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界尽头1991

HD

主演:索尔维格·多马尔坦,奇克·奥尔特加,埃迪·米切尔,威廉·赫特,阿德尔·卢茨,厄尼·丁戈,山姆·尼尔,吕迪格·福格勒,Diogo Dória,Amália Rodrigues,Elena Prudnikova,张进战,竹中直人,神户浩,藤谷美和子,三宅邦子,笠智众,艾伦·加菲尔德,Alec Jason,洛伊丝·奇利斯,大卫·古皮利,阿尔弗雷德·林奇,让娜·莫罗,Justine Saunders,Kylie Belling,马克斯·冯·叙多夫,保罗·利云斯顿,卡门·卓别林,多洛莉丝·卓别林,彼得·普高达,迈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7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8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9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直到世界尽头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9年世纪末,一颗印度的核子卫星即将坠地,地球上一片恐慌,视之为世界末日的到临。住在巴黎的女子克蕾儿(Solveig Dommartin饰)在一次离开男友尤金(Sam Neill饰)的浪游中,认识疑为工业间谍的崔佛(William Hurt饰),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一 次车祸意外中,克蕾儿认识二名抢匪,受托运送大批赃款,克蕾儿开始出发去寻找迷一样的人物崔佛。他们的足迹遍布四大洲:从尼斯、巴黎、柏林、里斯本、莫斯科、北京、东京、追逐到旧金山、雪梨,最后到达澳洲中部荒芜的库柏培地原住民生活区。过程中,克蕾儿终于知道崔佛的本名是山姆法柏。他不是工业间谍,而是一位科学家的儿子。许多私家侦探追逐他的原因是老法柏(Max von Sydow饰)制造了一个可以让盲人看见的摄影机。为的是要让山姆目盲的母亲(Jeanne Moreau饰)可以看见她的亲人。就在一群人汇集澳洲峡谷的时候,核子卫星被美国打下,核磁波干扰了所的电器设备,一切都恢复原始的状态。外头的世界不知是生是死?这群人在地下实验室里开始了一连串超越人类科技的实验,数字摄影转换成脑波、再转换成影像的实验成功,终于让山姆的母亲看见家人,不久终因体力不胜负荷而去世。临死前,他母亲说:「看不见反而更好,这世界竟变得如此丑陋。」温德斯的微言大义,在此作了深刻的呈现。之后,包括老法柏、山姆和克蕾儿都陷入对梦境的痴迷中。他们把梦境转成视觉,让人可以读梦(老法柏一直想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山姆和父亲的冲突矛盾、克蕾儿对童年之梦的偏执,像一层层的牢笼,将他们紧紧网住。使每一个人都陷入偏执的迷失当中。只有陈述此事件的尤金是清醒的。他知道世界并没有毁灭(只是时受核磁脉冲影响),只是这群人陷在不可自拔的梦境追寻中。于是一切如尤里西斯的漫游遂都有了反映与解答。遗留搜查5血战松毛岭侠隐记特瑞萨修女 上哥谭第一季印度暴徒(国语版)管道2021婴尸星汉灿烂·月升沧海黑白潜行liar制片人1968唇齿之间 第二季童话二分之一恐怖内阁魁拔Ⅲ战神崛起动物特工局(粤语)大海啸之鲨口逃生SPECSaga黎明篇~慧的爱恋车库拍卖神秘案件1无辣不欢请相信缘分吧花府小姐要出逃欧洲攻略某个勤杂工黑花园范马刃牙第二季青衣魅影实习医生格蕾第七季陆小凤传奇闪电侠 第三季特殊保镖之未来战神蓝理美丽舞者人生苦短死币一代枭雄拿破仑夜行盛宴我的小卷毛回魂2022家有喜旺 第二季行尸走肉:死亡之城第一季年龄差婚姻巨星养成记粤语

