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HD中字

主演:依尔卡·泽特,米里亚姆·霍维茨,Agnes Schanelec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午后 剧照 NO.1午后 剧照 NO.2午后 剧照 NO.3午后 剧照 NO.4午后 剧照 NO.5午后 剧照 NO.6午后 剧照 NO.13午后 剧照 NO.14午后 剧照 NO.15午后 剧照 NO.16午后 剧照 NO.17午后 剧照 NO.18午后 剧照 NO.19午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午后-爱的仍是自己

       午后的时间,总是会觉得用了一餐饭的分隔将身心的精力不情愿地交了出来。早晨的生机昂然消磨怠尽。正如男主角说的,“他很少吃午餐。用逛街打发时间”。是试图与自己靠得更近一些,握住更多东西吗?走在午后的街上,看的是风景,空洞的风景,并同时成为风景,无意识的风景。
    当男主角被某种无力、虚脱和黯然感控制的时候,外部的空气和内心生长出来比潜在的自我更为曼妙的东西生长出来。他开始迷失、左顾右盼。有一个下午,他坐在咖啡馆的玻璃后,把路过的女人分为冷漠的、踌躇的、忙碌的、有人陪伴的、孤独的和仓促的。他幻想自己能以三言两语得到他们。叫他失败的只有一个仓促的女孩,只有她的眼神如同孩子可以被曝露无遗,其他都与男人一样。也许在世上游走的时间越久,就和魔鬼做了更多的交易。午后,是把自己不情愿地抽离出来,交给马路、行道、未开的路灯、办公桌……一切可以触摸却万分虚无的时候。
    Chloe便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女人。也许对于她来说男人则是这个时候她需要的男人。
    Chloe与妻子是完全不同的,妻子太日常化了,她的语言、笑容、体态以及做出的决定,就像成家男人身上缠着的丝绸。而Chloe则主动、自我、有男性化的气质,最重要的是她飘忽不定。
    起初男人有些排斥,或是怕见到她,很有可能他太清楚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而危险则是自己造成的。慢慢地,当Chloe不断出现为他填补午后时间的时候,他开始动摇了。他挣扎,但是并不痛苦,自认为享受着这个过程,并把握了最自然的节奏。他甚至会对着Chloe露出幸灾乐祸的笑。我之所以认为笑不寻常,因为男人的平静、沉思好比一个钟罩,一直保护着他。他开始思念Chloe,为她的短暂消失而焦虑,等待她的消息。但是由始至终,他都像一个守株待兔的猎人。
    当男人开始出没在Chloe的寓所时,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我说不清是在等待他肉体上的出轨,在期待它,一种宣泄。既然是“道德故事”,我想这一笔绝不会轻率。
    男人最后一次去Chloe寓所时,他捧着一大盆植物,我想他原本是准备不再控制了。后来Chloe不断地,轻巧地挑逗他。然而,他去站在浴室的镜子前时,他看自己的脸,企图认识自己。逃走。走下回旋的楼梯。
    楼梯和最后妻子的哭泣,又一次提醒我这是一个道德故事。男人在游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被告知妻子在做什么,也许她也经历同样的事。然而,我并不想把它简单地归为出轨、回归、精神、肉体等等。
    影片中的每男人,爱的始终是自己,那是一种大爱,容不得任何人,于是也就成了可以接受、欣赏任何女人。带有悲剧色彩的是,这一次的回归,却可能是以后无尽的午后游离的意识化的开始。
    “午后”像一个概念,悠悠地抓着整部影片。
    没有人喜欢午后,因为太真实而又太虚幻
        

