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主演:苏菲·兰朵,马丁·康普斯顿,米伦·麦克,詹姆斯·哈克尼斯,利兹·尤因,塞缪尔·保罗·斯莫,克里斯汀·博顿利,梁佩诗,金·艾伦,保罗·布兰尼根,凯特·迪基,大卫·海曼,雪莉·亨德森,菲奥娜·贝尔,Bailey Patrick,Helen Katamba,Marianne McIvor,Christopher McPhillips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窝 剧照 NO.1窝 剧照 NO.2窝 剧照 NO.3窝 剧照 NO.4窝 剧照 NO.5窝 剧照 NO.6窝 剧照 NO.13窝 剧照 NO.14窝 剧照 NO.15窝 剧照 NO.16窝 剧照 NO.17窝 剧照 NO.18窝 剧照 NO.19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ophie Rundle及Martin Compston以主演身份加盟BBC 5集剧《窝 The Nest》,这部由Nicole Taylor负责的惊悚剧讲述相亲相爱的Dan及Emily(Martin Compston及Sophie Rundle饰演)住在格拉斯哥一间大房子里,他们唯独缺少的是个孩子。在多年努力皆失败后,两人认识了18岁﹑生活不稳定的Kaya(Mirren Mack饰),她表示愿意为主角怀胎,然而Kaya真的是因为偶然才遇上Dan及Emily吗?  其他演员包括Shirley Henderson﹑Katie Leung﹑David Hayman﹑Fiona Bell﹑James Harkness﹑Bailey Patrick﹑Kate Dickie﹑Paul Brannigan及Samuel Small。雍正与年羹尧1980释放黛西的圣诞奇迹另一个男人爱情钥匙味觉密码灵界中转站扫毒风云之因货起的祸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老人和枪双子谜情小男孩2015莫惹是非都市女孩第五季西游记86版参孙的儿子牧师神探 第七季天外魔花爱之乡即使如此我还是喜欢你警察世家第九季三岔口爱情雨双身女友冒牌卡萨诺瓦失忆风云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影王少帅的新娘曾武华事件幻影追凶1999昆仑谜宫救援狗热血废柴中介第一季天蝎星升起布朗神父第一季海角擒凶不能说的秘密青蛙情歌一千滴眼泪揭秘被火山吞没的赫库兰尼姆

