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1985

HD中字

主演:侯孝贤,蔡琴,柯一正,吴念真,杨丽音,柯素云,林秀玲,张世,陈淑芳,丁乃竺,梅芳,吴炳南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其它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2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3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4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5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6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3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4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5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6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7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8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19青梅竹马198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梅竹马198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棒球队国手出身的布店老板阿隆(侯孝贤饰),他和阿贞是青梅竹马。阿贞(蔡琴饰)是某企业的高级助理员工,她总是期想着能够尽快结婚移民美国,改变目前的生活处境,向往着美好未来。阿隆乐于帮助别人,像开出租车的少棒朋友阿钦(吴念真饰)等等。他有着浓郁的怀旧情结,常去棒球场边观看。  面对周围激烈变化的社会,阿隆和阿贞交往的是不同人群,彼此不可避免地渐有远离,感情出现了裂缝。后来,阿隆被爱慕阿贞的一个年轻人刺伤,独自坐在路边等待。逐渐昏迷中,他仿佛重新看见了参加少棒比赛的记忆画面。10件或更少苏镇巫女启蒙映画超级魔鬼干部迷途少年杀人事件11号监狱黑暗之风花开正盛幼儿园的男阿姨瞒天劫海边画家我的超能叔叔银魂(原声版)木乃伊占领大东北马赛克的秘密红色之州倩女幽魂:人间情宵禁2020台版寅次郎的故事28:寅次郎纸帆船第七子:降魔之战兄弟姐妹四十最初的梦想(国语版)千谎百计2024天若有情(粤语版)逃獄兄弟3情满雪阳花蛇欲如果我告白的话匪帮说唱传奇窈窕主妇我人生的春天猛鬼街7魔力,魔力爱在罗马步履沉重激乐人心鬼话夺命交易员工厂女孩你的婚礼2018青春珊瑚岛中间女孩海滩梦魇

 长篇影评

 1 ) 青梅竹马十五节

提示:字数超长。可按以下小目录选读:

【1.VHS】【2.杨士琪】【3.新电影】【4.杨德昌】【5.侯孝贤】【6.蔡琴】【7.吴念真】【8.配角】【9.对白】【10.青梅竹马】【11.时代】【12.情绪】【13.台北】【14.棒球】【15.洛迦诺】

1.VHS

这个录像带(录影带)画质基本和1983年的《海滩的一天》半斤八两,有些地方都判断不好光源,阴影处就是糊得连人脸都看不见,亦或,打光被遮挡的部位就隐匿在黑暗中。同时画面左右两边被截掉不少部分,至少,一个字幕上的汉字位置还多。片尾字幕基本看不见后一个字。比如“侯孝贤 — 阿隆”这样,后头只见得着大大的一个阿字,就没了。唯一有所优势的在于是正宗国语对话和闽南语发音,“干伊娘”的三字经听得好不畅快,似乎那时杨德昌还没到活用“我操”、“逼样”这样的国骂字眼。

比之杨德昌病逝后,淘宝当当什么的,有人在网上甩出《青梅竹马》录像带,却是半百到近千不等的购买天价,似乎到手后还得专门找个录像机来读,何苦。如同有一天画面会突然模糊花掉,VHS画质已经满足了许多人的卑微愿望。

2.杨士琪

片头出现有“献给杨士琪,感激她生前给我们的鼓励。——制作全体同仁敬致”字样,类似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头“詹宏志、余为彦、杨德昌,欢迎您观赏”。有些人不留心一下子就跳过了,杨士琪是何人?当年身为《联合报》记者的她面对《光阴的故事》出现,竭力为新电影美言鼓励,可谓嘉言善行。而提她更是不能不提“削苹果”事件,面对当局要求修剪《儿子的大玩偶》中万仁一段《苹果的滋味》(里头有辛辣的讽刺),又是她以《联合报》主笔身份挺身而出,以笔作为匕首掷向丑恶一方。

可惜这样优秀的新电影支持者、互动者,在1984年气喘病过早离去,也间接导致了1985年,另一拨评论势力对新电影的凭空污蔑和口诛笔伐。到那时,剩下和保守势力作抗衡的已经是焦雄屏、黄建业、陈国富还有詹宏志一席人,人们才怀念如果杨士琪在世,肯定不会如此狼狈,就此新电影和另一边势力形同水火,互不妥协。

杨士琪的过早逝世也导致了新电影出现不良征兆,尽管杨德昌在《青梅竹马》片头,用寥寥几个文字向故人寄予深厚的敬意和哀思,但是随着《青梅竹马》票房惨败,评论界的保守派终于抓住机会发动了猛烈进攻。新电影就此遭遇当头一棒,蒙晕得不轻。

3.新电影

在《海滩的一天》和《冬冬的假期》中,我们已经知道新电影展开了内部合作,可谓杨侯携手,但真正更为密切互助则要首推也是唯一一次的《青梅竹马》。杨派(杨德昌、柯一正、柯素云、蔡琴、赖铭堂、杨渭汉、杜笃之、丁乃竺)和侯派(侯孝贤、朱天文、陈坤厚、许淑真、陈怀恩、杨丽音)双方担任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合流缺一方不可,中影的吴念真等人也投身其中。《青梅竹马》更为深远广阔的意义在于:正是由于影片如此巨大的投入损耗(侯孝贤用房子抵押出资),换来的却是票房的惨败,评论的讨伐,电影院上映四天下片,更是被反对派定为“水土不服”。可谓美好时光过得快,是该时候说拜拜。

杨派和侯派的具体角色、职位出现接下去会讲到。为什么要区分这一事实呢,因为在1985年之后,搀扶互助的景象不再复现于各自作品当中。1985年腐旧势力的反扑产生了拥侯派和倒侯派(但不是说杨派就是站在倒侯派上),而是新电影就此正式割裂为两个风格迥异的阵营,而领军人物,自是杨德昌与侯孝贤。

4.杨德昌

表面上,《青梅竹马》只是再现着少年棒球队国手的成年创伤,栽倒街头。但其实在新旧划分中,阿隆与阿贞站在立场鲜明的对立面。属于怀旧层面的阿隆有很多优点,他帮阿贞父亲,帮自己朋友,几次三番。他的存在感在事事不顺后,离开阿贞后,莫名地自然消失。

在归纳80年代杨德昌作品特征时,开放式结局无一例外要被提到。《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到《恐怖份子》三部长片,都存在有一个死亡,是真是假,虚实难辨。而杨德昌就躲在阴暗处,冷眼看着,似乎它们的真相并不那么重要。存活或者死亡,远不如为什么他们会死,以及为何被安排去死来得有可考价值。

