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蒂

正片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莱纳斯·罗彻,奈德·丹内利,欧文·弗热瑞,理查德·布雷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比利时 / 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曼蒂 剧照 NO.1曼蒂 剧照 NO.2曼蒂 剧照 NO.3曼蒂 剧照 NO.4曼蒂 剧照 NO.5曼蒂 剧照 NO.6曼蒂 剧照 NO.13曼蒂 剧照 NO.14曼蒂 剧照 NO.15曼蒂 剧照 NO.16曼蒂 剧照 NO.17曼蒂 剧照 NO.18曼蒂 剧照 NO.19曼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住家饭吃得多了偶尔点个外卖,倒是滋味无穷呢

一般为了避免踩雷,挑片子我都不会挑豆瓣评分这么低的来看,但这部确实让人非常意外,以至于看完以后兴奋得不行,都大半夜了我还是决定写下影评,记录下此刻的亢奋心情。 撰写此文豆瓣才5.4,IMDB才6.6可见国内外观众对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亦或是CULT片并不买账。 看前也了解过相关介绍,据说是有过嗑药经历的人可以get到导演的意思。 我一个正儿八经的人,不曾嗑过药,但是也感受了神奇的快感! 这片子剧情很简单:一帮玩邪教的小崽子杀了男主老婆,男主走上复仇之路杀光了这群乌合之众。 开头剧情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寡然无味,营造出男主女主小日子的其乐融融,为后面男主后续一系列的复仇行动做铺垫。 这个铺垫节奏确实太漫长,很容易会观众失去耐心的(扣分,但是问题不大),亮度很低画面很暗也很压抑,倒是有点挺符合灾难来临前压抑的空气,但是到了夜晚糊的看不清就差评了,比如夜晚男女主相拥而眠时我都没看出来画面在放什么,直到我调高了亮度重看了一遍(扣分,但是问题也不大)。加之诡异的配乐虽然听上去很平静但是又让人很不踏实,总感觉让人呼吸不畅,或是情绪都被原力悬浮在半空中(大雾)无法动弹又很想挣脱,相信很多人在这一段就已经直打瞌睡甚至失去了看下去的欲望。 同样诡异的画面渲染,让整部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诡异、猩红的滤镜中,其实留心观察其实可以发现,画面一旦不是现实正常的颜色,变得诡异和猩红的时候,这是一个信息点,告诉你这个时候就是男主/女主嗑药了/致幻了。感到可惜的是虽然我能理解这种表达,但是我不曾有过致幻/嗑药的经历,我只能将我所经历过的最接近嗑药/致幻的体验代入其中:梦境+醉酒。没有实际经验只能像这样单方面地去想象、去代入,所以也无法产生最深的共鸣,但只要你尝试去代入了,多多少少能够体会得到那种迷幻、朦胧、脑神经麻痹的快感。所以这些让人抓狂的甚至嗤之以鼻的、浸淫在高饱和度猩红色的片段对我来说倒是很新鲜的体验。 某天邪教老大在路上看到了女主,觉得女主就是“神选之人”,而后念念不忘并密谋着将其收入麾下。 邪教帮一大帮子人,在目标熟睡中行动,男女主双双被俘。 醒来被打下一针后女主开始有点恍惚,步履阑珊还需要人搀扶。 邪教头子趁着药劲开始了他的洗脑,吟诗放歌(还是自己创作的,歌颂自己是救世主之类的)宽衣解带,全裸姿态展露自己的“杀器”,正以为一波操作以后女主会皈依教派,结果女主放声狂笑停不下来。 这个邪教头子本来就很狂躁又有点神经质,内心还极其敏感, 女主不停狂笑他不停喊闭嘴,几个重复镜头下来气氛顿时变得癫狂。 遭到嘲笑后邪教头子自尊心受到极大创伤,但是对着镜子一番自我暗示之后居然光速重建了自信(???),决定“不能成为我的东西那就毁灭吧”。 女主被拖到男主面前活活烧死,此时镜头给到了几个同伙。 看着燃烧的女主,有的兴奋、有的不安,都被男主看在眼里。 后面大家也知道了,兴奋的那些人都被男主一个个亲手杀死了。 死法各不相同,还特别的cult: 1.贴身缠斗,关键时刻美工刀割喉,血溅了一脸; 2.紧身肉搏,徒手拧断脖子; 3.斧头和短刀互拼,最后一斧剁头; 4.目标太弱鸡,直接飞斧开脑瓜瓢; 5.长短电锯互拼; 6.徒手捏碎邪教头子的头颅。 最后一把火点了邪教的老窝,全片结束。 有人说不知道这片子表达了什么,但是我看过后却特解气。 能够接受大概是因为我看过那么几部cult,大体差不多,简单的剧情,B-R级的血腥暴力画面,定位就是视觉爽片吧。本片前期漫长的渲染,还不是为了激起你对邪教帮的仇恨,跟着男主复仇体会手刃仇家的快感,当然这种臆想脑high一下就算了,现实还是不能做呢~ 评论区两级分化还挺明显,喜欢的就说神作,不喜欢的直接“1星烂片看不懂” 。 只能说cult本来就小众,像曼蒂这种乖张的拍摄手法、非主流的声画渲染,纯粹是导演个人口味的东西,无法取悦大众这是必然的,因为这片子本来就不是商业片啊。 这种限制级的作品注定也不能入我天朝的主流,毕竟人口基数大了,思想很难控制得住的,想想看一个人心理一旦出现了一点小毛病,开始沉迷于这种暴力和血腥,在上无任何管制,在下获取渠道又便捷,天天看这些,暴力残忍的幻想不断在脑中强化深刻,又没有及时疏导,以后还不得扭曲啊,就好像暴力的游戏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屡现报端,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对这种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东西进行管制,至于这个管制程度如何把控就不是我们操心的事了。 我倒是觉得,基于大天朝基本国情的原因,影视作品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我们自家的作品哪一部不是中规中矩,宣扬绝对正面的内涵,就算进口片在类型上确实不会有太多选择。这种突破常规的作品,大家接触的少甚至是接触不到,而且题材本来也小众化,口味本来就清淡,突然来一发变态辣,我想大多数人也不能接受。但是,百花争鸣不正是一个行业兴旺之所在么? 说这是一部烂片,我倒是觉得这片子倒是比大部分国产烂片要来的好太多。

