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DVD

主演:安迪·瑟金斯,大卫·田纳特,丽贝卡·豪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2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4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5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6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4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5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6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7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8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9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科学与国界

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然而,国家还没有消亡,科学却要进步。
爱因斯坦,爱丁顿,一个德国人,一个英国人,在一战的硝烟中完成了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合作。
科学可以造氯气,可以造原子弹。氯气和原子弹可以多杀伤,然而列国自有限,查理大帝留给英吉利和德意志的版图还是那么大。然而,宇宙却随着相对论的符号,拓展了自己的空间。
也许历史遗忘了很多人,即使他们战功累累。也许战争埋没了很多人,划成高大的无名烈士墓。然而,为着科学,为宇宙的完美,有些人留下了名字。
只有两样东西,让我越来越敬仰,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然而,爱因斯坦和爱丁顿让它们完美地契合。
我们的国家扬眉吐气,因为我们有邓稼先。同样我们的国家扬眉吐气,因为我们有李政道。国家选择了邓稼先,物理选择了李政道。这时,国家只有一个。
你不爱国,在这个短语下,许多人的才华遭到淹没,许多争论变得无聊甚至可耻,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为此停滞甚至倒退。
爱国,有多少罪恶假你之名而行。
让我们尽职尽责,国家还没有消亡,然而宇宙只有一个。

 2 ) 大人物的小八卦

尚未开拍的电影《孔子》因情节涉及“三角恋”的传闻,遭到中国儒教网联同海内外孔氏宗亲、儒教社团、儒学研究机构等40多个组织的抵制,他们发出《公开函》,呼吁“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强调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可亵渎。 何为亵渎?得知有人说自己“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何其豁达!“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卫灵公夫人南子以美貌、风流著称)该如何演绎,艺术家能否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08年,BBC拍摄的影片《爱因斯坦与爱丁顿》,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905年6月30日,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否定了牛顿关于“绝对空间”的假设,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的手稿呈交给普鲁士科学院,并于12月2 日公开发表。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理论基础的变革,预言时空在大质量面前会发生弯曲,更是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宇宙观,堪称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将爱因斯坦喻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无疑就是卞和;《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忠实地记录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在1919年被爱丁顿用实验证明后,瞬间从一个平凡的教授成为蜚声世界的大科学家的过程,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再现。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爱因斯坦当年在地球上引发的轰动效应。1921年4月,在较为闭塞的中国,诗人徐志摩于《改造》杂志“相对论号”专刊发表《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希望爱因斯坦能够“引起非自然科学家的注意”;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后请爱因斯坦吃饭,足足排了3个月的队;1922年11月中旬,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岛国为之沸腾,万人空巷,只为一睹这个知识英雄的风采。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及1965年获诺贝尔奖的朝永振一郎当时还是15、6岁的中学生,他们无疑受到了“相对论”热潮的影响。与其说人们理解并热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如说人们是在表达对科学、理性的崇敬之情。 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终生鼓吹和平及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的人格魅力,令人们把他当成了圣人,而爱因斯坦厌恶个人崇拜、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圣贤,反倒使其谦虚的美德愈为彰显。 1914年8月1日“一战”爆发,爱因斯坦参与组织了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10月,包括伦琴、普朗克在内的93个德国知识精英发表《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爱因斯坦拒绝在这个宣言上签名,转而发起签署反战的《告欧洲人书》。 1915年4月22日,在伊普雷战役中,德军第35工兵联队打开近6000只钢瓶(英法联军一度以为里面装的是啤酒),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5分钟内施放了180吨氯气,英法联军1.6万人中毒,至少5千人死亡。令爱因斯坦尤为愤怒的是,他在柏林大学的同事、犹太科学家F.Haber领导了毒气弹的研制。 时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的爱丁顿,由大卫•田纳特扮演,后者将爱丁顿温柔、成熟而又青涩的气质,以及坚持科学真理的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为“同志”的爱丁顿,错过了表露心迹的机会,至爱后来战死沙场,令爱丁顿痛苦不堪。 相对论能够成立,意味着部分否定英国的骄傲----牛顿的力学定律,在英德两国交战期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爱丁顿认为科学关心的只是真理,坚持要用实验来检验相对论。 一战结束之后,爱丁顿终于可以率领科学考察团到西非普林西比岛拍摄1919年5月29日发生的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的预言;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在伦敦举行,爱丁顿在会议上公布了观测结果;7日,《光线确实弯曲,牛顿神话破灭》的消息上了《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纽约时报》也在头版报道了“爱因斯坦的胜利”。 “藏在深闺人未知”的爱因斯坦,顿时变得“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人类理性革命的英雄。坚决反战、同情弱者的他,在一战灾难性后果的衬托下,亦发成了科学、良知、勇气的象征,闻名遐迩。 因此,看到爱因斯坦玩婚外情居然玩到了德意志最负盛名的柏林大学的办公室,与拖着两个女儿的离婚表姐Elsa Einstein Loewenthal上演惊世骇俗的一幕,观众无不目瞪口呆。爱因斯坦在给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塞尔维亚数学家Mileva Maricd的一封信里写道:“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充满了大人物的小八卦,却毫无低俗之感。如爱因斯坦所言,他并非完人,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的他,对战争及科学被用来制造毒气深恶痛绝,而爱丁顿挺身保护德国科学家,被本国愤青唾弃的场景,也深深地感染着观众。或私德有亏,或性取向异于众人,都无损于他们的伟大。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与过,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淡泊名利的他赢得地球人的普遍爱戴,不仅是其伟大而艰深的理论。为纪念这位平凡的巨人,2005年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物理年”;15个工人在36米高的德国总理府北墙上安装了57个1.4米高的字母,汇聚成爱因斯坦振聋发聩的一句名言: “国家为人而建立,而非人为国家而存在。”

