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玉石的人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挖玉石的人 剧照 NO.1挖玉石的人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Poverty Cinema...(可拍可不拍)

教授:这是poverty cinema,电影形式对应叙述和主题。

我:导演拍电影的想法蛮好的,不过这电影可以拍,但没必要。

电影鉴赏课上看得懂的电影可以被拿去分析、论述,讨论其中不足。看不懂的电影统称为艺术👏,没有不足,任何element的存在都暗含奥妙。

黑格尔老人家说:存在即合理。既然这部电影存在是必然,那我就来正经八百讨论一下吧。

在形式上,电影完全印证了povertycinema的关键要素 — 穷。全片仅仅是由一个个原生态的long take组成,没有镜头运动,没有剪辑技巧,没有灯光效果。摄像机拍到什么观众就看到什么,加上不时出现的摇摇欲坠的手持相机拍摄的片段,呈现出一种homemade quality。唯一经过后期加工的背景念白音却是体现了渗透缅甸人民生活的佛教文化。不受任何繁杂的cinematography干扰,整部电影就是工人的生活。

作为一部纪录片,电影对挖玉石的人的生活进行了追踪式的描写,从摆弄机器到手锤山石,从扎堆吃饭睡觉到并排穿袜子。其中有一个片段向观众详细展示了工人如何清洗原石,工人手洗石头的时间之长、态度之诚恳、目的之明确,与导演创作这部可有可无的电影之用心,于镜头外遥相呼应,堪称经典。

如果您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富余出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欢迎来看这部纪实电影!在大脑放空的状态下感受工人们劳作的艰辛、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感以及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难能可贵的心态,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

评分⭐️⭐️⭐️向arte致敬!

今日份的胡说八道结束。

 2 ) 根本不配称之为电影

我至今都有一些小情绪!情绪在于导演的这种剪辑方式我完全不能理解。生活状态一定需要每个长达数分钟的镜头才能来反应吗?这104分钟的片跟现在大陆风生水起的互联网直播平台的镜头呈现几乎无异。但被包装成了一步104分钟的电影,全世界博钱博奖博掌声,我觉得是令人羞愧的。我想这个电影有人看,有人认可,多数是出于导演本人的缅甸人身份和这个非法采玉矿,以及战争背景的考虑。但是电影本身,有没有能力让观众不通过字幕陈述来了解背景,不通过导演现场讲述来明白影片的始末。说白了,电影没有起到电影本身应该担当的作用。如果不称之为电影,而是作为导演关于缅甸这个地域和历史的演讲的前导视频,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但还是请导演注意把握时间。

 3 ) 是完完全全的真实人生

个人觉得如果你有两个小时可以耐心看完一个现实的几乎不加修饰的展现社会最底层生活一小撮人的生活,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片子的修饰看上去似乎不太有,这也绝不是一部商业片。我是在今晚香港独立电影节观看的,仅排一场,70块钱的票价,目测全院100-200人,不知道制作者赚不赚得到几千块。大多数人甚至未必会认为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但它的可看之处至少在于这是很罕有的题材。

漫长的镜头给你充足的时间静下来以及思考。这部纪录片里拍下的缅甸玉石矿工让人很自然想到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而无论是这个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还是城市工人小市民,或者“层级”更高的汲汲营营的白领、金领、富人、官员,当细化到一天的劳作吃喝娱乐休息,或许本质并没有那么的不同。而最终的意义,对于给妻儿汇钱打电话的矿工是支撑家人过上好日子;余华的解读是《活着》;在缅甸盛行的佛教的结论是“无常”、“因果”;扎克伯格认为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美好的向往人人都有,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间或发生的小幸福/大悲剧,让人日子过得越长,无力感就越深。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人生的轨迹多么难以捉摸。有时候觉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会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如果极度幸运地拥有一份真心热爱的事业、一些深爱的人们,那么此生已无憾,怎敢不珍惜。

 4 ) 亡命之徒

整部影片前半段就是緬甸非法礦工的日常:
上工、準備上工、吃飯、講話、日日夜夜…
加上每段幾乎都是動輒好幾分鐘的鏡頭
 如果精神不好肯定會睡著

一直到最後面才製造出了整部片的高潮
一名礦工正在檢查疑似玉石的收穫
並與家人們通話
 充滿了夢想與希望

接著的卻是因意外受困的礦工們正受到許許多多工人的搶救
那畫面就像一群螻蟻正焦急的爬行
玉石不知是真是假
也不知道剛那位礦工是不是正受困在內
 這種亡命天涯的賭徒人生比起玉石卻是再真實不過

 短评

趙德胤的劇情片像紀錄片;紀錄片像監視器畫面。(趙導說:因社會環境因素,有些畫面是直接請工人拍的,他們拍一個長鏡頭高達四小時。剪輯很難。)

