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

全40集

主演: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剧照

悬崖 剧照 NO.1悬崖 剧照 NO.2悬崖 剧照 NO.3悬崖 剧照 NO.4悬崖 剧照 NO.5悬崖 剧照 NO.6悬崖 剧照 NO.13悬崖 剧照 NO.14悬崖 剧照 NO.15悬崖 剧照 NO.16悬崖 剧照 NO.17悬崖 剧照 NO.18悬崖 剧照 NO.19悬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悬崖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3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大地正经受着最为苦难的时刻。外有日寇铁蹄进犯,内有不同派别势力的斗争碾压,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为了获取重要的情报,共产党方面派出周乙(张嘉译 饰)和顾秋妍(宋佳 饰)假扮夫妻,潜入哈尔滨的警察厅特务科。周乙被任命为特别行动队队长,但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受到高科长(程煜 饰)的怀疑。心动乐队家庭护理黑心母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冲出砺练营之换羽高飞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看见恶魔金婚·风雨情盼归2019小喽啰穆桂英挂帅邪恶电玩帝国母子威龙喀土穆野性斯里兰卡火星大接触龙卷风(国语版)上不可能的拍档鬼哭神嚎2005木乃伊之阿拉善传奇风风风小谢尔顿 第五季I.Q.笨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绿芥刑警李卫辞官私语岛小岛秀夫:连接世界领跑人世界奇妙物语 06秋之特别篇吉姆·加菲根:喜剧怪兽公仆2历史那些事 第三季惊险之旅国语凤在江湖商业婚姻ー喜欢上了就离婚ー战争与和平将错就错棋盘上的阿尔发~约定的将棋~胖妞2022

 长篇影评

 1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2 ) 张艺谋的谍中谍与戏中戏

保罗·维利维奥曾回忆道:二战时,新兵们突然接到前线的任务,会说一句话:“让我们去看电影!”因为他们对战场的感知与想象,都来自于电影。奔赴战场,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同时观看与表演。

确实,世上没有不带“表演性”的战场,这个概念在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里被贯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片中,谍战的战场成为了一部特殊的“时况电影”。想要在其中幸存下来,就要伪装自己,使自己同时成为这部“电影”的演员与观众,上演谍中谍、戏中戏。

只有骗过对手,才能在亡命的“悬崖边缘”求得一线生机。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拍摄谍战题材的悬疑商业片。年届72,张艺谋仍旧在“求变”的路上,扩宽自己的类型表达。

国内的电影市场,上次叫好又叫座的谍战片,可能还要追溯到2009年时的《风声》。这么多年的缺席下,没想到是张艺谋破了冰,并且达到了水准之上。

观众都会好奇,张艺谋拍谍战片,与普通导演的差别在哪?对其他人而言,拍出工整的类型完成度,捎带几个亮点,就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对张艺谋来说,如何在电影里挖掘出“高于类型”的内容,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悬崖之上》的故事,起源于历史现实中的中马城事件。中马城可视作为731部队的“前身”,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此秘密修建细菌杀人工厂,被用作实验对象的中国人被圈禁于此。直至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幸存下来的人说出真相,使得这一秘密工厂暴露目标。

保护幸存的人证,协助他越境并曝光真相,这就是《悬崖之上》里,4人小队的秘密任务“乌特拉”行动,一场典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身说不上高难度的任务,由于当地接应人员里有位叛徒的突然出卖,让小队在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身陷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

原先的接应人员全部洗牌,特务们把自己演成了共产党。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迅速识破了这一点,他与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组成的一队无需过多的伪装。但也由于早早暴露面目,需要不断躲避来自特务的追捕,甚至遭遇虐待。

另一边,秦海璐饰演的王郁与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则身陷敌人的围困。他们要在特务面前演“自己不知道对方是特务”的状态,同时又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下去,自己能脱身。为此,只能靠不断的“临场表演”来稳住局面,人前人后变换几幅面孔。在每个险象迭生的场面下,还要恪守住自己的表演体系。

这一切,宛如在刀尖上起舞。

纵观《悬崖之上》的全片,每个主要演员都需要完成不止一场的“戏中戏”。演员成为角色之后,他们出演的角色也需要成为另一种“角色”。其间人物的多重身份、内在情感都要经受不止一次的翻转。他们隐藏身份底牌,在对手面前表演自己的另一种状态:或是不动声色,等待对方露出马脚;或是在暗中移花接木,骗过他人的同时撇清自己。