 3 ) 几个不妥之处

    片中时间开始是1914年,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即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关于光电效应的研究成果应该也已经发表,在影片就已经开始名满天下,而且不仅仅是在科学界。但在影片里怎么搞得好像很不为人知似的。末尾的字幕,说是爱丁顿发布了他的观测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爱因斯坦才从默默无闻变得。。。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另外,爱因斯坦在片中不止一次和普通人提到光速(扔袜子,面对投资人等等)不变的问题,按说这个问题已经得到确证了(迈克尔孙的光速测量实验),他没必要总为这个问题纠结,其时他思考更多的是引力(gravity,片中翻译为重力,也不妥)问题,应该不会总提到自己9年以前的成就。
    关于爱丁顿,末尾字幕提到了他的的其他工作,包括之后为信仰之类的工作,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段纯属画蛇添足。爱丁顿自己在片中也说到(大致意思,原话记不清),作为一名测量家,验证广义相对论这样划时代理论的正确或者错误,是他毕生的理想和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提到广义相对论,很快就会有人想起爱丁顿那次着名的日蚀观测,爱丁顿已经借此在物理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总之,爱丁顿在片中,除去那一点隐晦的同性恋之外几乎处处正面而光辉,爱因斯坦只是一个疯子式的自私的科学家,和爱因斯坦传记中所描写的相差甚远,印象中不至于痴狂到如此程度,他对自己妻子和家庭不负责任确是事实,但似乎没必要在这部包容这许多内容的影片中过于渲染。据说是英国BBC拍摄,呵呵,也没必要这样吧。

 4 ) 血脉喷张

里面的人性很感人啊,然后我想说天才真的靠那1%的灵感啊!看的时候全程“卧槽,牛逼!哇,厉害!”瞬间成爱丁顿的小迷弟。马克思著作选读的老师提了一下,说逻辑与实证的关系,放了张海报,就阴差阳错记下了。一部传记类的电影看的人血脉喷张,肯定要喝坏5分的!然后,爱因斯坦虽然怀着悲悯,但是仍旧逃不过是个大猪蹄子~

