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传

HD中字

主演:绪形拳,坂东八十助,佐藤浩市,泽田研二,永岛敏行,万田久子,大谷直子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7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8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9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岛由纪夫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0年,为强迫军队听其发表的劝说军人恢复日本昔日荣誉和“纯洁”的讲话,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将真下将军扣留为人质。但他的讲话却遭到军人们的嘲笑,愤怒的三岛由纪夫回到屋中后剖腹自杀。影片以四个部分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的生平:(1)对真理和美女的看法;(2)艺术观点;(3)军事方面的活动;(4)剑和笔的统一。弑父之殇追捕2010在你身边虐面人之死灵面膜同学会仇氏双雄扭曲的家心跳主播迷魂劫她的城盲约太他妈好相处了400发子弹坏人好梦调皮宝贝眸中花香回归之路应召女友第三季云中谁寄锦书来2022山羊我的光头教练陷入沼泽。港区女子高中生绝代双骄1979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大群 第一季百分之十第三季陈情令生化危机(普通话)屋中异蛛香草清白2020开棺2013当个大小姐真难月吟不像神探十年台湾铁血雄风黑白双雄极限S:排球篇叶落长安

 长篇影评

 1 ) 在美与暴烈中窥视死亡

影像与配乐

与其说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的电影,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更像是一个大量运用舞台艺术、室内布景和装置、光影效果的视觉实验。在密密麻麻的台词和独白之外,这部影片的文本性被扩展和延伸到了运镜、构图和配乐中。

第一幕和第四幕的的打击乐配乐恰到好处:

在第一幕中搭配黑白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被家长制传统、旧贵族气质限制着的压抑童年。在女性长辈的看管之下,三岛由纪夫极少和同龄人打交道,对社交环境的不熟悉、被同学嘲弄的“女性气质”(“femininity”)逐渐加强了三岛的自卑情结,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岛后来对保护日本文化自信和连续性的强烈诉求。

而在第四幕中,打击乐的紧凑节奏感一方面配合体现了三岛和他盾会成员的不安和紧张,另一方面也烘托出战后日本矛盾的社会心理(东京大学的反战、盾会的极右翼民族主义、对恢复天皇权威兴趣低迷的驻军…)。

影片的构图非常强调对称性,每次特写三岛这个角色时,人物往往被放置在了最中间,运镜时也刻意保持了对称的连续性,如随着中轴线拉近或缩小;此外,场景之间的切换也尽可能地做到了连贯和融合,使得影片的观赏性更高,观众接受影像信息更加容易和舒服。

值得指出的是,在室内装置的场景中,影片有意地用相对狭小的空间和简约的几何图形体现日本(/东亚)文化中的空间感,不仅仅浮世绘的街道,就连现代化监狱的布景的墙体都是曲曲折折,类似于古典园林幽径蜿蜒的审美习惯。

符号与意象:情欲、死亡美学、文化天皇制

基于三岛由纪夫的生平,影片的故事主线中穿插了许多三岛的文学符号。《金阁寺》作为最能够体现三岛对泛化的死亡美学的探讨和追求的作品之一,其实景搭建直接在影片第一幕出现,并在后续回顾三岛成长历程时不断闪现。「金阁寺」作为一个符号,代表着极致的完满,最高程度的美;在三岛的观念中,其无比纯粹的「美」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毁灭——死亡的美感(或有美感的死亡)是美学的终极诉求。此外,面具、海洋、太阳等文学符号也在影像中或者文本中被直接提及或影射到,这些极具三岛文风特点的符号搭建起了抒情的、悠长哀伤的影片调性。

情欲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他对(特指男性)肉体健美的推崇。对于三岛而言,肉体的健美(bodybuilding)和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是平行的:面对同伴,他要克服对自己不够健壮的身体的自卑;面对战后的日本,他要重建这片精神废墟,在西方影响下保护日本文化的独立性。在这部影片中,数次聚焦肉体美的场景中三岛不同的反应分别表现出最初的自卑和青涩、健身健美的追求和毁灭/死亡的美学意象。