与此同时,敌方的特务为了骗取信任,获取关于“乌特拉”行动的情报,也要把戏不断给演下去。双方的不断飙戏,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被灌满了信息量。连同密码与密信等标准的谍战元素,电影的节奏因此被处理得相当明快。

相比四人组的“演戏”难度,于和伟带来的又一个经典卧底角色——周乙,演戏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他需要与倪大红饰演的特务科高科长反复对招。一边要把自己演成穷凶极恶的特务,将自己的嫌疑甩给同事;一边又要控制住度,以免自己遭受嫌疑。于和伟此次的表演在内敛中带有高度的精准,每场戏都演出了深度的潜台词意味,不动声色间,让人完全领会到这个全片最复杂角色的心中所想。

“戏中戏”同时还发生在片中的那座亚细亚电影院内。这也是本片与《一秒钟》一脉相承之处,即电影的放映,与所谓的“时代情怀”没什么关联,更多展开的是其与时代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电影院接头、传递情报,这构成了一种对片中角色身处战场有如身处“时况电影”的明示。

三十年代,特务在当时控制并监视着亚细亚电影院,想在里面做情报传递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周乙在成为被高科长怀疑的对象后,便想办法在排片的暗号上做文章,经过多方调度,从而确保了自己的脱身与任务的继续。

《悬崖之上》与传统谍战片所不同的,更在于从这个层面跳脱出来,回归到人物的本真。敌我难辨、身份暧昧不分的表象之下,张艺谋想探讨的核心主题,不是人性之间残忍、阴暗的角力,而是人物本身在剥离伪装后的真。

成为“谍中谍”,意味着需要抛开自己的欲望乃至亲情。电影中,几位主角一直压抑着本真,却在几个短暂的片刻里完成了情感表达。这让影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张译与秦海璐饰演的夫妻为了去苏联接受训练,被迫寄养了自己的儿女,以至于让他们沦落到要饭讨生活的地步。简单的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饱含了人物前史的情感与隐秘。

有些观众也许会不理解,结局里为何“乌特拉”行动被一笔带过,最大的篇幅转而交给了王郁。秦海璐此刻无声的哭泣,她欣喜与伤恸共存的表情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历史的宏大是既成的,其中重要的不止于滚滚向前的事件,还有一个个保留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张宪臣的“一件小事”,周乙的“我在现场”,皆是如此。剥离碟中谍的身份,剥离戏中戏的行动,《悬崖之上》令人动容的,仍在于这份人物最后的真。