 长篇影评

 1 ) 不是英雄,只是冲不过高墙的病人。

我恨不得要给这部电影打6星。 难得一次没有事先看电影介绍和豆瓣影评,我很高兴没被他人的主观意见所影响。 在对一部电影的认知为0的情况下去观看它,反而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影片诙谐的基调,音乐亦配合得极好,有很多次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高潮却一次又一次隐藏在平静之中,从头到尾,它都没有让我失望。 无疑,每个观者都能看出它是政治讽刺,但这并非是阐述简单的free will与整个社会的抗争,更不是对失败英雄的赞颂。 至少我始终都觉得导演的立场很中立。 毕竟谈及政治,永远不会非黑即白。 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持有怀疑态度。 墨菲的形象从一出现就着实一个愤青,而并非很多人所说的英雄化身。他单纯、急躁、乐观、叛逆、理想主义,典型的Day dreamer。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吗,班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喜欢同规章制度作对的学生,叫嚣着反对应试教育云云,而其他人呢,有些胆小单纯的对他羡慕欣赏(如Billy),也有自以为看透的对他嗤之以鼻(如Harding),总之多半还是抱着一种饶有趣味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他与老师甚至校长对着干,必要的时候会跟着起哄相应一下(如里面大多数病人),事情闹大的时候明哲保身。造反者的心理是简单的,旁观者的心理是复杂的。 于是在看到电影前半截时,联系电影标题,我内心一直在不自主地琢磨,这会是讲一个人被社会成功改造继而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故事吗?会围绕“个人追求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成长”吗?然而直到情节的慢慢推进,我才发现,它所展现的主旨比我所想还要残酷得多。 有些影评人对主题所概括的“那些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疯子,疯子们才是正常人”,我并不喜欢。 疯子们到底还是不是疯子?精神病院到底代表着什么? 先说瑞秋护士,我本人其实相当欣赏这个角色的演绎。 她一直那么镇定、威严,抿着的嘴角看不出表情,即使到后来被狠狠掐倒在地的时候眼神里依然脱离不了某种沉着(因为她心里知道医院护卫会过来的,这是一种统治阶层的自信)。 有一个关键情节,在医院的管理层商讨要不要将墨菲遣送回去时,决定他留下来的人是瑞秋护士,她认为,应该把墨菲留下来,治疗他。 她并非代表着暴力的统治阶层,而是完美地诠释了看似人道主义实则扼杀自由精神的统治阶层,的确让人想到在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 说到底,无论什么时代、何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本质其实都是如此吧(比如某朝)。 于是在墨菲向瑞秋护士质问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时,他惊讶地得知,这其中并不都是罪犯,有好些人是主动进来的。这对他是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他以为每个人都有着和他一样对所谓自由的追求。这一段可谓是一个不小的高潮。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点迂腐刻薄的Harding厌恶自己的老婆看街上别的男人,年轻清秀的Billy有口吃和爱情失败的自杀倾向,总之,他们都是怯懦的人,因为害怕与无法适应这个现实世界的规则而逃避到了精神病院。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墨菲真的勇敢吗? 我不觉得。他仅仅是单纯与充满某种追求罢了。他也是怯懦的,不要忘了,他因为厌恶,想逃避农场的劳动改造而装病来到了精神病院。说白了,他出于自身的不适应而企图改变世界,无法改变大世界而妄图改变小世界。 因此,墨菲和他们一样也不过是病人。 如果说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决定是强者还是弱者,那么社会的弱者有两种,一种想要逃避,就像其他的病人;一种想要破坏规则改变社会,就像墨菲,医护人员们说他是危险分子。 这就是为什么瑞秋护士执意要留下他治疗,对于社会而言,福利从来不是为了纵容人们的退步,它所做的是需要最大程度地将人扭转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状态,即使不同于正常人,至少要确保他们无害。精神病院从来不是为宠溺呵护病人存在,他们最希望的事莫过于病人变成正常人,所以瑞秋护士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向病人尖锐地提问,她的目的是让他们直面自己所逃避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院长说瑞秋护士是院里最优秀的护士),所以他们会用电击来对付狂躁闹事的病人。 所以,精神病院也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它仅仅代表针对弱者的社会环境。 但有一个病人,与众不同。 从chief出现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这个印第安大汉的分量或许会比墨菲这个主角还重。事实证明,chief是整个电影的亮点,灵魂人物。 墨菲这个角色是单纯的,chief不是。他早早地对于无法改变的体制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装聋扮傻,完全不与体制发生关系。还记得chief终于开口说话后的晚上吗,他最后对墨菲说了一句话,是整部电影最让我猛然一震的地方,“They just worked on him,the way they're working on you”,他们利用墨菲的什么?有杀鸡儆猴的成分,就像瑞秋护士通过利用克扣病人香烟的手段禁止他们与墨菲赌博一样,这也是统治阶级最常用的一招,转移与利用人民的恨意,(如同某些班主任因为一个人调皮而要惩罚全班一样,激起全班对不守班规的人的仇视),严惩恐.怖分子目的就是告诉某些心里打着小九九的人们与和谐社会作对的下场。 chief的逃避与大部分人不同,因为父亲的死,他过早地知道现实的残酷所以躲进了一个于任何人无害的保护壳里。 很有趣的是,他逃避的并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他封闭起来的,是他自身的力量。 这样说来,他和墨菲,属于两个极端。 一个盲目的乐观,想要超越自身力量地去改造世界;一个隐忍悲观,任凭周遭变成什么样子。 血热的人,挂得最快。但墨菲不是白死,任何一种突破总要有最先唤醒力量的东西,他就像那根引发爆炸的引线。 综上,《飞越疯人院》的主题真的只是反体制反主流吗?我相信它所表达的内涵式更为深刻的。 之所以最后chief可以离开,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病人了。 他打破了自身的封印,他是有力量的、强壮的,他可以搬起那个谁也搬不动的饮水机,那个墨菲穷尽全身力量也挪不动的东西。 于是他做到了,他砸开了窗户,在夜色里逃出疯人院。 可以说,体制选择了chief,chief的回归是自然的觉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想这样的力量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赞颂的,而非多数人眼中的浪漫天真的英雄主义,而非简单的对某种体制的抗争(我觉得这跟导演自身身份有关,他从苏联逃到美国,应该看到两种体制下的本质相同点)。 如果要飞越,请先保持低调,看看自己的羽翼有多丰满。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因我所在的高中为防止学生盲目参与明天长沙的游\行活动,而将周六的补课推至明天,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得以有闲暇来观看此部好片,卜拉卜拉谈起我一点都不懂的政治。

 2 )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我觉得,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热泪盈眶的模范观众——他们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反对桎梏、对待顽劣孩童很萌很有爱。于是,乌托邦的敌人,似乎仅仅是一小撮冷血的护士长而已。

这显然不符合世界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说:McMurphy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什么呢?
他就是那个在深夜里撬走你自行车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在酒吧里调戏你女友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爬上你亲手栽的樱桃树,大肆饕餮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酗酒唱歌,吵得你整宿睡不着的家伙...