无论是盾会的建立还是最终的政变计划,三岛由纪夫真正支持的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天皇制和军国主义,而是文化层面的天皇制——即保护日本传统文化不被西方主流文化边缘化和完全异化、维护日本传统的连续性的正当性——这直接塑造了三岛由纪夫的政治诉求和重视古典美的创作。

 2 ) 并无答案…

故事:不太一样的传记电影,反传统,通过四个章节记录了三岛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三岛的行动和写作分割,再次揉杂在一起,反应出一个立体的三岛由纪夫。这并不是一部客观的传记电影,反而通过模糊分割赋予了三岛生平一种传奇,自恋,才华,独特与一体的氛围。 三岛的35部小说,25部戏剧,200个短篇组成了三岛的里世界。他,作为一个作家,是忠实于写作的。写作带他走出了青春期的混沌,释放了他的自卑和强烈的荷尔蒙。三岛的青春期是个柔软的结巴男孩,对女孩和美有种天然的敬畏感,以至于让他在女孩面前显得腼腆内向,丢掉了男子气概,后来这种对美的认知,在凛冽的青春期和处子般的欲念里变成了一种毁灭性的美学认知,美丽的金阁寺毁灭,将释放三岛的自由。可他一直在尽力将文字和行动分开,这仿佛成为他一辈子的命题。青春期的他,始终坚信文字优先于身体。 太喜欢片子中对矛盾的描述了,比如梦想征战沙场,却在体检时咳血,所谓身体是真实的,大抵如此。他矛盾自己为什么没有应召入伍,可实际上他是怕的,正如他小时候的怯懦一样。 对三岛创作过程的描述也着实有趣:我把每件事引入我的意识进行提取,我不停的计算,直到坐下进行写作。这一段发生在火烧金阁寺后。 而那段美好的镜子戏,引出了同性恋倾向的三岛,以及他那种透彻心扉的在最美好的时候自杀的倾向。接下来是三岛对身体健康和性倾向的探索,那样一个阶段凝结了他作为不同演员的面具人生,SM,帮母亲还贷款,妖艳之美的人生阶段。因为演员,母亲,戏中演员替过程换使得他这段绚丽的人生阶段变得虚虚实实。 作家的终极是什么?是才华的终结吗?还是一种作家和行为上的拧巴,作家总是陷入造假,而行为往往不能造假,往往可以塑造真实的三岛。他在那个时候,需要直面自己四十岁无法在最美年龄死去的事实,所以,他开始转向了笔和剑的融合。 三岛真的可以为信念而死,这也是一种作家到行动主义者的过渡吧。可这种鲜血喷洒的自杀背后,让人会联想三岛这个喜欢面具,操笔善骗,柔弱怯懦的男人真的可以为了信念自杀吗?相比于躲在文字背后的龌龊,那最后的被绑架,剖腹是不是一种轻易回归的计算呢? 并没有答案……可这就是三岛由纪夫矛盾拧巴的地方,他的矛盾拧巴不正是文学养料和他那令人着迷的部分吗?

 3 ) 《三岛由纪夫传》——美丽的坏牙齿

美就像是颗坏了的牙齿,它会磨你的舌头,还会疼痛,不住地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最后你终于忍不住疼痛找医生把它拔了,不过你看着手中血淋淋的牙齿说,这就是它吗?

                                        ——《三岛由纪夫传》

                                                       
 一.美丽

这是电影《三岛由纪夫传》中的一段对话,处于全篇四个章节中的第一个章节“美丽”之中,但我却觉得这是对三岛一生的总结。三岛由纪夫,作为一位日本战后文学史,电影史甚至整个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人,作为东方文化在西方具有着最为重要意义的人,作为日本极端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中最为重要的人,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同样拥着不可抹杀的传奇色彩。三岛去世已久,但对于他还尚未产生任何的盖棺定论,人们对他的人生及作品的纷争一直都未平息过,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一部最为戏剧化的戏剧,最为电影化的电影,最为文学化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无论你处于艺术门类中的哪方天地,追求美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和最终的目标。三岛自己即是一个绝美的男子。虽然看过三岛本人相片的人不一定会觉得三岛的外形是属于“帅哥”一类的,至少他的个头儿并不算高,甚至算是矮小,但三岛却在追求着一种肉身与精神相互交错浑然一体的美丽。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自不必说,从幼年开始便发表诗作的三岛自小就开始构建属于内心净土的那份美丽,而到了三十岁之后,他又锻炼出了一身肌肉,至使他自己从外形到内心都拥有了一份刚柔并具的日本男子的美丽。很多人都说三岛一生都在写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笔下的作品,一部便是他自己人生的作品。如果说在三岛笔下的作品中,我们还需要要不停地发掘才能看到主人公们与三岛的相似之处,那么在三岛人生的作品中,他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一个更容易捕捉的极美的主人公形象。

