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看地球

已完结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2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3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4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5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6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3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4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5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6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7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8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19从太空看地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俯瞰地球

从人类出现,也就近百年的人类能从这么高的高度看地球。

茫茫宇宙,地球显得微不足道,却孕育出人类这种灵长类动物,会不会有更高的生命体在俯瞰我们?

科技在好人手里,能让地球更加和谐。

这只企鹅真特么可爱,在家长的监护下蹒跚走路。

整日过着循环往复的小圈子生活,很难想象地球上有这么美的地方。

看着这些镜头内心总有一种敬畏感,看似强大的人类,也只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脱离地球有机生命体很难存活,不知道几百年后科学技术能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能源是个大问题。

截屏到一只惆怅的小猴子,蜷缩着好像在思考什么,大概在想这天儿冻死个猴了。

喜马拉雅山在卫星下也显得这般渺小,虽然没爬过喜马拉雅山,但参照泰山,华山,祁连山,就能感受到喜马拉雅山的雄伟 以及自我的渺小。

第二集不适合密集恐惧症患者

仔细看 埃菲尔铁塔哦。

白色的是山,绿色的应该是深沟。

这个节日在非常喜欢的一个电台 故事FM 上听到过,讲述者在帝都过着焦虑快节奏的生活,参加火人节给他的触动非常大。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片沙漠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你回归到人类最原始的状态。

没想到这么高大上的节目上还能看到河南登封少林寺,给了五分钟的镜头,从空中拍摄的少林武校学生方阵变化很美很有中国元素。

经过上百万年的洗礼,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蜿蜒曲折的细流滋养了沿岸的动植物。

五彩斑斓的海鱼,远远的观看就能给人一种舒适感。

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做过飞机的人都应该有这个眼福吧。

好像回到了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原始森林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只在沙漠中前行的海龟,看似匪夷所思的画面,大自然都会给出合理的解释。

不适合密集恐惧症者观看

好像神秘信号发射站,等待曾经的文明归来一般。

伊朗的一个盐湖,当海底成为陆地,动植物化为的石油给这片贫瘠的土地财富和争斗。

亚马逊森林里的一个湖

又到了中国,潘阳湖,听在江西上学的同学说过这个湖,当时一笑而过,只有自己看到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后才感叹它的奇特。

从俄罗斯飞跃五千公里赶到潘阳湖的白鹤们。

北方的四季更迭让地表的颜色不断变化,南方更适合人居住,四季温差不大,当然大自然也就没那么多彩,年轻的时候多看看世界,多看看书不是坏事。

像不像公孔雀屁股上的那一撮毛,为什么出言不逊,因为我是一个轻度密集恐惧患者。

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农田的管理各具特色,从另一个角度看应该有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吧。这幅图对于强迫症的我来说就舒服多了。

规则感好强,想起了中国的八卦村。

人类征服地球的脚步非常快,不知道几百年后我们能不能挣脱地球的束缚走向宇宙星空。

好像一个电路板,人为的痕迹让土地更有形状感。

第三集 缤纷的地球

海洋里的浮游生物,给地球带来百分五十多的氧气,微生物数量雄霸全球,难道是他们在统治地球?最近登革热疫情有所抬头,大街小巷弥漫着机器喷出来的雾气。

浮游生物为海洋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保障。

通过卫星监测每年有几千亿的冰融化流入海洋。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肯定会增加CO2的排放,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地球同时也在向宇宙辐射,CO2能吸收很大一部分地球向外辐射的能量,所以海平面抬高是必然的。地球温度升高给地球带来的一定是灾难吗?