 2 ) CULT年代,曼迪新体验

奇幻方式的场景随处可见

不出意外,导演因该是和我一样看着CULT磨坊电影长大的,看着这部电影,一瞬间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租VCD回家看的年代,那时候还不知道阿基多,帕尔马,罗梅罗,卢西奥,雷米。只知道什么血腥恐怖就租什么,每个周末和小伙伴都搞一个血腥恐怖小夜晚。

正好这是一个几十年后的周末,看了这样一部血腥的小制作,这种类型的电影故事都很简单,但怎么拍出CULT感觉,是一个新难题,尤其是在这个英雄电影时代,这种电影已经属于边缘,导演绞尽脑汁在视觉上花了不少,功夫,于是我截图,PS电影中的场景,告诉大家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我们一看,值得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

1,动画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2,色彩的大胆运用,多色过度随处可见

3,人物设定上使用了超现实的变异人种

4,没忘记武器上的传承

5,构图上花了不少心思

6,出色的演员,尤其是凯奇

7,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考究的构图和镜头推进

发法国人类星球动画片的既视感

人物到场景到星空的唯美构图

色彩的大胆运用

 3 ) 我想问下各位去哪里下载观看的?

我特么找不到在哪能下啊,你们能给链接或者教教吗?。。。。。。。。。。。。。。。。。。。。。。。。。。。。。。。。。。。。。。。。。。。。。。。。。。。。。。。。。。。。。。。。。。。。。。。。。。。。。。。。。。。。。。。。。。。。。。。。。。。。。。。。。。。。。。。。。。。。。。。。。。。

 4 ) 为什么人人都爱霓虹色?

