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布

HD中字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琳·R·罗斯,琳赛·肖普,莎妮·萨利尔斯·斯泰尔斯,丽恩·沃格尔,威廉·威利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不做爱情傻子文英帕丁顿熊2海边旅店珍品嗜血将军2白皮少女年味闪闪的红星封魔纪之赤雷传宇宙追缉令(原声版)小妇人我要上学征服太阳难以伺候第二季保持爱你绿色香水两人的背号4特别篇骨及所有没有玫瑰的花店我杀死了巨人秘密森林2风吹吧麦浪铃魔传跨过时间拥抱你掘地求生天堂的祝福铁警神犬巍巍昆仑晚餐游戏小谢尔顿第三季我们的爱情不正常血色残阳大红包新人恋曲阿侬的新娘理想警察血的控诉九月清晨第二季外星奇缘云图2012主流2020我的 2021韩剧情深无尽

 长篇影评

 1 )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剧里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

不,他并非认为这无法解释,他只是质疑“注意力持续时间” 这个常见概念 应该说是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理论

No, no, he's not saying it's an actual myth. He's just questioning this common usage... of "attention span."

Or really this idea of a shortening attention span.

所以他觉得这个理论是错的?你经常说到现在没人耐心读完一本书了

So he doesn't think that this is happening? You're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how no one can finish a book anymore.

是的,关键就在此 我喜欢读书,我们都喜欢读书。他想说,当我们提到“注意力”是偏袒“阅读”的说法。

比如,我有个老教授老爱说电子游戏有多白痴,他说他儿子一玩就是几小时 他有次尝试和儿子一起玩 几分钟之后就觉得无聊透顶

如果换个角度看 换作儿子说他爸爸一读书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曾试着一起看 但几分钟之后就觉得太枯燥。那这个孩子会被认为儿子注意力持续性很弱,对吗?但我们为何不认为教授注意力有问题?

Yes, that's exactly the point.I'm bookish. We're both bookish.So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when we talk about "attention" we're biased toward reading.

Like, I had this professor who used to go on and on about the idiocy of video games. He talked about how his son would play for hours and that he once tried play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completely dull after just a few minutes. Now, if this was reversed, if the son was talking about how his dad would read for hours and he once tried read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boring after a few minutes, well, he would accuse the son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 right? But why don't we accuse the professor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

因为这跟他的注意力无关,是游戏太无聊

Because it's not about attention for him. It just seems idiotic.

那么如果对儿子来说,也是这样呢?看吧,他想表达其实这个男孩能够在电子游戏上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 因为他对此感兴趣。

But what if that's exactly the case for the son? See,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this boy is actually able to give hours of attention to a video game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to him.

对,不过那是因为电子游戏就是为注意力短暂的人设计的

Yeah, but that's because video games are designed for people with short attention spans.

看吧,这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会说的话。但不是,他的理论是,这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兴趣。教授对电子游戏没有后耐心,因为他对这种体验不感兴趣。同样的,儿子可能对书本没兴趣,并不是他没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很明显他有,就像教授一样,他可以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

Yeah, see, that's what bookish people say.

But no, what this guy is saying is it's not a matter of attention, but of interest.

The professor doesn't have patience for the video game because he's not interested in that kind of experience.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son might not be interested in books, and it's not that he doesn't have the 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clearly he does. Like the professor, he's able to pay attention for hours if he finds something interesting.

所以呢,放下书本,电子游戏万岁?

So, down with books, long live video games?

不是,当然不是。他是对批判进行了批判。而在此之中,他鉴定出了另一种危机,并非注意力的危机,而是兴趣的危机。讨论注意力本身是就是又一种迷思。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呢?我们正在失去对重要事物的兴趣吗?例如阅读,好吧,也许阅读并非那么重要。那生活呢?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No, not at all. What he's offering is a critique of a critique. But in its place, he identifies a different kind of crisis.

Not the crisis of attention, but the crisis of interest. See, to talk about attention is its own kind of distraction.

Kids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at interest them.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interests them? Or us?

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matter? Words on a page, for instance. Yeah, see, maybe that's not so important. What about everyday life? 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everyday life?

