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我

HD中字

主演:András Kern,埃尼克·埃塞尼,克萝迪娅·勒普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想念我 剧照 NO.1想念我 剧照 NO.2想念我 剧照 NO.3想念我 剧照 NO.4想念我 剧照 NO.5想念我 剧照 NO.6想念我 剧照 NO.13想念我 剧照 NO.14想念我 剧照 NO.15想念我 剧照 NO.16想念我 剧照 NO.17想念我 剧照 NO.18想念我 剧照 NO.19想念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观后小感

  看完片子之后,和墨姑娘聊天,随口说起一句“想不起来了”,都能互相对视笑场,然后心有戚戚焉了。不过玩笑归玩笑,仔细打开维基百科查了一下阿兹海默病的词条,耐着性子扫完大段大段的技术词汇,有种倒吸凉气的感觉。

  Alice在被确诊后说宁愿是癌症,忽然就可以理解了。相比癌症从古希腊时期就有被发现记载过,Alzheimer这个20世纪初才被发现的疾病,大概算个无法探入的黑洞吧。真正病因不明,没有可以缓解症状或治愈的有效疗法,光是这两条就比好多重疾可怕很多。

  电影把Alice设置成一位语言学教授,当然让剧情有了更多张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度假小屋里找不到洗手间那一幕,瞬时让人感觉到那种惶恐,无措,难堪是如此触手可及。是啊,就是难堪,得病之后就必须在活下来和尊严之间做选择,多么简单的二选一,多么沉重的选择题。

  近来渐渐觉得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让那些你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或者完全不知道的形形色色变得似乎就在面前,帮我们搭一座沟通的桥。尽管每个人的解读总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尽管再好的桥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沟通,有了这桥也总是让人欣喜的。毕竟认识不知道的世界才能抱着一颗更宽容的心对待它。

 2 ) 灵魂是什么?

上帝 我有多久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 我们就会到平流层 在完美的无风带 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 到达安全气流 在臭氧外层边缘 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 像旧布一样破旧 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 因为我有看到它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 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 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 飘舞而上 像反向的跳伞员 双手叉腰 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 脚靠着脚 形成一张网 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 它们被臭氧层吸收 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 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 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3 ) 我想念我自己

     “我母亲80多岁了,常常很多事不能自己料理,我觉得,人老了,最痛苦的就是活得没有尊严。”
                                                   ————许鞍华

      很多次跟别人说过,我最记得的,许鞍华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怎么也忘不了。

      就拍摄技巧和风格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仍旧会因为好几处落泪。我觉得这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是一个个体在遭遇人生最无助的状态下,另一个同类最设身处地的结果。

       文艺作品比现实更极端。它把故事的语境推向一个更急转直下的状况:“一个语言学教授如果在最美满,事业和家庭开始收获的季节患上阿兹特海默症,眼看着自己丧失最引以为傲的语言能力,进而丢掉自理能力,丢掉尊严,会怎么办?”

       选择安乐死或者自杀?在尊严还没有丢失干净的时候,彻底做个了断?

       电影啪啪打了你一记大耳光:这个时候,你连自杀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是一个很切己的故事,随时可以返照自身,因为这样得处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当你忘了你,你还是你吗?

       电影留了一个温暖的尾巴,已经彻底丧失记忆和自理能力的Alice,在听完女儿读给她的故事后,还能辨认出“爱”。这是与事实相悖的细节。

       同样面对“阿兹特海默症”,哈内克在《爱》里给了一个相反的处理方式,老头子亲手终结了他妻子的生命。

      这是这个故事相对俗套又特别无助的地方,当她已经不是她,这爱给了谁?

      特别喜欢原著里的一句话:我想念我自己。

      一生,一世,有意义的,还是个“我”字。

 4 ) 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这应该不是一篇影评,因为除了电影之外有太多的个人感情,全程基本都是揪着心,时不时也跟着红了眼。电影之后,实在很想写一写。