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恶魔之笛一声响起,整个天色、周围环境,满眼都被紫红色灯光包围。

车灯亮起,骑着黑色摩托、身穿铠甲的地狱骑士从紫红中降临。

悲剧开始于这里,复仇也始于这里。

尼古拉斯·凯奇最近这部口碑两极的邪典片[曼蒂]中,用了超多红色、紫色、暗绿色的打光。

虽然剧情看完我也不知道在讲的什么,虽然复仇黑化、砍杀虐杀爽的一批,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满眼的霓虹色

©[曼蒂]中的霓虹色

在小木屋和妻子独处时的红蓝相配,到邪教追杀洗脑时的紫红色,电影颜色的风格化成为电影给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难怪北美影评人给出评价:“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就好像爬进鸦片馆,凝视着撒旦的万花筒。”

只要霓虹色用得好,还管它什么剧情呢。

霓虹色成为一种风格,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战后经济的萧条重建、政治领域的冷战与核威胁、青年人浪潮和朋克革命,当80年代到来之际,这一切早已成为了过去。

80年代,属于消费文化引领下的迪斯科,属于舞厅,属于录像带,属于好莱坞通俗商业片。

亮丽炫彩的霓虹色,是当时消费文化的一个注脚。

如果要选取一个参照点,没有什么比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54俱乐部(Studio 54)的崛起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54俱乐部,全盛时期以招待当时代的名家名流而远近闻名:

安迪·沃霍尔、迈克尔·杰克逊、大卫·鲍伊、米克·贾格尔、加里·格兰特、波姬·小丝、丽莎·明奈利等等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大卫·鲍伊在54俱乐部

54成立于77年,在80年代迪斯科狂潮到来之前,它已经为后来所有的舞厅夜店提供了完美范本。

它的舞厅室内设计,是后来迪斯科舞厅设计的始祖之一,大胆悬空的内部阳台,饰以月中人侧脸的地板。

而它的两位著名灯光设计师,儒勒·费舍尔和保罗·马兰茨则在灯光设备和设计上花费了数十万美元。

以前的俱乐部普遍灯光很暗,他们则一改常态,从霓虹灯上获取灵感,设计出绚烂丰富、不断变化的灯光环境。

©54俱乐部内部

电影[54俱乐部]中,基本还原了那时候的灯光和舞台。

当男主从一个乡村小镇第一次进入到54,他看到的是在迪斯科球下性感热舞的男男女女。

是被樱红、魅蓝、黛紫的霓虹色彩灯拂过身体和皮肤的浪漫和沉溺。

于是,他从此在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中沉溺了,也是在霓虹色中。

©[54俱乐部]里男主第一次来到54

此后,霓虹色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走上T台,和迪斯科、金属感、夸张的配饰一起成为了一个年代地标。

但要说霓虹灯这种照明方式,其实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化学家们偶然发现了。

据说,一个名叫拉姆塞的英国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将稀有气体注入到了真空玻璃管里,结果,通电后,它发出了美丽的红光。

于是,拉姆塞把这种稀有气体命名为氖气(Neon),氖灯音译过来也就成了霓虹灯。

©霓虹灯

霓虹灯发明后,1920年代始于巴黎的一场霓虹灯招牌热,很快在全球范围流传开来。

在巴黎,它在歌剧院、银行、教堂和名店外熠熠生辉,成为城市精品的象征;

在纽约,巨型霓虹灯广告牌众如繁星,矗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绝对的夜生活中心;

就连好莱坞也不甘示弱,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纷纷采用了霓虹招牌,昭告着流行文化之盛世。

虽然是黑白电影,[大都会]、[日落大道]等电影中的景观便一时间都被霓虹灯占据了。

©[大都会](1927)里的霓虹灯

不过,西方城市对霓虹灯的兴趣很快就转变了。

到战后五、六十年代时,随着城市与郊区的重建与全新规划,招牌开始被机器统一制造。

再加上中产阶级对霓虹灯的排斥,霓虹只留在了小酒馆、汽车旅馆、红灯区和地区小镇中。

曾经一时风光无限的霓虹盛世,就此衰败下来,但在东方城市,它却开出了新的花朵。

这个城市,叫香港。

冷雨夜,一个年轻人离开家,行走到布满霓虹招牌的街道上。

红、绿、黄、粉红、淡紫,颜色各异的招牌上有的挂着汉字,也有英文,写满了「OK」、「烈唇酒吧」、「名人夜总会」的字样。

他只是匆匆穿过这里,并不来得及多看一眼,因为,他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王家卫[堕落天使]中的一段剧情。

©[堕落天使]里的街景

在王家卫、杜琪峰等一众香港电影人的镜头里,霓虹灯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因为霓虹确实是这座城市现实的一部分。

《香港年报1964》曾写道:

成千上万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传递着各种讯息。

到六、七十年代,霓虹灯在美国等西方城市全面衰落时,霓虹灯反而在香港形成一股热潮。

从边缘的小饭馆、暧昧的小旅馆到大型百货公司、高级夜场,一时间全都成为霓虹灯的拥趸。

霓虹招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别具特色,类似九龙弥敦道的英皇钟表和西营盘的森美餐厅,已经成为当地地标。

©香港霓虹招牌,“大押”也是特色招牌之一

而霓虹灯师傅在香港是颇受尊敬的手艺人,其中,刘稳师傅制作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霓虹招牌——《乐声牌》。

那些年,香港流传甚广的一句话“香港繁荣靠设计”,说的便是霓虹灯设计。

掌镜了大部分王家卫电影的杜可风就是个“霓虹控”。

他的镜头下,总是那些各有特色的霓虹招牌与雨水、拥挤的骑楼群,以及霓虹光与拖影。

正是他的摄影,让王家卫电影里那些人与人间、人与都市间的虚幻与暧昧、沉溺与疏离,显得愈发迷人。

©[花样年华]里的霓虹色打光

但这一切,也正在消失。

霓虹收藏家克里斯·布雷西曾说:“霓虹灯永不消逝”

但随着LED灯、广告喷画的出现,随着香港城市规划的改变,王家卫塑造出的香港正在成为历史。

杜可风倒是对此很乐观:

别担心,霓虹灯会回来的,这是它厉害的地方,就像菲林一样,就像宝丽来相机一样,大概会进化成新的东西。

以后会不会回来不晓得,但至少,在近未来的赛博朋克世界里,霓虹早已经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里总是色调暧昧,阴雨连绵,人群鱼龙混杂,穿梭在布满霓虹景观的都市或废区。

押井守以香港为模板,在[攻壳机动队]里描绘出了被高科技控制但又混乱破败的城市“新港”。

[银翼杀手]里的未来洛杉矶,一面是高楼林立,庞大的人脸电子广告屏;另一面是潮湿阴暗的角落和灰色地带。

©[银翼杀手]里底层的破败霓虹街景

在霓虹灯闪烁的小招牌背景下,往往是酒鬼、混混、妓女等底层人士的日常栖居地。

霓虹,曾经是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奢华的照明方式,而今,它代表了破败。

就像赛博朋克的核心“高科技,低生活”

在永不熄灭的人工光明、犹如巨骸的钢筋水泥之下,霓虹招牌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

这个世界的美景都是幻影。

霓虹灯,以及这种打光和色彩的复古,是怎样开始的呢。

可能缘于新世纪以来,那些痴迷于霓虹的艺术家——

卢齐欧·封塔纳创作出了首个霓虹装置,马歇尔·雷斯将霓虹带入绘画中,辛格·皮尔斯霓虹风格的摄影作品在网络持续走红。

©辛格·皮尔斯摄影作品

还有那些致力于将复古霓虹色带到银幕上的导演们。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从[亡命驾驶]到[唯神能恕],再到[霓虹恶魔],每一部都是高饱和度的霓虹用色。

他的屏幕,要么是黑色,要么就沐浴在霓虹色中,红、蓝、黄粉、红紫、亮橙、石灰。

充斥着不安与暴力,美丽与虚空,就像他的情节一样——

比如,[霓虹恶魔]身处时尚圈的女孩,最终被人分而食之。

©[霓虹恶魔]里的霓虹色

加斯帕·诺是另一位这样的导演。

他的[遁入虚无]把背景放在霓虹城市东京,用霓虹色来表现飞叶子后的感官世界,以及遭受的暴力。

包括即将上映的[高潮]也是这样一部主打霓虹色的电影。

©[遁入虚无]飞叶子后的霓虹色视觉

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曼蒂]中的复仇、[霓虹恶魔]中的食人,都在高调的霓虹色中进行。

光影闪烁的霓虹灯,让起源于肾上腺素的激情暴力在血管中汹涌澎湃,让暴力更浓烈和沉浸。

也让人存在的整个世界显得愈发浮幻虚空。

美丽又甜腻,如同过眼云烟。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心疼凯奇

一开始只是对海报/预告片里这种迷幻系配色感兴趣去看的,cult题材又是凯奇叔主演,噱头肯定足

万万没想到,前面60多分钟的片长都挺无聊的,邪教教主给女主打药然后露阴被嘲笑这段真的不是喜剧片?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反派的自卑或者猥琐?