仅就这三部影片而言,还是有诸多不同。比如《海滩的一天》是个充满感召力的光明结尾,大可献给当今所有遭受人权物权双重困扰的大陆独立女性;而《恐怖份子》则是安排出四个不同的人物对象切换,确立了之后杨德昌作品多线并进和群像面貌的独特风格。

80 年代时而希望时而悲观的杨德昌远不同于90年代稳健成熟的杨德昌,然而,正因80年代的杨德昌作品不为人们所深入了解——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或者《一一》那般众人皆知。90年代的作品成了杨德昌的全部,谁都不相信杨德昌真的绝望过,又或者认为年轻的他也不成熟。其实又不尽然,只是他会在结尾点燃光亮(《独立时代》和《麻将》),至于《一一》,那是真实的淡定。由构思《一一》故事而起,杨德昌花了15年,2000年往前倒数,恰好是《青梅竹马》。 1985年,里头的吴念真还是个疲于奔命,身患风湿痛,有苦无处怨的落魄男子。

5.侯孝贤

当年的侯孝贤面如满月,人称“侯大饼”。圆脸的侯孝贤担当了平生第一次电影主角,下一次要算到12年后,阿萨亚斯从法国飞来给他拍摄纪录片,那时候手册派已经愈发喜欢上了这个东方老叔。

形象的说,侯孝贤饰演的阿隆很有江湖气,卡拉OK中唱歌时的感情投入,一言不发时的隐忍克制,这点他在《侯孝贤画像》有过自我表述。俗话说就是你可以唱得不怎么好,但一定要投入感情。只是,闽南语歌曲的悲意,在《青梅竹马》里显得尤为凄凉。就像他所一直迷恋的不起眼黑帮份子,出没于某个边缘角落,一如气味混杂的《悲情城市》,一如高捷所拥有的角色。体现这一点的包括他与阿钦的意外重逢,他投镖被辱时的愤然,大赌一场后的失落,对小屁孩的不以为然。一块抓在手上没拍出去的板砖,成了他的遗憾。

朱天文在《菊石纹》中,用为人动容的真实笔触描述着当年三个大男孩一起的快乐:杨德昌、侯孝贤还有赖声川。烟尘尘的午后阳光,她坐在阶梯上,哭了。那时,正是拍摄《青梅竹马》,正是杨德昌、侯孝贤、朱天文三人的联合编剧。

6.蔡琴

蔡琴是在《青梅竹马》之时和杨德昌热恋好上的,比起杨德昌死后被众多淫媒和无聊人士夸耀渲染——惟恐世人所不知的无性婚姻外,人们似乎觉得十年枷锁对于蔡琴是种非人折磨。十年空白不是十年无性,只是此类呼喊在一片浮躁中无人理会。

然而,蔡琴的宽慰使人相信面对爱情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依然能够从容,该哭该笑,都应坦然,而不是化为世人猜想的怨妇形象,叉腰指骂的错觉。蔡琴从来都不是,仅凭这一点,人们为什么还要对杨德昌的“前夫一角”有过多纠缠。

话说回来,蔡琴和侯孝贤的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倒有临时客串之感,只是不小心担当了主角。显而易见的,成片后他们塑造的阿隆和阿贞两个角色,倒是贴近剧中人物气息。剧中蔡琴的时髦女性倒是个锐变,墨镜、套装,无一处不彰显着她的身份,该身份除去情感依赖,似乎和《海滩的一天》中林佳莉的转变有相似轨迹,影片的结尾是固定镜头,上一次是张艾嘉的背影,这一次是蔡琴的面容。

此后的蔡琴还以不同角色活跃在杨德昌作品中,包括《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说回来,也不多。其实,这又是种错觉,毕竟杨德昌作品本来就不多。

7.吴念真

吴念真在片中的角色叫阿钦,是名境况惨淡的穷困出租车司机,也是和阿隆一起打棒练球的少年队友,两个人似乎都在变化的时代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似乎杨德昌的影迷不会忘记阿钦这名字也出现在《独立时代》,当然又一个更八卦的解释则在于,那是吴念真的真名。

而他那爱赌钱的老婆名叫阿瑞,这又是个熟悉的名字,正是《一一》中的初恋情人阿瑞(英文名Sherry)。更为印证这一点的在于,Sherry扮演者柯素云也出现在《青梅竹马》中,正是阿隆的前妻阿娟,必然的暧昧恋人和东京情结,也直接导致了阿贞和阿隆第一次出现裂缝,并且变得无法缝合。

回说一年后吧,吴念真终于受不了要把自己的初恋经历奉献出来,作为《恋恋风尘》的故事蓝本,不料一剪再剪之后已经面目全非,他所引以为珍藏的记忆在侯孝贤那里大多成了废弃胶片。自然,他的第一次观感是很不好受,后来才慢慢扭转。当然,我所知道的,一些记忆深刻的段落又被放回了他自己导演的作品当中,比如 1996年的《太平天国》。吴念真担任叫人过目不忘的配角,绝无仅有,此外还有《尼罗河女人》以及《麻将》,到了《一一》中,他已经是唯一可以担当主角的演员。

8.配角

柯一正饰啤酒同事,对阿贞颇有好感,却被意外撞见他守着老婆丁乃竺一同逛便利店;林秀玲饰阿玲,阿贞的妹妹,她出演过很多小角色,《风柜来的人》中的小杏,《冬冬的假期》中小舅的女朋友。和他一起的年轻人则是张世,来自《风柜来的人》。其他段钟沂、陈淑芳、梅芳,多是杨德昌作品或者台湾新电影中的熟悉配角。

9.对白

你看这些房子……,我越来越分不出它们了。是我设计的,不是我设计的,看起来都一样。有我,没我,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

干伊娘的!

从这边,好像可以看到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看不到你!

