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特盛宴

HD

主演:斯蒂芬妮·奥德安,吉尔·库尔,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法语年份:198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2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3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4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5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6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3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4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5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6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7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8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9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贝特盛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和菲丽帕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巴西央行大劫案悬赏粤语我离家了,但……惊悚50州第一季大白!下半生赛跑者黑豹特警队彷徨之日我们恋爱去了新铁血战士 (国语版)千次伤我心罪恶煞星国语古村寻踪安魂曲2021隼消防团格杀令粤语版警察局2021我的法定老公国语水浒少年2我的甜蜜家园台上人家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灵犀效应海峡往事水浒Silent Voice 行动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第二季跟着古代食谱学做菜炽热豪情鬼话撒谎大师代号蓝色行动江湖俏佳人铁血骑警 鐵血騎警合约男女地面之下无限恩典有限公司神捕铁中英逆光亡命之途我们是贵族响舞爱与怪物2020决算

 长篇影评

 1 ) 魂穿一次味觉盛宴

4.5星,剩下半星是画面的精致度,当然这个见仁见智,简陋不代表就是不好。很温暖平静的一部电影,前面进入比较困难因为太过平缓,从Babette中奖开始越来越有趣。她看起来就是那种懂很多的人欸,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有的人可能学识不多,但他会生活,会与人打交道,这些都是学问,而且是书本中学不来的,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的确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知识,但之后到了社会,依然是有许多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扯得有点远,主要是想表达Babette就是那种很有内秀的人,在一个领域钻研极深。看人烹饪,尤其是大餐真的好治愈,简陋如此到了做饭的环节依旧是很吸引人,我也好想尝尝正宗的海龟汤啊,阿提拉多雪利酒啊,德米多夫薄饼啊,1870年份的凯歌香槟啊,伏旧园的红酒啊,新鲜瓜果啊……还想去Café Anglais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总之看完真的很想去尝试一次真正的法餐。

美食真的有治愈人心的作用,原本产生嫌隙的大家后来因为这顿大餐又重新变得友好起来,最后手牵着手围成一圈祈祷。

其中特别有趣的环节,本来两姐妹以为这顿餐搞砸了,结果因为将军的点评,纷纷效仿将军的吃法,尤其是品到伏旧园的红酒时咂巴了好几下嘴,特别可爱hhhh

“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

“艺术家的回声响彻整个世界”

 2 ) 巴贝特之宴:爱与盛宴与慈悲

前段时间欧盟影展,去看了部老片子,巴贝特之宴。

这是部收藏了快三年的片子,当时刷到了一篇公众号推送,大约是就着春节的热点发出来的,所以名字是“一桌150年前的法国年夜饭”(这篇文章现在豆瓣影评里面也有)。当时没仔细看电影内容,就当是部“朱莉与朱莉亚式的美食电影。又懒着不愿意找资源,一直也就这么耽搁着了。

看欧盟影展剧单的时候一眼就瞄到它,迅速买了票,也算是了偿个心思。

(哇~这两个小姐姐真的是美呆,从年轻到年迈美了一辈子)

这次,让我们从爱情说起。

看见甲女的第一眼,军官就沦陷了,他像一切坠入爱河的人一样迷醉,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后依然与她相守的样子。

同样,也像所有不甘平庸的人一样,他选择放弃遗留在村落里的珍珠,去尘世间闯荡,去追名逐利。他聪明机敏,知道权贵需要什么自己有什么,也懂得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于是军官成功了,他变成了“成功人士”。可是,他也丢了自己。

在赴宴之前,导演安排了个有趣的片段,让他把自己从自己手上讨了回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宴席中,他以自己的经历牵引着一众“迷途的羔羊”重新从“舌头这块小肌肉”开始,认识食物,认识欲望,认识自己的内心。

我们看两段有意思的台词,是甲女和军官两次临别时的对话

甲女爱军官吗?我想是的,从不经意提到军官时她眼中的旖旎就可见一斑。

可是如果军官真的留下,她们会在一起么?我想大概不会~她还是神父的左膀右臂,还是那个虔诚的修女,她爱军官,也爱所有人。

只有在宴席之后,放在欲望上的那把锁悄悄打开,她才能正视自己滴着露水的心。

爱情和宗教并不矛盾,欲望与信仰也可以共存,可是她的信仰让这段关系注定不同寻常。

即使没有朝夕相对,他们也是永远在一起的,不同于俗世任何一种“实体”爱情,他们的灵魂相契,缠若丝缕。

当这份爱情不为世俗的琐事羁绊之后,大概也能就永存了吧。

在法国著名演唱家的眼里,乙女是一枚她悉心雕琢的绝世璞玉,她的歌声将获得富人的青睐,成为穷人的慰藉,整个法国都会为她倾倒。

可是很遗憾,他并没有能带走乙女,而在成为了一个通透的小老头之后,他自己也承认,留在原地,也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艺术家。