查了一下全国哪里的油菜花田有喀斯特地貌,应该是云南的罗平县。以后可以带着女朋友或者老婆看看这美丽风景,不知道我家那位在哪个混蛋的怀里,先攒够二十万再说吧。数据显示年轻人好像都不愿意结婚,其实一个人去这里旅行也挺美,越来越不想出门了。不好意思,瞎比比了几句话,接着看美景。

身处其中见到的景色都不一定有这么美,为什么敢这么说,我去扒一扒青海藏族自治州的油菜花田。

这里也是一个县的油菜花田,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美丽的珊瑚,大堡礁沿岸1500公里的珊瑚,很壮观。

海水温度上涨,产生连锁反应。万物更迭,生生不息,感叹美好事物的逝去,人类面对某些现象也只能叹息,能做的事还是很有限的。

真的像一张画,太像小孩子随意画的油墨画。

五彩缤纷的家园

雨水,风,大地在时间的催化下变得匪夷所思,忽然想起刘慈欣的 乡村老师,因为无法证伪所以细思极恐。

世界上有那么美丽的地方,很多人却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甚至有抑郁情绪,我们的思想都太局限了吧。

十几万米的光束,好像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光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北极光初次被地球中部的人类看到时,他们是不是觉得这就是外星文明?

好浪漫的一个村庄。

第四集

每秒钟有五十次的雷击,我们什么时候能利用这些能量?那时人们便不再为能源而发动战争了吧。

面对自然好像我们还是很弱小。

夜间灯火通明的地球

看来我很幸运啊,类似于这个画面的上海17年的时候有幸目睹过,我去扒扒照片。

国家富强,像我这种渣渣也能粘上一些福利,希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

好像在哪见过这张图片,查一下吓我一跳这是迪拜。转念想有个同学在迪拜建660WM的电厂,应该是他在朋友圈秀过。

现代大型城市的运转,每天要消耗多少自然资源?

被遗弃的船只

纪录片最后讲述,很多热爱自然的人们为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还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社会如此泛娱乐化,老是看纪录片是不是有些装的感觉?最近睡觉前都会听人讲解金刚经,希望用前人的智慧来安抚浮躁的心,了解越多内心信仰就越浅薄,还是比较喜欢佛学中哲学的部分。

先看美国工厂,再看老广的味道。

 2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自然人文的纪录片很多,但这种直接从太空俯瞰地球再转向近景镜头的真的少,从非洲到南美洲到南极,远距离与近距离的切换可以使人类的审美达到完美的转换。

谁也看不到云层下的流动,但这里可以,可以预测天气的走向,可以挽救生命。这也许是科技赋予地球那年花开吧。

甚至除了人心,城市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都清清晰晰明明白白,真的感慨科技的发达,而这背后同时也离不开整体主创的所有努力 。

 3 ) 地球如此美丽和脆弱

哈哈,竟然是用旅游时间看完的,平常好看的单子实在是太长。 确实震撼,说说我记得的场景吧。 塔沟武校的表演,这学校规模还这么大。 印度一个男子十五年坚持用大米在房顶喂小鹦鹉,目前规模是四千只早晚开饭两次。 亚马逊森林消失的速度,从卫星图片历史来看,这事完全没法解决。欠发达地区也想效仿美国的生活标准,有房有车有旅游,全球进入攀比时代。 大片的报废飞机,报废轮胎,以及报废轮船,估计还得加上报废汽车,我们只要活着就在持续产生垃圾。 油菜花大片大片的开放,开着卡车带着蜂箱游牧的老人,哈哈,天冷蜜蜂不想上班,这个以后不知道是否会消失。还好最后天气变好赶上了。 企鹅经过的地方会留下大量粉色粪便,看纪录片的时候只觉得都是小可爱大可爱,忘了他们也要上厕所的…就跟我这次去内蒙古骑马 路上最多的草原最多的都是马粪。 大象为了补充矿物质需要挖地喝含矿物质的水,长期下来把森林都开出来一片空地。 巴西海边的森林由于风吹沙部分变成了沙漠,雨季来临的时候,变成乐一个个美丽异常的内湖,乌龟会提前到这个地方等着吃鱼,着时间点一定得卡好。 大堡礁珊瑚的消失还是非常明显的。 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了地球百分之五十的氧气,数量很高。 地球每分钟被雷击次数达到五十次,所以为啥山火那么多啊,火灾过后生命重新蓬勃发展。 以后记得看一集写一集,时间有限,一般不会回头再看一遍。最后问一句,有人知道曲子是啥吗?听歌识曲没认出来。