阿隆,我们结婚好不好?结婚?结婚又不是万灵丹,你知道的……。难道一定要等到移民到美国才能结婚吗?不要想美国了,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接近全片最好的对白,自然来自最后一段,阿隆对阿贞所讲,语气平和得仿佛不曾对希望有过任何的悸动。万灵丹,对白不是万灵丹,杨德昌自然也不是。比之不同的经典对白,80年代的杨德昌还是习惯于说,偶有爆发激烈的争吵,起於夫妻罅隙之间。但到了《独立时代》、《麻将》,吹者如小B,喊者如红鱼,不少对白已经是用喊出来的,满腔愤懑。

10.青梅竹马

一盏电灯,如同一个希望。在二人对话场景,站着的阿隆被阴影遮挡,而坐着的蔡琴却面对光亮。判断灯源的位置,似乎有意的放低。青梅竹马的记忆天真无邪,然而台北故事的时代却内心纷乱。

阿贞念及回忆的独白:每次都会想起以前念小学的时候,放学的时候啊,你都要练球。我每次躲在家门口,望着窗外,等你练完球,从我们家门口走过去。不晓得是因为黄昏的光线,还是你背在悲伤的球棒挂的那个空便当盒,传出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都记得好清楚。

保留光滑完整的旧事记忆,没有床第亲密的感情滋味,这是《青梅竹马》所讲述的故事。阿隆和阿贞本应是甜蜜,两小无猜,他们没有经历过更多情感的煎熬与折磨。对于阿贞,面对困境(彼此的有所疏远),面对危机(阿娟的存在与出现),也只是想着马上结婚、美国移民来摆脱远离。然而台北天空下人潮熙熙攘攘,而非绝无他人影响左右。结尾阿贞站在玻璃窗户前,出现了日后杨德昌利用一切可以反射的镜面。他(阿隆)不知道,而她也未必就知道。青梅竹马的寓意,虽不至于荡然无存,却在1985年的台北破灭。

11.时代

以《青梅竹马》的1969年为起点,附加《海滩的一天》年代分析,依然是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台北都市的面貌变化和社会关系迁变。历史地理课本上也写着,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腾飞于上世纪70年代。那在80年代,正好是10年飞跃剧巨变后的情景,都市灯红酒绿,人们意乱情迷。栉比鳞次的高楼一直为杨德昌所关注,到《独立时代》天空鱼肚白的偎依剪影,到《一一》里轻描淡写的视线扫过。而杨德昌所做出的选择就是取样观察,遂有了阿隆与阿贞,看似对立的角色,却被放置在一起。从传统的青梅竹马角度出发,看他们在变动时代中的身有不适。一个持有的是旧情怀,一个展望的是新生活,他们的讨论焦点就是要不要结婚,或者移民美国。

更远的说,如果在1986年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从阿远和阿云这对青梅竹马的小恋人身上,其实侯孝贤所表达的与杨德昌高度一致,还是时代感,即便从乡间进入都市不露过多痕迹。一定要确立比较的话,那就是传统青梅竹马情感在时代冲击变化下的生活差异。

12.情绪

退一步说,如果杨德昌在《青梅竹马》中所运用的不是批评批判,那一定有对外来的高风险、高效益投资有所抵触,即便把外来的范畴扩展到无限大,例如电影业中的好莱坞冲击洗脑,本土电影的全面崩盘。那杨德昌的悲观是有所道理的,如同《恐怖份子》结尾一样的悲剧。

阿隆倒在垃圾堆边上,出现黑白电视机这一隐喻物体,重现1969年棒球比赛的解说掌声,欢呼笑语。然而,垃圾两个字如此之刺眼。李立中头倚澡池,倒在边上,鲜血流淌,那是一个洗去污垢的场所,却铸成自我了断的结局。作为戏剧冲突,它们加深了观众印象,同时也提出一种可能,是谁害死了他们,是不堪一击的自己?是连名字都没有的飞车小青年,还是滑稽可笑的恶作剧匿名电话。情绪之悲观沮丧,可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接连几刀。促成死亡的是整个环境,甚至受害者自己。

或者用杨德昌的话说更为合适:对我而言,拍一部悲剧是出自于关怀,是具有正面效果的。喜闹的东西或许会让开怀大笑,也对人生有比较多的期望,但是一旦希望落空,他要承受的痛苦恐怕更大。

13.台北

与杨德昌合作,为《一一》留下杨德昌作品唯一一条评论音轨的托尼·雷恩,将《青梅竹马》列进个人自选十佳影片,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不可理喻。时至今日,我亦相信大陆有着更多杨德昌的支持者,却未必对杨德昌作品有着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了解。或许有人的确把90年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分析得透彻无比,但对于80年代的杨德昌作品,它们还是一块不被墨迹沾点的空白纸张。

原因很简单:物质决定一切。没看过影片,永远不可能凭空捏造出任何关于影片的场景架构,更无法全面了解着台北都市的变幻和社会关系的内部移换(《青梅竹马》的英文片名Taipei Story)。上节所摘取的对白中两段是关于面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心生的感慨与困惑。“不重要”、“看不见”,暗语道出一群人的迷失,即便在以上场合中,阿隆并不在场,而是阿贞在倾听。

片中阿隆、阿贞被拆属为两个不同人群范围,他们的身份、穿着、朋友、出没活动的场所都是迥异的,而维系两人情感关系的,仅仅是传统古典式的青梅竹马。这样岌岌可危的维系是不可靠的,何况阿隆还有着离异前妻,更似念念不忘。阿贞身边还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瓜葛,最终也导致意外的必然到来。

新与旧之间,台北空间被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区是阿贞和他那群朋友,说着洋味的笑话段子,西区是阿隆和他高歌的闽南语歌曲,他不遗余力的帮助朋友,直接拖累了自己。杨德昌也不慌不忙设计了一段打架冲突。在这过程中,是这样的:阿隆首先对席间笑话没有本能的外在反应,起身去卫生间,出来后也不想着回到桌边,而是自个儿玩起了飞镖,另一人上前,埋下导火索。再往后推,阿隆这一布店老板的角色是美国归来,看似有些消除怀旧色彩,但是,美国和其他地方没两样,他的结论更进一步表达着他的无望。在最后的结论:美国梦是虚幻的,他姐夫也和别人没两样。

阿贞则不同,她满怀希望,想着到另一个世界去闯荡,力所能及地去寻找幸福,修补在台北留下的空洞口子,劝阿隆重新开始。但台北无法抵御未来的脚步,只能催生更多悲剧,一如《恐怖份子》,直到《麻将》。即便结尾也补上梅小姐几句:好多人都去了南加州,其实,这儿不是很好?!我们现在可以把美国大公司搬到自己家门口,又何必跑那么远?到了美国,还不是要跑到大公司去上班。

