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人1995

HD

主演:艾曼纽·贝阿,丹尼尔·奥特伊,加布里埃尔·巴里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德语,英语,俄年份:199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2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3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4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5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6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3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4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5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6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7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8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19法国女人199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国女人199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身材性感长相美艳的珍娜(艾曼纽·贝阿 Emmanuelle Béart 饰)是周遭邻里公认的美女,然而,在和身为军人的丈夫路易(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 饰)结婚没多久,战争便爆发了,为了保护国家,路易义不容辞地踏上了征程,留得珍娜一人独守空闺,时间久了,寂寞难耐的珍娜同一位名叫马西亚(加布里埃尔·巴里利 Gabriel Barylli 饰)的英俊男子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   战争结束之后,路易回到了珍娜身边,大度的他原谅的珍娜的出轨,并和她一同搬往了远离是非之地,企图重新回归平静的生活。然而,正当两人的感情重新热烈燃烧之时,战争的再度降临和情人的意外回归将这个家庭又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无边无界爱的就是你2014宝葫芦的秘密大汉天子2永远的母亲女大法官金斯伯格咖啡桌幽灵女孩六个姬友一台戏第一季目击证人第一季好孕测验明天整个世界黄河古镇我为楼狂模仿章鱼美好的一天2015意大利花园红色小提琴伏击没有爱趟过女人河的男人姊妹劫老鹰抓小鸡合宿24号房剑指高分风云九州2逃生摩天楼别巡检3我爱天上人间玩命剧组约翰・多伊阳光先生地狱男爵英语成成烽火之浴血奋战母与子(爱在你左右)贾斯廷愈墮落愈英雄浪漫风暴危机胃我想去那里邻家女孩(2007)候补男友最后的夫人世界奇妙物语 2013年春之特别篇

 长篇影评

 1 ) 一生的爱都给你

法国人天性浪漫,性与爱自自然然。至少在电影上,从侯麦导演的作品开始,看上去都是美好而纯真的。在他们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念里,爱情和性欲所具有的重要性先于爱国主义、宗教和政治信仰。法国电影多具有纯碎文艺片的气质。性爱是跨越不过的主题。男女主角在里面赤身裸体,自信、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优美的胴体,法国人的性与爱,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与他们的人生密不可分的,也是很自然的。
从这点去看,看法国的文艺片是一件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感受。

至少在我看《冬天的心》、《一生的爱都给你》的时候感觉如此。
这两部片子都不去刻意地探索一个道德伦理,不去试图揭示性、婚姻、道德之间的关系。它们不提供太多的哲学性思考的东西,拷问的时刻不多。它们只是在你眼前打开一副画卷,缓缓展示,不发一言。
抒情、优美的情色镜像并不是我喜欢这种文艺片的主因,尽管画面确实很美,展现的方式很自然。婚姻与婚外恋、忠诚与背叛、欲望与诱惑、道德的束缚与自由的欲望的冲突在电影里并不特别激烈,情节往往很简单。然而,正是导演这样始终如一克制、平静地慢慢叙述,没有带着情绪的倾斜,没有刻意地维护,没有任何的指责(即便通过演员的口里说出的话亦是含蓄,点到为止),反而提供了更多的不同角度让观众看到生活的不同面。这一点“客观”正是我喜欢看法国文艺片的原因。他们愿意维护人性天性里的特别爱自由,特别多样性的客观,他们选择自由地交流,坦诚的面对。

让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部电影:《一生的爱都给你》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主演:丹尼尔•奥图耶 Daniel Auteuil
艾曼纽•贝阿 Emmanuelle Béart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故事情节很简单。
让娜与路易结识于某年的圣诞节。路易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在让娜的怀里。
次年,让娜与路易结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保家卫国,路易义不容辞地踏上战场,与独守空闺的一别五年。
守不住寂寞的让娜“出轨”了。大度的路易原谅了她,两人重新开始,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不久,战争再度爆发,路易再次出征。与让娜发生感情的是一位德国军官,平静地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婚外情打破了秩序。远离是非之地,不行。搬离,接受新的任命,也不行。风雨飘摇的家庭被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惩罚,路易用不断出征的方式离开让娜。德国军官在煎熬中终于离开了让娜,因病去世。一个月后,让娜亦因病去世,在那一年的圣诞节。
二十年后,导演拍了这部电影,以此纪念他的母亲。

