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教徒

HD中字版

主演:爱德华·伍德华德,克里斯托弗·李,黛安妮·赛琳托,布里特·艾克拉诺,英格丽德·皮特,林赛·肯普,拉塞尔·沃特斯,奥布里·莫里斯,Irene Sunters,Walter Carr,Ian Campbell,Leslie Blackater,Roy Boyd,Peter Brewis,Barbara Rafferty,Juliet Cadzow,Gerry Cowper,Ian Cutler,唐纳德·埃克尔斯,John Hallam,Tony Roper,约翰·夏普,John Young,S. Newt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异教徒 剧照 NO.1异教徒 剧照 NO.2异教徒 剧照 NO.3异教徒 剧照 NO.4异教徒 剧照 NO.5异教徒 剧照 NO.6异教徒 剧照 NO.13异教徒 剧照 NO.14异教徒 剧照 NO.15异教徒 剧照 NO.16异教徒 剧照 NO.17异教徒 剧照 NO.18异教徒 剧照 NO.19异教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异教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苏格兰警官豪伊( 爱德华·伍德华德 饰)收到一封信,信中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小岛——夏岛上的女孩罗恩·莫里森失踪已久,并向他求助破案。豪伊来到夏岛展开调查,发现岛上的氛围十分怪异。居民们先说不认识这个女孩,后又表示女孩已死。但豪伊没有找到女孩的尸体。失踪女孩的去向愈发不明。案件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豪伊又惊讶地发现岛上的居民是一群并不信仰耶稣基督的异教徒。夏岛勋爵(克里斯托弗·李 饰)更是似乎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声望。他们并不配合豪伊的调查。豪伊准备离开小岛时发现了小岛五月庆典中用活人来祭祀的传统,他准备一探究竟,然而他不知道危险正在向他靠近……圣女贞德:监狱篇满天繁星阿尔巴特十大巨兽排行榜蜡像1988恐龙王一触即发 第二季画壁51号兵站1961重返1993网红男孩炸裂青春斗茶汉尼拔 第一季腹黑少爷小冤家我和两个他好莱坞圣诞最棒的欧巴桑中岛春子软男与铁妹子爱莉安娜·格兰德:嗨,我爱你一喵定情条子骇客(原声版)克拉克森的农场 第二季诊所惊魂极乐天使钢之炼金术师恶魔女追逐者惊魂疯人院致不会表达爱的人坏女朋友传奇王子2:贵族降临春天后母心潜伏2009佐伊的超凡圣诞节大丈夫王志文版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国语虎与龙笔仙魔咒

 长篇影评

 1 ) 德鲁伊教奇观化电影,符号与象征的充分运用

9命!符号密集的民俗学样本,《金枝》具象化。

前年看北欧猎奇向大热恐怖片《仲夏夜惊魂》,看了半小时看看片名,确认没错,但既不恐怖,也不惊魂。这部1973年的经典以警长的视角,寻人线索制造悬念,引导观众一路探索小岛上的民俗奇观,则有趣得多。(一开始我就怀疑,既然岛民都绝口不提,统一口径说不认识这个女孩,又是这么封闭、自给自足的岛,那是谁报案失踪人口的呢?)

在警长正统虔诚的基督徒看来,这个岛居民伤风败俗,崇拜巫术。谁知追寻失踪“猎物”的“猎人”反被围猎。

这些接近嬉皮士生活方式的岛民正是新德鲁伊教。主张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崇拜自然元素,岛民名字都是植物,五月节每个人都有代表的动物等。

不过网上资料说,人们对新德鲁伊教的误解,巨石阵跟他们并无关系,他们并不会搞活人献祭,也不是都那么喜欢橡树和其它植物,更不是宗教。

“古德鲁伊教是在基督教占据英国前,在古英国凯尔特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在当时具有可与国王匹敌的权利。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了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 在古德鲁伊教的历史中断了近2千年后,西方近代宗教人士重建了新德鲁伊教。 新德鲁伊教(Neo-Druidism or Neo-Druidry)是一种具有自然崇拜特征的灵修或宗教形式,它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所有的存在和周遭环境。同时也尊敬祖先,主张学习本民族的神话传说。

电影的民谣好听又有意思,叙事性的歌词道出了田野风味的民俗。

巨石阵边裸舞

本来自然派系的巫术就会涉及各种符号与象征,观影过程就像寻找彩蛋。一开始的圣杯/对应水元素),五月节仪式的六把宝剑/对应风元素,柳条人代表权杖对应/火元素,玉米代表星币?对应土元素?

风元素

火元素

还有各种造型隐喻,与塔罗牌的相互指涉。

老师和男学生唱“种子变男孩”,专门特写影子

12号牌,“吊人”

吊人的牌义是牺牲、奉献,而且肉体甘愿为成就精神的伟大而牺牲,将自我献祭视为荣幸、乐在其中。而鲜活的葡萄架寓意重生。这里是老师的价值观,也反映岛民的普遍价值,把肉身献祭给女神,换取植物复活、丰收为好事。

最后警长装扮成“愚人”角色混入五月节队伍,以为可以达到最终目的——寻找失踪人口。愚人是塔罗0号牌,牌义是开始,远行,无视身边危险的一意孤行。牌面直接表明,愚人再进一步就坠入悬崖。

0号牌,“愚人”

