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

HD

主演:杨太义,李云虎,万众,聂栋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河南方言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过昭关 剧照 NO.1过昭关 剧照 NO.2过昭关 剧照 NO.3过昭关 剧照 NO.4过昭关 剧照 NO.5过昭关 剧照 NO.6过昭关 剧照 NO.13过昭关 剧照 NO.14过昭关 剧照 NO.15过昭关 剧照 NO.16过昭关 剧照 NO.17过昭关 剧照 NO.18过昭关 剧照 NO.19过昭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要是成了鬼,你怕不怕?”

霍猛导演的新作《过昭关》,与前作《我的“狐朋狗友”》在风格、气质、表达上,都完全不同。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哪?

直到影片最后,漆黑的屏幕上打出四个大字:献给爷爷。我才明白,原来是深情所致。

带着深情投入创作,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而且好坏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弄好了,叫作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弄不好,就成了自我陶醉。

至于《过昭关》是什么?

我只能说,一半一半。

这部电影被定义为中国乡村公路片。

片中的爷爷李福长已经77岁,是河南乡下的一位农民,7岁的小孙子宁宁在城市读书,暑假来乡下和爷爷同住。一天,爷孙俩突发奇想,开上电动三轮车从周口出发,几乎横跨整个河南省,近千里的距离,到三门峡看望爷爷的老伙伴。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很多趣事。

如果简简单单看这部电影,特别是只看公路上的戏份,我会觉得它拍得很平庸。

公路片因为要赶路,有一个现成的逻辑在,很容易拍成小品串烧。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路上,爷孙俩接连遇到了生意失败想要轻生的人,愤世嫉俗的货车司机,丧夫的孤儿寡母,还有孤独的养蜂老人……爷爷凭着多年的人生阅历,令所有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

这位老人太善良了,太完美了,完美到极不真实。再考虑到他的身世,父母死于敏感时代的动乱,他自己也被发配到劳改农场,几经生死。经历过种种苦难的他,就像是受难重生的圣人一般,一路布道,把处世箴言洒向人间。

乍一看,就是这么个鸡汤的故事。

可是细琢磨,不对了,味道变了。

当影片进入到最后段落,一场大雪纷纷而下,将前一个多小时艳阳高照的夏天,瞬间拖入寒冬。电话来了,当年劳改农场里的最后一个老伙伴也去世了,爷爷拿笔在照片上圈出他的人头,至此,照片上的四个人,只剩下他还独活于世。

那时我恍然发现,这个外表温情的故事还有灰暗的一面。那一面太冷了,甚至散发着绝望的气息。它其实讲述的是记忆的消亡,是无人可诉的孤寂。

那些敏感年代的苦难,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边角料,也不是《地久天长》里用来标榜勇敢的关键词,而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隐形的主角。

在孩子的天真无邪与老人的世事看透所形成的极具张力的关系中,我们的目光一再被转移,从那遥远的冰冷的角落移开,温柔地投向这对祖孙的身上。可是别忘了,那个角落里还住着一些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已经死去,成为照片上被圈出的一个,要么彻底归于沉默,就像村子里那个只会说“啊啊啊啊”的老哑巴一样。

老哑巴说:“一开始我是不想说话,后来发现,不说话也能活着,干脆就不说了。”

这一段自述,精准地概括了“失语”的形成和话语权的转移方式。说多错多,说了没用,于是不想说,进而无话可说。老人永远闭上了嘴巴,到死都只会喊“啊啊啊啊”。

而另一位老人,那个孤独的养蜂人,他也失语了,却借助现代科技设备,重新开口说话。看到这个情节,你很难不去联想,它怎么会如此暗合社会的变迁。在经历了一个个集体失语的年代后,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兴起,让每个人拥有了重获话语权的幻觉。但是我们的表达是自然的吗?是未遭删减的吗?还是像养蜂老人一样,无论说什么,发出的都是同一种毫无生命力的音调?

想到这些,再回看片中的爷爷,我才终于理解了他的孤独。那一代人都快要逝去了,可他还活着,他还有好多话想说,但却没有人要听了。他的儿子不会听,他还要为挣钱而奔波;孙子也不会听,他还要去城市上学,乡下只是他假期的游乐场。那些死去的老伙伴们,也都听不到了,他们过了昭关,过了山海关,如今已过了鬼门关。

老人还能和谁去说呢?

