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2016)

HD中字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阿尼奥,康拉德·布盖,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不是杀人犯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2 ) 围绕了中心点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3 ) 制度的杀人犯

看波兰的电影,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杀人狂——Andrei Chikatilo, 同样是体制的杀人,Andrei是在受伤后疯狂报复,而此片中真正的杀人狂,出于何因而杀害12名女子,并没有介绍,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如何制造杀人犯上面。
感觉本片立意很好,有想法也有表达,但对电影的把握不够,观影时不得不多次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才结束,除了关于被告人最终会不会被执行死刑和男主角最终会不会良心苏醒,其他的剧情都可以逐步猜到,剧情仍显脸谱化,从一开始就限定了每个人的角色,注定了某些人堕落,某些人帮凶,某些人无辜受害。
被告人的欲语还休,看得我直到最后都没明白,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killer,他一直没有强烈否认,好像在与男主的相处还十分愉快,于是将自身生命托付给他,给警方一个假的线索说自己在酒吧喝酒,就为了掩饰和保护女友不受丈夫的虐待?在生与死的面前,这太牵强了。此时的假线索更加重了自身的嫌疑;然后似乎与男主达成一致,我招供,但要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所以免死被关进精神病院,可是连搏都还没搏,就放手认命了?还有波兰的被告都没有律师吗?被告一直被警察诱供,也无人深究,或许这正体现了1990年前,那个苏维埃联合各国的文化吧。
与俄罗斯的杀人狂破案中的体制要求不得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此次杀人狂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波兰是承认了杀人狂,但是进一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很快找到杀人狂是谁,解决了大众的担惊受怕,同样是体制,不知道哪个更可恶一点。
所有的线索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烧自己的鞋子,42码,连一个南瓜都很难打烂的“凶器”,彪悍的妻子说他有一天想打我,结果被我打出了门;然后再是诱供子女,这些都显得编剧的捉襟见肘,为了剧情而剧情。
再说到男主的自身矛盾,也表现得哆哆嗦嗦,在制造伪证得时候,他似乎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妻子带了爱子离开,也豪不手软,可是所谓得家庭幸福就此离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朋友对自己的不再信任,而报警酒驾,更加无厘头,一次酒驾就与朋友分崩离析,简直是突破了我对本剧的理解底线,我多次重回想看清楚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结果发现编剧并没有让我多想;恐吓被告的女友,他也做得很到位,然后被告得女友似乎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就被唬住了,再也不想为自己得情人做什么呼声了;说“笑话”的那一次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合理的地方,体制也接受了既定事实,此时的翻供,等于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你一人作弊,而是所有人帮凶,戏必须演下去;可是接着被告试图自杀,男主那仿佛的真情告别,又不了了之,他眼看车库里,被告被送上绞索,可能他此时已明白自己所做的已被体制推上了镁光灯的台前,他已经来不及改台词了。只有被告的模像瞪着他的时候,他还是满眼热泪,可是,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1990年臭名昭著的罪案展示厅被拆毁,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将这个现象直接控诉给了前苏联,似乎有理,又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立意5分,剧情3分,人物塑造2分,总体推荐观看后再去看看《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在好莱坞的完美电影体制下拍出的步步惊心!

 4 ) 被捆绑的人性

作为第二十届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远逊于同名的韩国电影。带着波兰人一贯的沉重和思考,这部影片直到最终都没有讲清楚连环杀手到底是谁,但毫无疑问作为侦破英雄的警官却是不折不扣的杀人凶手。随着案件侦查展开,我们不由得随着主角一起经历了意外,焦虑,绝望,怀疑,兴奋,惊讶,恐惧,然后彻底麻木的全过程。怀着改善生活和改变自身境遇的一点念想参与其中,最终却因为不舍既得利益而失去自我。当然,被既得利益集团捆绑是可乱存在的,但在众多依然保留了人性的同事眼中,他早已一无所有。有人说导演着墨于主角的内心演变,却忽略了叙事完整。我倒觉得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如此甚好,毕竟最终结果如此。难以理解的是替罪人为何除了宣判时的那一声抗议,其余无一辩白。真相早就随着绞索带走了,但真的就不能查清吗?毕竟聂也洗清了?

