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粉1995

HD

主演:王姬,王志文,何赛飞,张力维,王若荔,宋秀玲,邢晏春,周剑英,尹继梅,顾芝芬,朱继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粤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粉1995 剧照 NO.1红粉1995 剧照 NO.2红粉1995 剧照 NO.3红粉1995 剧照 NO.4红粉1995 剧照 NO.5红粉1995 剧照 NO.6红粉1995 剧照 NO.13红粉1995 剧照 NO.14红粉1995 剧照 NO.15红粉1995 剧照 NO.16红粉1995 剧照 NO.17红粉1995 剧照 NO.18红粉1995 剧照 NO.19红粉199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粉199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秋仪(王姬 饰)和小萼(何赛飞 饰)本是青楼女子,解放后,她们“这样的”女人被送往了劳动营进行劳动改造,忍受不了劳动营里辛苦的生活,秋仪翻墙逃跑了,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她决定投奔自己的老相好蒲家伟(王志文 饰)。  在蒲家伟的家里,秋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本来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蒲家伟在压力和利益面前,也开始变得言不由衷了,最终,秋仪负气离开了老浦,出家当起了尼姑。让秋仪没有想到的是,蒲家伟竟然和小萼走到了一起,他们不仅结了婚,小萼的腹中亦怀上了蒲家伟的孩子。遭到了昔日好友的背叛,秋仪却并不愤怒。情怨3曼谷危情白夜侠病态领土汤姆恋爱恐惧症2019浴血疆城孤注一掷:曼彻斯特城车轮不息关东女侠电视报道记者~连接新闻的女人们~纽约纽约蝙蝠侠大战幻影人灵异牧场魔岛迷踪御龙修仙传3上古战场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冰血暴 第五季大木偶学院博格曼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预告片》失物招领2022嗜睡症2017大南迁小奸小恶幕后之王张玉贞,为爱而生怪侠一枝梅超级鲨大战机器鲨大夜夜长梦多1946死神来了国语不加滤镜杀手餐厅沙之下鳄妻2两代乡亲乡爱平凡者的冒险卫生间的圣母像毛骨悚然撞鬼经2021特别篇奶酪姐妹

 长篇影评

 1 ) 消失的大洋影业公司

很偶然地知道一点拍摄内幕,试着回忆一下。

先是版权之争,这是当时报纸上公开的:小说出来之后,苏童先卖给了李少红两口子,结果审查不通过,没拍成。两年后苏童又卖版权给姜文和刘晓庆,两人很高调地宣布要拍摄,李少红很生气,打官司到电影局,最后李赢了。

审查折腾了好久之后,又缺钱,据说某制片主任威逼一个倒钱能手(那时还没有投资一说,所谓能手是有本事从银行搞到贷款,而自己却不在银行工作,也不开公司,我至今也不明白此人的真实身份)给投资,结果花了大概两百五十万人民币,完成了。花絮是王姬的片酬是六万元人民币,当时出钱人觉得给多了。

这时倒钱的没钱了,就卖给了出钱的买主,卖价三百八十万。朋友们纷纷认为其不识货,应该卖个好价钱或者自己成立公司搞发行。

买家就是大洋影业公司,这片子大概是其第一次出品。刚才想起来去GOOGLE这个当年大名鼎鼎的民营电影公司,最近的消息是2007年歌剧《秦始皇》引出的版权之争,这个公司还拍摄过《秦颂》,然后好像就默默无闻了。

想起来挺好玩,捡来一个宝贝,造就了一个公司,却还是没有持续性发展。至于那个神秘的出资者,连个字幕都没有出现,就这样悄悄地作了贡献,如今我努力地想啊想,怎么都想不起他叫什么了。

 2 ) 改造

影片里的妓女改造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妓女不想被改造

以小萼为代表的妓女,她生在妓院里,从来不觉得当妓女有什么不对,她就像所有生在封建里的人,看起来都是受苦受难,可是他们觉得日子就应该这样过,都是皇上欺压,还有那么多为皇上死的人哪

