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

完结

主演:朱晓渔,李立群,于荣光,颜丹晨,吕一,何冰,邵峰,倪大红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剧照

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2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3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4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5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6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3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4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5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6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7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8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9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抗倭英雄戚继光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弘扬正气 歌颂保家卫国的情怀  历史正剧 壮怀激烈的战争史诗  自十三世纪开始,倭寇为患中国,明朝嘉靖年间贻害最烈。权奸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军队无能。日本九州藩招揽武士浪人,勾结海盗大举入侵,略地屠城;中华帝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海权挑战!山东世袭将军戚继光逆天而生。他反叛不羁,屡屡闯祸,幸得严父和恩师循循善诱而成为文武全才。他娶得悍妻,反而养成他非凡的耐性;早年赴京考武举,结交了未来的贤相张居正,在政治纷争中共筹国家海洋战略;他知遇浙闽总督胡宗宪,助其完成中国第一部海防图集《筹海图编》;他携名将俞大猷、智囊徐文长,在腥风血雨间谱写传世兵法;他创新武器,打破传统抗倭战术,锻造出戚家军,打赢了第一场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大国手之才子佳人羽球英雄油海先锋贴身女保镖一站之隔战国2011男人如衣服镜头下的爱情堡垒第一季非凡家庭第一季失踪女人约瑟芬杀手夜狂热海狼(原声版)上丹心燃情女生部里的秘密紫棠海鲜陆战队低俗怪谈第二季恐怖海湾夜凛神探 第二季猫变杨贵妃外传犬王午夜凶铃2孩奴电玩先锋第二季家庭时间年度推销员男孩们回来了难以破解伏虎武松相伴到永远心灵旅程风间公亲-教场0-无价脐带大清十二刑我们所钟爱的一切售命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三季戴维斯夫人第一季魔高一丈粤语

 长篇影评

 1 ) 毁了我心目中的戚继光

这部剧期待了很久,没想到拍出来是这么个鸟样,实在失望!此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把戚继光塑造得太完美,他是贪了,他是纳了妾,他是搞过关系,怎么了嘛?可他为国为民,人家贪是为了荣华富贵,可戚贪是为了抗击倭寇,保家卫国,何须遮遮掩掩?要知道戚晚年可是一贫如洗,可以想象平生以荡平倭寇为志向却不得不去做违心的事的时候是多么的悲哀,这才有有血有肉的戚继光,这才是真英雄!

 2 ) 千古风流徐文长

2015年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对徐渭的塑造有点意思。

第一集,男主戚继光边喝酒边听戏。台上唱的是《击鼓骂曹》,台下坐着作者。看客:“大冬天拿扇子扇什么呢?”废话,当然是cos演义亮了。胡宗宪多威严一人啊,介胄之士见了他,像诸侯见项羽一般,跪着头也不敢抬。只有徐文长在他麾下想进就进,想出就出。

小戚很有批判精神,“曹孟德毕竟是才高功大,用他影射严某人,真是折煞曹孟德了。”徐渭一听,知音啊,收起折扇就坐过去,“请问,这戏怎么就折煞曹孟德了?”定要讨个说法。官兵就来抓人了,“尔等胆大包天,竟敢在此观看反戏!”

下一个镜头,胡宗宪来衙门领人,“徐渭啊徐渭,你能让我省点心吗?”文长笑嘻嘻,“严嵩这个老贼,哪配得上我徐渭管他叫阁老啊?”又求情,能不能把刚结识的几个后生也救出去。胡板脸,“你干吗?你想干吗?”晓得看“反戏”死不了人,成心让他们先蹲一会儿。

小戚在牢里气焰嚣张,“老子骂的是严嵩,又没骂圣上!”徐渭犯轴了,还要问他:“这个戏怎么不好?”戚:“胆子太小了!想说的话不敢说。就这样还敢自称戏曲家?”徐:“你懂个P啊!”