先不谈演员(贝阿和奥图耶是我最喜欢的法国演员)。
偶然是生活里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有多少的偶然,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才能遇到、碰面,并且走在一起,产生关联?太难了。尤其是那种灵肉完全结合,交缠,融为一体的那种情感。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恰恰就在其微妙之处。千丝万缕,那一点小心思不断地在一次又一次的偶然中被发酵,升腾,或者毁灭。在现实的生活里,所有人的情感是那样的隐秘。不堪忍受的平庸、极其无聊的重复性的日复一日和对未知的永远的持续性的怀疑与“担忧”。为何要看电影?为何要看书?为何有这样多的动人的音乐、伟大的艺术作品频繁的不断产生?当一种或多种非常隐秘的情感无法完全倾泻,当我们自始而终感到孤独的时候,以上,便是能在某个时刻引起共鸣或令人信服的瞬间,尽管不代表着完全认同。以上,至少,它展示了另外一种真实的面貌:我们是自己激情、生理状况与生物现象的囚徒。不管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与几千年前的情况没有什么两样。同时,我们也许也是所有复杂且经常是相对的分界的囚徒……我们不断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但又永远为自己的激情与感觉所禁锢。自由自在人心。是不是真的这样?

关于战争。
保家卫国、使命感而产生的杀戮、领域争夺是最大化的激发男性雄性荷尔蒙的场地。荡气回肠的爱情多产生于女性的长久的等待或极大化的把自己奉献出去的少数时候。
男人要上战场,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一种不能被推托的使命感决定。
女人呢。从古至今,女人大概最需要的还是归宿感。即一个安全的港湾,有人呵护、疼爱,一个家庭,一份柔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期,当一个女人没有了男人的庇护,尤其是这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情感细腻的女人,她又如何支撑下去?
“对不起,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只有这样的关系才使我有活下去继续等待的勇气。”
让娜说。
路易沉默。转身离开。
平静的湖面,路易独自在那里游泳,更多的时候潜入湖底的最深处,不管让娜在岸上如何呼喊他上来。他们一家人在湖边另一个地方野炊。
三个小时后,路易上来了。
“我希望你可以去和让娜说一声对不起。”路易对他的嫂子说。因为在过去的五年里,他的嫂子不止一次地鄙视过让娜的行为。
“我们只是想维护你,我们爱你。”嫂子说。
“可是,我爱的是让娜。”路易说完,转身去找让娜。

路易是真的爱让娜。
镜头一:
“过来,让我看看裙子。”他温柔的站在桌前,含笑的看着站在台上的让娜。
“是这样吗?”让娜调皮的把裙子从小腿位置拉到大腿上。“这样可以吗?”
“不,不,不。”路易笑。“你站着。不要动。”
他不许让娜的美貌“过于外露,过于张扬”。找来针线和剪刀。裙裾挽起一些,刚好到了膝盖,可以露出让娜的美丽的小腿的线条。“这样。我给你缝一下。”路易开始动手。
他抱着让娜,脸埋进去。娶她的那一日,附耳在旁,悄声的说句什么,让娜仰头粲然一笑,多么快乐,多么迷人。日子可以好好过下去了。
镜头二:
“让娜,你不要走。我们可以过下去的。”在古城,路易折身返回,寻找落下的让娜。
“不。我决定了。八天了。这八天的时间他一直在这里,是我让他来的,无数次,我想告诉你。我什么都不要了,我要和他走。”
“我不能让你走。”路易抱着让娜,试图挽留。
冲出来的德国军官与他纠缠在一起,滚到在地上。满腔的怒火再也忍不住,想起一次又一次的隐忍,温热的床留下的他俩的余温,他再也按奈不住自己的屈辱,一次次的挥起拳头。
镜头三:
抱着让娜遗物的路易走过当年两人初次认识,一见钟情的广场,在那里坐下。打开了遗物。褪色的军用书包,里面一个小木盒,搁置着一份报纸。简单的讣告:年轻企业家XXX因病忽然去世。
导演在最后的镜头很克制。没有再渲泄什么。
他只是让路易起身,抱着木盒独自地往前走。
最后一句画外音是:路易意识到让娜有可能是为了爱情而死。