美丽是什么,这不仅是三岛一生都在追求的问题,也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疑问。很多人都认为美丽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说法,大多数玉石还真的是需要抛光雕琢的。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无可厚非的,美丽绝不是大多数,并不是被大多数拥有,也不是被大多数发现,美丽绝对是一种特权。特权不单单是一种可为享用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它可能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毕竟极致的美不是会被大多数所认可的,而美丽到了极致也会有着许多的变形。就像电影中那个小结巴看到女人的裸体后说得那样,“真是太美了,很恐怖,逐渐逐渐变大,把一切都摧毁了”。美丽真的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东西吧,不,也并不是美丽本身,而是追求美丽的过程,而是美丽所具有的诱惑力是充满着破坏力的。就像一颗美丽的牙齿,它却要磨烂你的舌头。美丽刺激着三岛的心灵,改造着三岛的身体,结束了三岛的生命。日本从来都是一个具有着极端倾向的民族,极端的好与极端的坏,他们似乎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的境地,影响着他人,破坏着自己——走上极端之路,是一种单纯心境的表现,它没有那么多的犹豫不绝,没有那么多的旁思杂念,没有那么多的左顾右盼,单纯地看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把自己逼上了一种无法逃脱的极至之中。你当然可以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批判三岛的右翼军国主义倾向,但你却永远无法忽视存在于三岛个体内心的,一个完整的美丽的艺术品形象。

                                                           二.艺术

我从来不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身份,也不认为“艺术工作”是一种职业类别,从你选择了艺术开始,艺术便成为了一种自我认证,你便永远也无法和这两个字分离开了。很多人都在讲三岛是一个最会演绎自己人生的人,甚至说三岛是一个最会用自己去炒作自己的人。真是这样的话,三岛最后以肉身的死来换取自己作品的不死,那他付出的代价似乎也太大了。换句话说,太多的人都死去了(甚至也是自杀),而他生前留下来的东西也并未能够传承很久。

桑塔格说“一位作家不因其所承受的历史或恐怖事件之严重而成就其伟大”,这句话是断然无错的,但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现实的严重性总会延伸到其作品当中,给作品带来更多的表意层面,而对于三岛来讲,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则把其艺术作品延伸到了他的现实之中,让他的生命具有了多层的表意。近现代的批评界有一种理论方向拒绝把作家和作品混为一谈,我不敢苟同这种方法,至少在三岛的身上,这种批评法并不适用。很多人都说三岛中前期作品中并没有反映出他后来的极端政治倾向,更有人说《忧国》的诞生只是三岛在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做着辩解。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在无休止地进行着对自我精神的阐释和辩解,特吕弗说一个电影导演一生都只在拍一部电影,那就是他自己——这句话不容质疑,毕加索一生的艺术创作历经了七次重大转变,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变化,每一次都印证了艺术家是一群真正的身随心动,忠实于自己灵魂的人。也许艺术家都是唯心的吧,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唯心的,美也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在电影中,仍然透过一段对话,准确地表达了艺术之于美的存在价值。作为艺术家,他不得不面对肉身衰败的残酷现实,尽管人体也许是世界上最不需要要修饰的美丽作品,但它却无法长久或者是永久的保存。而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即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艺术,所以,艺术家的人生或许都是悲剧性的吧,就算你永不妥协,坚持自己,最终也会如同那颗坏了的牙齿,被人拔掉或自行脱落。

