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2011

HD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马西娅·盖伊·哈登,詹姆斯·肯恩,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刘玉玲,布莱思·丹纳,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威廉·彼德森,布莱恩·科兰斯顿,萨米·盖尔,路易斯·佐里奇,小伊塞亚·维特洛克,大卫·豪森,约翰·塞纳迭姆博,西莉亚·奥,罗南·鲁宾斯坦,阿尔·卡尔德隆,布雷南·布朗,里根·利奥纳德,詹姆斯·霍西,乔什·帕斯,瑞内·菲利斯·史密斯,道格·伊·道格,帕特里夏·雷,萨曼萨·罗根,拉尔夫·罗德里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超脱2011 剧照 NO.1超脱2011 剧照 NO.2超脱2011 剧照 NO.3超脱2011 剧照 NO.4超脱2011 剧照 NO.5超脱2011 剧照 NO.6超脱2011 剧照 NO.13超脱2011 剧照 NO.14超脱2011 剧照 NO.15超脱2011 剧照 NO.16超脱2011 剧照 NO.17超脱2011 剧照 NO.18超脱2011 剧照 NO.19超脱201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男猪脚的第二次发火

我连夜看了两遍!
你们是否记得一个细节就是在胖女孩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内心时,漂亮的女老师进来看见他们相互拥抱。镜头切换很快。

此时,女人内心是愚蠢的。她不停的质问。
而内心极度敏感的男猪脚,却因这质问大发雷霆。注意:男猪脚平时性情很温和,第一次发火是在外公把自己锁在厕所时!这是第二次发火。

你们没有注意到,男猪脚在这两次发火中,都有明显的突兀感吗?一个人在发火时,其实就表明这个人对此事已经无力反抗了。

童年起源,奠定了一人长大之后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在童年时期,你遇到过的伤害或者是强烈的印象,都会体现在你今后人生中对物质和事情的看法。

男猪脚为何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男猪脚为何会在课上讲解一句话:
同时拥有两种矛盾的思想,且相信两种思想都是正确的。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现在的年轻人,受舆论的影响,【认为女人是下贱的,妓女,婊子,可以被人玩弄,欺凌,蹂躏,羞辱……这就是大规模的毁灭】在我们生命中,每天24小时,都会驱使我们要努力工作,使我们在沉默中死亡,【为了保护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与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以此来激活自身的想象力,去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自己的思想】

男猪脚尊重女性,尊重每一个人,尊重猫和每一个生命。但在尊重女性上,表现的及其重。

回到我问的第一个问题。男猪脚第二次对一个自己产生爱慕的内心相对纯净的女性,因为她带有女性同有的愚蠢特质,仅仅是因为这个可爱的女人多问了两个问题,而大发雷霆,情绪无法自控。

原因1:
他怜惜那个胖女孩,他尊重女性和学生,他希望给一个脆弱的灵魂一点关爱,一个拥抱。【每个人都会跟你一样产生悲伤,但这一切都会好起来】这句话显得尤为的悲伤和无力。男猪脚在说这句话时,连自己都无法相信,【会好起来】的这个幻想。随后还会加一句【如果你现在不这么想,那么以后将会一直遇到问题,你必须学会”】他只是想给这个女孩一点关爱,希望她能够超脱出自己的问题。在男猪脚评述一段对白时也有一句话【将问题带回家,白天又带着问题出门,我们都忘记了,原来是我们自己主动扔掉了救生圈】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却超脱自我,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类,都会像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有自己无法面对和改变的问题。
而我们的男猪脚努力去帮助胖女孩,女孩不能理解,男猪脚感到一切都无用,白费劲。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而感到生气。

原因2:
在被人质疑,受到了不太尊重的怀疑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童年起源带来的一生囚禁的苦楚。一时间爆发了。在此时,镜头切换的很快!其中有:年轻漂亮流荡街头的未成年堕落少女,嗑药酗酒的母亲,躺在床上的外公。这几个镜头在切换时,伴随着那声呐喊:你认为我是那种人吗?那种猥亵女孩的老变态?老色鬼?

