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踪

HD中字

主演:杰克·莱蒙,茜茜·斯派塞克,梅勒妮·梅隆,约翰·希亚,大卫·科列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失踪 剧照 NO.1大失踪 剧照 NO.2大失踪 剧照 NO.3大失踪 剧照 NO.4大失踪 剧照 NO.5大失踪 剧照 NO.6大失踪 剧照 NO.13大失踪 剧照 NO.14大失踪 剧照 NO.15大失踪 剧照 NO.16大失踪 剧照 NO.17大失踪 剧照 NO.18大失踪 剧照 NO.19大失踪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权力和人性永远矛盾吗?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Charles Horman是一位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在智利做自由撰稿人。智利政变期间,他被军方带走。他的妻子Beth辗转于各部门求助无果,他的父亲Ed来到智利和儿媳一起展开调查。影片接近尾声,当美国官员眼看着Ed,这位普通的美国公民,已经大致了解美国在智利政变中扮演的角色并相信正是美国军方导致了自己孩子的死亡(尽管大使在此之前极力否认),请看他们如何轮番上阵,为Charles之死的合理性展开辩护:

美国大使说,如果不是你的儿子被卷进这件事,你不会知道这些,你只会安安稳稳待在家里,甚至为美国的行动拍手叫好,我们的行动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保护超过3000家在智利的美国企业,国家利益也就是你的利益!

陆军武官更加直接,说你的儿子就是多管闲事,你们不是纽约人嘛,要是我这么个外地人突然来纽约,整天晃悠在纽约黑帮身边问这问那,然后终于被杀了,我难道要抱怨警察没有好好保护我吗?

一直在撒谎的官员们终于摘下自己虚伪的面具,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而这想法恐怕非常接近真相:原来美国政府、美国军队、美国CIA所扮演的角色是可以和黑帮相提并论的。然而,在他们看似合乎现实的争辩之下,“国家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说法真的经得起推敲吗?当美国政府亲自在异国他乡策划杀害了自己的两位公民,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究竟是什么关系?

贯穿整部电影,频繁出现的美国公司广告牌屹然挺立(可口可乐,万宝路,etc.),而白马被枪声惊吓,在军车的追逐和军人的戏弄下狂奔,白鸭被军人踢飞没有再回到庭院,尽管邻居小男孩还挂念着它和Charles。这些意象提醒着观众,高墙与鸡蛋终究有别,官员的辩护只是另一种谎言,大使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你在找你的儿子,我也在保护我的儿子(资本家们);他没有明说的是,我的儿子能为国家产出源源不断的利益(建立在吸智利的血的基础之上),而你的儿子在干扰为此提供条件的“政治稳定”。一切不过是利字当头,剩下的都是手段。

最讽刺的莫过于在影片结尾处,当Ed在机场正告送行的美国外交官们他将在回国之后起诉他们时,他说:感谢上帝让我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能够把你们这样的人送进监狱。当我以为这部电影又落入了“美国虽然会犯错但是你看我们的民主与法治最终能拯救大家”的套路之中时,画外音告诉我们,Ed没能把他们送进监狱。他提请的诉讼被驳回了。在现实中,Charles的父亲是一位工业设计师,祖父是一位著名律师,曾祖父是一位作曲家和管弦乐指挥家。

不知可以说是告慰人心还是徒留遗憾,2011年,在智利政变38年之后,在这部电影播出29年之后,终于有一位智利法官(Jorge Zepeda)就对一位涉及此案的美国军官(Ray E. Davis)正式提出控告,并申请引渡。但是,这位军官始终没有出现在法庭之上,据说已在一家智利的养老院中去世。Charles的家人要求美国相关部门核实这位军官是否真的没有回美国、是否真的已经死亡,得到的却是他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糊弄与踢皮球。