 5 ) 杀人的不是凶手,是“体制的合谋”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故事主要围绕一个青年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的案件而展开。

电影一开头,一位被残忍杀害的女人在工厂外被警察发现。阴郁的镜头,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青年警官亚辛斯基收到消息后,来到警察局报到。上级告诉他,将任命他为“吸血鬼”案件侦破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这不仅是因为亚辛斯基是个很有干劲的小伙子,更因为最近一位被杀害的女性正是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上级希望他能够尽快破获案件。

亚辛斯基升了职,朋友来和他一起庆贺。但他自己却并不开心,因为这个案子相当棘手。凶手不仅杀人,还诛心。他向警察寄来信件,声明他将杀死30个女性,献祭给红色的社会主义。

从凶手的作案动机来看,此事并不简单。因此,亚辛斯基更加不能掉以轻心。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会议,讨论案件的各个细节。在会议上,有人嬉笑,有人捣乱,但亚辛斯基还是展现出了理智精明的一面。眼下,警方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比如凶手的鞋码是42号。再比如,从信件中他得九分、警方零分的口吻推测,凶手很有可能是个球迷。然而,对于案件大家仍旧是一头雾水。

为了尽快破案,亚辛斯基动用了超前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与凶手的483项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比对,查找到了2万个嫌疑犯。这个庞大的基数让人抓狂。就在此时,凶手再次出动,又一名女性的尸体在野外被发现。上级十分火大,开始对亚辛斯基施压。

亚辛斯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让警员们纷纷假扮成女人在夜间出动,希望以此吸引凶手。果不其然,凶手出现了,警方在公园附近发现了尸体。这一次,警方将嫌疑犯的范围缩小了。当亚辛斯基把公园里的的人员名单,和计算机的嫌疑人名单比对之下,一个人的名字浮出水面:沃尔克·卡拉斯基

这个男人不住在任何犯罪现场附近,但很熟悉地形。他是名警卫,有三个孩子。经邻居证实,他常常对老婆实施家暴。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位受害人加迪克死后,沃尔克就搬家了。无数疑点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于是逮捕他也顺理成章。

刚抓获疑犯,上级和亚辛斯基两人就兴高采烈地向工人党第一书记报告,称他们终于破获了此案。然而,实际上沃尔克在被捕后一言不发,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警方能够找到的所谓证据,也都苍白无力。妻子曾见到过沃尔克在夜晚烧鞋子。警方也在沃尔克的家里找到了作案的“凶器”:一个包裹着皮革的钢棍儿。但沃尔克却始终没有开口承认。

终于,亚辛斯基向沃尔克摊牌了。他为了让沃尔克认罪,欺骗他说如果认罪,就不会被绞死。沃尔克看破了亚辛斯基的诡计,于是佯装同意,然后把认罪声明吞进了嘴巴里。好在,亚辛斯基及时将它拿了出来,并交给了上级。然而,之后的一件事却让整部电影的剧情急转直下。

真正的凶手再次寄来信件,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完成他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亚辛斯基再次一筹莫展。他安排手下去调查最近刚出院的精神病人,这一查可不得了。一位叫科涅奇内的男人,在警方调查过后,杀死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自焚身亡。

面对慌乱的同事,亚辛斯基假装十分镇定。然而,回到家里,亚辛斯却基向妻子承认是自己抓错了人。科涅奇内就是真凶“吸血鬼”。

之后,极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当亚辛斯基询问上级,万一我们抓错了人怎么办的时候。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上级和一心只想稳定民心的书记,开始露出可怖的嘴脸。他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纷纷用荣誉、别墅、彩色电视机等好处迫使亚辛斯基早日结案。最终,沃尔克被判有罪,含冤而死。

