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三个老爸的护花之旅罪犯联盟 第二季蓝顶会所梦游小人国福尔摩斯历险记第二季深海迷情黄河在咆哮花村机器战警2红胡子 (上)试验2014远古的性比利时小天后安琪儿:成名之路她的马拉松朝九晚五凶逃神探大战谋爱上瘾第二季匹田先生,恭喜你太太怀孕了仇连环 仇連環我是特种兵情定爱琴海姬芮魔盗同盟兄弟们上革命前夕驱使杀戮屠杀公园芳香之城传奇相似者寡居的一年阿诺德·勋伯格电影配乐介绍话事人那年同学之初恋时光超能联盟糖爹先生常在你左右(国语版)伸冤记S4侠降魔记82家房客英国式丑闻终极斗士3:赎罪大团圆1969

 长篇影评

 1 ) 来自遥远大陆的召唤

那年他23岁,是阿根廷一个体面家庭的孩子,即将拿到文凭的医学院学生,美丽姑娘看他的眼睛带着微笑,不会跳舞的他总会躲在一边……然而,平凡而温情的生活却按捺不住青春无名的躁动。终于有一天两个死党欢呼着跳上一辆破旧的诺顿500摩托驶向遥远的国度。道路蜿蜒而去,老摩托搭载着不羁的梦想在不断变换的背景画面中飞驰,青春自由的辙迹如同广袤天空下恣意挥洒的笔触,燃烧着奔放的热情……

《摩托日记》,一个无法用“旅行”和“友谊”概括的电影。1951年12月,年轻的格瓦拉与挚友阿尔贝托•格兰纳多从阿根廷出发,计划沿南美东海岸,经智利抵达南美最南端后沿安第斯山脉向北,最终到达最北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遥远而漫长的行程历时8个月行程近两万公里,穿越数不清的村镇、荒野与高山。上路伊始美好得令人担忧的旅程,终于因为一次次摔打而导致的摩托车报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为庆贺好友30岁生日的梦想之旅渐渐变成了挑战意志的苦行。风尘爬上曾经无忧无虑的脸庞,但完成旅途的信念却因快乐的友情和青春的执著从未改变。徒步、搭车、耍无赖、当义工……影片基调逐渐沉静,田园诗般的风景被鲜活各异的人与事替代。

南美,绚丽而与生俱来的苍凉,古老而又无边无际的神秘。沿着《摩托日记》日记所勾画的路线,这片最少被人们提及的大陆多样的地理面貌与社会形态逐渐清晰。面纱背后,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在欢快的乐曲中起舞,久卧病榻的老妇坚守着生命最后的尊严,面容麻木的工人围绕着篝火等待未知的命运,阳光下高贵而贫瘠的库斯科印加后人祖祖辈辈咀嚼着古柯,一群麻风病人享受着生活中不多的乐趣……画面冲击着视觉,事实默默改变着“为上路而上路”的年轻心灵。当他们沿着古老的“印加小道”来到高山之颠的马丘比丘时,望着被茫茫云雾笼罩的空无一人的古老文明的遗迹,不知那静默于此的格瓦拉是否正在倾听来自古老大陆深处神秘无语的召唤?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影片结束之时,两位好朋友相拥分手热泪盈眶——阿尔贝托决定投身研究,治愈人们身体的病痛,而刚刚年满24岁的格瓦拉却从此没有停下他的脚步,直至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息。

“这是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摩托日记》开始的字幕这样说。是的,这的确只是一个叫欧内斯特•格瓦拉的年轻人一次平凡的旅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回避打架、说谎等年轻人无害的插曲。但大约也没有人会否认,这样的一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信念

 2 ) 我想我是在对的时候看了它

又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情节、拍摄、音乐作为一部电影已经是经典了,但是它的情节更能给这个年龄的人启发。
说它是至爱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希望,突然发觉行动力的力量更有意义了。

 3 ) 哲古華拉與南美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

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4 ) 唯美所以失败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他为了什么?他能成功吗?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但他去了古巴。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到此为止了吗?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这就是现实。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5 )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关于电影《摩托日记》

引言:
1951年底,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摩托日记》这部电影以切的旅行日记为线索,重现了他们当年艰苦而浪漫的旅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镜头,再现那些光芒万丈的青春岁月吧。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穿越他们在书本中认识的拉丁美洲。。。

年轻的格瓦拉严肃木呐,而阿尔贝托则开朗幽默,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酷爱自由,不安分,充满梦想,以及 “对这个大陆无休无止的爱。”