 4 ) 从上帝视角看人类活动,发现动物的隐秘生活

没想到还可以从这么“宏观”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动植物,还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地球面貌所做的改变。用从卫星看到的画面以及历时地对比,可以总结动物的生活规律和察觉变化,这样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用来达到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目的,这点太好了。而相比较动物,从这个纪录片所看到的人对地球面貌改变的程度太可怕了,对其他生命简直是在进行碾压式灭绝。 目前手上在编的一套动物书稿写到大部分动物的头号敌人就是人类,讲述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活影响的篇幅占比不小,原先觉得可读性不高,有些说教意味,而且较重复,但看完这个纪录片就懂了,亚马逊森林消失的速度,大城市摊大饼一样扩展,人类农田对动物栖息地的蚕食割裂导致动物生活困难甚至灭绝。 动物的生活是俭省的,不浪费不贪心,只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两相对比,人类对地球面貌的快速改变看着让人纠结,一方面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只有我们人类能从太空看地球,一方面也是人类贪婪和自大的表现。在终极意义上,人不会胜天,大自然对地球的安排定是公平合理的,冰山融化,气候变暖,有人说这是地球启动了自保模式甚至重启模式。人会不会有所收敛和改变,还是会在自毁和毁灭自然的路上一意孤行?

 5 ) 制作精良,诱人深思的自然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好几周之前看的,现在看到这张封面图,依旧可以想像里面的情节。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就来留下足迹了。

拍摄手法

将一个现象通过宏观的卫星图片展示出来,再细细地将镜头拉大,阐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些自然变化经历了多年才能形成。现在,更能体会到 BBC 纪录片的高水准就是靠这样的精雕细琢。

油菜花的金黄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多么的美妙。想起自己大学时光,那个时候做了一些遥感方向的学习。每一张图片上的像素都是充满意义的。哎,过去,毕竟 5 年了。

美轮美奂,和以前的 BBC 的自然纪录片相比, 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深思

纪录片还探讨人与自然的相处。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该片给出了一些例子,巴西的禁止使用非法的捕虾工具,印度老人的日复一日的大米供养,亦或者中国人的靠蜜蜂、油菜花的双赢。没有自私的加上自己的论断才是纪录片该有的做法。以往只是一味的批判人类的不是,其实人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插句题外话,中国的镜头很多。国内的绿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少人在戈壁上苦苦耕耘。

 6 ) 《从太空看地球》:我想让家园好好活下去

详见知乎号:种纬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 种纬的回答 - 知乎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说的是一种人生方法论,一般人就是在大地上看天空。

那么从太空看地球会怎么样呢?BBC帮我们实现了这样的科学梦。人类头顶有1000多颗卫星绕着地球旋转,通过这些卫星相机的图像,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地球。

《从太空看地球》。

上映近一年,但还是高分冷门,豆瓣9.5分,2100多人评价。在说英语的IMDb上更可怜,只有200多人看过。

但是,BBC的纪录片代表了行业标杆。从未见过的神奇视角、从未听过的动人故事、从未想过的事物奥秘……总之就是把纪录片拍成了艺术品。

《从太空看地球》共4集,每集近1小时,《太空新视角》《地球上奇怪的形状》《色彩缤纷的地球》《变化中的地球》。从4大子集标题看出来了它的意图:从点到线到面,到色彩,再到动态变迁。就像人思维的进化一样,它循序渐进地把我们引入主题。

·地表的变化

第一集《太空新视角》把第一个故事给了人类起源地的东非。肯尼亚,象群里的小象每天得喝掉12升母乳,但是危机重重,因为通过卫星在太空看,保护区目前严重干旱,各种动物饿得奄奄一息。护犊的母象们只能通过迁徙寻找食物。这是自然的危险,人为的危险则是——偷猎。这已经不只是困境了,更是绝境了。

这个时候借助一颗每15分钟就能拍摄一张地球全景图的卫星,可以追踪天气变化。好消息是云层在东非上空集聚,坏消息是预测6天后才降水。

一切都仿佛在生存与消亡的边界线上,缺母乳的小象精疲力尽,倒在地上,母亲催、骂他起立,甚至撒尘土给他降温,可还是没用。

直到雨水来了,天降甘霖,吃饱后的大象们又返回保护区,免遭偷盗者的猎杀。

换言之,通过卫星图像可以发现动物种群。

比如纳米比亚的海浪拍打沿岸,海岸密布的黑点就是非洲无皮海狮。比如东非盖伦亚草原大规模迁徙的角马群。比如墨西哥巴哈半岛的水下灰鲸。

比如东非湖岸的粉红色斑点就是火烈鸟,它们要在100万候选者里寻找配偶。

比如南极白雪之中的斑点就是帝企鹅。

通过卫星相机,避免人在如此极寒情况下冒生命危险的考研,还能取得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