这段情节如同编剧的夫子自道。

彩蛋1:演员和画像神似

明人十二肖像图

彩蛋2:总督居然还看老三国

胡宗宪之死

杨慎的《临江仙》被毛本演义置于卷首。“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则是94版主题歌的题眼。历史的天空,正好那几颗星辰被人们看到。

徐渭一生跌宕,能知彼用彼成就事业的,唯胡宗宪一人。正如夏日肆无忌惮的青藤,把最后一片叶子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首发于2020年4月

 3 ) 还算不错的主旋律片

总体脉络没错,编剧想突出戚继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运筹帷幄的大将的过程还有他克服万难整军灭倭的决心,战争戏还不错,虽然鸳鸯阵就只有22集有摆出来(请专业人士来演的),但能有就不错了,服装道具虽然还是不够符合史实但也是考究过了的,官场戏中老戏骨们的表演很出彩,尤其胡宗宪演的出神,就是把汪直之死强加于戚继光头上太颠倒黑白,不过一部主旋律片也不能要求太多,在今天烂片扎堆的情况下可以给个80分了。还有这片一定是删减过了的,才30集,之前明明报的是40多集的,剧情明显有些急了。

 4 ) 一部受立意限制的剧,李立群是最大惊喜。

这几天闲暇时间冲着邵峰老师补完了《抗倭英雄戚继光》,说说几点感受。

基本符合史实,部分为了戏剧效果做了改编可以接受,绝不是抗日神剧。

演技点评:

朱晓鱼:文戏还行,给个七分,受人设限制发挥的范畴比较小。但是这个武戏,于荣光您是怎么带的他?武戏绵软,和武力值设定不相符衬,武戏只能给五分。综合六分及格。

颜丹晨:从一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接受她是个女中豪杰的人设,虽然感受到她在努力改变之前戏路的形象,但是无奈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OK的,不打分了。

邵峰:人设限制也很大,但是和李立群最后一场戏真可谓势均力敌,且二位老师都是难得的全程自己配音的,凭此8分+。

何冰: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底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此剧非常遗憾的没有使用原音,我不明白为什么?太忙了没空配音吗?当然我不是说张震老师配的差,当一个演员有充分的台词功底的时候,始终是自己的声音最贴脸最合适。配音扣一分,七分。

于荣光:又一个受限于人设的,打分略过不表了。

李立群:我要特别表扬李立群老师,真的,他的表演和台词太棒了!妈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会因为李立群的角色哭的几乎崩溃了!李立群老师饰演的胡宗宪,他不顾清流的言论贪墨阿谀奉承严嵩成为严党,换来自己对于海防对于戚继光的发言权。他是个贪官,这毫无疑问。但是他是个坏人吗?这个我无法下断言。在最后彻查严党的时候,因为严嵩获得或对大明朝好或者不好的大小官员一概清算的时候,戚继光也不可幸免,即便他做的是为了海波平的大丈夫所为。为了彻底保全戚继光,胡宗宪把原本属于戚继光的贪墨于严嵩勾结全部一人承担之,面对着期待他交代出戚继光的嘉靖帝,他不住地叩首一声声的说“我是贪官!我是贪官!我是贪官!”的时候,我真是被这表演的张力感染的不行,无可抑制的泪流满面。我个人认为胡宗宪真是这个剧里最好最出色的角色,我给十分满分不接受反驳!

此处批评张居正的演员李东翰,麻烦您不要演戏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一脸要拍杂志拍广告的笑好吗?有好几场戏别人演的好好的您一露脸就破坏气氛了造吗?不想打分了,债见!