更应该引起思考的是,那些饱受痛苦的智利人呢?他们不是谁的“儿子”吗?在Ed去往那个将“政治犯”关押在看台上的臭名昭著的体育场,被允许用广播在这些“政治犯”之中寻找儿子的时候,他将一位正从看台阶梯往下跑的智利青年误认为是Charlie,而这位青年回应道:我爸是不可能有机会来这里找我的。诚然,Charlie的父亲和妻子为寻找他而做出的努力揭开了美国政府干涉他国的一块遮羞布,引起了国内的关注,也最终得到了一定的补偿(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Charles和另一位受害者的家庭均收到了32.5万美元的补偿)。但是,在这场政变之中被谋杀的美国公民终究只有两位,而这便足以在美国国内引起掀然大波。那么成千上万的同样因为美国政府的介入而蒙受灾难的智利受害者和失踪者呢?谁能像Ed那样对美国官员施加足够的压力去寻找他们?谁为了他们去起诉美国官员?他们能受到多少美国民众的关注?更别去妄想——美国政府会做出多少补偿?

在智利政变49年之后,另一场战争出现在欧洲。我目之所及,所有权力都在作恶。有的做得更明显,有的做得更隐蔽。我想问有没有尚未泯灭人性的权力,人们却在争论哪一种恶更为正义。他们看似有理有据,跃跃欲试地为自己披上了那两位美国官员的嘴脸。

 2 ) 暴力没有乌托邦

    历史上有太多的政变,也带来了太多的血腥,不过过去政变大多是针对君主/元首,因此屠杀也仅仅是针对上层人士。这让隔岸观火的看客们体会不到其中的残忍,毕竟死亡不过是一些文字/数字,没办法最大程度地对心理产生震撼。能成为别人谈资的,或许也就是其中的阴谋论。

    随着信息时代、民主制度的降临,政治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大多数人的参与成为了主流,哪怕你做的仅仅只是投一张票。因此在这个时代进行政变,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过去只需征服统治阶级,而今天需要征服全国人民。于是屠杀的氛围扩大了,政变也不再是普通人的饭后谈资,而可能是发生在身边的腥风血雨,而《失踪》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就是现象。

    以前读过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小说里面也对军政府的暴力展开了描写,其中主人公的儿子海梅就受尽酷刑(印象深刻的是用烟头之类的烫睾·丸)而被处死。作者笔触充满控诉,后来才发现其叔叔正是智利政变中死去的萨尔瓦多·阿连德,而这正式《失踪》里面的政变背景。

    影片中主要的暴力是静止的,如听觉上有不断响起的枪声,视觉上有尸横遍野场面(体育馆里面堆成山的尸体),正面展示的暴力场面则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去了解隐藏在镜头外的暴力场面。但纯粹的暴力过于功能性,而冷暴力便成为了影片的主体。街头上的军人、冷漠的表情、政府的消极态度都让人感受到个人面对体制的无力。或许电影意在控诉,但对我个人来说,那种阴暗无望的阴冷氛围让人无助。

    经常梦见或想象自己面对暴力的场景,一般这种情况还是一死了之最轻松,毕竟跟眼睁睁承受暴力相比,死亡是一种彻底解脱。中国古代的种种酷刑,都是为了在对方死亡之前最大程度地折磨对方,凌迟处死最具有代表性,十分考验处刑人的刀工;利比里亚的前总统塞缪尔·多伊在被处决前也是被割掉手指脚趾和生殖器;另外还有萨达姆……折磨或来自文明的落后性,或来自人本身的动物残暴性,无论如何,都让人向往文明。文明之所以让人向往,最起码可以保证死的轻松痛快,但在欲望支配的人类社会,文明只能对细节进行包装,而对于社会本质而言,文明永远只是一个乌托邦。