也正是因为他的通透,这部电影的女主巴贝特才正式登场。

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女厨师”她离开带给她伤痛的巴黎来到丹麦海边的小村庄,帮助姐妹两照顾老人,施粥散药,她用自己灵巧的心思和技艺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叹。

而在意外获得一万法郎的奖金后,她选择为神父的诞辰筹备一顿正宗法式晚宴。

缘由?我猜一是感恩,一是技痒,一是告别。

感恩神父的教义对自己的滋养,感恩姐妹两和全村人的接纳。

作为昔日巴黎最有名餐厅的主厨,对于自己熟悉的食材和独创的做法大概是无比怀念的吧~单纯技术层面的怀念,如果你也熟悉一门技术,可以类比。

而告别的,是那个带给自己荣耀也带来无尽伤痛的巴黎,用一顿“盛宴”切断自己和巴黎的所有联系。

这次,她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食客”呢?

也就是村里的居民,神父的信徒们。时光流逝,这些虔诚的信徒多少有些懈怠了,他们有些装聋作哑,有些互相猜忌,有些恶意揣测,不愿面对自己。他们口里念着神父的教义,身体却在做着相悖的事,emmmm~~大概是欠敲打吧!

有些的是,因为巴贝特准备的食材和他们平时吃的”清水煮鱼干”和“啤酒面包糊”相差太多(大海龟和拔毛鹌鹑确实是怪瘆人的),他们罕见的结成了“同盟”,想要封闭味蕾不讨论食物来拒绝“盛宴”,拒绝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拒绝他们害怕的欲望。

可惜啊~神旨并非如此。

在绿海龟汤和阿芒提拉多雪利酒之后,神派来的指引者军官已经苏醒。

德米多夫比利尼饼吃完和凯哥香槟饮尽,军官已经开始履行自己的“神职”,而灵性颇高的姐妹也有了些许动摇。

千层面烤鹌鹑配伏旧园勃艮第红酒结束,军官痛饮,赞歌声声,信徒的味觉开始复苏,烤鹌鹑和松露汁的味道上抵天灵,红酒更如醍醐,浇了个浑身通透。

接下来蔬菜沙拉、奶酪盘、朗姆巴巴(蛋糕)一一呈上,军官享受的通体舒泰,信徒们嘴上说不要身体则很诚实。

到了水果拼盘和餐后咖啡+酒的时候,大家终于看起来像是个吃饭的样子了。

就如神父在世一般,或者更甚,大家互相谅解,互相调侃,互相爱着,一起唱圣歌怀念过去,也享受现在。

如军官所说,“慈悲和真心交汇在一起,正直和福运相吻。男人,有他的弱点及短浅,相信他必须在一生中作选择,他在危险中颤抖,我们一定知道害怕,但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不需要,当你们双眼睁开时,有一刻来临,我们认识到,慈悲无限。我们只能用自信心去等待,用态度去接受它。慈悲不用附加条件。我们已经选择的一切,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一切,我们拒绝的,也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是的,我们甚至退步到抗拒的东西,因为慈悲和真心交汇,正直和福气,彼此相吻。”

慈悲和真心从来都有,欲望和恐惧也是,在食物的温情之后,他们又重新去面对,因而获得感知的能力,才有力量在神父的教义中反省自身,盛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一颗颗枯锁又渴望的心。

再回到我们的女主角巴贝特。

繁华散尽,巴贝特向姐妹两道出实情,从此,也把自己深根在这个丹麦的渔村,这个简单宁静的世外之地。

她的灵魂不会贫瘠,因为她是懂得生活的艺术家,姐妹两也不会,因为她们有深深的慈悲,比起物质享受,内心的丰富和大慈悲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说实话,全剧里我最喜欢也最羡慕的反而是那个小帮厨,他在身体努力成长的年纪感受到了当时几乎是最顶级的盛宴,或许能在他心里埋下和这个精彩世界碰触的因子,以后也会生活的很灿烂呢~

以上。

 3 ) 爱情、信仰与美食的“圣三位一体”:《巴贝特之宴》

蔡澜是电影人,也是美食家,由他来推荐“美食电影”,最合适不过了。《巴贝特之宴》便是他心中排名第一的“美食电影”。《巴贝特之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法式大餐”的最佳展示者——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将爱情、信仰、美食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美食电影”。