医院墙上的照片:一个年轻的女孩抱着男婴。
电影开篇:将一盘录好的磁带写上:for henry
在公园与坠落少女聊天细节:1、我当时7岁,我只记得母亲很年轻。2、她是否跟你说过什么?——没有。
影片穿插一个镜头:小 henry手握一盘磁带,将它藏在衣服里。

男猪脚回避了事实。外公猥亵了母亲,并且生了男猪脚。

对不起,我说的这么详细,并不是想证明,外公就是爸爸的事实。这实在太残忍了!就算观影过后,相信外公和男猪脚仅仅是因为亲情才有的角色安排,那也已经很残忍了。

对不起。



但是,【超脱】处处都在体现的几个问题:1、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很低 2、家庭教育缺失对人的影响 3、社会和现实对人的影响。4、女人应该得到尊敬,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5、女人要想尽办法自爱,别人都无法帮忙6、女人天生就是感性大于理性,容易犯愚蠢的错误。尤其是陷入爱情时。

每个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还有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年里,都在按照命运划分的走向一步步变成跟你的父亲和母亲相似的人。重复着他们的习惯和优缺点,以及他们的悲哀和快乐。


我们成长在中国,这样的教育已经不用再费口舌去抨击。以至于,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本该叛逆时,变成了奴隶。在本该塑造自己人格时,错过了最佳的“阅读”时期。大学就更是如此了。幸运的是,我们还在不断的自我救赎中,抛开家庭和学校,还有网络,书籍,电影,音乐,美术作品。这些载体,传达了很多可以使我们成长的信息。感谢它们!

在对自我无意识的前十几年里,你就是家庭和学校人的复刻品。当青春期开始躁动,了解性和爱之后,我们都开始对自己,女人,情感,性爱,家庭,学校和老师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和好奇。甚至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还有独立判断,和存在感。

如果说童年起源是第一次的人格塑造,那么青春期的探索就是第二次。当我们20多岁的时候才会发现,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死亡,都是在对前两次的塑造,也就是说命运,而反抗和努力。我们穷尽一生的追求和美好向往,都是对自我命运的挣脱,都是为了改变生活,为了尽可能的【超脱】那个作为人的宿命。虽然大部分人到最后就像男猪脚所说的那样“我不在这,我就是一个躯壳”


PS:社会学家发现,一个社会体系里,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程度,决定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女人的智慧越高,越能够说明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深想还是潜想都是有道理的。毕竟,所有的人类都是由母体孕育出来的。上亿颗精子的角逐,只为了一颗卵子,你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女性?

北京今天下了一夜的语,我心里的这片天,伴随着细雨,已经渐渐亮了!

 2 ) 游荡在荒原上的孤独灵魂 [猫]

Detachment,超然,超脱,在英语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受他人影响,独立客观,二是缺乏情感,冷静漠然。这个词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的硬币两面,也是西方从古至今的一派艺术传统,经由文学、表演、绘画、摄影等等渗入电影艺术——电影拍摄的先天角度也有超然意味。可以说,《超脱》的电影内涵和手法都诠释了这个词。

导演托尼·凯耶显然深谙自济慈、T·S·艾略特、加缪等诗人、小说家延续而下的艺术传统,不仅用了时下流行的仿纪录片的影像效果,用短暂的记忆闪回片段描绘人物心理,穿插伪纪实的人物采访,对每个人物不煽情、不评价、有距离地关注,而且他在开篇就用了加缪的句子——“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受到,我如此超脱于自身,同时又如此依存于世界。”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的男主角亨利就是加缪世界的局外人,他拥有与人进行思维情感交流的读心天赋,想回避这种心理负累而不可得,如他在日记中所言,他就像一张钞票,在无望的人们手中流动,沉默而忧伤地暗自哭泣。共情生出不幸。钞票被不同人摸过之后,必定带上每个人的指纹、体温、汗渍、细菌……济慈说,诗人进入一个房间,出来后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是房间里的所有人。气质忧郁如诗人的亨利,虽然选择了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轻松的代课老师这一职业,选择超然于人群的生活方式,但去皇后区乱校代课一个月后,他也悄然发生变化。