片中的爱丽丝,让我想起母亲,三个月前永远离开的母亲。

母亲所患即是爱丽丝曾经赌气想要得的“癌症”。那个爱丽丝口不择言的当口,作为观众,真的很想冲进镜头,抱住她的肩膀,很严肃且郑重地告诉她,“癌症真的一点也没有更轻松。”是的,周围人会惋惜,会理解,来安慰,来开解,但是渐渐你会发现这些都是那么无足轻重,或者说,当生活真的比你想象得要糟糕的时候,再明媚的阳光也会失去颜色。而那带来永恒黑暗的致命一击就是,面对生命离开时的恐惧和绝望,肉体的苦楚与折磨,以及对自己意识与肉体全方位的失去控制。当生命最后只是显示屏上的一串波浪时,真正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脆弱与无奈,你甚至没有办法去选择体面而又有尊严地离开,当躯体慢慢失去曾经承载过的意识与自我控制,那么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母亲一如爱丽丝般美丽而优秀,可能在每个女孩儿的心目中,母亲都是完美的存在。她独立、聪明、冷静、从容,我可以想出无数溢美之词来描述母亲,可是当一切的美好都停步于生活开始不可收拾地变得很糟与更糟的时刻,曾经的美好就是对经历者最大的刺痛。

母亲开始头晕,不能平稳地走路,时时刻刻都是天旋地转,哪怕只是下楼走个10米,都变得无比艰难。一直记得我扶着她的手臂,走在她曾经无数次经过的小区路上,母亲非常难过地说:要是可以自己走几步就好了。而二个月后,已经下肢瘫痪的她,坐在病床上,借着高高摇起的床板,看着窗外8月万里晴天,眼睛里充满着想念说:要是可以出去走走就好了。我转眼望出去,只是觉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绝望的晴空碧天。再一个月以后,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意识模糊的昏睡状态,偶然睁开眼睛,因为太过瘦弱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茫然地看着我,我总是说服自己,她知道我是她最爱的孩子,然后去抱抱她。直至三个月前,当生命终于来到最后的节点时,真正看到它无与伦比脆弱。

写到这里,并不是告诉你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然后我们可以有借口地去胡乱的应付未来,反正它会变得更糟,迟早我会开始失去。而是,就是因为生命如此无奈和脆弱,我们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利用每一个时刻。利用每一刻生命并不是说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宝马香车,,正像爱丽丝在演讲中说的“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从容淡定地去寻找当下的自己,在过去即失去的每一分钟之后好好度过下一个分钟。

Live in the moment,让这个时刻的自己快乐,你真的不会知道,下一秒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所以,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5 ) 1%的精英身上出现1%的可能性的悲剧……还是虚构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而不是非虚构故事改变的。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好巧啊。得阿尔茨海默病、说不出一些言语的主人公恰好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家的老公正好是一名搞科研的医生可以和神经科医生针锋相对,主人公恰好有一个女儿要演《三姐妹》来点题,主人公除了女儿不上大学执着于表演、老公执着于事业而不能全职照顾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主人公除了核心家庭没有其他家人朋友(感情好的母亲和姐姐在主人公18岁时车祸去世,正好又为主人公失去记忆增加了痛苦),等等等等。除了设定中的不合理之处,情节中的巧合之处也太多,打开让自己自杀的视频时恰好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宁死不把电脑抱着上楼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自杀,等等等等。

而这一切巧合,都为了反应的主题是:得阿尔茨海默病,失去自我和记忆是痛苦的。但是,难道有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吗?虽然我从未照顾过重病的病人,但我近距离见过这样的人。以我的理解,这种病人的无力和痛苦源自于自己无法像之前一样生活,或者以自己想象中的方式生活。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往往又需要发泄到照顾自己的人身上,这意味着照顾病人的人往往承受肉体上的疲惫以及精神上的额外负担。因此,一个人除非是孤岛般存在,不然任何重疾带来的问题一是肉体的,而是社会性的,而这两种折磨的最痛苦之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疼痛和无力感,而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的爆发。然而,片中对疾病的展现都是戏剧性的,而且是表象的,而且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感受。

另外,电影中痛苦的仿佛更多是主角,其他人顶多眼泪打转,然而照常生活。电影的出发点是典型的“我”,即病人本身。“我”失去记忆是痛苦的,“我”必须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也是痛苦的,而他人不去为这么痛苦的我妥协真是自私至极。丈夫本人为了病人如何妥协如何照顾如何痛苦完全没有展现,只有丈夫不愿留职停薪陪主角,以及丈夫执意换工作等细节让人觉得丈夫就是个无情无义之辈。