1、爱情

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首先,它由始至终都是一部爱情片,食物是用爱准备的,为别人提供爱的感觉,而且也被公认充满了爱。”
影片正面表现玛蒂娜和菲丽帕的戏不多,不过寥寥几场,但爱情一直是在场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巴贝特来到姐妹之家,是歌唱家帕潘“推荐”她来的。帕潘因其歌唱事业,交游必定非常广阔,他要帮助巴贝特逃避战祸,应该是有很多选择的,但他却让她来到这个丹麦的偏远村庄,让她用她的无与伦比的厨艺改善了姐妹俩以及她们所接济的信徒们的伙食——匆匆而来,抱憾而去,但三十五年之后,他仍然念念不忘菲丽帕,可以说,这是比柏拉图之爱更纯更深的爱。
巴贝特的法式大餐,需要一位引领者,带着信徒们渐入佳境。这位引领者正是姐姐玛蒂娜当年的追求者,一位已经建功立业的将军。将军告别玛蒂娜之后,发奋图强,成就斐然,但再见玛蒂娜,完成一次不忘初心的表白,仍然是他未了的心愿,所以,他来了。
可以说,是帕潘和将军促成并成就了“巴贝特之宴”,数十年来,他们各自一直在内心深处守护着这份实际上从未发生的爱情。

2、信仰

玛蒂娜和菲丽帕的父亲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牧师,但他去世之后,他的“教派”日渐式微,没有新的信徒,而当年的追随者都已老去,平时参加祈祷会的不过数人。姐妹俩仍然在勉力维持,而信徒们的相互龃龉,也让她们心力交瘁。她们的父亲当年带领这个“教派”的时候,信徒们之间是友善而祥和的,恰逢父亲的百年诞辰,她们希望通过来组织一次“圣餐”来纪念父亲并弥合信徒间的嫌隙。此时,持之以恒N年之后,巴贝特终于在中了彩票大奖,她主动提出要自主打理这顿“圣餐”。
当巴贝特把海龟、鹌鹑等村民闻所未闻的食材运回来的时候,姐妹俩和信徒们都愕然了,他们觉得这顿“圣餐”将亵渎他们的信仰,他们决定以漠然的态度来抵抗诱惑。
“圣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是坚定的,但随着将军的引领,他们再也无法忽视自己的味蕾,而味蕾又不断地向心灵渗透,最终,他们被征服了。但是,他们被“圣餐”俘虏之后,看到的并不是撒旦,反而,他们的龃龉在口福中融化,他们的信仰在享受中升华。宴会之后,信徒们在室外,在雪中,手牵着手围成圈唱起歌来,美妙而神圣,是美食“润物细无声”的善果,也是信仰的灵光闪现,还是影片的神来之笔。
美食是诱惑,但绝不是信仰的敌人。用宗教话语来说,这是“奇异的恩典”。

3、美食

将军在晚宴中回忆起当年在英国咖啡馆参加宴会时说:“加利将军是我们当晚的主人,他说这位妇人,这位主厨,具备了将宴会变成一场风花雪月的能力,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
巴贝特之宴,是正宗的、完美的法式大餐,松露鹅肝酱配烤鹌鹑、海龟汤等菜式,特定年份特定酒庄的红酒和香槟,精致的点心,精挑细选的时令鲜果,带给了观众视觉冲击与美味遐想。在繁华奢靡之都巴黎,这顿大餐是风花雪月,而在偏远的丹麦乡村,这顿大餐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巴贝特用一顿饭化解了“教派”崩解的危机,同时让信徒们释放了身心,享受了上帝的“恩典”。
据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介绍,巴贝特之宴的“制作过程”和演员们的“享受之旅”,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做了一顿法式大餐,而演员们也是真的吃了一顿法式大餐,当然,真正的主厨并不是斯特凡·奥德朗(巴贝特的饰演者)。演员们在“宴会”上吃东西的表情,并不全是表演,也可能是真实的表情。
这种“真实”赋予了“巴贝特之宴”可见的“美味”,让观众在观影时有了口腹之欲(好饿!)和精神享受(真的好饿啊!)。其实,抛开爱情与信仰,美食本身也是可以很神圣的(露出了吃货的本色)。

4、巴贝特和斯特凡·奥德朗

宴会结束后,姐妹俩以为“有钱人”巴贝特将离她们而去,巴贝特却告诉她们,她中奖所得的一万法郎,已经为宴会全部花掉。巴贝特再次成为“穷人”,但她却说:“真正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贫穷的。”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巴贝特在革命中失去了至亲,她来到这个偏远的丹麦村庄时,她已经了无牵挂。她是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是为上流社会(出入英国咖啡馆的食客非富即贵)服务,还是为这群贫苦的信徒服务,她的“艺术价值”并无本质差别。在这个村庄里,除了满足信徒们的口腹之欲,她还改善了他们对食物的感受(巴贝特请假筹备宴会的时候,信徒们面对姐妹俩烹饪的食物,顿时有难以下咽之感),她同样实践了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的“美食精神”。

