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

HD中字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杰弗里·拉什,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约瑟夫·费因斯,理查德·阿滕伯勒,文森特·卡索,芬妮·阿尔丹,埃里克·坎通纳,凯西·伯克,艾米莉·莫迪默,约翰·吉尔古德,詹姆斯·弗莱恩,凯莉·麦克唐纳,丹尼尔·克雷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伊丽莎白 剧照 NO.1伊丽莎白 剧照 NO.2伊丽莎白 剧照 NO.3伊丽莎白 剧照 NO.4伊丽莎白 剧照 NO.5伊丽莎白 剧照 NO.6伊丽莎白 剧照 NO.13伊丽莎白 剧照 NO.14伊丽莎白 剧照 NO.15伊丽莎白 剧照 NO.16伊丽莎白 剧照 NO.17伊丽莎白 剧照 NO.18伊丽莎白 剧照 NO.19伊丽莎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人和女权。

看这部影片当时纯属两个原因,一是对历史人物,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女人的好奇心,二就是太喜欢Cate Blanchett了。之前看了很多关于Cate的影片,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她反串男生,饰演了Bob dylan。当时只是觉得:咦,这个男人长的很像Cate嘛,殊不知就是她。
Elizabeth应该是Cate的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了。很多人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才认识到这个美丽的女人。相对于这位女王,Cate完全处于一种尊敬的态度来饰演她,并且从骨子里对他产生一种敬佩。然而当记者问是否也会有如此大的野心,C却说她只是平凡的会结婚生孩子过日子的女人。
女人分很多种,有野心的女人,小肚鸡肠的女人,傻乎乎的女人,漂亮的女人,肥胖的女人,勤奋好学的女人,冷漠高傲的女人,温柔的女人,泼辣的女人,能干的女人,唯唯诺诺的女人,有钱的女人,没钱的女人,年轻的女人,年老的女人。
这些都是女人看女人,或者男人看女人。
可是女权就两种,而且是两种极限,崇拜与鄙视。其余的都在中间游荡。旧社会的封建家族中的太太们是对其的鄙视,或者说是不知。不知道有女权这么个玩意儿,而且也不敢想象自己的命运可以和男人有所谓的社会价值。女人生下来就是要嫁个好男人,生孩子,在家相夫教子。貌似现在也有很多人如此想法。于是便产生出了更多女孩说要绑个有钱人,有权人,少干点活,多想点福的境界。这样的境界造就了一些男人,也打垮了一些男人。一些男人就此努力奋进,开拓进取;一些男人则萎靡萧条,认为自己的能力和财富可以换来更多的女人,所以高傲自拔,洋洋得意。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女人惯坏了他们罢了。真可悲。
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女人要开始崇拜女权了。甚至要鄙视男人的很多做法。其实也大可不必。我倒喜欢女王的很多做法,从容而内敛,适度有加。然而其最后一句:I am married to England却尤为感动。那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说道权利,谁不喜欢呢?
这样的女王,武则天算一位,孝庄太后算半位吧。我很欣赏这两位中国的Elizabeth,特别是武则天,在唐那样一个男人为主的雄性社会中,将自我妩媚与内心狂野相之融合,所以妩媚娘,外媚而内中坚啊。孝庄也是一个有魄力的女人,只是她的野心并未达到如武则天那样的程度,或者环境。另外一位人称老佛爷的慈禧,则是个有野心但行为欠佳的女人。
一个女人,活法很多种,可以享福,可以享乐,可以穿山越岭,可以走遍四方。可以特别在乎道德,也可以特别不在乎规则。没有人限定我们的生活究竟应该怎样过。如果拿别人的言语来限定自己,那也未免白活了。

 2 ) “童贞女王”的荣耀与苦痛

    或许是由于英国在1840年带头开始了中国百年被蹂躏史的缘故,每当看文字的、图像的关于大不列颠如何强盛的东西时常常心生恨意,反倒是看反抗英格兰暴政之类的东西看的无比痛快。作为英国一段强盛标志之一的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女王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好好神化一笔的人物,但是在凯特布莱切特主演的《伊丽莎白》和《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更接近人间的英国女王,看到了这个“童贞女王”人生的荣耀与苦痛,人性的故事往往比兵戈铁马更有征服力,所以,这个英国女王的故事将我深深感染。