这些都是你在旁注里读到的?

You got all this from marginalia?

你知道的 他也会写满后面的空白页

Well, you know, he also filled all the blank pages in the back.

 2 ) 影片中的建筑位置和tips

最近刚去Columbus打卡,制作了一张地图上面有所有建筑的准确位置,还附有影片里相关场景的截图。

//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tsVLVs4qyhd-Fu_PPI-jsxJdmjQFy26e&usp=sharing

Tips:

1. Columbus城市很小,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玉米地小镇点缀了些许现代建筑,开车转遍所有的建筑一下午就足够了。

2.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影片拍摄的位置在东岸,附近有医院的停车场。千万不要跟着google map的导航去西岸,野草很高,走不近河边。

3. Miller House每周只有几天有guided tour,需要预约。如果没赶上是靠近不了的,因为在一个死胡同的末端,有铁门隔着。

4. First Financial Bank要天黑了之后去才能拍出好的效果,白天去平平无奇。

5. 去Observation Tower和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在圆形湖的南边有一个停车的地方。停在那去这两个点都很方便。

 3 )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希望对为建筑而来的同学们有帮助~

No.1,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 1942)“非对称的平衡”
        (24',第一次与男主聊天)

No.2,欧文会议中心(Irwin Conference Center, by Eero Saarinen, 1950)“全玻璃的银行”
        (32',第二次与男主聊天)
                男主提及喜欢当地的卫生中心(Quinco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 by James Polshek)
                提及 James Polshek 自己出的书是 Build, Memory(2014, Monacelli)

No.3,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 by Deborah Berke, 2006)
        (42',夜晚找男主聊天)
                女主因此知道 Eero Saarinen,开始去了解当地建筑

        (58',又一次聊天)
                提及 Eliel Saarinen(1873-1950) 是 Eero Saarinen(1910-1961) 的父亲
                男主提及父亲在北区基督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 by Eero Saarinen, 1959)里写作

No.5,女主母亲工作的报社大楼(The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 by Myron Goldsmith, 1971)
        (1h13',又是一个聊天的夜晚)

No.20+,哥伦布大会堂(Columbus City Hall, by Edward Charles Bassett, 1981)
        (1h26',一起吃东西)
                男主认为这就是父亲笔记里所描述的建筑

 4 )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5 ) 不同时代下的价值表现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既定印象。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

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

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

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

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我不抽烟。

女孩:。。。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

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

 6 )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

( 已首发于香港文学馆《虚词》,转载请联系《虚词》编辑 //p-articles.com/critics/2720.html

圣诞期间,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镇哥伦布,看了一部摄于当地的电影Columbus(2017)。 哥伦布被称为建筑的麦加,1950年代开始,有不少现代建筑的大师都在此地留下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事业与家庭、名声与宁静,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对于自己童年时期家庭关爱的缺失,除了一味地埋怨,子女也可以从担负起家长角色的角度,帮父母弥补这种缺失。 好像耶稣一样, 用自己的肉身来帮他人赎罪,从而不会再恶性循环下去。由于我身处哥伦布,观看关于当地的影片,感觉变得非常奇妙,似乎一切都变得息息相关。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

元旦返回路易维尔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哥伦布》(港译《心灵筑动》)。 那些重温的瞬间,才是真正理解和共情的开始。 2021年的12月30日,brice一家人载着我,草草逛了下哥伦布的著名建筑,看第一基督教堂的钟楼(First Christian Church), 参观巴塞洛缪县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眺望欧文花园酒店的花房(Irwin Gardens)。 我在图书馆中穿梭时,看到透过天窗洒下来的阳光,裸露的红墙,小朋友拉开幕布,拿着玩偶,轻声即兴地表演一幕戏给妈妈看,妈妈拿着移动电话,跪坐在地上,帮孩子们录影。 我多么想自己能多做些功课,不至于第一次和我注定会喜欢的地方的见面,会如此地仓促和不投入。 巴塞洛缪县图书馆是贝聿铭1969年的作品,亲身体验过苏州博物馆和香港中银大厦的我,如果有第二次机会,一定会更投入地顶礼。 而那第一次,就像是一次陌生人的萍水相逢,谁也没有做好准备。 第一次看《在哥伦布》也是这样的,准备并不充分。