 2 ) 谁会喜欢一个冗长无聊的午后

婚姻生活美满的中产阶级弗德里克不喜欢空闲的午后,当他闲下来,有时便会开始幻想与各种女性邂逅的场景,可能在街角亦或者咖啡店。就连他自己也发现,结婚之后他觉得所有女性都是迷人的。由此他甚至做了一个梦,关于他身上穿戴了一个感性的发射器,可以消除他人的自由意志,将他所遇到的各路女性都能顺理成章地接受他的挑逗。即便是这一个略显幼稚的白日梦,都能让弗德里克回味很久,可见被婚姻包围着的弗德里克,早已被剥夺了一些在他看来难以割舍的乐趣与权利。尽管弗德里克表面上遵守着对待配偶忠诚的契约,可趋于平淡无奇的生活还是让他有一颗不安于室的心,一个午后,旧友克洛伊毫无预示地闯入他的生活,更是撬开了弗德里克对婚外情举棋不定却又期待已久的渴望。正是这样的刺激与好奇,加上克洛伊越发嚣张的诱惑,使弗德里克逐渐陷入其中。 记得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每当下午,太阳光直射进教室晒得人发烫,我总会定时定点就开始犯困,课间慵懒地将手臂伏案在桌上小憩,时不时短暂的梦境会让我暂时抽离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其中我最常梦到的场景就是,喜欢的男生若无其事地走进教室,一把拉起我的手,无视老师和同学,把我往教室外头拽,然后二人手牵手奔跑穿过操场跑出学校的大门,和对方大笑相视。也许是不合适的对比,但站在这样的角度上,似乎更能够理解弗德里克所想。 好在他最后经受住了诱惑。

 3 ) 在人性的悬崖边上凝视

这电影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会重复我的观点

当然,对侯麦的期望一直都是坚定的

所谓出轨

以前的技术落后,铺了路轨车才能跑起来。当然,它也只能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不然就翻车。只是现在生存环境变宽容了,轨道也会保留下来,只是在通往目标的路上选择更多了

实际上,两个孤独的人天然的是很容易靠近,大概都是很容易从心理上融入对方的语境;而两个爱热闹的人怎么都不容易相处,总有不一样的兴奋点让场面尴尬

婚姻中的爱情如果首先是“应该”的话,那还是婚姻的社会现实性迫使的。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各自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和责任,通常也明白体谅对方的难处,太过熟悉,对方的很多事情不喻自明,同时也不希望把自身承受的压力转嫁给对方,所以会慢慢变得沉默相向,此时即便是弥漫的妒忌也是一种幸运,妒忌不是因为在乎吗?那它至少证明了一种亲密的示好

而跟另一个孤独的人聊天,往往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幻觉,既出于人类天然的同情心,也是孤独人群隐藏了的认同感,即便从理性上也不会认为那是必须的或者有帮助的。跟喝酒类似,酒后的滔滔不绝,可以借着酒气的挥发达致虚妄的兴奋

爱是一种自由,与婚姻家庭 责任都无关,但不能变成怜悯和施舍,这是克洛伊对爱情的先决;问题也在于此,她太想当然的自我了;

弗雷德里克呢,经历对过往成功经验肯定后的挫折(以貌取人),人理所当然的陷入信仰缺失。此时神秘感,即对未知的渴望会压倒生活的疲惫感而让人恢复对自我信念的追逐,无论何时,人都不会放弃对存在感的追逐,除非到了死亡和意志丧失的边缘

距离产生美,千真万确。女人不可能爱一个对她了如指掌的男人,那样太缺乏安全感;男人也不会一直迷恋一个他熟悉不过的女人,因为那样他就会迷失在男性野性本能的存在证明里

总觉得转折源自对家庭对婚姻的承诺,欲望本身是不是有点不充分?列车出轨的可能有N多,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刹那的偶然选择,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之轻,不能重复的事情没有意义,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只是对人性怀有深深的同情,在这里只能衷心的祝福侯麦的这个交代,过于理性的经历往往的虚幻感更强烈,人性可以经得起再三的试探吗?