让娜爱路易吗?
曾经吧。如果不是路易一次次地奔赴战场的话。
她是一个内心极其脆弱,情感却过于丰沛的女人。比起大部分的处在那个时代的女人,她选择了恰恰可以产生悲剧的本质:忠诚的去面对内心的欲望与情感的软弱,但是并没有能力协调与处理它们的矛盾挣扎。主流的价值观与内心的自我交叉冲突,最终使她走向绝路。她需要的是安稳的生活,是小家庭的日常喜乐,承受不了离别和面对未知恐惧的痛苦。或者这么说,她没有能力独自忍耐和等待,她需要的是安定。她无法“清空”对立世界的内容,限制它,置之于死地,正如她无法填充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的那种不确定。人一旦被禁锢于孤独之中,迷失了坐标,又无法找到适当的方法安抚自己的内心,亦无法选择新的坐标,获取人生的方向——她无法离开路易,内疚使然,主流价值观与舆论压得她很死。同时,离开意味着失去三个孩子,在漫长的丈夫一次次出征的日子,无数个白天与夜晚,独立抚养着这三个孩子,他们是她唯一的信念,因为能够在极度痛苦中任性地放任着自己的情欲,直到遇到了真正的真爱:德国军官。

让娜爱德国军官吗?
非常肯定。
拒绝,逃离,无能为力。
门外的灯光从缝隙中透进,她的颤栗的饱满的红唇在黑暗中发抖,脸庞红润的她此时最美。她真的是爱他。黑暗中握着拳头塞进嘴里的痛苦和压抑,多痛都没办法,三个孩子给路易的家人抱走了,她知道自己这辈子不能再与德国军官一起离开。
她真的是爱他。
“不要离开我。求你。”她抱着他,更紧地抱着他。如婴儿失去自己的母亲。最后的一点安全感。
她真的是爱他。
“让娜,我不再找你了。”德国军官在路上截住她。
“我不想老是分别和等待。痛苦几个星期换来一天的幸福。”
“我不愿意这样,永远承受孤独。”
“我等了你好长,好长的时间。我想有个孩子。”
“我爱你,让娜。可你不会回头。就这么简单。无话可说。”
“你带着孩子离我远去,我看着你的背影。然后离开。就这么简单。”
“太简单了。只要有想象力。”
让娜死死的看着他。眼眶通红,眼泪忍住,又滑落。“走吧,我们回家吧。”她牵着最小的儿子的手,离开了他。
不久。德国军官去世。一个月后,让娜去世,医生查不出任何病因。

对不起。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去叙述这几个片段。
爱是什么。路易爱让娜。因为爱,无法释怀,折磨让娜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折磨自己。不能再次原谅的时候是无法掩盖内心巨大的痛苦。直到终于确认让娜的爱情归宿。
德国军官是真爱让娜。是这个美丽的女人让他流浪多年的心愿意被锁住,承载。他愿意承担,亦愿意放手,都是爱。

看这种文艺片,包括同样是“让娜和路易(在现实生活里,他们曾经是夫妻)”主演的《冬天的心》。我常询问自己一个问题:爱有多种形式,表达方式各异,然而,爱的本质实际上知向的最终只有一点:身心结合的契合度。不论贫富,甚至与外形无关,完全是一种看不见的致命的吸引力无形中扯近了两个原来陌生的人。是这样的吗?
动乱的年代谈爱情是奢谈。生活温饱与平安放在了首位。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却从来不缺少那种真正的荡气回肠、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生离别,死相守。人对了,感觉对了,缘份对了,时间却不对,大家忙着躲难,忙着抵达平安之地。
和平年代的爱情来得似乎又过于随意。
一见钟情是爱情?激起火花是爱情?感觉特别的时候是因为爱情来到了身边?太容易了,触手可及,不需要生离死别,甚至不需要付出、忍耐与等待,感觉对了爱情就来了?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是生活里最高和最好的善。我们感性,有感情,且感情充沛,丰富,发达……在不经意中感情如果与爱情混淆在一起,我们分辨不清,总是觉得这是一样。快乐,纯碎的感官的快乐使我们误以为真:这是幸福。幸福的背后来自爱情。