也只能在这一路上,和每个偶遇的陌生人说。所以这条路,既是通往老伙伴的重逢之路,也是通向一代人记忆的回望之路。老人想把那些记忆将给更多的人,至少,他希望多年以后,自己的孙子还能依稀记得。

从这里再往下想,老人这一路上对曾经的苦难少有提及,相反却一再显露出生的豁达。我一度对此有所怀疑,难道那些苦难真的可以轻轻擦过皮肤,不留一丝痕迹吗?

直到整部影片看下来,从一个更完整的表达结构里,追问这一情节,我似乎又理解了。一方面,那苦难太过深重了,放不下的人都走了,活下来的人,不得不放下,哪怕放不下,至少也别轻易触碰;另一方面,关于那段苦难记忆的讲述方式,除了闭口不谈,除了带进棺材,除了像爷爷那样,用一种“都过去了”或“好日子来了”的乐观态度去包裹苦难之外,我们还允许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存在吗?

没有了。

这是还能开口说话的老人,唯一被允许的讲述方式。这才是爷爷除了无人可诉之外,更深处的孤独。

影片的片名“过昭关”,出自伍子胥的典故,隐喻着生命中难过的关卡。

老人的一生经过了无数难关,个人的小难关,时代的大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最后一道关。

过去了,就结束了;等一代人都过去了,那个时代也就成了鬼魂。

爷爷问孙子:“我要是成了鬼,你怕不怕?”

孙子回答:“不怕!”

是的,我们不应该怕,我们应该正视那些记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先辈才不会沦为孤魂野鬼,而成为我们可以手指着照片,大方谈论的人。

《过昭关》这部电影,还算不上一部成熟的作品。

你能看到导演明显的设计,片中的道具牙齿、瓦片、风车、泡泡糖、照片……一登场,你就明白它们仍将出现在后续的段落里,并承担一个小小的煽情点。还有爷爷唱起的戏曲《文昭关》,有一定观影经验的人都能猜到,它一定会在影片的结尾时,被再次唱起。

可是,我还是看到霍猛在这样一个公路片的类型框架下,塞进了自己满满的私货。那里面有对于爷爷的怀念,有对于回忆的眷恋,更深的,是对于历史的叩问。

这是一部关于“话语”和“鬼魂”的电影。

导演想说的,其实是这么一句话:别让爷爷成为鬼魂,请认真听他说话吧。

 2 ) 《过昭关》——爷孙父子的温情对话

电影《过昭关》故事发生在很多中国孩子熟悉的暑假,那个与爷爷奶奶共同度过的暑假。七岁的宁宁由于母亲生二胎在即,而被爸爸送回乡下由七十七岁的爷爷照顾。爷爷偶然间得知昔日的好友身体病重,时日无多。于是他决定骑摩托三轮车,带上孙子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也实现孙子暑假想要旅行的愿望,一部中国乡村公路电影由此展开。

爷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简单而温情,也使爷孙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不舍,爷爷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朴实而又坚定,旅途中,开导破产青年,帮助货车司机,陪伴养蜂老人,最后抵达终点,看到了病榻上的昔日老友,朴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赘述,老友间简单的言语让人动容。

电影最后,我们的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生就像“过昭关”一关关过的人生哲理,更有父子,爷孙,两代人的矛盾与融解,慢节奏的温情讲述历经磨难坎坷的人生。这些温情的传递正式爷爷给孙子最大的财富。

 3 ) 《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文/碎岁

(本文含剧透,谨慎阅读。)

1

在中国故事电影中,真实的乡村图景几乎是处于隐身状态的。会有一些导演将视线投射在大都市之外,如贾樟柯的汾阳、毕赣的凯里,但他们描述的县城、小城,依旧是城市。

还有一些导演会拍到小镇,一些社会话题、文化话题也会提到小镇和小镇青年。但小镇和小村还是截然不同。而小镇以下呢?