婚姻的无力感往往不是人生各种大小偶然性可追溯的,而是婚姻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婚姻对自由的限制,能不能首先去理解自由对婚姻的限制?可能很多人会忽略了,世上只要两个事情互相关联,就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样对另一样有影响

中国因为缺少了对青少年两性关系的教育,所以很多人在青春期的后期凭法律的名义泄洪,冷静的经历认知的缺失造成了往后几十年的不断的纠结

读书确实是可以排解孤独,更能排解孤独的是有人和你一起读书,一起咀嚼

另外,我现在才明白了下午茶的布尔乔亚特征

侯麦电影的一个特点,往往你去追寻片中每一个细节的意义,那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他的叙事风格犹如潺潺流水自成江河,跟着感觉走往往能回归自然

但是此片有两个隐喻片段非常精彩值得一提:弗雷德里克自以为错开的吃饭时间,给一位不起眼的朋友戳穿了“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电影名字“午后”的强调意义;

他坚持要的套头毛衣还是给能说会道的售货员改成了衬衣,巧的是最后还是套头毛衣暂时挽救了他的婚姻

 4 ) 我们应否真的行房,这样会否破坏了交往

看了第一部侯麦《午后之爱》,非常好看,大师果然名不虚传,同时也发现洪尚秀简直是在赤裸裸抄袭,不过还好不是拙劣的模仿。这类平淡如水的聊天电影,法国导演拍的特别壕,算是一种文化特权。这本来是一个中产中年男的白日梦,却弄的像哲学家一样深沉.

经历了几段戏剧性的恋情后,Federek认为自己找到归宿,和海琳结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早上坐车进城(巴黎)上班,由于他是半个老板,下午他还会出去溜达一下看看街上的人散散心,太太海林是老师,并在攻读博士学位,她优雅大方,性格温和。Federek觉得自己深爱他的妻子,并对这平淡如水的生活感到满意,但其实他还是不甘心的,像大部分婚后男人一样他发现,结婚前觉得谁都不合适,结婚后觉得谁都合适。同时,作为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家庭是生活的核心,他禁止自己这么想,并自我解释到:啊,我失去了爱的能力,我发现车上的美女很多,路上的美女很多,我喜欢的知识型美女很多,性感美女也很多,但我没法开展一段关系,不想和她们搭讪了。而且,他把这种感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

写出这样的独白,不得不说侯麦的中年危机比李安的高级多了(李安的中年危机是拍了部《色戒》设计了个曲别针儿体位)。Federek和他的合伙人毫不讳言对美女的热爱,请了两个貌美大方的女秘书在办公室,他自己则每天中午溜出去逛街,幻想着街上的美女都不顾一切的跟他走,这种幻想是美好的,他不喜欢乡间生活,“我热爱城市,我走向拥挤的人群就像走向大海,乡下的午后寂静的让我发疯”,“我喜欢在火车上看书,从头看到尾,我不喜欢看报纸,因为看书可以把我抽离身边的世界”,接下来他晃悠到时装店,在风情万种的店员推销下,突破常规,没看高领羊毛衫,而是买了件格子衬衫。下班回去后拿给老婆看,老婆称赞他的眼光,他感到无限满足,这里的形与意完美的切换:Chloe就是他生命中的格子衬衫。他没有拒绝新的尝试(和店员的几句对白,试衣服时的身体接触都充满了暧昧的暗示意味)。并且,这尝试被老婆高度接受。

接着Chloe出现在他办公室,她是他朋友的前女友,一个奔放大胆自由自在的模特,他的(富二代)朋友被Chloe折磨的要生要死,Chloe还是离他而去了美国,他从美国回到巴黎,去办公室找他,希望他能给介绍个工作,Chloe暗示他曾经背着朋友和她调情,他大方的承认自己结了婚,很幸福,并且没有给Chloe介绍工作,Chloe的出现把他的哲学思考具象化了,这样一个捉摸不定的尤物站在眼前,他乐得和她暧昧一下,喜欢和她一起走在街上(接受别人的误解),同时他也一再的暗示:我们是清白的,男女友谊。Chloe又经历了两次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介绍了工作给Chloe,他们见面更多了,他开始感到危险,他身不由己的说,我们不要上床,这样会破坏了交往。

Chloe则大胆挑衅他:我发现我爱上你了。

他:可我已经结婚了,你接下来是不是让我离开我老婆?