 3 ) 《悬崖之上》问题太多!看了两遍只能一声叹息~

《悬崖之上》轰轰烈烈的上映完毕了,之所以这时候才来说一说电影的评论,是因为此时不需要考虑任何剧透的存在了。电影的画面没的说,绝对超强的构思,不愧是出自学摄影出身的大导演之手笔。开篇特工跳伞入画的设计,很富有电影开篇的震撼力,先且不说那个时期日本对东北空中控制的戒备如何,反正苏联派特工潜入东北日军占领区用这种空投的形式,动静是不是有点大?不过这个情节不算是硬伤,也可以接受,毕竟电影开场需要一点冲击力的画面设计,导演的意图从导演技术层面上看是对的。导演在很多场戏中都用了雪花漫舞的背景,很有画面意境,这都能体现出导演的唯美镜头思维的习惯。总之,在镜头的处理、机位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上,导演的调度力都十分到位的表现出来,所以说导演技术层面上基本没啥可挑剔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一部故事片,除了镜头唯美之外,重要的是您得用镜头讲故事,并把故事讲的明明白白,还得让观众心服口服的接受,尤其是您还要讲的是一个富有悬念和紧张周旋之情节的惊悚故事,那就需要环环紧扣步步扎实的逻辑,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会推翻情节的设定,那么观众就会跳戏,就不认账,这就是电影常常犯得毛病——编剧意志问题!导演意志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电影中的情节设计几处关键硬伤: ①开篇四个特工跳伞来个集体亮相,张译打开一个火柴盒,里边四粒自尽的备用药片,简明扼要的表现了他们将进行一个随时牺牲的艰巨任务,这个情节编剧设定的非常高级,一下子就把电影的惊悚感建立了。然后分为两个组,为下一步电影故事的主要环节做了“游戏规则”的设定,这都是编剧技术的充分体现。重要的是雪山中几场戏已将张译的人设充分体现出来迅速传递给观众。张译通过和“老冯”的对话,测试出对方不是自己人,还有张译的身手也展现出了训练有素的特工的能力。后面张译在安全屋里提示小兰长点心,都说明张译的特工水平不潜。至于很多观众评述张译不该为了找寻自己的孩子而冒险最终被捕的情节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这么来看,一是那个时期的苏联特工组织还不是后来的克格勃组织,不至于要求和培训特工毫无人性到极点。另外,张译毕竟是中国人,中国人的重血缘亲情,加上两组分别时张译和秦海璐的对话交待了“活着的找孩子”的前提,前来东北执行任务的同时两人也想顺便完成一个自己的事儿。所以说张译化妆女人成功从书店拿到密码书并离开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了马迭尔宾馆前自己的孩子下车冒险探寻是说的通的。但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的是…… ②首先那个时代的哈尔滨很小吗?这座城市里只有一个书店?而伪政府的特务们正好监守的恰恰就是这个书店?这~这~这有点太巧了吧? 其实张译下车在马迭尔宾馆前探寻孩子时,编剧的设定是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危险,而是张译准备离开时才突然被特务追捕,那么凭啥特务一看到张译就追?张译是化妆进入书店的,特务们并没有看清张译模样,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凭啥一看到张译背影就开枪?这场戏编剧设定的有点着急了,虽然戏剧任务需要编剧处理此时张译必须被追、被捕,那么是不是应该这么处理:张译本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大街上行走,而特务们例行公事上前盘查,正准备搜身时张译无奈(因为他身上揣着那本密码书)必须拔腿就跑,这样才发生后来的情节,对不对呢?呵呵这就是编剧的意志,因为设定了在这场戏里张译必须被捕的戏剧任务结果,所以编剧就着急忙慌的设计似乎是逼着张译赶紧被捕,情节逻辑上说不通。 ③再回到影片开始阶段,一组张译和小兰从雪山脱险,二组秦海璐和朱亚文被特务骗走,两组人都是距离哈尔滨几百里的路程,都需要坐火车去哈尔滨的前提十分合理。但是问题来了,两组人怎么都那么巧坐的是同一列班次的火车?而且巧上加巧,两组人居然都在一个车厢内,哈哈...哈哈,因为情节戏需要在一个空间内展现才有张力,才好演,才有戏,是戏剧任务的需要,那么编剧怎么就不下下功夫铺垫好两个组必须要到了一个车厢的可能性呢?!这就是最可笑的巧合的设定,是电影情节设计中最大的忌讳,尤其是惊悚戏,巧合的设定是最低级的设定。更重要的问题又来了…… ④既然叛徒看到了张译到卫生间书写的密码并篡改了密码内容,此情节表明叛徒可以确定一组的人确实也在这列火车上,那么后来朱亚文告诉了特务一组成员小兰的身份后,特务们可以判断剩下的张译必在火车上,完全可以彻底严查,不可漏网的将一组人员全部逮住,这样一组二组就全部落网,还用得着后边的热闹戏吗?于和伟作为共党特工当然不愿意张译被抓,但他也不能控制全局啊,特务们的布局呢?就这么漏洞百出?那么老谋深算的高科长(倪大红)呐?是虚张声势而已,其实也是个草包?!既然另外一个特务巧合的审查小兰而引带出了朱亚文冒失的向特务托盘而出了小兰的身份(朱亚文的冒失是合理的,后来交待他原是东方大学的高材生临时受训当的特工,所以潜能差点可以理解),那么特务们就不沟通吗?明知道一组全员都已在火车上,就这么放任了?既然放任了,还搞出车站小兰生死逃离的一场戏?哈哈...哈哈,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不能让观众有尿点,想竭力做到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但是掰开洋葱辣眼睛,编剧的设计漏洞百出啊,您无法在逻辑上让观众信服和折服啊!您最起码可以加一个倪大红老谋深算的表述,火车上是故意放跑他们的,目的是要引出特务科里的内鬼!