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旅行记

HD中字

主演:弗朗索瓦·拉勒芒,朱勒-尤金·乐可利,维克多·安德烈,布鲁耶特·贝尔农,布鲁奈特,珍妮·D·阿希,亨利·德兰诺伊,德皮埃尔,法扎特,克尔姆,乔治·梅里爱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190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2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3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4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5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6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3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4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5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6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7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8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9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月球旅行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天文学院院长(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éliès 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天马行空的月球旅行计划。他和另五名大胆的天文学家监制出了炮弹舱和大炮,并在军队的帮助下乘坐炮弹舱顺利登月。兴奋过后六名天文学家精疲力竭的在月球表面睡去,浑然不知许多星星悄然观察着他们熟睡的样貌。最后一场寒冷的降雪唤醒了他们。众人躲藏到地洞中却不慎用雨伞惊扰了月球人,于是一场慌乱的冒险开始了……卧虎藏龙双时空男友洛克义本无言桑树渍思美人之山鬼后裔铁血刀锋易燃的孩子过界我的外星人舅舅冤家成双对第四季大宅门2一票混蛋最后的大亨耶路撒冷伦敦生活第一季俺娘田小草梦境生死劫情定红海滩天黑请回家第二季大厅里的孩子们火山(乌克兰语)焦糖饼达·芬奇的恶魔第三季推奴世界大战2:新的进攻蓝色骨头重建精武门日暮偷拐抢骗第一季山女日记2.SP前篇.去秋山节吧.常念岳爱,没有明天2003速度与激情9英语版同一片蓝天窗中女孩蜜桃女孩魅影危程天路情缘孤叶三娇TV版瓷缘2014真正的正义2019

 长篇影评

 1 ) 这是电影史上的一大步

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执行他的第二次太空任务时,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在电影史上,也有这样一个登月计划,叫做《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摄于1902年,讲述了一群科学家探险月球的故事。

彼时,电影也才刚发展了短短的十年不到的时间。在此之前,电影多是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只是这样,那未免有点太无趣了。

幸好有了《月球旅行记》。这部电影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对于梅里爱本人来说只是一小步,却让整个电影往前迈了一大步。

《月球旅行记》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并且在此之后,电影的内容开始多样化起来,不再局限于记录平凡的现实,而开始变得天马星空,不拘一格。电影的创作开始朝向更戏剧化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想象力从此也多了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

可以说,月球旅行记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边界。

电影,应当是将人类那虚幻又无穷,大胆又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或间接,并且尽可能真实地具象化呈现在大银幕里,并让观众相信,沉浸其中。就像魔术,看似无所不能。

这是《月球旅行记》赋予电影的意义,也是电影应有的模样。

 2 ) 为什么sonic Armada来自Air

   在上初中的时候,读书不多,当时学校推荐每个人买一套初中生必读的书,有十多本的样子,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些,当时儒勒凡尔纳的书也在其中。
   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无所谓想象力和世界的概念而言,没出过小县城,精神世界几乎是空白的。记得当时读过的第一本儒勒凡尔纳之后,不过瘾,陆续又从学校的小书店买了好几本,完全被吸了进去,同龄人在方兴未艾的网游世界里打杀,我在科幻的雏影里漫步。
   如今十年过去,又被电子乐俘获,感觉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电子乐和科幻在我看来一心同体,电子乐的未来感和对于机械的想象与科幻的原始精神是相同的,科学暂时无法穿透的空间,是想象力的沃土。如果说乔治梅里埃将科幻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彩色修复版则是将一件陈旧的酒瓶装进了新酒,而且新酒的味道远超酒瓶自己的想象。
   结尾的配乐sonic Armada不像是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乐队的创作出来的,它应该来自七十年代的日本,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时代,如果说它是经典专辑《Solid State Survivor》专辑里面的一首,我不会有丝毫的疑问,这种太空式的漂浮感和节奏来自老旧的电子合成器,Air在致敬。在Air其它的音乐中,没有这种毫无法国·色彩的电子乐,sexy boy是法式的慵懒浪漫,是“你来摸我吧”的骚气,《Moon Safari》中的其它也同样是法式的,只有sonic Armada,是Air独一无二的存在。