对了,他就是一次次把你气得想抄家伙的混球,在你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

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相比自由,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McMurphy们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的安生,把他送进了高墙里面。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集体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

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可以在价值判断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一种挑衅体制的诉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贱的移情作用,当McMurphy被疯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

这不是很奇怪么?

我想为这部电影续写一段,那就是酋长壮烈地逃跑之后,披头散发、满身泥水、气喘吁吁、面目狰狞地敲响了你——一个对McMurphy寄予无限同情的善人的家门。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因为你就是那把锁。

=========================

豆瓣评价的上限只有五星,我则实在想给出六星的好评。
为那一个McMurphy,为那无数个模范观众。

=========================

这一段作为对秋夜星空的回复,也是对正文的最后补充。

秋夜星空:

不瞒你说,电影我看过两遍,第一遍真的也可以算是个模范观众,而第二遍,我开始焦虑,因为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护士长的身上——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专业主义者,原则至上,一丝不苟地做着任何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如果说McMurphy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投影,护士长难道就不是我们内心另一部分的投影?在我们自持掌握了真理的时候,当我们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全然无意之中做了跟护士长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坏人”、“神经病”、“无赖”、“奸小之徒”,其身份是否都那么可信?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被意识到,却无法弥补的问题。可是奥妙在于,这里的许多人甚至拒绝被唤起这种意识——当他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是满足的,但是当你指出他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最后,我对“善”与“恶”的本质讨论没有兴趣,因为在我的字典里,人性是不可能被净化的——任何想当然地试图净化人性的人,即使是借着自由的名义,其灵魂中也必然住着一个暴君。