在出发的时候,格瓦拉跟他的妈妈深情告别:“妈妈,你会收到最美丽的信的”。而阿尔贝托则豪迈地说:“年轻的格瓦拉以及我自己,将踏上通往人类精神最偏僻的地方的征程,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

“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后面了,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让人犯困的论文。在我们前面的是整个的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摩托车。。。。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们,我们象是冒险家一样,四周充斥着激情、钦佩和羡慕。。。”

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面对这无边的辽阔,格瓦拉静静的说:我真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亲近大地了。。。

“妈妈,当越过国境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种感觉,时间好像凝滞在那一刻,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上,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在那个国境线上的湖边,切深情地说:“等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在这个湖边开个门诊部,给每个患者都进行最好的治疗。。。”
阿尔贝托:“算上我,兄弟。”

在智利,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人看病,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他伤心地说: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在他们的摩托车报废之后,阿尔贝托问道:还要继续吗?格瓦拉说,当然,因为,人生只有一次30岁。于是,他们就开始了徒步旅行,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加接近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穷苦百姓。

在智利的一个矿山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我们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点干涸贫瘠的土地,土地一直都属于我们的,直到有一天地主把我们赶了出来。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进步,我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出来找工作,还要时刻注意抓我们的警察,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的很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很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我们准备去矿山,要是幸运的话可能就能找到工作了。工作很危险所以他们不会在乎你属于什么党派。。。

格瓦拉把身上的衣服给了他们,还有身上仅有的15美元。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当我们离开丘吉卡玛塔时,可以感觉到世界在改变――还是我们变了?我们愈深入安第斯,碰到的原住民就愈多,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无家可归。。。”

在跟底层人民的接触中,他们真的变了。在智利的库斯科这个“美洲的心脏”,他们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文明的破坏,一个印加女人说:我没上过学,因为我要看牲畜;我不会说西班牙文,只会喀珠雅语;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有足够的钱可以负担一切,不过现在钱不够,没有工作可做,这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

在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山颠之城马丘比丘,格瓦拉问道:印加人懂天文、脑部手术,数学,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弹药,若换个情形,美洲今天会如何?

顺着亚马逊河漂流而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差距,有钱人乘坐设施完善的大船,而穷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动的小草船。小船上的人很拥挤,人畜混杂,人们无言地躺在吊床上,眼光迷茫而麻木。在有钱人的娱乐声中,格瓦拉望着那些无助的穷人,显得无比的孤独。

他们来到了亚马逊河旁边的圣帕布罗,这里有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村子。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跟麻风病人一起劳动,一起欢乐,使他们享有了像正常人那样的生活,也给那些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麻风病医院为格瓦拉举行的小小的生日晚会上,切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他说:“虽然我们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这么崇高的运动,但我们相信,这场旅途也印证了这个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稳定的虚幻国家,完全是假的。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让我们挣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我要敬秘鲁,还要敬团结的美洲。。。”

这次旅行终于走到了终点,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两个好朋友最终分别了。阿尔贝托成为一个医生,而切格瓦拉则继续他的生命旅行,几年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这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梦想。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或许吧。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是的,他们的生命,从此改变了。

格瓦拉和阿尔贝托,在八年后才再度相会。1960年,格拉纳多受邀到古巴定居工作,邀请人是他的朋友切格瓦拉,当时,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革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后来,切格瓦拉则前往刚果与玻利维亚,为了理想而奋战并遭到逮捕,而且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于1967年10月被杀。格拉纳多留居古巴,并且创办圣地亚哥医学院,他与妻子德莉亚及子孙住在哈瓦那。


后记:
半个世纪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里,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叛逆地走在路上,用惊世骇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会规范,以此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用无聊来表达意义,那是发达国家的人们无法超越时代的命运。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拉丁美洲,却养育了像切格瓦拉这样的理想主义战士,他们不安的生命和年轻时代的激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最终和底层人民的站在了一起。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灵魂,必然面临这样的矛盾:生命本身的无意义和对意义的本能追求。这一团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烧,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在这里,我再次向你们介绍了这个浪漫的故事,朋友们,我请你们回头,望一望那些久违的土地,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希望,我们能够抹去生命中的浮云,走向一个与众不同的未知。我知道,这种艰难但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才是我们最终的幸福之源,我们应该去追求它。

(本文大量引用了格瓦拉在旅行中的日记)
 
发表于2005-11-25

 6 ) 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
    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短评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9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推荐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10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1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15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2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28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33分钟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3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41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4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4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48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5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只喜欢前半部分

60分钟前
  • 谭不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