小萼贪图享受,所以不愿意自食其力,宁愿卖身为生,就像现在一样有那么多妓女,都是自愿当的,没人压迫照样有妓女

秋仪说得好,男人离不开我们这样的女人

新中国已经变得和旧社会一样了,因为社会变了,人没有变,人本性里的,几千年文化里的,没有变

只要有需要的男人,就有她们生存的的空间

再说到女人,妓女其实是极致的女人,把女人骨子里的一切发挥到极致

女人就是不独立的,依靠男人的,爱美色的,也许是几千年男人给她们的,但是已经根深蒂固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男女本质没有变

为什么更独立的秋仪没有得到老普,而小女人小萼得到了?男人吃这一套

以秋仪为代表的妓女面对的是社会惯有的歧视,表面上说人人平等,其实都是旧思想

男人容不下她,女人容不下她,佛门容不下她,亲戚容不下她

而她也容不下这个社会

她宁愿当尼姑也不愿意当工人,尼姑是旧社会的,我当的也是旧社会的尼姑!

她和新社会奋战了一场,最终妥协

里面还有很多改革不掉的东西,比如老普的富家子习气,他当了工人也没变成工人

比如麻脸对小萼的歧视,歧视永远存在,改革只不过变成了无产阶级歧视资产阶级

还有很多讽刺的地方,比如日本人开枪,解放军一样开枪,比如老普家都是好人,却被抄了家

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老普妈说我年轻时候比你苗条,因为那个时候妓女尚胖,老普妈的意思是,我没你那一身卖的肉

但也有不少肯定新社会的地方,比如麻脸在旧社会看不起病,新社会就不会有她这样的人了

最后老普的儿子新华,是寓意以后的新中国

他是三十年以后,日子比现在好,可是三十年以后社会就变成他那个时候,旧社会的社会了

没有知道新华会长成什么样子,但是秋仪和新华在一起,日子还不错

 3 ) Self-negation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Body

Laopu/landlord Huang Shiren (黄世仁) is on the stage, accused by the ghostlike white-haired girl. Ghost or human, Laopu touches this ambiguous terrain no less than the accuser in a dramatic moment. Acting as a role he once belonged to in a broad sense of class, Laopu joins the trend initially against himself. Huang Shiren is chanting the political slogans with the audiences against himself and suddenly feels something wrong. Allegorically, this points to Laopu, who should have yet doesn’t feel anything wrong. What unravels here is the logic of self-negation in the pha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must be internalized and self-adapted in order not to always feel something wrong.

The logic of self-negation is for all, who and which are relegated to the remnants of the dark old society but are still retained the chances to regenerate, partially for the evocation of a reshaped subjectivity, and partially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a promiseful de-oppressive regime. The “labor camp” for the prostitutes is one of the apparatuses of this logic. In a closely watched space, former prostitutes are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live as before and even, the right to die, yet are endowed a self-supporting and dignified future life. The enforced space itself has already indicated that these women are taken as corrigible vermin, although they are ironically taught to ascribe their “sins” to the brothel madam or social mechanism other than the degrading fate during the pedagogy of “speaking bitterness”. In other words, the labor camp is designed to erase the structural inscriptions of the feudal or capitalist society on the body and spirit of the prostitutes, but at a cost of implicitly duplicating the prejudices to them and negating all their past, their personal history except a good nature that hasn’t decayed totally. I’m not denying the seminal impact of this discipline, especially the redistribution of body, from the haircut, physical examination, regular routine and factory labor—every motion, every form or sign is politically considered--, which transforms the objectified body “for play” or “for sale” to the autonomous body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deed, life is not so bad for some of these reformed women. Nevertheless, I have to point out two problems remained. First, how can we really distinguish the transformed body, the labor in the factory with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that reduces human to machine? The great will of working for socialism or the bright scene in which these seemingly free women are running through the rape flower fields cannot explain all. Second, the pedagogical apparatus and public opinion push the former prostitutes to thorough self-negation, which reduces their past to nothing or dirtiness. For instance, in a scene Xiao’e is irritated by a forewoman who suggests the money she made before was “unclean”, and as a counterpunch Xiao’e declares that money is all the same and call her names later. That’s how the traditional discrimination for prostitutes slips into the conjuncture of the new logic of self-negation. “Unclean”, this is a too rough generalization for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feelings of the prostitutes. To some extent, strategically, it is precisely this kind of thorough negation that leads to the impossibility of the reformation, because no room for the past, no empirical agreement for the future.