真的不想批判。甚至评判。
人性的软弱,无能为力的那些时刻,特别脆弱的瞬间,风筝里的那一根绳,扯一下,拽一下回来,现实中,就回去了。
电影之所以让我痴迷,艺术的世界,文学的作品总使我流连其中,是因为这些都是可以被允许发生,却从来不忍发生在自己周围,身上的真实。人性参与到生活里,参与了各种可能性欲望与梦想掺杂,隐身其中,试图混淆。阴阳两面,光明与阴暗,投射的影子有长有短。又是两面,另一种可能性。它们确实存在。存在凡人的生活,隐匿其中,盖头换不了面。
让娜的性感的个体化敏感来自系住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的那根细线。她身上的性感与敏感也是自己的身体灵魂克服自己身体的欠然我在的热情本身。她有过强烈的欲爱,却在后来不愿再与自己不爱的男人有身体的交集。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去看,很容易划分到界限之外;从爱的角度来看,却是因为爱,最终抑制了虚妄的欲望,无止境地浮沉,有了承接之点。

最后特别想从一位女性的角度谈谈自身对爱情与婚外情的看法。
爱情并不局限于在婚姻内外产生。与时间长短无关,与形式无关,爱情更多的就是一种互相自然而然走近,并彼此愿意接纳、承受、给予对方的一种很稳定的感情付出。从这点上来看,我不认为婚内的感情就完全是真正的爱情,婚外的感情就是欲望使然。在爱情的本质上,只有当事人,且在多年后回望才能明了的一种感觉。
爱情在不一样的阶段确实会产生变化。人会成长。爱情也是。要么止步,要么分裂,一定会发生变化。同步的可能性很大,却并非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同步,双方的维系和努力地不断改变自己很重要。不能改变自己而去与对方相处的感情很容易变为激情而失去。
电影与人生有一个联结。一个看不见的思想交流穿透其中。爱情也是。爱情首选需要一种真正的交流,不仅仅是身体的欲望的强烈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契合度与需要。这种需要是倾诉或者交流,也就是沟通的联结点。
直到今天,我看不透自己的“感情。”如我所言,在每一个阶段,人的需求和认知不一样,接纳度、包容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就目前而言,爱情也许是舒服、自在,两相守,相知与信任——一种很踏实的安全的温暖的感觉。这就是我的爱情需求。

 2 ) 爱是她的生命

她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震撼人心的美,洋溢法式激情。真实面对自己的感情,无论是极尽窒息,还是在阳光里散布芬芳……

 3 ) 你说你要为爱而死



         初看影片却有大把不解,但事后回想,自己竟与让娜是同一类人。
         哪一类人?敢爱敢恨,偏执而又疯狂,敢于抛下一切,背负骂名,只为追寻渺茫的希望。
         让娜无疑是美的,高挑的身材,精致的面庞,泪水盈盈的目光。法国女人的多情,只需她一个眼神便足以诠释。




         路易从德国回来的时候,与让娜重聚,让娜解释自己的浪荡。她说,男人们垂涎她的美貌。她满足他们的渴望,也是满足自己的虚荣——这让她有活下去的价值,让她在无尽战争岁月的惶惶中有继续的希望。说罢,让娜扭过头去,落下不知如何解释为好的泪水。




         让娜要随德国情人远去,要带着她和路易的孩子远去。母亲万般劝阻,让娜淡淡地说,她已准备好,这是她的人生。影片进行到这里,我想,或许让娜就是我的理想。人生只有一次,为自己而活,去追逐真正的爱情,无论将失去什么。她始终是自由的。可是,她有温柔的软肋——她是一个母亲,无法抛却自己的孩子——她还是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我曾想过让娜究竟爱谁,是始终不提离婚的路易,还是去法国找她的德国情人。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幼稚,她离不开这两个男人。记得路易从越南回来的一幕,让娜去机场接他,她疯狂地穿过人群,直接冲到跑道,赖在路易怀里拼命亲吻他;她也为了那个德国男人,用石块把路易伤得奄奄一息,几近丧命。



        她爱他们,他们也爱她。可是,一个身为军人,无法给予让娜安稳与陪伴,让她一个人面对孤独的生活;另一个经不起希望渺茫的等待,不愿用几天的痛苦换一天的幸福。或许这就是命运。路易和德国男人,都是命运。