 长篇影评

 1 ) 世界尚未到尽头,寻找已达尽头

(注: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

近五个小时稍显冗长的剧情,少见逃亡之慌,而多受寻找之感。

确实前段的世界各地“巡回”之旅,“打卡”了四大洲的城市,有些对主线并没太大关系,毕竟所达的城市较多,目的大同,去掉几个点也无大碍,但有两点是贯连主线的主点:日本某山庄、旧金山某酒吧。

整部电影虽以印度某核子卫星将坠落地球世界或将因此灭亡而开篇,但全片并未太大涉及关于次的慌乱逃亡,影中的人们大多仍在疏离的社会中,过着以往的生活:没有慌乱没有激情。主人公克莱尔也同样似乎完全游离于此次灭亡事件之外。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部电影脱离这种危机感,它只是以其他形式的外在或内在表现来传达。比如影片中曾与克莱尔并坐攀聊的人因美国意将击落核子卫星而恐慌,竞劫持了美国驻某国大使并公开警告;以及克莱尔在追寻萨姆过程中爱上了他因而与丈夫感情危机不断地加深等。以此形式不断将暗藏的危机感呼出,但以此同时在“寻找”过程中慢慢发现真正的危机来自于内心的不确定。

克莱尔将丈夫称为破梯子

关于寻找:

必须把握片中失明的意象

日本山庄治疗眼睛

眼睛失明就无法去寻找,但另一方面,眼睛失明才更需要去寻找。

克莱尔第一次感到满足

通过在宁静的山庄中治疗爱的人近将失明的眼睛,克莱尔生平第一次感到了满足,满足于爱的平静,满足于复明的欣喜,满足于寻找的延续。

关于母亲

萨姆的母亲从小眼睛看不见,但最终通过在山洞实验室的科学实验成功地使她看见了,虽然只是以电脑图像形式。

在1999年最后一天,世纪的最后一天,在澳洲废弃的国家的荒漠里的他们得知世界仍然存在,世界尚未到尽头 ,当晚众人进行世纪末的狂欢。

然而大悲之后的大喜也过后,影片又来到了末端的大悲:是否寻找已达尽头?

克莱尔和萨姆双双陷入电脑图像中的美妙记忆和梦境,却对现实的内心充满怀疑,一路、一生的寻找有了答案和满足,最后换来的却是无法逃离的图像空虚和依赖。

图像能够记录曾忘却的美好记忆,能让人有意识地沉溺于美妙的梦境,似乎能够让人停止一切寻找。(就连克莱尔这种未来型人格都濒临终结)

可是,到最后才知道,图像也有显示电池不足的那天。

(我只讲了自己认为的这一点)

(细节很多可探究,欢迎指正交流~)

 2 ) FIFF11丨DAY2《直到世界尽头》:在无尽的世界里奔跑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直到世界尽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孤独人类们广阔辽远的评价了!
注:本电影字幕由法罗岛字幕组独家翻译

不是兔槽:

科幻片是最容易过时的,很不幸文德斯把浪迹天涯拍得如此像廉价水果拼盘……

格系艺人:

各种类型各种文化通过镜头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前半段的寻找爱人甚是有趣,后半段的议论部分更是导演的自我表达。1991年导演写下了一首献给电影献给人类的散文诗。

果树:

感恩法罗岛的特供字幕,让我有机会观赏这部四个半小时巨制,闪光点自然很多,许多桥段都很优秀。然而无法忽视主线单薄无法支撑起走遍世界的野心这个大问题,这是公路电影的高级形态吗?我不觉得。

Pincent:

那强烈的、漂泼的孤独感,我们都是沉溺过去的、想看梦的人。仿佛模拟人类历史进程,最终我们将回归原始。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显得飘渺不定,只有在那段显然是致敬小津的日本深山段落才显得真实确凿。

Sparrow:

长达5小时的影像,具有预言性质的末日景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穿越世界的寻求布满了迷离忧伤的情调,梦境的追索反思人类文明的幻境,Wenders所构的世界宏大而渺小,复杂而神秘,平凡而特别,是没有终点的尽头。

蹦擦擦:

更喜欢上半段,漫无目的的追随,无处不在的音乐,诡异复古的城市化装潢。下半段开始变得深刻,在世界的终点终于找寻到自己的意义,既不是追随也不是某个目的,而是无意间传播音乐,传播文字,传播文明和智慧。好喜欢粗粝的马赛克式DV镜头,回想自己的梦境也是如此模糊,真实又梦幻。同样喜欢的是片子里的各种配乐,尤其是最后的大合唱,黑人在这方面真的有种族天赋,我爱了。结尾蛮有意思的,我在屏幕上看里面的人看屏幕,景观社会实况播报。btw,在21c20s看这种将近五个小时的电影,还是有点折磨的。

费了木:

近五个小时的体量,是文德斯用摄影机自来水笔完成的长篇写作。以作家的视角展开叙事,是很古典的叙事方式。开篇埋下了核爆的线索。Teil1观众跟着主角环游世界,铺陈了一条没有目的地的旅途。Teil2前半部分,电磁风暴停摆电子产品,营造了一个只有原始文明的孤岛。如果世界终将走向末日,音乐、文学和爱将是永恒——给这次旅途赋予了意义,昭示了人生旅途的意义在于Reality。最后男女主角陷入梦境和影像营造的自恋深渊不可自拔,是对景观社会一个绝妙的寓言。尾声,作者让男女主回归现实,或许是作者对人类善良的祝愿吧。

Bob_Chow: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子夜无人:

“你有一双悲伤的眼睛。”—“但我却不是一个悲伤的人。”

“所有的伟人都会受到迫害,然后100年过去他们会被印在邮票上。”

“如果他不能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来让故事一直焕发生机,这个故事就会消亡,而他也会死。”

“我继续写着我的小说,宛若一个疯子般。我写下我们的恐惧,也写下我们的希望。我写下当地的土著人,当然也写下我自己。我笔耕不辍写下一切东西,为了让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事情都不会被遗忘。”

将近5个小时里,所有的国度、所有的人群、所有世界的城市、荒原和角落,以为它们值得被看见,看见的人却失望地闭上眼。你一路踏破足迹、走到天涯海角,从一开始只有起点是迷失的,到后来过程都陆续迷失掉,直到最后连你一直以为是终极执念的目标也已不再重要。如果所要找到的人已经无法拥抱,那就让我抱着自己虚无的梦想守到天荒地老。

#FIFF11#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直到世界尽头

陪你们昂首直到世界尽头

爱你们的心不需要任何理由

一起疯疯癫癫闹完高中三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爱自己是最浪漫的开始

我要告诉你们

人生没有彩排

只有现场直播

失去之后

便不会从头再来

好好珍惜现在

因为我们缘份依旧在

你们在我心里

永远无可替代

爱你们的心不需要任何理由

一起打打闹闹永不停休

陪你们昂首直到世界尽头

因为那里有我们梦想的方舟

 4 ) 似真似幻的旅途,归于平淡的感情

核卫星爆炸给全世界带来极度恐慌,只有女主角和身边的几个人不在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女主角追寻心上人,她的心上人忙着在全世界给失明的妈妈采集各类视频,然后借助父亲发明的机器给妈妈在大脑里播放出来。她丈夫一直不死心,跟着她,保护她,更希望能破镜重圆。私人侦探既追踪她,也追踪她的心上人。黑人密探也在追踪他们。她帮劫匪运送赃款的,劫匪成了她的朋友,需要钱的时候,一个电话,劫匪就来了,然后跟着她和她的心上人一起回澳洲内陆的家里。这些人都对危险的核辐射不屑一顾,只有澳洲内陆的土著人们才对核辐射忧心忡忡,急急忙忙地把知识和艺术传授给下一代。最终卫星在太空爆炸,没有核辐射,但女主角的心上人的母亲去世,然后她和心上人父子都被那个提取梦的机器搞得神魂颠倒。老头被美国特工抓走,连机器也抢走。女主角和心上人也都清醒过来,心上人也去了美国,发现父亲不知什么原因死掉了。女主角在太空站里找到工作,30岁的生日在太空度过。这一切都被女主角的作家丈夫写成小说。