 5 ) 科学家与国界

在今天,2017年的时间维度上,我们早已无需讨论广义相对论的伟大,它就如同珠峰耸立在人类的认知领域中。它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GPS定位进行误差修正,它从方方面面修正,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但最初,在那个牛顿力学还被奉为圭臬的年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推翻一个统治世界几个世纪的学说,其所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展示的便是这样的过程,在一战时期,英国的爱丁顿甘愿冒着被整个周遭世界背弃的压力,坚持为“敌国”科学家的广义相对论做试验验证,使得这一理论广为人知,爱因斯坦也由此名扬天下。

无疑,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坚定的“科学无国界”论者。爱丁顿的坚持,无论如何只认同于真理,爱因斯坦也无意于当时德国的狂热战争气氛,拒绝在“德国名人”的支持战争的宣言上签字,嘲笑那是莎翁和歌德的对决,应该请瑞士人仲裁,哪怕最后被众人排挤,连一封信都寄不出去。科学是关于认知的学问,是人类对整个自然世界的探索,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将科学的受众定义为全人类。然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句话常常被用作劝导科学家回国效力的说辞。包括在本片中,普朗克,哈代亦如是被德国政府所征召,一个研究炮弹的飞行轨迹为军方提供研发支持,一位研究新式化学武器,令数万英军死于非命。对于这句话,其实我也难以苟同。若有国难,身为国民挺身而出无可非议,但究竟科学家效力的是民众还是当权者和野心家?为什么杀戮可以被正当化?在我看来,既然“科学无国界”,作为认知的主体——科学家,在对待其科研成果时自然也应该心系全人类。怀有太过强烈的政治倾向对于科学家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片中的哈代,天才的化学家,研发了空气中固氮技术,却因制作毒气弹开化学战争之先河,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大大增加,以至于为此追悔终生。狂热的民族主义意识向来与理性为敌,可怕的是,一旦我们放弃自我意识的独立,为着所谓的“正义”与“民族”效力,被我们掌握的本应用于造福人类的科学与技术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剥夺生命的最大凶器。即便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为杀戮赋予了各种正当性,生命也不会复活,亡灵永不安息。在这种程度上,我能理解在原子弹被发明后引起的轩然大波,理解广岛蘑菇云之后爱因斯坦的痛心疾首。

“科学无国界”,科学工作者,当他选择以“科学家”身份工作时,理性的科学精神应该成为超越民族意识的存在,眼中唯有超越了偏见,误解,傲慢等所有人类劣根性的真理。科学家的立场依旧没有国界。

 6 )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一个对宇宙全新认知的时代的开启

战争未白热化的时候,爱丁顿接到上司的任务,从而研究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理论。熟知天文学的他意识到从理论上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需要按照相对论重新计算水星的轨道,与爱因斯坦通信后,普朗克和爱因斯坦计算出的数据与之相吻合。

战争已经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时候,爱丁顿面对真理,袒露开放与诚实的态度,远洋非洲观测日食前后的星图,从现实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

需要注意的有趣的小细节有:影片表现出英国当时确实对于牛顿宇宙观的深信不疑乃至自傲;德国在一战时便使用毒气进行大范围杀伤;剑桥大学的环境非常棒,让我想到我没能够利用好校园的软硬环境…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科学技术哲学也可以真正作为我的备选方向了…

 短评

我们活得太没性格了,艹,生活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也是我们的,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书写历史,我们敌不过影片中的两个技术宅,我们缺乏勇气,但是我们还有时间,那就去做吧。两位演员朴实无华的演绎了不朽的故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就从这开始吧

6分钟前
  • 修得胡言
  • 力荐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女人怎么能那样呢...人家一出名她就回来了,切

7分钟前
  • 金豌豆
  • 推荐

"Adding One"