这部电影层面丰富,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点触动。首先刺痛人心的,自然是美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自由散漫,追求个性,曾是美国引以为荣的民族特质,而导演却在质疑青少年过分自由的负面效果。自由,意味着你对自己及他人必须担负一定责任,而他们幼稚的心智尚不能拥有合理的判断力,这就容易自我放纵,他们荒废年华,随意逃课,没求知欲,滥用暴力,侮辱老师同学。片中有个执意不戴乳罩上学的姑娘,她认为自己不是下流,只是自然,却不知自己的外在形象在他人眼中已败坏如妓。

片中与亨利产生特殊感情的三位女性之一,站街姑娘艾瑞卡,就不是追求自由个性那么简单了,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归,或许是惨遭强暴之后自暴自弃,她未成年便投入这可怕的行业,美国每年有大量这样的姑娘产生,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影片中出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有正义感、责任感、性格鲜明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个别仇视学生的纳粹式典型——尽管他们各自都有破碎的生活问题。有的夫妻关系冷淡,甚至闹离婚,单身者也孤独寂寞,缺乏可以交谈沟通的人,更有人因为每天面对学生的侮辱已濒临崩溃,但他们总在考虑,如何在这个声名狼藉、差生成堆、如即将倒塌之厄舍屋的烂学校尽可能挽救学生。

导演也质疑美国家庭的责任,放任的青少年长大后,成为放任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甩给学校,视教师为必须完全担负孩子教育责任的服务性职业,家长会——教师能够发现孩子出问题之根源的第一现场——无人到场,当年也似乎有过家长与学校的良性共生,如今的衰败,也似美国社会的衰败。

孩子们究竟怎么了?青春期是个很微妙的阶段,它部分决定了人未来的成长方向。在中国校园,从教师讲台的位置,你会看到很多昏昏欲睡、毫无生气的大学生,而去普通高中、职高,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像电影里这么躁动,没错,中美混乱的青春景象将越来越趋同。每次看到一个内心骚动的孩子,我都似乎能感觉到他们紊乱又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无论是那个手染鲜血的虐猫少年,还是肥胖萝莉,都自感如同困兽,无力面对周遭逆境,区别只是以伤害其他生命还是伤害自己为解决渠道。我们如何做师长,做长辈?从小缺乏榜样模范的亨利,对此尤为关切。

影片的情节核心,即亨利如何处理和他人(包括学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互相交织的两条线。他的故事也折射了当代城市荒原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因为禀赋异人,他能很轻松地读懂别人的心灵,他对待他人及他人之选择的温柔尊重,已非普通人能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主动将尚未做艾滋检查的小妓女收留回家的,更不用讲给还在吐血的中毒少女做人工呼吸了。但他对人始终保持距离,避免感情,避免亲密关系,避免完全的交心沟通。漂流在海上的没有归属感的无助者,拒绝寻求归属,以此来自我保护。亨利这个人物诠释了超然这个词的两面。

亨利相信写日记可以导出思维和情绪,他的文字有种灰暗的艾略特式现代诗意——整部电影都有这种诗意。我们常说写诗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到电影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渐渐发现亨利一直承受着可怕的童年阴影,唯有书写能支撑他这么多年孤独无援地活下去,并热心帮助、挽救青少年。

亨利锁在心底的秘密,是通过他和片中三位女性的相处情节缓缓揭示的,宛如悬疑片。除了小妓女,胖萝莉,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除了插入影像,导演还常用粉笔动画来表现人物心理,女老师跟亨利约会的时候,插入一两秒砌墙的动画,直接写出亨利与她隔离的心灵关系,由此你能揣测出英俊温柔如亨利的男人,为何会长久单身。越是年长的姑娘,自我意识越强,她会不停倾述自己的事情,再生硬地问约会对象,你的故事是什么。她无法体会亨利的内心,这也为误解他埋下伏笔。