这部片子以女主角的丈夫的讲述作为旁白,那些离奇的情节似真似幻,而影片的一个重点又是那部吸梦机器,更增加了梦幻色彩。虽然三个人被机器搞得神魂颠倒,然后又都醒过来,但女主角醒后找了个宇航员的工作,似乎还是在幻境里,只是醒了个梦中梦而已。

女主角开始是为了追寻心上人,最后本来可以在一起幸福生活,没想到被一台机器给破坏了,从幻境中清醒后,似乎是看破红尘了,到了远离尘世的太空,但是工作内容还是没离开红尘。只是丈夫和情人对他来说都不再重要了,都成了好朋友而已。一段奇妙的旅途和感情,以这种方式结束,大家都没想到。女主角身边多了一群好朋友,也算是聊以慰籍了吧,当然,女主角应该也不在乎是否有所慰籍了。

片中女主角和情人父子三人被机器搞成疯癫状态,这个转折似乎有点突然,不是那么自然圆润,还不如脱离疯癫状态交代得合理。不过总体上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虽然片中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现实中,女主角和心上人还被一个混混抢劫,但整体上还是给人似真似幻的感觉,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女主角到北京的那段内容最简略,就是学了几句中国话,或许是那时候中国还不繁荣发达,导演觉得没什么可展示的吧。

 5 ) 短评

5个小时的电影,首先感叹规模之大,看看又干些其他的,看看又干些其他的,没开倍速,从下午5点多开始,居然到2点才看完,累。规模之大还在于跨越多个国家,人种,跨域文化,科技,梦。 陆陆续续看下来,觉得有些部分挺多余的,如果没有最后一小时小时,那前面的部分其实很无厘头,逻辑上也很奇怪。到最后1小时,写作者本人才开始以主角显现,配角方面,比如那个侦探,不要钱跟来他的目的很奇怪,以及到后来角色太多,一堆人在搞音乐,而主线折腾半天,结果是为了一个老人的奇怪心愿,失眠的妻子可以看见,或者梦到死去之后的妻子,而前面男2绕半天只是为了录像找材料,结果被国家高层科研机构盯着,被一群人跟过来,暗线部分,世界末日,一直在强调,结果发生了什么也没提,就简简单单过去了,最后一小时,一转,变成前面从没有提过的梦,配角几乎全部原地解散,然后人又被梦迷住(科幻与梦的现代性隐喻),最后变成是文学解救了女主。同时感觉最后一小时与前面是脱节的,但如果没有最后一小时那这部片子将更乱。同时结局女主成了宇航员好生硬。

很欣赏的地方在于梦的影像部分做的挺好的,相对那个年代。还有就是配乐,开篇的纸醉金迷的科技感也是挺好的,或许这部电影拆成不相干的几个电影会跟好,一个女孩为追求新的开始。一个女孩追一个人到天涯海角,而另一个人又一路追这个女孩,写下小说,唤醒了女孩。一个男人为帮母亲找回有色的世界,而去到母亲曾经去过的地方,录下一卷卷录像带。一个名义说“爱”,实际却冷漠的高效的家庭,只关心自己家,不关心世界。一个找回影像找回梦的故事。一个国家卫星阴谋论与被迫在沙漠中还要每时每刻检查辐射量的底层人群。一部未来人沉迷于电子设备,赛博囚徒而,书籍改变一切的故事......展开成每一个,每一个或许都是一个好故事

但怎么多东西,串在一部近5小时的电影里,效果其实不好,至于“直到世界尽头” 只有在一万无迹的大平原男2和女主牵手前进 和 原本人们人为外面的世界末日了而实际又没有 而实际末日又变成了对科技与梦的沉迷的时候。而其他部分其实有点散,主题不很明确。

最后还是感谢这个我还是喜欢的导演费了很大劲去拍这个,并且放映的回报不高。(见修复版前面的话)