    两部伊丽莎白女王的故事,无疑第一部《伊丽莎白》更佳,故事一开始,就是著名的“血腥玛丽”时期,那个时候,这个名称不像今天的鸡尾酒一般可爱,我们看到的是教派纷争下的白色恐怖,神经质的玛丽滥杀无辜,甚至将妹妹伊丽莎白也关进大牢,但是却又没有下手杀害,所以,她病逝后,伊丽莎白顺其自然的接受王位,给人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事实上,本片比较巧妙的没有赤裸裸的神化伊丽莎白,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要取她性命,但是又都逢凶化吉的情节来承诺她的形象,这样的不断死里逃生,不需要再用过多词藻歌颂,一个神赐君权的神化女王自然的站在时代前端。本片在宫廷斗争的展现上则是极力表现其险恶、丑陋和血腥,特别是伦敦塔内对犯人的一次次虐待和折磨,让政治斗争中的善恶不再明晰,无论是伊丽莎白的敌人,还是她的同盟,在彼此的争斗中都显的不择手段,残忍至极,而在这个过程中,伊丽莎白倒显的有些优柔寡断、菩萨心肠,对敌人一再退让,而正是这样的铺垫下,使得她最后的爆发显的理所当然,令人振奋,将一个女人到女皇的成长过程中的血迹用这样的悲情方式轻轻抹去,而她的坚疑和果断性格却渐渐予以烘托。

    实际上,在两部影片中,对于伊丽莎白最大的悲情描写,恰恰在于她的“童贞”,在影片中,它不再仅仅是纯洁和神圣的标志,而是一个女人的苦痛和牺牲。无论第一部与罗伯特勋爵的爱情、还是第二部与海盗罗利的暧昧情愫,最后都不得不屈从与国家利益,而面对各国而来的“追求者”,她又对这样的政治婚姻坚决的抗拒着,于是,本片中,我们看到她一次次痛苦的与心上人划清界线,然后再穿上抹杀女人柔美的高贵的礼服,出现在女王的宝座上。在第一部中,结尾她饶恕了背叛她的罗伯特勋爵,并与之划清界线后,减去长发,面容凝重而庄严的接受子民们的朝拜,然后说“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一种决绝之气将其爱情的无奈烘托到了及至,又为一个铁腕女王的诞生渲染了最神圣的气氛。

    与第一部相比,《伊丽莎白:黄金时代》就显的差了不少,布兰切特扮演的伊丽莎白依然出色,依然将女王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爱情的那种挣扎表现的充满感染力。但是,本片剧本确实次了些,与第一部通过女王多次逃出劫数自然的烘托形象不同,这部来了个赤裸裸,比如当女王在教堂祷告时逃脱暗杀,非要弄个她身上闪耀光辉将对手镇住的神化场面,让人看了作呕,这种过分宗教感的神化在本片中随处可见,可谓一大败笔。本片还有一大毛病就是对女王对手的过分妖魔化、弱智化,如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斯在片中被演绎的自大、傲慢、神经质,像个神汉一般,不像第一部的诸多对手显的有血有肉,我们知道,要让一部电影试图歌颂的人物显的有血有肉、英明神武,对于她的对手的表现上也应该等同对待,否则一帮菜鸟怎能烘托女王的形象?不过,好在还有一帮出色的演员在支撑这部电影,如扮演海盗的克里弗欧文,将一个不羁而又有情有义的传奇海盗表现的魅力非凡,而扮演菲利普国王的西班牙演员加尔迪莫纳,将一个剧本设置的妄想症国王,表现的依然充满了尊严和悲情色彩。而总体看,本片的不足也是相较与第一部而言,比起同类作品中,歇斯底里的展现传主文治武功的传记片来说,还是更有可看性。

    但凡涉及历史人物的传记片,总会引发争论连连,历史上的伊丽莎白是怎样的?这属于本片的扩展话题,其实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基于基本史实的演绎是多种角度,仁者见仁的,对于我来说,伊丽莎白本人就是多种历史和文艺作品形象的统一,在这一系列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天真烂漫的女孩成长为铁血女王的女人的故事,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女人最终抛弃个人爱情,嫁给英格兰而终身未嫁他人的悲伤故事,看到的是一个开创了英国辉煌年代的女王的荣耀与苦痛,历史的真实远比电影复杂,但是这部电影中,那个昔日还在草地间与同伴嬉戏的少女和冷俊到冷酷的女王的反差已经足够复杂,足够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4ec9e0ac1b9841994ca6bb2.html