胖萝莉长久受到父亲、男同学侮辱,歧视,只有亨利可以理解她,尊重她,她暗恋这位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亨利与她的关系,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理:有时候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希望破灭后是更深的绝望。她很有cult艺术天赋,亨利劝她靠书写排遣孤独抑郁,她却已深知艺术的治愈功能对她无效,认定解决人生所有糟糕问题的途径只有自杀,甚至连她的自杀都是一场行为艺术。这也正是亨利母亲选择的道路——不只解决问题,还让死亡达到一种震撼效果。

亨利就像《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真嗣——这是庵野秀明创造出的阴郁亚洲少年典型,也在西方世界引发过共鸣——那样安静内向,女教师唐突的关注,胖萝莉绝望的求救,都无法攻破他超然于众人的内心。只有在两方面都润物细无声的艾瑞卡能搞定他。失足少女艾瑞卡面对亨利的善意帮助,仅仅是短暂地拒绝亲密和友好,很快便放下戒心,而且温柔地强行攻破他的世界,她为他做饭,买廉价戒指送他,陪伴他老年痴呆的外公,偷看他的日记,视其为唯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她能真切地感受他的内心。

他和艾瑞卡互相救赎了,他也只能向她这个人慢慢展现他的童年——单身母亲酗酒,嗑药,最终裸身自杀于浴室,我们猜想她可能受过亨利外公,也就是她父亲的性侵犯,因而无法成为正常人。如此,我们也就明白母亲为何会用锁住他房门的方式保护幼年亨利——不让他看到不该看到的景象。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都不知道亨利母亲留给他的录音带遗言究竟说了什么,也许有更深沉可怕的秘密。

观众对亨利身世的猜想,几乎在亨利被女老师误会他性骚扰胖萝莉的时候证实了,他反常地爆怒,画面频繁切换外公、母亲、艾瑞卡等人,他怒吼,你以为我是那种老变态吗?还有事后他忍痛将艾瑞卡送去收容所,这些都暗示他内心深处一触即发的耻辱之源。经历一大段电影高潮戏——从这个误会场景到胖萝莉自杀——之后,亨利终于不得不面对他超然态度之下的内在——空心人(这也是艾略特诗句中的概念)。在开放式结局下,无论亨利和艾瑞卡会走向何处,他终究学会了接受亲密关系,这是亨利的自我救赎之途。

那么他如何改变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学生的关系呢?我们来讨论影片的另一层内涵——知识,特别是文学对人的救赎作用。电影中的教师们压力山大,面对美国这样的功利社会,他们也迷茫于知识特别是文学的作用,当然也无从教育孩子。亨利经历了一个转变,我们可以比较两堂劝学课的内容。第一堂发生在亨利受纳粹历史片触动后,他要求学生拒绝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同化”作用,大屠杀是类比,被凌辱的娼妓亦然,他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我信念体系,以知识技能武装头脑,保存自我。这是由大至小,从普遍经历至个人体验的态度。

到了片末那堂课,亨利讲述埃德加·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他开始由小至大,以个人经验代入对文学的传授,他描述穿过教学楼长廊走向教室时胸口压大石的感觉,并主动承认自己就如此,每个学生都表示认同,此时他再念一百年前具有同感的这篇小说,这座渐渐倒塌的建筑也是人的存在状态,厄舍屋之倒塌,正是人理性崩溃、精神陷落的过程。或许亨利已认识到,文学就是人学,具有治愈、救赎的严肃意义。这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为电影增添诗意的手段。不得不提,《厄舍屋的倒塌》不仅恐怖,而且有含蓄的兄妹乱伦元素,跟片中很多晦暗不明、欲说还休的细节一样,加剧我们的疑惑——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无法看清所有真相。

阿德里安·布劳迪是个极有魅力的演员,如果你看过他成名前出演的《细细的红线》,就知道这个只有两句台词的龙套小角色如何在群星荟萃的电影中出彩——他忧伤的气质,会说话的眼睛,信息丰富的肢体语言,令他浑身都有戏。他本人的特点与角色浑然一体,令这部充满现代诗意的电影生动可信。