Back to the specific details in the movie, I want to future stress the bifurcate of Qiuyi and Xiao’e: For Xiao’e, does the labor camp really change something? (Also, we don’t know whether the former prostitutes are married to the former clients.) Or rather, is the self-negation effective on her? For Qiuyi, escaping from the negating process of the labor camp qua an entrance to a new social life, what is left for her in the society? We see another direction of redistribution of body— To take tonsure, give up her hair that is cherished as a feminine character (versus the haircut of the disciplined ones) and become a nun. But where she comes back to at last is still the symbolic position of Laopu’s embrace, the only position having something to do with an acceptable past.

 4 ) 云袖之中,寒光一凛

我大学时候,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正好如火如荼的出版。对那年代的文艺青年来说,如获至宝,阅读如饥似渴。

苏童的《少年血》因其暴力扭曲的青春期描写,配以芜杂隐晦的江南小镇香椿树的芸芸底层市井生态,一下子就击中了少年的我的阅读G点。

之后就开始遍寻苏童的小说,第一时间狼吞虎咽。从少年血系列到城北地带,香椿树街的系列狗血市井与热血中二少年们,到当时正蜚声影坛的第五代集体导演的著名女性三部曲,分别由小说《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红粉》,各自成,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侯咏的《茉莉花开》,还有就是这部李少红的同名电影《红粉》。其实他当时还有个小长篇《武则天》,据说电影没拍城,小说我也买了,那个真心一般。

我当时觉得苏童的才华驾驭中篇恰如其分,游刃有余,写长篇就有些力不能逮。那些灵动的,腾挪的,闪耀的文字和段落,放到长篇结构里,就显得浮华,轻佻,猴急,压不住,抻不起,轻飘飘没质感。后来他又出了一部长篇《米》,黄健中执导电影《大鸿米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怎么样,小说2流,电影还一度被禁了7年,2012年才公映,结果大失所望,还不及小说的那种粗粝感和压迫性。

女性三部曲里,《妇女生活》写的最好,祖孙三代妇女,原生家庭原罪宿命与基因里的叛逆性,爱恨交织,时间太久很多情节已经忘记,就记得这几个女的在家里撕起来,真的是夹枪带棒,句句机锋。比那些宫斗剧过瘾得多。苏童特别善于捕捉人性中的闪念而过的小邪念将它放大,落地。就好像《红粉》里,小萼与老浦结婚那天,秋仪莫名递给小萼的那把雨伞。三部改编电影里,《大红灯笼高高挂》无疑最佳,超越了原小说。尤其是美术置景的设计,从江南小镇搬到北方乡镇的一个大院落,一下子那种封闭的肃杀感就铺天盖地了。大红灯笼挂起的仪式感,老谋子玩仪式感,天下无对。什么时候都是。

《红粉》电影的美术还原性做得相当好,解放初期的江南水乡的小城。木结构的小阁楼,邻水而起的脏的几乎看不出是黑瓦白墙的斗拱建筑,拾阶而下倒马桶的妇女,雨色中弯曲而去的青石板路面的小巷;以及解放后贴的可哪都是膏药般的标语、三俩的黄军装的正气凛然不断审视你的眼神、氤氲评弹软语中,突然爆出的大嗓门口号、一本正经的关怀,呵斥的口吻,从岸边上船时,秋仪伸手要解放军战士搀她一把,解放军小战士一言不发,给他搭了条木板。像这样的细节,太精彩可惜真的太少了。

红粉小说仅是个短篇,但电影应给为它赋予更多新旧时代在划时代的瞬间的差池感和撕裂感。无论是秋仪小萼这样的JI女群体还是地主二代的老浦,他们都是旧人物,面对新时代一下子破门而来,惊慌失措,完全没有适应能力。老浦之死就是一场与旧时代中产恬适生活的告别。整个生活中,除了床笫之欢,大概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他打扮成黄世仁的地主装的时候,他好像还还原一些精气神。结果还被低下一顿山呼海啸的口号给吓得差点尿了。

