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情欲

HD中字版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丽芙·乌曼,毕比·安德松,厄兰·约瑟夫森,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2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3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4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5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6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3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4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5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6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7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8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9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的情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描述一名离了婚的中年男人在小岛上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整天梦想着一个不明身份的女子,后来两个分别有着悲伤恋情的女人先后闯入了他的世界。本片是部十分隐晦和复杂的心理片,两个女主角的关系犹如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沉默》与《假面》一样不可分割,色彩在片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对伯格曼作品没有兴趣的观众会感觉本片十分沉闷干涩。一家亲同妻俱乐部第五季我的少男时代棒球棍流浪者2023窥魔冰棍超人冒牌男神萌女侠光环第二季迷途与惩罚克劳德夫人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同路前行薰衣草追梦少年殷昱国少林四小龙盲视叶问陆小凤之决战前后地铁站贤妻海棠依旧2016圈套果戈里·起点爱神的黑白羽翼香山叶正红恶魔之子家族的诞生还是要将恋爱进行到底地球脉动第二季海德狼血少年第一季谋杀游戏2017罗格河爆裂危情犯罪心理第七季美人迟暮学长,我看你好眼熟四年一生

 长篇影评

 1 ) 严肃成就了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是用来吓唬那些对电影浅尝辄止的文艺青年的,哲学、生命、自由、宗教……,这些大命题总是会让以娱乐为目的观众退避三舍。不过,这个世界上既然有在伯格曼面前落荒而逃的,当然也就有不怕死的,比如我。我并不是太喜欢伯格曼的严肃与深沉,但至少我没有对他的电影望而却步,比如今天我就老老实实把《安娜的情欲》接连看了两遍。
      连着看两遍《安娜的情欲》并不值得炫耀,不过我还真打算把它看个十来八遍,不是为了伯格曼,而是我觉得《安娜的情欲》这部电影本身就有许多可供挖掘的东西,一遍两遍的满足不了我贪婪的胃口。
      说回电影吧,女主角安娜这个人物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她就是我我就是她。安娜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争强好胜。电影里的很多蛛丝马迹都让人觉得她对爱情与婚姻的要求高得要命。爱情必须爱得轰轰烈烈你死我活,婚姻则要幸福美满卿卿我我。可是,这样的好事能全部落到一个人头上吗?安娜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普通的生活跟理想跟想象当然存在很大的距离,当真实与想象不符的时候,安娜居然选择了“说谎”这种举动向她的朋友们营造自己令人羡慕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生活。我觉得我跟安娜的共同点就是我们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在生活面前我选择面对现实,安娜则当了逃兵。
     影片的前段四个主人公在复活节一起聚餐的时候,艾里斯刚刚流露了一点他在工作中混日子的事实,安娜就抓住这点义正严词地对他实行批评教育。安娜此时的形象阳光、健康、向上,甚至有点大义凛然。不过,当一个人表现得太正派的时候,我们就得警惕了。事实上安德里亚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知道安娜在说谎了,因为他看过安娜已经去世了的丈夫给她留的信。上面把他与安娜的婚姻问题写得很可怕很清楚,安娜的婚姻生活早就亮起了红灯糟糕透了。奇怪的是他没有戳穿安娜的谎言,安德里亚斯让在座的人都以为他很欣赏安娜的性格。
     其实我觉得安娜跟安德里亚斯活得不仅虚伪还很累,尤其是安娜,每个人的婚姻都有一大堆的问题,那么倔强干嘛!安德里亚斯明明只是想找个女人来填补离婚后苍白无聊的生活,偏偏要以爱情的名义做些男盗女娼的勾当;明明是为了掩盖自己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寄生虫”的事实,偏偏要高举清高的大旗隐居避世。这两个人到底想干嘛?这也他妈活得太累了吧!然而无可否认,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正因为这样,安娜与安德里亚斯这两个人物看起来真实而丰满,电影里的他们看上去就像我们的邻居那么亲切。
      人物的丰满于这部电影的内容而言,还仅仅是冰山一角。电影里的一些旁支甚至电影里不经意的细节同样精彩。比如,小岛出现了很变态的“虐畜”事件,很多可爱的动物都被血腥地杀害并在进行残忍地肢解后弃尸荒野。人们把怀疑的焦点对准了一位在岛上独居、性格孤僻的老人。人们用包着石头的恐吓信砸碎老人家里的玻璃恐吓他,甚至闯进老人家里非人地折磨这个无辜的老人。后来,老人受不了岛上居民的侮辱与折磨最终用上吊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情节值得深思,“虐畜”为人所不齿,那“虐人”呢?为了遏制“虐畜”而“虐人”,这不是太荒唐了吗?但我想这种事情在西方社会屡见不爽,至今仍不断上演。
      电影里随处可见伯格曼的深沉,比如上文提到的那次聚餐,伯格曼就借由伊娃之口提出了对宗教信仰的反思。后来,伯格曼又在安德里亚德与艾里斯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对自由的思考……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让我觉得看伯格曼的电影绝对不是轻松的娱乐活动,伯格曼也很少迁就观众的低级趣味,电影就是伯格曼对人生各种严肃命题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些思考,有些有结果,有些则无论怎么想都不会有答案。然而不管怎么说,伯格曼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思考方式,他把那些问题想得很深入的表现与痴迷地状态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独孤求拜,孤独、无敌而冷漠。“冷漠”让人折服于他惊人气场的同时,也让人对他强大气场笼罩下的作品肃然起敬——
      一代宗师啊,英格玛·伯格曼。