 3 )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评《超脱》

沉重。看完《超脱》后我的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
看似平静的片子,但是每一秒都充满了呐喊与挣扎。
冷漠。虽然能从中看到了一丝的温情,但最后还是被无比巨大的冷漠的潮水所淹没。
每一个人,都是被困囿住的灵魂。
每一个人,不论老师或是学生,都是孤独的,得不到理解,也找寻不到救赎的途径。于是痛苦被转嫁,胖女孩拍下每个人痛苦的表情或动作,然后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去画出那些压抑黑白的画作。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连她的父亲都不支持她,只是大吼大叫的要她放弃她的艺术创作,用嫌弃的语气要她减肥。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男孩转向暴力,欺负自己的同学,还有一个孩子试图从虐待动物这一途径上得到解救。女校长面对学校的困境无能为力,试图拯救孩子的亚裔女教师最后依旧一败涂地。而亨利呢?他的困境更加的明显,他一直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又矛盾着一直要脱离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没有谁能够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即便试图去寻找安慰最后还是会不尽如人意,就如同胖女孩试图在亨利那里得到一个拥抱,得到一种理解,最后却还是溃不成军一般。
穿插在整个片子中间关于亨利母亲和自己童年的回忆一直以一种摇晃的镜头出现,以及亨利面对镜头大段大段的独白,都观众更加深刻的去了解亨利的内心,但是同时却又在这种纪实的影像风格面前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一种深切的悲哀。因为童年的痛苦经历,因为母亲、自己和祖父自己暧昧不清的关系,导致亨利一直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即便他将堕入歧途的少女Erica解救回家,但是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对于流浪的猫猫狗狗一般的同情罢了,所以最后他还是把她送走,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跟Eric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他害怕自己与这个世界有太多更加积极的联系,冷漠最后还是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主导。
这种直面人物内心的影片即便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却能够更加直接的深入观众内心。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反省。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亨利在看完自己的祖父之后在公交车上无声的流泪,而旁边是少女Erica正在给一个老男人性交,并且在问老男人要钱的时候被老男人甩了一巴掌。这种对现实最直接最裸露的描述是对痛苦最极致的渲染。因为在同一公交上,穿插的镜头和晃动的摄影总是给观众一种压抑感,这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一直充斥着全片。虽然Erica第二次和亨利相遇的时候亨利把她带回了家,并且给她处理伤口,将自己的床让给她。他们相安无事的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Erica在他的照顾之下从深渊返回到了世界。这是整部影片唯一有色彩的情节,也是唯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情节,但是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感,相反却更加的难受。亨利最后还是把Erica送走,他不是杀手里昂,他不想与这个世界有过多的联系,从他不愿长久的待在一个学校而只是当任课教师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冷漠占据还是了主导。
而胖女孩Meredith是全片最悲剧的的一个人物,她自卑,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现实总是会不尽人意,她的创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支持不认同。她是始终渴望能从那张网中挣脱。而她的那些作品。一开始还能看到人物的表情,后来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所有的人物的眼睛都被白色的颜料所覆盖。那些肆意飞扬在照片上的白色颜料其实是她内心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表现。最后她自杀了,因为得不到理解,她用自己烤的唯一一个黑色小蛋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她得到解脱了么?我不认为,即便肉体死去,我始终觉得她的灵魂还是没有飞出去。
总是抓着学校拦网的戴眼镜的男教师一直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他内心的孤独不知道谁看到了?
全片充斥着隐喻镜头,空荡荡的教室和长廊、孤寂的红色凳子。废纸屑漫天飞舞的教室和办公室。爱伦坡的诗句无一不表达着深切的孤寂感。
这是一部探讨现实社会人物内心的影片,那种针扎在你心中的刺痛感一直,蔓延至全身。
我们总是在学习着拥抱,试图用温度去对抗冷漠,但事实往往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无能为力。胖女孩Meredith的一句台词或许是最后的希望“如果你感到出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2012-5-5