幸好看了预告片,也听说这会是一部非常缓慢,甚至比较闷的电影,如果不是这些心理准备,我可能会在半途中睡去。 我在电影中,一边关注虚拟的情节和人物,一边回忆和辨识当天下午曾到访过的建筑,我这个个体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我也不再是以一个客观的评论者的眼光去审视这部电影,一切以经历打底。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是一个人口不足六万的小镇,却在19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著名建筑师为哥伦布设计创作公共建筑。 贝聿铭、萨里宁父子、西撒・佩里、德博拉・伯克、詹姆斯・波尔舍克等等大师都曾在这里留下作品,将这座小镇打造成宁静的花园 之城。 这些设计了摩天大楼的设计师,却在哥伦布留下了一些矮矮的现代建筑,并不企图打破小镇的和谐宁静。 声名与归隐,野心与静谧,哥伦布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矛盾体,世上再没有一个地方,好像它这么奇怪,用平淡无奇包裹着声名显赫。 哥伦布是建筑的麦加,同时,作为一个小镇,它依然默默无闻。

这种矛盾也显现在女主角Casey身上。 哥伦布的大师建筑,启蒙了她对建筑的兴趣,于是她研究建筑,听当地的讲座,发展自己和建筑之间的情感关系,但为了学习建筑,她却要离开哥伦布,离开这里的世界顶尖艺术,因为最好的建筑系并不在这座宁静的小镇,她要去有野心的地方去实践自己的好奇和才华。 另外,没有学位的那张证书,即使她再有才情,在哥伦布,她也只能做一名图书馆的兼职。 多么奇怪的悖论,你拥有最美好的艺术,却无法通过拥有去实现它。 你要离开麦加城,去学习如何实现麦加城内的成果。

brice一家开车载着我,我说,哥伦布真是一个会让人想安定下来的地方。 brice说,看了电影,这种感受会更深的。 事业的野心和家庭的宁静,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这简直成了折磨他们的心魔。 要不要离开? 能不能回来? 这些问题,好像可以预计到的产后抑郁,预计到孩子出生,他们会脱离母体,但那空空的肚皮,那种注定要在痛苦中实现的个体的剥离......

Casey有建筑的才华,却放不下母亲。 身在哥伦布的Casey,其实更像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妈妈含在嘴里,怕她碎了、化了。 她隔着《共和报》办公室的透明玻璃,注视着做清洁工作的母亲,玻璃暴露了身影,却隔绝了声音。 母亲像一个被整日盯梢的问题少女,似乎故意躲着家长。 Casey走不进母亲的内心,感到拳入棉被的无力,只能在一座酷似监狱的小学建筑前,用力地跳舞宣泄。 当决定去纽黑文读书的那一刻,由于母亲/女儿的双重身份,Casey经历了离别中,母亲/女儿的双重痛苦。 作为母亲的Casey,不放心问题少女般的妈妈,不知她能否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身为女儿的Casey,即将脱离母体带来的安全感,以及习以为常的适应性, 她还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在实践才华野心的道路上,自己能否重回家庭生活,重新和妈妈团聚,重拾往日温馨,现在的分离是暂时还是永远?

煮了最后的晚餐,开出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就出了哥伦布的小镇,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昨日的模式无法重启,就像胎儿无法再重回子宫,母亲的肚皮无法通过同一个胚胎再胀起来。 Casey的眼泪就是我的眼泪。 六年前,我也是一路抹着眼泪,从自己的小城飞往香港,心想着,曾经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的住家饭,从此变得稀罕,每晚必见的亲人,成了手机中的数字还原影像,再难闻见他们的味道。