 3 ) 关于《飞越疯人院》

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这隐喻在当时看来便似乎太浅显,何况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当然,有些人会愿意扯上《看上去很美》,姑且算它一个吧。
       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虽然代价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实际上,抛去各种影评和溢美之词给我们戴上的有色眼镜,我们可以感觉到,是“疯人院”这个环境成就了麦克墨菲,因为他若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他能做的事就只有“至少五次因闹事被逮捕”——无论以他所处的时代或者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都无法被称为英雄。但恰好他被送进了疯人院,他不安分的性情,让他打破的制度恰好是那么不合理——而我们可以想见,以他的性情,合理的制度他也会打破的。所以,可谓是“时势造英雄”,麦克墨菲被人称道的英雄主义色彩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浓烈,而所谓的“殉道精神”更是有点生拉硬拽。
       但是,毕竟麦克墨菲是作为一个被艺术化、夸张了的形象出现在影片里的,从戏剧效果的角度考虑,麦克墨菲的流氓气与护士长拉契特的道貌岸然形成的强烈对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我们应当可以看到的确是他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流氓气,让他对制度——他才不管这制度是好是坏,只要这制度限制了他——无比憎恨和对自由极度渴求,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让他尝试“飞越疯人院”。如此便够了。何况鲁迅他老人家的那句“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也能为他开脱不少。一个执着于“费厄泼赖”的道德完人,有多少激情来抵抗不自由、来面对如潮的不讲究“费厄泼赖”的敌人?只有流氓才能对付道貌岸然的卫道士,这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若麦克墨菲是个道德高尚并有极高觉悟、已经自我觉醒的很有境界的正人君子,我会以为我是在看一部长春电影制片厂出产的片子。
       关于护士长拉契特的评价,相对而言,似乎可以简单很多。很多人认为她是个恶魔,这大概是没错了。但试图通过举她大声播放音乐来“折磨”病人、在病情讨论会上揭病人伤口等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则显得有点太过简单了。若她这个角色如此单薄,如何让她的扮演者路易丝•弗莱彻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际上我们纵观整部电影,看不出拉契特有任何通过虐待病人而获得快感的迹象。
      播放音乐是好的,而有些老人耳朵不大好,需要大点声,似乎没什么问题;通过大家讨论来治疗病人,出发点也显然是没错的;大部分人,特别是些老人家习惯了现行的作息时间,不因棒球比赛而改变作息,免得打搅了他们,道理上也没错。单纯地从动机而言,我们看到拉契特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哪怕结果并不尽人意,她也没有从病人的不悦、甚至痛苦中获得任何恶意的快感。也就是说,道德上她似乎无懈可击。但事实上,过大的音量的确影响了病人的正常交流;而大部分的病人其实不想暴露私、揭自己的伤疤;有不少病人是很想看棒球赛的。于是我们发现,拉契特之所以为恶魔,正在于她是个好人,是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缺,对制度异常执着的人,正是这种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让她在“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好”的道德掩护下丝毫不顾忌病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地坚持不合理——她当然不这么觉得——的制度,伤害——她也当然认为是在帮助——病人。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我们中国的那些“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先生们,当他们把出轨或者疑似出轨的女性塞进猪笼,沉入水底时,他们是不会有任何罪恶感或者获得任何犯罪的快感的——他们只会痛心疾首地感慨世风日下,同时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比正确。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做出的行为便只能代表制度而不能代表他们自己了,因为已经被彻底制度化的他们已经成了制度的一部分。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写道“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而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护士长拉契特的不敏感或者说无知——不论这是天生的还是制度化的结果——让她漠视病人的需求,而又正是这种漠视,让她能毫无顾忌地挥舞她的道德大棒来执行她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律,而这更进一步地导致她的无知。如此,她便陷入一种不可抑制的“自激”,像一条咬着自己尾巴原地打转的蛇,生活在自己的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封闭的世界里;而在这个能自圆其说的世界里,她是“全知全能”的——“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分析到这里,我们便会发觉拉契特其实比麦克墨菲更有代表性,她实际上代表了我们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好人,但由于无可避免的智力上的局限性,于是好心办坏事。当我们用相对尖锐、恶毒的语言来形容这种人(其中必然包括我们自己)时,那便是如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对“结实的大多数”的描述:“我们这儿,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那结实的多数派。不是别人,正是那挂着自由思想的该死的结实的多数派!现在你们明白了!”,“真理”、“自由”、“自由思想”都是好词,用任何一个其他的好词来更换它们,关于“结实的多数派”的说法也是成立的。“为了病人好”的拉契特自己便是病人们最大的敌人,于是无意中便做了“结实的多数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道德的悖谬。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了《看上去很美》,这是因为06年这部片子上映时,有人起哄称它为“中国的《飞越疯人院》”,“儿童版《飞越疯人院》”。单纯地就角色和某些场景而言,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幼儿园”对应“疯人院”,李老师对应护士长拉契特,方枪枪对应麦克墨菲,集体拉屎对应“Medicine time”等等。但问题是,表面看来,《飞越疯人院》和《看上去很美》都是一部关于专制与自由、制度化与反抗制度化的电影,就这点而言,两部电影的确是极其相似。但其实《飞越疯人院》还有一更深层次的内涵。当我们拿《飞越疯人院》和《肖申克救赎》、《楚门的世界》以及《看上去很美》一起做比较时,往往只着眼于这几部影片的主题都是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的关怀,但却忽视了《飞越疯人院》与其他片子在表达这一主题上的方法上的不同,而这种表达方法上的不同,恰是他高于其他片子的地方。《肖申克的救赎》等几部片子是在通过制度——制度化与反制度化——来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由的思索与追求;而《飞越疯人院》则更多的是直接地通过“人”这一命题本身来表达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由的理解。它其实是以麦克墨菲和拉契特的矛盾为引子,通过对其他病人,尤其是酋长、比利两人的刻画,表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的命题,那便是: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
      在《飞越疯人院》里,我们会发现被真正制度化的其实只有一人,那便是制度的代表护士长拉契特;而反制度化的也只有一人,麦克墨菲。其他病人,除了少数几个有暴力倾向的以外,制度于他们是没有多少关系、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都是自愿进入这个疯人院的。是的,他们都是自愿的,不同于《肖申克救赎》里被强行关押的犯人们;不同于《楚门的世界》里生来便在摄影棚里的楚门;也不同于被迫上幼儿园的方枪枪们。他们都是自愿的。他们自己选择了进来,并且随时可以选择离开——当麦克墨菲知道这点时,感到无比震惊,因为在他看来这完全不可思议。很多人会从病人们并不愿意离开这所疯人院并对护士、看守们逆来顺受而得出他们已经被制度化的结论,姑且这么认为吧;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便是病人们是自愿进来的。如果他们真的被制度化了,那制度化也只能是果,在他们进入疯人院之前便存在的、让他们接受制度化的因更加引人思索、让人毛骨悚然。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主动进入这个疯人院?影片对除了麦克墨菲的其他病人的刻画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比如说酋长。酋长是印第安人,一开始是医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人。他虽然身体强壮,牛高马大,却严重的自我压抑,反映迟钝,从不说话,以至人们都以为他又聋又哑。而后来,在麦克墨菲的鼓动和激励下,他渐渐与其他人接触了起来,最后成了墨菲知心的朋友。在一次与麦克墨菲的对话中,墨菲说酋长很强大,而酋长却说道:“我父亲才是真正的强。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喜欢……所以大家都不放过他……”显然酋长的父亲的遭遇让他对自我的释放产生了怀疑,从而导致极其严重的自我压抑。我们再看比利。比利是一位弱小、自卑、口吃的病人,当麦克墨菲准备逃跑时,邀请他一起走,他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我相信这不但是比利一个人的答案,也是全体病人的答案。他们都“没有准备好”。而这种对自己的不信任、强烈的自我压抑,使他们主动选择进入疯人院,甘愿接受各种不人道的待遇。在影片的最后部分,麦克墨菲把她的女朋友弄进了疯人院,并举行了一个派对。那个晚上,墨菲甚至让他的女朋友跟比利发生了性关系,以满足比利对他女朋友的爱慕之情——某种程度上,比利的自我压抑就是由于曾经被喜爱的女性拒绝而造成的。这件事第二天被拉契特发现了,在她质问比利,并对他表示彻底的失望时,我们可以看到比利在回击她时口吃的毛病消失了。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情节,比利通过欲望的达成而解除了自我压抑,于是作为他“不正常”标记之一的口吃便消失了。虽然比利最后在拉契特的刺激下悲愤地割开了自己的手腕,自杀了。但我们可以想见,他在解除了自我压抑的那一刻,他便已获得了自由。
       影片的结尾墨菲去世了。在比利因拉契特的刺激而自杀后,他袭击拉契特,从而被切除了脑白质成了真正的白痴。此时已经寻回了自我的酋长不忍心见到墨菲如此痛苦且荒谬地活着,便用枕头闷死了他,然后扛起水泥台,砸开了窗户,独自一人,在晨曦中向远方的树林跑去。而在他身后,是其他病人远眺他高大的背影时发出的阵阵欢呼。
      是的,酋长自由了,但与其说这是挑战制度、规则的胜利,不如说是因为他重新认识了自我,释放了自我。而其他病人,他们望着酋长的背影,望着洞开的窗户却没有行动,这显然不是制度和规则的原因,而仍是因为“内心不自由”,还“没有准备好”。但好歹他们欢呼了——他们对自由有了向往。
      “普鲁士的专制制度是对作家内心不自由的惩罚。”马克思如是说。
      麦克墨菲,显然他一直都是自由的。