 4 ) 人间的教养

我不安地瞥了一眼时间轴,还有二十分钟结束,《放牛班的春天》是不可能了,但巴望导演不必关闭这所学校,不必撤换校长,不必让胖乎乎的女生死,不必让老师最终走掉……

还有很多的“不必”。这好比是纯净的“人间”的梦想:老师应当带领我们找到灵魂,童年的废墟上应当有金色的港口,黑白照片着色,疤痕速朽。人类因此才需要发明“教养”,指望着无论爹妈们的生活有多龌龊,孩子们都还盘踞着葡萄架下一张书桌。校门张开,好比天使们羽翼招展,围墙外的枯水和污泥,早晚被导师们的盥洗池涤荡。人类因此不相信软弱的园丁,好比不相信将军的战败,义士的身亡,有情人的不能终成眷属。

《超脱》是即将崩溃而不得的故事,教育,于是变成黑魔法,先前不知廉耻的恶童们,如果从未读爱伦•坡,如果从未目睹过教员的软弱,如果不会写作,说不定还会幸福少许。但这毕竟是奢望,片子里,男男女女不分老少都僵硬地悬挂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明知不可为而为。我渐渐地觉得人类这动物的伟大:我们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堕落,卖淫要卖的有腔调,拯救也要拯救的有涵养。

王朔说:地球是个满布垃圾的重力场,你我都被“拘”在这儿。当年我读这话,心里佩服文学痞子的文笔:那个超自然力,命运也罢,上帝也好,本来就妖里妖气,长着一双蛮横的手。

上学期的末尾,旁听一个教育人类学的讲座,著名的教授说:你们这些大人,幻想着给孩子们爱、安全、温饱,幻想着让他们得以启蒙,成为茁壮的种子。屁,以上奢望没有经验材料能加以支撑。人类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里,孩子们养护孩子们,孩子们教育孩子们,在庞然的“社会”的裙边,家长们无非配戏。

我坐在下面很沮丧:也就是说,毕竟我最多只能尽力教育我未来的幼子,但没办法教育他的邻居,他的街区,他耳机里的音乐,他掠夺的初吻。最重要的,我管束不了他的父亲。

大人们,历朝历代,总愿意批评孩子们。说他们不卫生,不乖巧,不本分。大人们惊诧于孩子们研究生毕业最心仪的居然是公务员,痛心疾首于孩子们在小小的年纪失却了好奇心。大人们总是愿意甚至乐于“惊诧”,这并不妨碍他们酒过三巡后批评儿子们玩音乐的梦想“太幼稚”,也不妨碍他们做老板招工的时候,写明一定要“北京户口”。

这世界与孩子们无关,总是大人们在战斗,有些人梦想着拯救,有些人冲进校长办公室打闹、吐口水。

浑身刺青的凶猛少年,二十年后会不会同样破口大骂:你他妈真是个社会的渣滓,废物,你就不能阳光一点儿?白养你!

身在学院,少不了看见讲台的背面。博士学生崩溃的百态:灾难一般的消化系统,一次次炼狱一样的相亲和失恋,黑白颠倒作息失调,餐桌边的说笑只能用来垫桌角。他们是以后的为人师表。偶尔见了酒肉朋友或远房亲戚,“你们做老师的,真好。”我暗地里苦笑,你们可知道将来闺女儿子会落在谁手?教养,说得好听,连实验也算不上,学院,有人说那就是情商的坟场。我当然不服气,但也不太有底气。

人们硬着头皮走进学校,真的为寻找牧羊人么?未必。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就明白先生们的烦恼和无力,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的望远镜里,清清楚楚看见老师撒尿,还要浑身一抖。

只是大家多少还存着奢侈的幻想,幻想着遇到一位教师:落魄、忧伤的绅士,无不良嗜好,背负着成长的枷锁,住在一间租来的公寓,摆满宜家的器具,晚上批改作业,上班坐公车。长大到今天,还留在记忆里的老师们,大都曾经真实地承认过那种无助,抑或分享过奢侈的相互温暖,走过一程。路要自己走,老师们替代不了,家长们替代不了,“教养”也不行。