 5 ) 标新立异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抹黑民族英雄

这篇贴子是针对那位发表《民族英雄是一碗可怕的毒药》的贴子的人说的。我只想说,现在不少人在心态方面愤世嫉俗得厉害。

比如说,主流史观认为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有些人读了点书,知道了倭寇的成员中有很多是中国人,顿时就觉得自己懂的比别人多(当然,我说的是发这篇文章的那位)。然后,就脑洞大开,产生联想,把戚继光从民族英雄说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实际上,如果这哥们读书再多一点,或者说他如果不是故意假装自己不知道“农民起义”的真相的话,就应该明白所谓的“农民起义”并非全部是“义举”,历来“农民起义”固然有逼上梁山的苦命人,但其中也不乏趁机作恶、杀人放火的流氓无产者。所以现在史学界不再用“农民起义”这一褒义词形容旧式农民战争,而是用“农民运动”这一中性词形容旧式农民战争。说白了,如果农民战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那就不一定是“义举”了。

发表这篇文章的那位,显然是知道倭寇的组成的,显然也知道沿海有人响应并支持倭寇,但他选择性忽略三件重要的事——第一,倭寇中终究是有日本人的,除了汪直这个倭寇头子是中国人之外,跟着日本人混的中国人其实更多,所以这类人,无疑是汉奸;第二,即便是汪直,也早就逃离中国,居住在日本了,你试想,一个住在外国、时不时领着中外联合的强盗去中国沿海抢劫的中国人,这种行动算哪门子“义举”?那些响应倭寇的中国人,与抗战时期追随日本太君的中国人有什么两样?就因为他们对倭寇友好,难道倭寇之乱就可以硬生生转化成“农民起义”了?第三,倭寇在沿海恶行的相关史料,发文章这位一句没提,他是真的没找到还是找到了却不说?用这样一些刻意忽略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思维,仗着自己知道“倭寇中有很多中国人”这一史实,就选择性忽略倭寇中有日本人、倭寇犯下恶行的事实,打着“民族主义是毒药”的旗号,否认我们的民族英雄,这还叫智者吗?这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国家早就有批判了!

不是说懂点史实就可以妄用史观,史观的重要性不见得就比史实低。而且,标新立异不代表一定要去抹黑我们原本的民族英雄,标新立异不代表抹黑一方的同时就刻意洗白另一方。倭寇就是倭寇,说一百遍,不管倭寇的组成如何,恶行就是恶行,干坏事就是干坏事,消灭倭寇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应该做的事情。

 6 ) 海防英雄戚继光与海权英雄郑成功

明代的两位民族英雄——戚继光与郑成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两人都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1528年,戚继光出生在黄海边的山东半岛,父亲戚景祥是明朝世袭将军;
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东海边的日本平户岛海滩,父亲郑芝龙是明末闽南人,大海商兼海盗。
他们都在风云变幻的时势下,驰骋海上,成就一番功业:
戚继光面对的是“北虏南倭”,北方有蒙古入侵,南方沿海是倭寇之乱;
郑成功面对的是,北方清兵入关势如破竹,南方沿海是荷兰占据台湾开辟远东殖民地。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出色地平定南方倭寇,抵御北方蒙古。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断,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两岛为基地,北伐南京试图恢复中原的军事行动,可惜告于失败。但他东征台湾,最终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
不论是个人志向,还是实际功勋,戚继光与郑成功,都无愧于英雄这一称号。而在这些共同之处的背后,却隐藏了这两个英雄最根本的分歧:郑成功所出身的海上集团,就是戚继光曾经打压的海上势力——明代中国海商-海盗集团。这个集团有联合,有继承,也有争霸和火并。“霸主”先后有王直、王滶、徐海、李旦、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等人。