 2 ) 不正经观后感

某个团体或个人的恶意不断涌向无辜的动物和老人,如同这个村庄的噩梦一般,时不时就要来搅乱这个小地方、打乱这个地区人们的所思所想。整个世界似乎都要被掀翻了,却还能在摇摇欲坠中保持着令人绝望的平衡。

而这两对男女,都是这小世界里的困兽,情绪行动被虐待动物所带来的阴影所影响,在明处、亦在暗处斗争着、撕扯着、伤痕累累。

Eva与Andreas亲热,是因为在与Elis的婚姻中找不到自己。就算找到新的男人亲热,也不能补全自己灵魂的不成熟。Elis的独断自专似乎也让他在这段婚姻里若即若离,像是个奇怪的监护者。他并不关心妻子的自尊与想法,却要死死控制住妻子的行动。

Andreas、Anna,两个人在一起真的是爱吗?还是追随天意,要与对方一次又一次的互相折磨?

神经质的Anna,灵魂在过去的婚姻生活记忆里一瘸一拐徘徊着。在她黑白色调的梦境里,陌生人的排斥、向死刑犯的母亲忏悔也不被接受、烟雾突然袭来、狂奔、无助地看到男人的尸体.......她情绪化、癫狂又无助。Andreas,一个离过婚有前科的男人,默默怀揣着自己的世界观。与Anna说过所思所想。不过也没什么用,两个人的思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整体很压抑,阴云密布、风雨飘摇的,充满着对抗与情绪即将要爆发的紧迫感。

我挺害怕对抗的。当Andreas拿起斧头时,Anna开车越来越快时,看到事件背后藏着的狰狞的危险多多少少会有些害怕。可是想到当我的情绪也到达这样的极点时,这种暴力无序的对抗倒成了我所需要、所渴求的了。

 3 ) 我可以看见你的眼睛,但是我看不透你。

看简介,竟然是两个女主角,晕,我只看台词,不关注这些的,只看片段的 ,所以不能把握全集,遗憾,缺陷。
伯格曼的电影总是有一大段叙述台词,似乎很感人。


“亲爱的安娜,我不能再和你一块生活了,我已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我很爱你,我不能也无法再和你一块儿,努力也是白搭,我俩都不想有什么改变,我也不想为此让步,因为我知道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会使人精神崩溃,及产生思想与身体上的暴力倾向。”