电影的警长/愚人就是在悬崖边被岛民捕获。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每天祷告、抵挡诱惑,保有赤子之身,正是被选为献祭的荣耀特征。

只刷了一次,更多的符号留待下次发掘。

 2 ) The Wicker Man vs. The VVitch: 隐藏在女巫和异教符号背后的Folk Horror中的真实恐惧形态 --- 异化、和对现代化的不确定性

来自西高地的警官Howie来到与世隔绝的Summerisle岛,寻找一个失踪的女孩。然而,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震惊地发现这里的居民崇拜凯尔特异教;谜底是Howie被引诱到Summerisle作为祭品,最终,猎人成为猎物。作为一个来自文明的基督教社会的权威人物,警察Howie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保留着反基督教信仰的农村,退缩的环境。当一切都在对立的意识形态下运作时,豪伊熟悉的当代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并很快意识到他 "不属于",从而受到了威胁。与《柳条人》(1973年)相联系,在《VVitch》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类似的设置和描绘恐惧的方法。一个新英格兰的民间故事》(2015)。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新英格兰,当农民威廉一家被驱逐出清教徒的种植园,被迫在新的与世隔绝的家园里安顿下来时,灾难将他们击倒在地;当他们在自己的罪孽中解脱时,他们的女儿托马斯琳被指控为所有邪恶的源头--女巫,使他们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邪恶的猎物。在试图探索和定义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疏离和悲剧性的结局,以及恐惧是如何在两部电影中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两位学者对民间恐怖类型的见解将有所帮助。约翰斯顿关于民间恐怖如何与我们当代的不确定性对话的观点,以及帕西奥雷克关于民间恐怖如何在大气中唤醒恐惧的剖析将是重点。此外,沃尔顿关于通过重视视听元素来解释电影情绪的作用的论文将有助于理解民间恐怖的恐惧。在他们的讨论基础上,罗宾-哈迪1973年的民间恐怖音乐片《柳条人》和罗伯特-埃格斯2015年的超自然恐怖片《VVitch》都利用了类似的方法:地点设置、自然的影响和视听语言的帮助来描绘或制作恐惧--一种对被疏远和成为 "他人 "的恐惧。具体来说,《柳条人》中的异教徒和《女巫》中的女巫并不是这种恐惧的真正来源,相反,他们是合理化的术语,作为对当代不确定性的回应。

对于一部民间恐怖片来说,通过构建一个偏远的地点并融入自然的力量,可以唤醒两种被束缚的恐惧:离开文明的当代价值观所唤起的不确定性/未知性,以及紧随其后的成为一个被反对的 "外来者 "的疏离感。正如Paciorek所介绍的,构建民间恐怖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建一个足够偏远的农村、田园的地点(14)。在这个地点,自然最好能发挥它的作用,帮助唤起与外星生命体和古代邪教有关的原始恐惧。对于建立的地点设置,"城市 "和 "偏远 "是 "心理地理学 "的概念,正如Paciorek所解释的,它代表了人物和观众对地理环境的心理体验(14)。在这个意义上,具体的地点并不那么重要,相反,当他们进入一个偏远的、已建成的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差异是描绘一个可亲近的恐惧的关键。在《柳条客》中,来自西高地的豪伊首先乘坐水上飞机前往偏远的赫布里底岛Summerisle。影片以豪伊在教堂虔诚地唱歌的镜头引入,加强了离开熟悉的城市化社会的感觉(哈代)。Summerisle,这个虚构的偏远地区被设定为一个崇拜凯尔特人的祖先之神、特异的埋葬仪式、阳具主义和重生的社会。虽然两地之间的物理距离是有限的,但这些对立的信仰体系在心理上拉开了距离,并且在Howie第一次到达时,通过介绍性的极端特写镜头捕捉船上的太阳旗和鱼图腾,立即呈现出来。同样,在《VVitch》中,由于宗教原则的不同,农民威廉的家人被驱逐出由教会控制的清教徒种植园。由于与社会分离,他们被迫在森林边上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宅院里重新定居。警察豪伊和威廉的家人都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更偏远的环境,他们之前与城市的联系都挂在对自己宗教信仰的奉献上。此外,大自然作为罪魁祸首出现,通过披露其先前的驯服性,将他们的不确定性催化成无力的合理化,变成一种神圣的不羁。在Summerisle,举行五月节庆祝活动是为了安抚神灵,以获得丰收,但代价是人的牺牲。威廉的农场一片荒芜,只长出了不好的庄稼,全家人在身体上饱受饥饿之苦,在感情上被禁忌的森林和里面不祥的女巫所困扰。直到这时,错位和原始恐惧带来的不安情绪的混合,然后进一步引发了恐惧的连锁反应--对孤立和疏离的恐惧。任何地方,无论多么偏远,只要有社区,就会有社会角色。约翰斯顿认为,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无法在一个团结的社区中确定一个位置,那么一个孤立的农村社区的想象中的吸引力就会瓦解,被异化所取代(4)。警察Howie被Summerisle的居民归类为 "局外人",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在这里的唯一角色是一个奉献者。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社区,因此,托马斯因作为家中唯一的年轻成年女性,承受着来自清教的父权和重男轻女的压力,并被一个'女巫'的称号压迫。因此,"异教 "和 "巫术 "只是处于与城市当代信仰和价值观的二元对立;它们与邪恶的联系可能是部分真实的,但被大多数人对异化和未知的恐惧所妖魔化。