在镜头下,发现了26个新的帝企鹅群,比原有统计数量增加了一倍。

非洲沙漠中心,出现了扇形三角洲,那正是河马建造的湿地网络。说是用来消暑,它们却常常打架。

河马为了寻找食物,推土机般行走,贯通了原本被植物遮蔽的水道,也就建构起了湿地网络。河马的作用就是泄水阀。

水和营养物质由此分配到三角洲的各处,这里于是变成了绿洲,滋养各种动植物。

一切更复杂的地质变化也看得到。

美国加州,一条1300KM的巨型“伤疤”,圣安德烈亚斯断层,3000万年前的构造板块运动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被曾经的科罗拉多河雕刻千年后形成的深度1KM的大峡谷。5亿年时光里被风雨侵蚀成孤零零石头岛的澳大利亚艾尔斯岩。南太平洋两个岛屿不断合二为一,因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新的陆地……

看到了吗?基本上初高中的地理物理知识都介绍到了。对于各年龄段、各种受教育程度的观众都照顾。讲事实、摆数据、说故事。解说方法应有尽有,就是为了在科普的基础上,带给人更多的知识体验。因为数字就是最震撼的表达方式。

青藏高原海拔4KM以上生存着滇金丝猴,地球上栖息地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奇怪的是,当冰雪天来临,其他动物下山觅食取暖,它们似乎无动于衷,而且沦落到只能吃苔藓。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杜鹃花在春天会开,猴子们就是为了早点吃掉花,为了排除开其他物种的竞争,抢个先。

这些细节通过卫星能被更好地发现。

从太空看地球,第一刻就应该是极光。这比在极地欣赏壮丽无数倍。飘逸轻柔的光带垂直堆叠,高达数十万米。而在30万米的高空极光由绿变红。

科学原理就是太阳粒子与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如梦如幻之境。

异常的阿拉斯加海岸,春天的海洋开花。原来就是海底微生物喜阳,不断靠近海平面。平时呢,这些浮游生物倒是数百万鲱鱼的盘中餐、而鲱鱼又是海狮的盘中餐,而海狮又是虎鲸的盘中餐……

反正很有噱头,饶有兴致。

阿留申群岛亦是如此,剪嘴鸥觅食大片鱼群,而那些鱼又觅食浮游生物。最后剪嘴鸥又被座头鲸蚕食……南非浅滩海域,沙丁鱼吃浮游生物,海鸥吃沙丁鱼,鲸吃海鸥,也不放过沙丁鱼……

一环扣一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最倒霉最底层的浮游生物其实知道了地球全部氧气的50%。所以说,不止森林,海洋多彩漩涡(浮游生物)也是地球之肺。

想不到吧,在这里纪录片很好地更新了我们的知识。

南美热带雨林本应绿意盎然,但是巴西东北部海岸,植被却被沙土吞噬,沙丘面积大于800平方千米。就是这片其貌不扬的沙漠,却叫做:拉克伊斯马拉赫赛斯国家公园。神奇吧。沙漠最高温度能到80℃。

为什么这也叫“国家公园”?答案就是雨季来了,雨水淹没了沙土,奇妙地形成了4个淡水湖,滋养着几十种生物,异常美轮美奂,是整个纪录片的又一个高潮。

高潮完就有低潮,一段时间后,它们又蒸发干净。难怪称得上国家公园。

就像在此中的变幻场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认识到地球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电视机上的印象,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视觉世界。

·生态的恶化

除了人迹罕至之地,卫星还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观察城市。

中国登封,城镇中的小红点,更近距离、更近距离地观看。

原来是少林功夫弟子们在刻苦训练。就如当年王宝强上嵩山学武功一样,凌晨4、5点起床,一天6小时多项武术训练,一周6天。所有这些为了最后的表演演出。

看似简单,可只有高空清晰图像才看的见一系列精准的武术招式。几千学生近似完美的同步表演。这不仅是意志品质的训练,还是规矩意识的教导,就像踢正步等训练。

很多人至今想不通走方阵的意义,训练的形式是次要的,更好地服从和执行才是重要的。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之一?