但因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超脱”的渴望,有些人和有些故事,得以不朽。

 5 ) 刘玉玲的话。

-What are your plan for after high school ever since you will not go to college? -I dont know. hanging out with my boyfriend, do some modelling shit, be in my friends' band. -I have your ten of your scores report, do you know what is says? F, F, F, F. -F, F, F, F, yah.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it meas you dont care. -you're briliant........can I go now? -oh god, you are an shallow digusting creature.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one, you're not gonna be in a band or a model missy, bcuz you have no ambition. with no skills, you will gonna be competed with 80% of the U.S. workforce for minimum wages job which means the way you liv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until they're replaced by a computer. -I dont care. -two, the only talant you ever have is getting man to fuck you. your life will basically become an car all loaded of pain, you cant stand it not for one more day, not one more hour! it will get worse, much worse! Every day I came into this office and I listened to you kids to shit all over yourself! it is so easy to be careless. it takes course and courage to take cares. none of you have any of these qualities.

 6 ) 我彻底懵圈了。

我彻底懵圈了。

我已经看了多少遍了?十多遍了,一次只能理解一点点,顺便慢慢享受AB的每个表情。
无非是些平常的表情,在那张长着好像夏令营的小男孩儿用来支帐篷的大鼻子的脸上,显得格外戏剧性。
我不能说,这部电影里的每句台词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之中有些甚至没什么意义。有些镜头,演员,可以说是浪费,多余,故弄玄虚。而我一遍遍的看,我想,不仅仅是因为AB实在没有几部好电影,显而易见的,从他沉默忧郁的牙缝儿里挤出的每句话,每句废话,甚至每个有意无意的Fuck,似乎都特有道理。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提出质疑了。
当然,这是部好片子,再说什么都显得自作聪明。或者说,这是部好文艺片,实验电影,还是哥特电影都无所谓,但它也在讲故事。想讲清楚故事不难,如此看来,想迷惑观众倒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导演费尽心机,通过明示暗示,粉笔画,回忆,蒙太奇,镜头剪辑,让我看得云里雾里。尤其在看了豆瓣影评之后,我彻底的懵圈了。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导演在故弄玄虚,henry到底是谁生的?henry和grandpa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grandpa到底犯了什么错?哪句是暗示?哪句是梦话?哪句是老年痴呆?我不能判断,我也不能下定论,因为影评人会说,这是个开放性的故事。我恨开放性。我一想到前一阵豆瓣风靡的小电影调音师的"开放式结局",我就抓狂。
说点实际的吧,我很纳闷儿的是,你们为什么说henry是grandpa的孩子?
在一段对话里,henry叫grandpa为papa,有人对此做出了结论,grandpa真的是henry的papa。
我说,这也太残忍了。这应该是在伦理片里出现的桥段才对。
我认为这个证据根本算不上证据的,只是大家没看懂的主观臆断罢了。请注意,当时henry的语气(和眉毛)变了,我觉得他是在模仿他母亲,所以才叫grandpa为papa。当时grandpa神志不清,还总以为他母亲来看望他呢,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且他请求原谅,也不一定是因为有乱伦的事。
而其他的暗示,是一样的模棱两可。我只能说,导演装逼装过头了,这故事让我想了好几天,完全没结果。下次我再遇到这导演的作品,我一定批判性的看。
我彻底懵圈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讲明白了,或者我压根就没想明白。对暗示这种东西,我习惯性的选择忽略,阻碍自己理解信息。
因为我不敢相信,这是否太残忍了。


BTW,你们说这部片子里有好多什么什么好台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
Fucking to your fucking judgement.