能够让主角如此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得的病突如其来(主角刚刚50岁),所以显得悲剧。但实际上,65岁以前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只有5-10%,其中更是只有13%是因为基因遗传。这也就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残酷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于一个人要同时承受衰老和失去记忆,而像主角这样的案例很难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不能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另一个层面是主角的社会阶层。主角和丈夫是原配,收入高到在曼哈顿有两层小楼并可以支持三个儿女读书和职业排话剧(承担话剧演出成本),其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前途似锦(理论上来说已经26岁以上),大女儿不但成婚而且也有了后代(也就是最大30岁已经有了孩子,在美国中高产阶级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情况),小女儿就是排话剧居然也生活得波西米亚。夫妻二人都是博士,其中主角更是在年纪轻轻有了三个孩子后(以儿子最大来推算她也是23岁怀孕)还能在50岁成为哥伦比亚的正教授。在家庭收入方面,双收入家庭在其中一个人倒下后并需要雇用保姆后,似乎对家庭的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总体来说,这简直妥妥的是美国的1%甚至更高层次的精英。

1%的得病几率发生在收入1%的人身上的确让故事更加戏剧,但一个人的悲剧真的比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在得病后在知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挣扎更悲剧吗?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一个生命的悲剧确实和所有生命的悲剧是等同的,如果是自己编的故事的话……

 6 ) 当彻底把自己遗忘,是否就跟死去一样?

去年奥斯卡结束,全世界都在哀叹莱昂纳多第四次与奥斯卡(3主1配)失之交臂。其实“怨妇”摩尔阿姨早在03年就已经刷了四个提名(2主2配),加上今年《星图》,已是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奖影后得主,但她自己也在节目上表明非常想得到奥斯卡的肯定。14-15颁奖季开始到现在,摩尔阿姨已经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影后种子选手,(除了我觉得她那无时无刻不迷离的眼神还是会让表演的张力有所下降)结束怨妇称号的可能性非常大。
————————————————————
跟去年看McConaughey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同(讲述艾滋病),一开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患了Alzheimer没什么,毕竟人老了或多或少都会健忘。真正让我感受到Alzheimer严重性的是Alice的那句“I wish I had cancer.”,她觉得癌症是个全世界都“公认”的疾病,患了癌症的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筹钱,就医;而Alzheimer让她觉得羞耻,它没有癌症的普及度高,一般人听了就会对患病者投来异样眼光,将患者与痴呆画上等号。所以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处于Alzheimer早期的50岁大学老师不仅仅与自己的疾病,更是与自己的心理抗击的过程。

角色的设定并不是什么贫困人物,相反,她拥有成功的事业,家庭,治疗也并不缺钱。从头到尾,她可以使用先进的设备辅助自己治疗,可以在苹果上面写笔记,给自己提问题,玩拼字游戏;可以和女儿视频,也在专门的Alzheimer医疗机构进行着自己的治疗。

仍旧,主角的绝望和痛苦很好地被摩尔阿姨发挥了出来,影片没有特别安排大的矛盾冲突,只是一系列的事件很平铺直叙地安排在整部电影中,就跟普通的患者经历一样,她会痛苦于自己的疾病,闹脾气,也会在哭过之后和丈夫一起看着大海狂笑。她和子女聊天,也会为琐事争吵。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在最后的speech讲到,自从患病以来,她一直都在学“失去的艺术(the art of losing)”,她慢慢地忘了自己50年来日月积累的财富,事业,人生,慢慢地将自己忘去。”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当一边用马克笔给自己讲过的话标记防止忘记,一边也在想着,“是啊,也许明天,我将我现在讲的这些话也忘了,哦不是也许,是一定。”

要说影片的高潮,大概就是最后她的“自杀未遂”。其实这是一开始她给自己录的视频,当她忘了所有的这一刻到来时,打开这个视频,获知信息“去柜子里将那瓶药整个地吞下去。记住,别告诉其他人。”所以,Alice本身这个人物是悲观的,在早期她就恐惧于还未发生的事情,将自己的后路想好,并且始终羞愧于换上这种疾病。只是,她在前往拿药的路上,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所以最后真的要吞下药片时(我也说不上来她是真的忘了一切而单单按视频行事还是真的想自杀了),被来的管家干涉了。

看完打了三星,其实剧情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主角,所以整部影片让人觉得挺短小,完整性不高。当然,当我在想“一个人彻底把自己遗忘后,是否就跟死去一样?”时,结尾来了,小K饰演的女儿为母亲说了一段话,“Nothing’s lost forever.”是什么呢?她问母亲。

(这是我觉得Alzheimer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复杂性的地方,它严重起来,甚至都不让患者感到绝望,因为她都忘了她患了这病。)

就像此时Alice的表情已不再有以往的睿智,真的看上去就像是患病的人,傻傻地笑着,看着眼前的小姑娘。但她回答地出人意料的迅速,“Love.”