三个主人公演员找的都极其精准,表演都脱像入骨。王姬的妩媚、坚韧,决绝如刃而柔情似水,气场强大,霸气侧漏,真是大青衣的首选。何赛飞真的是江南妖娆小女子柔情化骨,一口吴语软腻得,虽然明明恨得让人牙痒痒,TM的还是我见犹怜,感觉比《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三姨太还演的更传神。作为旧时代的寄生者,她已经习惯于用肉体依附男性,习惯于依赖周边环境的供奉,根本没打算适应自力更生的新生活。这个原型的当下意义仍然熠熠生辉,美女都习惯于被拥戴和供奉,习惯被备胎舔狗包围,没办法,她气场就养成了。导致你不是她备胎和舔狗,有时候也会不自觉迫于淫威顺从她,好像怕打击她自信心一样。这真是奇了怪了。这种人只会自恋,不懂爱他人,她还以为她的爱是施舍。说起来是气人,不过有时候,男人还真就吃这壶。至少我觉得,年轻时候,没找个能作妖会撒娇,一天不给你找点事就没存在感的美女谈一次虐狗的恋爱,人生还有点小缺憾。哈哈。

王志文演的老浦真的太帅了,我几乎忘了我读小说时候是怎么想象的老浦的外形,现在想来,老浦就应该是王志文那样弱不禁风又帅又有魅力又不负责任的样子。如果他不是雅痞帅,他不是风度翩翩的有点病态的浪荡倜傥,他不是又不在乎钱又肯服低扮软,潘驴邓小闲哪样都占着,阅人无数的大姐大秋仪怎么会看上他,每次都不要他的钱(而且明显,老浦并不差钱,所以也并没太在乎你要不要钱,老浦还真就时喜欢秋仪),秋仪怎么敢断定,自己逃走到老浦那肯定就能投奔终身有靠?至于小萼,小萼大概从来就没爱过老浦,她只爱她自己,而且她设计追求老浦,也仅仅是因为她崇拜和依赖秋仪,反正要投奔一个男人,那就找自己偶像的男人吧,终究不会大错。如果错了,那也是秋仪的错。

电影给了他们三个扎了舞台,他们仨演的都本儿好,本儿卖力气,电影的美术做得也很好,置景服装美术都到位,也有时代的一些背景音色。大概可惜就是,好像插些时代交织的更鲜明更锋利更具有隐喻性的冲突,不管是情节的还是内心的,还是寓意的。老浦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悲夫”,如果他仅仅是流连秋仪和小萼肉欲的缠绵者;如果他仅仅是因为曾经富有豪宅良田而今蜗居斗室;如果他仅仅是当了个会计,入不敷出,被坛慕虚荣的懒媳妇每天唠叨而郁闷;这些会让他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吗?乃至还最后走向贪污公款,枪毙了结?

悲夫者,不过是逝者如斯罢了。一个旧时代被绞绳送走,拖起满天烟尘,甩出个绳头,老浦把自己也套进去了。悲夫,告别者,变成了殉葬者。

秋仪,历经红粉风尘、怀孕、梯度出家、流产、还俗、嫁人,渡劫后,就如所有从旧时代翻涌过来的国人,其实说悟了什么,也没什么悟的,只不过把孩子的名从“悲夫”改为了“新华”。

所谓了悟,就是不过如此。

苏童小说,即使短小篇幅中也能突然给你抖个番儿,云袖之中忽然寒光一凛。

2022年12月27日

 5 ) 往事无人知晓

李少红的《红粉》拍得还是不错的。 王志文当真是英俊潇洒的浪荡公子。看苏童的原著时,还没把老浦这个称呼往漂亮的皮相上想。他和秋仪的那段耳鬓厮磨的戏实在太迷人了。 有影评说后半段的情节有些突兀,如老浦怎么就贪污被枪毙了,小萼和他的那场声嘶力竭的争执也和前面不搭,等等。我倒是没觉得生硬,要知道,这部电影是有大片留白的。 不,说留白还不准确。电影中那些烟雾缭绕的场景,言说了一切:他和她,还有她,都是上一个时代留下来的人。 军装配枪的士兵们成编制地开过来了,要把风尘女们送往教养院。鱼贯而行的女人们被指挥着,往这边走,往那边走。这时候秋仪出来了,穿旗袍、披着大衣,倚在门边,向上拉一拉大腿上的丝袜,又买了个烧饼,“死刑犯还要吃一顿饱饭呢”,她说。上船的路有一处没有接驳,底下是河,要用力地迈过去。扶我一下呀,她对旁边的兵说。男解放军战士一言不发,也不看她,只是搬了个长条板子,那边留着齐耳短发的女战士意味不明地看了她一眼。 他们是新的人,来自另一个地方、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时代,身上有一种对她们而言完全陌生的气质。 那种陌生感还该多加渲染才是。所以电影的确有所不足:新的社会不只意味着口号,而是断裂和撕扯,是无法躲避的改天换地。像雾一样慢慢遮住西餐社和舞厅灯牌,各种颜色的洋装变成灰扑扑的列宁装,旧的人们发现日子一天天变得奇怪。 新的时代和社会对他们而言,仿佛一首听不见的曲子。原著的结尾其实正是点睛之笔,片中却并未有所表,似为一憾。因为它正好呼应了片名「红粉」:冯新华,即小萼和老浦的儿子长到八九岁的时候,一天偶然发现了一只粉盒,正是他生母的。秋仪,他的母亲,拿走了那个不相干的杂物,并说男孩子不要玩这种东西。后来也没有人告诉他,他的身世如何,他不知道自己生父和生母的故事,不知道生父给他起过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悲夫。 他是生在解放后的,他叫冯新华。他不知道那盒红粉的故事。