巴贝特的扮演者斯特凡·奥德朗是法国著名的女演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她淡出银幕已经将近10年。她是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的第二任妻子,他们的婚姻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友好分手之后,他们在电影上继续合作,他们合作的电影超过20部,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的合作如此之多,在电影史是也是不多见的。斯特凡·奥德朗虽非大明星,但在我心中,她也是女神级的存在,因为她主演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女鹿》(1968)、《表兄弟》(1959)等经典之作。当然,巴贝特这个角色,也是她表演生涯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5、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克劳德·夏布洛尔曾经是《巴贝特之宴》的导演人选,但制片方最终选择了声望、履历均远不如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是丹麦人,但他生命中的时光大约有一半是在法国度过的。这个选择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加布里埃尔·阿克谢之前从未拍摄过如此暖心的影片,他之前的履历是以拍情色片著称的,而且,拍摄此片时,他已经将近70岁了。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而对于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来说,他也遇到了改写他的电影生涯的一部影片。《巴贝特之宴》之外,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再无重量级的作品——他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名留影史的导演。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的艺术修养非常好,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参考了不少经典绘画,最终赋予影片“纳米尔色调”,冷中有暖,既呼应丹麦乡村的萧索、寒冷,又不失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平和。影片的构图也比较接近传统绘画,有着某种古典的素雅。以拍情色片见长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完全可以比较大胆地表现这个故事,加入更多的情与欲,但他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拍法,以适应这个故事的底色。

6、伊萨克·迪纳森或凯伦·布里克森

《巴贝特之宴》改编自丹麦国宝级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短篇小说。
凯伦·布里克森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笔名叫伊萨克·迪纳森,她用这个名字出版了《走出非洲》等经典小说。而根据《走出非洲》(1985)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更获得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凯伦·布里克森敏感、自恋、坚强,所以她才能够写出《走出非洲》这样的“女性史诗”,而《巴贝特之宴》不管是故事还是内涵,都与《走出非洲》相去甚远,它的优雅与美好,让我们看到了凯伦·布里克森的另一面——跳出自我的她,是一个富有智慧与想象力的说故事的人。

7、英国咖啡馆

我们已经知道,巴贝特来自英国咖啡馆,她曾是这家巴黎首屈一指的餐馆的主厨。
我们不知道的是,英国咖啡馆是真的存在的,它诞生于1815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关门大吉。它当年也确实是巴黎鼎鼎大名的餐馆,以法式大餐著称。巴贝特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而且不可考,在英国咖啡馆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位女主厨。
从门面看,英国咖啡馆在当年算得上富丽堂皇,一顿饭要花10000法郎,应该是“正常价格”。
明明是以法式大餐著称,为何叫“英国咖啡馆”?抱歉,我也不知道。

8、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遗产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无疑是迄今为止丹麦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留下了《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复仇之日》(1943)、《词语》(1955)、《葛楚》(1966)等影史经典。
同为丹麦导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对这位前辈也是无比尊敬的,他在《巴贝特之宴》中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向这位伟大导演致敬了。影片中的老信徒们,戏里戏外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他们大都是德莱叶当年的御用演员!老戏骨们在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脸上细微表情的变化,都精妙绝伦——这就是伟大的德莱叶的珍贵的遗产。

9、反转一切

如果要选影史上最美好的电影,《巴贝特之宴》必定入选,但美好之下、美食面前,我们也是可以质疑的。
玛蒂娜和菲丽帕对将军和帕潘的拒绝,其实不近人情的,甚至可以说,她们是顽固的、封闭的、禁欲的。姐妹俩对爱情的拒绝,老牧师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蜜汁般的笑容,可以理解为友善,但也可以理解为笑里藏刀——这是一把切断女儿姻缘的刀。
如果将上面的一段作为立论基础,那么,巴贝特之宴也是可以颠覆的——这顿饭,是口腹之欲和人之常情对宗教禁欲和自我禁锢的胜利。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完成之后,它是属于观众的,你可以正向理解,也可以反向理解。也许,凯伦·布里克森和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正躲在银幕的后面,狡黠地看着我们。

 4 ) 冲撞的盛宴

一个简单得故事讲的如此有艺术气息,带有北欧电影特有的气质,即是美食之宴又是人性之宴,美食治愈的力量特别突出。

从日常视角去切入,体现了人性与宗教、艺术之间的冲撞和关系,在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平日里深居简出,全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这种氛围下,对于人性的压抑使得他们甚至都觉得享受美食都是一个罪过,一切欲望都被打压,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巴贝特原来就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并且幸运地获得了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当每个人都是天主教徒,即使在吃大餐的时候,他们也把心吊到了嗓子眼上,好像是要应付一场审判。他们害怕自己的观念发生哪怕是一毫米的位移,这并不是患得患失,而是因为他们处于这样的结构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无形中的束缚,通过享受美食的过程和女性角色之间的羁绊,更好的展现了人性之美,让村民们又找回来了曾经那些快乐的感觉,从之前的抱怨到现在的感恩,这其中巴贝特也得到了释放,说是做美食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属于她自己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