14.棒球

大学里,有个胖胖的重庆朋友喜欢打棒球,经常在风雨操场或者西区操场上练习。事实上,丢给任一个人,除了看过日本动画《棒球英豪》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理解棒球这一运动了——即便中国人总是那么多。有时我好奇,他为什么要投注精力于一项几乎没人观赏、没人理解的运动上面,其实道理简单,他喜欢,这就足够。他的理想他的爱好,哪怕注定他们不会有走上冠军奖台的道路,最后只能局限于三两个人一投一接的乐趣。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第一次看到脸上冒痘的王治郅,第一次看到了跳水公主的伏明霞,当然也第一次知道一队名叫“中国台北”,古怪名字的代表团,自然,还有他们的棒球队我们的垒球队。其实,本没有那么多你我,都是代表大中国。当时一个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女的没有棒球,而是对应一个垒球。很惊讶面对这项理解不来的运动,台湾那边居然也有辉煌历史,在美国佬日本人中间占得一席位置。在《青梅竹马》中,棒球所蕴含的内容估计要看得更深一层,至少需要一定量的考据。为什么要提1969年的世界少棒锦标赛,仅仅是个无关紧要的提及么,阿隆和阿钦的念念不忘,一再出现在今时的棒球场边,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少棒国手是阿隆远去的光芒,梦醒不再,他倒在路边无奈的自嘲、痛苦的呻吟。

1969年,台湾金龙少棒队不但获得远东地区代表权,并参加美国少棒联盟于威廉波特举办的世界少棒锦标赛,一举夺得冠军。这虽然只是属于小朋友游戏性质的棒球赛,然而却是台湾得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不仅台湾棒坛受到鼓舞,对国际局势不利影响下的台湾民心士气,也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人们一直得出结论就是:原来,要打败日本、美国不是不可能的!兴许,海峡这一边的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心情,除去泱泱大国的自信满满,对于第一个世界冠军、洛杉矶奥运会的一提再提乃至刘翔也能成为跨栏飞人,都是自我安慰的族群体现。

那1969年到1985年,这一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阿隆身上看似简单的风光不在,在阿钦身上是为一家生计所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回到结尾的美国移民梦,杨德昌似乎揭示出,原来过去的希望本身都是幻觉,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阿隆放弃了希望,注定着之后的结局。台湾依然是台湾,世界冠军只是短暂的希望,台湾还是成为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他们都不明白现在打棒球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台湾人关心棒球明星退出球场外的生活凄惨,就像人们留意过光环消失后的娱乐明星。但事实上,台湾棒球一直风光到了90年代中期,至今还有个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姚明”——王建民。

15.洛迦诺

在杨德昌突然离去后,有几个电影节立刻做出了反应,除了台湾本土的金马奖,那个穷二十余年都没给过杨德昌最佳导演肯定的金马奖,甩出了既心酸又讽刺的终身成就大奖(一直为另一派左右)。西方的洛迦诺和东方的东京电影节,均做出了反应。二者都是杨德昌起步成名的地方,确切说是《青梅竹马》和《恐怖份子》在瑞士洛迦诺,《牯岭街少年 杀人事件》在日本东京,三部恰好连成一片,是为杨德昌走向国际影展的路线轨迹。

曾问magasa,为什么新电影走进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反而要迟晚于大陆的第五代,是否有官方色彩的干扰阻拦?比如侯孝贤隐约提及的,乃至后来柏林先走红的是张艺谋,最早到戛纳的是陈凯歌,侯孝贤在威尼斯以及杨德昌到戛纳都要稍晚于前两人的步伐。

这种疑问就像面对1985年台北都市的车阵流和霓虹灯,比较起内陆深处黄土地上的红高粱一样有天壤之别。为什么总有人感慨,那时的台湾,就是(像)我们的现在。并非说面对一种电影必须要排斥另一种电影,但,疑问只能被猜测为有某种神秘力量在左右,接受着另一面中国。比如,为什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什么拿不到当年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而只是和另一部中国电影分享评委会大奖,也许人们得去问下谢晋老头子。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481545/
http://moviegoer.yo2.cn/archives/289875

 2 ) 传承、幻灭、逃离

  作为杨德昌电影的第二部拍摄的长篇故事,不同于《海滩的一天》所受到的反响,在当时算是大手笔制作的这部电影,获得的却是票房的低迷,影评人的诘问,当时的杨德昌和侯孝贤,乃至蔡琴,吴念真等人都会不太好受,患难见真情,在命运的撮合下,杨德昌和蔡琴的情感故事,从这部电影里,书写了一页唯美的序,当然,这都属于家长里短的后话。

  回过头来看,当时票房的低迷,一方面在于和《海滩上的一天》落差之大,一下让观众无法接受,杨德昌为表达自己所思索的东西,不知觉的把节奏弄的沉闷无比(好玩的是,在我们后辈的敬称中,这就是所谓的“大师节奏”)其在时空不断的编排中,更注重的是影视横向即抒情的展示。再者,在阿隆和淑贞这两个角色的设置上,美国归来的布店老板和刚被辞退的经理助理、这两个角色看似普通,但现实中,像这样组成的家庭是少之又少的了,在中国,哪里都是需要讲究门当户对的,也许当时的观众无法理解,其观念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人,又是怎么能走到一起的呢?只是因为“爱”么。

  “青梅竹马”原典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事实上,电影里并没有涉及男女方是如何成为青梅竹马的,也没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做出一个交代,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婚姻生活开始诉说的,两小无猜的男女,成长后,是否还能如同童年般,毫无顾虑的相处,不计后果的相爱,还是说,“青梅竹马”成为两者唯一的羁绊?我想,在这部电影里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阿隆本身带有着浓厚老中国里传统大男子的思想,讲究的是江湖义气,他喜爱的棒球,也是属于战争时期日本所带来的,棒球对于台湾的意味,在2014年魏德胜的作品《KANO》中有详细讲述,不再多提。在影片里,吴念真自嘲儿时的梦想“威廉波特”,似乎是台湾少年棒球赛第一次在全球性质的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联赛名称,但无论如何,1985年,对他们而言,靠梦想过活的日子已经随风而去的了。活在过去的台民,生活好似底层动物,在日式KTV的破败和街头巷尾中苟且偷生,活着一天是一天的疲累,这些,在吴念真饰演阿钦的家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阿钦的妻子离开他时,阿隆的怒骂似乎是对记忆中的旧台湾的一次抹杀,“由她去吧,管她作甚”,情谊的浓厚得不到任何的回报,只有忍痛割爱,方有机会重生。

  而淑贞,则带有一丝朝气蓬勃的意味,有着新时代office lady该有的样子,出门讲究气派,混迹于写字楼,KTV和西洋酒吧中,和同事的关系混乱,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着近乎傻里傻气的坚持,对于父亲的厌恶和阿隆的江湖之气的反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累加的,她生为女性,太想甩开自己的过去:在阿隆会见老丈人时,母女两人挤着平仄的厨房伺候着爷俩,随后,饭桌上会谈,她极不情愿的为父亲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瓢羹。她太想摆脱这样的屈辱的身份了,她的愿望是去美国,那里该有公平的环境,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实际上,钢铁都市的冰冷将她的愿望完全击碎,随后阿隆给他讲述哥哥的故事,告诉她美国并非她所想的那样是公平的天堂,到哪儿都一样,换个地方,并不是万能药,而淑贞急于摆脱这些旧有所留下来的枷锁之时,竟愈发的残忍,最后间接的导致了阿隆的死亡。

