。没有哭泣哀怨,打打杀杀的喊叫也杳不可闻,只是回望着那一段时间,和时间中淡淡的成长。有人死,有人依旧按生命亘古不变的节律,发狠地成长。有人乡愁成疾,有人不可回头地认他乡为故乡,乡音渐改,当雨而歌。有人一生重负,有人正姿肆地享受生命中最自由放纵的飞翔,待转头跨过那道联结现在过去、生与死的门槛之后,又满眼苍凉,童年已逝,接续前缘,继续父辈伤怀沉重的旧梦。

 5 ) 岁月深处无尽的苍凉——侯孝贤《童年往事》


正如每个人都有的青春记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有一天觉得,年纪越大,越愿意想过去,有些过去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童年的往事最深的植根在记忆的深处,如同祖母,最后老糊涂了,总是念念不忘回大陆去,如同阿孝总是想起那年夏天和祖母一起走过的那条乡间小路。我们兜兜转转在世界上,有时候有那个能力的时候,最想做的还是童年的一个梦。


我细数着看过的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童年往事》,都很喜欢。最喜欢的是《恋恋风尘》,蹉跎岁月哀婉事,有些忧伤总是能理解。喜欢侯孝贤这种沉静的电影,欣赏的时候,不自觉的把你带入情境,复现几多回忆。


电影是在阿孝的回忆叙述中展开,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记忆里有对他特别好的祖母,而尤其是关于父亲的一些印象。这部电影有着侯孝贤导演自身的自传性故事,父亲的神圣浓缩着那一代人的乡愁。他因为工作的关系来到台湾,却因为1949年的改朝换代再也回不去了。故土之情就像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从此日夜蚕食在这代人的心中。



阿孝记忆中的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在家里的竹椅上,似乎也不和他们亲近,他也并不懂父亲。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清理遗物发现父亲的自传,他给家里买的好多都是便宜的家具,因为父亲心中一直觉得只是在台湾住个三四年,到时候回去扔了也不可惜,父亲有肺病,怕传染给孩子们,所以从来不与他们亲近。父爱显得那么无声。我想起龙应台关于1949的那本书,时代和那一代人的命运,原想到台湾躲躲雨,结果这一躲就是六十年。

童年的阿孝是顽皮、懵懂和无忧无虑的。家里的责任有比他更大的哥哥和姐姐承担,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祖母特别喜欢他,总是给他讲起大陆的事情,想带着他回家去祭祖。一起走在乡间路上的往事不经意间成为阿孝一生都难忘的回忆。电影中祖母的形象总让我想起家中慈祥的外婆,还有自己小时候和外婆的童年往事,长大后漂泊,似乎只能在梦里再重温那样的回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段乡愁就这样凝结在心里。

我在回顾总结人生的成长历程,有三个标志性的时段,认识死亡、认识两性关系、认识到责任。阿孝的成长也是如此。

国小毕业的时候,父亲猝然长逝,幼小的孩子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成长,见识到了死亡。在生命旺盛的时段,死亡的阴影并没有停留多久,青春的阿孝更加的叛逆,混社会,打架,拉帮结派,暗恋女孩儿,打台球,即便在陈诚副总统大殓的日子,仍然和台湾老兵打架,砸人家的玻璃。当阿孝在风尘场所给了自己的第一次以后,青春期的生理成熟,完成了成长的第二阶段。

阿孝的大姐结婚远嫁,姐姐的青春也有很多惋惜,传统对女孩儿的轻视,使得学习很好的她没能继续自己的学业,更多的承担了生活的重任。哥哥阿忠身体一直不好,去读了师专,本该到了立事年龄的阿孝照样混在街头。即使母亲得了喉癌生病。对责任的承担与认识始终没有前两个阶段那么快。

母亲因为喉癌痛苦的离世让长大的阿孝更深的体味到生命中那沉甸甸的生离死别。他开始有了变化,本来要去当兵的他因为自己心爱的女孩儿一句话:“等你考上大学再说吧。”从此选择了参加大学联考,侯孝贤的电影像生活,不是戏剧式的浪漫,阿孝没考上大学,心爱的女生也虽家人搬走了,好像《恋恋风尘》中的伤怀一样。电影中饰演阿孝喜欢的女孩儿的是辛树芬,她一直出现在侯孝贤的几部电影中,是那个纯情年代永恒的回忆。