据说这部电影还获奖了,看了有很多动容和感想,美食制作的画面也很不错,非常值得一看。

 5 ) 巴贝特之宴:始于绿海龟汤的食物艺术盛餐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它为这一极典型的法国美食中注入了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借由一位厨师为了她的艺术牺牲一切,这部电影所再现的壮观美食召唤出了人们对于精神幸福的向往,而她的艺术又重现了她的祖国。这种对于地域和时间的重现,为剧中由烹饪而产生的神奇力量,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范例。” — 社会学家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那样,《巴贝特之宴》所展现的不只是一出可视化的美食大戏,重要的是它通过食物的美好,唤起了某种崇高的精神。这当然不止是珍贵食材以及艺术化创作的结果,当中还包含着地域风土以及历史所赋予的多重意义,下面我们便附上“巴贝特之宴”的食谱,从第一道 “绿海龟汤”以及巴贝特任职的那家餐厅谈起。

在电影《巴贝特之宴》中,大厨巴贝特在最后提到,原本任职的一家知名法餐厅“英国咖啡馆”(Café Anglais)不仅真实存在,在历史上也是极富盛名的。这家位于法国巴黎意大利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与海洋街(rue de Marivaux)交叉口的法餐厅,虽然在1913年被迫关闭,但它在法国乃至欧洲的餐饮史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餐厅于1802年开业,起初都是一些马车夫和仆人来用餐,后来慢慢有一些隔壁巴黎歌剧院的演员光顾。虽然餐厅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提升了档次,供应着好评如潮的烤肉。但直到1866年,阿道夫·杜格莱烈(Adolphe Dugléré)成为餐厅主厨,这家法餐厅才正式成为名流们的聚集地和用餐场所。 然而它真正名声大振的,则是1867年在餐厅举办的那场后人称之为“三王宴”(Dinner of the Three Emperors)的盛大宴席。这场盛宴汇集了三位时任国王和储君的宴会,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其皇太子(将来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将来的德意志皇帝),以及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等前来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重要宾客。在历时八小时的宴会中,餐厅总共提供了16道餐品及8款葡萄酒。至今,这场宴会所用的桌子和菜单副本,仍保留在同样历史悠久的银塔(La Tour d’Argent)餐厅里作为展示。电影里出现的第一道前菜绿海龟汤,便是当时掌勺的阿道夫·杜格莱烈(Adolphe Dugléré)的独门秘方。

▲ 银塔餐厅 图片来源于网络

Potage a’la Tortue 绿海龟汤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上流社会,曾经非常流行绿海龟汤,但当时海龟很贵,人们就想尽办法,用富含胶质的牛头和内脏做假海龟汤。就像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书里出现的:爱丽丝梦到的假海龟是长着牛头的,由此可见绿海龟汤的奢华程度。

▲ 爱丽丝漫游仙境插画 ©归作者所有

影片从祈祷过后晚餐开始,葡萄酒注入杯中,海龟汤盛入每位宾客的碗里。就像烹饪本身一样, 电影传递出一种感官意识。社会学家Ferguson在谈论《巴贝特之宴》时指出:相比起照片印刷品,电影更能捕捉到烹饪艺术所需要的互动过程,正如书写的食谱只能暗示感官一样,语言文字也无法传达出全面而包罗万象的味觉。《巴贝特之宴》菜品的丰富程度虽不及历史上“三王宴”的规模,但珍贵的食材跟繁复的制作过程还是让人惊叹。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Blini Demidoff au Caviar 德米多夫煎饼配鱼子酱

小巧的煎饼装饰着黑色的鱼籽——德米多夫煎饼配鱼子酱。这原本是一道俄国菜,斯拉夫传统的Blini煎饼多以小麦为原料,偶尔也用荞麦制作。煎饼通常会搭配黄油、酸奶油、果酱、蜂蜜或鱼籽食用。因为其圆形的造型早期被斯拉夫人认作是太阳的象征,在冬末制作Blini以纪念新生太阳的传统,也被东正教徒沿用至今。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德米多夫(Demidoff)这个名字,出自十八、十九世纪俄国的一个显赫家族,该家族通过成功制造金属制品,被彼得大帝列入欧洲贵族的行列。他们的后代成为俄罗斯帝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人和最早的实业家之一。巅峰时期极,甚至被当做仅次于沙俄皇族(the Russian Imperial Family)的第二权贵家族存在。所以想必被冠上德米多夫家族之名的煎饼也是非同凡响的。影片中的这道前菜,很有可能是经过巴黎知名的金屋(Maison Dorée)餐厅改良过的,这也是一家地处意大利大道,还是圣多纳托(San Donato)二皇子,也就是德米多夫家族的Pavel Pavlovich Demidov伯爵经常光顾的,巴黎最昂贵的餐厅。