知道编剧必须要完成电影中后边的戏剧任务,必须要让一组脱险,但您的设计得严密合缝啊,惊悚悬疑的逻辑得扎实啊? ⑤好的,倪大红的目的不是逮住一二组成员,还需要知道乌特拉行动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铲除特务科内鬼,我们接受这个戏剧任务的设定,那么,那么编剧就必须在恰到好处时再缝补一下,让观众接受情节上的不合理,可是编剧笔下的张译的人设一而再再而三的崩塌…… ⑥张译被捕后,经历了严刑拷打,特务们通过调查张译那天书店逃离时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得知小兰的住处。哈哈...哈哈,张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人设前边已经交待给观众了吧,一个特工基本素质,我这没受过训练的间谍票友都知道,不可能在准确地址下车吧!一般都是在准确地址前后附近下车,自己再绕几圈回到安全屋,这是特工基本素质,难道张译疏忽了?就这么简单,特务们找到了小兰的居所(还是准确的房间,出租车司机真够厉害的,不但知道张译下车的位置和还知晓具体楼里的房间号,哈哈...哈哈)。老谋深算的倪大红真的是要什么放长线钓大鱼彻查特务科内鬼吧?不然为啥特务们傻啦吧唧的蹲守屋内,而不在周围和房门外蹲守?而且就派俩人抓捕这么重要的剩下的唯一共党特工?玩儿戏呢大编剧?这么赤裸裸的羞辱特务科科长倪大红?这么赤裸裸的羞辱观众的智商? ⑦张译第二次被捕后被打“恍惚剂”之前,按说一名老特工应该知道自己失控后会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损失,那么一般都会咬掉自己的舌头以防胡说。可是编剧为了完成后边的戏剧任务,不能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想到咬断自己的舌头,所以恍惚后的张译说出了亚细亚剧院重要环节。那么编剧您就想不到让老谋深算的倪大红提前布置让人将张译的嘴塞进去毛巾防止张译自我咬断舌头吗?就这样,张译的人设被编剧硬生生的毁灭了,完全泯灭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的基本潜能。后来张译大义凛然“丢车保帅”的行为太不专业了吧,既然明知重点是保护于和伟,那么闯关卡逃离是次要的,求死是第一位的,干嘛还再次被捕呢?这对于和伟的危险会是多大,张译这个老特工不明白?哈哈...哈哈,因为导演要后边审讯的戏,好让观众提心吊胆,增加惊悚感。导演可以要求编剧完成导演必须要的戏剧任务,那么您当编剧的就得设法高级的解决问题,不然就漏洞百出,就不能让观众信服和移情人物!您以为惊悚戏那么好写嘛?! ⑧因为编剧对人物的控制不精准(《悬崖》原作里周已应该是主要人物,但是《悬崖之上》里张译应该是主要人物吧?!)编剧对张译这个人物把握的有些游离,张译牺牲的这场戏是故意那么设定的吗?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和一个被“诬陷”了的特务陪绑一起被枪杀,一场悲壮的大戏变成闹剧了,影院里周边观众的笑声令人哀叹,看到影片结尾处那一排口号:『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观众们能被打动了吗?这场戏的处理真的反射出了要么是编剧的水平问题(这场戏是张译这个英雄人物的高潮戏,也是于和伟这个无名英雄人物的高潮戏);要么就是编剧的立场问题(故意的,就是把英雄的牺牲搞得很可笑了) ⑨于和伟的人设因为基于原作里周已这个主要人物,所以没让编剧怎么费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尤其剧院于和伟画✓的那场戏,他和老金的交流,极力刻画了于和伟这个老特工的缜密和专业素质。后面他及时开枪射击朱亚文是变相提示朱亚文赶紧逃离,这都是特工的机智手段。于和伟不但要坚决的执行完成一组二组不能继续的乌特拉任务,还要保全自己更好的执行潜伏任务(顺便提一下在电视剧《潜伏》里孙红雷的人物设定就非常到位,姜伟老师的编剧功底令人不得不赞叹!)但是,电影的结尾(彩蛋处吧)于和伟杀掉叛徒的那场戏更是全剧中最大的败笔,本来倪大红就不信特务科内鬼已经铲除了,于和伟这一行为不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吗?如果必须让叛徒死,那么也得设计一下,让其他地下党(比如药店老板)干掉叛徒以快人心,何必最后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来一把小儿科的行为呐?编剧的低级思考毁了于和伟的最终人设啊! ⑩最后说说影片的“大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是苏联派出了四名中国特工前往日军占领地区哈尔滨解救一名从731部队逃出来的王子阳。为了更有把握的完成任务,四名特工分为两组进城,这就是电影主要情节,两组特工与敌人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周旋,但终究两组人员几乎都被破坏。老张临危保全周已,目的是让他与唯一剩下的特工小兰接头按既定计划解救王子阳。中间你追我躲的紧张情节戏完成了,叼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电影故事高潮应该是周已与小兰携手出色的完成最重要的乌特拉任务,怎么就一滑而过了?废了这么大劲的折腾不就是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嘛?!任务这么简单,那还要前边的折腾干嘛?如果后边的任务轻描淡写的表现过去,那么观众就很难接受前边的惊心动魄,这是起码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也是戏剧情绪逻辑,你必须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麦基的剧作理论强调的就是必须顺应和珍视观众情绪),不然观众就不理解和不接受你给的结局。