除了设定,为了有效地将这些恐惧传达给观众,一部民间恐怖片需要视听语言的帮助,尤其是配乐和音效,以帮助传达在指定环境中感受到的恐惧。至于《筚路蓝缕》,作为一部音乐剧,它的民俗歌曲具有叙事功能,并产生了虚假的真实性(Scovell)。抛弃了老式的沉闷的鳕鱼民谣管弦乐,哈代选择了具有丰富抒情内容的充实的民谣,以便在听觉上更好地传达夏日岛的社区(Scovell)。例如,《柳树之歌》起到了暗示的作用,揭示了岛民的结网陷阱和被诱惑的主人公豪伊的注定命运。它还通过其仪式性的诱人的歌词含义,分享了夏日岛的性爱拥抱的信仰体系。"我是不是很年轻和漂亮?请过来说,你好吗?"(乔万尼)。五月柱之歌和压轴仪式之歌通过重构凯尔特异教仪式积极吸引观众,通过真实的现场音乐唤起他们与豪伊的共同恐惧。与《柳条人》相对简约的风格相比,《VVitch》致力于产生一种大气的、感官上的电影情绪,以潜入观众心中。没有一个具体的邪恶形状,"邪恶有多种形式"(Eggers),主要通过声音元素。沃尔顿详细讨论了 "声波不和谐"(7)对感知的影响有多大。当一家人来到森林边缘,向他们的主人祈祷时,埃格斯的镜头从人物身上移开,然后放大到森林上,伴随着逐渐高亢的女性管弦乐的哀鸣。在这里,自然界所呈现的未知力量被放大,预示着自然环境的精神影响不安将在以后对这个家庭产生影响。埃格斯还将暴力图像涂黑,使其不那么显眼,故意迫使观众关注音频和不和谐的乐谱。假设女巫进行仪式的那段情节主要是听到而不是看到:肉体对木块的敲击声、呼啸的风声和有节奏的乐谱,共同交织成一个模糊的、可怕的剪影,"无法用身体来把握"(沃尔顿)。因此,人们不能大胆地断言《女巫》中存在女巫,这种不确定性随后会积累成修辞上的疑虑,后来导致观众质疑女巫是否是恐惧和邪恶的真正来源。因此,配乐和声音效果有助于描绘恐惧,最重要的是,将这种体验式的恐惧传达给观众,唤起他们与民间恐怖片中的相反信仰的第一手对抗。

总之,正如Adam Scovell所介绍的,在句法上,包括 "遥远的景观设置"、"自然 "和 "隔离 "在内的连锁元素将成功地描绘出像《柳条人》和《女巫》这样的民间恐怖片中的恐惧;在配乐和声音元素的帮助下,这些恐惧将以一种沉浸式体验传达给观众。最重要的是,这种对民间恐怖恐惧的个人遭遇将引发修辞学上的好奇心,以探索像 "异教 "和 "巫术 "这样对立的邪恶表现是否真的是邪恶的原点;因此,进一步达成一种理解,即这种恐惧源于当代的不确定性,在面对对立的古老、宗教、社区中心的生活方式时,对异化的深刻拒绝。这些认识为观众提供了修正的空间,即像女巫这样的小群体是否被事实所代表,还是仅仅基于大众的理解。

 3 ) 异教徒(1973年英国版,有剧透)

       与史上很多经典电影最初的命运一样,1973年版的《异教徒》甫一杀青,就被英国发行方誉为“我所看过最烂的十部电影之一”。我们当然不能否认2006年美国翻拍的《异教徒》绝对当得起这个荣誉,但必须清楚一点,那个瞎了眼的发行人恰好说反了,旧版的《异教徒》已经跻身史上最为经典的恐怖片之列。
    单纯看字面意思,《异教徒》是典型的cult film,片中弥漫着异教风俗、狂热崇拜和最是那心惊胆颤的死亡。但倘若仅仅用cult一词来给这部电影盖棺定论显然气量太小。导演罗宾•哈代是位有想法有追求的恐怖片爱好者,因为对当时千篇一律的“吸血鬼”恐怖片不满意,他在《异教徒》中对“恐怖”进行了更为恐怖的诠释。本片之所以堪称经典,在于一步步展示了猎人如何沦为可悲的猎物,并以近乎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描绘了一场发生于现代的古老仪式。于是,恐怖不再只是画面的惊悚,而是内心时时刻刻的反躬自照,因为说不定从哪天起,你也变成一个众人之中的“异教徒”。

The Hunter is hunted.