Caille en Sarcophage avec Sauce Périgourdine 烤鹌鹑酥皮派裹鹅肝配松露酱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在客人们用完前菜开始享用葡萄酒的间隙,用餐区飘荡着某种特别的香味:烤鹌鹑酥皮派裹鹅肝配松露酱。“Caille en Sarcophage” 从法语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棺材里的鹌鹑”,这是一道仅在巴黎最好的餐厅供应的经典法餐之一。鲜嫩的野生鹌鹑塞满了鹅肝被包裹在酥皮里,浸泡在法国佩里戈尔(Périgord)地区手工采摘的黑松露做成的酱里。佩里戈尔也就是现在的多尔多涅(Dordogne),一个位于法国西南的省份。这个拥有最多“法国最美村庄”的省份,是很多法国人心中的美食天堂,也是鹅肝和黑松露的产地。

▲ 黑松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佩里戈尔地区图 黑色区域为松露产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国人对鹅肝和松露有着特殊的情结,特别是法国当地出产的黑松露,曾于20世纪初迎来其发展的全盛期。当时的黑松露只是法国西南农家菜里的普通菌类。两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劳动力锐减,松露种植业也遭遇沉重打击,加上后期人工种植的限产,现在的黑松露已然成为高贵食材的代名词,除了白色的阿尔巴松露,佩里戈尔松露,相较其他松露更为稀缺、理想,价格也更高。在烹饪中,黑松露被用来增添肉、鱼、汤和意大利炖饭的口味。新鲜的法国冬季黑松露通常被称为“佩里戈尔的钻石”,它们简单却精致。从12月至来年3月,法国松露市场以美味的佩里戈尔黑松露为特色,其具有的微妙香气和泥土味道让人联想到浓郁的巧克力。时间上来看,每年1月和2月则是黑松露香味和风味的巅峰期。

Baba au Rhum avec les Figues 朗姆酒海绵蛋糕配无花果干

晚宴以无花果干伴朗姆酒海绵蛋糕收尾。早期的朗姆酒海绵蛋糕源于乌克兰、波兰一带的babka——一种高大的圆柱形酵母蛋糕,有时会配以裙子褶皱似的波纹。如今的做法是待蛋糕半干,浸入朗姆酒与香草糖浆的混合液,以便更好吸收。据记载在1835年或更早时期,朗姆酒海绵蛋糕由一家名为La Maison Stohrer的烘培坊推出。开创者Stohrer曾是波兰流亡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Stanisław I)的糕点师。1725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女儿玛丽·莱辛斯卡(Maria Leszczyńska)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并前往凡尔赛宫居住。当时的Stohrer就作为玛丽的专职糕点师,一同前往巴黎。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这家1730年开业的烘培坊,位于巴黎蒙托盖尔街(rue Montorgueil)51号,是巴黎最老的烘培坊之一。蒙托盖尔街上布满了餐厅、咖啡厅、烘培坊、鱼店、奶酪店、葡萄酒店、农产品摊和花店,是巴黎民众在购物时的社交据点。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百年老店英国咖啡馆,其于1913年的突然关闭,使得巴黎在接受外界带来的繁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牺牲部分自身社会文化的反噬。咖啡馆的衰败,不仅是巴黎历史上一个让人迷醉的篇章的终结,也标志着欧洲优雅贵族传统的失落。虽然英国咖啡馆从休闲场所作为起点,但其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达到顶峰,迸发出的耀眼光芒无人能及。在咖啡馆最为辉煌的日子里,时髦名流和文人雅士皆被其安静舒适的环境吸引,争先恐后地在此实践生命的艺术。诗人和记者把这里当作他们的俱乐部。不论是英国咖啡馆还是马路对面的金屋,喜爱生活和艺术的人们都把光顾这里看作是享受的一种方式。 即便是处在潮流尖端的英国咖啡馆,也还是经历了时代变迁的转捩点。在巴黎物质匮乏时期,其他餐厅挂着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维持表面的体面时,英国咖啡馆依旧以食物品质和传统气质为上;滑铁卢战争过后,外国人蜂拥至巴黎带来的新享乐主义,用乐队演奏搞噱头,英国咖啡馆仍然不为所动,不被无关紧要的新奇所干扰。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浮夸的氛围下,餐厅的纯粹早已不能满足浮躁的社会,巴黎虽然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娱乐之都,但英国咖啡馆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老派华彩。可以说,英国咖啡馆成也外邦,败也外邦。