 3 ) 民主在自由中丧生

   不要将罪责推给集权,请看看你自己,民主也是你生造的词汇。自由的美国鹰出现在朝鲜越南,这次是安第斯山的圣地亚哥。他支持皮诺切特,支持吴庭艳蒋介石李承晚。
    
    他们宣称支持民主战士,以对抗共产主义的红祸,然后我们看见无理由的逮捕、酷刑,体育场的集体枪决,千万人以自由的名义失踪。有知识的精英满口古拉格卢比扬卡;卡斯特罗养不起人渣把他们流放到佛罗里达。美国人的买卖里死了美国人,这里也是,希望美式自由主义者看看这部电影,看看你们的十字军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AMERICAN WAY OF LIFE。自己家里是PEACE FREEDOM BACON AND EGGS,为了自己的饱餐,哪怕国外洪水滔天,枪火弥漫。一切都在计划中,他们在早餐会上用刀叉切割世界,地图中小小的异国人民便是家破人亡。善良如主角,也安心于“我是美国人”,可他失算了,他也被枪决了。因为美国的利益从来都是一小撮,不管你这一多半。

    政变成功了,阿连德死了。一个书生临死时头戴钢盔,手握不属于他的钢枪。凶手们用美制武器全副武装,英雄牺牲的当晚,黑鹰直升机在咆哮,查尔斯看见高档饭店的食客们举杯庆祝。军车调戏着惊惶的白马,无辜的人在无力地试图逃亡。无关手段,压迫者只是希望压迫别人的特权被一个政府所保障。这只是开始的开始,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精英们不会说皮诺切特集权,因为他的后台真的很民主。或者说民主从来都是个人造的梦幻,我们生下来的命运就是被集权一点点榨干,但我依然想套用一个很恶俗的句式说一句——
    “我生活的世界里就是有这么一种人,荷包里没几个P子儿却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满口普世价值正义道德,他们的主子可从没顾及这个。
    
     他们撅着腚欢迎洋人的鞭子,等着财团合法的抢劫,末了还要帮人家数钱,这是群什么样的神经病。”

    

 4 ) 一块红布

纪实片太难写了。

按照时间的顺序在讲故事。期间虚拟的闪回画面有三幕,一是阳台上的目击老太向父亲形容当天下午查理被抓走的情形。二是查理的朋友回忆她和查理共处的那一天的所见所闻,包括碰到的海军上校这个线索。三是为政府做事的人描述他听说的关于查理被中情局要员审讯的画面。

我个人比较厌倦看到声张民主或议论政治的电影,如果说到民主和信仰,那这部电影给你解释以民主和宗教信仰著称的美利坚在发生怎么样的事。

剧本本身真的让我产生特别大的疲倦,我只想表达完整我的疲倦从何而来便草草结束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因为我意识到每写一个字我都在应付差事,所以不愿意去做了。

权力为大,我对世界的悲观毫不质疑,不论我后来有没有接触到与政权相关的职业,接触到了也是在不断的论证罢了。我甚至看到后半段有一些冷漠和瞌睡,从头到尾记得最清晰的片段便是查理父亲和儿媳得知了查理被以“知道的太多”而处死的真相后,美国大使馆官员在关门前向他说的一番话:我可能不明白你儿子发生了什么事,但我明白如果他来到一个地方,不停的窥探着一些危险的地方,而他并不属于它们,比如我现在去到纽约,对黑手党充满了兴趣,有一天我死在了河岸边,我的父母指责他人没有保护好我,没有人会管的,因为都是我自找的。

我深表遗憾但是我真的是这样以为。不知道什么让我对此毫无同情,大概是查理在太多次不该出声的时候出声,在陌生的饭店莫名其妙的就像陌生人兜出自己的个人信息,当着路人的面边说话边打开笔记本……

这些举动让我产生的鄙视就像他父亲坐在车里,看到有士兵在自己耳边朝人开枪却仍然因为愤怒去敲打车窗的行为无异——可能他们就是“找死”本人。

最后提两个意向吧:路上奔跑的马,朝人扔易拉罐的小孩。我搞不明白,但是好像和自由有关。片子能拍2小时之多而不让人关掉去做别的事,完全因为它对人物思想的控制,说难听点,它牵着死者父亲的鼻子在兜圈圈,也牵着观众的鼻子在走。甚至让我也多次以为查理真的还活着。