 3 ) 【月球旅行记】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

《月球旅行记》(1902)是由乔治·梅里爱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影片剧情取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梅里爱采取神话剧的传统风格,表现了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到月球探险的情景。

1927,15年之后《大都会》问世。难以想象电影居然在15年内发展的这么快。

那时候溥仪还没出生呢,当时大清还是光绪年号。这么想还真的是久远。全篇都是通过拍照,然后逐张上色,这工程量实在是不小。在没有电子乐器的年代,能创造出这样的音乐(尤其是外星人那一段的)实在是了不起。

但是管一直在闪烁的画面说是每一张截图都是油画实在是太过了。

不过b站的画质还挺高清的

不得不佩服当年人们的脑洞。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多剧情中人们相当不科学严谨,但是考虑到当年人们认为非洲和月球一样遥远,不少剧情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况且一百多年后电影里还在播宇航飞船不小心夹带了外星人的剧情,只能说人类的想象力好像也没进步多少。

但不得不说,即使是在探索太空,欧洲人的殖民意识依然强烈,哪里是探索太空,简直是太空殖民者。

 4 ) 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

朴实无华是时间的沉淀。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Ricciotto Canudo在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名称:

from wiki

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Ricciotto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我们在这说的第七艺术也就是综合艺术------电影。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电影由Lumiere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第一部简单电影镜头,后被定为电影诞生日;在1926年同在法国电视诞生了。电影是大众与视觉文化;是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影要求要高于电视,在制作拍摄要求非常严格。 在Ricciotto的第七艺术论里,三种时间艺术里有诗,这个诗是指文学与戏剧。中国人没有这个概念,所以第七艺术论流传到中国马上就走了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实际上成了诗,绘画,音乐。苏联的“诗学”POETICA的概念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诗的范畴的创作方法。 电影是三种空间艺术和三种时间艺术的综合,他是动态的造型。 那三种空间艺术是什么呢:建筑,绘画,雕刻 那三种时间艺术是什么呢:诗,音乐, 舞蹈 Ricciotto提出了动态的造型,他没有提构图。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前六种艺术,可以被第七种艺术描述。 尽管如此,西方的电影理论依然不承认卡努多的第七艺术论是电影理论。因为他没有涉及到电影的实质,库里肖夫效应是第一个涉及到电影实质的电影理论。( 部分摘抄)

2017年底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群拍的《月球旅行记》的导演Georges Méliès的墓碑

 5 ) 本质的想象魅力与电影认知思维

回顾那些被推上影史神坛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突破了时代原本技术或思想上的枷锁,将电影带入一个新的可能性的阶段,地位上已经超过了现象级电影。在月球旅行记诞生的时代,大量的未知促使人们在努力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大大开发了想象力。往回追溯电影被发明的阶段早期的影像类似于今天的gif动图,随着古老摄影机的进化,影像的真实感大大增强了,直白的视觉冲击力显著提升,延伸至今天电影与戏剧相比显得更加真实,原本舞台上看不清的表演和布景变得具象化了,电影中演员的一切魅力(外在和内在魅力)都是基于真实的基础上的。在处于电影诞生时代的人们看来这些无疑是有趣的奇观,而<月球旅行记>的突破性意义在于把以往的影像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加以想象力变成了作者有意识的创作,使它从载体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直至今日人们还是会着迷于所有艺术的想象魅力。例如小时候看过的<海底两万里>,当时没能读出它的魅力而且太过年幼有些读不懂作者的想象。它与<月球旅行记>一样都是有突破性意义的科幻作品。它创作始于1866年,航海与潜水还不发达的年代,正如同梅里爱时期同样没有发展的航天事业。人类很难想象出未存在的东西,只能依托目前现有的事物加以联想,科幻亦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虽然写的都是未来但都能反映出对当下的认知;即使在后来的我们看来古老的想法有些幼稚荒诞但能在封闭的认识当中产生如此惊艳的想象也非常令人敬佩,每个人类本质上都是好奇宝宝,我们未能见过的东西,从未踏足过的领域大部分都依托于想象力,而电影可以扩宽人的认知领域,能沉迷于此的原因一部分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本质上想象的魅力。