Chloe:不会的,这跟结婚没关系,我只是告诉你一下,我打算生个你的孩子,我喜欢孩子,而且你满足我对孩子他爹的所有要求(高大英俊,蓝眼睛,人也不傻)。

他:这太可怕了。

Chloe:假装爱自己的身边人才可怕。

他:我真的爱我太太,我也爱你,但我不能两个都爱,社会不允许。

Chloe:当然可以两个都爱啊,为什么不能呢?

他:如果这社会接受一夫多妻就好了,我就会觉得正常,但现在这样不正常。

Chloe:如果我告诉你,我看到你妻子和别的男的一起,你是不是会稍微平衡一些呢?

他:可能只是她同事,他不乏追求者。

Chloe笑了。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发生在Chloe小卧室里的对话。侯麦把男人的心思写到家了。

接下来Chloe继续不管不顾的展开她的计划,而他也明白自己心理防线就要崩塌,毕竟面对Chloe这种火辣挑衅的眼神,没几个男人能抵抗到底。终于在另一个约定的午后,他买了植物去Chloe的住处,Chloe正在洗澡,给他打开门,Chloe让他为她擦干身体,他局促不安的看着他意念里抚摸过多次的玉体展现在她面前,就在他终于抵挡不住脱去西装,脱高领羊毛衫时,他想到自己在家把高领提到头上扮演怪兽逗孩子的情景,迅速穿回衣服落荒而逃了。他匆忙逃回办公室,打给太太,确定太太在家匆忙赶回家,他们互相诉说情话,他仍在为险些失去的平凡生活而心跳加速有些失态,他太太显然也感受到他内心的风暴。接下来,一切都将恢复正常,一场酣畅的性爱在等待他们。

也许这部电影的优雅之处就在于Federeck直面了自己的欲念和软弱,并在最后一刻做了一个艰难但果断的抉择,终于一场略微尴尬的风流韵事而不是小男人内心的猥琐。这一点,洪尚秀学到了,洪尚秀的电影往往也会回归风流而不是流于猥琐(即便在《这时对,那时错》里出现短暂的不雅场面)。

作者电影观照出作者内心,而这类电影让人继续看下去靠的是强大的独白对白能力,这一点没几个能做好的导演,那意味深长的独白或者对白,每每让人会心一笑,并强烈的吸引人看下去,侯麦的构图也极其吸引人,哪怕是火车上的路人,逼仄老旧的亭子间,他都拍的那么美。同时,已婚男女可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这是我的第一部侯麦,尽管十几年前就已经买了碟但一直没看,很难想象二十年前的我能欣赏这样的电影。

 5 ) 《午后之爱》:下午三点我要回家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07.html

埃里克·候麦“六个道德故事”最后一部,从序曲到第一部分再到第二部分,一部电影的结构似乎就是候麦道德世界的不同阶段——最终进入了道德最为敏感的婚姻阶段。但是当六部曲最后落幕,为什么没有尾声?是候麦对于情节的故意悬置,还是当婚姻大门打开,候麦认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没完没了的道德困境而取消了某种终结?或者说,回归婚姻回归家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自我欺骗?

结局是有的,弗雷德里克终于在下午回到了家,看到了正在家里的妻子海琳,他坐在妻子身边,海琳说:“我们还从来没有在下午见过面,除了星期天。”而弗雷德里克说:“我讨厌下午,讨厌孤单。”从来都是一个人呆着的下午,终于两个人坐在了一起,这是真正回归家庭的象征?但是海琳却放声大哭起来,她说,不习惯下午,她说,我有话要对你说,她说,冷淡的人是我,她说,五点才有人,我们去卧室吧。