我对它在异国他乡营造的“美国感”很喜欢,代入感很强,福特汽车,可口可乐,儿媳和公公聊天甚至畅聊到夫妻性事。

无奈的是没什么节奏可言,就是一个一路下坡的电影,随着最后一幕发臭的尸体放在像快递盒一样简陋的棺材被缓缓寄回家乡,字幕比画面更让人绝望——死者父亲对无作为官员的控诉被驳回了。

世界谁也不属于,没有自由和平等,你只要好好的活着,体会最低级的自由,比如和朋友吃饭,与爱人画画,分享自己写的小说,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守护好它们就好了,量力而行。

 5 ) 《大失踪》死无葬身之处


题记:
我看见羔羊揭开七印中第一印的时候……见有一匹白马……
  ――――《圣经·启事录1-17》

第一次直观了解科斯塔·盖维拉斯得感谢央台的《世界电影之林》对他另一部影片的《Z》介绍,当黑色的银幕慢慢升起那一长串的字幕时,关于极权的话题在我生命里有了新的认识,这种黑暗甚于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它掌控着了人的精神。
这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因为,真相让他们惧怕,因为,真相让他们显现鬼魅的事实。
孩子总是忘忧的,在军车驶过的时刻,他们依旧无忧的笑着。
停着的轿车车窗映照出荷枪实弹的士兵,南美的政治往往和北美的风向标一致,极权的国家不需要理由就可以让你消失,从科斯塔·盖维拉斯的《Z》,到斯通的《萨尔瓦多》,历史惊人一致。同样《大失踪》让我们在极权的统治里再一次受到灵魂的震颤。
因为恐惧,他们禁止真话的发生;因为胆怯,他们钳制言论的自由。
在坦克和全副武装兵士监视下的的宾馆,这是南美,可这仅仅是南美吗?重复的历史每天有着新的版本,从南美到伊拉克,人类走过战火硝烟弥漫的30年可是图景依然,只是兵士永远年轻。
在这样的境遇里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窗外是枪声,是毫无顾忌的对人子的杀戮,而一个家,一个怀抱是否能够抵挡所有的危险。
贝丝有理由选择离去,查尔斯和特莉留下的城市犹如人间地狱。正如导演开头的字幕这是个真实的事件,从亚马逊河到湄公河,从西方到东方,这种事件从没有彻底灭绝过。
《大失踪》实在是太压抑了,这些不仅因为死亡带来的,整部电影犹如雾中有只巨手钳住你的喉管让你在生死一线里挣扎。
查尔斯眼见的世界,士兵的暴行肆无忌惮,没有正义,只有正义在枪声里死去。没有人是安全的,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安全。
查尔斯的妻子贝丝因为宵禁被迫倦缩在门洞里,射杀、焚书和黑暗,历史给了她一个机会见证恐惧和暴行,街上是死亡和兵士黑洞洞的枪口,呼啸而过的警车伴着枪声,这个国家疯了。
早上,黎明的霞光带来暂时的宁静,她好不容易回到家,发现查尔斯不见了,只有翻箱倒柜的印痕证明了他是又一个受害者。
贝丝绝望的求助当地的美国大使馆,无功而返,而查尔斯的父亲霍曼动用了一切力量希望美国政府帮助寻找儿子,可是,他们的拖沓和踢皮球让欲哭无泪,于是,思子心切的父亲踏上了找寻的路。
政府都是冠冕堂皇的,在被军火商操控的国家机器中,远处和他国的战争便是利润产生的动力,而人血无疑是润滑剂。
依然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只是在那远处我们可以看见那些美国产品的巨幅广告牌,导演已经无声告诉观众,在美国公正立场背后的真实意图。这部电影应该给所有对美国有着幻觉的人看看,华夏的先人这样告诉他的儿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道貌岸然是已经不需要伪装的姿态,那只秃鹫保护的只是那个理念下的单一世界!世界警察的目的不会是为了异国的自由,他们更加兴趣的是你们国家可能利用的资源。美国的军火商希望天天有战争,这是赚钱的捷径。中美洲、非洲和东亚的局部战争那个不是美国的把戏?!
特莉向霍曼回忆着政变前后发生的事情,一切好像都和那次在餐厅邂逅美海军上校有关。不久,查尔斯失踪了,对门的邻居目睹了发生,导演用了主观镜头展示了叙事者的回忆,让观众一下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们寻找的路上时刻有人跟踪同时受到了美国使馆的警告,霍曼认定这后面一定有着蹊跷,他决定自己寻找知情者解开这个谜底。
贝丝被霍曼指责没有尽到责任,可这样的国家谁又能负的了责任,逮捕,询问,枪杀司空见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失踪者。
和大使馆交涉的场景里杰克·莱蒙充分显示着职业演员的台词功底,,那些苦闷、愤懑和忧伤情绪通过嘴部肌肉的微微颤抖,眼眶里噙着泪水及大量激情的台词展示给观众,他将一个父亲的失子之痛层次分明带给观众。让人为之动容。
查尔斯朋友留下的聚会胶片和暗示更加坚定了霍曼的信心,其实影片的走向是控诉,细节都是为了完成张力的存在,这样的电影每分每秒让我们深陷恐惧和绝望里。
他们注定失去查尔斯,他们注定在混沌里找不到他的下落,他死在绑架里,可是在美国中美洲的政策里一个自由写作者的死亡和利益相比是没有意义的。
查尔斯的父亲可以选择起诉包括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等一大串的官员不作为或没有证据,可是,生命在政治利益面前注定只是草芥。
这部电影时刻在恐怖和血腥里,特别是霍曼和贝丝去辨认尸体的场景,那些死难者鲜血淋漓的躯体给我没们留下太多关于现代政治的话题。
正义何在?正义是靠这样的方式获取的吗?上帝在人子倒在血泊里的一刻背转身去。