每个电影公司和导演都有选择的自由,但理想的生态,应该是在这种自由选择中,无意识地完成对各类题材的照亮。所以这种忽略才更让人遗憾。不过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遗忘。

当然也有一些乡村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但它们要么是矫饰的、莺歌燕舞的,要么是猎奇的、喜剧化的,与真实的乡村所距甚远。与其说它们是对乡村生活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扭曲与遮蔽,一种无耻的消费。

说这些好像和电影《过昭关》无关,但如果你明白了小村的特性,以及它在中国电影中近乎空白的尴尬,你会更明白《过昭关》的可贵,理解有过小村生活经验的观众的惊喜。

瓦房、小院、破烂的床铺、西瓜地、泥泞的道路、留守老人、在预制板上跳来跳去的女孩……这些寻常的事物和人,不加滤镜地出现在电影中时,亲切感油然而生。

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一个意外。

2

《过昭关》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却没有冲突和高潮。爷孙俩从周口出走到三门峡,一路碰到做生意失败的青年、愤世的司机、只能靠仪器发声的养蜂人,却没有卷入到某种漩涡之中,都是萍水相逢、点到为止。

但你不会觉得没意思,因为导演用质朴、平静、有温度的镜头,收摄了一个鲜活的乡村中国,三言两语间点透了一代乡村老人的无尽沧桑。在《过昭关》中,生活真实与心灵真实高度统一,感染力水到渠成。

主角李福长老人有充分的出走动机,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去见一见自己劳改时的恩人韩玉堂。经过漫长的旅途,他来到三门峡,却被警察拦下,原来是儿子已经报警。这个处理让人拍案叫绝。之后李福长见到韩玉堂,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告别,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导演霍猛非常清醒:一部影片的情节和场景,一定是经过导演主观选择的。但《过昭关》不落言筌的讲述,让观众忘掉了这是虚构。片子就像从生活中活活截取出来一段一样,所有人物的言行都完全符合身份,故事沿着生活的脉络自然向前流动。将故事片拍出纪录片的质感,又有诗化的升华,其实也挺难的。

生活流、小情节、反高潮、去戏剧化,这是霍猛的主导创作思想。他轻松地越过了戏剧电影、类型电影的藩篱,凭着对生活的认知与对美的直觉,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生活美学的天地。

这和主演杨太义的表演是一致的。零度表演、去舞台化,杨老先生本色出演,秒杀一众专业演员,他对得起平遥影展最佳男演员的荣誉。

抛开科班电影的教条与禁忌,让生活自己去演,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二个意外。

3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

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李福长在电影中两次唱起这段词,第一次是给孙子讲伍子胥的故事,一夜愁白头的焦灼,让曾被打成右派的他心有戚戚。第二次是听到韩玉堂去世的消息,面对大雪独自唱起,唱腔无比苍凉,一如人生。

当李福长听闻钓鱼青年想轻生,他给他讲了哑巴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撒谎,却带出了家破人亡的极端后果。“生活不是你能控制的”,他告诉青年他窥见的真相。而另一重隐藏的真相是:当处于极度贫乏的状态时,人的生命和家庭关系,都是无比脆弱的。每个人都怀着巨大的屈辱愤懑活着,理智会消失不见,人在无意识中被混乱的情绪所支配。所以一次捡树叶的任务没完成,火山就爆发了。没有树叶,就无法烧火做饭,而大儿子居然抢小儿子的劳动成果。父亲暴怒,上去就是一巴掌。而被生活一再摧残的人,是特别容易自轻自贱的,于是大儿子赌气喝药自杀。一切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发生了。这一段戏中戏,是《过昭关》最击中我的地方。在上世纪农村长大的人,谁不曾目睹或听说过这样的惨剧?

巨大的打击让小儿子目瞪口呆、说不出话,后来能说话了,却选择了不去说话。这是李福长本家兄弟哑巴的故事,比自己被打成右派还要残忍。当了一辈子农民,李福长自然经历和看到过太多苦难。所以他和养蜂人聊天时说:人生就是过昭关,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潼关还有嘉峪关山海关。然后他们一起感叹:就剩这最后一关了。

最后一关是死亡。这也是《过昭关》的重要主题。孙子宁宁怕鬼,李福长说世上没有鬼,即使有鬼也不怕,熟了就好了。埋哑巴的时候,宁宁问爷爷会不会变成鬼,李福长说自己希望变成一个鬼,这样想见的人都能见到了。而在哑巴去世的时候,宁宁的弟弟出生了。对此,本家哥的解释是:阳间添个人,阴间多个鬼。这就是乡村的死亡哲学。很朴素,却胜过几百本书。