                                                                三.表演

三岛用其一生的表演很好的诠释了一个艺术家与其作品一样具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演义成份。三岛的人生并不像常一样是一种线形结构,而是一种错宗复杂的交叉式结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三岛的内心之中的分裂,也在于他所选取的作品与人生的交错表现方法。作为表现三岛人生的传纪性影片,《三岛由纪夫传》最大的成功即是选取了相同的手法进行展现。

首先影片选取了四个段落分别表现三岛思想中的四个层面,分为“美丽”、“艺术”、“表演”和“笔与剑的平衡”。其次,在这四个段落中导演保罗施拉德又采取了三条线并行的方式来表现,即用黑白影像来展现三岛旧日的人生经历,用写实手法来表现三岛自家到自卫队驻地发表演讲直至切腹自杀的过程,并用剧场演剧方式逐一呈现三岛在小说《金阁寺》、《奔马》和《禁色》中试图探索的主题与情节内容。尽管导演施拉德能够用“马赛克”一词来形容三岛那充满着拼贴与镶欠式的人生轨迹,并为之寻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但全片却似乎只迷醉于对于三岛的展现,并未能去深入挖掘和探讨三岛式人生与作品的内在诱因。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施拉德来讲是个难题,甚至应该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都是困难极大的。人生的表演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演绎,人们站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表演都是不需要理由的,爱与恨,善与恶,思想上的任何转化都可以是莫须有的。但是,一但人生的表演要被搬上艺术舞台上,它就不得不被赋于哪怕最为站不住脚的动机。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描写了一个平凡无奇的中产阶级男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有一天抛家舍业变成了一个追求艺术的画家,他在叙述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无法探求也解释不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裂变过程和思想诱因。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尽管有着写作原形,但毕竟也是一部虚构的创作作品,他本可以去描绘出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图景,但他却避之不写,也许正是要告诉人们,人生的表演更为直接,更为莫名。

我不知道施拉德是否也有着毛姆的想法,但对于一个已经被众人熟知的传奇作家来讲,拍摄他的传纪,探寻内心动机无疑应该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单就形式本身,施拉德可能也太忠于统一的表现手法了。三岛的旧日时光就用黑白影像,三岛的自杀经过就用写实手法,三岛的作品展现与诠释就用舞台造型——这似乎在创作理念上也过于顺撇了。其实基于三岛的整个人生经程,我们完全可以用“戏梦人生”来表述。三岛不仅在作品中创造出了无数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更是创造并出演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你很难讲作品中三岛和现实中的三岛哪个演得更像他自己,他们即有着统一又有着分裂。你无法区别哪一个三岛更为真实,哪个更为虚幻,三岛的表演真得达到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另其艺术创作得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我在臆想,如果将三岛自杀的经过用一种舞台式的方法进行展现,将三岛作品用黑白影像演绎,将三岛的过去时光用写实手法表演,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另,尽管有人说作为今村昌平御用演员的绪形拳在外形上并不像三岛,但比现实中长得更漂亮一些的绪形拳,也基本上达到了神似的地步。

                       
 四.笔与剑的平衡

谈论三岛,表现三岛是逃不过他人生最后的介错演出的,但我不知道为何在施拉德的影片中避开了介错,仅仅展现了一点剖腹。也许施拉德觉得介错过于残忍了吧,尤其是在真实情况中,已经自己完成剖腹后的三岛,被施以介错时连续三次都未能被砍下头颅,疼痛难抑的他甚至企图咬舌自尽也未能成功,最后是换了施刑者才最终断气。三岛,在期望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言语来影响别人未果后,将自己手中的剑(刀)插入了自己的腹中,让那个被他崇拜已久的剑砍下了自己的脑袋。

作家的手中都会有一柄剑吧,在追求美的同时,他们都会试图用那柄剑去斩断那些丑的东西。鲁迅先生手中的剑对国人来讲应该是最明显最耀眼的了,手中无剑的艺术家甚至不能应该被称为艺术家。就像商业电影永远只会给人们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境来让人们忘记现实遁匿于幻觉之中,而艺术电影则会反其道而行之,去故意点痛人们心中最为脆弱的那根神经。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着这样的责任,如果说追求表现美丽是艺术家的本能,而同样也让艺术家们逃之不过的就是手握利剑并适时准确的利用它的那份责任。