【附录:影片资料】
《大失踪(MISSING)》1982美国
导演: 科斯塔·盖维拉斯 (Costa-Gavras)
演员:杰克·莱蒙(Jack Lemmon)、西塞·斯派西克 (Sissy Spacek)
梅勒妮·梅伦 (Melanie Mayron)
片长:122分钟
奖项:1983英国学院奖最佳编剧奖、1982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及最佳男主角奖
推荐指数:IMDB: 7.5/10 (1,660票)

2005年2月2日星期三 01时10分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6 ) 向杰克莱蒙致敬

从开篇的旁白开始,影片就以一句——“片中部分人物姓名被更改,是为了保护其生活中的原型,也是为了保护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姿态,一种追求真理的强硬姿态。
为了尽可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影片采用了纪实的拍摄手法,即便是配合剧中人讲述的闪回,也尽量不加入人工痕迹,而是由观众自己去分辨理解,看起来非常有特色。
另一方面,影片的表演当属上乘,男女主角也都提名了当年的奥斯卡,尤其是男主角杰克莱蒙,还因此片获得了戛纳影帝的桂冠。作为一个喜剧出身的演员,杰克莱蒙所饰演的正剧大多是些深刻批判社会,并往往以悲剧结尾的影片,比如本片,再比如《中国综合症》,这多少让我有些意外。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他年轻时饰演的喜剧中也往往是那种笑中带泪型的,令人感怀生活的艰辛与苦楚,比如《桃色公寓》、《花街神女》等,与那些单纯搞笑的癫狂喜剧是有很大差别的,大概这也是这位在世界影坛声誉与成就颇高的喜剧大师却不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杰克莱蒙是用演正剧的方法来演喜剧,我理解这大概是指他无论是在哪个片种中表演,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与亲切感。杰克莱蒙的表演兼具情感与技巧,既不会太平淡,能让你看到所有你想看到的情绪点;又不至太过,那种情感的交流就好像是和你身边最亲的人。
在接片上眼光独特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表演上精准活泼而自成一家,难怪杰克莱蒙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成就的几位大师级演员之一。
非常喜欢本片中地震后霍曼先生到咖啡厅找儿媳的那个小细节,从小到大看的影视剧里面,找人的镜头很少有演员过关,要么就是没看到目标时的眼神明显不是在“找”,要么就是看到目标前的一瞬间显然是在有目的地转移目光,而杰克莱蒙在这一刻的表现——没说的,服了!