救起一只狗,很可爱的狗。
可以跟动物很好的相处,跟人却不能。

妻子流产,丈夫也哭了。在中国大概不会。
有孤僻的人,残杀动物。
安娜叙述那场车祸失去丈夫和儿子,那目光呆定的表情,那眼色真蓝。
不能活的鸟,就处死它,以减少它的痛苦?
以下台词不错:
“我可以看见你的眼睛,但是我看不透你。
你的灵魂有癌症。
大多数人活得没有尊严,内心充满蒙羞、郁闷、愤懑,他们只知道他们还活着,他们知道没有选择,如果他们选择了,也不会有结果,一个人可以厌恶蒙羞吗?这是我们必须存在的疾病吗?我们总是谈论自由,自由不是蒙羞的毒药吗?或者只是迷幻药,被蒙羞的人就要忍耐吗?我不能这样活着,我已经让步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日子在慢慢地消逝,我被我吃的东西噎死,被拉的大便堵死,被自己说的话呛死。每天早晨我被尖叫惊醒,晚上睡觉又噩梦连连,黑暗和魔鬼和痛苦的记忆一起降临。你经历过吗,情况越糟的人,他们的抱怨就越少?最后他们选择沉默不语,即使他们有神经系统,眼睛和手,他们很多就成了牺牲品和吊死鬼。太阳每天乏力的升沉,寒冷在逼近,黑暗、热量、气味,他们都是静静的沉默,我们已经逃不掉,已经太迟了。”

最后他们分手了,他说“我想要自由,我要找回曾经的孤独,我不能继续这样活下去,如果我们真的彼此相爱我们能做到,但我们并不那样,我们还是趁早分手……更真实,你要更真实的生活,不是吗?……可怜的安娜,你和男人没有缘分,你和男人一起总是会出问题,你总是要真实的生活,真是天大的谎言……”
原来,是她故意开车出车祸,让丈夫儿子车祸死去?

 4 ) 终于彩色的伯格曼

7.6分左右。 我一开始觉得片名实在误导了大多数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认为她也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直到后来她开始在打字机上敲打,我才明白过来那些乱入的打字机镜头指的就是安娜。她就像整部电影的灵魂,是寂寞至深的,她的情欲就像死去被埋起来的黑山羊,是需要一场复活——所以后来就有了复活节的那场梦境。

当寂寞缠绕孤独,男人和女人是没有分别的,安德烈斯如此,伊芙如此,安娜如此。尤其是安德烈斯给我的感觉,人设上怎么那么贴近《豺狼时刻》里的样子——话说作为伯格曼的御用男女演员,他们真的在太多戏里演一对,让忠实观众串戏了——所以就感觉冥冥中后面也会有一场疯狂的剧变,事实也果然如此。

按着顺序补伯格曼的电影,黑白终于从这一部里跨入了彩色,那油画质感的画面虽然减弱了他的电影里固有的冷峻,但真是绝美了太多。比如乌曼黑白片里真的不显好看,没想到“上了色”后竟是有着那样摄人心魄的瞳孔的美人。加上她与生俱来的自然流畅的演技魅力,也难怪伯格曼会陷入她的温柔乡。

 5 ) 对比《假面》,幻想直至暴力,最后毁灭

这部电影由伯格曼执导的。安娜和安德烈亚斯在《安娜的情欲》中的角色与《假面》中的阿尔玛相似。他们一开始对伴侣有幻想,幻想破灭后,他们会对伴侣进行暴力报复。

在《假面》中,阿尔玛发现伊丽莎白并没有以她认为的方式看待她。她认为她在亲密关系中遭受了极大的背叛。因此阿尔玛对伊丽莎白出现言语攻击,以及肢体的暴力相向。

以安娜为例,安娜对安德烈亚斯的暴力来自她对婚姻忠诚的幻想。而在在《安娜的情欲》中,安德烈亚斯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了安娜书包里的那封信。这封信告诉我们安娜的最后一段婚姻并不幸福。但在晚餐现场,安娜撒谎说她过去的婚姻,她相信她以前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这场事故摧毁了一切。在说出这些话之前,她会诚实地宣传自己。

“Why not do something you believe in, which feels true to you? I try to do things I believe in. I try to live with some form of truth…… I haven’t failed in what has been most important to me. Namely, to live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the man I was married to: Andreas.” (Bergman, 1969).