在河南的任何一个小村中,你都可能碰到李福长这样的老人。他们遇事淡然,因为早已九死一生。他们沉默,因为欲辩已忘言。

在社会最底层、在无人知晓的乡村,人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在凭韧性努力活着。他们不是统计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每分每秒都在呼吸的人。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一贫如洗,也没几个人知道,但他们同样值得尊重。而为这些从未得到饶恕的人们拍部电影,应该是霍猛的誓愿。

生老病死,从人到人,以善意的目光,注视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状态。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三个意外。

40万成本,洗尽铅华,朴实温暖,这就是《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4 ) 落寞的每一代

而你记住的,只是那个落寞的背影。

亲人之间的缘分与离别,更是世间不可承受之轻。

这部电影我没想到这么好,并且是看过之后越回味越有味道的那种好。

老龄化问题又加剧了,刚刚三孩都来了,电影开头也是为了二孩的生产把大孩寄在爷爷家中。

被忽视的,是什么呢?大孩子,孤寡老人,孩子需要陪伴,讨厌许诺了而不兑现,“和我爸爸一样!”;老人留守,没有要求。因为那段历史,经历和环境,亦可以影响或改变人的一生。

在资料馆坐着看这部电影的感觉非常舒适,跟着爷爷骑电动三轮带着孙子一同向三门峡进发,沿路最美的风景都是遇到的人,也带给了孙子很多的成长。如果不在路上,又怎么能看到。爷爷也完成了去看老战友的夙愿。人生,总是有遗憾的,只是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让自己尽可能去多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吧。生命,就在体验,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影片形式真好,乡村公路片,男主人公是个老爷爷,被边缘化的人,在儿子气汹汹地寻人找来时,爷爷也像做错事的孩子,被孩子领回家的,孩子。

每一代,每一代。如果没有生育和繁衍,如何跟上变幻与更新。时间推着人在走,总会有被落下的那一个。新与旧,聚与别,何去何从,很难两全,人生就是不断行走不断错过不断回忆不断失去的过程。

在养蜂的大爷家里,皓月当空,大爷的传声笔抵着声带,发出电子般的声音,让观众拥有差异和好玩的别样感受,却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大爷说,58年的时候,父母饿死了,把饭都留给我了,我在乡下养蜂,村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跟孩子也过不到一块去,我要是死在城里头怎么办啊。我就留在这,是守着这老坟啊。我们不屑,我们张扬,我们奇异,我们离经叛道,但我们听到这话,还是为传统观念的坚守,这一种在匆促社会中亦是异样的不变与传承感动,感动这个词语不恰当,更多是一种对生命的喟叹,人生如梦啊。

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就剩这最后一关了”,“哈哈哈哈”。

 5 ) 过去和未来

从文革走过的老一辈人(现在70-80岁那一批人)的晚年生活。剧情安排很用心。很写实,很平实,却都是沉甸甸的感情。

因为儿时一个谎言造成大哥喝农药自杀自此不肯说话但独自抚养大哥儿女的哑巴;父母饥荒去世如今仍然守在家乡不肯进城的养蜂人;见惯了旅途险恶人情冷暖的货车司机;以及……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就为了看一眼病重在床但当年改造期间救助过自己的大哥的“伍子胥”,见到了,不曾回忆过去,只是三言两语问候就只得起身就走,走到楼下听到病床上传来的“注意安全啊!”

有多浓重的感情,说出口的话就越朴实。

当年若不是“大哥”的帮助,这位“伍子胥”可能都活不了了。

如今,人老了,在和时间的对抗中,究竟是不中用了。

都不中用了。

“伍子胥”能穿越千难过昭关,却无力于人情和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将来,都逃不开每个人的过去。

看完电影,再听老人喜欢唱的这段戏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就都明白了。

 6 ) 望一望 这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又好比龙游在浅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针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爷爷坐在门前,点燃了一支烟,唱起了这首歌。孤单的老人此刻犹如这依然翱翔的长空雁,前几日与孙子的“旅游”体验又如龙游在浅滩。我静静地抹了抹眼泪,用深呼吸稀释了稀释我忧郁的情绪,再次温存本次“公路之旅”饱含的善意。