祖母在不经意中死在了榻榻米之上,死前大小便不能自理,手上爬满满意才被发现。入殓的师傅清理遗体的时候,发现贴着地面一侧的肉已经腐烂,然后狠狠地看了几个孩子,好像在斥责这几个不肖子孙。这是一代人的老去,也是一个时代的消失,我们忍见了岁月中,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叛逆的青春期,一切的一切也都随着如烟往事消散。人是不是总要付出很多代价才能成长,成长中遗憾和阵痛是不是总是不可避免,我们听着阿孝在话语中道出的心中的愧疚,是啊!生命能承担多少遗憾和忧伤,童年的梦幻就这样破灭,阿孝选择了入伍,故事到这里结束,我们的生活还在延伸,路途通向何方,侯孝贤在谈到这部电影中,用“苍凉”这个词来形容影片的结局,那是有着壮阔的凄美,忧伤也是有节制,在侯孝贤平实的叙事之中,影片很好的把握住了那种哀而不伤的艺术水准。在表现这种平时之中,侯孝贤的电影镜头也多是那种固定机位,中景镜头,呈现出一种平实的记录与观察,影片的政治背景也很明显,广播中空战的战报,骑马跑过的的军人······一切的一切都有着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一种人文精神重新关注昔日走过的岁月。

 

生、死、离、别,就是这沉甸甸的四个字,多少人生的感悟都蕴含在其中了。

 6 ) 时间老去

    “直到现在,阿哈咕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他陪祖母走过那条路。以及那天下午,他跟祖母采了许多芭乐回来。”
                                        ——朱天文《童年往事》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只是因为它有一个会让人生出许多回忆和感慨的名字。看过后才明白这个以童年为名的故事讲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童年。而是一个长长的过程,如一条通向远方的长长的路。年代渐远,记忆湮灭。安静的男声缓缓道出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真实的生活和涓涓流走的生命。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很大部分是他的自传,那个画外音就是侯孝贤自己本人的声音。
    到底是侯孝贤的电影,节奏依旧缓慢,调子依旧沉闷,画面依旧恍惚如昨日。他小心翼翼地不肯轻易推拉镜头,一棵树一粒沙也要拍到它快要风化掉。
    记忆中的画面一直是父亲芬明去世的那天下午,1959年,祖母带他去走了那条阳光很亮的回大陆的路。傍晚他和祖母回到家,屋里很安静,屋外都是孩子的欢笑声。父亲闭目躺靠在竹椅上,也许在听,也许什么都没有。
    “窗外透进黄昏的天光和尘色,以及尘世各种声音,在他半睡眠的听觉中,过滤了杂质,变得缥缈而清晰。声音里有他女儿压低了嗓子在叫唤弟弟们回来洗澡,叫他们不要吵,爸在休息。”他的妻张氏生一女四子,他的母亲八十二岁,正在院中劈柴,一斧头一斧头的坎击声充实在黄昏里。
    这是侯孝贤镜头里平平缓缓的生活。
    好多朋友对我说,这部片子太闷,看不下去。我笑笑,自己又何尝不是。只是,我们有谁不是生活在这样的沉闷里?

    一直觉得,侯孝贤的电影是孩子心中五彩的梦和大人心底淡淡的伤。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别人,他们觉得很奇怪,我自己却也说不出缘由。许多真真切切的生命穿梭在里面,朴素的,安静的,淡然的,却又都是无助的,漂泊的。
    《恋恋风尘》的电影原声里有一首曲叫《直到番薯落土发芽,才知是生命的历程》。好喜欢这个名字。走在生命这条潮湿的路上,有时候阳光很美好,有时候天空有些阴暗。停不下,我们无法深深地生根于某一片固定的土地。一生到底有多长?然而在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地方,还是会有一片番薯地等着我们去扎根,发芽,安然地生长开花,弯弯曲曲的藤蔓上结出曾经的一路风景。
    侯孝贤把这些风景小心地拍进镜头里,然后静静地放给我们看。
    如果你也看刚好在《童年往事》,也许会同样感受到,长长的寂静里,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老去。
    如果你也刚好在看侯孝贤,也许也会看到,午后的那条通向远方的长长的回家路上,缓缓掠过身后的风景。