 3 ) 传记

1554年,玛丽一世登上英国的权利颠峰,在她血腥的统治下,英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登上女王的宝座。面对姐姐留下的烂摊子,首席顾问威廉先生敦促伊丽莎白尽快解决由于英国已经没有军队,遭到临近国家威胁的现状,而国内也有些人开始对她实施颠覆活动。为了应付英国残破的局面,朝中开始有人建议伊丽莎白下嫁,为英国寻求一个保护国。当伊丽莎白感到孤助无依的时候,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的李斯特伯爵的归来给她带来了无比的信心

采用厚重的阴云、灰暗的色调来衬托当时充斥着宫廷政变、阴谋、欺骗的国家局势,而不谙世事的伊丽莎白生活的场景则是充满阳光和绿色,鲜艳轻柔的衣裙、潇洒飘逸的长发都喻示着少女的浪漫与纯真。

该片的成功,其中一部分应归于演员的努力,凯特·布兰切特凭借自身独特的气质,自然而真实地将伊丽莎白从浪漫天真到深沉果断、毫不留情的性格变化呈现在银幕上

 4 ) 从柔光照耀的少女到冷峻眼神的女王

这部剧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伊丽莎白的成长历程:从懵懂无知的时代,经历背叛、欺瞒、暗杀,原本只憧憬美好爱情的少女,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统治日不落帝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女人的心是怎样一点点变硬。详细文字都在截图下了。这部电影的化妆、服装、光线、角度、演员,真的都很棒,我非常喜欢。

开场是柔光照耀、温暖如春的少女
心里满满的是对爱情的向往,与恋人跳舞缠绵
但她的身份不允许她过普通少女的生活,被指控叛国罪,关进监狱审判
弱小无助,被一群凶狠的男人围着控诉逼问
后来玛丽一世死掉,她终于继位,加冕时感受到皇冠的沉重,内心应该是兴奋又忐忑吧
加冕没多久就大清早被大臣从床上喊起来,懵懵地开会,说话结结巴巴,被大臣摆布
在大臣操控下做出错误决定,战争惨败,受到苏格兰女王侮辱,女王生涯中第一个痛苦打击
与一帮主教谈判前的自我练习,忐忑纠结
第一次表现出女王气质,在与主教们谈判时渐入佳境,获得一些支持
大臣拼命逼她结婚,戳穿前来求婚的法国公爵(爵位我记不清了乱写一个)是同性恋女装大佬搞群P却还想骗婚的事实。话说这个女装大佬真的很骚很会演噢
发现自己爱的男人是已婚男,隐瞒婚姻,还口口声声向她求婚;法国求婚者是女装大佬同性恋;还有一个西班牙求婚的,想暗杀她。非常幻灭,痛苦中大声狂笑…后面的宫女是她的好朋友,表情非常难过,眼神里都是心疼
已婚男被戳穿后的狡辩。女王气质进一步显露
霸气怒吼
终于摆脱大臣的辅佐(操控)(其实这个大叔确实心地很好),走向独当一面的女王之路
杀掉所有试图杀她或篡位的敌人后,剪发明志
宫女凯特,她忠诚的朋友,再一次为她落泪
最后迈向黄金时代的单身伊丽莎白女王

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截图如下:

“血腥玛丽”统治的时代,宗教迫害真的很恐怖,这个镜头很妙很吓人。这部剧多次使用这样的角度,很有视觉冲击力
少年想杀中年人,没忍心下手。中年人叫他到窗边,看窗外美好世界,并说“天真是你所拥有的最宝贵品质,失去了它,你就会失去灵魂”。说完一秒钟马上割了少年的喉。中年人套路太深,少年真的不是对手
这个姐姐特别会撩,眼神里都是戏。但撩错对象,被杀死在床上
剧照,这光打的,真的很女王

 5 ) I have become a virgin.