        让娜在影片最后意外地死去,为了德国情人与他们的爱死去。自此,我不由得想起马尔克斯那句“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大概是2015年6月

 4 ) 在战争面前一个女人无力又不懈的抗争

不确定是否看懂。都说美国电影谈论伦理而欧洲电影讲述哲学,于是总觉得仅停留在爱情与家庭的天平面前评价女主的对与错是对电影的浅读。

女主母亲说,男人挑起战争缔造和平,女人只能默默承受。男主的信中说,战区的孩子们冲到士兵怀里,却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是敌是友。一个美丽善良却脆弱的女人,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可以时刻相依的人和一种稳定平静的生活,但在战争面前,在志在四方的丈夫面前,这样的愿望变成一种奢求。所以,面对一个总是离他而去的丈夫和一个总是迎着他而来情人(风雪之夜临产赶去医院的桥段,是个隐喻,一个是因为和战争分不开的因素无法陪在她身边的丈夫,一个是在她最痛苦的时候主动握住她手的人,这样的对比开启了后面的故事)不管结局如何,她的内心其实已有选择。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三角关系的伦理故事,这是一个在战争面前一个女人无力又不懈的抗争。

影评的结尾,男主怀抱女主遗物,默默走过他们初识的地方,那里有大理石台阶,有金色的大门,有灿烂的阳光。开始的时候,即使战争的炮火已在远处回响,可是那个婚礼的下午,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美好。

 5 ) 一生的爱都给你

一生的爱都给你

伽蓝 Apr.14, 2007 22:46  于深圳景田

Apr.14, 2007 22:46

   我处在一种震惊中。

   我知道,过阵子,我能解决这种震惊带来的疑惑。我还会明了,但我现在处在“进行中”式。

   很多天, 我一直想重看这部片子,但很多事情是这样,不到那个关头,或者没有到一个恰当的时候,它只是脑中的一个念头。一直滋生到足够的程度,正好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于是——上帝又打了一个响指,它就诞生了,念头变成了实际行动。

   刚才我一直在看《沉默的羔羊》三部曲,到了红龙了,前面的汉尼拔因为那个震惊的事情几乎没看,当我说完话回到我的椅子上时,我在考虑是继续看红龙,还是换《 Une Femme Francaise 》。

   这种震惊是突然明白原来一个人一直在骗你。

   碟放在了dvd光驱里,没看。2点多去睡觉了。
 

Apr.16, 2007 1:02

   我一边在听《天堂电影院》和《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找了一些我喜欢的段,这些天陆续记谱下来,准备弹。今晚练琴手指头很顺,练了一个星期的哈农还是很有效的,我近乎迷信哈农。数年不碰琴,没有哈农手指头都在跌跌爬爬。去找小巴赫,结果好几年没开的书橱里翻出了很多东西,一盒还没开启的可写胶带,这是SAM'S刚开的时候的东西,那时有很多新鲜的好玩东西,这是其中一样,买了十来年都忘了还存了一盒。过些天送给你。

   还有房子装修时整整一包的设计稿、效果图,没看,又放回去了。这个东西要等几十年后来看。成了一个老妇人,捧了图去对照现实中已经变化的一切。

   居然找出了87年买的车尔尼849,还有几本保存了很多年,那时在南京买的外文版琴谱。我翻出来,放在琴凳里。准备开始练。

   我一直想去找你,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幻觉里。现在,我听着简简单单的音乐,心里想不了吧,不了吧。

   反复地在放这几首,听熟了后就可以记下来,然后去弹。
 

Apr.16, 2007 12:54

   老爸兴致勃勃地跑过来说,隔壁的小鸟孵出来了。我抓了相机过去一听,真的是小鸟叫,稚气得不行的肆无忌惮。没敢去拍,怕吓到它们。给bbc他们发了信息,很开心。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点点小事情,可以让阳光变得明媚了很多。如果你在,如果你在,我们会一起去看,我们4个,就象以前说的,bbc家是餐厅,我们家是游乐场,将来有一天把中间的隔墙打通,我们可以放一张台球桌和乒乓球桌,还可以一张大大的镖盘……

   过去的呓语已经不作数,好邻居但还一直在。新生的小鸟新生的生命是多么让人憧憬啊,或者是新的希望新的向往,有些东西不会变,真的,孩子,相信我,永远不会。当你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妇人,在摇曳错落的光影里,你看到的还是这些,曾经的这些。

