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1951

HD中字

主演:托马斯·E·布林,Suprova Mukerjee,帕特里夏·沃尔特斯,诺拉·斯温伯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5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河1951 剧照 NO.1大河1951 剧照 NO.2大河1951 剧照 NO.3大河1951 剧照 NO.4大河1951 剧照 NO.5大河1951 剧照 NO.6大河1951 剧照 NO.13大河1951 剧照 NO.14大河1951 剧照 NO.15大河1951 剧照 NO.16大河1951 剧照 NO.17大河1951 剧照 NO.18大河1951 剧照 NO.19大河195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The River”这首诗

      The river runs, the round world spins.
      
      Dawn、nightlight、 midnight、noon.

      Sun follows day ,night、star、moon.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电影本身也如这首电影结尾处的题名“The River”的诗,平淡中潜藏伸展的力量。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间就为后面的死亡买了单,因为不管怎样,都必须承受,生活都要继续下去。题名“The River”却是哈里写给暗恋的美国上尉的,“The River”的象征意味就很浓了。
    开始看时觉得索然寡味,以为是“可笑的上流在异域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导游讲解般的画外音。看下去,顺流而下,回过头来看,可能是雷诺阿的刻意为之,只不过是个框框,引子。雷诺阿独具匠心的地方俯拾皆是。例如屋顶放风筝那段,不见爱情在脸上的绽放,却是在俏皮的印度音乐曲调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转转的风筝,既很好呼应了哈里的喜悦又很好得过渡到下一个情节,并且又可能赋予了风筝某种象征。
    小男孩的死,其实观众早就可以预料到,危险出现的那次详细描述却没有发生,危险发生的这次却只是一个很短暂的画面。死的事实是在午睡时辰慵懒宁静的空气中发生的,此后,知情者转嫁痛苦逃去,观众和不知情者被一种不安钳制紧跟前去,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后,画面突然转换,又突然躲开,强制捂住了伤口,结束一如流淌的印度河,不起波澜,只能生吞了痛苦,注意哈里的声调语气“George......George......George-George-George”。
    死亡给予的撞击不可能就此结束,观众也一样,在寻找宣泄的出口。于是乎,哈里的逃离,就成了必然,不过雷诺阿依旧是克制,一如印度河。河流也成了哈里最后的慰藉也是她和美国上尉重生抑或是成熟的地方。但是死在此时还未离去,阴影还在,导演深知生的力量和感召,所以留给了来年的春天。镜头头一次疯狂贪婪着鲜艳的色彩,在这里雷诺阿成功地融入进了印度的风俗,仪式远远不只是严肃的,要亲近人要亲近生命,还必须是恶作剧,必须滑稽可笑。生活不仅仅要继续,还要绚烂多姿。当可怜的邮差送来了美国上尉的信,暗示上尉并未逃避而是回到了美国,印度成了他的救赎地,也切合了那首音节上富有节奏感的诗“The river runs, the round world spins.Dawn、nightlight、 midnight、noon. Sun follows day ,night、star、moon.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雷诺阿很好地把普遍性的人生主题融入到印度的地域文化特色中。色彩的把握也异常的冷静,除却了华丽,还原呈现了文化内在的生命。