Kovacs (2018, pp. 105) 声称,电影的叙事直接与过去或想象故事的结构过程相一致,这是通过记忆、想象或谎言的曲解来表现的。伯格曼在开头直接向我们展示了安娜的谎言,电影中的其他人知道安娜在撒谎,但他们没有揭露她。

因此,她的幻想可以在电影结束前存在。最后,安德烈亚斯指责安娜生活在幻想中。他甚至问安娜是否故意造成了车祸。他完全激怒了安娜,她转动方向盘,差点造成灾难。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安德里亚猜对了,那么安娜对于前夫和爱情的幻灭导致了她杀了前夫。这个结果不仅是生命的死亡,也让安娜彻底相信了她编造的谎言。她甚至可以虔诚地相信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

安娜尝试制造车祸(Bergman, 1969)

与安娜相比,安德烈亚斯的暴力来自他幻想可以独立生活。他的妻子抛弃了他,而他骗自己可以独自生活。Connelly(2019年,第47页)说道:“欲望幻灭时,幻想提供了一种逃离欲望和不满的方式。”当安娜第一次来到安德烈亚斯家时。我们可以看到安德烈亚斯恶狠狠地盯着安娜。女人离开后,他打开她的包以满足他对她的好奇心。从观众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他充满欲望的男性凝视。然而,为了满足他可以独自生活的幻想,他的目光需要隐藏在他的感知领域(Connelly,2019)。

Andreas looks at Anna (Bergman, 1969)

安娜成功地进入了他的生活。在带来陪伴的同时,这让他再次感受到婚姻中的矛盾。

在伐木现场,安娜指责安德烈亚斯是个骗子和寄生虫。她的话彻底打破了安德烈亚斯的幻想,这些话不断地提醒他自己是多么难以忍受女人,以及他失败的婚姻。最后,他用斧头砍下安娜并打了她。他通过行动向安娜宣泄幻灭造成的伤害。并在最后的汽车场景中,他用语言刺激安娜,最后差点导致车祸。

Andrea cuts at Anna with an axe (Bergman, 1969)

安娜和安德烈亚斯都因为幻想破灭而对彼此使用暴力,然而,暴力让他们再次感受到“婚姻”的不幸。两个可悲的孤独的人。

Reference:

Bergman, I. (Producer/ Director/ Screenwriter). (1969). En Passion [Motion picture]. Sweden: MGM Home Entertainment.

Connelly, T. J. (2019). Cinema of Confinement. Americ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ovács, A. B. (2008). Screening modernism: European art cinema, 1950-1980.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6 ) 两男两女,花式出轨

电影是一门科学,首先要掌握加、减、乘、除。那么请听题——两男两女可以搞出几组情感关系?是的,很复杂。最常规的就有四种:一,男A和女A在一起;二,男A和女B在一起;三,男B和女B在一起;四,男B和女A在一起。如果再加上搅基、拉拉、三人行什么的,小学数学根本就不够我们用。

《安娜的情欲》,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1969年作品,虽说没有穷尽四人关系里的所有组合,但复杂程度已经足以令人晕圈。而且这部电影实际上涉及了五个主要人物:美艳寡妇安娜,文艺宅男安德烈亚,成功人士埃里斯,埃里斯的轻佻老婆伊娃,这四个是实体的,除了他们,还有一个只在言谈里出现的角色,安娜的亡夫,名字也叫安德烈亚的不幸男人。

故事是这样的:安娜一家和伊娃一家是好朋友,安娜的老公安德烈亚曾经跟伊娃有过一腿,安娜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安娜的老公车祸身亡后,宅男安德烈亚走入了安娜和伊娃一家的生活,因为他们都住在一个岛上,可能这个岛也不经常见到男人,所以宅男安德烈亚不仅跟安娜谈起了恋爱,而且还跟伊娃发生了一种隐秘关系,至于成功人士埃里斯,不仅不介意她老婆的那些事,而且仿佛还特别开心。

两个人,在一起,能干出点什么事呢?除了你们都知道的那些事,还可以……聊天。而聊天无非就是diss。于是我们看到了像这样的场景:宅男安德烈亚和安娜一起diss伊娃,宅男安德烈亚和伊娃一起diss安娜,宅男安德烈亚和埃里斯一起diss伊娃和安娜。当然,这些场景并不是为了填充电影时长,它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对比角色的自我评价和别人对TA的评价,从而能够对角色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通常的电影,一般起始于人物塑造,在这个人物有了棱角之后,他便开始行动,将我们带入故事的世界。而伯格曼的这部电影则反其道而行,是先有人物之间的相遇,有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人物的性格真相才抽丝剥茧般逐渐浮出水面。整部电影的叙事,实际上是一个人物形象从单薄到丰满、从晦涩片面到清晰完整的过程。