 6 ) 物超所值的旅游节目

故事太扯了,越到后面越扯,荒诞到已不能用超现实主义来形容。我看的是director's cut,三碟,全长280分钟。到了最后一部分在澳洲的场景,简直溃不成军,跟这个充满诗意的电影题目离题万丈。前面在世界各地追踪的部分还挺有悬念,卫星坠落、后冷战思维、神秘的末世感营造得特别逼真,而纠缠不清的男女角色爱情/背叛的主题挺符合观众期待的,结果不知道为何最后落到了一种离奇的科幻情节里。无可否认,电影配乐非常好听,选取的歌曲都相当契合画面的感觉,当然,最高功劳应属摄影师,把世界各地的风光呈现得如此美妙,当做是物超所值的旅游节目来看也未尝不可。

无奈的是Wim Wenders的野心实在太大,这样的题材拍成电视连续剧可能会更理想,总好过现在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烂尾印象。

 短评

看得自称三部曲的27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闷死了,想掐死文德斯;也许有故事,也许有意境,但剪短些好

6分钟前
  • boks
  • 很差

较之对爱情的执着,克莱尔的旅途反而是漫无目的的追随,也许来自于屈弗斯,也许来自于童年。当梦魇幻化为图像之时,克莱尔仿佛寻到了真我,触及了灵魂,却被末日收了回去,在澳洲沙漠中留下绝望。一望无际的荒野再一次被文德斯用来寄托极端的孤独和绝望。这是世界最后的尽头,人们只能依托脑电波来传送图像,因为互联是唯一可以证明作为人的存在,这一电磁切断无疑是对末世的重彩描摹。世纪末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即便末日来临,“寻找”是永恒的主题。

9分钟前
  • 小宁波
  • 力荐

文文啊文文,你为何把片子拍的那么长,啊?私以为3小时处可作为一个截点,前半部为文德斯标志性的公路片,由西方至东方由汽车至飞机,时间与空间的倒换,一种错乱感及美到无以自拔的画面构图;后半部涉及主题,未来末日下何去何从,亲情的矛盾,梦境的沉溺,核爆炸下的现代文明是否还存在......清醒者仅作家一人。影片置于科幻背景下,营造的气息却是现代与未来的结合,尤其电子设备有种古旧落后而又迷幻超前的味道。最为喜爱梦境的表现形式,缤纷的马赛克以高饱和的颜色拼凑,模糊而又清晰,一秒一秒的卡屏抖动,再配以吊诡的音乐,一幅幅画面奔涌而来,不禁起鸡皮疙瘩,可是这想象力太绝了!ps:62岁冯叙多与63岁珍摩露,即使老了依旧魅力十足。还有87岁的笠智众,啊!我真的又兴奋又感伤,爷爷当时真的好大年纪了,呜呜。

10分钟前
  • 豆友135537595
  • 推荐

9.4/10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15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28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影。Wenders的终极公路之旅,足迹遍布全世界。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但Wenders始终是温暖的,他让飞蛾扑火的热烈成长为勇敢的自爱,也让结局如此迷人。

17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每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文德斯的每部电影都是一段奇妙忧伤,没有终点的旅程

21分钟前
  • 猪老三
  • 推荐

不敢妄言这是公路片的终极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部集合了所有可能要素的完整公路片。文德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独自越过千山万水只为捕捉瞬时的美丽;而文德斯终归又是浪漫的,所以他才赋予了人物如此强烈的毁灭性倾向,温柔地试探着义无反顾的边界。文德斯正是借助这样具有缺陷的人物的存在本身来表明当代乃至未来人类感情无法持久以及个体终将回归孤独的事实。初生有道,而末世只有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文字与影像作为贯穿其中的两种信息传播媒介时刻处在相互博弈的状态,而这场承载着时间厚度的战斗注定没有赢家,文德斯能够做到的唯有给予我们一窥时间隧道的幻境,最终又只能狠心将其戳破,因为他深知时间的不可逆性,靠得太近便会深陷记忆的泥沼成为现实中隔绝人世的黑洞,而艺术家的使命必然面向未来。