 6 ) 略论苏童小说的电影改编

十几年前,我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珠江路附近的小毛音像买DVD光碟。小毛音像的老板小毛告诉我,苏童就住在附近,也经常到他店里来买碟。小毛知道我是苏童的“粉丝”,便把苏童买过的DVD光碟推荐给我,我也基本上照单全收了。

从苏童购买的DVD光碟看,他算得上是一位资深影迷,那些传世的艺术电影,他应该大多看过。

多年以后,我在深圳的一次读书活动中见到苏童。我获得提问的机会后,问了他当年在小毛音像买DVD光碟的事情。他回答说,他当年确实经常到小毛音像买DVD光碟,而且,他买的影片,大多是“闷片”。

论一个作家的电影修养的话,苏童在当代作家中绝对是高阶影迷。

在当代作家中,苏童也是“触电”比较多的作家之一,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已经有十多部。这些影视作品中,苏童也或多或少参与了编剧工作。

也许因为有着较为接近的成长背景,苏童的小说最受“第五代”(导演)的青睐。《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张艺谋导演)、《红粉》(1995,李少红导演)、《茉莉花开》(2004,侯咏导演)等均是“第五代”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是改编自苏童小说的影视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作品。

若从“忠实原著”的角度看,《红粉》是最“佳”作。苏童是南方人,成长于江南水乡,也长期生活于斯,他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江南韵味。苏童的创作地图颇为广阔,他也会写“北方”的故事,但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南方为背景的。《红粉》从故事、人设到环境、氛围,都非常接近原著,而苏童独有的“女性视角”,在李少红手里,也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红粉》还直接使用了小说的篇名作为片名。

侯咏的《茉莉花开》改编自《妇女生活》,在银幕上再现“旧上海”的“妇女生活”,也颇得海派气韵。相比《红粉》,《茉莉花开》更加精致,更加“摩登”,这是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落差,也是女性的细腻与男性的美丽臆想的差别。

从视觉和意象的角度看,《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三部作品中改编幅度最大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小说《妻妾成群》。小说的原名“直接了当”,顾名思义,便可知这是一出“宅斗剧”。张艺谋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改编不大,但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仪式”,却是张艺谋的“创意”。《妻妾成群》的故事背景应该是在南方,而电影中的故事背景明显换成了北方,大宅、丰雪等,绝对是北方气派、北方气象。《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没有“忠于原著”,但它的二次创作是极为成功的,在影片中,人物、环境、气息,都是高度融合的。没有张艺谋独到的视觉呈现和意象赋格,《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茉莉花开》这三部作品均改编自苏童的“女性小说”。这三部中篇小说也是苏童的代表作,将其视为苏童的“女性三部曲”也无不可。同样,三部影片也可合称为苏童小说电影改编的“女性三部曲”。