 短评

少年时,我们都自私无知,夸张那些伤痛来当作放纵的借口。只知依赖不知自救,只知索取不知珍惜。打架,滥交,还自以为是看透了生命,绝望的很酷,其实肤浅的令人发指。孩子,什么时候你开始沉默的承受加诸你身上的重量,尊重它并与它和平相处,你才真的能称为一个大写的人。

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勿被片名误导。此片充满无处不在的郁抑及沉重。所有人对自己都毫无办法。指望他者解救自己的苦难永远只是一时,因他自顾尚且不暇。即使慈悲到收留你,也有天要离开。总之,就像那位代课教师一样,此片只是给了一个若即若离的拥抱,并未试图解决片中人物或观众的任何麻烦,但无助的人,会被无情击中。

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AB沉默多年,终于重新发威给出有超越《钢琴家》势头的影帝级表演。加上Tony Keye以擅长的纪录片手法给观众挖了一个美国教育灰色地带的大坑,题材不新但叙述角度和震撼力足够击穿经历过类似长短不一的时期的我们的心脏。

1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13分钟前
  • linsang
  • 推荐

长得像圣徒也蛮惨的,所有人都期待能从他那里得到救赎。我也好想被他拯救哦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次次泪倾,哭到胸口抽痛、难以呼吸。当我们感到需要暖意,首先要学会的,是彼此拥抱。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只因“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再不要独自一人穿过灰暗暝寂的暮色,在摇摇欲坠之前,在生命荒芜心脏冷却之前,彼此拥抱。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天天来学校看你们糟蹋自己。。你以为你能进乐队,能当模特?NO,最后你只会被人操完就扔。。。这话从一个老师嘴里说出来真是太刺激了,我当年为什么只把这话埋在心里而不敢直接对学生说出来啊。。说了的话自动卷铺盖走人吧啊。。

25分钟前
  • 凉公子
  • 还行

将我带进了一种被情绪影响的精神困扰里,却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把我释放出来。得不到超脱。

27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

2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电影最后只留下冷漠与残酷,你根本无法从这一切中超脱,过去和现在,精神和肉体,理想和现实,教育和未来,与现实对抗相比选择冷漠并无视一切显然更简单。拿自暴自弃当成个性标榜,就像把自己搞得越叛逆越惨烈就比其他人更强大一样。这部电影的杀伤力太大了,没有给你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托尼·凯耶这么多年了,拍片仍然是一副死不回头的独立范儿,各种伪记实、访谈与剧情相结合以拉近观众的距离。整部影片始终弥散着一股伤感、落魄的情绪。很多男人都想在大街上拯救一个雏妓吧。布罗迪的表演很加分。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3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三星半。以悲悯的眼神垂怜着这个社会的悲哀,但布罗迪终究不是耶稣,无法背负这个世界的罪恶,面对崩塌,也只能束手无策。影片曾提到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罪恶侵蚀的书籍,但这种力量被低估了,只是偶尔被提到。它只是一个悲恸的故事,缺乏力量。

4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每个人活着都必须面对内心的Chaos,如同透明人的存在,太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不被认同的价值,被遗弃的苦楚,无法得到回应的感情。影片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安慰人时最常说的话。凭靠它,我走过了很多路。可该怎么解决内心的Chaos,我仍然无解。

44分钟前
  • 饭团
  • 力荐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48分钟前
  • 李卡
  • 力荐

以为治愈,结果致郁。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看过后很奔溃。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可能就是漠不关心地生活。因为一旦当你开始关心起别人,无论是多小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而detachment地生活,其实才不需要什么勇气和决心。我有段时间很自闭,觉得孤独地生活,一定是坚强的人才敢去做的事,而其实呢,这样的人才是最懦弱的吧。

54分钟前
  • Q
  • 力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人的心有多深,深到让别人无法试探的地步?教育和生活其实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Adrien Brody终于跳出了烂片的泥潭,用忧郁气质和演技,再次将人性的考量重重甩在了观众脸上。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部电影撩死了姐久违的厌世情绪(从值得褒奖的角度说的)。萝莉大叔之间的救赎之爱又很治愈,搞得姐要死不活(仍然是in good way)。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影像形式非常自由,但信息传递得十分清晰。这很难得。姐真心觉得AB很帅的(好吧,我是马脸大叔爱好者),就是这长相注定演不了让人开心的电影

1小时前
  • 小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