   耳边不断地鸟叫,两个大鸟忙死了,真是幸福:)

   前晚王姐的电话还说到这个问题,也许现在不是爱了,是亲情。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是爱。我要想想。

 

   小鸟叫得好像要把心都扯过去。我忍不住过去看,小鸟听到我的声音,不停地动,张望,我看不到它们,窝很高,在竹子上面。bbc他们下午回来,看他们的鸟。
 

Apr.18, 2007 22:25

   两只大鸟把小鸟衔走了。老爸昨天就发现,今早去一看,果真离开了。

   晚上回来,看完《红龙》,我在准备开始早晨中断的工作。一会儿,我想,看这部片子吧。否则这篇永远写不完。

   这部片子的情节一直记得很清楚,甚至一些表情和对白。这种记得并不是完完整整的一个映象,而是一种模糊记忆,那种感觉,那种各种滋味揉合在一起的触觉。我一直觉得这个导演很厉害,虽然从来没去搜索过,也一直没搞懂标题中的“你”是指剧情中的哪个人物,只是一直被感动。如果当时这个“你”有所指的话,我想指的是珍娜对那个男人的爱,当报纸上那个男人去世的消息登出的时候,珍娜也随之死去。

   第一个被触动的镜头就是老人赶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但突然犯病,躺在了珍娜的腿上休息。珍娜柔和并坚持让老人休息,于是路易爱上了她。

   战后,路易回来了,在昏暗灯光萨克斯悠扬的小酒吧里,路易对前来的珍娜说,“五年来我一直盼望这一刻,有段时间担心再面对你时,怕自己对爱已经毫无感觉。”

   随后的一个镜头让我一直如若梦中。是路易在水中,周围有水草在摇曳。这很象《没有天空的城市》(underground)里的感觉。后一部一直让我惊叹不已。不过没有勇气再看。有时候,我很理解人需要一个地方,去想象,借换,暂时的游遁,水中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是很男人想得到的地方。尤其象路易这种男人。

   有个朋友上来,问我他跟他的gf出现问题了,怎么办?跟他谈完后,我继续看片子。

   一个老德国人,路易这么说他的事情:“大战炮轰时,他照样每晚演出,其他演员虽然怕,还是跟着上台,观众也是每晚捧场,因此大家就更有信心,以为不会发生不幸的事。有一天,真的炸到剧院,正中央,观众席,几乎全死光了,从此再没看他上过台。”看过好些战争时候的片子,都描写这样的一些人,继续做自己的事,继续以前的状态,虽然现实改变了,但总要让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期望。昨天有朋友说我现在文字里把自己藏得太深,老拿电影音乐的来隐讳。但我现在只是年龄越来越大,明白的事理越来越多罢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讷言。一段话,反复的咀嚼,就越来越多的人生意味在里面,很多时候,不消说了。不知道看的人是不是能一样的感受。

   看完了上半部。0:49了。远方的人,你在哪里?
 

Apr.20, 2007 21:13

   看完了。

   我没有再找你。三年未见的喜悦冲淡了一切,我甚至以为你回来了。

   这个片子要说什么?有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故事,一个纪念。我看远处反复闪烁着的蓝色的霓虹灯,感伤。
 

Apr.26, 2007 3:41

   她说,那时你睡得很少,还发低烧,每天。你总是开心和热情的样子,大家都喜欢你。

   认识你之前我就在路上见过你。当时很热的天,你穿着长袖,2条辫子,推个自行车。

   公司附近,印象很深。

   

   她掉线了。

   远方的人,你在哪里?
 