       不到电影的最后一刻,谁也看不出这是个恐怖片。尤其那种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比如我,在本片的大多数时间里犹如饱览BBC的《Discovery》。假如在1973年,到这个有着美丽名字——夏岛来调查一桩萝莉失踪案的不是警官豪伊,而是我,我也一定会陶醉于此地的桃源美景。豪伊一上岸就走访调查,令人疑惑的是,无论在街头还是酒馆,夏岛上所有的人对女孩的存在都矢口否认,甚至女孩的母亲竟也无动于衷。
    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在夏岛的第一夜,豪伊入宿绿人旅店(其实我很想说这是兽人旅店,因为招牌上的绿人像极了魔兽争霸里的兽族苦工)。这一夜,豪伊发现岛上的居民竟然露天集体性交,甚至有个男孩被送到旅店来和店主女儿做爱。更令人不解的事还在第二天,豪伊终于在教室里找到了失踪女孩的课桌,他渐渐发现,岛上的人有意隐瞒了女孩失踪这一事实。更可怕的是,女孩很可能已经死了!为此,豪伊开始调查岛主夏岛勋爵。勋爵自称大家都是守法且温和的信徒,绝无杀人绑架之事。当然他所说的信徒信仰的并非基督,而是太阳神。豪伊还掘开女孩的坟墓试图找到尸体,却只看到一只死野兔。
    影片到这里,情节发展仍然如同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探案故事。观众和豪伊都迷惑于一场凶杀案的可能逻辑,也迷失在岛上种种奇异的风俗中。锲而不舍的豪伊终于在夏岛的图书馆找到了“答案”:原来,靠出口苹果获得经济来源的夏岛年年丰收,却在去年歉收了。为了祈求太阳神和农业女神来年获得丰收,岛民要在“五月节”上把一个处女烧死并献祭给神灵。而这个女孩必须在献祭前的几个月被藏起来。豪伊和观众顿时觉得真相大白。猎人终于要捕获到猎物了!第二天正是“五月节”,豪伊的交通工具恰好又坏了,原本想回警局搬救兵的他决定将捕猎进行到底。
    “五月节”祭祀前有一场盛大的游行,岛上每个人都参加。豪伊打晕了扮演小丑的旅店店主,换上小丑的衣冠混入游行队列。终于,他发现了被绑起来的失踪女孩。豪伊当机立断,打晕看守,带女孩从山洞夺路而逃,等他和女孩钻出山洞时,却发现勋爵早已经等在洞外。女孩开心的跑向勋爵,豪伊懵了。原来,真相只有一个:身为猎人的豪伊才是真正的猎物,他被一步步引到这里,是因为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在岛民看来他是异教徒),豪伊是献祭给神灵以祈求丰收的最好祭品。在众人热烈的狂欢和歌唱中,豪伊被塞进巨大的柳条人中被烈火焚毁。
    The hunter is hunted,追踪猎物的猎人反而被猎物捕获。这才是《异教徒》所设置的恐怖情境。在柳条人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我不禁回想起电影前面的一幕幕场景,回味着勋爵、店主、教师、课堂上的小女孩曾经说过的话的真实含义,竟会被吓出一身冷汗。没有什么比自觉真理在握,其实一步步踏入死亡陷阱还浑然不觉更令人恐惧的了。本片开头,豪伊在教堂里曾说过,基督徒啜饮红酒象征着饮耶稣的血,吃面包象征着吃耶稣的肉。因为耶稣以个体的牺牲与复活来为人类赎罪。而在片尾,豪伊却成为异教徒中的牺牲品,为夏岛的丰收奉献了自己的血和肉。这种前后呼应犹如一条宿命的绳索,令人感到一种窒息般的恐怖。