当然,对于中国人,包括世界上大多数正义人事来讲,三岛是拿错了那把剑,最终他只有也只能用剑砍掉自己。如果他生在二战时期,或许日本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人去支持他,但他却极不合时宜的在六七十年代高举起了军国主义的大旗,令他站在自卫队本部的阳台上慷慨陈词时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嘲讽和嘘声。我在这里并非是在感叹三岛的生不逢时,他这样的军国主义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逢时的,甚至也因此让三岛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大打了折扣,三岛之于我来说只能是一个作品一流的作家,永远也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但作为一个个体独立的人来讲,三岛无疑找到了手中的笔与剑的平衡点,那即便是他自己。三岛一直都在笔与剑的平衡中寻找着自我,失衡的状态让他迷失自我,难辨自己。三岛也在笔与剑的两端奋力地创造着自我,就像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卡列妮娜》后所说,在作品写到后半部分时他已经控制不了安娜了,安娜具有了自我的灵魂。当然,托尔斯泰的话是在讲述创作的经历,但他却印证了一个事实,自我似乎真的是无法被掌控的。当三岛面对阳台下士兵们的嘲讽时,当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被人唾骂时,那一刻他应该醒悟到了他创作自我的失控与无效,而他的单纯即在于,狠狠地试图抓住对自己的最后掌控权——自我了断生命——来最后强调他对于笔和剑的拥有权。而现实再次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他设计好的人选森田必胜并没能完成介错的仪式,而不得不改用贺浩靖执行——最终三岛也未能按照创作的初衷来完成整个过程。

三岛用手中的笔让炫烂的樱花绽放成为了永恒,他却用手中的剑错斩了自己的头颅。笔与剑在别人的手中是因统一而达到了平衡,它们在三岛手中却是因矛盾而达到了平衡。三岛可能真的就是那颗美丽的坏牙齿吧,它美丽的无与伦比,却会割伤了舌头磨损了自己,最终他被人/自己拔掉,一片血淋淋之中,我们看到的美丽还是曾经的美丽吗?——三岛,你在临死的一刻,是否发出过疑问——这就是它吗?

 4 ) 最后一刀

85年上映,施拉德导演,绪形拳主演。《三岛由纪夫传》。
 看完之后想,美国人这样解读他,三岛君也许是中意。不过,以他对肉体美的苛刻要求,对男主角可能不那么满意吧?
 如果没有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估计很难看懂这个电影。电影的拍摄手法就是把三岛的生活与作品穿插起来,用他的作品,解释他的生活。这个,或许正是三岛所希望的,影片所塑造的硬汉般的三岛,也许就是他幻想里的那个自己,他企图成为的那个艺术与行为统一的自己。
 三岛的童年,通过《假面的告白》的一些情节来表达,多病又固执的奶奶,柔弱敏感的孩子,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三岛的美学通过拍摄《金阁寺》,美的毁灭美过美本身,这话三岛说过。《镜子之家》据说是三岛写得最吃力的作品,他说自己在写完后好像完全被掏空了。这部小说太三岛,太颓废,我一直看不下去,电影里拍出来,仿佛是一个得不到角色的男演员与丑女人殉情的故事。《忧国》与《奔马》,都仿佛是三岛死的预演,也都被用在影片里诠释三岛。

在看到三岛导演绑架将军,逼迫部下集合军队听他演讲的时候觉得很荒谬。这宛如一场闹剧,三岛比谁都清楚,他改变不了什么,他所面对的一切人,都不过是他的见证人,道具或者......背景。没有人听他演讲,那些年轻的战士要么茫然地站这,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朝他扔东西.....他绝望地退下来。或者说,他装出很绝望的样子,退回到房间,切腹。电影到此为止。
不过他的切腹并不顺利,不是他想象中完美的,不弄脏地面的十字切。他并没有像武士那样朝前栽倒,而帮他介错的森田更糟糕,在心惊肉跳下出手,砍了三刀都没有砍下他的头来......
   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有荒谬感,却又显示出了奇妙的庄严。不过这一切都已过去,三岛通过他的作品存在,而通过这毁灭自己的一刀,他成了绚烂的永恒。