从<月球旅行记>等早期的电影艺术形式来深入电影的基因去理解它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从简单的形式逐渐复杂,它的发展让普通人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包括从人类个体到整个文明的探究,使得它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赋予了生活以及我们本身更多的意义(我认为意义的存在真是人类这一物种最浪漫的特性,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存在着,而人可以赋予宇宙以永恒的意义,万物都有意义,从生育繁衍再发展到爱情的意义)。虽然电影的历史不算悠久,但它复杂且庞大,学习和了解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但许多人对电影的认知显得片面,如同瞎子摸象,把以往的零散记忆拼凑以为电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一拼凑的结果会产生无形的阻碍。理论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突破个人认知的封闭圈子,重新建构理解电影,用不断进化的电影认知思维去看待电影,教育、娱乐和启发。以前在听一位经纪人关雅荻老师讲课时他说到,影视行业两大认知困境有传统影视教育的局限性与碎片化,专业学习与行业实践的严重脱节。虽然从业者与爱好者之间的目标不同方向也截然不同,但对于个人来说,面对艺术不断进化革新时,急需更新认识重新了解它,接受新奇与未知,保持热情与动力,坚持学习与实践。

电影是一个多艺术形式的集合体,从早期<月球旅行记>使电影产生了艺术的特征,之前提到过它作为艺术是公认的。再到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出现imax、3d、4d、球幕、飞翔、流媒体、虚拟现实、高帧数...技术不断革新使得电影产生更加多样化的新面貌,未来还有可能发明脑接口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电影是非常依赖信息传递的载体,技术的革命让电影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个人感觉技术上的突破经常会被忽略,例如去年李安的<双子杀手>,120帧、3d、虚拟人物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上的突破是值得鼓励的,依旧存在着很多冷嘲热讽。以及引领数字化革命的Netflix与戛纳电影节、奥斯卡的矛盾纠葛,除了利益纠纷之外,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传统被打破出现未知新事物的恐惧心理。个人认为技术革新的正面意义是要大于负面的,它促使了高信息量电影的成功,像<流浪地球>、<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等。与以往的电影相比,形式上更加多样,例如<黑镜>第五季和<潘达斯奈基>虽然引领了新可能但并不能说很成功的交互式的形式;还有对沉浸式的突破,这一点还体现在大型游戏上,游戏剧情越来越电影化,例如要拍成电影的游戏<最后的生还者>,我以前非常喜欢这种兼具电影剧情与游戏体验的大型游戏,尤其是恐怖类游戏急需这种需要观众参与的沉浸感,体验上比电影更加刺激。此外还有很多种形式正在被开发和试验。电影的第三个要素是经济的,最恰当的例子是MCU(漫威电影宇宙)创造的奇迹,经济的要素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电影票,再到经济人与经济公司、电影节、颁奖典礼...它结合了艺术与商业,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互相排斥,同样经济性也促使电影艺术可以跨界联结以及形成电影产业与电影工业等,走下神坛与生活融为一体。但这一特性也使得电影受到不可预知带来的影响,例如疫情期间中国电影市场被作为次要的娱乐产业被忽视,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感受到切断了经济这条线,电影的发展就变得举步维艰。

学习电影是非常有幸的但不应困于一个象牙塔,首先应树立一个大的宏观认知;在过程种自我思考,在思维层面搭建认知架构;之后选择某一领域再去精耕细作。

 6 )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导演介绍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出生于1861年12月8日,法国巴黎人,是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代表作是《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等。去世于1938年1月21日。

背景

1902年根据儒勒·凡尔纳等人的小说改编,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电影,长260米,共有30幅画面,表现一群天文学家乘坐句型炮弹到月球旅行的冒险故事。

分析

整部影片通过音乐把握剧情节奏,表现人物性格,画面原为黑白,后续修复选用遗留下的彩绘构成影片画面,色彩偏黄,但每个人却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他们个人的性格特征。

影响

该片2011年为纪念梅里爱150周年修复放映,他推动了电影走向艺术的第一步,创造了梅里爱式的“乐队指挥视点”(摄影机如同剧场里边的观众不动,将画面由近及远按画面排列,画面与戏剧的“场”完全相同,银幕=舞台)。1930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第一人,而影片在1902年诞生,导致影片中很多天文知识是错误的,表现出当时梅里爱思想与行动的大胆,也反映当时的天文知识及后续的飞跃进步发展!