12分钟前
  • d'oo'dle |思罢喜罢
  • 力荐

1、英国人拍这片是想说伟大的爱因斯坦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英国男人吧;2、基本上不相信科学研究会像片中表现的这么浪漫和戏剧化;3、挺喜欢爱丁顿那一丝不苟的英伦派头;4、演爱丁顿好友的演员应该是《剑桥风云》中演朱利安·贝尔的那位,看来被同志暗恋且死于战场的角色是他看家本领。

16分钟前
  • feeling
  • 还行

爱丁顿居然暴露了基情,爱因斯坦跟他表妹恋爱,哈哈。还有一战,德国使用毒气。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选的演员跟他本人不像啊。后来证明了当时爱丁顿的测量有误差,属于歪打正着,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实在越来越喜欢爱因斯坦啦~

19分钟前
  • 约翰柠檬
  • 推荐

"The Space is shaped. Starlight will bend. Time is not the same for all of us, but different for each one of us. Such a relative way of seeing, harder, less certain, and more lonely." Einstein himself is lonely too, and marriage made his loneliness deeper.

23分钟前
  • 景页再也不会
  • 力荐

2009.05.04虽然不喜欢这一任Doctor Who,但David Tennant在本片中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好:抚摸着亡友怀表的颤抖的手,在妹妹怀里哭喊“我爱他”都令人非常动容。此外,我非常喜欢他在本片中的发型,嘻嘻~~奇怪的是,看完此片,我对爱因斯坦的好感度显著下降。

24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爱丁顿的日食照片对比发现日食前后星光位置不同,由此证明了光线扭曲,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爱因斯坦从默默无闻变成广为人知的科学家。英国与德国,一战背景,科学跨越国籍。其实这片名让我以为它是基情片。

29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推荐

Genius can't predict, unless an extraordinary guy start to follows.

32分钟前
  • heng
  • 推荐

其实也就三星半吧,惺惺相惜表现得不够力,且爱因斯坦完全是噱头,不如好好发展爱丁顿,但是飞机上坐我旁边的芝大小哥长得实在太像David Tennant了,私人多醒半颗星

36分钟前
  • willow
  • 推荐

讲了广义相对论是如何形成,太有意思了。英德交战的背景下一位英国科学家去证明一位德国科学家的理论,从而推翻了牛顿的定律,这位英国科学家还要顶着叛国、偏见和基友战死在德国毒气下的压力,爱因斯坦成名后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科学无国界,历史会给出公证的评价。

38分钟前
  • 力荐

DT你拍什么我都买账

41分钟前
  • Rocinante
  • 推荐

早就烂熟的故事,不喜欢这个爱因斯坦

42分钟前
  • Millo
  • 还行

苹果扔进桌布中,宇宙的真相从此渐渐清晰起来。

44分钟前
  • Kulty
  • 力荐

爱丁顿的基情与爱因斯坦和表妹的婚外情!好吧,此外还有相对论、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一战、德军第一次使用毒气、普朗克.........

46分钟前
  • 曹小操
  • 推荐

爱丁顿是隐忍的、克制的。DT的眼神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悲悯,欲语还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英伦绅士的故事,爱因斯坦在这里只不过是个配角,在我看来。

50分钟前
  • 阿柠在烦恼什么
  • 力荐

竟然是自然辩证法课上看的,喜欢英国的腔调。醉啦!2018年10月23日博士课上又看了一遍 爱因斯坦是个渣男啊!配渣女挺合适的

52分钟前
  • raincie
  • 还行

我是这么称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诸神的年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远隔千里...却超越国界与战争达成合作...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从那一刻起苍穹移位物转星移...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这是多么浪漫与自由的年代啊...

57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安迪•瑟金斯演人真奇怪,然而沉浸在我DTT的美貌中不可自拔,其实重点是爱丁顿啦。科学没有国界以及追求真理的惺惺相惜虽然片中呈现得太直白,但那一握手还蛮动人。

6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对于这部电影,我已经没有办法客观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演员的演技等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影响到我看完后的激动,因为是一个这样的主题呀,相信每一个物理人,都会为此感动。Idealist,But beautiful.

1小时前
  • RimeC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