在浙江台州-三门湾的蛇蟠岛上,有一座五人群雕:东海枭雄。蛇蟠岛是个魔性的地方,据说从前有过很多灵异事件,也曾是海盗盘踞之处。正所谓绍兴师爷、宁波客商、台州绿壳(方言:海盗),一路东南,越是远离中原,越是“荒蛮”。不服中原王朝管教的海盗啸聚东海。
“海盗祖师”孙恩:反抗东晋朝廷,兵临建康,转战吴越,最后进攻台州的中枢要塞——临海城失败,赴海自沉。
其妹夫卢循,继续南下闽粤,一度攻破长江防线,然终兵败交州,投水而死。
“浙东海精”方国珍:台州路桥人,贩盐起家,元末以海上势力控制浙东,在台州府城临海筑台称王,最后投降朱元璋。
“净海王”王直:明代大海商-海盗。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反抗海禁政策,武装走私,使浙江双屿港成为东亚贸易中心。双屿、沥港先后被扫荡后亡命日本,控制平户一带,建立东亚最强大的武装海商集团,希望朝廷能开放贸易而接受招安。然终被杀,临死道:“死吾一人,恐害两浙百姓。”死后局面失控,“嘉靖大倭寇”动乱爆发。
“万船之王”郑芝龙:明末清初大海商-海盗。发迹于日本平户,活跃于东海、南海。在海权勃兴的时代背景下,他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势力,垄断东方贸易航线,周旋于东亚与西洋各大势力之间。后归顺明朝,成为南明隆武政权的支柱。打败荷兰人,取得制海权,大规模组织福建民众移民台湾。清朝入主中原后,不顾郑成功劝阻而投降清朝,最终被清廷囚禁、杀害。
海上活动进入高潮期的明代“东海枭雄”们,他们的兴衰荣辱、是非功过,都要追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禁海国策的那段历史。

明代以前,中国历代对于海洋总体是开放的,特别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但是明朝建立后却迅速走向禁海。朱元璋建国伊始,就对东南的大海保持一种警惕。朱元璋崛起于江淮,其下层社会出身的背景促使他倾向建立一个稳定的、内向的小农社会。而他早期的对手,割据太湖平原的张士诚,割据浙东海滨的方国珍,分别是盐工、盐贩出身,相对具有海上背景(尤其是后者方国珍),对商品流通态度积极。朱元璋建国后,他所要建立的,是一个“大陆农业帝国”。他考虑,一旦对民间开放海洋的话,民间海上势力崛起,长此以往,内陆农业为本的经济体系会根本动摇。执政之初,他就迫害了江浙商业贸易巨富沈万三(原张士诚地盘),而方国珍一些部下流亡海上,也进一步促成朱元璋实施海禁。
相对具有战略眼光的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证明中国绝对有控制海洋的实力。而他的战略,也并非“通洋裕国”,而是确立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商业贸易模式,并非继承宋元的自由贸易,而是确立官方贸易秩序,禁绝民间贸易。随着这一朝贡贸易的“华夷秩序”得以成功确立,朱棣去世后,明朝政府各方利益集团围绕着航海和贸易制度,展开论争与博弈。从当时掌握舆论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观点来看,远航活动劳民伤财,危害民生;而对于朝贡贸易的现实既得利益者来说,“国营贸易”可以垄断贸易的利润(后来事实证明:长期以来,西班牙开辟的美洲殖民地产的白银一大半都通过这种贸易流入明朝),而一旦开海,民间资本参与海外,将难以控制,利润垄断模式也将被打破。博弈的结果就是,连大规模官方远洋活动也取缔,全面禁海。
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随之产生。没有大规模战乱、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越来越发达,物产愈加丰富,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民间贸易需求和人口流动(朱元璋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流动)需求都不可遏制地增长。但是这些需求却被禁止。正所谓靠海吃海,地狭人稠,不利农耕,海外贸易需求最强烈的东南沿海地区,只能冒险走私。而走私风险极大,已经获得贸易利润的民间走私集团,于是纷纷购置武器,雇佣军队(如王直等人雇佣日本武士,即“倭寇”;郑成功手下有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雇佣军),成为武装走私集团。就这样,明朝中期以来,这个武装走私的中国海商-海盗集团,纵横东海,对于明朝政府来说,他们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强大海上势力。而强硬派朱纨的铁血禁海政策,进一步激化两者对立(朱纨本人是个很符合传统儒家道德的士大夫),眼光长远的胡宗宪试图招安王直使其为大明所用,却被坚持儒家道德立场的王本固抢去,以道德舆论逼其处死王直,最终局面失控,倭寇之乱全面爆发,沿海各省陷入动荡,直到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干将转战各地多年才最终平定。