23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8.81,4.5个钟头,恢宏的叙事,美丽的风景,任性的激情,深奥的哲学,但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感觉有些美中不足。2,作为科幻电影放现在看,科幻感较低。按理说,越长的电影越能俘获我的芳心,当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5个钟头的《一九零零》就霸占了我的年度最佳。3,空虚(绝对意义)背后还是空虚(绝对的空虚),人类顽固的去追寻的一些东西,所谓自由浪漫的爱情、一生的愿望或理想、流芳百世的伟大头衔等等,在天地宇宙间都似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然而人类不对意义和永恒有所追寻,那又要该去追寻什么?这种存在的荒诞性文德斯经常用二元对立展现出来,比如他在《事物的状态》里用死亡来表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和隔绝。而文德斯认为世上只有一个故事,而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重复“二元对立”这个荒诞的故事

28分钟前
  • 花慕狼
  • 推荐

“世界”这个带着终极色彩的词包含了空间与时间两层意义,而文德斯这部所谓终极的公路片最后却因为体量过大而成了一盘空洞浅薄的大杂烩,最终原因在于他把旅行这个时空性地动作人为地分割为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影片前半段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追逐里令人惊讶地缺少了时间影像,女主角的追逐好像移形换影,只能看到一堆瑰丽的山河画面,却没有其中的精神。后半段他走入时间的探讨里,旅行与历史都走到了尽头,于是他继续起克里斯马克的思考来,讨论起记忆和梦的话题。文德斯关于文字与画面的思考再度出现,似乎在说,画面只能反映当下或者记载过去,未来还是要靠文字书写,因此作家的叙事经常先于画面一步。这里是这部冗长的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没能展开。

3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导演剪辑版三部曲,将近五个小时,没有中文字幕,还好对白比较慢比较少,靠着英文字幕啃了下来。故事背景为设想中的千禧年世界末日,第一部非常迷人,一个女人追寻一个男人直到世界尽头;第二部第三部稍显凌乱,主要是科幻上的内容维姆·文德斯把握不好。但整体而言真的野心非常大,摄影、音乐极好。

3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表现中国的部分用了强烈的摇晃镜头 痛心

39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280分钟,Wenders的末日浮世绘。一路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原始,从城市到荒野,他们于轻歌曼舞中穿越世界,跨越风情万种的影像,伴随着打字声走向完结的小说,还有一首接一首迷幻的音乐,哀伤和激情在迷离的追寻中弥漫。全部感官掠过绝美的世界,直到尽头,只为爱情的幻觉。失明的人可以重见光明,却只是丑陋的影像,失却的梦可以召回,却让人迷失其间。在被梦境捕获之后,Clair和Sam都凝滞在了自我的幻境中。关于自我的幻觉消除了关于爱情的幻觉,而对自我故事的叙说也消除了关于自我的幻觉,于是虚构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迎来截然不同的结局。Present will look after itself, but it's our duty to realize the future without imagination. 历尽千帆,寻回自我。

43分钟前
  • 热带素描
  • 力荐

五个小时如体验了整个人类历史一般。文德斯在70年代就有了构思雏形,当时千禧年似乎还很远。等到拍摄完成却已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所以里面的电脑、网络的设定,看起来才会有点怪。但电影给这五个小时以外的想象太多了,从都市犯罪片,到沙漠人文片,它包罗万象,原创性独一无二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部电影,三部普通电影的体量。没有字幕,但不影响观影。这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语言,甚至是跨越语言藩篱的末世预言。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人类羁绊仍依然牵连。一直喜欢“直到世界尽头”这个title,因为世界是圆圈,但生命有终点。线段,圆圈,妙不可言