四个从猛鬼追魂片场穿越过来的毒贩黑帮骑手,前面抓人的时候拍得牛逼哄哄似的结果真打起来没两个回合就被男主秒杀也太逊了吧?导演请不起武术指导还是怎么滴,三下五除二解决又没有John Wick爽快,打斗说cult又不够cult,以为血浆喷多了就是cult?no no no

一大段又长又臭的对白,真应该跟昆汀学学怎么写台词

导演似乎觉得自己运镜构图很牛逼,疯狂的duang各种静景,插入各种颜色滤镜来表现气氛,还有中途插入了短动画来表现男主的幻觉,创意确实不错。但是导演功夫显然不够,不能将这些好食材凑成一顿好菜

 6 ) 我在满脸血浆的凯奇大叔身上,看见了自己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我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不仅仅因为他从《勇闯夺命岛》开始,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因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火柴人》和《战争之王》。他的作品,是某种更接地气、更颓废、更简易的“男人圣经”

可惜,这部“圣经”不完整。他之昭示了无奈和毁灭,却没有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期待凯奇大叔用新的电影完成“圣经”时,他却掉进了投资失败的漩涡。玩笑也好、现实也罢,曾经的奥斯卡宠儿,开始在烂片堆里打滚儿。我怀疑只要钱到位,他或许连中国网大都愿意来拍。

但我还是喜欢他,原本以为是对过去辉煌的依依不舍;直到看过他最新的两部作品《曼蒂》和《星之彩》后才明白,我是在身披血浆、恶斗怪物的凯奇大叔身上,看到了业已老去的自己。

无须翻身,因为从未倒下

很多人在争论,《曼蒂》是不是凯奇的翻身作?《星之彩》又能不能让他走出烂片的泥沼?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凯奇从未倒下。他只是需要钱,于是演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小制作,但他有没有放弃作为一个演员呢?我觉得没有。

本片榜首的评论说得很好:

什么人需要翻身?同辈的,约翰尼·德普需要翻身。他被杰克船长这一角色捆绑后,就失去了在演技上求新的尝试,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甘堕落,跟“海后”那点破事儿,翻来覆去,就是过不去了;约翰·特拉沃尔塔需要翻身,这个《变脸》的另一面,沉浸在“科学教派”里,根本不思进取,唯一关心的是飞机跑道上的青苔。

但是尼古拉斯·凯奇,他需要翻什么身?再烂的剧本,他也在好好演;只要有机会,就会加入一些代表人物性格的小动作和细节,和深层次的表演。他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姿态放低,低到泥土里,竭尽远超100%的努力,出片子、挣钱。

如果你管这样的人叫咸鱼,那么我无话可说。

这几部的分数,豆瓣都太低了

确实,从《国家宝藏2》开始,凯奇大叔就开启了“来者不拒”模式。但是他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扁王》,也给高分动画《疯狂原始人》贡献了卓越的配音。接烂片是为了生活,但无论戏好戏坏,他作为演员,一直认真对待着每一份工作——面对媒体,他一直表示:演员的工作养活了他,让他有能力还债,因此他一直感恩(出自《好莱坞先驱报》)。

血之《曼蒂》

在《曼蒂》这部作品上,我们能看到有意思的群氓效应。一开始,圣丹斯传来喜报,说凯奇大叔终于要考《曼蒂》翻身了。然后一群连圣丹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跟着起哄。结果看到片子,还是这批人,又掉头炮轰,说凯奇翻身只是个笑话。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社交网络上,整了一套行为艺术般的笑话;而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凯奇是个好演员。烂片找他,他会好好演;普通剧本找他,他能化腐朽为神奇。

血浆B级片《曼蒂》,讲的是一个男人,为了给妻子报仇,屠尽整个教团的故事。整体迷幻、神经质、血浆成吨、狂乱嘶吼。是近年来最具狂放气质的B级片,氛围方面,甚至有些绮梦、有些蒸汽波。当他手持自制的长戟,靠药物强化展开复仇时,整部电影展现出了当代“铅黄电影”的巅峰