这也就是卫星想告诉我们的:野生环境的凌乱和繁华城市的秩序截然不同。人类进入太空是为发现新世界,但从太空回望地球,我们才发现地球家园如此与众不同。

但是,地球自然资源减少,气候状况更为极端,家园似乎更加脆弱了。因为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就首先在复杂化。

过去40年间,拉斯维加斯面积扩大了3倍,郊区已伸入内华达沙漠;东京都市圈,拥有3800万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深圳在35年间,从小渔村变成千万人口的城市,它连接9大城市,形成了巨大的超级都市圈,总覆盖6000万人口,面积超50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人类每天在开发土地,原生自然则步步后退,甚至退不下去了。

的确,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供应工业生产,但不幸的是产生了垃圾。亚利桑那州沙漠几千架废旧飞机,孟加拉海岸几百艘废船,科威特沙漠中几百万只弃置的旧轮胎。

还有温室效应的废气,还制造了飓风,像哈维飓风就带来1200多毫米的降水,知道洪水,而这只是地球极端风暴的一个开始。

真正的一个危机是冰川的崩溃,2017年就发现南极冰架有道450米宽、200公里长的裂缝,足足有4个大伦敦那么大,冰川的消亡必然导致企鹅的消亡。

同理,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冰层中不断出现一个巨大的黑环。

直径可以超过4公里。这会导致冰层也破灭,未成年的贝加尔海豹要么困死在冰川上,要么淹死在湖水中。而黑环出现的原因就是上下翻滚、环带状的强大暖流。卫星相机看到了黑环,也就看到了海豹的生存红灯。

美国的圆形农田边缘有一空间,正好是北美鹑抚育幼鸟,捕食者红隼伺机蠢蠢欲动。

有一只北美鹑被逼得躲进了农田,那里正在大规模生产土豆,直径长达1公里,采用先进的喷灌技术。野生的幼鸟见识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在这种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为农田不断扩展领域,逼得鸟群们无处生存。人的生存与鸟的生存之间有了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幼鸟转头安全地回到了母亲的巢中,至于那矛盾怎么解决,不得而知。

看纪录片的人都很温柔,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场面,农业机械化生存有序进行,而面临生存危机的动植物得以幸免。没有伤害,一切都安安稳稳,就是很理想主义,也是片刻的美好,足矣。

温室效应是目前最大的危险,每年有2600亿吨冰消失,会在格陵兰岛多出数百个蓝色湖泊,但这是有害的。

温室效应导致海水升温,大堡礁的珊瑚2年时间内就白化死亡。小须鲸、1980年代发现的物种,必来大堡礁,但是原因尚未知,大堡礁2/3的珊瑚已然白化死亡,受害范围大于1500公里,小须鲸这样的物种还怎么研究和保护?