4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5;五小时体量够磅礴,如人类简史缩影——空间维度,历经世界各地,直至升上太空;时间维度,以源自土地的原生文明抵挡工业化/核武器的侵蚀,以牺牲现实存在的鲜活达成科技发展;文化维度,从以语言记录历史到沉溺于记忆/梦境影像化,直至最终仍为文字书写而拯救。探索伦理禁区的危险,创造自毁怪物,核武与脑波影像生成是其内外呈现手段。延续承接一贯主题与表现手法,多种影像介质调和,日本段如《寻找小津》,澳洲段如《德州巴黎》,摄影美得惊心动魄,尤其后半部分的梦境具象生成,迷幻得晕眩,契如遁入自恋虚无的深渊;配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以世纪末为前提谱写的末日焦虑之歌,以作家旁白为切入视角并贯穿始终,因而拥有“虚构”文本的意味,具有被上帝书写的隐喻。前后略割裂,更偏爱后半迷失在灵魂迷宫段落,甚至隐有赫尔佐格之感。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各种类型各种文化通过镜头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前半段的寻找爱人甚是有趣,后半段的议论部分更是导演的自我表达。1991年导演写下了一首献给电影献给人类的散文诗

55分钟前
  • 大美毯子
  • 力荐

1999年,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没人知道它会坠落在何处,它在地球的臭氧层上滑翔,地上的人被恐惧笼罩。有人说,这个世界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四散逃离,只有她不在乎,随意行驶,像是在寻找什么。而寻找,则是文德斯电影里的主要命题。随后,某种可触达的科技感开始渗入镜头。偏僻,边缘,撞毁,损坏,废弃,遗失,无法联系...这些关键词屡屡被写下。但是在中段之后,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开始出现,只是取景地不停改变,人心却没有什么进展,使人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尽头究竟在哪儿?作为观众,我只发现世界之圆是没有边界的。直至电影后段开始,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我的尽头情结原来是死亡情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突然松了一口气,原来世界一直在我手中啊。

56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In Stock~(环游世界型公路电影,装饰艺术及前卫服装博览,布鲁斯及衍生音乐大赏,导演灯光、配色及取景教学片,绿帽侠必备指导手册.Part1中废土场景-开篇公寓、里昂集市、巴黎站台,现代场景-柏林玻璃房、北京长安街、东京胶囊休息舱;Part2中日式和风配澳大利亚荒漠,西部小镇佐cult实验室的场景真的看湿了,加之导演"动感"不失凝练的技法,"干净"不失丝滑的剪辑,以及里斯本电车错行、手铐国标舞,避难所奇想乐队《Days》的即兴等等,太精彩了.本想着结尾以"rock&roll"拯救世界作结,但没想到竟探讨起科幻片中永恒的"梦"的主题了,那句"In the end, there were only images"让总是辍笔的我顿时恛惶无措,当然,若是实验影像部分再先锋一点就更完美了)

58分钟前
  • 塔斯鲁波的痰盂
  • 力荐

试图捕捉梦境的 不是奇才就是惶惶不可终日者; 3部 前后看了好几年

60分钟前
  • qia|有痣青年
  • 还行

1.文德斯集大成之作,可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德州巴黎][美国朋友]相提并论。2.长达4.5小时的末世科幻公路片,恍若一场无尽的旅程,从尼斯到柏林,从莫斯科到北京(陈凯歌协助拍摄),从东京到旧金山,及至澳洲空丽荒野中的原始部落(原始vs未来科技),犯罪公路片也成了诡异迷离的梦境启示录。3.色彩运用帧帧迷人,原声配乐曲曲动人。4.摄影、图像与梦境作为母题:可视电话+粗粝失真的DV+迷幻暧昧的梦境图景,对沉沦、迷失于黑夜之梦与图像序列的警世恒言——“太初有道(言),末世唯有图像”。5.以山姆·尼尔旁白贯穿首尾,还有他永远在打字或弹钢琴的身影,以文字/文本与音乐来对抗图片/影像。6.文德斯的电影中,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头一回如此昭彰可见,而他最爱的“地平线上的曙光/晚霞”图景亦不断复现。7.“科学里总有明天。”(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