8分钟前
  • Nn
  • 还行

佛系拍片,佛系剪辑,佛系放映,佛系座谈

11分钟前
  • Entelekheia
  • 推荐

趙德胤拍紀錄片都像是拍遊記,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每部片座談訪談都講一堆有的沒的觀感就會好很多。第一顆長達十五分鐘的鏡頭真的會有睡死風險

14分钟前
  • 滅天地陷李竣弦
  • 较差

可以从《挖玉石的人》那里获知,赵德胤的悲观主义源于佛学。他大概信仰因果轮回与人的无为,然而却几乎不太相信人可以改变世界。寻找“宝玉” 的工人顺着虚无的隧道最终找到了大观园,结果自然是见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空想家在求而不得的条件下,证明了人生不过是一个磨难的游戏和一场怡红色的梦。因为侯麦的《绿光》所以我敬爱这些风尘仆仆内心恳切的人,马克思终其一生也论证不出人类是拯救还是毁灭。但他却坚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无作为亦是一种作为。

19分钟前
  • Muto
  • 推荐

超长镜头下的日常生活,无所谓深入,不讲究叙述,只是在记录,随性之中透露出着慵懒。

21分钟前
  • 阿孝咕
  • 还行

HKIFF第一次看赵德胤 是翡翠之城 好感度三星 后来在诚品读到一本关于他的书 好感度四星 今天在中大见到本尊 好感度满格 触顶 爆棚 想嫁!

26分钟前
  • 你说什么?
  • 推荐

观众看着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情绪上产生焦躁,与之对应的却是缅甸劳工日常经历的苦难。

31分钟前
  • yuan
  • 还行

纪录片的形式作为一个窗口,框住赵德胤内心对本土文化二度求知与对外来知识吸收细化的碰撞冲突,浓缩成一份自我电影美学的创作执念:以外界声音打乱连贯性(且比画面内容更为丰富),间或提示摄像机的存在(打破直接影像研究),承认电影作为社会一环对现实关切与改变的缺席,却又难言割舍。

35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缅甸是个没有希望的国家

36分钟前
  • 福州牧
  • 较差

观察式+单个场景单个超长镜头。两个对照:赵的另一部《翡翠之城》,有一点素材上的重叠,但《翡》结合缅甸历史与导演个人家族史,以第一人称叙述,叙事信息更多;王兵的《德昂》,都是危险如家常便饭下的日常生活,个人更偏爱王兵的,那种危险无处不在和生活寻常继续的对照更明显吧(导演本人有点帅

37分钟前
  • 冬旅人
  • 还行

才想起来18年上学期,上庄老师的“世界公共事务”,我写作业找资料看过。当时庄老师想让我把那篇小论文写的深一点,但我觉得困难就没继续。真是遗憾。2020了,他不能和我们一起跨入一个新的纪年。

38分钟前
  • 横柯
  • 推荐

通过十几个长镜头勾勒出挖玉石的人的生活状态,听了导演的讲解明白了叙事的大体思路,还是挺有想法的。长镜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详细的观察细节。

39分钟前
  • 黑道快餐店
  • 推荐

翡翠城的日与夜像土拨鼠之日一般不断重复,挖玉石的人像西西弗斯般永不休止,此处提供了缅甸社会的一个缩影。尽管缅甸拥有富余的自然资源,却因政治和内战等原因,大多数的普通人都难以维生,只能冒着矿难的危险去玉矿区非法淘挖。

41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看完翡翠之城再扣一星吧,素材是稍早拍的而且是未加修饰大段长镜头的原始记录,只在最后有解释说明的字幕,所以可看度或理解上费劲一些,赵德胤也自嘲法国电视台购买后夜里播放可治疗老年人的失眠,但剪辑还是有叙事规律的。最厉害的随着人物的行走劳作吃饭睡觉休息,观者也会有相关的累困饿饱的感觉。林象朗园。

46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非叙事性直接观察式纪录片,为了在场而在场,合我胃口的“大闷片”。有趣的是,这片和王兵的《父与子》诞生于同一年。

51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無調性、日常反覆、直接電影

56分钟前
  • のり子
  • 还行

arte电视台风格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没有玉石,只有工人。长,太长了,花一个多小时看工人一言不发地挖地,挖人。但喜欢伍和家里人通电话的一段。

1小时前
  • 甑皮岩古人类
  • 还行

導演 : 對我來說,電影沒有地域性的問題....。

1小时前
  • neema
  • 推荐

素材并非导演本人选择拍摄或是许多人为这部纪录片的冗长与无聊辩解的理由,然而龟井文夫拍摄《上海》时也没有亲临现场,通过给摄影师列清单的方式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这不何尝也是一种方式?换言之就算这真的是所能入手的最有趣的素材了,为何不压缩至更合适的长度?一定要又闷又长才够艺术吗?荒谬

1小时前
  • 防寒对策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