就抗倭战争而言,戚继光无疑是个英雄。他改进作战武器和战术思想,改革卫所制度,荡平沿海的骚乱,确保了东南赋税重地的稳定,也直接维护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戚继光成功地使得今后数十年大明的海疆再无战火,因此,他是海防上的英雄。
而一个世纪后的郑成功呢?明末清初之际,他率父旧部坚持抗清,攻南京而不克。只能凭借海上势力固守福建沿海。后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全力经营。因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多次屠杀华人,他甚至欲攻取菲律宾。然而壮志未酬而暴病,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颜面而死,年仅39岁。
比起戚继光,郑成功的命运可以说是悲壮的。他面对的时势更加严峻,敌人也更加强大。强势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以鲸吞之势扫荡中原的清政权,远非定期南下侵扰的蒙古鞑靼-瓦剌部落可比。而持有西方先进武器,号称“海上马车夫”,正处于17世纪全盛期的殖民帝国荷兰,也远非昔日由中国武装海上走私集团+日本雇佣军组成的杂牌军“倭寇”能比。郑成功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的“海权”思想,他是海权上的英雄。
通洋裕国:父亲郑芝龙的崛起,在于“通洋裕家”,通过海外贸易成就郑氏家族在财富和军事上的地位,而郑成功比起父亲,更具有“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提出“通洋裕国”,以海外贸易为岌岌可危的南明隆武政权提供经济支持,在隆武政权灭亡后,与降清的父亲决裂,自立为藩,继续坚持海外贸易,经略南洋,维持并进一步发展郑氏集团。
夺取制海权:郑成功凭借海上优势,控制沿海岛屿,伺机沿海、沿江北上,坚持抗清。作为陆权帝国的清政府,尽管控制中国大部,仍然奈何不了称霸海上的郑成功。而在与荷兰殖民者的斗争中,郑成功从金门-厦门出发挥师东征,横渡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通过海上决战歼灭荷兰舰队,夺取台湾海峡的制海权,然后围困荷兰人在台湾岛的据点,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击退援军,包括退走来自荷兰远东基地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舰队,最终收复台湾。
海权战略: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为首的西欧各国开始殖民活动,世界逐渐走向整体。在远东,台湾岛是东亚大陆(中国本土)、日本列岛、东南亚三个地缘板块的要冲,占据台湾,就可以同时面向这三个板块进行贸易通商和殖民活动。这就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来到台湾进行殖民活动的原因之一。与欧洲殖民者的经济模式相似,郑芝龙-郑成功集团也是因海外贸易而崛起,他们父子同样明白台湾在海权上的战略地位。因此郑芝龙在台湾海峡的料罗湾海战击败荷兰人,并且大规模组织福建移民去台湾,郑成功更是击退荷兰殖民者,直接在台湾建立第一个汉族政权。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就逝世,如果他有幸活得更长久一些,无论他下一步的战略是以台湾为基地北上继续抗清,还是南下进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或者短期内不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而致力于稳定台湾,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会继续坚持贸易通商,进一步加强海军,控制东方的制海权。
然而,天不假年,1662年,郑成功39岁英年早逝,他还有太多的使命没有完成。关于他的评价,正如对手康熙皇帝撰写挽联道:“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台湾的明郑政权,在1883年最终被清朝攻取。对于郑家,或者明朝遗民来说,这无异于是个重大的不幸,因为最后一个明朝旗号的政权灭亡。而对于清朝来说,统一中国完成了重要一步。更重要的是,从中国地缘稳定的角度来看,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为中国地缘板块的完整,特别是进出太平洋的自由,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暂时抛开君臣大义和民族、种族问题的思维方式,单单从地缘的角度分析中国的陆权和海权。那么,无论是立足东海(中国-日本沿海岛屿)的倭寇,还是立足台湾海峡(金门-厦门-台湾)的郑氏集团,抑或是立足西欧、占据亚洲主要海峡据点、控制东方贸易航线的荷兰人,都是海权势力。而完整控制东亚大陆的明朝、清朝,都是陆权势力。
不同于日本、希腊、西欧这些依靠海岸线的半岛、群岛国家,中国处在东亚大陆,拥有最适合农耕的大平原。这也确立了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为本的大陆政权体系,而“南船北马”,南方的长江、运河、湖泊造就了内河水师,北方的草原造就了骑兵,而中原和南方山地丘陵造就了步兵。统一中国的政权,拥有这些军事力量,就能成就强大的陆权帝国。而中国的海权力量,只能在沿海的狭长海岸线上活动,要么附属于大陆的中央政权,一旦试图武力挑战中央政权的统治秩序,必然面临失败。所以14世纪的方国珍、16世纪的王直、17世纪的郑芝龙这三个海上集团领袖,尽管年代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愿抗争到底,而是见好就收,希望和解和招安。因为中国的地缘特点决定了,沿海势力终究只能影响沿海,难以渗透内陆,就像盛夏的台风,虽然强烈来袭却只能影响沿海省份。反之,统一北方和中原的政权,就能集中强大的人力、物力,进一步统一沿海,就像冬季几乎覆盖全国的寒潮。所以选择与大陆清朝政权抗争到底的郑成功,他的家族割据台湾的海权势力,最终还是无法对抗康熙皇帝所统治的,拥有东亚大陆的陆权帝国。