在苏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中,《大鸿米店》(199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也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黄健中导演的《大鸿米店》因为“尺度很大”(情色、暴力),被雪藏了将近十年,2004年才真正面世。该片改编自苏童的长篇小说《米》。我初中时读这部小说时,也觉得“很黄很暴力”。当时我也是第一次读“尺度”这么大的小说,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读完后还跟要好的同学传阅、讨论。时隔数年,当我看到影片时,我其实是比较失望的,因为影片远不如小说生猛——或许,我看到的版本是删减了不少片段的版本。不过,《大鸿米店》这么“三观”不正的影片,现在应该也是拍不出来的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是由青年导演李睿珺改编的,他的改编“方法”与前辈们大有不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是苏童的一篇短篇小说,简单甚至比较抽象地讲了一个“入土为安”的故事。和张艺谋在故事基础上加入意象相反,李睿珺是取其意象,在影片中大量加入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生活细节。可以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主题、概念和意象主要来自于苏童的小说,而影片中的生活场景和故事细节,主要是李睿珺的二次创作——如此,我们才能在影片中看到了鲜活的日常和真切的人物。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都是偏离了常规改编方法的影片,但导演强大的创作能力却赋予了影片自成一体的面貌。在我看来,这两部不走寻常路的改编作品,恰好是苏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香港的摄影大师、“三级片”殿堂级导演何藩也曾改编过苏童的小说,那便是1994年的《罂粟》。该片改编自《罂粟之家》,是《米》之外的苏童的另一部关于“压抑”与“欲望”的“大尺度”作品。当年初尝“禁果”时,我很喜欢苏童的“压抑”与“欲望”系小说,但如今回想起来,觉得苏童的这类小说其实挺猎奇的,文学价值其实没有那么高。何藩在图片摄影方面,是顶级大师,他也在“三级片”中展现了他的摄影修养,但他的叙事能力确实有点“捉襟见肘”,《罂粟》最终只是一部“噱头”之作。

苏童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成名后一直笔耕不辍。作为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苏童的文学宝库仍有待更多的影视创作者去深入挖掘。

 短评

想不出谁比何赛飞更适合这个角色。

2分钟前
  • 大帆茄
  • 推荐

鉴于李少红的导演记录 看下来这算她比较靠谱的片子了 很浓的吴地风情 也基本忠于原著 变化多在于场景与禁忌台词上 所以讲完全没小说味也大可不必 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剧本无法复现 在改编上 最后让秋仪与老浦见面 以及老浦的补偿 比原著多了份人情味 也少了哀戚与凌冽 主演们都不错 加分

3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比上一年相似题材的《红尘》好太多。用空间和构图反映人物的境遇。很工整,处理得也老练。几乎每个场景都有言外之意。妓女解放后进的是弹棉花的工厂,背景音和团团弹起的棉花照应内心的不安;何赛飞在工厂往竹架上挂折扇,摇摇欲坠的画面感暗示接下来的命运;秋怡跳窗逃跑,给的是层层叠叠的屋顶的远景,只有薄薄的瓦片,没有路;地主老宅的前景走过蹒跚的老妪;两个女人在高墙下的窄巷子会面;秋怡结婚的话外音配的画面是秋怡走下台阶到水边倒马桶。王志文演得真好。

4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故事好,拍的也好。冷静得不像女导演,这就是李少红。故事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很深刻,小的方面人性方面更深刻。男女关系真是亘古不变。女人的爱分两种,一种爱到深处说不出口,一种为了生活机关算尽。三位主演都太好太好了。王姬有一种贝蒂·戴维斯的冷静果断,王志文声音也太苏了。何赛飞美!

6分钟前
  • 红皇后
  • 力荐

每一次都感慨,中国再也拍不出这么好的电影了。扎实的原著,牛逼的剧本。三个那么优秀的演员,和李少红导演的正当风华时。故事节奏取舍大胆,细节又丰沛,情感的收放和表达都很戳人。而对于历史和人性的还原鲜有批判,但力道十足。

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如果我没看过黄蜀芹版的红粉我可能会打个四星。扣掉的一星是过于浪漫化的处理,遮蔽了“历史”的暴力,另一星还是过于浪漫化的处理,使本该特立独行的女性陷于与一个原著中本是懦弱无能却被改写成痴情的有担当的男性的情爱世界里。任何改编小说的电影都多多少少会加上一些罗曼蒂克色彩,毕竟是资本操控。和教授讨论的时候,我说我更欣赏小萼,即使她好吃懒做,但是她从来不否认自己的好吃懒做,不掩饰欲望,管它世界翻天覆地怎样的发生变化我只追求我的,什么伦理道德抚养后代对她来说不是义务,不是枷锁。在女性依然被父权伦理道德,母性神话束缚的今天,不得不说她是一种意义上的女权。