 5 ) 还好吧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部非常好的片子。可如果说是不是讲明白了三岛这个人,或者说真切的展示了这个人的话,只能说比较失败。

   电影非常好看,因为用了很多新奇的舞台效果,在电影里用舞台剧的手法表现三岛的几部著名小说。金光灿烂的《金阁寺》,黑灰色的《假面的告白》,烟雾一样粉色的《镜子之家》,黑白鲜明的《奔马》,在表现这些小说的时候,产生的效果远比描绘三岛本人更让人信服。大概这些小说本身就包含了西方人更能理解的语言吧?可三岛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人,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人在表现他的时候明显的有点力不从心。

    和电影在一起的还有另一张碟(不是附送的!买的时候这张也是算了价钱的!黑心!),不能算关于三岛的纪录片,其实应该算是这电影的制作人员访谈,以及故事背景介绍。别的人没有记住,只记住了那个日本女艺术总监,Eiko Ishioka 她的日本名字忘了。非常绚丽的舞台效果全是拜她所赐,简直美轮美奂!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她是那种我很不喜欢的那一类人。

    关于三岛可以说是一个让人又困惑,又好奇,又迷恋的人物。他本人简直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或者说日本人的一种集合。最早接触他是起于川端康成,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文学大师,自杀而亡,同性恋……在那之后看的他的《金阁寺》。

    日本人似乎总是喜欢把极端的东西摆在一起,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以完善他们对这两种东西特质的认识。美丽的对丑恶的,邪恶的对善良的,完美的对残缺的……按照整个东方人的逻辑,一个事物的极端等于另一个极端,美丽到了极点就是丑恶,邪恶到了极点就是善良,痛苦到了极点就是幸福……我想这对于东方式的思维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日本人似乎总是在追求这种认知的过程,于是总是在追求着极致……关于切腹大概也是这样吧。

    我本人不是个同性恋,对同性恋爱的感觉也完全不能体会。还记得当年看《假面的告白》时,主人公六岁时对着“塞巴斯蒂安受难“的图片手淫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一是那个图片居然会让他兴奋,另外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当时我想,那可能只是作者想表达,那个孩子有一个早熟而且扭曲的心智吧。后来我才知道那小说的背景,原来是三岛的自传啊。隔了这么久再看到这个片段,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的奇怪,可能年龄不同,看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吧。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觉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真的很难相互沟通。我现在完全可以想象三岛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明白塔的所作所为,可在西方人看来他简直就像是一个谜,完完全全的矛盾的混合体。可具体到这种差异是什么的时候我却说不出来,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反映这种差异的书都是用西方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东方的思想,可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智慧。《菊与刀》是我看过最好的这方面的书。

    扯两句题外的。关于日本人那种对于极致的追求我有一种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那与中国文化有关。我始终觉得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并不能完全的领会。于是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来发展消化这些已经完成了的体系,那就是丰富和细致贯穿他们。当他们把那些系统庞大缜密的文明细致到了每一个末梢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领会这种文明,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6 ) 经典未遂