哈哈...哈哈,因为导演和编剧要玩的是商业片元素,中间的悬疑和惊悚环节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可是您忘了故事的核心了,带了个大帽子扣在了小脸上。难道是故事受到了电影时长的片幅制约不得已为之只能草草收场?咱们是不是难为编剧和导演了?

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有很大因素是受导演的影响的,所以说也许影片中很多的问题不全是编剧的无能和失职,或者剪辑中不准确的剪辑点破坏了情节要素也有可能。但是,一部电影最终负责的还是导演,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您是知名大导演就必须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就必须接受观众的评判,什么叫不负众望?想糊弄现在聪明的观众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说普通观众搞不懂专业的视听语言也许能打击一下观众的挑剔,但起码的情节逻辑那是基本常识,谁让您非要编的是一部需要严谨的逻辑延展才能完成的惊悚类题材呢?

为什么剧中人物我都用了演员的名字代替,那是因为演员都表现得太出色了。白瞎了演技!

 4 ) 关于《悬崖之上》剧情的不完全吐槽

一、叙事的转变

前期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在于两个小组,一个识破阴谋,一个蒙在鼓里。两个小组如何联系上又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前半段最有悬疑的部分,而且完成度不错。

整个剧情的走向,在周乙出现之后,就变味了,不再是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而变成了周乙“潜伏”记。

《悬崖之上》编剧:张艺谋、全勇先。同时全勇先是电视剧《悬崖》的编剧,剧版的主人公也是周乙,所以也算一脉相承。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整个故事怎么由“乌特拉”的特别行动转成了抓内鬼。但正是这个转变,让整个故事由悬疑变得无味、平庸。

周乙告诉王郁,要对他们转移,换新人来接替他们。那么前面从苏联来,特训、接头都没有了意义,他们费劲从苏联来的意义何在?既然周乙有这么大的本事,直接在当地找行动人员不就得了,干嘛让这些人千里迢迢赶来?

可能唯一的意义在于那个密码本,唯一的意义在小兰的破译能力。可是这些接替的人也可以做呀。

二、在火车上

此处细节有两处值得探讨。

第一、老张进入厕所,写下接头密语。叛变的谢子荣赶在王郁之前进入厕所,去改。

注意,这个行为的前提是他知道这个厕所可能是接头的所在,所以王郁才去,所以他才抢着进。那么特务那么多人,谁去了厕所就可以怀疑,只要盯着,在火车上就可以揪出老张。

第二、小兰在火车上已经暴露。原因是楚良告诉了跟随的特务,小兰是自己人。所以小兰长什么样子,特务是已经知道的,起码李乃文饰演的特务是知道的。知道她的模样,对后面的剧情是有影响的。

后面还搞出在电影海报上画对号,根本不用呀。他们画像出来,或者跟着的另外一个特务只要在电影院周围等着她出现就好了。她一出现,直接逮捕,根本不用她买票。

三、张宪臣被捕

老张男扮女装,一招偷梁换柱,得到那本书。

且不说为什么哈尔滨只有一家书店—商务书店,还偏偏那么多人盯着。他为什么不能找人去买,他为什么不能找家小书店去买,偏偏去了商务书店。

老张被捕的稀里糊涂。明明已经逃跑了,怎么又被抓了。他书到手了,他脱了装扮,特务怎么知道他的样子的。

细看这一段,张宪臣上了汽车,在看到马迭尔宾馆有小叫花子之后,他下车去问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张导明显的意图是:因为张宪臣要寻访自己儿女的踪迹,所以耽误了时间,结果被特务们找到,进而被捕。

但是这个思路明显的BUG在于:他们怎么知道老张长什么样子的。有友邻说:“强行令整个大街空无一人”。

那么多人在雪地里都没有杀了老张,却在大街上逮捕了他。

老张被捕后的营救,太粗糙了。如果可以就救,为什么不早救。在快死的时候,象征性地救了一下,然后就放任老周自杀袭击了。

从张宪臣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药,说出一些细节,再到最后被枪杀。最后被枪杀,跟老金一起被枪杀,这个细节我是看一些评论才知道的。这个过程也显得拖拖拉拉,明明感觉已经死透了,又强行拉回半条命,强行注射,强行泄密,强行枪毙。

四、寻找儿女

我们知道很多革命者的儿女都流浪过,最著名的是教员的两个儿子。张导想通过这一段表现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

但是从整体剧情上来看,这条线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找到了两个孩子给王郁送去,屏幕里哭成泪人,屏幕外我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没有细节,没有情感的基础,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段实在是鸡肋设计。无论是前期主线乌特拉,还是后期主线潜伏,这个找到儿女的点虽然一开始就铺上了,但是观众始终会游离在这之外,细节太少,无法共情。