 在影片的末尾中,阿隆似乎又在电视中看到了自己喜爱的棒球赛,是那个被淑贞和妹妹阿玲所不屑的棒球比赛,他点了一支烟,消匿在烟雾缭绕之中。在这个超验意味的场景中,起源于阿隆和淑贞结识的摩托车党的争斗:在斗争中,年轻气盛的摩托车党竟捅了阿隆一刀,随即落荒而逃,阿隆的死亡,是随着淑贞的升职而到来的,接受了“去哪儿都一样”的教诲,在“摆脱”了阿隆后,淑贞即将重新开始朝气蓬勃的生活。

  杨德昌很喜欢在结尾中将电影经过主观视角进行对世界的扭曲,回归到他看这个世界原本的视角,不管是《恐怖分子》的睡梦还是《一一》的回光返照,通过这一视角的存在,原本压抑的情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泄,同时又不会破坏掉影片原有的基调,这和大卫林奇的作品相似,如果问题的解决是在扭曲的时空中得以达成,那么,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普遍存在的,而观众得到的解脱,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样的假象伴随着死亡的到来而宣告着结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的无解性。本质上说,一直维系着社会现实的纽带和追求时代感的杨德昌,也是运用超验手法的大师。
  
  《青梅竹马》的英文名字是《TAIBEI STORY》,杨德昌也许是有向小津安二郎《TOKYO STORY》致敬的成分,不同的是,小津的电影讲述的是老人是如何被年轻人渐渐遗弃的,而杨德昌实际讲述的是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人情的冷漠,以及对老一辈的隔阂以及遗弃,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对其进行狠狠的扼杀。钢铁城市早已成为支离破碎的模样,没有传承,只有幻灭和逃离。

 3 ) 真挚的反思 ——杨德昌

     
         杨德昌最受人们关注的自然是《一一》和《牯岭街》,但是,《一一》诗化的生活显得那样的亲近同时又那么地疏远,《牯岭街》繁杂的人物关系和多线叙事则略带有史诗意味。
      相比之下,青梅竹马显得那样的简单、清新(除了画面)、质朴、真诚,感觉就是杨德昌和侯孝贤一起为你讲故事,讲着他们的梦的破灭,文化的迷失,中年生活的彷徨和忧愁,直到最后阿隆一个人坐在马路边,完全不在意腹部的伤口流血不止,缓缓的拿出一包烟。
      整部电影故事也极为简单,一个带着浓浓乡愁的美国归来的男人,一个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怀揣着美国梦的女人,他们不同的是对待生活的信仰。他们小时候就在台北这个夹在东西文化之间的城市中长大,男人去了美国,发现其实外面的世界和台北并没什么区别,并不是人人都是Micheal Jackson,美国也不是万灵丹,只不过是给人以一种暂时的幻想和希望;女人在快节奏的大公司中当高级助理,孤独的时候还会和同事有感情纠纷,她不明白中年生活的空虚、无聊和苦闷是无药可解的,她脑中依然存有中学时青梅竹马的约定和理想。
      一直到了结尾。电影还是闷闷的收场,没有任何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男主角看着电视上少年棒球队的录影,无奈而又若有所悟地怅然大笑。
      看到很多人都评论说台北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台北70年代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我们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开始真正经济飞跃,然后到了今天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当然了,大陆与台北不同,台北的文化创伤和和解来的猛烈而直接,整个小岛从三民主义的教诲、国党的高压到彻底的瓦解和灯红酒绿、disco、猫王只是一眨眼的功夫,造成的结果也无非是那一代人的空闷而已。而大陆在文化和政治上却永远不可能像台北那样一瞬间就转变,我们总是在文化自卑和自负之间徘徊,听着后现代的歌其实脑子里更多的还是传统的点子。我们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不正像是台北70后那一代人么?上海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了,不是么?我们也不面对着一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么?

        在《一一》cc版里收录了一个美国电影学者关于台湾新电影的评论,他说台湾新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反思为主,是在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后对过去的总结,而新浪潮则更多地带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台湾新电影可以改成台湾慢电影或者台湾旧电影,这些电影无不带有强烈的中国式的乡愁和隐忍的抒情性,无论是欲望的宣泄、杀人、哭泣都带有一种古典的气质。
      特别是杨德昌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都市气息强烈的《独立时代》《麻将》还是带有青春色彩的《牯岭街》亦或是隽永诗意的《一一》,狂欢和极度的悲痛都是暂时的或者说是被弱化的。舒缓的镜头和大段大段的独白突出的是生活中真实的那一面。虽然有时残酷的让你心碎,但我们总能发现,在复杂的多线叙事和一个个人物内心的背后,潜藏的是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对生活本质的哲学思辨。

      在杨德昌的电影世界里,我找不到对爱的狂热的追寻,也找不到对理想对幸福对未来的狂热憧憬,但是却找到了最真实的电影人物,找到了倔强但又富有正义感的小四、少年便深谙成人世界规则的小明、一辈子只爱过自己初恋情人的NJ、性格刚烈对做人道理不屑一顾的melly、害羞地守护着马特拉的伦伦。
      每一个人物,那么地真实,那样的没有距离感,直到最后,那情感、欺骗、思索、苦闷真实地让我再也喘不过气来,我爱他们因为他们都有着很可爱的一面,即使是小明,她心里一定把最纯洁的空间留给了小四和前男友;每个人又那样残酷,一点不留情面,不艺术,NJ面对重新再来的请求只能苦笑着用一个玩笑来化解,他的哥哥看着新出生的baby突然号啕大哭。
     因此看杨德昌的电影既有一种介入另一种生活以及情感共鸣的快感,更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突然记起一个人让我在老板赔钱时和他聊聊天安慰安慰她说的话,“人不就这么点东西,他赔了钱,你还不让他精神上高兴高兴......”有的时候,生活最悲哀的地方恰恰在于你不得不承认“人不就这么点东西”。
     
      说到底,有的导演拍电影可能三七分,三分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延展和寄托,七分是外界压力、商业期望、政治影响等等;但是杨德昌却绝对是七三分,他一生就是用电影在寻找生活的真谛,在真挚地反思我们的情感,在思索哪些是装出来的,哪些是真的。
 