11分钟前
  • 海苔
  • 还行

想必李少红心中有更合适的演员,但这三个人应该是当时最红的明星了。看小说的时候我带入了一下十年前的郝蕾和霍思燕,现在的倪妮和周冬雨,还蛮有趣的。

16分钟前
  • 方方在努力
  • 还行

赛人正巧今日话了《红粉》,还是引用他一段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还是李少红的这版略好些,假不假江南水乡的韵致还是出来了。苏童写了那么多女人,但写得最好的还是男人。又或者在他笔下摇曳生姿的女人,只能在男性的目光里才能展现欢颜或暴露愁容,这些女人很少有独处的时候。而苏童笔下的男人往往一个人就能去寻欢作乐。我的建议是,《红粉》要重拍的话,还是找男导演更合适一些。那点小猥琐带来的小可怜,女性很难体会。《红粉》要说的是什么呢,妓女这一古老的行业,除了阶级压迫之外,还有些不易总结的内容,在驱使着这一职业女性花自飘零水自流。时代在变,但总有些事物,像苏州小桥下的流水,自顾自的蜿蜒,谁也控制不了它的流速,也不知道它究竟会流向何处。

20分钟前
  • 祝老六
  • 力荐

大约二十年前,买过《红粉》的正版铁盒VCD,不想碟片不能播放。念念不忘二十年,终于看了。老浦小萼吵架一场,太有感触,若是二十年前看,肯定是无感的。王志文演得真好,优雅而懦弱,被时代迫害的良好市民。

2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豆瓣的劇情簡介寫得太糟糕。秋儀是大女人,在現實中大女人總是被男人“犧牲”掉的那個。老浦去拍庵門,大雨沒傘;秋儀辦完父親喪事拍庵門,大雨沒傘,他們都是沒有庇護的人。傘出現三次:慶婚、送刑、片尾秋儀給小萼送熱湯——她完成了自我建設,足夠強大,甚至成為他人的庇護。

30分钟前
  • 巴珍
  • 还行

6/10。充满意味的空间造型来达到集中展现矛盾这一目的,曲径通幽、封闭的天井楼厢限制了女性生存,开头解放军搭在船与岸之间的木板象征她俩无法改变命运道路,阴雨和伞的意象铺设了情感悲剧,给老浦侄子画胭脂水粉、削发为尼两场戏显露秋仪心软和决绝两面;硬伤是旁白未能准确结合影片情绪又弱化冲突。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秋仪出家,是想寻求一个心灵支撑——她的生活倾覆了,以为可以依靠的男人也退缩了,她无处可去,想要留在寺庙。然而寺庙也不留她,幸好她一直是坚韧的,最终在红尘中找到栖身之所。可惜小萼没有认清形势,虽然经历了劳动改造、工厂做工,她始终如菟丝花一般无法自立,最后毁了老浦,也毁了自己本可拥有的平静生活。当然,是老浦选择了小萼,而不是秋仪。因为小萼柔弱又可爱,他的男人气概可以在她面前展现——相比之下,秋仪略显刚强了。既然他选择了“傻白甜”,就要为“傻白甜”买单。

36分钟前
  • nydzy
  • 推荐

《红粉》电影的美术还原性做得相当好,解放初期的江南水乡的小城。木结构的小阁楼,邻水而起的脏的几乎看不出是黑瓦白墙的斗拱建筑,拾阶而下倒马桶的妇女,雨色中弯曲而去的青石板路面的小巷;以及解放后贴的可哪都是膏药般的标语、三俩的黄军装的正气凛然不断审视你的眼神、氤氲评弹软语中,突然爆出的大嗓门口号、一本正经的关怀,呵斥的口吻,从岸边上船时,秋仪伸手要解放军战士搀她一把,解放军小战士一言不发,给他搭了条木板。像这样的细节,太精彩,可惜真的太少了。电影给三个优秀的演员扎好了舞台,他们仨演的都本儿好,本儿卖力气,美术做得也好,置景服装美术都到位,也有时代的一些背景音色。大概可惜就是,好像差些时代交织的更鲜明更锋利更具有隐喻性的冲突,不管是情节的还是内心的,还是寓意的,差拱火。悲夫者,不过是逝者如斯罢了。