 2 ) 河畔的异乡人

    在异乡,总能让人生出些许复杂的情感,它源于对陌生环境的惶恐,源于挣脱束缚的欢欣,源于独身的寂寥,源于文化的疏离。古有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也有杰克凯鲁亚克为逐梦而在路上的纵情。人,或为逃离,为生计,为自由,在路上,漂泊、安定,又漂泊。
    法国导演让•雷诺阿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在印度发生的故事。故事从那条闻名世界的大河说起,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蜿蜒2500余公里,流淌向海。传说远古时期的河流湍急凶险、河水残害生灵,为解救众生,湿婆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河水从头发上流过,一如雷诺阿电影中的大河,两岸良田、鸟鸣日出,工人们奋臂挥浆,舟来人往,哲人水边冥想、沐浴朝圣,集市熙熙攘攘。河畔的哈里特一家人来自英国,父亲经营黄麻作坊,哈里特夫妇膝下儿女众多,青春期的哈里特、四个小妹妹和弟弟伯杰,他们每天在院子里玩耍、学习。舒适而平静的生活某一天被隔壁梅里尼家到来的客人——英俊的美国上尉约翰打乱了。约翰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装有义肢。战斗英雄的光环和阳光的面庞让哈里特和她的朋友们倾心不已。瓦里特炙热像火,主动出击,甚至获得了约翰的一吻,梅里尼像冰,淡定理性,刻意与约翰保持距离,而哈里特则像水,平静的外表,感情可以细腻丰富,也可以汹涌澎湃。女孩们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她们争吵、嫉妒,相互打量,争相表现。而后,伯杰的意外丧生又让她们一夜长大。
    或许是身在异乡的缘故,故事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散发出一种忧郁、脆弱的气质。
    约翰是迷茫的,曾经的英雄不再,现实面前,只能筑起堡垒,却未必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他徘徊在市集,游荡在黄麻工厂,意兴阑珊。陌生的环境没有带给他安全感,反而是更深的失落。约翰曾说因为身体的残疾,才远走高飞。但即使投奔远亲,他跳舞时的吃力、玩耍时的摔倒,这些生活细节轻易将他的堡垒击垮。梅里尼一语道破,哪里去寻找独脚人国呢?约翰在经历良多后,终于释然。与哈里特长谈后起身时让她一把拉起也暗示着约翰对自己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解放。约翰终究是不属于印度的,美国梦才是他的归属。可梅里尼是纠结的,英国和印度的混合血统、英式教育与印度的传统生活,这些让身着沙丽的她心怀丢失自我的焦虑,对命运的抵抗在她看来也只是无谓的争吵而已。美丽的少女瓦里特是迷失的,瓦里特的朋友只有哈里特一家人,她美丽而娇纵,在爱情面前冲昏了头脑,甚至伤害到别人。但爱情于她,只是一种感觉。得知约翰即将离去时流下的泪其实是为梦醒时分而感伤,而不是因为约翰。这就是初恋,只要在对的时间遇上这么一个他,他究竟是谁,并不重要。成长期的哈里特如同每一个文艺女青年般沉溺幻想,敏感多情,深深着迷于印度文化。她领会排灯节和新春狂欢的内涵,祭拜迦梨神的毁恶生善,写下克利须那神与拉达的爱情故事,她更像个本土人,与生长的土地溶为一体,在此享受童年的趣味、怀揣少女的梦想、经历青春的阵痛。
    自我,这个概念,在他乡,被淡化又被不断强化。因为在异乡,渴望融入的心情,导致自我迷失。也正因为在异乡,截然不同的环境才能愈发突显自我,释放自我。然而更多的人,游离在两者之间,变得矛盾而踯躅。
    让•雷诺阿谈及本片时说到,曾经有人提出过质疑,印度作为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以西方人的眼光能否看清印度。[大河]原作者Rumer Godden的亲身经历帮他打消了疑虑。Rumer在印度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已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故事中那河流、神像、菩提树、舞蹈、神秘的图腾以及芸芸众生分明就是印度。当然,让•雷诺阿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脚本,应该也是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关。出生于闲适的艺术家庭,早年的服役生涯中右腿负伤致残,[游戏规则]、[大幻灭]等影片使其声名鹊起,三十年代是他的全盛时期。雷诺阿一生辗转法国、美国等地,1940年侨居美国。[大河]一剧中的人物多少带有一点让•雷诺阿的影子。上世纪五十年代,黑白片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异军突起,如火如荼,而老雷诺阿则在执导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大河]。廉颇老矣,[大河]少了些他年轻时期的犀利与干练,叙事舒缓,不免有些老人家式的说教与唠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让雷诺阿镜头下的印度显得充满意境,色彩明丽,层次丰富。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评价本片的颜色宛如画卷,如姑娘们透过栅栏偷看约翰的脸庞,午后双跑胎姐妹们的小憩,像一副副油画般动人。
    自然、成长、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些带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色彩的命题是让雷诺阿在电影中素来关注的题材。本片也不例外。伯杰死后,哈里特陷入消沉,倒是梅里尼的父亲谈论起伯杰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无需再面对成人世界的纷繁忧扰。几年后,少女们收到约翰从美国的来信,此时正是哈里特的小妹妹出生之时,她们兴奋的奔向新出生的婴儿,信不知何时从手中悄然滑落,随风飘散。至于约翰,已成为过往的一种记忆。大河在姑娘们的身后缓慢流淌,不曾改变,他们的生活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继续着。成长便是如此,绝望与希望、毁灭与创造、死亡与新生相互交替。自然便是如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对人们来说,无论身处异乡还是旅途,历经悲欢离合后,明天,都将是崭新的一天。

 3 ) 男人的无能

本片的男人要么早夭,要么缺腿,要么对儿子的死很坦然。
排灯节里某个人提着的灯的光晕很不错,春天来临时撒红粉,很不错。
两个女孩各自拿着花,棕榈树中追逐约翰上尉……
约翰很像高中的某个同学,平目,长方形的眼睛,善意的含韵的笑,可以看出一条条刀刻似的笑意。

昨天新华影都看的,竟然没什么好评的。

 4 ) 目前所有电影中色彩最好的!一见难忘!