     最后强烈推荐杨德昌的有限的这几部电影:
     《一一》
     《独立时代》
     《麻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我相信每一个80年代后长大的中国都市人都一定能在其中部分的找到自我,找到些许生活的本来面目,虽然有时那样的让人心碎。
 

 4 ) NYFF 拉片笔记

有侮辱「拉片」这个词的嫌疑

- 本文意在通过对于道具、场景、情节的过度分析归纳来试图寻找一些无意义的规律和并不存在的联系:) -

◆ 意象 1.对于情节有关键推动的标志性意象, 在片中反复出现: ● 电话 (连接情节, 作为下一个情节开始的提示) - 阿贞新房安装电话 - 小柯在街头给阿贞打电话, 邀请喝啤酒 - 阿娟打电话到阿隆的办公室找他 - 阿玲接到电话邀请她去 Debby Disco, 并在阿隆从阿娟处回来后临时中断了电话 - 阿贞 Disco 归来后找梅小姐 - 阿贞遇到摩托车男找阿隆来接 - 阿隆死后的早晨, 阿贞接到梅小姐的电话 ● 电视机 - 阿贞吃面当天阿隆自己看美国棒球录影带, 并作为阿隆和阿贞对话的背景 - 阿玲看录影带里的日本广告 - 阿隆临死前在街头看到的废弃电视机 ● 挂历 (上面的明星肖像是西方文化的象征+提示时间的流逝) - 阿贞打耳光的时候 - 阿隆送阿贞回来后 - 阿隆死后的早晨 ● 香烟 - 阿隆听说没有到货 - 阿隆挨打回家后 - 阿隆送阿贞回来后阿贞在家抽烟 - 阿隆死前坐在马路上 - 阿隆死后警察给医生点烟 ● 墙上的装饰画 - 阿隆谈及自己的姐夫 - 阿隆用手对比画上的搂腰的手势 ● 涂鸦电梯 - 阿贞和小柯吃面归来 - 阿隆和阿娟见面归来 - 阿隆送阿贞回家离开时 ● 车 ○ 阿隆的车 - 阿隆到公司接阿贞 - 阿隆遇到阿钦 - 阿隆送阿玲回家 ○ 计程车 - 阿隆被阿贞赶出后在路上追跑计程车 - 阿贞坐计程车回家遇到阿玲男友 - 阿隆离开阿贞家坐计程车被阿玲男友尾随 ● 棒球 (待续) 2.东西方文化元素符号: - 中华民国/闽南语/国语/蒋介石/台北城市街景/老街夜景(车灯映照)/海滨风景/天台 - 美国/Disco/MJ(笑话, 玩飞镖的背景音乐)/天台墙上的英文涂鸦/挂历上的美国影星/阿贞家墙上的西方摄影、绘画作品 - 日本/富士霓虹广告牌/银座卡拉OK(被阿娟赶出来, 打牌) 3.其他意象: ● 镜面反射 - 开头新家厕所 - 梳妆台 - 结尾玻璃幕墙 ● 旧照片/录影带 ● 打火机(点烟+Disco 停电后作为光源) ● 玩具百事可乐罐/堕胎 ● 蚊子/杀虫剂 - ◆ 对比: ● 阿贞和小柯吃面, 阿隆不过问阿贞去哪里了 阿贞发现阿隆和阿娟出去, 阿贞给了他一个耳光 ● 阿贞埋怨阿隆不应该借钱给她爸, 阿隆大喊让她闭嘴, 但是之后情绪缓和开始劝慰, 阿贞不再生气 阿贞发现阿隆去日本找过阿娟, 给阿隆耳光, 然后挽留阿隆不要走, 阿隆执意离开 ● 阿贞坐计程车回家, 看到家门口阿玲男友之前, 面部是亮的 看到阿玲男友之后, 阿贞面部被阴影覆盖 ● 阿隆刚从美国回台湾的时候, 本来给梅小姐干活的阿贞因为公司收购, 自己没有用处而主动辞职 阿隆死后的清早, 阿贞接到了梅小姐邀请她去上班的电话, 生活反而出现了转机.... - ◆ 呼应: - 阿隆被赶出来之后走的那条街和他被跟踪之后下车时所在的街是同一个 - 阿贞在街头徘徊的场景(阿隆被赶走之后) - 赖桑: 今年这一队不错, 比去年那一队好很多. 不过比你们当年那一队还是差一点. 阿钦: 这些小鬼衣服越穿越漂亮, 球越打越钝. 都很壮, 营养够. - ◆ 声音的四种特殊处理技巧: - 看得见两个人, 却听不到对话: 阿隆与阿贞父 - 看得到(听得见)一方的形象(对话), 看不到(听不见)一方的形象(对话): 阿贞与阿玲男友 - 人没有在说话, 但是可以听到说话的声音: 结尾 - 上一个场景的背景音延续到下一个场景中: Disco 结束, 阿贞回家 - ◆ 版本对比: ● VHS 版独有: - 第一次去酒吧, 阿隆唱了一首歌 - 和小柯吃饭, 面条端上来之前阿贞还有几句台词 - 阿隆过问没有到货的事情, 说到了要带手下去 Disney ● NYFF 修复版独有: - 阿娟荡秋千, 阿隆开车送阿娟回家 - 天台生日 Party, Fujifilm 广告牌夜景, 次日清早睡醒 - 阿隆与阿贞父坐在台阶上, 旧街道在车灯下映出的影子


Presentation. | CR: @lleiou

- 台词摘选: - 「这种事情会让你越来越相信命运, 不管你自己多会计算, 一点点的偏差都会造成致命的错误.」 - 「美国就是美国, 就是那个样子.」 - 「结婚又不是万灵丹. 不要想美国了, 美国也不是万灵丹, 跟结婚一样. 只是短暂的希望, 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 NYFF 54, Bruno Walter Auditorium, New York, New York. | Oct 5th, 2016.