▲ 《巴贝特之宴》剧照 ©️ Astrablu Media

巴贝特这位名噪一时的英国咖啡馆主厨,初到丹麦渔村时,除了身上的衣物外一无所有。落魄名厨寄居渔村姐妹花家中,照顾姐妹俩和贫弱的教徒以求心灵慰藉。烹饪的天赋使得巴贝特重新审视个人存在价值,也让餐桌上的人因一顿饭而改变。影片中的每个人在美食的召唤中,意识到何为生命之重——生活以及那些共同分享生活的人。这部电影描绘的远不止食物,在人们对美食官能体验复苏的同时,更是唤醒心灵对于美好的感知,让观看这场盛宴的人们也如临其境如品其味。

 6 ) Babettes gæstebud

影片简介
本片根据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19世纪的丹麦,两位已经成年的姊妹伴随着牧师父亲居住在丹麦偏远的村庄。即使在父亲去世以后,她们仍一如既往地继续留在父亲所创建的教会奉献自己。后来,她们收容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女难民芭贝特,她们及村民的生活就此改变。芭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她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姊妹,特别为她们及村民准备了一场丰富的晚餐,并且唤醒了大家心中尘封已久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影片评价
《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是一部宛若小人书般精致的电影。画外音始终在讲故事,讲一对姐妹为宗教信仰放弃世俗情感的故事。这场盛宴像一场仅仅历时一夜的爱情,曲终人散后如水月镜花,春梦无痕。不过观众可以了解到两个秘密:其一,芭贝特就是那个大革命前在法国红极一时的,堪称伟大的厨子;其二,为了这场宴会,她花掉了彩票赢来的每一个法郎——换句话说,一场真正的法式盛宴价值一万法郎。
宗教要达到的目的,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心灵的满足与安宁,靠着履行苛刻的近乎残酷的宗法条约并未实现,而一顿看起来极其奢侈的饭食却让人们体验到了天堂般的极乐。这样的饭食就不仅仅是饭食了,它更是一种天启,告诉我们无须拒绝享受,只是不要为享受所支配;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这样的饭食当然就不仅仅是饭食了,它就是宗教的灵性和人间的爱幻化成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享受《芭贝特的盛宴》吧,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冷静克制,又流光溢彩。影片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短评

我疯掉了,这是哪位清教徒投资的电影吗,清教徒的生活真恐怖,有个让女儿过这种生活的牧师父亲更是恐怖中的恐怖。巴贝特第一次见识她们晚餐的时候,我笑死了,仿佛感受到了一位广东名厨来到北京后的愤怒。

4分钟前
  • 芜城
  • 还行

在宗教光芒之外开辟出人性的暧昧地带,同时也是关于人生遗憾美学的。两姐妹年轻之际回避世俗诱惑,服膺神性,如此深居简出三十年。巴贝特以法式大餐歆享列位基督徒,主祷文所言“赐给我们今日的饮食”弥合着罅隙,引导着他们感恩向上,伴随口腹饕餮之欲,也捎来久远的青春往事,让那颗肃穆冷寂的心如旌旗般摇曳着。结尾寒夜的星空下,聚会散场,如同张枣诗“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得之意境。

5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Hallelujah,感谢祢付出一切来先爱我。从此令我懂得爱是那么美好,我永远不必畏惧它。

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苦行僧不一定上天堂,饕餮客并非纵欲犯。

9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来了,好吃的东西真是启民智呐。将美食的极致与心灵的醒悟对应,很好的体验。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铺垫,于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观众的情绪变化和享受与片中人物是等同的。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A / 在北欧电影里看出日本电影的韵致(或许更接近法国与意大利的杂合体?),从日常中缓缓展开神性与世俗的跨文化交融,妙不可言。摆脱了任何一个可以被归纳的类型,而以一种坚韧丰实的生活感贯穿始终。以行为、距离、事件勾勒人物关系,拒绝执着于聚焦式叙事的立体感,仿佛画卷般平摊而开。用一个无“言”的仪式消解万千禁忌,却也不多做评判,让影像中人物的状态互相挑逗甚至产生骚动。某种程度上比《饮食男女》还要好。

1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真正的古典之作,人物与情节看似极其简单的,而所有的情感与嗟叹都蕴含在这简单中。本作关于虔诚与欲望,丹麦小城的的居民们看似都是一群死脑筋的禁欲主义者,需要隐居的大厨和将军来发现尘世的乐趣。然而这两位选择把一生都耗费在这流放之地的大厨和将军,岂非是更极端的禁欲的圣徒?