 短评

看最后蚂蚁爬上婆婆的手背,就想到了熊谷守一里观察蚂蚁的段落,分外动容,生命的繁盛与衰微,不过如此。想一想自己二十五岁了还把自己当孩子,心态与十年前几无差异,原因也不过两点,没有经历至亲的逝去,没能建立自己认可的亲密关系。总的来说现在的这个状态,还是幸运多一点吧,衰老是生命必然的规律,着什么急长大呢?想起那天对同事说的话:你想缅怀青春尽可以去,我不需要,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挺青春呢。

5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闷人皇帝啊~这片子是在看到最后面我才觉得心里面堵堵的,然后想倒回去重新看一遍。人生的生老病死就在侯孝贤的平淡与忧伤中缓慢的前进,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回忆,就是人生。

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成长就是失神的阿婆手中掉一地的芭乐。那天个快乐的下午,足以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媲美。

12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

侯孝贤前期代表作,自传式成长题材影片,展现了导演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琐碎回忆及家中三位长辈的先后离世。本片叙事较为零散,但质朴恬淡的气质足以令观者动容。侯孝贤的低机位摄影、灵动配乐和叙事风格都有小津安二郎的风范,而固定长镜头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台球,弹子球,群架,芭乐,情书。(8.5/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父母是一座又远又近的山,父母去世,山倒了,你就要面对真正的世界。山去了哪里,在你的名字里,在芭乐的味道里,在满意或不满意的生活里,山消失了,你一直在山里,这就是人与父母的关系。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最美是阿孝陪祖母走长长的路,一路蝉鸣,阳光把马路照成河水,走不回大陆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的芭乐。结尾处祖母的死,我最不能够释怀。

19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跟六年之后的牯岭街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侯孝贤柔和些,一切归于平静而非暴力。侯孝贤这个名字本身也成了伤心事,不孝也不贤,可这就是童年,失去方知珍贵,过去才是开始。

2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上没有唱不完的舞曲,没有走不完的岁月。少年终要长大成人,远走的岁月不再复返。人生的旅程上,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向青春作最后的告别,留下了记忆,带走了云彩。

2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侯孝贤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尴尬

27分钟前
  • 青猫
  • 还行

最喜欢前半段,,其实也并没有讲述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日子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真真切切地带我回到了童年故乡的小镇:明晃晃的阳光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雨后湿漉漉的街道,白背心,蓝裙子,台球室,空地,赤脚疯跑,充耳不闻家人的呼唤,天空无限高远,夏天仿佛永远不会结束。

28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直接引用我导师的话吧:“看过《童年往事》,你会明白,故乡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那是因为故乡记得住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片尾兄弟几个人呆坐在地上,已经欲哭无泪,看着死去的祖母;失去的苦痛和无奈,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散,青春竟可以是如此‘法相庄严’(阿城语)。”

33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候孝贤成了检验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弹玻璃球、打台球、反反复复的打架、看的这几部都有类似的关键词。没有什么太完整的故事线,松散的记录着回忆中的一些碎片,从中总会找到一点你的、他的、或是更多人的。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自然派的温情被侯孝贤把握得很好,镜头语言细腻、亲切。

4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我开始在新绿的树叶下慢步走,一面允吸着充盈着叶芽和树液芳香的空气。我小步走着,将公文、办公室、主任统统抛在脑后,只想着一些肯定会遇到的快乐的事,想着种种尚不知道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原野的芳香使千件童年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树木被六月骄阳晒得暖暖的,用芬芳的魔力、颤动的魔力,浸润着我。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跟阿婆走在乡间小路那段,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4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镜头里都有这么一条长长的路,步履不停的走着一位要回故乡的老奶奶。

4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写实的摄影只剩构图可见功力,整个故事就如勉强还有时间顺序作辅的琐事杂记,零零散散,却有一股浓烈的情绪作为凝聚一切的力量,感知到它便会喜欢。我猜侯孝贤不仅是拍自己,而且也是给自己看。好比他在胶片上书写自传,你说这部电影不好,就跟指责人家的童年活得不好一样幼稚。

4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似乎所有人有关童年的回忆都是相似的,玩过的游戏打过的架,炎炎夏日消磨过的时光。今日端午盛夏,去江边看完赛龙舟,蒸枧水豆沙粽吃,把脚搁在书桌上,风扇吱呀吱呀响,我又看完这部电影,像回了小时候一趟。

52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看到父亲,母亲,祖母一个个离世,我才知道,原来是亲人撑死了我整个童年。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后来缓缓的音乐响起来,亲人的离开也从灰色的变成雾蒙蒙的米色,它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客观。

53分钟前
  • JA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