诸神之争

    人类为何要发明恐怖片?仅仅是吓唬自己来寻求刺激么?恐怕导演罗宾•哈代永远不会同意。在一次访谈中罗宾称:“恐怖片在我看来是很严肃的戏剧形式。”略加琢磨,便觉罗宾此言真乃灼见。当《异教徒》的恐怖情绪渐渐舒缓,浮出影像表层的是他对人类历史上“诸神之争”的深刻洞见。所谓“诸神之争”,本是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意指社会伦理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剧烈冲突。而这隐喻了人类历史上在不同信仰的名义下进行的冲突、战争、杀戮乃至《异教徒》中的人牲。“异教徒”本是历史上基督徒对非基督徒的蔑称,然而本片中的“异教徒”究竟是哪些人?是岛民还是豪伊?
    欲解答这一问题,不妨从豪伊入手,把片中俯拾皆是的隐喻一一显白。这就要认清豪伊的双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老处男,其次他又是现代社会中充满理性的警察。
    作为基督徒,豪伊身上甚至透出一股中世纪的味道,虔诚的不像个现代人。从一开始他在教堂中唱圣歌并宣讲基督拯救之道,电影就已给这个角色定了性。上岛后,豪伊每日进行睡前祈祷,对岛上露天性交、女子裸舞等现象大为光火,只因这在基督教中实属有伤风化。在学校里,老师公然给儿童解释男性生殖器是繁殖的象征物,是必须崇拜的对象,这更引起了豪伊的愤怒。在他看来,崇拜生殖器已经超出了有伤风化的范围,变为一种“异教”亦即邪教了。历史上以基督名义发动的战争如十字军东征,讨伐的都是“异教徒”,对异端的强烈排斥是基督教与佛教等宗教不同的重要特征。而夏岛恰是一个“异教”之岛。岛上飘扬着太阳神的旗帜,柳条编织成的棍形物(阴茎的象征)被悬挂在教室、旅馆、小店里。显然,这不是上帝之城,而是太阳神的王国,这两个神必然会起争执。
    墓园中的桥段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废弃的基督教堂的墓园里,豪伊发现了几个被岛民弃置的石棺,盛殓着从前的基督徒的遗体。眼见这荒凉情景,豪伊悲从中来,愤怒的用木片做了个简易十字架,郑重的放在石棺上以祈求灵魂安息。整个桥段沉默凄冷,彷佛两个神祗的默默较量。更激烈的冲突发生在勋爵和豪伊之间。豪伊认为,耶稣不惜以道成肉身的圣子之身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在三天后复活,是为了给人类赎罪。而勋爵却认为,人本没有罪,也没有什么复活,死亡不过是从一种生命形态变为另一种。崇拜生殖与繁衍的信徒无法接受道成肉身、凭空诞生的耶稣,勋爵甚至不无敌意的说:“耶稣?那个所谓圣母的孩子在我看来是幽灵之子。”所以,“诸神之争”归根到底就是信仰哪一个神的问题,信仰不是理性,无法相互理解,于是才有了异教徒。豪伊纵然挟基督之尊以“异教”的眼光扫视岛上的一切,却并未意识到,身为岛上唯一的基督徒,他才是真正的“异教徒”。
    有趣的是,豪伊又是一个老处男,这再次令他处于“异”的境地。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令他守身如玉。但岛上的“太阳教”崇拜生殖的力量,岛民对性充满着迷恋。影片到处都有性的明喻和隐喻,他们集体野合,唱赞美性交的歌曲;他们在孩子面前竖起象征生殖器的图腾柱;他们把花园的灌木修剪成阴茎的样子……当豪伊的隔壁传来女人犹如塞壬一般的歌声,当女人用力敲打豪伊的房门,老处男的性欲同样被激发出来。他灵魂里的上帝也与太阳神较量了一番。虽然豪伊控制住了自己,但在这性之岛屿上,禁欲的人有且只有一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异教徒”?
    从豪伊现代人的身份看,他也与当地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豪伊虽虔诚,但毕竟是个警官,是官方的代表,更是一个现代人。他懂得把信仰限制在伦理的层面而拒绝狂热迷信。影片一开始,当他看到墙上刷着“耶稣永生”的标语,就下令擦掉这种狂热。换言之,作为现代人的豪伊,他还有个神叫“理性”。他反对太阳教除了宗教理由外,也基于“在二十世纪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反对的。豪伊身上住着两个神!当豪伊要被烧死前夕,绝望透顶的他突然喊出这样的话:“夏岛的歉收是自然规律!不在于太阳神,而在于夏岛的气候满足不了丰收的条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豪伊也发现基督的无力,转而求助理性之神,以求死里逃生。
    可惜的是,无论是基督还是理性之神,在太阳神统治的夏岛上都是异教之神,在诸神之争中败下阵来。而豪伊也被迫沦为异教徒而被送进柳条人。这不禁令人想起中世纪的欧洲,当年基督徒也在信仰的名义下烧死过无数的女巫。而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烧死的人足以组成一部中世界哲学史。他们之所以被处死只因为他们是基督徒眼中的“异教徒”。虽然并不能认为豪伊在为几百年前的基督教血泪史还债,但导演显然已经将“异”的恐惧描绘的淋漓尽致:当你发现周围所有的人和你有着本质不同时,那种孤独、无助、绝望才会构成一种深深的恐惧。

仪式

    我想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惊恐之余,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本片的原声吧。没错,片中的那十三首反复吟唱的歌谣实在曼妙,影片的前半段,歌曲出现的尤为密集,甚至导演罗宾都曾想干脆拍成一部音乐片。当然,我并不能保证在聆听时会不会再次感到惊悚,毕竟这几首歌曲听起来的确很邪。
    子曾经曰过,“思无邪”,《异教徒》中的歌曲之所以邪,并非电影的恐怖气氛所渲染,而是这些歌曲几乎可以看成宗教仪式的祝祷音乐。表面看来,这些歌曲似乎只是优美的民谣风,但细究其歌词就能看出,不同的音乐都有一定的宗教仪式指向,可以看做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最为典型的是豪伊去学校调查失踪女孩时,路遇一个男教师带领孩子们在进行一项活动。孩子们围在一个象征着生殖器的图腾柱周围,边跳舞边歌唱。歌词是:“树上有树干,树干上有树枝,树枝上有个巢,巢里面有个鸟,鸟上面有块板,这板就是床。床上面是女孩,女孩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席子,席子上面是孩子,孩子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坟墓,坟墓上长棵树。”这一串循环往复的歌词,乍看似乎是用民谣来演绎人的一生,但在电影中,这首歌就可以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了,因为歌词中实际表达的是生命在性交中得以延续,“树”(生殖器)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其实,在任何一种宗教中,歌曲与舞蹈都必不可少。即使是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所谓“礼乐文明”的历史形态也是一种歌舞祭祀。《异教徒》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祭祀表演无疑是片尾烧死豪伊的“五月节”祭祀,而这在历史上的确曾经发生过。
    在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经典著作《金枝》中,记载了“五月节”的原型,即苏格兰凯尔特人的贝尔坦篝火节。简言之,这一节日是向太阳神献祭,祈求太阳能净化一切妨碍农事的事情,促进土地增产。女孩子们要全身赤裸从篝火上跳过,以祈求农业之神保护果实。为了表达虔敬,人们还会焚烧动物乃至人作为献祭。被献祭的人或是部落首领,或是年轻处女。但有时也常常用陌生人扮作首领被献祭。这是因为陌生人往往信仰别的宗教,他们越是坚持不同的信仰,被献祭后所产生的净化力就越强,来年就越能保证丰产。
    影片精心复制了这个仪式。在当天,岛民头戴动物面具组成游行队伍,队伍最前方有一个怪物,它由勋爵引领,由小丑驱使,整个队伍从城市中蜿蜒绕出,走向郊外的海边,且行且歌。这就意味着将所有的不祥从城市驱赶到祭坛。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献祭仪式了。
    很不幸,豪伊作为虔诚的“异教徒”,老处男,且抗拒了旅店女儿的诱惑,说明他的力量非常强大,是最为合适的献祭牺牲。在被剥光衣服塞进柳条人之时,绝望的豪伊用基督徒的方式诅咒勋爵等人下地狱,但这更意味着他是高质量的牺牲品。诸神之争再次上演:岛民们围绕着熊熊燃烧的柳条人,载歌载舞,祈求丰收;走向死亡的豪伊也在最后时刻高声唱起基督圣歌,两种声音在一种燃烧中相互映衬。
歌曲、游行、舞蹈、献祭,共同组成完整的宗教仪式,这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如果没有烧死豪伊这个结局,观众一定会觉得仪式有着异域风情的美,但豪伊之死告诉我们,不要轻易闯入他者的仪式中。