活着的四个人,每一个都不一样。

安娜,信仰“诚实”,在她的价值等级体系里,真相和坦诚摆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意思不是说,说一个人诚实,是她对这个人的最高评价。而是说,诚实是她对世人的最起码要求,如果这个人不诚实,她便会鄙视他。推而广之,如果这个世界尚且还有谎言和假象存在,她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世界。就此来说,她是她的信仰的奴隶,因为有这个信仰,她每天都生活在不满中。

与此同时,她自认为是一个坦诚的人,而她的婚姻也是一种非常坦率的婚姻。在她给自己的解释里,丈夫的出轨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意外,她和丈夫之间的爱情无论是在出轨前还是出轨后,始终纯粹如一。然而,在宅男安德烈亚看来,安娜对自己婚姻的这一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她的丈夫瞒着她出轨,已然是一种欺骗,但安娜仍然拒绝承认他的不诚实。她之所以痛苦,并不像她对自己解释的那样,是因为丈夫和儿子的车祸身亡,而主要是因为,丈夫曾经向她撒了谎。

宅男安德烈亚,正像世界上的大部分宅男一样,拥有着一种“退缩型”人格。他避居岛上,切断了自己以前的所有人际关系,不工作,没有收入,温饱都难以得到保障。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得到自由。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是牵绊,如果能摆脱掉这些牵绊,他就自由了。但这也是自欺欺人,好在,作为一个敏感的文艺型宅男,安德烈亚认识到了他的这一自欺。

退守一隅,实际上带来的只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并没有真正给安德烈亚带来自由。相反,它还让安德烈亚处处受制于人,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四处受“羞辱”。埃里斯提议安德烈亚先来给自己工作,这一提议,虽说可能完全是出于好心,但却伤害了安德烈亚的自尊。对一个无法自立的人,任何一种善举,都是伤害。“寄生虫”,一次吵架后,安娜这样评价安德烈亚,而这,可能也是安德烈亚的阿喀琉斯之踵,是最令他苦恼的自我认知。向往自由的他,最终付出的是完全丧失自由的代价。

伊娃也有专属于自己的痛。她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建基于讨人喜欢之上(所谓“讨好型”人格)。于是,她不向任何人隐藏秘密,她以暴露情感、展示善意来讨好于人。然而,这不仅没有让她获得人们的尊重,反而降低了她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她成了一个“没有故事的人”,一个没有内核、空有外表、毫无魅力的轻佻女人。实际上,她是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人。这种自我中心表现在,她希望成为一个人人都喜爱的人。正缘于此,她几度自杀,因为她得到的结果,和她的期望,是那么的不一样。

整部影片中,唯一一个不觉得痛苦的人,是埃里斯。他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伊娃希望的受人喜欢,宅男安德烈亚向往的自由,安娜看重的诚实,在埃里斯这里都没有什么价值。不仅如此,这整个世界,从他的角度去看,压根就没有什么有价值之物。因此,伊娃的出轨,对他来说完全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他是傲慢的,他看待事物的视角,完完全全是一种嘲讽的视角。

按照好莱坞流行的剧作规矩,在开始写作一个剧本前,先要准备好一份人物小传,上面会描写故事主要人物的种种性格特征、成长历程、情感关系,作为整个剧本剧情发展的基础。观看《安娜的情欲》,不像是看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倒像是看一个直接按人物小传拍摄的电影。这就是伯格曼,这就是大师们早就拥有着的自由。跌宕起伏的故事并非必要,只要有话可说,电影怎么拍都可以。

 短评

If this be thy wish and if this be thy play then take this fleeting emptiness of mine ,paint it with colours我宁愿相信,那就是伯格曼。

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想起顾城的诗“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可能是所谓的无解的现代性 反而是追求某个确定具体的答案更令人痛苦//如同实验对照组的人物设定 演员对饰演角色的自我剖析 不断间离观众与电影关系的段落设置//沉迷其中与抽离其外同步进行 对于观众至少是我而言有些痛苦 但这也更清晰地导向对人物内心的解读//欺骗、控制与暴力共同构造成的亲密关系能维持多久//我们无处可逃