最重要的事:一个特工,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之前一直在外国训练,没有管过孩子。非得在逃跑的路上打听孩子的消息,错过了逃跑的黄金时间,导致自己被捕,导致任务进行不下去,与他前期的精明与隐忍的性格不符。

五、其他

楚良与小兰的情感线,有个开始,最后不知所踪。

第二小组天天住在大别墅里,啥事没有,除了喝红酒吃牛排说俄语。

随便就给受过训练的行动小组成员下药,药醒后,他们也没说啥。

那个昏迷的李乃文饰演的特务,说了一句周股长说我拿错了?有怀疑无下文。

汽车追逐,楚良撞车,都显着为了追逐而追逐,为了撞车而撞车。因戏剧化太强而显得不合理。

一部汽车、一本汽车里的书,老金就被认为是潜伏者。

科长最后知道老金是被冤枉的,还要抓内鬼,就完了。看样子是要续集的样子,我看还是别了,故事真的一般,白瞎了这么好的演员。

六、结语

张艺谋是个成熟的导演。从许知远采访他的片段里,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其实很多的,我们的很多疑问他可能都想过了。但是从镜头里,从整体叙事来说,这个故事就是完成度不高。

有人说张艺谋不擅长讲故事,之前的影片就不说了,起码这个故事没有讲好。

写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让剧本更完善,希望更好的故事。

 5 ) 演员秦海璐,悬崖高处亦胜寒

《悬崖之上》这种偏男性的、偏刚猛的谍战电影,最有看头的往往是女性角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红的是那种温软柔情,柔中又刺得出一种刚强,反差有了,层次有了,值得依附的情绪也有了。

在这部电影里,目光最情愿流连的,是秦海璐。

秦海璐真是那种见到了就能细味出幽微精妙的好演员。你知道她会出现在一个戏里,心中就有一种安定的知觉在落地生根。

电影《榴莲飘飘》《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桃姐》,以及电视剧《红高粱》《白鹿原》《老酒馆》《装台》等等行云流水的表演,大概无需赘言。光影里见多了,心悦诚服,那年又去捧舞台剧《四世同堂》的场,看她桃红柳绿地把人折服在大赤包的阴阳腔调与瑟缩身段中,又是一种簇新的受用。

看《悬崖之上》,最是冲着这些年鲜少在大银幕上亮相的秦海璐去。看完《悬崖之上》,唯一能够催动我写上几笔的演员,也自是她。

她的表演实在值得回味。如同面对悬崖,总有高低错落,更有那种仰望时不由倒吸一口气的惊动,有那种发自内心想多看两眼又不忍细看愁云的矛盾。

前段的出场,她印证了自己不动声色的本事。尤其是在列车上,要靠目光蛇行,警觉地按捺一切反应,只等该起头的时候,迅速进击,然后收回,仿佛一切无事,但无数复杂念头早在内里舞出了刀光剑影。

控了良久,要等之后厚积薄发。那么最有情绪感染力的,是哭戏。这哭,又哭出了不同的天地。

食物中毒后进了医院,人是魔怔的,疲沓的,最无防线,却又最需要防线。周乙猝不及防地亮了身份,人还没来得及深信,就接住了丈夫张宪臣被捕的重磅炸弹。这炸弹太凶,一时把潜藏心底的关切神经给轰了出来,脸上皮肉都止不住地惊颤,可又想再去确认,确认周乙几分真假,也确认自己是否能把外放的情绪给塞回去。理性的禁制与感性的崩溃短兵相接,秦海璐的脸上,瞬息变动的都是战局的摇摆。

终归还是要等到夜阑人静,密闭的医院中密闭的病房,还有一个密闭的厕所,钻进去,才好谨慎地把情绪泻出五分。人已经矮到了马桶边上,气压还要再锉向下方,要靠那种极差,一下子就把眼泪给崩出来。想嚎,但只允许自己干嚎,声浪拍到了唇边,把嘴一合,就当是吞下一片苦海。彷如历经一场情绪的海啸,连带着把五官都给震荡,发丝乱了,劫后余生一样无从顾及。那种情绪的震撼力,戳到心窝,捣碎了才肯抽出来。

张艺谋说她的好,是好在情绪来得快,又来得准。这场戏,秦海璐自己在洗手间里找到了发挥的高度,自己一蹲下去,千军万马的委屈就撞到了镜头上。拍完了说再来,可再来,早已没有任何的必要。如此浅显的道理,敏锐的导演都知道,如此了得的演员,再蒙昧的导演也不会不知道。