从不列颠到美利坚

    《异教徒》拍出后的命运沉浮,宛如英美电影之关系的现代魔镜,反映了英美电影之间的若即若离。当然,故事还是要从1973年讲起。在英国,《异教徒》虽然网罗了不少实力派明星尤其是克里斯托弗•李(还认得他吗?《指环王》里的白袍萨鲁曼),但英国发行方认为这是一部毫无艺术感的电影,不仅毫无宣传,而且删减严重,这直接导致了本片票房的一塌糊涂,间接导致了电影胶片被抛掷在片场仓库里。这样的命运对大多数电影而言等于判了死刑。
    美国人创造了奇迹!几位口味独特的美国发行人十分看好本片,于是两年后,《异教徒》在美国辉煌上映,大获好评,从此连续华丽了三十年。英国人在宗教上的过分保守,自然对《异教徒》的品味觉得反感,而美国人对宗教的开放态度却能慧眼识珠,这多少能看出英美电影的差异来。
    话说《异教徒》从此风靡英美三十余载,爱之弥深的美国人终于捱不住寂寞,在2006年将此片翻拍,这就是在今天更被人熟知的尼古拉斯凯奇版的《异教徒》。很遗憾,新版恶评如潮,以至于让很多不明就里的影迷对旧版也失去了兴趣。
    新版沿袭了旧版的情节,甚至有些桥段是全盘复制,为何沦为失败之作?这归咎于新版主题不清。影像风格的好莱坞化,令原版中精心设计的象征和隐喻皆被抹平,凯奇的“异教徒”身份亦全然消解,变成了一个冒失的警官和心碎的情人。新版试图将主题引向一种模仿蜜蜂尊崇峰后的女性崇拜和“雄蜂必死”的设计,但却没有扔掉原版中收成与献祭的宗教观念,导致两种主题互不和谐,影片不知所云。原版中基督徒与异教徒、宗教人与理性人之间的强烈对比亦消失了,简言之,新版只是讲述了一个冒险者之死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好莱坞题材,但又没有将凯奇塑造为好莱坞英雄,他的死毫无意义。新版的失败也带给凯奇尖酸刻薄的评价,平心而论,凯奇这位好莱坞英雄兼情圣的确难以匹敌旧版里爱德华•沃德伍德基督绅士兼老处男的形象。
    这不免令人对老牌的英国电影产生敬意,它们风格细腻耐人寻味,宛如勃朗特姐妹的长篇小说。而美版只重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演员的个人主义,那些精细的隐喻和令人回味的细节统统被遮蔽在华丽的音响和镜头中了。好在巨大的柳条人依然矗立在旧版的海报上,提示着令人难以言喻的恐怖。


刊于《看电影》2010年4月下“经典礼拜”,此为原稿

 4 ) 我看过的最好的Erotica之一

第一次听说这部片子是在看“Coupling”时,三个英国闷骚男讨论他们青少年时期看过的Erotica,其中就有提到Britt Ekland在“The Wicker Man”中的表演,Steve称之为"the birth of my libido".

上次看完《The Blair Witch Project》惊魂略定,本周老师又让我们看Cult Film中的经典之经典《异教徒》,又名《柳条人》。如果说上次大家是因为恐怖所以鸦雀无声,这次是因为看Ekland引诱隔壁的处男警察的那段裸舞。这又是一对Abject和Fetish的对抗关系.

一般人会觉得这部片子disturbing, 因为片中有无数性器崇拜的和裸露场面。英国人一般不会走帕索里尼和巴拉斯那样的路线,然而,伴随着悠扬的苏格兰民谣,却又觉得质朴诗意。尤其是夜晚墓地的群交,朦胧又梦幻。如果交给同时期的意大利导演来拍,必然是如《索多马》或《Caligula》一样充满狂野的动物性。

(厄 。。。不能幻想了。。。回归正题。。。)

英国人素来喜欢研究这样神神道道的东西。J. 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就是一本研究巫术和古老宗教的书,还没读过。曾经看到母校社会学系的MM拿在手里,跟一本辞海一样,一见那么厚,就么的兴趣了。很讽刺的是,基督教势力越是强大的地方,异教的势力就有多大。《The Ninth Gate》中的恶魔学以及这部片子中的崇拜性的cult,都是anti-Christian的代表。问题是,宗教的产生远远晚于巫术和cult,为什么不是说基督教是反巫术,反cult的呢?