这一路 他们与世界温柔相待

加油“叔”。夏天的路边,切开清凉的西瓜,誊开休息的座椅,叫出辈分严谨的“叔叔”。我想,孩子学习着礼貌和尊敬。

哑巴叔。他用一生的无言来“惩罚”自己少年时的谎言,陪爷爷在乡间路上练习三轮车。爷孙出发了,哑巴叔笑了。我想,孩子学习着诚信。

钓鱼叔。他愧疚、懊悔、逃避,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独自垂钓。因爷爷的一席话,人生心境澄澈了起来,钓鱼叔笑了。我想,孩子学习着“如果河里没鱼,你在这守一辈子,你也是钓不上鱼的。如果有,慢慢地钓,就会有收获的。”人生之河亦如此。

货车叔。他因之前丢了货而对提供帮助的陌生人心存介怀,但是当他返回时,看到爷孙二人,又同样善意地让他们拥有顺路的搭乘。我想,孩子学习着大度、信任和善意的回环。

车祸人。他们因肇事司机逃逸,而无可奈何地跪在路边,筹集一些过路司机的爱心。我想,孩子学习着无私。

养峰人。他有着变形金刚般的声音,有着和同龄人喝口小酒的愉悦,有着送你一瓶蜂蜜的淳朴之心。我想,孩子学习着善良。

伙伴。他躺在病床,问出一句“吃了么”,紧握着爷爷的手,这不长的一分钟是无憾此生的最后一面。我想,孩子学习着感恩之心和情义深重。

……

这一路,但凡他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或者一点点坎坷,我都很惯性地紧张,我怕坏人的出现,我怕剧情的波折,我怕善良的人受到伤害。幸运的是,所有绷紧的弦都随着故事的推演渐渐放松下来,自然地听生爷孙的对话,自然地看生老病死,自然地体会“过昭关”的意味。

这一路,钓鱼叔送的糖,他送给了失去爸爸的小朋友。爷爷折的风车,他留给了爽朗善良的货车叔。货车叔给的钱,他捐给了失去丈夫的陌生人。养蜂人给的蜜,他送给了当年帮助他的老战友。爷孙二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不再遗憾的重逢,弥足珍贵的旅行与陪伴。


这影片 勾起乡愁的物件儿

乡村的房子。8岁前,我也在这样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村庄、有稻田,无电话、无暖气,有满满的烟火气。

洗澡的盆子。8岁前,几个这样的大盆,用于洗衣、洗澡,夏天接一大盆水用来冰西瓜。

出行的车子。耗电的、用油的统统没有,姥爷推着二轮的板车带我们去田地里摘毛豆、掰棒子。

墙上的框子。照片不在某个芯片或者某个云端,它们被冲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简约、朴素的相框里,尔后被挂在墙上,许久都不替换。是展品、藏品、珍品。

如今,我的乡村已经是“小康”的模样,规整、洁净,电、暖、气一应俱全,各种物件也都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基础上升级了一番。姥姥、姥爷在,质朴感就在。爷爷、奶奶虽不在,但我的爱和想念在。


影片中,爷爷演绎的老一辈,固然有着过时的传统观念,但更有着温柔的处世大智慧。

整部影片没有背景音乐,质朴就是它的旋律;没有电影滤镜,自然就是它最美的样态;没有导航系统,“哀哀长空雁”,一路行善就是它至美的方向。

 短评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潜移默化推进也很好。

4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真实。开头几分钟的画面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家的生活。这爷爷是一个心里有数的人,经历过人生无数的关隘,而今的一切波浪都能内心平静的对待。正如导演所转述的那样,他和伍子胥一样,都是英雄。最后和导演探讨了一下结尾的处理,反倒被他的另外一种想法给吸引了。如果是爷爷、哑巴爷和当面劳改同伴一起在雪天坟前共唱《武昭关》,动情处,哑巴爷咿咿呀呀,不知道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6分钟前
  • 御前侍卫三把刀
  • 力荐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通过旅程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中被湮灭。

9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下子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平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明白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14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个人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1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豁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电话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来去接电话,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25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我喜欢这个电影

26分钟前
  • 笛小P
  • 力荐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28分钟前
  • 电波骑士
  • 力荐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明白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理的人物背后,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方式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外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运生,现在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老僧入定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3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40分钟前
  • Serutopia
  • 力荐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内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猝不及防。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电话,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51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5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病入膏肓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59分钟前
  • Zephyr
  • 力荐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方式处理死亡的沉重,单纯的人物特性,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的地方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6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1小时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非常巧妙。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