张艺谋确实选对了秦海璐,前前后后不同需求的情感戏,都被她捏稳了。街头枪战中楚良负伤下车,要成全她一个逃出生天的希望。她把着方向盘,千钧一发中只是任泪眼自断牵绊,一个侧影,剪出了一种乱局的悲壮,不想独自潜逃,却又不能让牺牲付之东流,那种矛盾,都是心火,把人烧得心急如焚,却要静若止水。多难都好,果然也没难住秦海璐。

那么多风风雨雨飘来荡去,电影给她指了唯一的温存。行动过后,周乙带来了她与张宪臣赶赴苏联前不得不托付出去的孩子。黎明似乎如期而至,带着那些象征美好的物事一并走来,她是要开怀的,但眉目来不及笑开,泪水先泛了一轮,这乱世中几乎陌生了的喜悦,大概谁都不知该如何体体面面清清爽爽地迎接。只是这种真真切切的波澜,接上了,总有余波泛在心间。

而这心间,总会有演员秦海璐的位置。

 6 ) 《悬崖之上》:张艺谋还是没学会讲故事啊

关注我,故事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国师“张艺谋导演,这两年似乎特别拼。

距离他上一部作品上映仅仅才过去5个月(2020年11月27日上映《一秒钟》),如今,我们又在五一档与《悬崖之上》见面了。

这部片子,在一开始,最大的几个噱头是:

1、张艺谋拍谍战片了;

2、张译与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在《一秒钟》之后,再度合作;

3、于和伟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拍摄手拿燃烧的纸的戏份。

这也是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所知道的一些背景。

我以为张艺谋老师在经历了把一部本来30分钟就能讲完的微电影《一秒钟》硬是拍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现代版情怀MTV之后,应该能尝试着好好讲故事了。

我错了,自从张艺谋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从被李安那部打开国际市场的华语大片《卧虎藏龙》疏通了任督二脉之后,探索着如何将华语电影拍出高级感,并且在国际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使命感,就让他为之疯狂了近20年。

于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被打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他不会讲故事。

这对于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说,很尴尬。就好像观众一直认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他父亲代为执导的作品一样,非常打击人。

但张艺谋似乎不在乎,这么些年来,大片越拍越多,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的国际范、国际视野也越来越大,动辄大场面,开机就是水墨风、精致影像···

论画面,国内没有几个导演能赶得上摄影系出身的张艺谋,但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后浪导演,已经快把张艺谋拍在了沙滩上了。这不是讽刺,这是陈述事实。

所以,当我在电影院里欣赏完张导这部画面唯美的风雪大片之后,走出电影院许久都缓不过神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啥?

风格化?

就像当年的《影》一样,下了一整部片子的雨,用来塑造全片波谲云诡、暗流涌动的故事背景。

《悬崖之上》依旧是这个套路,下了一整部电影的雪,似乎也想刻画出这部谍战电影的肃杀、惊险的故事背景,营造一种冷到极致的氛围。

确实,在电影院有那么一会儿被冷到了。(当然,这不排除是故事太平淡的缘故)

重视画面的导演,总是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视听语言,将一些读者在书中能够感受的那股氛围,搬到荧幕上。

咸阳城里的万箭齐发,宫廷中的满地菊花,还有贯穿全片的雨和雪,张艺谋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帮助观众感受那个意思。

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次被名导耳提面命。

他说,你看,这里我故意放了点东西,感受出来了没有?

我们只能敷衍地说,是的,张导,我看出来了,这也太牛X了。

要命的是,张导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玩法太过热衷,这点和王家卫式的“装X无极限”不一样,王导虽然片子的视听语言风格话也很强烈,舍弃了台词,却将氛围营造和人物表演以及故事构建完美融合。

看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看短小精悍的散文故事的感觉(当然,部分电影不在其列)。但看张艺谋21世纪的电影,越来越有一种阅读装裱精美、设计顶级、文辞华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雍容华贵,字数长达10万以上的《斗地主入门教程》一样。

你看,《悬崖之上》的开头,那片雪中的丛林拍得多美。

你看,东北的街巷雪景多么好看。

你看,张译开枪的样子多么潇洒。

你看,刘浩存饰演的小兰,那脸蛋···(找不到形容词了)

但,细数这些之后,突然就发现,《悬崖之上》的故事太多漏洞,人物设定太过任性。

《悬崖之上》出现的主要角色不算太多,但因为哪怕一个很快领盒饭的角色都请的是熟脸明星,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角色众多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张艺谋大场面的另一种应用吧)