 5 ) 传承、幻灭、逃离

  作为杨德昌电影的第二部拍摄的长篇故事,不同于《海滩的一天》所受到的反响,在当时算是大手笔制作的这部电影,获得的却是票房的低迷,影评人的诘问,当时的杨德昌和侯孝贤,乃至蔡琴,吴念真等人都会不太好受,患难见真情,在命运的撮合下,杨德昌和蔡琴的情感故事,从这部电影里,书写了一页唯美的序,当然,这都属于家长里短的后话。

  回过头来看,当时票房的低迷,一方面在于和《海滩上的一天》落差之大,一下让观众无法接受,杨德昌为表达自己所思索的东西,不知觉的把节奏弄的沉闷无比(好玩的是,在我们后辈的敬称中,这就是所谓的“大师节奏”)其在时空不断的编排中,更注重的是影视横向即抒情的展示。再者,在阿隆和淑贞这两个角色的设置上,美国归来的布店老板和刚被辞退的经理助理、这两个角色看似普通,但现实中,像这样组成的家庭是少之又少的了,在中国,哪里都是需要讲究门当户对的,也许当时的观众无法理解,其观念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人,又是怎么能走到一起的呢?只是因为“爱”么。

  “青梅竹马”原典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事实上,电影里并没有涉及男女方是如何成为青梅竹马的,也没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做出一个交代,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婚姻生活开始诉说的,两小无猜的男女,成长后,是否还能如同童年般,毫无顾虑的相处,不计后果的相爱,还是说,“青梅竹马”成为两者唯一的羁绊?我想,在这部电影里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阿隆本身带有着浓厚老中国里传统大男子的思想,讲究的是江湖义气,他喜爱的棒球,也是属于战争时期日本所带来的,棒球对于台湾的意味,在2014年魏德胜的作品《KANO》中有详细讲述,不再多提。在影片里,吴念真自嘲儿时的梦想“威廉波特”,似乎是台湾少年棒球赛第一次在全球性质的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联赛名称,但无论如何,1985年,对他们而言,靠梦想过活的日子已经随风而去的了。活在过去的台民,生活好似底层动物,在日式KTV的破败和街头巷尾中苟且偷生,活着一天是一天的疲累,这些,在吴念真饰演阿钦的家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阿钦的妻子离开他时,阿隆的怒骂似乎是对记忆中的旧台湾的一次抹杀,“由她去吧,管她作甚”,情谊的浓厚得不到任何的回报,只有忍痛割爱,方有机会重生。

  而淑贞,则带有一丝朝气蓬勃的意味,有着新时代office lady该有的样子,出门讲究气派,混迹于写字楼,KTV和西洋酒吧中,和同事的关系混乱,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着近乎傻里傻气的坚持,对于父亲的厌恶和阿隆的江湖之气的反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累加的,她生为女性,太想甩开自己的过去:在阿隆会见老丈人时,母女两人挤着平仄的厨房伺候着爷俩,随后,饭桌上会谈,她极不情愿的为父亲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瓢羹。她太想摆脱这样的屈辱的身份了,她的愿望是去美国,那里该有公平的环境,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实际上,钢铁都市的冰冷将她的愿望完全击碎,随后阿隆给他讲述哥哥的故事,告诉她美国并非她所想的那样是公平的天堂,到哪儿都一样,换个地方,并不是万能药,而淑贞急于摆脱这些旧有所留下来的枷锁之时,竟愈发的残忍,最后间接的导致了阿隆的死亡。

 在影片的末尾中,阿隆似乎又在电视中看到了自己喜爱的棒球赛,是那个被淑贞和妹妹阿玲所不屑的棒球比赛,他点了一支烟,消匿在烟雾缭绕之中。在这个超验意味的场景中,起源于阿隆和淑贞结识的摩托车党的争斗:在斗争中,年轻气盛的摩托车党竟捅了阿隆一刀,随即落荒而逃,阿隆的死亡,是随着淑贞的升职而到来的,接受了“去哪儿都一样”的教诲,在“摆脱”了阿隆后,淑贞即将重新开始朝气蓬勃的生活。

  杨德昌很喜欢在结尾中将电影经过主观视角进行对世界的扭曲,回归到他看这个世界原本的视角,不管是《恐怖分子》的睡梦还是《一一》的回光返照,通过这一视角的存在,原本压抑的情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泄,同时又不会破坏掉影片原有的基调,这和大卫林奇的作品相似,如果问题的解决是在扭曲的时空中得以达成,那么,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普遍存在的,而观众得到的解脱,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样的假象伴随着死亡的到来而宣告着结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的无解性。本质上说,一直维系着社会现实的纽带和追求时代感的杨德昌,也是运用超验手法的大师。
  
  《青梅竹马》的英文名字是《TAIBEI STORY》,杨德昌也许是有向小津安二郎《TOKYO STORY》致敬的成分,不同的是,小津的电影讲述的是老人是如何被年轻人渐渐遗弃的,而杨德昌实际讲述的是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人情的冷漠,以及对老一辈的隔阂以及遗弃,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对其进行狠狠的扼杀。钢铁城市早已成为支离破碎的模样,没有传承,只有幻灭和逃离。

 6 ) 杨德昌的两个无言巧思

有很多人觉得杨德昌的电影很话唠,仿佛不用台词就无法表达出他要表达的东西。我觉得一半是对的,一半是不对的。

对的是杨德昌的台词表达的就是杨德昌自己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和态度,这是他电影中文本的力量。不对的地方在于,杨德昌对于那不用语言就可以表达的部分,同样驾轻就熟,尽显巧思。

《青梅竹马》里的两个例子

1.女主阿贞(蔡琴)带着妈妈去银行取钱,取完钱后给了妈妈10万块和一叠零钱,叮嘱妈妈这是打出租车的费用,然后阿贞就跟妈妈说要去上班(其实阿贞已经失业)离开了。下一个长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妈妈在公交车站徘徊,叫住前方的一个女高中生,女高中生回头,带着阿贞妈妈查看公交车站牌,然后送贞妈妈坐上公交车。

一个无言的镜头,展示了妈妈多年来作为清贫家庭的家庭主妇的节省(不愿花更多钱打车)和深居简出(并不知道要坐哪一趟公交车回家,因此询问女高中生)。无言巧思。

2.男主阿隆(侯孝贤)被街头青年因爱生恨捅伤之后,坐在路边一整夜。在一连串镜头里,杨德昌在交待阿隆死亡这个事实时没有用台词,也没有给侯孝贤镜头。先是特写地上的鲜血,然后是盖着白布的担架被搬上救护车,关好门后,医生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停下来,和发现阿隆的警察点了根烟,开始聊天。

如果阿隆还有救,医生必定应该马上驱车离开去医院。这个抽烟交谈的镜头,没有给台词,却交代了阿隆死亡的事实。

杨德昌的两个无言巧思,还有阿隆好友阿钦(NJ)开车时带着的手套,足见他在剧本创作和呈现手法上,想的多深入,多细致。不用台词能更好表达的地方就不用台词

 短评

“你看这些房子,我越来越分不出它们了。是我设计的,不是我设计的,看起来都一样。有我,没有我,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