 短评

经验:权威的信息源不如多个信息源综合判断。一致性>权威性。所以从询问几个记者朋友以及展现的部分细节之后就已经猜出了真相。之所以能看到结尾还是一直期待有好的结局,可惜并没有。大使和手下军官说的话倒是很好的将“宏大叙事、集体主义”的本质体现的很明确。也算是有一些最后的良知吧。对于权力的质疑在这部其实才算是达到了顶峰:即便多么光鲜亮丽的锅家干脏事,侵犯个人也是转瞬之间,举手之劳,那还应该相信什么呢?如何确保一个争取个人利益的最优解的体制,可能长时间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

6分钟前
  • 豆友189957096
  • 力荐

背景是冷战期间1973年智利军人政变事件,军人干政满街屠杀,尸体堆满体育馆,宵禁和沿街追捕枪杀,会有一种奇怪的、说不出的错觉。调度极度准确流畅,叙述留白部分就是白色恐怖,故事写实画面氤氲,通篇援用Dan Gibson的曲子《Theme From Missing》,紧张中一丝温馨。 一句话,还是美国护照牛逼。

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第八部杰克莱蒙的作品,前七部全部来自比利怀尔德的喜剧,所以我一度非常怀疑他是怎么拿到全满贯影帝的(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这部半纪录片给了很好的例证。神奇一幕:傍夜枪响,斯派塞克蜷缩着望着街道,一匹白马嘶声而过……政治戕害的悲鸣。

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最后的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加夫拉斯在表达政治立场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兼顾了影片的可看性。以悬疑侦探类型的方式切入,让观众和剧中人一样都想迫切的了解儿子的下落,这个悬念推着故事一直向前走,直到最后才给出真相。整体的叙事架构和导演的成名作《焦点新闻》如出一辙。用悬疑片来包装这类影片确实是将政治电影类型化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14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大失踪》的核心是政治惊悚电影,悬疑气氛充足,却穿着一件现实主义审美的外套,所以尽管它的画面震撼,也完全在统一的掌控之下,但并不适合那些试图从中攫取商业片快感的观众。令人震惊的画面,静中带动的节奏,《大失踪》的风格带有新浪潮电影式的锐利和不同凡响,让人刮目相看。

18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加华斯的政治片真是厉害,不去刻意营造流血场面却让人一步步陷入跟主角一样紧张无助的漩涡。杰克莱蒙和茜茜斯派塞克演得非常好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父子情描述得不錯,很動人。政治方面不太了解,但也能看出力道

24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地震不能上街躲避因为宵禁。绝黑!…加夫拉斯首部英语片,改编自小说查尔斯霍曼的处决,以美政府阴谋策划73年针对智利民选左翼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军事政变为背景,当年遭尼克松政府否认。82年上映时也让美政府颇为紧张,里根任命的国务卿黑格曾被迫发表声明否认影片所影射。但凡有点智商都不会相信。……卢旺达酒店导演特瑞乔治认为,过目难忘的情景汇聚使大失踪充满了力量。“一些视觉时刻使人叹服,特别是那匹白马被士兵追逐当街狂奔的景象!野蛮与疯狂之中有种迷幻亢奋的东西!”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arte, 播放的时候正好是巴西-科特迪瓦足球赛。每次换到球赛都是巴西刚刚进球,真是邪了。美国人好歹容许这样的影片,中国呢?