是因为弗雷德里克突然在从没有在一起的下午回来而让海琳感到意外?还是因为弗雷德里克说“因为你那么美,我爱你”而大为感动?海琳的哭泣是掩面的,是低头的,最后甚至要躲进弗雷德里克的怀里——她是不想让他看见自己抑制不住的哭泣,而这种躲避无疑是让她感觉到这个下午是一种奇怪的存在,并非是两个人意外地在一起,而是那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打开,她反而有一种愧疚,甚至有一种羞耻感。

尾声淹没在奇怪的哭泣和对话中,如果从序曲开始,这一场“午后之爱”或许能找出隐藏的线索。“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弗雷德里克是第一人称的“我”,从出门开始,走在街上,进入办公室,开始打字,处理事情,弗雷德里克一直活在独自一人的状态中,所以“我”的在场是一种自白的证明,但是这个自白带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却又带有太强烈的主观性,也正是由于主观性,使得对于婚姻生活的描述总会出现偏差和矛盾,甚至其中有着故意的隐瞒,和对自我行为的辩解。

弗雷德里克喜欢在公交车上看书而不看报,是因为想让自己从眼前的时空中抽离出来;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总是喜欢同时看好几本书,是因为需要一个实在的环境而不是空荡荡的空间;他走在街上喜欢看行色匆匆的人,“我喜欢城市。不倦于跳进人群中,爱人群就像爱大海,像孤独的海盗一样,满足于被潮水带走。”他几乎不吃午餐,当大家午餐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办公室,而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他会在下午三点去吃一点三明治,“别人工作我休息,这是一种自由。”

他希望自己独立在人群中,又说他像爱大海一样爱人群,他说不喜欢空荡荡的感觉,但总是选择餐厅里人最少的下午三点去吃点心,他喜欢跳进人群,却希望被潮水带走而远离他们……这一种矛盾或许正是一个婚后男人的心态,婚姻或者就像街道,“我的所有的意念来自街道。”在那里有妻子海琳有两个儿子还有第三个将要出世的孩子,他的工作和生活几乎都围绕着他们,围绕着这个家,但是他又渴望一个人的自由,看书、观察别人、一个人打字,都是他享受自我时空的写照。所以他在婚姻这个道德世界里却想拥有某种逃离的渴望:“我感觉婚姻包围着我,剥夺了我的权力,我想逃离。”他梦想一种生活,是由最初的爱和最后的爱组成。

最初的爱和最后的爱,似乎都和婚姻的束缚无关,但是在这样的渴望面前,他又不想真的舍弃婚姻,不想成为非道德的存在,所以他自我辩解的一个理由是:街上所有的美女都是妻子的延伸,或者说他把妻子海琳想象成不同的女人,拥抱她就是拥抱所有女人。这是自我欺骗?不如说是一个白日梦,就像弗雷德里克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控制器,只要戴在身上,所有面前的人都会失去自由意志,都会被他的想法和行动所控制。所以在一个人的下午,他想象自己就拥有了这个控制器,无论是忙碌的女人,忧伤的女人,还是孤独的女人,无所事事的女人,甚至和男人在一起的女人,都被他所控制:他可以轻易邀请女人跟自己走,可以让一个男人远离刚刚还挽着手的女人,可以让所有女人都顺着他的想法做事情。“这是一个自私的白日梦。”因为是自私,因为是白日梦,所以理智告诉他,这一切不可能发生——最后一个女人明确地拒绝,便是对他这种自私行为的警告。

白日梦破碎了,弗雷德里克似乎应该回归理智回归家庭,但是这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妥协,内心里他依然在抗拒婚姻带来的约束感。所以当克洛伊真的出现在他面前,这个白日梦又在现实层面上真实发生了。克洛伊刚从美国回来,找到了弗雷德里克的工作地点,她的到来可以说是一种闯入,本来她是弗雷德里克朋友布鲁诺的女朋友,怒鲁诺曾经为她自杀,但是克洛伊却毅然离她而去,而回来之后找到弗雷德里克,竟然说“他们认为我们很般配”,实际上是用主动行为接近弗雷德里克。