 

 

 
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7/loveforyou.htm

 6 ) 死于爱情

    很简单朴实得几乎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电影名字《一个法国女人》,翻译过来的有很煽情的《一生的爱都给你》,就像《麦迪逊县的桥》翻译过来就成了《廊桥遗梦》一样,在制造意境想入非非上面,汉语确实是无敌的。

    电影始于二战前的法国,艾曼纽·贝阿扮演的美丽情感丰富的法国女人让娜,与军人路易相遇相爱而结婚,新婚后二战爆发,路易上战场,一去五年。五年中,生活在孤独恐惧中的让娜与不同的男人发生关系,路易回来时她正与路易在战俘营的战友同居。她请求丈夫的原谅,承认自己的脆弱,并且说她不爱那些人,她只是需要情感抚慰,以让自己能有勇气活下去,等着丈夫活着回来。路易深爱她,经过痛苦的挣扎,选择了宽容。作为占领军军官,路易一家迁往柏林,住在一个德国音乐家的房子里,过起了让娜渴望的短暂的一家人相守的平静生活。

    音乐家的儿子阿尔努暗恋着让娜,珍惜得来不易的平静家庭生活,让娜拒绝了。路易再度出征印度,个人的幸福要给时代的动荡让路,让娜泪流满面不敢在家人面前看着路易离开,而此时音乐家去世,阿尔努一个人守在死亡的父亲身边。两个孤独伤心的人激情终于爆发,在逐渐交往中相爱,并且筹划着私奔。当让娜和孩子们收拾好行李等着阿尔努来接他们时,路易的兄弟先到,接走了孩子们。伤心欲绝的让娜听着阿尔努拼命地敲门,听着他离开,一个人在房间里咬着拳头哭泣,她还不能做到舍弃孩子们奔向爱情,只有在痛苦中挣扎。

    两年后,路易归来,她欢欣深情地迎向丈夫,相信她是爱路易的,但这分离侵蚀了爱情,阿尔努才是她的真爱。为了能让一家人在一起,她说服丈夫去了叙利亚,而不再是动荡的印度,但她渴望已久的平静生活也无法抵挡爱情。阿尔努来到大马士革,他要带她一起走。盛怒的路易没命地打阿尔努,人在突如其来的背叛面前很难保持理性,无法自控。(就像理查·基尔在Unfaithful中扮演的丈夫,在妻子情人的房间,坐在妻子刚刚离开的尚有他们体温的凌乱的床上,手中拿着他送给妻子的水晶球,而被妻子拿来送给了情人,这种绝望痛苦击倒了他,他拿着水晶球砸向了妻子的情人,酿成悲剧。)让娜扯不开丈夫,拿石头击向了他的背部,路易倒下了,这二击几乎让他瘫痪。当然这次又走不成了。

    路易无法原谅让娜,伤势痊愈的他选择了自我放逐,主动要求去印度支那战场,相当于抛弃了让娜。阿尔努依然等着让娜,但路易在回信中对让娜的离婚要求只字未提,以此来惩罚她。这时的安娜完全可以跟着阿尔努走了,但她没有,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是种种说不清的隐秘情绪,她选择了和路易维持一个表面的完整家庭。阿尔努只有看着让娜的背影无奈地离开,他们再也没有联系。


    路易总是长久地离开,偶尔回来。让娜在孤独地等待中有不同的男人。直到有一天死去。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阿尔努的讣告,一周后也死去,医生尚不知病因。路易在医院拿到她的遗物,包里有那张刊登了阿尔努死讯的报纸。他想她可能死于爱情。路易是理解让娜的,但他没有给爱一条生路,很多人都难做到,一个人的爱情美酒或许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所以才有这些故事。

    她一定是死于爱情,一生的爱都给你,那些辗转于不同男人的情欲,不过是为了确认这爱。

    一部比较平常的言情片,因着演员出色的演绎,成为经典。

 短评

不确定是否看懂。都说美国电影谈论伦理而欧洲电影讲述哲学,于是总觉得仅停留在爱情与家庭的天平面前评价女主的对与错是对电影的浅读。女主母亲说,男人挑起战争缔造和平,女人只能默默承受。男主的信中说,战区的孩子们冲到士兵怀里,却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是敌是友。其他见影评。

8分钟前
  • dbhk
  • 还行

这女人一直处于彷徨状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完全是知道他俩有十年的感情才看的这片,哎真可惜。。我好像不那么烦丹尼尔了

10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女人的一生,经得起多少等待?法国电影总有种特殊的浪漫气质,我估计法国女演员对这有很大的功劳,艾曼妞·贝阿的天使脸蛋,总能勾起男人们心底的欲望。导演和演员都相当出色,这种关于爱与欲的片子法国人的表达就是那么直白奔放,不象东方人那么隐忍,可这是所谓的民族性格差异。片子荣膺当年的恺撒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总是偏爱这种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片子,而用的恰好是法国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就好比西班牙的戈雅奖总是偏爱那种性爱和情节荒诞曲折的阿莫多瓦式片子一样,这就是法国电影的标签:女人,爱情,奔放。