这又回到了上次课上关于入侵者和非文明社会的讨论。J.M.Coetzee的名作《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其实也是在讲这样一个问题:野蛮和文明的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定义,很多时候是相悖的。在这部片子里,异教和正教的概念,在信奉不同宗教的信徒看来也是截然相反的。我们经常说自己open-minded,可是怎么样才是open-minded? 犹如Lord在质问警察,你理解 sarcrifice的真正定义么?对于open-minded的人来说,如何去理解人祭?

在看电影时的“oppositional gaze”,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其实很困难,因为我们所谓的理解,是旁观者的理解,以我们已有的逻辑去分析动机和行为,然而,cult,或其他非主流社会的文化是否真的应该用逻辑去解释?

分析不动了。。

碎碎念一句,我真切地希望好莱坞不要再做这样“东施效颦”的事情了,买人家的剧本有什么意义么?花两百万买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拍得跟爱情小shi片一样。然后又买来《异教徒》的版权,美版的《异教徒》没看过,不予评价,听故事情节就不想看了。还有,麻烦Cage不要再接这些被唾沫淹死的翻拍剧了,我对您在“Face/Off”中的记忆都模糊了。

 5 ) 让人期待啊

好片。

首先是风景。
片头的航拍把苏格兰高地海岛景色展示的绝美无遗。

然后是悬念设计。
很经典。
捕鼠人最终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圈套,自己才是被捕的目标。

再然后就是价值观冲突。
在本片,也就是所谓的信仰冲突。
我一直很厌恶那些信神就标傍自己有信仰的人,尤其是它们随之表现的高贵冷艳优越感十足。
根本就是没知识好吧?
知道无信仰也是信仰吗?
知道信仰科学更智慧吗?知道信仰道德更高尚吗?
这些信神的二逼是不会理会这些的。
片中的警察也是如此。
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贵冷艳俯瞰着这些异教徒,一直到认识到被BBQ是一定一定的时,才放弃攻击异端,企图用科学观点挽救自己:丰收是天气、土壤决定的,烧死我没用,我和这狗娘养的欠收没一毛关系!!
可惜啊,要烧死他的人也是一群信神的二逼,无视科学的。。

话说妓毒徒当年的传播也是很血腥的。
苏格兰是凯尔特人聚居地,当地人最早的信仰是萨满,萨满也就是智者的意思。一般是女性,既有母亲,也有妻子,她们是医生、是分配食物的人、是决定几时播种的人。。
妓毒徒把她们视为邪恶,因为她们不信妓毒徒的神啊。。。
那些年,凯尔特的智者被审判为邪恶女巫,处理方式是一律烧死,并要被所有亲人围观。。

今天,凯尔特人的信仰已被抹杀,但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做为后裔,对妓毒徒的仇恨已经转移成与英格兰人的分离运动。。

更有趣的是,大阴帝国现在推崇的是多元化。
沐屎淋一千年来第一次有了机会,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这个国家,以定居者的身份出现,并能问鼎政权。

呵呵,真让人期待啊。。


 6 ) 不该被定义为恐怖片的恐怖片

标题就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的感觉。
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它完全没有任何突然吓你一跳的情节,也完全没有任何恐怖电影里几乎都会有的那种鲜血淋漓的场面。
没错,它被归到了恐怖电影甚至还被打上了cult的标签但是全片真的一滴血都没出过。
它的全片被一种能够一直让你心里发毛的气氛所笼罩,而这种恐惧大概是处于一种……对异教的未知。
未知是激发恐惧最好的良药,这部片子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也许对于我们中国观众来讲效果差一点,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宗教的碰撞,但是让我们试着把思路放在英国观众的角度。
英国人,忠诚的基督教徒。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充斥着异教氛围的环境必然能让人感到内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未知。
这就好像当我们走着走着,人忽然不受地心引力的飘了起来。也许在习惯之后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当事发突然的时候你必然会害怕,因为这颠覆了我们已知的定律。
这部电影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教义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规则一般,脑内几乎没有违反规则这种选项。
但是当他们突然看到自己周围的这群人都违反教义生活着,那就如同自己熟知的世界规则被颠覆了一般,随之而来的便是会带来恐惧的无尽未知。
在警察被关进柳条人的时候,他大喊着异教徒,这也是本片在我国的译名。
但是在看到周围的人民群众欢声笑语的唱着祭祀歌曲,只有他自己一人拼命高唱圣歌的时候,我不想要问……究竟谁才是异教徒?

 短评

老片果然还是很不错的 诡谲感很赞

8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苏格兰西部的隔绝小岛,构筑起一套背离基督教法则的异教生活方式。警察找寻失踪的小女孩,以破案为契机进入小岛逐渐揭露秘密。各种挑衅常规的异教邪典仪式,独特的生死观、开放式裸舞、化装五月节,以及献祭活人换取果实丰收,至于祭品的人选是未曾预料到的。原片名直译为“柳条人”,用于火祭仪式的巨型柳条人牢笼,FGO里术阶库丘林的宝具“灼烧殆尽的炎笼”正是如此。片中频繁插入悦耳的歌谣,大部分都是小黄歌,大部分中文字幕里都有错漏,实际很多是契合故事走向的提示。