某天,你的邻居,一个外表傲娇、内心鬼畜的沉迷耽美同人文创作怪叔叔,在码完了他的一本长篇后。突然告诉你他决定不当写手,改作恐怖分子了。他的计划是:劫持北京—卫=戍+=司令,号召军队起义,推翻现政府,意图恢复有着光辉的耽美传统的满清政权。功成名就之时,再和自己的情人—一个正太小弱攻一起共赴黄泉。对这样一个大叔,你要说什么?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好心的提醒他:“醒醒吧,阿宅!”以上就是我对《三岛由纪夫》这部所谓的“文艺记录片”的剧情概括。
    我没想到除了《建国大爷》这样的神片之外,竟然还会有导演根本不考虑演员形象选角,还一选就是男一号。除了名声和三岛由纪夫有类似之处,我不知道续形拳哪里还具备出演三岛的条件。续形拳是个好演员这我不否认,可他的形象是不是他亲民了点,演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他可以本色出演,可是要全是三岛这样一个“邪恶的天才”是不是就有点太温吞了些?总不能因为周星驰的演技好就让他去演终结者吧。
    整部片子从头到尾,续形拳所饰演的“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个把爱洒向全世界的邻家大叔形象,三岛由纪夫从生到死的几个小时,在这部片子里,就好像一个叔叔送完上中学的女儿回家路上顺便打了瓶酱油这么家常,家常到他所有的关于生死的纠葛被简化成自插时几秒钟的蒙太奇。我一直认为,三岛自刃前的遗言:“别让我痛苦太久。”其力量不亚于两千多年前同样坦然走向死亡的那个哲人的那句:“分别的时候到了,我走向死,你们活,究竟哪个好,只有神知道。”我以为,要表现这样像刀锋一样锐利的句子,非平铺直叙可以为之。更不是像片子里那样,将之前几个故事里的人物之死之毁灭回放以代替三岛之死。要知道,对于三岛来说,他一直很清楚他和作品里人物的区别,即使在他已经准备赴死的时候,他也是清醒的,影片这样做,无疑大大弱化了对三岛行为的再诠释。
    有了以上想法之后,我专门去查找了这个导演的个人资料,我真心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导演把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拍的如此之二。结果,这个导演竟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原来编剧和导演还真是隔行如隔山,能写出好的剧本并不意味着能拍出好的电影。这部片子的剧情设计其实非常精巧,在昆丁之前,还真没什么人能想到把电影拍成小说一样分节又内在连贯的。这部片子以三岛自杀的那天为线索,串起了四个部分:美——金阁寺、艺术——镜子之家、行动——逃跑屋、剑与笔的融合。在各个分段落里,又以三岛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人物之间的交互来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这种“生活的舞台感”即通过戏中戏、以舞台人物的命运来投射回主人公内心体验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最后一个段落中,前3章中戏中戏的主人公的命运在现实中三岛的身上交汇,他由一个作者成为了一个人物,最终完成了他的既定命运——毁灭。这样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这个导演创造经典的野心和可能性,如果这他能更了解一点三岛其人,真正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深入一个伟大作家的毁灭,我觉得这部片子其实是有机会成为经典的。

 短评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5分钟前
  • 57
  • 推荐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6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10分钟前
  • 无风
  • 推荐

导演试图用《假面的自白》《镜子之家》《奔马》和《忧国》这四部作品从三岛对美的认识,身体的重塑,政治军事观及精神身体的统一四个方面(个人认为)来解析。但若作为一部传记来说未免太空泛,只能说是“个人简介”。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叙事、表意、音乐都做到极致。是颤抖着哭着看完的。

12分钟前
  • 李奥洋
  • 力荐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15分钟前
  • *******
  • 力荐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19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21分钟前
  • 死咗
  • 力荐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2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感情分。老美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但绪形拳和三岛形象差距不是一点点啊,避开介错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丰饶之海》……

23分钟前
  • Maryjanesue
  • 推荐

虽然是美国人(《出租车司机》编剧)拍三岛由纪夫,虽然主演绪形拳外形和三岛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错。居然拍出了强烈的日式写意风格。影片分四章展现其一生,以三岛切腹当天而起,用黑白画面闪回其童年至中年经历,用彩色画面穿插三岛三部小说影像化,最终以切腹而终。无惊艳之处但也中规中矩。配乐很棒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2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我觉得施拉德在胶片上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锋实验,形式上极尽华丽之能事,分章节叙事,黑白和彩色穿插,两重时空交叉剪辑,舞台剧质感的美术设计。施拉德不愧是编剧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物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岛,不像有些电影,只玩形式,内容单薄。

30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3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42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43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48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50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5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保罗·施拉德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三岛由纪夫的解读依然没有超出“菊花与刀”的范围,倒是文学、舞台剧和最后行动三位一体的叙事方法有点意思。《金阁寺》是关于美丽,《镜子之家》是关于虚无,《忧国》是关于死亡,死亡是一场美丽的虚无。也许对三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死在四十岁之前吧...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