还有,亚马孙雨林只剩下当地部落保护的小块绿点;马达加斯加三十年的卫星图像显示,80%森林已消亡;印尼的雨林在锐减,逼迫世界上最聚集的黑猩猩们无处安家……

人类在疯狂的发展中也在牺牲地球的美丽,千疮百孔的印记只能如刀割般心痛。

·人类的保护

刀是双刃性的,可伤害也可拯救,如环境保护一般。

卫星图像发现了亚马孙雨林里河流奇特的弧形和马蹄状,这是河流弯道形成了孤立的牛轭湖。

比如秘鲁北部的埃尔拉多湖,而这些地方的亚马孙海牛在减少,原因也是人类捕食。

国际专家支援组将一头海牛从非法捕捞中解救出来,并放生。无线电标签可以追踪海牛的行踪。

这就起到了物种保护的作用。卫星图像也许可以帮着防偷猎。因为屡禁不止,因为人性的丑恶,也许监测能发挥大作用。

中国农田的黄色油菜花开放,这些菜籽油占到全球总量的20%。

戴先生和他儿子就离不开这些油菜花。

他们开着卡车跨越大半个中国不是为了榨油,而是为了采花蜜。他们是养蜂人,但是天气太冷,油菜花有,但是蜜蜂不愿出箱子。如果再不出去,2周后,农民们按时喷洒农药了。

到时候杀虫剂会让蜜蜂消亡,戴先生们的养蜂人可不希望杀虫剂的滥用。等太阳,要是能种太阳就好了。3个阴天后,乌云终于消散,戴先生父子俩的150万只蜜蜂外出采蜜。采200万朵花才可以收集一罐蜂蜜。

这是纪录片里少有的爽朗的笑声。人、动物、植物、地球和谐共处,而且蜂蜜的福利惠及更多的人,蜜蜂是最重要的作物传粉者。

真的是“为谁辛苦为谁甜”。

但是她无法在丛中笑,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蜜蜂数量的锐减。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同样的,乌贼会追逐月光,每晚由海底浮向海面。借着这个生物学规律,阿根廷渔民打亮船灯,模拟月亮,捕捞乌贼。

但是也有不合法的渔船进行非法捕捞。当地的国民海岸警卫队就靠卫星发现不法分子,进行了相关处置。

通过卫星图像改善地球生态的保护行为已经越来越多,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善自然。

只有那些独特的人才想到从中突破钢筋水泥的桎梏。

印度金奈,灰色混凝土迷宫里突兀着一抹绿色,那是一群4000多只的野生长尾小鹦鹉。印度大爷15年前,见到一对鹦鹉在街巷艰难觅食,从那天起他就为他们免费提供食物。

每天,他和孙女都把天台用大米变成巨大的“小鹦鹉餐桌”,每天15公斤大米,耗费了大爷的一半收入,只是为了装点城市的绿意,也让动物们知道,人类有方式和真心善待它们。

每秒地球承受50多次的雷击,这些致命闪电光在北美洲就造成了1万多次的山火。

卫星相机实时追踪火势路线,7分钟后空降救火员就能到位,他们面对最高温1200℃的森林大火,开辟隔离带,清楚易燃物……

当然人类不能太过度恐慌,山火实际上有助于森林更新,让那些占据资源的老树们淘汰掉,有利于新树的成长。

所以不仅要正确处理,还要正确看待,为了环保而环保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主义。人们可以在恢复生态平衡的地方做更多的事。

英格兰海岸的白点,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为当地50万家庭供电;中国地表的“两头大熊猫”,其实是太阳能电板。

卫星相机最能干的是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贡贝溪国家公园,附近村庄砍伐森林、开垦农田,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威胁了黑猩猩和人。

科学家重新带着当地人种植树林,也教当地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法。为了巩固环保成果,科学家给村民们展示了2017年和2015年当地的两张卫星图,人们一眼对比就知道森林又出现了,自己付出的工作有了成效,而且被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全部纪录片的最后一个故事,从人类起源的非洲回到非洲。

凡此总总,卫星图像给地球做体检,甚至体检完治疗,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审视人类在珍贵又脆弱的地球中的位置。

·地球的内心

生态环保的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梭罗写道:“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所以,对人类而言重要的第一步自始至终就是认识珍贵而脆弱的地球家园。《从太空看地球》正是在信息量爆棚的数据内容里让人意识到地球的珍贵,又在人、动植物、地理环境的冲突中呈现生态的脆弱性。

这种功课非常非常难做,恰恰正反映了“我在故我思”的辩证法精神。

国产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就提到一个比喻:倘若地球46亿年历史换算成一天24小时的话,人类差不多最后3分钟才出场。

如何评价央视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www.zhihu.com

人类历史微乎其微,但如今看来影响力确实史无前例,而概述下来又往往是负面效果。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比例可能会增长到68%。

而我们城市化的历史才200余年,可是快速的发展一下子把人脱离了自然环境,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如今又蔚然成风。

“诗和远方”本质上就是对城市生活的“逃离”,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割舍,是建构精神王国的审美乌托邦行为。