克洛伊和弗雷德里克的般配,也许是他们都渴望自由,克洛伊有些放荡不羁,工作不断更换,男友也不断更换,她现在和一个叫索格的男人住在一起,仅仅是因为“没地方住”,而她讨厌那些陷在生活里的人,说他们对生活没有期待,“人是丑陋的,过着丑陋的生活。”在他看来,只有孩子才是可爱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自由的童年里。克洛伊的造访看起来只是朋友之间的重聚,但是在克洛伊的目光中弗雷德里克分明感觉到了一种炙热。之后克洛伊总是来找他,理由不同,还送孩子礼物,弗雷德里克似乎也只是礼貌性地在下午和她喝咖啡聊天。

其实到这个时候弗雷德里克的矛盾开始显露,他一方面和克洛伊保持着距离,是因为他是一个已婚男人,是因为他不能背叛海琳,所以他在海琳面前说她是不安分、冲动的女人,说起了她和布鲁诺的纠葛,说起了她没有稳定工作的现实,极力将她贬低,为的是消除海琳的顾虑。但这也并非是在海琳面前说出的谎言,在和克洛伊频繁见面关系渐渐发展的时候,克洛伊的主动进攻让他越发处在矛盾之中,他们在下午三点出去一起吃点心,他们谈论起曾经的生活,而当克洛伊一个星期没来找他,弗雷德里克竟然有一种焦虑的感觉,这时他才感觉自己想念她了,而在克洛伊出现之后,他的焦虑缓解了,但是爱却滋长了,他对克洛伊说我喜欢你,还吻了她,甚至打破原则向海琳撒谎说自己有工作安排,而其实周三的那个晚上是克洛伊约他一起吃饭,最后当克洛伊留言说取消了约会,弗雷德里克沮丧地回到家,似乎一切的激情都不存在了,内心的声音是:“我想打人。”

而几天之后克洛伊度假回来,他们在一起,弗雷德里克的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强烈,当克洛伊在服装店里换了性感的衣服,弗雷德里克对她说:“我爱的不是裙子,而是你。”而在克洛伊更换了新的公寓之后,他们的关系不断发展,克洛伊说想要和他生一个孩子,“我只为自己。”她不管弗雷德里克如何处理,只想让他成为孩子的父亲;而在他们约会的那个下午,弗雷德里克敲响了门,走进去看见了正在洗澡的克洛伊,他为她擦洗身上的水珠,他抚摸她光滑的身体,他看见她性感地侧身躺在床上,他准备将自己的衣服脱掉,但是当那件套头衫半蒙住头的时候,他朝镜子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他像悟到了什么,重新把衣服穿好,然后拿起外套,没说一句话就打开了门,匆匆走下了螺旋状的楼梯,急忙回到办公室给在家的海琳打了电话,最后在“从来没有下午见过面”的尾声里回到了家。

为什么即将迈进非道德世界的时候,弗雷德里克猛然醒悟?那间套头衫,那个镜子里的自己,似乎都变成了一种警示,他就是在第三个儿子亚历山大出生的时候,将套头衫套在头上逗他,也就是说,他在镜子里看见了一个恪守道德界限的人,在那里他是丈夫是爸爸,所以他必须逃离诱惑逃离欲望。而这也并非是弗雷德里克的醒悟,他和克洛伊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看起来是情感发展的自然状态,因为相遇而唤醒了过去的记忆,因为相处而产生了依恋感,因为相爱而激发了包括欲望在内的情感。但是这一种自由并不属于弗雷德里了,而且他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不自由的人,所以在和克洛伊的交往中,他总是提醒自己自己的身份:在服装店里,克洛伊露出黑色的内衣和隐约可见的裸体,弗德里克抚摸了她,却说到了妻子;在克洛伊租用的公寓里,弗德里克撩起衣服抚摸着她的裸背,却对她说:“我很爱我的妻子。”终于在他抚摸她的裸体真正可能突破道德界限的时候,他把自己拉回到了道德世界里。