 4 ) “我们不需要自由”

电影中墨菲与"疯子们"的角色是相对的。 一

疯子们并没有病,他们选择留下而非离开是出于对社会的恐惧,对自我的恐惧。

他们有什么病。既找不到自我也获得不了认可,让他们在人群中显得"非常态",他们是不同的人,他们是疯子:那个无法跟妻子继续生活产生矛盾的中年人、被"母爱"压制而口吃的年轻人…疯人院是他们最后逃向的避风港,庇护所有不同的人,他们在这里显得彼此相同——都有问题、需要被照顾被治疗,他们彼此认同——这里是他们的归属,这里很安全。

他们为什么获得不了认同感?为什么害怕去博得认同?也害怕去寻找自由?电影中比较容易解释的是口吃的比利。她母亲用她自己的权威凌驾于比利个人成长之上。母亲,在比利成长中,成为唯一的意义(比利应该也是母亲的唯一)。但当人自然成长,比利的自我萌发出来时,这样自我的需求便和业已存在的认同基础产生矛盾:他爱上了一个女孩,爱这个女孩的自由便冲击了母亲的权威,因而"有罪"。比利他不敢也无法抛弃母亲所给以他的爱(价值/意义认同),他去追求自由的爱便意味着放弃既有身份的认可,转向一种未知的不安全的状态。当在圣诞夜背叛母亲完成自我的成人礼后,他也完全冲破了母亲的权威。后来瑞秋"善意"提醒他,让他记起母亲。但他再也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即使他恢复口吃,(他明白)也再也不能获得母亲完整的爱。于是他陷入自我认同的失控状态——他无处可逃,彻底的绝望,最后自杀。

他们大多数并不能获得自由,我并不知道电影是否是有隐喻:只有酋长能搬起大理石台,只有酋长有力量追求自由,只有酋长知道面对的自由是什么,他不再害怕自由,他不会像自己父亲那样被愚弄。其他人恐惧自由,他们需要的是身份的认同,正常的认同,这对他们是难的。墨菲给予的是冲破恐惧奔向自由的勇气,却没有指出走出恐惧,改变绝境的方法。墨菲改变不了他们。

电影看完,我心中有种挥之不去的沉闷。不是沉重,是胸闷。自由是灵性美好的,而我们的的确确不自由。但我们是绝望的,因为我们本性有自由的需求,但向世界寻求自由和意义都会变成虚无,于是我们拼命寻找自我价值的归属与相互认同,来逃避我们对于自由的不安与恐惧,放弃我们自身本真的巨大差异,放弃个体独立存在的信仰,我们追求的不过是社会认同下承认的意义。此时我们真的还自由么,还去追自由么。