纵观全片,《我是杀人犯》的好看不在于它是一部讲述犯罪故事的探案片。而在于,它借助探案片的外壳,抽丝剥茧地揭露出官僚体制的黑暗之处

影片前半段的悬疑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与《杀人回忆》《十二宫》类似的犯罪电影。但随着亚辛斯基一步步探寻真相,他人性之中由善到恶的转变,使得影片愈发深刻。在知道真凶后,亚辛斯基逐渐黑化,并开始为了结案而不择手段。在法庭上,他因为一直找不到沃尔克作案证据而十分苦恼。于是,便让沃尔克的妻子教唆孩子们作伪证。

可惜的是,当法官听到了那些糟糕的证据后,一度表示要驳回案子。这可把亚辛斯基急坏了。于是,他又心生一计,让自己的情妇去勾引法官,然后拍下两人在一起的照片,以此威胁法官改变想法。

可以说,影片中对男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致描摹堪称一绝。比如,亚辛斯基和儿子的两次掰手腕比赛。开头时,亚辛斯基刚刚当上主管,因此他全力以赴,毫不相让。这反而还引来妻子的嗔怪,就不能让一下小孩子嘛。当知道自己抓错人的时候,亚辛斯基和儿子又掰了一次手腕,这一回儿子却很轻易地战胜了他。此时,真相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压得亚辛斯基奄奄一息,绝望至极。于是,他索性助纣为虐,一黑到底,将一个无辜之人送上了绞刑架。在这个过程中,他泯灭了良知与人性,演绎了一出令人惊骇的“制造杀人犯”。影片的结尾,当亚辛斯基站在谋杀案展览厅中,望向沃尔克的人面模型时。一股强烈的讽刺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影像中,一实一虚,相互呼应,更凸显出本片的主题。到底谁是杀人犯?又是谁制造了杀人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人说你是杀人犯时,你不会承认。但是当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一万个人说你是杀人犯呢?沃尔克后来在监狱中,也开始疑惑地反问自己。“我杀了那些妇女吗?我也搞不清了。”

在影片《我是杀人犯》中,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自焚的真凶。而是在权力的威逼利诱之下,警察为了步步高升,书记为了政局稳定,法官为了自身利益,而“合谋”杀死了一个无辜之人。1977年4月26日,沃尔克在警局楼内的车库中被实施绞刑。1990年,波兰那个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被拆除。

面对这一幕幕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遗忘。而对于本片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也不应把它仅仅当作一起冤假错案来看,它关乎历史,更关乎人性。同时,它也随时在提醒着我们,权力对人的腐蚀是多么的危险与可怕。

 6 ) 似曾相识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短评

叙事很成熟,剪辑也有特色。起码有电影的气节,这样的题材丝毫没有畏手畏脚。#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警方黑幕,可不只在波兰有。

12分钟前
  • pulpfiction
  • 力荐

太棒了的电影。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犯?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17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真事为原型。70年代初出了一个号称要杀30个妇女的连环杀手,在杀害12个时,警方逮捕了一个嫌疑犯。尽管证据不是很足,疑点颇多,从办案的直接负责人到警局负责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嫌疑犯成为真正杀人犯。最后法官也被拖下水。影片想讲的是“我们”是杀人犯。

20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25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1. 社会主义铁拳下,有多少冤死鬼。事实不重要,我要完成革命任务才重要。我们的夏树彬案,拍起来是不是能够拿奖无数啊。2. 买彩色电视机,需要票,才能购买,跟我国一样的。

2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SIFF#意外见到了主创。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剪辑叙事都很流畅,两段主配乐印象深刻,男主表现也不错。

30分钟前
  • Stranger
  • 推荐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35分钟前
  • 身似
  • 力荐

#SIFF20#最佳导演。要不是在讽刺社会主义,就显得太平庸了。

37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前社会主义国家40年后拷问司法体制和人心叵测,不知道40年后的我们能看到聂树斌案的based on true story么?最后一个镜头那个对视太震撼了

45分钟前
  • zhample
  • 推荐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5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5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1小时前
  • 小明
  • 推荐

一开始还在想,哇,好纯正的社会主义风味刑侦片,比那些动不动就拔枪互怼的资本主义玩意有意思多了……后来,这并不是什么刑侦片啊,人要面对自己其实是非常难的,最近老是想起这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小时前
  • 桑丹司
  • 推荐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1小时前
  • Mumu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