“为什么要证明你很爱你妻子?”这是克洛伊曾经问过他的话,而这个疑问也是候麦提出的一个道德主题,一个男人慢慢喜欢了别的女人,他甚至已经进入到了角色中,但是他却在时时防备诱惑,不断证明自己的忠诚,是一种对道德的坚守?还是一种自欺欺人?他和海琳生活在婚姻里,即使这个婚姻让他感觉到约束,想要逃离,他也不可能选择违背自己身份的方式作出选择,所以他在克洛伊面前强调自己爱着妻子,甚至最后拒绝诱惑,并非是虚伪,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但是这种责任在所谓的自由,所谓的爱情面前又是可笑的:既然他需要的是责任和理性,为什么会有白日梦,为什么会想念?

其实克洛伊就是他下午三点的时间,是在被人工作而自己休息的个体时间里,所以他敞开大门,他自由生活,但是这个下午时间是短暂的,甚至只是吃点三明治的调剂时间,他必然要回归到秩序中,回归到众人里,“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便成为他的现实隐喻。但是当弗雷德里克守住自己的责任底线,他又何尝真的是一个对婚姻始终如一的人?何尝是一个真正的道德之士?而他口口声声信任的妻子海琳,是不是真的是他回归的终点?

候麦让弗雷德里克自白,一个“我”仿佛变成了真实记录者,但这显然是一种主观的视角,也就是说当弗雷德里克陷入到欲望和责任的困境中的时候,海琳到底在干嘛?这是一条隐藏的线索,弗雷德里克说他们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几乎不干涉两个人的生活,所以弗雷德里克有了自由的下午三点,至始至终似乎海琳都蒙在鼓里,但是在他进入下午三点的时候,海琳在干嘛?那一次弗雷德里克回家发现海琳购物回来,才知道她也是趁下午三点去商场,“我们差点碰上。”他说。差点碰上,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同时的概念;而那一次两个人买好东西,弗雷德里克想要送海琳回家,海琳说自己可以回家,于是弗雷德里克自己去了办公室;而在和克洛伊约会的时候,弗雷德里克说到自己爱着海琳,克洛伊却对他说:“你总有一天对妻子不忠。”说这句话是因为克洛伊曾经看到海琳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关于这个消息,弗雷德里克只是淡淡地说:“可能只是一个同事。”

很明显,在弗雷德里克进入下午三点的这个时刻的时候,海琳在弗雷德里克之外也进入到自己的下午三点,他们是平行的,他们是独立的,他们各自经历了彼此不知道的故事,所以弗雷德里克的逃离和回家也是海琳的选择,所以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下午两个人回家,完全是一样的命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琳哭泣、抱歉、掩面,不是感动,而是不道德带来的羞辱感——两个人,和所有人可能一样,在道德的表面下经历了痛苦和挣扎,也在下午的时光里选择了回家,“其实,你,和咖啡馆外成千上万的路人没什么差别。”

没有尾声,因为这不是一种个性的问题,而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病症,说谎也好,背叛也罢,自欺欺人也好,没有勇气也罢,当候麦说“午后之爱”,那个下午三点或者真的有一种被忽视的爱存在,但一定不是被允许的爱,而回来即使困难重重即使不再完整,但至少也是一种态度,道德本身具有的虚伪性也许也需要道德来维护。