 短评

伟大的电影魔术师梅里爱!“乐队指挥机位”固定镜头的无穷魅力~

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我一直认为想象力是革新进步的原力,而梅里爱之于电影就是最伟大的想象力。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向形式主义电影的源头致以史的敬意。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Time, time, time...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是部大片

17分钟前
  • 晨光荣耀
  • 推荐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1902年。

21分钟前
  • 力荐

2000年在云大科学楼看过未修复前的录像带版,当时已经惊为天人,刚接受了一些艺术片教育后,就哀叹100年来,电影丝毫没有进步嘛。2015年初,在Moma百老汇的五周年生日,就着默片现场配乐再看彩色修复版,就只单纯当作影史奇观而不再做过多联想哀叹了。

2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电影让梅里爱破产,电影让卢米埃尔至死都在谴责他的“剽窃”行为,电影让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糖果铺,他留给电影的却是一座座宝藏。人们逐渐忘记了乔治·梅里爱,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不顾一切的奔向电影的世界吗?还是那把大火早已燃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

2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Méliès的这部作品引入了很多电影元素,布景、灯光、服装、演员、剧本……这部片子相当于七十年代的人看大白鲨,八十年代看回到未来,九十年代看侏罗纪公园,二十一世纪看加勒比海盗。

2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1902年,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乔治·梅里爱作品,14分钟,彩色修复版。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像一出小学生幼稚舞台闹剧。但放在110年前,这就是比《泰坦尼克号》还动人,比《黑客帝国》还酷炫,比《阿凡达》还震撼的视觉盛宴啊。网友评论: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3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看过air迷幻上色版后重标: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自然 无音乐及黑白或许还更好些 否则总好似染上现代平设的条条框框似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真人科幻 大场面一点不缺 幽默点也刚刚好 月宫神奇或凶险的描绘同样不坏 最印象深刻的超长炮射向逐渐清晰(并变出脸庞)的月球 收尾的征服雕像不喜欢 倒是那时代风情

3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凡尔纳科幻小说改编。特技大师梅里爱,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导演,发明了慢镜头、快镜头、叠印、二次曝光、场面转换。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世界,对戏剧式表演的实录,永远中景,摄影机不动于乐队指挥的位置。假定性。表现美学的源头。

4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精彩有趣,淡入淡出,史上第一位把特效运用到电影里的人~看过《Hugo》再看《月球旅行记》的彩色修复版,才知道把如此珍贵的影像保留下来是多么不易。MoMA首映了修复的纪录片,赞!和一大堆电影界的学者坐一起看。。。还有钢琴配乐的朗诵版!极赞!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的是2011戛纳彩色完整修复版。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确立幻想电影与现实主义/纪录片(卢米埃尔兄弟开创)的分野。梅里爱出身魔术师,也是第一个运用特效和尝试将电影彩色化的导演。尽管仍受限于舞台剧式的固定中景段落镜头,但淡入淡出与叠化转场首次引入电影语言。现在看仍然令人拍案叫绝。(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梅里爱还是挺有些真趣的,110年前的小短片就能充满奇思妙想,现在看来虽然粗糙,却很带劲,而在当时,就更能让人体会到技术革新的激动与震撼了。一群老男老女群魔乱舞,有趣,有趣啊。

5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登上月球的科学家其实是一群戴尖帽的霍格沃茨魔法师,而月球则跟骷髅岛没什么两样,只是你在上面找不到金刚。Georges Méliès作为电影特技之父和最早的制片厂创建人,同时也应该被尊为cult片领域的开山鼻祖。

59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值得敬佩。修复后的彩色版,一帧帧胶片上色,可爱的想象力,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暗喻了当时的时代变化。科幻片的开山之作,叠影、淡入淡出等手法,加上大量的特效,都为电影手法开创了先河。戛纳修复版的BGM真是魔性。

60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意义极其深远,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着实让人惊叹与佩服,短短12分钟,已经阐释出电影的多种可能性。★★★★

1小时前
  • Q。
  • 推荐

看的是戛纳彩色修复版,很有创意。其实胶片背后的故事可以再拍一部片!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