第71届奥斯卡、第56届金球奖、第52届BAFTA最佳影片提名。但最终只得了BAFTA的最佳英国影片。
伊丽莎白一世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4年(1558-1603),把英国由内忧外患的混乱状态扭转为欧洲最强大和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时代”(golden age)。她的三大功绩——确立了新教(圣公宗)的国教地位、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保持国内稳定文化繁荣,极大提升了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无疑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势。这样伟大的人物拍成传记电影是迟早的事,但想拍好也绝非易事。本片主要讲了她即位初年的一些人和事,属于典型的好莱坞式历史正剧:对史实做演义,集中矛盾冲突,侧重表现人性和人情(尤其是爱情)。电影本身的质量由诸多大奖提名已经足够说明,这里来聊聊我更感兴趣的历史。

关于她的前任和姐姐玛丽一世(Mary I of England)。她俩的渊源我就不说了,下次写《亨利八世》的影评时再来介绍这位结了六次婚并因此更改国教的奇葩国王。片头的火烧异教徒呼应了“血腥玛丽”的头衔(一款血红色的鸡尾酒即以此命名),她把伊丽莎白关押在伦敦塔近一年也是事实。但她终究没有处决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而因太想怀孕而造成假孕也令人同情。她在英国历史上是个不受欢迎的女王,但这多少跟“人们把她与伊丽莎白对比”有关。
关于她的情人罗伯特(Robert Dudley)。伊丽莎白和罗伯特的爱情是本片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即位前的青梅竹马含情脉脉,到即位初的力排众议同床共枕,再到因罗伯特有妻室一事两人闹僵,最后罗伯特参与谋反女王斩断情丝。影片暗示从始至终两人都爱着对方,只是因误会或以大局为重而未能结合,这也是好莱坞的惯用套路(虽然本片是英国电影)。这样编很好,只是与史实不符。首先伊丽莎白一直知道罗伯特有老婆(这种事也不好瞒吧),她并不介意;其次罗伯特并未参与任何谋反行动,而且一直受女王重用(后升为伯爵),在临终前还作为总指挥参与了著名的格瑞福兰海战。罗伯特和伊丽莎白保持了长久的暧昧关系,但也终究没有结婚(罗伯特的老婆其实很早就意外身亡了)。
关于她的左膀右臂Francis Walsingham和William Cecil。两人都没有片中那么老。他们都辅佐了女王至少30年,直至病死,可谓鞠躬尽瘁。事实上伊丽莎白时代的辉煌正是得益于她的知人善用,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唐太宗。Walsingham被称为间谍大师,他没有特殊性取向,他在续集中还会大有作为。
关于颁布《单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这是伊丽莎白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旨在解决英国数十年来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争端,确立新教的国教地位,统一英国教会。投票时有一些主教恰好不在,这是法令得以通过的原因之一,本片将其演绎为Walsingham的功劳。法令使周日去教堂做礼拜义务化,也加强了《公祷书》的威信。《单一法令》是伊丽莎白一世宗教和解政策(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颁布的另一法案则使她成为教会的最高统治者。
关于法国和西班牙。当时的法国深陷宗教战争的泥潭(French Wars of Religion),而西班牙则依靠海外殖民建立“日不落帝国”。伊丽莎白一世在对外政策上相对保守,既不趁人之危,也不强强联手。片中她拒绝了法国亨利三世和西班牙腓力二世的求婚,前者是虚构(亨利三世的弟弟倒是有过),后者是事实。两个国家至少在前期都没有直接参与颠覆英王统治的阴谋。另外虽然有传言说亨利三世是同性恋,但从没有异装癖的说法。
关于苏格兰。当时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不要与前面提到的英格兰的“血腥玛丽”搞混)是伊丽莎白的姑姑的孙女,对英国王位有一定继承权。因为玛丽一世的母亲是来自法国的贵族,所以伊丽莎白一直担心玛丽在法国的支持下取代自己。她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后来先后有两次流产的政变,都是试图把玛丽一世推上王位的(Ridolfi plot和Babington Plot,名字来自主谋者的姓)。玛丽后来因国内贵族叛乱来投靠伊丽莎白,但被软禁了18年,终于在第二次阴谋败露后被处决(虽然玛丽自己始终咬定自己没有参与)。本片最后Walsingham大显身手的破获阴谋处决政敌,其故事蓝本就是这两次事变。不过两位原主犯并未登场,玛丽的母亲倒是被无辜牵连进去了。
关于教皇庇护五世。他在1570年以分裂教会罪把伊莉莎白一世逐出教会(破门律),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反面角色。这导致本片被视为反天主教,因为庇护五世在教内是被奉为圣人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教皇曾秘密颁布刺杀令。
关于女王的终身不嫁。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她自知不能生育,有人说她有性功能缺陷,真正原因恐怕只有女王自己知道。一般认为她起初并不排斥结婚,但出于政治的考虑犹豫不决(结婚意味着结盟和分权);结果越往后越难抉择、越难嫁、越难生育、而她自己和大臣们也逐渐接受了单身的现状(其实就是超级“剩女”嘛)。她后来以“童贞”自居,甚至一度成为美德。不过没多少人相信她真的是处女,证据显示她与好几个宠臣都保持了暧昧关系。电影的处理方法是直言她与罗伯特的性关系,而她在对爱情和男人失望后,毅然削发明志(属杜撰),“嫁给国家”。这算是合理美化吧。