 6 ) 台词笔记丨午后之爱

(口袋书就是便携,不能怪我们不爱读书啊233是因为不方便啦) 在我结婚后,我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迷人的。在她们最世俗的角色中,我给予他们一种神秘感,那是我曾经几乎全盘拒绝的。我对她们的生活产生好奇,即使她们没教我任何新东西。 我爱城市,乡下和郊区让我沮丧,即使拥挤嘈杂。我永远不倦于跳进人群中,我爱人群就如爱大海,不是为了被吞噬或迷失其中,而是为了就像一个孤独的海盗一样在此遨游,满足于被潮水带着走,然而在它分开或者驱散的时候自己奋力向前游。就像海洋一样,人群让我漫游的头脑神清气爽,几乎我所有的意念都产生于街道,甚至和工作有关的那些。 讨厌下午,害怕下午。午饭。吃了四个小时的午餐还不肯走。我们从没在下午见过面。午后的意义是什么 婚姻的感觉正包围着我,剥夺我的权利,我想逃离。(人们选择结婚的缘由是什么呢 明明不喜欢被束缚)对安静的快乐的渴望,无止境的在我面前延伸,让我沮丧。 当我看到恋人们时,我想他们和他们的将来,多于想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所以我爱城市,人们出现然后消失,你看不到他们老去。让巴黎的街道如此迷人的东西是,女人频繁且稍纵即逝的出现,我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再见到她们,有她们在就够了,冷漠,对其魅力的自信,乐于在我身上测试它的效果,就像我用微微一笑,或者不经意的一眼,来测试我在她们身上的效果一样。我感觉她们的诱人力量并没有为此屈服,这没有让我疏远海琳,完全没有,我对自己说,这些路过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时,我拥抱了所有的女人。 但我也觉得我的生活在流逝,而别人的生活在展开,和我的生活平行而近,它阻止我不要成为其中一部分,不要让这些女人在赶着去做未知的工作,或者在享受未知的快乐途中停下来。我梦想其实我拥有她们的全部。最近,在空闲时我因一个白日梦日益变得清晰和具体而高兴。 一个伴着科幻音乐的推镜头,陷入幻想。 第一部分。克洛伊。 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 每个人都不说真心话。我喜欢被漂亮的人包围。 第二部分 太太生产了。 结了婚的人真矫情。 还是不知道世界电影史作业要怎么写。

 短评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13分钟前
  • 苗儿
  • 还行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1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最后一部。与慕德家一夜 女收藏家 克莱尔之膝同样讲了中年男人在道德与情欲间摇摆不定的故事。电影感的削弱以及生活况味的自然展现无疑是侯麦特色 亦是我最爱他之处 本片依然如此。至此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刷完 最爱克莱尔之膝。

20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力荐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25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克莱尔的膝盖》之后,侯麦还能拍出什么呢?他的道德悬疑曾经只是女人柳暗花明的陷阱,这如今在他炉火纯青、如入化境的隐身术中渺无影踪。他还能给我们惊喜吗?侯麦的选择是始料未及的,我们从未在之前的故事里这样不带防备地直视阴谋:主角在序幕中就毫不避讳地幻想与陌生女人的幽会。我们与阴谋捉迷藏,这是希区柯克电影;而当我们在阴谋面前无处躲藏时,这便是库布里克。侯麦拍摄了一部《大开眼戒》的预告片,道德故事的终点、这在道德两级滑动得最为剧烈的电影,却恰恰瓦解了道德,走向了它的反面:欲望。这正是最好的结局,电影违背自己赖以生存的语法,让精巧阁楼轰然倒塌。侯麦一路艰难跋涉到达的终点便是这里:他不再让自己的人物看上去像个衣冠楚楚的罪人,而像个衣冠楚楚、却满怀悲伤的怪物,他竭尽全力守住人的底线,却不可能如愿。

26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30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老公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35分钟前
  • ᴍ ᴀ я ʟ ᴇ ɴ ᴇ
  • 推荐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3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4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4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50分钟前
  • Eco
  • 推荐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51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52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5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57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1小时前
  • 明鑫
  • 还行

午后处在一种饱暖的状态,好似对妻子的爱无法更近一步(怀孕象征夫妻新的障碍),因此思起淫欲。从序曲开始就可以注意“衣服”这个时刻高亮在场的客体:买衣服体现男主性格;幻想与不同衣服女性约会;保姆和克洛伊都曾脱下衣服;花色和样式各异的衣服(能指)也承载着留恋花丛的所指。套头衫用得好。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