12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可能是我没看懂。我看到Bergman和Tarkovsky的所追求的目标确实是相似的,但是Bergman的这部电影留下的只有痛苦,作为人永远无法解决的痛苦。他确实没有走进那扇Tarkovsky已经自由出入的门。

17分钟前
  • Han
  • 推荐

票价伯曼展映@ GZ|拍的基本就是伯曼自己,把他当时的个人遭遇,恐慌、愤怒和痛苦掰开揉碎了均匀撒在各个角色身上(插入的演员访谈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叙多夫的剪影和戴着小帽在火焰后面的样子简直就是伯曼本人。可以在片中看到《羞耻》《面对面》《豺狼时刻》等一众伯曼作品的元素。另外音效真是刻意不和谐……对没怎么看过伯曼/对伯曼个人经历不了解的观众来说应该很折磨吧……影院里昏睡和坐立不安的人想必很多hhh

18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安德里亚斯和安娜这两个可以相互转换的角色由于孤独走到了一起,可惜他们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还是陷入了谎言和暴力的结局。电影中的人无法救赎自己就像伯格曼无力挽回生命。

20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安德烈的两个情人像是《沉默》里走出的那对姐妹,她们性格的泾渭分明也是伯格曼用来做心理分析的一组对照,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生活在谎言之中,连同封闭的男主,所以彼此的相处都带有折磨的成分。本片独特之处在于插入了对片中演员的采访,观众可以看看他们对自己所饰演人物的理解。

21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两个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孤独的人,想一起走过一段生活,却因缺少真正的精神交流而最终无法走出各自的困境。

24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Film Society Lincoln Center 4:30pm

2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I love Bergman. He makes me feel so much better about life.

30分钟前
  • 42|o●ö
  • 还行

抛开自反/精神分析/宗教等因素,伯格曼在此片中的多角度面部特写与伪纪录片式失焦做得相当惊艳。带有北欧面貌的粗犷特写将人物面部特征纤毫毕露展现出来——双颊的雀斑、眼角的血丝、下颚的胡渣与零散的发丝——使得影像中的人物均带有一种既肃穆沉重又无序癫狂的精神质感。并且有意失焦所造成的混乱感不仅使得影像更加逼近现实,更模糊了真实/虚幻的边界,为电影最终的自反拓开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34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私以为这部电影(直接翻成情欲更好)可能是长久以来最被忽视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解读伯格曼作品的一把钥匙。它连接起了伯格曼中期的形式探索和后期对婚姻家庭的集中展现,几乎抛弃了连贯完整的剧情,完全用心理和精神分析进行连结;四个人物各有深意,伪记录形式让人思考,沉默导致的暴力无处不在。

3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2020年4月伯格曼√] 2016年修复版。9分。片名其实不应该带“安娜”,就译成[在情欲中]或者[激情]就好了嘛。其实是想顺着看伯格曼的,不过因为冯·西多去世所以跳到这一部了。难得见伯格曼也玩暴露电影机制的手法(四个演员分别谈论自己扮演的人物,同时还交代人物小传……),同时人物也不免有自况之意。伯格曼此时对法罗群岛已经相当有心得,这个故事里岛上的荒凉风景带来的自我放逐与隔阂已经完全成为了心理化的要素;另外摄影是真好啊,服装布景与之配合得天衣无缝。本片不仅是[假面]的复调,而且于我而言绝对是老塔的[牺牲]的前奏——相同的拍摄地(Gotlands län)和相同的主演(Erland Josephson),摄影师也都是Sven Nykvist,其实看的时候好几个场景都特别眼熟……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终于看到了伯格曼的彩色片,而中间截留的一段黑白剪影,延续甚至颠覆了《羞耻》的结尾,于剧情的延宕、于色彩的更迭,都饶有趣味。依然是法罗岛,依然是人丁稀少的老面孔,依然是出轨,依然是散布在尘埃里的孤独冷清与人生迷思,但总有不同的变奏,使得电影有迷人质地。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也新鲜。

4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哲学家伯格曼,这一次的主题是真实/谎言、暴力/孤独。真相在日益强大的谎言里变成梦境,暴力是孤独的言说,而孤独是一种暴力。彩色片里真实的色彩有刀般的锋利,一层又一层剖开日渐腐朽的现代人心。中文片名中的"情欲"莫名其妙,似乎应是"受难",符合伯格曼惯有的宗教色彩。