本片在奥斯卡不受待见,7项提名仅中一项(最佳化妆);但回到英国国内大放异彩,12项BAFTA提名命中一半。本片是澳大利亚女演员Cate Blanchett的成名作,她对“从女生到女王”的心路历程拿捏的恰到好处,令人刮目相看。她最终与另一位古典美女Gwyneth Paltrow(《Shakespeare in Love》)在三大奖项上平分秋色:Paltrow拿下奥斯卡,Blanchett拿下BAFTA,两人则分获金球奖。此外,在当年的奥斯卡上,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Shakespeare in Love》)因扮演同一人物(伊丽莎白一世)而获演员奖提名,这是史上唯一一次。
现在看来,本片称得上大牌云集。且不说Geoffrey Rush这样的奥斯卡影帝、Richard Attenborough这样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主席、Joseph Fiennes这样的当红小生(同时还出演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Shakespeare in Love》)、Daniel Craig这样的未来巨星,其它上至教皇(John Gielgud,奥斯卡艾美格莱美托尼“四大满贯”得主,本片是他的遗作)下至侍女(Emily Mortimer和Kelly Macdonald)都非等闲之辈。别忘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坎通纳(曼联国王戏份不多,但演得真心不错么;这九个月的禁赛期不亏)。只是到最后大多数人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只剩下Blanchett和Rush,于是这两个澳大利亚人就在2007年拍了续集,接着讲伊丽莎白后面的黄金时代。

 6 ) 万岁

整个电影受限于时间,很多事情堆积到一起,对历史知识不甚了解的只能到后半段才理出头绪。影片充斥着恢宏历史情调的背景音乐,令人向往的英国风光和好听的英式发音。还充斥着爱情,亲情,信仰,价值观。可以看出编剧想要表达的很多,抱负宏伟,也确实让人感叹历史的沉重,其间的诸多心酸。

影片大多数时间讲的是爱情,抛开华星汉的鞠躬尽瘁,影片里展现的劳勃也是女王成熟的催化剂之一。然而影片更重要的是讲了各种人,和人的各种面。有的为了信仰假装效忠,有的冷酷无情,疯癫皆有,哭笑无常。

伊丽莎白是每个人的缩影吧。从年轻,得到,放弃,成长,到最终收获。

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即使这样,由衷敬佩伊丽莎白,童女女王。对她个人,应该是圆满而丰富的一生。对我而言,我也想做一些什么。

人性和信仰,都万岁。

 短评

约瑟夫费因斯哪里有一点英伦情人的气质了,整个儿的就是一点贵族宫廷的边都沾不上,古装片还这么喜欢找他演,跟他哥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

8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想起当年学的英国概况学得痴迷,抱着地图研究一通。服装、场景都很美,Cate的伊丽莎白非常有说服力,苍白、坚韧、大气。He'll be kept alive, to always remind me, how close I came to danger。2010.4.20

11分钟前
  • m.
  • 力荐

从服装到演技都很有气场,98年的cate败给了莎翁情史,确实可惜。我只是不明白joseph同学总么可以忍受同时在这两部电影中演同样的角色

13分钟前
  • jo
  • 推荐

童贞女王的大情史,权力场杀戮起于剪灭异教阴谋,实现盎格鲁海洋体系的独立自强。片子拍得真心不咋的,虽然看到不少史料演绎,但还是严肃与娱乐两不讨好的作品。这中间代表的趣味实在是low。

18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还行

看完都铎王朝直接看的这部电影,98年的片子确实也算老的了,很多拍摄手法都跟现在主流的不一样,但是还是很值得一看!