收复台湾后,清朝继续向西北的亚欧大陆腹地扩张,超过以往朝代,对汉满蒙回藏五个板块实施有效统治,并在外围拥有一批藩属国,建立了强大的陆权帝国。然而,进入19世纪,西欧各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从东南沿海敲开大门。此时的英法,早已不是16、17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同样也是海权帝国的英国,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的日本,历经明治维新,也一跃成为海权强国,甲午一战,就是海权战略的日本,击败海防战略的中国(清朝)。因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战略是夺取黄海的制海权,而北洋舰队的战略仍然停留在守卫沿海的传统海防思路,而不是主动出击,海上决战,取得制海权。《马关条约》的耻辱,其实也是海防战略败给了海权战略。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本质上也是明清时代压制本土的海权造成的。道理很简单,大海就在那儿,大海的价值也在那儿,你不主动去要,别人总会来要的。一旦坐视大海沦丧,不禁很难再拿回来,而且对手会以大海为基地,进一步挑战大陆腹地。那样的痛苦,就像燕云十六州之于北宋一般。
汉朝和唐朝的强盛,在于统一中国本土后,进一步沿着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建立陆权帝国。因为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就在西域。控制西域,意味着在军事战略上夺取中亚的核心制高点,在经济上控制商贸中心,在文化上输出中华文明的同时引入印度、波斯、希腊-罗马、伊斯兰各文明。盛唐的开放和包容亦源于此。而进入宋朝,燕云和西北地区控制权的沦丧,促使宋朝转向东南方的大海,建立海军发展海权,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外贸易。再看当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一带一路,正是对昔日这两条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复兴。
而到了明朝,世界贸易的中心已经从陆上丝绸之路转到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能够有效地把这些中国人的海商-海盗招安,由他们去海外开拓,开拓的土地都归于大明,本来就是两利的事情。王直也一直持这个观点,他希望能够接受他的招安,由他降服分裂混战的日本各藩;郑芝龙也是希望招安,但是明朝与海上势力的和解来得太晚,此时明朝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在大航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中国民间的海商-海盗,原本也是可以和同时代西欧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一样,远航海外,开拓新的世界。

“亦商亦盗,舰船浮沉三千里。可褒可贬,海洋纵横八百年”。从传统王朝史观而论,那些东海上的枭雄们,不服王化,抛弃土地和祖宗,打家劫舍,是海贼、倭寇。但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而论,作为中国民间海上势力的代表,他们控制海权,建立海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建立海上交通网,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海防,还是海权?戚继光和郑成功用毕生心血实践自己的抱负,而这个问题,最终还是留给我们后人解答。

 短评

抗日神剧终于延伸到明朝了

5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很差

支持国产历史剧!