43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第45部伯格曼;1.无数日夜的灵魂煎熬,借由各自荒谬的心灵追求,祈问婚姻与爱情的最终归宿:假如所有的喜悦和忠诚在假面背后都是谎言,那爱从初始便不存在。若因命运而结合的人最终都会化作彼此的枷锁,请至少在愤怒之前就选择离开。2.以花絮(扮演者对角色本身的理解)嵌入打破第四面墙,并在访谈中揭示前作《羞耻》的潜在结局与之互文;安娜和伊娃构成女性完整人格的镜像两面。3.我们都是被捆绑的狗、被屠杀的羔羊与马匹,以及撞向玻璃绝望而终的小鸟,忍受生活折磨却无处逃离。4.字稿读扫长镜;(臆想中的)第一视角交媾;安德烈亚斯与安娜前夫重名(补偿心理);白屏转场同及《呼喊细语》之红。5.即使把外界的距离放大至失真,相互欺瞒的两颗心都无法真实靠近,一如结尾分解画面的光谱粒子。|你越想诚实地活着,你的生活就越是虚伪的。(9.0/10)

48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尽管仍不乏伯格曼一贯的特写与独白的组合,但这一部在对白上显然有所克制,连最关键的那封分手信件也是藉由一个伴随时钟声响的长镜头一行行扫过而被展现给观者(回想《冬日之光》中女教师的信件是如何表现的),让出更多余地给镜头语言,甚至还短暂地出现了舒缓曼妙的音乐(AlwaysRomantic),光线和色彩赋予影像更偏热烈的质感,夕阳、火光、头巾、血流,喻示激情(passion)的向度由美好渐趋毁灭,最后五分钟的车内对话一共穿插了三次沉郁顿挫的鼓点声,仿若本应被台词直陈的、叩击灵魂的质询的化身,安德里亚斯喋喋不休,在由远及近的镜头下不知何处去(时钟声越来越响),而安娜仿佛已经患上《假面》的沉默之症,一骑绝尘驶向无可回头的毁灭。

50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一个导演爱不爱演员真的好明显,伯格曼在《假面》里为丽夫乌曼着迷,所以在镜头里她就拥有深不见底的诱惑力,比比安德森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放纵女孩;三年以后拍《安娜》丽芙就变成了一个身心施暴的神经质,一个炸弹,一个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还不如安德森可爱。伯格曼已经看到了他和这个女人的结局。

55分钟前
  • 你这样无意义哦
  • 推荐

Anna和Eva的通话,一种悬置的正反打景别,Anna的平静仅仅是假象,当她摘下面具之时,就成为了神经质的Eva,此外,当Anna绝望地通话之时,摄影机反而捕捉到了呈现在面前的Andreas似乎是一种受难的状态,异样的对位暗示着“面具”关系之外的存在。因此,《安娜》呈现出一种自我剖析。恋物来源于在eva和anna分别走后,“物”开始具有了情色意味,在这种anna再次到来之前夹层中,短暂的孤独时刻。Andreas送给Eva的那条狗令人想起关于替身的巫术。另一方面,岛上死去的动物和被迫自杀的人是魔鬼化的情欲,也是伯格曼作品中无法挣脱的宗教意识;它不是一部悬疑影片,没有出现的在场者,即是魔鬼。余剩的激情成为创伤,结尾,摄影机对准重回孤独的男人,他变成了银幕上的雪点,越来越近,却越来越模糊。

5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一个破产入狱的释放犯,一个杀父杀子的谋杀犯,能战胜心魔,过上长长久久的幸福生活不?答案是否。个性与相处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还是戏剧冲突十足的大头贴风格,摄影突出了室内的热烈与室外的阴冷,但是那些没头没脑的打板和自白有点煞风景。看得出伯格曼突破自我的尝试,却没有早期作品那么纯粹了。

5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作为非专业影迷,Ingmar Bergman的大名早有耳闻,看下来的感觉是,除非是自己有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会对这样的风格感兴趣,否则就是给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添堵而已。

1小时前
  • Futak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