21分钟前
  • Zach
  • 力荐

还是英国史有意思!不错的历史片,伊丽莎白的政治道路说明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不过影片对“爱情”过多的着墨实在有点头重脚轻。其实伊丽莎白统一宗教的政策也并不彻底,在她驾崩的17世纪初照样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

2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布蘭切特的氣質可以陰郁霸氣到這個地步,嘖嘖嘖

25分钟前
  • 花簪
  • 力荐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瞬间就明白了象征蒙太奇和好莱坞三点打光法。真是在各方面做得都非常精细非常典雅的片子。英国电影还是非常有自己的一套的。

27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英国人审美奇特的无眉白粉妆+泡面头......不知是因为对该历史缺乏了解还是央6的删减,或人多脸盲,感觉叙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断断续续眼花缭乱。女王👸🏻从天真烂漫到坚韧果断、受制于人到独揽大权的转变都非常莫名其妙,让这段历史只停留在服化道的层面

28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还行

说实话,因为看风中的女王而对伊丽莎白一世感兴趣,自己百度了一些历史由衷敬佩,但是看电影,反而有些失望,看不出她的风采和手段,没有很体现她的英明果敢,爱情的篇幅不小,但偏偏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新颖,再去看看第二部吧

29分钟前
  • 尹天雪
  • 还行

最后大用莫扎特和埃尔加,似乎是个提醒,别入戏,这是现代人的演义。

31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真是对这种古典英国范儿没有抵抗力。作为电影来说,非常棒,服化道、剧情、节奏、情感、选角、表演,观赏性一流;作为历史片来说,有点戏说了,缺点历史厚重感。anyway,cate女王一出场,劳资就被迷晕了@@

3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爱情戏好狗血!实在不喜欢男主,当年看莎翁情史也是=_=九叔的反派帅得甩他十条街不止…凯特中性美怒赞,但故事实在没打动我…

38分钟前
  • Captain Zoey
  • 还行

女王估计是第三种性别了。话说有好多熟人啊~赫赫,大名鼎鼎的坎通纳,007,海盗,拉尔夫费恩斯他第,猜火车里那学生妹...我还是无法理解宗教信仰会提升到如此严重的高度。

40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华服啊华服 【2018-2-15重看】

45分钟前
  • 垣原阵
  • 推荐

传记片难拍,稍一不慎就在漫长一生的拖沓中被骂个狗血喷头,《胡佛》沦为悲剧,《公民凯恩》推上圣坛。而当下导演们都乐意取一个小片段着重渲染,如马岛战争期间的铁娘子、戴妃去世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橄榄球世界杯期间的曼德拉、拍摄《游龙戏凤》时的梦露……这无疑是打名人传记之旗号拍剧情片。像《伊丽莎白》这种老老实实讲王者之路的还真不多见。

4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兔子的入坑之作,很好奇,13岁的小盆友就可以看这么多船戏的影片吗?一直在揣摩兔子是哪一瞬间爱上魔王的,我觉得是后半段,文森卡索也算助力吧,露骨的言辞估计也让兔子感同身受了!是的,魔一直都是女王,没有男人配得上她。因为她本就是个男人!

49分钟前
  • 伊维特
  • 力荐

看過一點伊麗莎白時期的歷史,為了不被殺忍氣吞聲裝成天使一樣的伊麗莎白,好容易熬到登基,面對逼婚、暗殺等種種險惡。我想起一句話:“等我緩過這口氣,把你們一個一個都咬死!”她最後還是沒捨得殺死情人,以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保存了他的性命。這是最後的念想吧。

54分钟前
  • 推荐

凯特·布兰切特把伊莉莎白演出神韵了,胜在气质,最后那一幕,你看,我最终还是嫁人了,不过我嫁给了英国,真正做到了权威又疏离,柔美又冰冷。约瑟夫·费因斯这一部比同年他参演的莎翁情史更具沉淀。到底,他也只是个做情人的料,终,了了孤单。

5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胶片电影,喜欢胶片电影的质感,很真实我对英国的历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凯特·布兰切特真的是太美了!!!我的女神! @2020-04-12 10:25:01 @2022-06-06 22:19:19

56分钟前
  •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