41分钟前
  • 嗦罗蜜
  • 推荐

这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婊子有情,男有义,没有太多的矫情腻歪,在情色、利益之间,处处闪烁着温柔动人的光辉,这不是爱情,什么又是爱情呢?相比于《姐姐妹妹站起来》的旧社会妓女改造,此片没有把这帮妓女们往苦大仇深里刻画。事实上,高级妓女的生活其实很好,尤其是过惯了纸醉金迷的日子,一时劳动改造,反而不适应,甚至会怀念从前的时光。毕竟她们年轻,经历过“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风华正茂,却尚没经历“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郁闷。秋仪逃离了,本来她可与蒲家伟成婚,可是因为是真爱,所以较真,而这一较真,将蒲家伟拱手相让于小鄂。小鄂是典型的婊子形象,无情无义,只谈利益,当蒲家伟无利可图时,便怨声载道。蒲家伟死于多情,死于善良。电影意欲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真爱往往徒留遗憾。

44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南方湿漉漉的,风情万种,拍得蛮好,普通话配音也不影响,如果是上海话配字幕应该更佳。。直到9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都还过得去,到了现在,一年也出不了两部佳片

48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唉,人啊!反射弧太短,反应太快,很可能走错路;反射弧太长,反应太慢,更可能走错路;随大流吧,看运气漂吧,鬼知道会混成个什么德行?脑回路奇特,来一次跳跃式发展,又很可能摔死。主动些吧,很可能自作自受,自找苦吃;被动接受吧,很可能掉进陷阱,永不超生。出世吧,尘缘难了;还俗吧,无立锥之地。怎么就是瞎折腾,不能好好过日子呢!

49分钟前
  • HD
  • 力荐

同时期,国内有很多佳作登场,本片却只能算是一部徒有其表的佳作,虽然忠于原著,但删减和修改了神韵,就没有了灵魂。……大量的留白,导致3个演员越卖力,却和原著所表达的渐渐偏离。就如《亮剑》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小说看的痛哭流涕,电视剧看的热血沸腾。……如果是姜文和刘晓庆来拍,又会是如何?……王姬的秋怡太作了,反而王志文和何赛飞很出彩。……导演李少红,她拍戏一直都有她独特的表达方式,“鬼”气太重。好在本片没有。突然想起了她导演的《红楼梦》和本片一样,也是剧情+旁边,第五代导演当中,也算是个另类。……苏童的原著可能受到日本电影《望乡》的影响。

51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还行

太好看了,红粉—女人的一生!镜头真美,王志文演得真好,让人开始反思话语体系和权力体系下的个体:一夜取消昌既行业,她们的生计成了问题,全部转入棉纺教养;一夜转变规则,没收土地,按成分处理;刚结放,需要你们的田产支持,你们需要自力更生;家伟,秋仪和小萼的命运令人唏嘘,权力和规则转变,小萼柔韧的适应,秋仪倔强的碰撞,家伟的求取生存;艰辛生活下的个体挣扎,家庭争扰,互相埋怨,外部压力转为家庭战争——人的生存压力,是家庭争吵的主要来源,只要能解决掉个体的生存压力和家庭的生活压力,那么家庭问题一定会少很多;人的一生事就那么多,也就那么几个,两个人里有一个有问题,那么双方关系就会承压,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确保双方能承受和化解各自的压力不抱怨和归咎对方很重要,爱必然是在此之上才能维持,不然就是无尽的争吵和不安

53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喜歡小說多於電影。女性角色耀眼,但男性角色更能突出中國人的特性:軟弱,長期在父母權威下不敢自己做主,只能通過女人和一時激情去做出看似果斷,實際逃的決定。面對無法處理的局面,依然選擇逃避式的選擇,所以命運是導向死路一條。

57分钟前
  • 小黄兔
  • 还行

王志文老师的声音是真好听啊!没有刻意拍江南,但是那一口吴语,不经意的评弹,却比现在刻意为之的江南更江南~何赛飞老师年轻时真的是娇憨,太喜欢了!王姬老师攻气啊攻气,啊最后一起奶孩子好百合!彩蛋是第一编剧是倪震!旁白娓娓道来也好听!

60分钟前
  • mom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