2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杨德昌拍戏真是太讲究了,就凭那光线和环境音的运用就值个满分,《本命年》的结局是否有借鉴?时代进步焦虑症,从旁观者的视角,近乎痴迷的展示人在城市景观里的空间感,场景道具的文化政治符号标识,两边情人埋下的伏笔和美日台的微妙关系,包括调教演员和导演能力都太强。好像看过这片的录像带,北影节资料馆104分钟胶片版。

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青梅竹马又怎样,渐行渐远渐无常。

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牯岭街少年们骑着摩托在台湾街头呼啸而过,怀里揣着呼之欲出的刀子,中年人的台湾梦早已远离,和窗外的车影霓虹一样虚幻、风的后面是风,天空的上面是天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所谓美国、所谓结婚,无法接近,也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吧,在MOMA看的入神把手机给丢了,幸亏追回去时又找回来了,万

1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在透彻分析了当代婚姻困境后,杨德昌又细致展现了童话模式的无奈现实。少时情感固然在时光追忆中被酝酿得温馨甜美,但生活轨迹的日行渐远让两人丧失了交响共鸣的平台。岁月的飞刀将自我削凿成一个个熟稔而递进的个体,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何人曾相知?【7 ↑】

1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杨德昌与侯孝贤唯一一次亲密合作。新旧碰撞与时代更迭中的迷梦。飞镖,打架,梦露,少棒。结尾如牯岭街般无力。ps:画质太差,不少细节丢失,折选金句: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空便当盒传出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记得好清楚。(8.0/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是侯孝賢蔡明亮那一褂的,偏好靜態長鏡頭,達觀、疏離的視角,摒棄多餘的道德評判....楊德昌哦,他的野心,他的抱負,他的鬱結,他的憂慮,那麽堅硬用力,那麽緊綳掙扎,那麽痛,那麽累,每每都刺傷了我,再去刺別人................

23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6/10。凡能把言情剧拍出社会意义的都是大师。老杨的构图多少影响了侯孝贤,特别是开场的后景窗户+后脑勺调度,以及门廊、镜子构成的框式取景。沉默的远景叙事与观众拉开距离,即使打架杀人的桥段也隐去血腥元素让一切发生在漆黑之中。表达的还是都市人无法排解的孤独和烦恼。大段感言的台词有些间离。

2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阿贞和妹妹的朋友们去歌舞厅,小青年们在舞池扭来扭去,阿贞和她的那个小青年在边上靠墙呆着,对着笑笑,突然停电,短暂的慌乱后舞池里的人点亮打火机,在危险的火焰中继续疯。很快电来了,大家再次白痴一样沸腾起来,墙边的小青年转头看阿贞,阿贞蹲着,伏在胳膊上在哭。

33分钟前
  • 小椿山
  • 推荐

杨德昌电影里每个男人都是可怜的,从青梅竹马的侯孝贤到恐怖分子的李立群,直到牯岭街的张震和一一中的吴念真,都是被爱情、家庭、生活和社会裹挟的悲剧性人物。所以犯罪也成了这些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为没有犯罪,故事的压力最终便无处释放。相比起来,一年之后的恐怖分子成熟了不止一星半点。2018.11.10 资料馆二刷。两年半后再看,更能理解杨对台湾这种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描绘,理解传统与现代、中国与日本、资本和爱情缝隙中生存的人。人物的声音消失在嘈杂的背景里,形象则在永恒的镜像中。结尾墨镜的双重诀别。

3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蔡琴:我们结婚好不好。侯孝贤:结婚?结婚又不是万灵丹,你知道的。蔡:难道一定要等移民到美国,才能结婚吗?侯:不要想美国了,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42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纽约电影节。30年前的老片子,和现在一样儿一样儿的烦恼,生活的不安定,想要重新开始却又力不从心,好像没有行差踏错,却不知如何已身陷深渊。结婚不是万灵丹,去美国不是万灵丹,鼓足勇气生活下去。ps蔡琴好洋气!

43分钟前
  • it s okay
  • 还行

修复版画质感人。这部也很好,可能就是演员之间的压迫感差了一些(不是吐槽侯孝贤,他真的蛮可爱的哈哈哈)。杨德昌几部看下来结尾都有点懵逼,可能他自己本人也不知道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吧… 另外蔡琴怎么可以那么潮,有整整一个梳妆台的墨镜??杨德昌给她买的吗不然怎么全拍进去?羡慕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青梅竹马四人的各自人生困境和崩溃。美国背景的阿隆、日本背景的阿绢、台北中产阶级的阿贞(依靠大陆老板)、底层阶级的阿钦(本地人)。四人的人生设定,和身份的复杂性,不正是八十年代台湾的最好写照?(阿隆走出阿贞家,电梯门的闭合,拍得像极了棺材~预示了之后被刺伤/半自杀的结局。

50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CC修复,画质还不错,城市空间感,胶片色彩还原,都很舒服,人物心理的微澜,欲说还休的情绪,一点点侵蚀,一点点渗漏,又有适度的留白,侯导、柯导、吴念真、蔡琴都是好演员。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有乡土气的男人从美国回来,一身洋味的女人却出不去,原来青梅竹马只是一个天真的起点、一段可逆的命运,情感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土崩瓦解,转型时代的纠结身份却不可忘怀。当一切外部的依赖和向往最后都倒塌了,人们不该再有冲出围城的幻觉。

53分钟前
  • 57
  • 推荐

3.5星。夜晚的霓虹灯光与我无关人潮的喧嚣沸腾与我无关我站在球场上唯一能握住的是怀旧的灵魂移民美国开创商机的事业呼啸而来我一击未中青梅竹马永结同心的爱情呼啸而来我二击未中荣光已逝不甘平庸的生活呼啸而来我仍未击中至此世界将我三振出局

57分钟前
  • 之晨
  • 还行

即便是现在,尤其是现在,该怎么用准确、适合的镜头展现中国人的风貌,展现中国人欲拒还迎、欲言又止、欲奔放愈含蓄的情绪,亦亲密亦疏远的人际关系,我想依旧要回到8、90年代他们的作品里找答案。这是我反复去看这些作品的原因。而当代镜头里的中国人,是别扭的,且是东方主义的,中国人并不是那样的行为模式。3.5

58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后来我们不相爱,后来我们更了解。

1小时前
  • 哪吒男
  • 力荐

或许是错觉,但我真切感受到了角色内心不相尽同的平静,在言语和肢体难以协调的城市,从两小无猜熬成青梅竹马不过泛泛怜悯之情,当局者也总是迷,他们谁都解不开那个谜题,谁也走不出这个迷宫。杨德昌营造的空间感总是处于动态或者被割裂的静态,仿佛随时准备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整个台北概念蓝图。

1小时前
  • ChrisKirk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