因为在他们的“诗和远方”里没有“从太空看地球”看到的奄奄一息的森林象群,没有看到帝企鹅在冰川消融后的生存危机,没有看到火山喷发对海底或大陆的影响,没有悲惨世界的糟糕现实。

只看到英国绿野的音乐界,美国5万人的狂欢节,只看到闲情雅致。

不过,看纪录片的人都很温柔,在细微的尘埃处与人世美美与共。

《从太空看地球》正是在科普之余,告诉我们人类可以做什么,人们不得不做什么,怎么改变被自己糟蹋的星球。

目前,人类只是差不多最后3分钟才在地球史中出场,可别真让这3分钟成了谢幕演出。

 短评

旁白的英国口音好听

3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空中看少林武术学校的团体表演

4分钟前
  • 大师
  • 推荐

接着出吧~

6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我们都是星尘。这一刻,你活着。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你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呼吸着空气,喝着水,享受着最近的那颗恒星的温暖。你的DNA世代相传――回溯到更久远的时空,从宇宙的尺度来说,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所有元素,都生于一颗恒星的熔炉中。

1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在腾讯视频看的,画质超好。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地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小象通常由象妈妈抚养四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森林象被为获取象牙的偷猎者杀害。人类的农作物区域如今已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已被我们的家园和工业占据。虎鲸是海狮的天敌。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5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BBC这几年的自然类纪录片之所以要比其他的几家要好,并不仅仅是因为最终成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还是他们总能把一些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并不枯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完以后除了开眼界之外确实能让你学到东西。这部应该是近几年纪录片当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部,这里面涉及的一些拍摄手法也基本上是最新的自然资源统计和保育监控手段了。不过人类的生态足迹真是可怕……

17分钟前
  • 小驿
  • 力荐

通过卫星拍摄的宏观视角和特写的深入捕捉,把世界的美感和伤痛呈现在眼前。BBC的自然纪录片对世界自然保持敬意,同时也鞭笞着人类的劣迹,真实恐怖如斯,但仍然寄予希望。BBC告诉人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还是讲环境、动物多。

20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许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有在太空才能看到全貌。进入太空,不仅是为了发现新的世界,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23分钟前
  • 保小罗
  • 力荐

每次看到纪录片奄奄一息的动物和街上行乞的残疾人都会想伸出援手,然而其实是,这世上可怜可悲的事太多了,能让我看到的是有幸使我见识,不能让我看到的又有几何?难道生老病死就不渺小了?在自然规律面前,我能做的只有心怀坦诚,拥抱变化。

26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全新视角探索地表,有时候,我们需要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清。

31分钟前
  • Joel
  • 力荐

震撼!英国人是纪录片之王!

32分钟前
  • 6079
  • 力荐

站得越高,看到的越多

37分钟前
  • Niqa
  • 力荐

英国BBC的纪录片真的很不错,虽然和航拍中国差不多都用的空中视角,但二者各有千秋,只是个人比较喜欢BBC的。

42分钟前
  • 离骚turbo
  • 力荐

视角新颖,配乐一流。上帝视角真的爽爆

45分钟前
  • 蓝翔技师
  • 力荐

《从太空看地球》在内容上还是保持着一贯的BBC风格,从未见过的神奇视角、从未听过的动人故事、从未想过的事物奥秘,一切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准,也就没什么好惊喜的了

47分钟前
  • 当幸福来敲门
  • 力荐

由远到近,由模糊外观到细致,由一点到密集的生命迹象,从太空看地球可以发掘人类未涉足地区和狭隘视野未能欣赏到的奇观,看到天气地形的走向变化,让我们感觉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万物是多么浑然天成。

49分钟前
  • 琐积
  • 力荐

不是崇洋媚外。视角的确不同。

50分钟前
  • 陈韦同
  • 力荐

想要截图当壁纸,又不知道哪里截图

55分钟前
  • 李格非
  • 力荐

慢慢喜欢新事物和小故事。。对地图和大场景变迁有探究欲。不喜欢重复故事和动物场面。有支离破碎和片面笼统,指代不清的毛病。几年前特喜欢《家园》,其实就是喜欢片里的丰富图画色彩,俯拍精妙视图,自然壮丽内容,其实这部细扣的话,有非常多的这样的内容。

56分钟前
  • 忏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