10分钟前
  • 啊鑫
  • 力荐

看起来剧组实在穷得和戚家军刚成军时一样……动作设计是军营兵技和港风特技杂糅,武戏无法出彩。文戏以胡(宗宪)徐(文长)最精,台词略逊。微见1566和倭踪的影子。

13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看着看着开始谈恋爱了,闷……戚继光用兵如神是真的,以一当千也是真的,这是历史不是夸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别说是抗日神剧。主角性格有点崩,算了,看完再评价改分(看不完想的起来也会改)。

16分钟前
  • 苏愿
  • 还行

不功不过

20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老实说,这部剧在央视播过的主旋律古装片中已经算是可以的,虽然造型奇葩,一到战争场面就慢动作,但好歹能我让打起精神撑到看23集了,最遗憾的就是倭寇的造型,完全没有代入感,实在不行,导演你去隔壁鸣梁海战剧借两套行头也行啊

23分钟前
  • 忘川之石
  • 力荐

不错啊,主角颜正,配角演技杠杠的。还要啥自行车!最后两集就是乱七八糟,完全不知所云,全靠主角的颜撑着才能捏着鼻子看完。不要这么拆烂污好不好。

25分钟前
  • 忘却营营
  • 推荐

CCTV1,我妈喜欢看。

29分钟前
  • 居北望南 9¾
  • 很差

本来只想打三星,看到评分如此有失偏颇加一星平衡一下。有些人真是吃相难看,看到日本就不假思索地捶胸大呼抗日神剧。美化本国矮化敌军人见人厌,但麻烦动用一下你不大的脑仁读读明史,戚继光就是这么神,不服憋着。服化和剧情基本符合史实。戚继光的演员长相蛮正派,可惜男神徐阶的演员没选好。

33分钟前
  • 莫歌
  • 推荐

挺好的。中规中矩。。

37分钟前
  • 慕容天煦
  • 推荐

要做力挽狂澜的大事,需要一个不顾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也同样需要许多为他挡雷的肉垫。把搞倭的大概理顺清楚了,也是值得一看的。

42分钟前
  • jelly_bessie
  • 推荐

穿的像白毛猩猩是因为这一套的上杉谦信家的僧袍,就是这种套装,可见还是研究过的,就是还没到位,从越后也就是新泻到山东这么远来搞侵略也是要有点情怀的。道具组估计是玩过幕府全面战争的。

47分钟前
  • 二胡卵子
  • 推荐

还成吧。主要围绕军改写的,这个倒是挺应景的,有人说倭寇不堪一击,事实上戚继光就是没打过啥败仗啊。

51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虽然电视剧本身不能说好,但也不差,看得就是一股子"气",看着杀鬼子,就激扬澎湃!5星给戚继光和杀敌将士们!评论里歪曲戚继光的那些逗逼们,我想说你不装会死吗?

52分钟前
  • kofsusser
  • 力荐

无意中看到,起了隐射之心,也想看看主旋律如何洗脑,看了6集,弃。

56分钟前
  • Glen
  • 还行

《抗倭英雄戚继光》一二集有感:第一次在大陆剧中看到壬寅宫变,倪大红的严嵩依然经典,战争规模太小,戚继光依然是高大全形象,李立群演的胡宗宪还是不错,万历皇帝的司礼太监冯保怎么到嘉靖朝了,其他的没什么大问题,希望一直保持下去。在x月传,xx榜横行的时代看到这种历史剧,已经是极好了。

58分钟前
  • 博格尚学王老师
  • 力荐

感觉还可以,至少没让看他出生爬树捣鸟窝以示主角聪明,节奏不拖拉,希望后面继续保持。

1小时前
  • 静候缘来
  • 还行

老爸最近在看,瞄几眼,不喜不厌。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王直死啦好可惜,明朝历史上有很多事情让人遗憾,其中有一件就是没有招降王直,让他成为大明的皇家海盗(参考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海盗),或者让他成为大海商殖民东南亚,殖民日本,可惜可惜,这剧竟然是因为戚继光而导致王直身死的

1小时前
  • 华夏遗民
  • 还行

徐渭这酱油打得_(:зゝ∠)_

1小时前
  • Flipped244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