那复古的荧光美学,是蒙太奇的高级应用,我们看见的,就是疯狂的复仇者看见的。这是从脑到眼的复刻,不得不说,凯奇大叔的表现实在太好——他整个人像浸泡在鲜血中那样笑了起来,荒诞出世的感觉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顶点。

大众接受与否?圣丹斯不在乎。凯奇或许还是在乎的,但他接到了这个剧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之演绎至想象的尽头。那就行了。票房普通?那就再拍几部烂片补上呗。

绝望《星之彩》

作为克苏鲁神话忠实的拥趸,我早就看过原作《来自群星的色彩》,小说、漫画、广播剧,不一而足。这次的电影《星之彩》,出自《曼蒂》同一家制作公司。我第一时间看了。作为原作粉,是满意的。

整个故事的主题,其实只有两个字:绝望。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最典型的创作方向。

凯奇扮演内森·加德纳,是个被生活逼得有些神经质的乡下中产,但属于比较善良的那种。他只想在老房子里照顾好得了癌症的妻子,和三个叛逆的孩子。

一颗陨石,带着难以言喻的色彩,落到了他家的前院里。那其实是高等种族“星之彩”的胚芽。这东西只要遇到肥沃的土壤或浅水,就能孵出果冻样的幼虫。幼虫会渗入地下,吸干至少方圆5英亩范围内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力。

更可怕的是,“星之彩”在孵化的过程中,会改造周围的环境。首先所有的植物都会疯长,结出五彩缤纷、炫光夺目的果子——但每一个都异常苦涩,还伴随着臭氧。然后是动物的各种变异……具体怎样的变异,我就不剧透了,这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个由变异到吸光生命力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恒定不可逆的,“星之彩”幼虫甚至还能直接捕食控制范围内的人。在周围环境越来越张牙舞爪、摧残娇艳的情况下,动物则变得各种异常和古怪,如此带来的恐惧和绝望,会呈几何级数上涨。

凯奇大叔这一次的“疯魔”更加内敛,他将一个已经疯了、但表面正常的普通中年男人,演得入木三分。到最后,宠物和牲畜陆续死去,家人也一个个干枯,他都还是不愿离开。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在一开始,就是疯的——这不算剧透,因为电影里其实没说,是我结合原作的推断。

较之《曼蒂》的铅黄艺术,《星之彩》的克苏鲁调性,虽然仍是小众,但接受面和接受度,都广了许多。君可见,国内某标榜文艺的评分网站,这部恐怖电影的评分居然及格了,也是殊为不易。

只有了解绝望,才能最好地演绎绝望,凯奇大叔在电影后半段,将一个时时刻刻欺骗自己的绝望男人,演出了深度。我不会说《星之彩》是最好的克苏鲁电影,但凯奇的确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好的男主角。他一定深切体会过绝望的滋味。

见自己

当我看见凯奇大叔在《曼蒂》里吊挂烧烤、玩金属骑士,又是电锯又是铁链,还徒手爆西瓜……然后在漫天血浆和粉钻氖光中狂笑时,我想起了《变脸》中那个段经典的“迷失之笑”

远隔22年的两个笑容重合了,凯奇还是那个凯奇。只是当年意气风发,如今……依然在搏命奋斗。所以我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己,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也能通过他的表演,看见奋斗的自己。

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领域里,也没想象中那么吃得开。但是日子还得过,贷款还得还,所以只能埋头苦干,脏活儿累活儿全都大包大揽。看客笑我们不体面,猜我们永远翻不了身。我们只能笑笑,继续默默做事。

哪怕满身污秽、双手绝望,该干的事,干就完了。加油,凯奇大叔。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短评

凯奇:我tm终于把债还完了!

3分钟前
  • B Baymax
  • 力荐

哈 哈 哈 哈 鬼知道这个片子在讲什么

5分钟前
  • Ivy
  • 很差

前半段的乱扯有点太过冗长,不及《无尽》;但后半段“一一打怪”加放飞自我的种种血腥元素让故事和节奏紧凑了起来--从《韦科惨案》、《黑镜》到《南茜》,Andrea Riseborough真是自带“神气”。PS 观影全场厚爱Cage,片头一露名就有欢呼,从头到尾没有停息的笑w掌声找到了当时看Get Out的娱乐感,有额外加分;但除了有一场一气呵成的戏Cage演得是真好,让人感叹这些年功力还在,真诚鼓掌;其他时候多是对怪力乱神的惊叹(与发笑)。

6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这种言之无物的霓虹灯龟速zoom-in"艺术"恐怖片早拍滥了,imdb一开始有水军刷满分(其时占总评四成

8分钟前
  • .
  • 较差

D / 聒噪有余,邪性不足。散乱、浅表的刺激而非情境化的令人欲罢不能的恐惧。更不必说情感的提纯效果在一盘散沙的现实感面前根本无处依附。“那是我最喜欢的衬衫”也太好笑了8!