人无法独自存活,尤其在现代。 二

墨菲,代表了追求自由的本性与需求,而不是自由。

墨菲是什么人。他若在我们身边,一定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人:他是闹事者,扰乱社会秩序;他是惯犯,触犯法律;他是反叛,一定会不断惹事。他的自由是不顾及法律,随性生活。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自由。

我们真能通过反抗环境找到自由么。我喜欢那个镜头,墨菲紧紧掐住瑞秋的脖子,快要掐死她。掐死瑞秋真的有用么?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也放弃不了自己的身份。

墨菲不要他的身份。便得不到我们的认同。对社会来说,对于我们来说,他是垃圾,无所裨益。

墨菲死了。不死也会被关在监狱或其他。他本性追求自由,但他的肉体依旧受困。 三

站在人群中,人害怕与众不同。

离开众人时,人害怕面对自我。

我们可以不断用社会的尺度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名誉、财富。告诉自己达到目标便是幸福,不必纠结内心的渴求。

我们也可以完全彻底地追求自我,离开社会出走。像真正的、天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们不媚俗,他们是疯子。

大多数们既恐惧不自由,也恐惧不被认同。

当我们消除/反抗内心的恐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也没有给予一个避免我们逃避自由的方法,即使书中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自由人概念。

人无法跟社会亦步亦趋地完全认同。这使我想到别处,或许一种对个体存在的绝对信仰能够拯救我们自身。

———————————————

2022年续

这些年又读了些中国经典哲学,有了些新的看法。

人其实本身是可以和自然“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

在自然中,我们天然是自由自在的。

只不过现在,我们进入了高度的城市化,远离了自然,为寻求物质交换,变得压抑和不安。

所有的规则,反人性都是可以被打破,我们始终有放自己一条生路的选择。

就像莫菲那样,这样的结局,是光明的,现实的。

森林教育,自然教育,是我们的出路。

在城市中,要学会金融和交换,要懂得“庖丁解牛”。

我们有能力自我教育,没有自由,也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同学,

老伙计

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张弛有度,

活得开心点儿,

莫贪心。

 5 ) 飞跃高墙(疯人院细节及隐喻解析)