印象最深的是美轮美奂的色彩,这是目前所有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色彩。内容上以老美视角讲述的印度大河流动生生不息的自然主义,运镜和自然大道意蕴是后来者雷伊的教科书雏形。

旁白实在太多,体量简直是按照纪录片定制的。

男孩被蛇咬展示结果,而雷伊会使用大量美丽暗示和铺垫。

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死去时仍旧是孩童,庆祝他们逃脱了。真正的世界是属于孩子的。他们爬树,在草丛嬉戏,他们和蚂蚁亲近,像小鸟一样自在。他们像小动物一样,他们并不在乎。他们知道何事重要,如老鼠出生,或者落叶掉进池塘。

“我借给他我的翅膀。”如果西方人说起来很顺口,东方人就有文化模仿嫌疑。

经过你所遭遇的事,所遇到的重要人物,你要么渐渐死去,要么重获新生。

---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呢?---每一个人。

最后以象征新生的春天仪式作结。

笔记:

当西方遇上东方,西方就装出一副参透生命真谛的样子。

和《小城之春》一样以战后心灵废墟的重建为背景。

让雷诺的调性暧昧困顿,雷伊已经明亮开阔。

没有深入过这片土地的苦难,就没有感同身受的深刻领悟,只将异族风情借作疗治现代社会痛楚的后花园。但,一尊花瓶能做得这样精致妖娆,也算是功力毕现,深得我心的了。

 5 ) 仅此而已而已

说是导演的第一部彩色片,说是从三位女孩忧伤的青春出发,没错,但感觉还是不对,好像是因为感觉总是无法的过于集中,是用力的问题吗,还是情绪指向的散淡,老感觉他老人家的片子,一直缺少一个精细的剧本,自然主义的倾向比较大。
我最不能承受的是过多的旁白,将已经不紧密的节奏更加松散,尤其那声音,也难受了些。
最记得住的是婚礼上印度新娘跳的那段印度舞,那么调皮可爱的印度舞还是第一次看见。

 6 ) Le jardin d'Eden indien

Sous sa fausse apparence « marivaudage », Le Fleuve évoque le bonheur éphémère et l’éclosion douloureuse du premier amour d’un âge d'innocence révolu. C’est avec une pudeur soit, colonialiste que Renoir, humaniste pour toujours, dresse en parallèle, à travers un regard quasi documentaire, un état des lieux pictural d’une Inde poste guerre teintée par ses rituels et ses légendes.Grâce à un Technicolor flamboyant, il capte cet instant fugace imprégné de mélancolie et de poésie finalement emporté par une temporalité irréversible comme ce fleuve Gange qui suit impassiblement son cours.

"Tout ce qui vous arrive, toutes les personnes que vous rencontrez,
vous font mourir un peu, ou naître"

 短评

雷诺阿较平庸作品,流露造作和别扭;尽管是他首部彩色片,作了很多色彩实验,包括染草地,试图达到马蒂斯绘画的绚丽。在印度长大的原作者Rumer Godden本身的局限,强烈东方主义色彩,以英国殖民者视角叙述(尽管看似无辜的女孩旁白),印度人和印度文化被原始化、神秘化和奇观化。战争创伤也欧美中心。

6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欧洲人镜头的下的印度小品,充满猎奇意味的讲述和审美,那一抹蜿蜒而神秘的色调倒是烘托出来了。没有深入过这片土地的苦难,就没有感同身受的深刻领悟,只将异族风情借作疗治现代社会痛楚的后花园。但,一尊花瓶能做得这样精致妖娆,也算是功力毕现,深得我心的了。

8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6。主线故事太蹩脚,相比之罗西里尼的《印度》就自如很多