18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新教倡导禁欲苦行,信奉于此的人必须将身体与精神的欲望二分,警惕感官欲望,比如,小女儿和来自天主教的音乐家练习歌曲,因为会联想到情爱而必须拒斥。电影也花了较多笔墨描绘包括两姐妹在内的信徒们是如何克制感官愉悦(清炖干鱼加酒面包为标配)继而内部生出嫌隙的。巴贝特,作为来自天主教法国的隐世大厨,用一顿法式大餐便弥合了中间的缝隙。她更是一位通过烹饪为所有人(信徒或将军)制造感官愉悦的艺术家,其之所以不会贫困,是因为推崇味蕾享受消解苦闷、解放心灵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了。电影对她制作大餐过程、购买食材、在外漫步的描写,就像是对海德格尔解读农鞋文字部分的再现。巴贝特之宴是巴贝特的世界,是在世存有,所有人带着曾在,通过品尝食物和饮品让世界的真理不断敞开、澄明。

20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口腹之欲和精神之欲相交融,把一顿晚宴做成一场恋爱…艺术家是不会贫穷的” 视角切入之小,甚至担心电影故事讲不完整,但实属想多了。剧情抽丝剥茧、以小见大,超简单的故事线看的引人入胜。生活里存在一切可能,美食让情绪和误会得以化解。“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最渴求独处…我害怕我的愉悦”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仁者见仁,虔诚者见神。我,一坚信人性兽性不可分、灭人欲等于反人类的功利主义者,看到的,通篇皆是讽刺。我不信写《走出非洲》的凯瑞布里克森会虔诚相信上帝。专门找出小说,一对比踏实了,果然。不是美食的“黄金锁骨菩萨”,是褒奖美(贬低人的意识形态毫无意义),剧本身100分,改编极佳

27分钟前
  • is4dog
  • 力荐

非常美丽的一部电影,通过三个女性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来表现出人性特别是女性精神的博爱与伟大,同时电影也通过美味的法国大餐来对人性对于自由与美的追求进行了讴歌,一部看过之后倍感温暖的电影。

3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还是看了影评才看懂。无欲无求并不是神的旨意,之所以存在着爱和欲,就是让人去享受并感悟生活的美好。影片中清贫的地方,饮食也是单调乏味,人们无法将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就只好互相指责;在最后一顿盛宴里,由于美食,人们却开始感恩。

31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推荐

清教徒禁欲那一套还真是彻底的反人性,巴贝特这样坚定善良热爱生活的人确实连天使都要被迷倒。电影是温馨有趣的好电影,就是观影体验很奇幻,左边的妹妹全程狂笑到让我不得不怀疑我和她看的究竟是不是一部电影,且每到类似拔鹌鹑毛的镜头都要伴随着一声极响的嘤咛声扑进男朋友怀里,仿佛在用全身演绎兔兔这么可爱怎么能吃兔兔;右边的姐们虽然我不知道她是何职业,但从她为大部分有眼睛都能看懂的镜头配上的直白复述来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解说。

36分钟前
  • 黑猫白猫
  • 力荐

EUFF. 设定在19世纪中后叶,《巴》探讨的实际上是后达尔文时代的宗教如何寻找其现代性。既然恩典与真理相遇,那么公义也应与极乐互吻。宗教得以抛弃表面的经文而揭露其本质,它实际上是那种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信仰的东西:不怕做出选择,接受别人的付出,大胆地去感觉这个世界。结尾的处理又将我们的这种思考延伸,将艺术放置于神的宝座之上未免过于抒情,但当那个姐妹拥抱巴贝特重复当年自己收到的期许,还是不禁泪目——我最终没有成为上帝的模样,可是我庆幸,你成为了。

39分钟前
  • Navetek
  • 力荐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不少,灵与肉、爱情、宗教信仰,可惜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至少让观众细致地了解到一顿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讲究。

41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陆老师说,这是他一直藏在心底的、最喜欢的电影。他想要的东西,这里面都有了。【无须拒绝享受,只是不要为享受所支配;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44分钟前
  • Grey灰
  • 推荐

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应该还是得益于其宗教性,很好的表现了它的两面,既能让小镇居民安心一辈子都过着那样朴素的生活,也能压抑禁锢掉人类对精神和物质的欲望,还能看出丹麦的拉斯冯提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变成那样的。平常吃惯了啤酒煮面包食物的老人面对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戏剧冲突的高潮群戏,从音乐到美食感官到触觉的巨大文化冲击,最后还能如此的平静甚至收留从发达国家逃离之人的心灵,还是夸的信仰吧。百老汇欧盟影展修复版。

4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可贵就在于它没有把精美的晚宴借助色彩与光线拍摄表达出来,片子整幅下来,都是人物语言创造美丽,包括对食物的赞美,对家族的信仰,对命终的慷慨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故事隐含的复线不错,把角色和盛宴铺垫的更加丰富,也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各种纯正的法式大餐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深夜看这个,好饿。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相信在故事之下的真相更为残酷,结合洛伦斯的回忆和歌唱家的来信,杀害巴贝特丈夫孩子的将军,和迷恋英格兰咖啡馆主厨的将军是同一人,不难猜出将军是出于倾慕巴贝特而杀害了他的家人,她的厨艺,是艺术也更是一种诅咒,这可能就是在村中多年,巴贝特从未施展她手艺的原因。另一方面看,晚宴令村民之间产生爱,也让巴贝特与其自身和解。

59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