30分钟前
  • 王小妞
  • 推荐

【B】剧本好,片子拍的太四平八稳了,闪回揭开谜案的叙事段落算是亮眼的地方,整体趋于平淡,杰克莱蒙表演出色

3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剧情描述南美某国(暗示是智利)发生政变,一名美国自由作家神秘失踪,他的太太日夜不停搜寻其夫踪迹,而他的父亲也从美国赶来欲了解事情真相,两人的政治信仰不同,经常发生争执,后来他们发现美国政府介入了这次政变

3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美国政府对外干政,培植政治势力,暗许智利军政府屠杀美国公民,对媒体和受害人家属隐瞒真相,因为宵禁所以不能离开大楼躲避地震,这简直就像一次超现实主义讥讽。能让我继续容忍美式主旋律和美式优越感的唯一支柱,便是把美国政府与美国文化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政治惊悚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你多么离经叛道,多么令我失望,但我永远为你而拼搏,我们的血缘亲情不为政治立场而减少半分,电影中的故事曾经发生在不少主流国家,电影中的父亲也是无数父亲的缩影,《大失踪》的共鸣感在所有政治惊悚片中无疑都是上乘的

34分钟前
  • FWSWU-LLDAF
  • 力荐

片子拍得很真,也很闷。剧情片?又带着纪录片的布景与镜头流动。脉络模糊?可导演的控制又处处显现,包括演员的定位,似乎是一个盘子上的颗颗棋子。不同于班德拉斯主导节奏的《梦想阿根廷》,这部片是导演的片子。这部片注定不会被大众接受,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7+

39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因为亲身经历的人感到天都崩了,旁观的人有点同情就很难得了,观众的距离就更远了。电影需要用克制的手法层层触及痛处,一点一点加大戏份,而前面那些显得无聊的铺垫又必不可少。最厉害的地方是电影高潮过后,回过头看前面的铺垫依然扎实、细腻、有感染力,确实牛。

44分钟前
  • mobydick
  • 力荐

政治惊悚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画面还是比较震撼的,主题曲很好听。看到的大量内容是埃德和乔伊斯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美国在智利大使馆的官员们,忽视了埃德和乔伊斯的“知情权”!所以,我觉得影片的重点并不在“查尔斯•霍曼之死”,而是“寻找查尔斯•霍曼”!

48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奥利弗·斯通式好看。剧作和视听上都太保守,即使铸就经典调度的场景已经搭建好了。回家路上一直在想,现代政治的归宿好像只剩下四种人,键盘侠、犬儒、尼采主义者和新闻记者式的真理主义者。而绝大多数政治电影又只能在最后一类里做文章,因为它是四类人里唯一的乐天派。

5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Told from American civilian's point of view and mostly made for American audiences (and indeed it achieved modest commercial success among its targets), it's forgivable that it places central focus on one missing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the massacre of countless Chilean civilians during the coup serves more of a backdrop. Indeed the film is acutely aware of...read full review here: https://letterboxd.com/ziggyzaggy/film/missing/

53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美国拉美政策vs卷入国家机器的无助小民,更吸引我的是老派实干长辈vs不事生产专做梦嬉皮一代:媳妇无害幼稚抱定反政府阴谋论但亦可不屈不饶,公公处事能力明显胜出也有勇气打破成见看清事实但助美国称霸世界的可能亦是这类优秀国民

58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加夫拉斯的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剧本和拿手的剪辑更扎实克制,但影帝莱蒙和斯派塞克的好莱坞式表演有利弊。持不同政见信仰的公媳寻找真相的同时对国家的看法也有了变化,声画不同步的回述,政变世界的氛围塑造了几次瞠目的超现实时刻。美国至少回来还有诉讼的机会,而被失踪的是天真的理想主义,法盟蓝光。

1小时前
  • seabisuit
  • 推荐

暂且不谈把美国作为民主自由的衡量标杆和美国公民的优越性,片中的政治暗喻放诸很多国家都是曾经上演过的真实历史,就算到了2012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都会颁发刑73这样的法律,【大失踪】这样的PI*民残酷历史重演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噩运不降临到你身上,你根本也永远不用知道不会在乎。★★★★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