1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8/10。接近片尾警探发出的愤怒控诉所营造出被魔鬼捕获的感觉缭绕心头,信仰之力强大得不会勾起教徒们对谋杀的恐惧。在这里[柳条人]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恐怖片,浪漫主义滋生于美妙光线下的裸体求丰收和黑暗中赤果果的野外群P,孩童身上系彩带连着树、动物面具等仪式的吊诡喜感,就像整个理性世界的崩溃。

1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片里伴着极具蛊惑力的靡靡之音的群交和裸舞场景无疑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erotica之一。当然宗教和反宗教还是理解无能,但其中那种诡异感会慢慢侵入神经末梢让你毛骨悚然

18分钟前
  • 和风莫吉托
  • 推荐

异教徒载歌载舞春光明媚,基督徒死磕到底硬碰硬,前面是糙了点但五朔节高潮有命运有历史有碰撞,祭奠的情景把现代人都变回了中世纪。唯一把传统民谣当杀器的恐怖片。动物装扮和李大爷的黑长直醉人,有个狐狸头苏格兰裙小哥特别可爱。

21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电影站在基督教的角度试图阐述异教,结果呈现出来的是个非常原始的玩意儿。科学家、无性繁殖、生殖崇拜、异教徒献祭……把这些与现代基督教冲突的因素杂糅在一起,形成的是一个在信仰体系上难以自洽的、毫无底蕴和吸引力的所谓异教。既没有对基督教的反思,也缺乏对异教的认识,只能当个惊悚片来看了。

25分钟前
  • iuoi
  • 还行

基督教对抗邪教最后被吞噬的故事。很神奇的是,片中穿插的各种优美动听的歌曲和生机勃勃的青年人画面让人陷入某种判断:到底基督教是敌人,还是邪教是敌人?

26分钟前
  • RYZ
  • 还行

高卢的德洛伊祭司把活人放在大柳木雕像中烧死---伏尔泰<风俗论>

27分钟前
  • Adiyat
  • 力荐

漂亮的隐喻,烧毁的不只是一个柳条人而是一个信仰,用一个离经叛道却内涵逻辑的异教徒反而更讽刺了身为正统宗教的滑稽可笑,如果我们的信仰无法带来五谷丰登,你们的宗教亦无法解救被异教徒迫害的个人,那么所谓正统与异教又有何分别。

29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推荐

融合了恐怖片、歌舞片、情色片和原始宗教题材,细节非常出彩,探讨了基督教与异教、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对基督教历史上的猎巫运动和对“异端分子”的迫害有所影射。大颗粒纪实性的画面使露天群交和五月节仪式更有震撼力。带有性爱与宗教暗示的多首民谣十分动听。结尾反转和献祭场面触目惊心。(8.5/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80/100,有着黑色电影式的动力,同时以出色的氛围营造将故事步步深入,再加上一个有趣的反转,以迎接最终高潮的仪式。结构简单又有效。

36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到底是年代遥远了,而且剧情也因为尼古拉斯凯奇那部都了解了,只能打三星~

37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虔诚的基督徒来到隔绝的小岛,信仰不断被质疑瓦解,惊觉自己才是这里的“异教徒”,并葬于基督教处决异己者的火刑……与诸多描绘对于“闯入者”带来失衡之恐惧的影片相反,这部刻画“误入”与“被排斥”“被狩猎”的恐惧,作为恐怖片对基督背景国家的观众是渗入式的体验。而对异教的诸多描绘(颇具暗示的名称“Summer Isle”,鲜花,歌唱,性自由)更像是70年代保守右派回忆激进颠覆的60年代时内心深处的恐惧。补了这部才终于知道许多自己很欣赏的作品的reference:锈湖游戏系列(尤其是Hotel和Pardise两部),以及去年相当喜欢的恐怖片《Midsommar》的大量借鉴。堪称经典。

40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果然老版本要比新版本的好

4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虽然结尾不难猜,但仍是一部经典。层层递进的气氛和节奏设计得非常出色。我觉得影片有一种反宗教的气息,宗教的荒谬性渗透着整部影片。警察的盛气凌人和自傲代表着基督教,而岛民的愚昧代表着自然宗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亮点是配乐,十分悦耳,甚至有indi的意思,恐怖片中很少见。

46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野蛮的崇拜与粗暴的干预,这岛上的景象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基督教再美化自己也改变不了宗教本质。

48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1.反氛围电影,惊惧感来自于外来视角看到的另一种常态,这种常态通过行为、符号、社会形态构建而成。2.反英雄叙事,从摧毁阴谋到陷入阴谋,行动力认同突转为无力的被动。3.反宗教,且思路如此新奇,警员被献祭时唱起的圣歌(在另一个“主流”社会)终被众人的歌声所湮没,揭示宗教由权力维系的唯心本质(亦即去类型氛围的一层表意)。4.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现实的指涉。

50分钟前
  • 🌵🌵
  • 力荐

影片始终处于欢乐祥和与阴森诡异两种气氛的奇妙交织状态中,此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在片尾达到高潮,警察困于熊熊燃烧的柳条人内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村民却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欢度祭祀庆典,可以想象对于那些基督徒观众来讲,这会在其内心中制造多么具有破坏力的恐怖效应。

51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异教徒,他们活泼又聪明,调皮又灵敏,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狩猎了基督徒,他们唱歌跳舞欢乐又欢欣。

5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伟大的异教徒电影杰作 音乐中的异教迷谣!原始的狂野之力萌动的生殖崇拜表征反基督与反现代性的矛盾 最后还有最伟大电影原声

56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