但也正是因为角色看起来众多,却丧失焦点,也使得很多角色性格立不住。

其中张译、刘浩存、朱亚文、秦海璐饰演的四名特工,其中就只有张译和秦海璐饰演的一对夫妻稍微有点人物背景,在片中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这对夫妻靠着对黎明的信仰,以及对找到孩子的执着,确实让观众有信服的立足点。同时,这两个人也是片中战斗力和智商都在线的正面角色。

相反,刘浩存与朱亚文饰演的两个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很有一种“我这个角色是导演争取来的”感觉,朱亚文饰演楚良,则全程体现了智商不在线,属于无辅助功能的可用可不用状态。

而且,也因为这四个人没有重点聚焦,导致在片子越往后看,四个人的戏份十分游离,演出了一种谁都不是主角的味儿。

这波神操作,大概就是张艺谋导演不会讲故事的明证了。

同样的谍战戏,当年的《风声》角色不比这少,而且也都是演技派,但是每个角色都那么出彩,争奇斗艳,故事环环相扣。

到了《悬崖之上》,愣是没让人看出来,这波人想干什么!

因为,所谓的秘密任务,在这部片子中就不配有行动路线,而且秘密任务的揭秘也太快了,完全没有一点悬念,就和本片每一个角色的身份一样,还未过半,就全部展现给观众了。

张艺谋导演似乎拍着拍着就忘了这是谍战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关不上悬念了,画面搞起来就行了。

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片中的正反两个阵营,叛变者、潜伏者都浮出水面,而且是非常主动的。雷佳音饰演的叛变者,一开始的挣扎很不错,到了后来,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个角色的设定彻底沦为工具人。

而于和伟饰演的高层潜伏者老周,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在行动几近失败的情况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施救老张,甚至还打算为了帮助老张逃命,冒着暴露的风险,要上演被绑架的苦肉计。最后,又为了能营救楚良两人,主动从下线那里要来了与他们联系的暗号,再一次主动暴露。

这老周能混到这个层级,靠的是脑子吗?

我在看到老周与楚良两人以及地方特务坐在一起讨论俄语的时候,当老周也说出俄语,我还以为他会以此为机会与楚良等人交流传递信息,事实证明,这场戏并没什么卵用。

而《悬崖之上》的剧情到最后逐步崩塌,也是基本围绕着老周进行的,从老周暴露身份营救楚良两人,到老周在被怀疑的情况下,依然赴约联系小兰,再到老周莫名其妙就和小兰完成了本片传说中的那个秘密任务,到最后老周给秦海璐饰演的角色找到她和老张的孩子们以及还在车内杀死叛徒(雷佳音饰演的角色)···

本片最后1/3简直是魔幻剧情,跳跃不说,剧情重点也失焦了。

坦白说,本片很多事情不需要老周来亲自动手,四个特工,牺牲了老张和楚良,其实另外两个女同志应该有更重要的戏份,这一点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倒没太让人失望,还是体现了角色的果敢与机智,但是小兰真的一言难尽,她的存在是想要体现智慧、冷静、力挽狂澜?

到最后小兰这条线基本就靠导演剪辑撑起来,秦海璐饰演的角色逃跑之后也没有任何衔接,却在结尾结了一场找到孩子的戏···

我一直认为,这个老张口中的找孩子,其实完全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带过,因为找孩子和迎接民族黎明是一种带有使命性的符号,在一个天亮的时刻,一个远景下,母亲看到两个孩子跑来,抱住她,而周围的人走上街头,人越来越多,这个背影就足够了。硬要整这么一场实实在在找到孩子的戏,没必要,也有点分不清重点。

另外,全片对于谍战戏的目的,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要来找到一个越狱的人,电影拍到最后,都没往这个方向推进多少,最后老周和小兰电影院一接头,这事就成了···这不是玩呢吗!

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张艺谋导演,说他完全不会讲故事这是扯淡,我很喜欢他的《活着》,可能也因为有原著故事加持的原因在吧,但自从张艺谋开始探索华语电影商业化之后,他摄影风格的造诣大于故事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

今年,除了《悬崖之上》,据说还有两部电影要上映,张艺谋这么拼,但我们不知道咋说,哎。

-END-

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

更多影评:娱观(smshe189)

 短评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9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13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17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20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2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32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33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37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39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4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54分钟前
  • Sean
  • 还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5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1小时前
  • seth
  • 还行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1小时前
  • 堀京子
  • 还行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