1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emmm……镜头 光感 音乐 都很OK,反而剧情和节奏不大对劲,感觉自己仿佛磕了药

13分钟前
  • ratty
  • 还行

#Cannes71# 一代cult片神功大成,称霸戛纳午夜场。后半部笑尿。对血浆片真是欣赏不来……

14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凯奇在说,我认真起来你们都是辣鸡。

19分钟前
  • 与君莫有九江愁
  • 力荐

据说是凯奇的翻身之作,看完后悔不迭。这身翻的,还不如不翻。原本是仰面朝天,现在翻了个身,马趴在地了。烂无可恕。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都市怪谈中的摩托车怪人休闲时间看a片? 如果普通人的灵视是5,老婆的灵视估计超过10了(毕竟摸着一本大众印刷的亵渎经书就能听到呓语),那个邪教头目的灵视应该都没她高。如果是凯奇被杀,我都怕老婆会回想起经文然后变成某邪神女祭司召唤星界生物杀爆全场,

25分钟前
  • 鹤川
  • 还行

以前是尼古拉斯·凯奇为了还债收钱拍烂片,这次可能是国外影评人收钱昧着良心打好评。尼古拉斯·凯奇还是尼古拉斯·凯奇,烂片还是烂片,一切都没变,只是收钱的人变了。有些微博、公众号连电影都没看就跟风吹,说什么“口碑大爆”“口碑炸裂”“尼古拉斯·凯奇十年来最佳作品”“尼古拉斯·凯奇翻身之作”“尼古拉斯·凯奇演艺生涯评价最高作品”“年度最佳惊悚片”,你们良心不会痛吗?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不知所谓的嗑药电影,导演一副劳资就是想要操 翻全世界的劲头,可迷幻的视听下叙事简直完全失控,至于所谓的凯奇的翻身之作的噱头,全TM是扯淡!

35分钟前
  • 搬砖侠
  • 很差

要么奉为神片,要么视为傻逼。诡异的拍摄,诡异的表演,这的确是部一般人不太能接受的神经病片子,有些铅黄电影的样子。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雾草 可能一不小心就见证了cult classic的诞生 暴力血腥情色样样都占 却样样玩儿出新花样 坐在满座的电影院里 感觉跟大家一起 愣是把这种片儿看成了喜剧片儿…… 重金属配乐有点儿厉害哦

37分钟前
  • Nada
  • 推荐

卧槽这是在用邪教的方式拍邪教电影啊,怪力乱神到飞起!泛滥的红色素和血浆,一本正经的复几把仇,凯奇蜀黍吓skr人啊~~~~~~~~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毕赣拍《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在获得更多资金、技术和明星的前提下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这是看过影片的人对其最多的一类评价,那推而广之,这一评价显然也适用于这位叫科斯马图斯的导演,这厮同样也是在有明星、资金加持下对前作《迷幻黑彩虹》做了一次全面升级:仍旧是对名导全方位模仿后留下的锈迹斑斑,仍旧是对于“迷幻”和“疯狂”无意义的执念(凭着这层唬人的外衣,导演当然大可以美其名曰cult film,或,更进一步自诩为“邪典门徒”)。毕赣和科斯马图斯两位都是任着性子耍,谁耍的更高级见仁见智,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导演应要感谢凯奇近年的日薄西山,放在巅峰期,这样的剧本甩他面前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恶灵骑士都敢惹?

42分钟前
  • 米格米格
  • 还行

大boss和女主角长得太像了以至于我猜错了结局

46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4月标注想看的时候9.4分,昨天出资源下载的时候7.0分,刚才看的时候6.1分,现在看完,5.9分。友邻评分4.2。导演大概对朋克有什么误解。

47分钟前
  • 艾晨
  • 很差

千人大厅看神棍B级片任务达成

49分钟前
  • Qt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