12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少女情怀总是诗,片子的情绪真合适,停留在文艺伤感和自然的生活流之间,可以感受到文字和影像创作者真挚的热爱和怀念。特艺色彩记录下的印度,真是漂亮,跟少女们的红发碧眸相比,都丝毫不逊色,好想去看看。雷诺阿的镜头就像纪录片,另外开头的音乐和阿普的到底什么关系...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和《小城之春》一样以战后心灵废墟的重建为背景,同样因一位风华正茂的叔的到来激起阖家女眷花枝乱颤,女主的旁白设置也是同曲同工,不同的是费老的调性暧昧困顿,雷叔的已经明亮开阔

18分钟前
  • 隐二
  • 力荐

这种宗主国中二直女转基因田园牧歌小悲欢 稍稍一用力就过猛了

21分钟前
  • 于小师
  • 较差

重温!雷诺阿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就像是对他父亲的致敬,大量纪录片式的生活镜头缓缓叙说着西孟加拉的普通生活图景,四个主人公对自我的认同,虽然难以避免带有后殖民色彩,但通过男孩的笛子与神话中黑天的笛子的物件对比,将影片从现实带入神话,那段小而精的婚礼独舞真是百看不厌呀

2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1.雷诺阿首部彩色片,色彩搭配丰富而不俗艳,老马丁认为本片与[红菱艳]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两部彩色电影。2.故事核心是英国殖民者庄园中的三位少女与一名独腿退伍老兵间的暧昧情愫,副线是类似纪录片的印度生活与文化远观,还有少女讲述的故事中的故事。最年轻的少女的旁白贯穿始终。影片自然没能摆脱西方殖民者视角,对印度人的生活、节庆、宗教哲学的展示也有点接近于东方主义式的奇观想象和慰藉诉求。隐含背景是1946年,正好是印度独立前一年。3.不过,静缓而诗意的格调的确让人着迷,局外人男主与混血的梅兰妮的苦楚,身体与心灵的出生、成长、死亡与重生,流淌不息的大河……4.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死去时仍是孩童...真实的世界是属于孩子的...他们知道何事重要 | 你要么渐渐死去,要么获得重生 | -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呢?-大家都是。(8.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对情节没兴趣,只对印度。看到了很多印度场景,风土人情,宗教方式在神圣的树下冥想,祭神制于泥土归于泥土,婚礼仪式,大河边的景象:建筑,沐浴的人群,船只。我完全把它当做纪录片匆匆掠过。用时半小时。

33分钟前
  • 阿的雷
  • 较差

英国女作家的诗情,法国大导演的画意,印度人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美学启蒙,被美国人马丁斯科塞斯与红菱艳并称为影史上最好的两部彩色电影……只是这个三凰求凤和生命轮回的故事,嗯,有点单薄了。

3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3.5 电影头尾的配乐就像流动不停的大河一样律动,印度关于河流的解读和崇拜,想起《悉达多》。电影的白人成长故事被嵌套在强大的印度文化里,色彩景象很夺目,表演和演员则感觉很“好莱坞”,有点突兀。“拉达”的那段独舞跳得真美好。

3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當初還以為是鄉村一天的印度版,是談女孩初戀的美好與痛苦。原來走到異國,他要直視生命的本質。生命與死亡最甜蜜的一刻,眾人在美麗的夏日午睡時,誰知死神就靜靜地奪走了年輕的生命,生之喜悅,死之哀鳴,大河還是不止地流動,Renoir已經做到了,他的後來者RAY和ABBAS做得更好。

40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笔记备忘

4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生命是流动的。残酷、神秘与美妙。

4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跳舞,还有开篇非常典型的印度文化,李安的少年派应该从次片中有所借鉴。

4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欧洲人拍印度的最好作品

52分钟前
  • 1
  • 推荐

2019.10.26 35mm胶片放映,真是好复古的观影经历。印度风俗人情的展现,在Deepavali看也是很应景。/ 绚烂的色彩流动在银幕上,胶片的魅力哟~婚礼上的那段舞蹈太美了

56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当西方遇上东方,西方就愿意装出一副参透生命真谛的样子

1小时前
  • 张小强
  • 还行

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影片。 让·雷诺阿不愧是 让·雷诺阿的儿子,影片的画面充满油画感,色彩也做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准。一部散文化的影片,关于青春、初恋、成长,有“你好,忧愁”的味道。印度风情,貌似是略为美化了的——与雷伊的印度有较大的不同,多了诗情画意。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