我记得村上有说过:“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而飞跃疯人院则是这样一部讨论高墙和鸡蛋问题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疯人院隐喻成我们身处的社会,医院里的护士无疑就是社会制度的维护者,而身处其中的病人就是我们。在这样一间医院里,病人每天都要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医院精心安排好的规则与制度。而病人则貌似乐于接受这种安排,秩序井然的每天吃药,接受心理辅导。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多那么的像文明世界,显得如此的和谐,和谐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间精神病院。 而和谐的表象随着一个叫McMurphy的人的出现被打破了,McMurphy挑战护士长的权威,申请看棒球比赛,翻过高墙带领一群精神病人去钓鱼,在精神病院里开狂欢派对……这些行为使得病人与医院间的冲突变得越发激烈,但是我们却从病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眼睛不再空洞无神,他们不再精神恍惚,而是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些所谓了为了病人着想的所有规制与制度。制度本是制定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的,而在这里制度变成了高墙,扼杀了病人的自由和生活,杀死了他们的精神,我想制度这堵高墙才是他们成为精神病人的真正凶手。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不正是处在一个若大的精神病院中,在各种规则和制度之下机械的重复着每天行色匆匆的生活,以致于这种重复的最后,我们自己都无法在人群中分辨出自己,我们最终丢失掉了自己,更谈何理想和生活。在高墙下我们迷失了我们自己,本应该保护我们的制度,却将我们杀死了,杀死了我们的灵魂。 McMurphy的出现无疑又是一颗撞向高墙的鸡蛋,当制度受到威胁的时候,它假仁假义高尚圣洁的面具终于摘下了,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切除了McMurphy的脑白质。将反抗者变成了真正的疯子。McMurphy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至少试过了。” 电影中的饮水台隐喻着打破制度的能力,McMurphy最终没有举起“不可能”举起的饮水台就隐喻着他最后的失败,但是他的失败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McMurphy的勇气和反抗精神的召唤,即使chief有着打破制度的能力,他也只会一直保持沉默下去,因为chief的觉悟仅限于保护好自己,相对于McMurphy他有能力却没有勇气,而要打破制度两项缺一不可。 最终制度被打破了,病院的高墙被狠狠地砸碎,动人的音乐响起,chief在自由的空气和草原上奔跑。 看到这里我却有一丝的担忧,chief打破了医院的高墙,却进入了更大更高的高墙之中。在这堵墙下,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碰到像McMurphy一样的反抗者,因为反抗制度的那些人最终都到了一个地方——疯人院 有讽刺意义的是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桥段 1.所谓民主——就比如投票决定改不改制度的桥段 投票决定 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方式 看上去多么民主,多么理智,多么文明的决定方式,在电影中却被狠狠的讽刺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病人们是多么渴望的去看一场比赛,而投票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9:9差了一票。但问题出现了另外的9的病人甚至都没有知情和投票就被默认为反对。可见这种决定方式是多么的空洞,游戏规制是维护制度的人创造的,游戏规制是可以篡改的,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票的问题,而是这只是政治家的把戏,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让你们觉得这一切很公平,这个社会很民主,而结果,很抱歉,你决定不了。 以至于最后McMurphy的反抗方式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他和他的病友,一起看了一场没有画面没有声音的比赛,但有的是欢呼声,但就是这欢呼的声音不久够了吗,你能阻止我去看一场比赛,但是你永远无法阻止我们为之欢呼。 2.所谓存在的意义——Cheswick开着他的船,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这时候他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人。因为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有价值有人需要的人,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治疗吧。 3.所谓工作——就像McMurphy问billy问什么不走的时候,billy犹豫了 ,那时候我们肯定在想面对爱情和自由这有什可以犹豫的 但是billy认为自己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看到这里我笑了,导演再一次调侃了身处这个社会的我们,我们就像是billy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忘了什么之于我们是重要的。我们再来看看billy有哪些事情忙活,吃药?心理治疗?难道我们在忙于的事业比billy的有价值? 4.所谓性——影片中,护士长说billy的性交是可耻的事情,这多么貌似我们所熟悉的伦理道德。当她义正言辞的审问billy“You mean,she dragged you in there by force?"而口齿不伶俐的billy回答的却无比精妙 他说 “She did Everybody did" 一语道破天机,性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原始的渴求。每个人都是被性dragged in by force,而这也是罪恶?如果说性是一种罪恶的话,那我们的存在都是罪恶。护士长维护的道德制度不正是束缚封建了我们至今的一种压抑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么?一种虚有其表,表面看似无比圣洁无比高尚的理念使得性的话题长期处在一种阴暗的角落,而越是这样,人们面对性问题的心理也越是扭曲。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不再回避性的话题,选择去面对它的时候,人性才能多少找会一点。 我甚至暗自庆幸McMurphy来到的是精神病院,因为他反对病院体制的行为得到了几乎所有病人的认同。而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会安于服从制度,而面对这样一个反社会反体制的疯子,我想更多的是孤立。按照这种说法,也许精神病人的认知水平更高于我们,至少在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方面。 更多的时候,面对杀人的高墙,我们选择随从,安于体制,当然有很多好处。但在日复一日的无休止重复的时间里,我们渐渐变得眼神空洞,机械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渐渐忘了自己想去追求的东西,忘了内心的渴求,忘了面对自我。我们所信仰的教义 社会制度 宗教 无不限制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 甚至基本的人性. 制度的创造是造福人类,而冷血的制度终不完美。即使像McMurphy一样被现实击碎,我们都义无反顾的站在鸡蛋一边。因为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人性会按着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不受摧残和扼杀。

 6 ) 黎明之前夜有多长。

凌晨2点。没有月亮。夜是那么清冷。它似一滴滴浑浊的雨水。透过头颅顺理成章的凉到我的脚尖。坐在窗台上。每段日子都显得毫无意义。重复的今天和昨天又有什么分别?一切期待都被泯灭。空气里散发着寂寞的气味。潮湿的如同某种霉菌。顺着呼吸进入我的身体。在每个夜里独自与自己对话。闭上眼睛。就可以感觉它翻腾在每个细胞中。绝望象激素般高涨。而黑暗延伸的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曲线。连接着每一个黎明。



还记得飞越疯人院吗?当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非第一次踏进疯人院的时候。当他看着解下的手铐时。他是多么快活和欣喜。眼睛亮的跟星子似的。是啊。那就是获得自由的眼神。你一直记得。你记得他是如此热情和有活力。一直试图摆脱那些规则和时间表。就算没成功。但他总是说。至少我尝试过。尝试也是需要勇气的。难道这还不够吗?有多少还未老去的生命连尝试都没有过。

而这个世界。你看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吗?我们生活在其间。任何光怪陆离的事都已然习惯。就象那些疯子一样。习惯了每天按照别人制订好的时间表生活。习惯了这些规则道德边边角角的束缚。习惯了成天抱怨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心里总有个声音。极力呐喊着却始终被我们忽略。直至最后消失不见。我们终于都成熟了。融入社会开始了新生活。庸庸碌碌直到老死都不会再想起。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杀了自我。手起刀落且满面笑容。自以为多么完美。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


你看见那些尚还年轻的人了吗。还未老去却已经习惯了回忆。那些梦想豪言壮语。几乎是一个世纪之前的模糊记忆。我们都还未老去。却在敏感中习惯了沉溺。本能决定了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方式。于是连思考都可以轻易放弃。谁不可以。不去想什么存在价值我是谁之类的东西。每天只关心吃睡或爱与不爱。这是多么轻松。不要自由不要激情没有梦想。磨平了所有的锐角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幻想就够了。在家安逸的做做白日梦就可以满足了是吗?