14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推荐

法国女人的气质都是极好的,有来自内心的柔情也有外表的美丽,充满魅力,心都被她牵动着。剧情其实很俗套,女主反反复复地不停地出轨,在孩子们面前也丝毫不掩饰对婚姻与家庭生活的无奈与烦躁,愈是无法放弃,愈是难以逃离,愈是内心里纠葛斗争,挣扎于家庭与爱情,情感纵使美妙,却也无法显得真实。

16分钟前
  • y蓝色的梦境
  • 推荐

高美貌低情商的女人容易犯水性杨花,而男女之间的分合就像政治团体一样,分分合合讲不清道理。ps我觉得这片子绝逼适合征兵的适合给新兵蛋子们集体观看。

19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6/10。丈夫不断选择前线是对妻子不忠的惩罚,一个水平机位呈现的封闭空间中妻子以近景被挡在套房外,她距离套房内丈夫逗孩子玩的亲密生活十分遥远更像个陌生人,而她对德国实业家的爱超越一切国家忠诚和海誓山盟,热情似火的时候如银幕梦露般红裙狂舞,又因背负太多只能冷眼相对心中爱,难免精神之死。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和祖与占一样,暂时不能理解的感情观。就不废话EB的美了,尤物~

22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青春错眼,爱欲横陈,都抗不过死亡作为的收稍。不说也罢。

2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结尾又卡碟,疯特!

24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高潮之后她的嘴唇止不住颤抖,镜头对足那一张脸,带着忧伤,这一细节真是印在我心上了

2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视角有点外国味,不像纯法国片...Emmanuelle Béart的脸实在是太美了,尤其是嘴唇。

27分钟前
  • dingmumu
  • 推荐

抛开什么爱啊爱啊矫柔造作之下你就是一个婊子(一直想说你明明很难看的五官凑起来还挺好看)

29分钟前
  • 了花
  • 较差

看时间,贝阿和奥图大概拍完这个没多久就分手了?

30分钟前
  • \t^h/
  • 还行

“我以前一直觉得孤独是一种力量。但是认识了你之后我不再害怕承诺,你成了我的力量。”《初夏荷花》里有句话,叫““你愿意为我抛家弃子吗?”比“你愿意嫁(娶)我吗?”更具吸引力和神圣性,可以同样站在圣坛前庄严回答的。 ”

31分钟前
  • 少女废柴
  • 推荐

20岁的贝阿最美在甘泉村,30岁的贝阿最美在红衣中翩翩起舞,40岁的贝阿最美在散下金色短发对视自己女主人的那一刹那。。。

32分钟前
  • NY20120706
  • 推荐

艾曼纽·贝阿 整个人就是诠释了那种不羁的愛也是最合适的人选:她的美感纯粹是对每个时期不同年龄段的男人(男生)的一种折磨,喜欢她的表演,喜欢看她主演的电影。【2021-4-4网盘下载再看】

3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regis wargnier,1995。这是贝阿一个人的电影。她抬起眼睛,直视着你,她穿着红色的裙子,发狂似的甩起头发,她因为爱情郁郁而死。她爱自己胜过一切,她真真切切知道为自己活着。痴迷于贝阿的美,还没回过神,如此起起伏伏地一生就过去了。也只有法国电影,能够将演绎爱情的痴狂赋予女性。

38分钟前
  • mayfog
  • 力荐

这样绝色的尤物就该活得这般任性。

41分钟前
  • 高玉宝
  • 推荐

就靠艾曼纽的颜拯救了。这么狗血不得让侯麦拍?专属题材。指望着“法国女人”意指战时法国这个寂寞忧郁动荡无归属的国家,女主的所作所为便有所谓,然而真的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绿帽侠几个傻子的故事,无法理解。床戏好评。

42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沉浸在贝阿的美色当中,战争导致丈夫的缺席,脆弱美艳的人妻难以抵挡他人的爱慕,有了真爱又难以离开家庭孩子,最后两边都难以照顾,凋零而死。

43分钟前
  • 红色清凉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