 短评

我想念我自己

6分钟前
  • L.L
  • 推荐

三星半入;不少小段落很感人,比如害怕自己不聪明了无助地依偎在丈夫身边,比如自己给自己录的那段,比如结尾她喃喃地“爱”;摩尔阿姨出神入化的演技让片子增色不少。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影后提名稳,但剧本不是非常好,依靠摩尔阿姨的表演才有了几个情感上的小高潮(如找不到厕所时孩子一样哭出声和给自己的录像),更多时候在以碎片式细节展示女主失去记忆与词语的过程,因而除去那些糟心的部分外都有点白开水。推荐下同为阿兹海默题材的《皱纹》,在表现力上完胜此片。

1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虽然始终认为“星图”才是摩尔阿姨今年的巅峰,但“爱丽丝”里的演技依然无懈可击。老年痴呆症比癌症更可怕之处,在于你根本无法和这种病魔搏斗,人生俨然变成了慢性失去的过程。最后女儿为母亲朗诵的居然是“天使在美国”,落泪了…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的全部生活正在离我远去,我责怪自己不能记清事情,记忆会消失,但我不会放弃,因为以前雄心勃勃的我总是被交流的魅力所折服,我曾经很聪明,我怀念我自己。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资源外泄。看过后表示,朱利安摩尔根本不是此前所说的什么今年没像样的对手所以稳坐奥斯卡头把交椅有望封后而是绝逼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ps暮光女不错,终于从商业烂片中跳了出来,回归当年文艺片小女生的感觉了。

27分钟前
  • 猫妖娆
  • 力荐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3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这片子很美啊…导演镜头感很强,景色人物都拍的很美,而且全片有股暖暖的爱意流淌

35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力荐

Moore阿姨已经成精了,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片子,希望能捞到一个奥斯卡提名。小K越来越招人喜欢,已经彻底摆脱了臭名昭著的暮光的影子。

36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所以 在摩尔阿姨的带领下 那么问题了来了 K到底出不出柜

37分钟前
  • 13
  • 力荐

I miss myself.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I still alive. Julianne Moore is brilliant.

41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原来影片的主要部分并非朱利安摩尔如何去演绎一个患者,让这个角色更真实。而是她得知自己患病时,尚且健康的她对病症的恐惧与焦虑。其实片子本身并没有那么优秀,不过,当她得知自己患病,且是家族疾病,忍不住跟子女说sorry的时候,还是很催泪。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知道,晚风吹走了小仙女。

45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都在说摩尔姨的演技啊,我觉得这就是她信手拈来的正常水准,随便演演就这程度了,都还没到爆仓级。摩尔姨还缺一个特别经典有力、可垂青史的角色给她发挥。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摩尔阿姨低调内敛又细致的表演,患了阿尔兹海默的爱丽丝是坚强又脆弱。当你想自杀时,却一遍又一遍忘了,药放在那里。一个响声,药撒落一地,居然连这念头也一并忘记。冲奥女主一号种子已然是阿姨。

51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大概明天我就会忘记了,但在这里演说于我依旧意义重大。它使我想起了过去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那个精通言语交流而魅力四射的自己。”我在学习遗失的艺术,时不时地,也会想念我自己。

53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非常细腻的感情,迷失,寻找,不甘,各种各种,摩尔是每个眼神都是戏。小K在进步。希望摩尔拿奖。

54分钟前
  • momofls
  • 推荐

第87届奥斯卡最无悬念的影后提名!

59分钟前
  • MattPassmore
  • 力荐

行了,叫喧着奥斯卡的人可以消停了,这片子没戏。颁奖季里大家都喜欢爆发式的夸张演法,或整容自虐,或撕逼大战,朱莉安·摩尔选择是内敛克制的演法,一个根本无法与病魔抗争的女人,最后输的一点不剩,拿到影后提名毫无悬念,至于片子里的其他人都是酱油,这片子也就只剩她一个人的表演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摩尔阿姨加一星

1小时前
  • koala676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