抱歉。我想我永远无法做到如此轻松。我也知道。我们都是依赖着这些体制化的东西在生活。我们需要这些。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越来越丰盛的物质究竟又带给了我们什么?这所多玛之城。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的纵欲者。购物狂收藏癖占有欲。这些欲望把世界搅的不得安宁。战争时起。人人都不安分的跃跃欲试。媒体借机大作文章混淆视听。虽然两极分化和集体无意识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却从未如此兴盛过。而更多人却在愤怒后生活照旧的习惯了无止尽的指责漫骂。而更少的人在试图摆脱后。却获得了跟肖申克的救赎中。被关了几十年后放出来的那老头一样的下场。有多少人最后获得善终?还是我们一开始就注定不得救赎。


一切都是这么矛盾。从混沌初开后就未明朗过。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那为什么忙着忙着。我们却忘了初衷。忘了坚持那些最初的美好。


你看。当脸上的面具越来越华美。寂寞就象一种疾病般流行开来。无人幸免。我知道这个世界阿甘很少。因为大部分人天生就聪明且四肢健全。可谁都没有象他那样。把奔跑这个姿势坚持了一生。他总是说。我不聪明。但我懂得什么是爱。那么我们呢?聪明的我们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懂得什么?是不是一切都得来实在太容易。还是根本就轻易可以放弃。为什么我们连坚持都已忘记?

还有安迪。卧薪尝胆只为得到自由。那在大雨中振臂呐喊的姿势成为了永久的传奇。可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神话。只是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记得巴比龙吗?那个不断越狱至老的人。他真的愚蠢吗?还是我们在感动之后应该明白点什么。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为梦想奋斗到底的人。可为什么最后。他们不是成为电影上的一幕经典或者是传记书籍。而被人们歌颂。却永远都无法成为现实生活?

告诉我。为什么当我们渐渐老去。却只能缅怀当初的激情?为什么还年轻却任由这些热情从身上蜕去?习惯了叹息。还是。还是我们一直都在惧怕什么。是麦克墨非死寂的眼神吗?被切除了脑白质的他。活着如同死去。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给他自由。而我们也是如此。害怕一直坚持到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可做和不做终究是有区别的不是吗?

还是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生活。懦弱的放弃了一切希望。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醉生梦死。更或者依赖着以前的阴影不可自拔。自以为有多不幸。你以为这个世界是圆的。注定容纳不了自己的锐角。却从未想过这个世界是由谁构成的。难道不是我们吗?难道不是你自己磨掉了所有。却不愿从疼痛里爬起来吗?连最真实的自己都不敢面对。还妄想隐藏起所有平静的继续生活就会天下太平。别愚蠢了。什么都是有期限的。什么都会过期。这个道理难道你从不明白?


别在问我什么是希望。所谓希望。不是沉溺在黑暗中的等待和希冀。而是自己断绝所有退路的勇往直前。你是否明白?


而这些音乐和影象。带给我们的东西也不该如此稀薄。除了安慰和迷恋。难道它从未带给你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难道你从未感受过?别再问我要怎么活着。你都从未试过认真生活。去付出爱。而不是计较得失。珍惜所爱的一切。和爱你的一切。坚持梦想。就算它看起来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为每一个可能去努力。还有。不要只会坐在家里抱怨。什么都不去做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别去依赖绝望。绝望也是因为希望。就象活着才有可能改变。而死了却什么都没有一样。

我还记得。影片的最后不是麦克墨非的死亡。而是定格在即将破晓的夜里。酋长打破了铁窗奔向黎明的背影上。他带着麦克墨非离开了那个窒息之地。奔向了新的开始。



别再去怀疑。无论黎明之前夜有多长。只要我们不断的向着前方奔跑。不要畏惧和后退。更不要停下。心存相信。总有一天。抬头就能看到黎明。以及新的阳光。

 短评

不自由毋宁死。

3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6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7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1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12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至少我试过了” ★★★★

18分钟前
  • Q。
  • 推荐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23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26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2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32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3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41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42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4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50分钟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5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53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55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