出了哥伦布的Casey也仿如Jin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只能暂时牺牲自己的子女,也不知道自己的忙碌,何时是个终点,对家庭的补偿,应该何时开始。 Jin通过Casey的纠结,可能更能理解父亲以前的决定,从而放弃自己的恨,放弃埋怨,放弃想遗弃病榻上的老父亲的想法。 在父亲暮年之际,作为儿子的Jin担负起了父亲的角色。 父亲曾经疏忽家庭,Jin用自己对家庭的照顾,来为父亲赎罪。 赎罪有点严重了,这算是纠正、补偿吧。 时间没有办法把Jin再次变成小男孩,也没有办法让父亲再年轻一次,重做选择。 如果Jin一直埋怨下去,那也只是无解的情绪发泄,抛弃父亲只能让痛苦成倍,再让父亲感受多一次少年Jin的无助,让中年Jin感受多一次中年爸爸的纠结。 童年错失的父爱不能失而复得,一往无前的时间却给了另一个机会,Jin要担负起他理想中的父亲的角色,回归家庭,照顾家庭成员。 他要替自己的父亲做好他没做好的父亲的角色。

青年Casey决定离开哥伦布,中年Jin决定留在哥伦布。 事业和家庭,这是一个无解的题,身边的人可能还是要走,走掉的人可能某天还是要回来。

从哥伦布回路易维尔的路上,brice和我各自分享了成长的苦恼。 我们都像不太愿意长大的彼得・潘,都感恩家庭,也都心怀不满,觉得自己的困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围炉取暖,相信家长真的尽力了,他们有自己的局限,但也努力地在局限之中周旋,表达爱意。 父母的这种局限,就好像此刻,我知道我和brice各自的故事,但却不能向你们和盘托出,因为隐私、尊严、信任,所以,我只能在表达和保留之间取舍,只能在局限之中尽量地表达。 成年人是有很多顾忌的,变成成年人,我才能理解这些顾忌。 理解了这些顾忌,我也就变成了成年人。

brice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个。 看完电影的当晚,我和他的家人一起进行了交流。 brice妈妈分享到孩子们一个一个离开哥伦布,去读大学的时候,泪眼婆娑。

 短评

看完感觉可以开始思考年度十佳了,因为这部铁定在我的榜上,从个人的角度讲它无与伦比地打动了我,因为在夏日邂逅同样迷途的帅哥一起抽抽烟谈谈心聊聊建筑彼此间不发生什么却给对方带来改变几乎等于我心目中的极致浪漫,更因为它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体现,是将对艺术之爱的自省与和解寓于个人成长中。

10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看了这个我头一次清晰滴感到,电影创作中的空间感和用电影来拍建筑,可以完全是两回事。安氏老塔那样的是前者,更像是把建筑与空间融入创作;这个是后者,像是把建筑当做一个角色来表达。倒也木有哪个比哪个更好,只是创作上和研究上都可以走完全不同的路径。

12分钟前
  • 推荐

从一座城市中建筑的“艺术治愈”功能出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际遇与关系。从表层上看,电影文本中的建筑概念不再仅作为必需的空间,而是进一步提纯,成为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审美意指,反作用于心理。但深究起来,在这部作品中情感塑造上更起作用的,还是人物之间的镜像设置和那些陈词滥调的小清新。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两个孤独而平行的灵魂相遇,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庆幸的事。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两个人,他们以摩登前卫的建筑为媒介,帮助彼此跨越心中的藩篱。这一切镶嵌在影片每一帧考究别致的画面里,让所有观感都相当赏心悦目。

1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Poetic nerdiness. I LOVE THIS MOVIE!

22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场景和构图全都可圈可点,堪称对城市和建筑的情书。剧情和人物等方面除了细腻的东方式尴尬很成功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2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画面美到已经忘记对于剧情的关注。导演大量“放空”,把镜头交给Columbus(Fun fact:竟然是Mike Pence的故乡)的各大建筑,看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好像在说话”。温暖柔和,充满心意。但在这样卓越完美的视听语言面前,也把Haley Lu Richardson、John Cho等一众演员的力不从心暴露得一览无余。

2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个片子真的拍出了我第一次去Columbus时候的感受。用空间之间的关系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33分钟前
  • 沈涵
  • 力荐

很多时候,人类的生命和感情都不像建筑一样拥有永恒且凝固之美,它们的变化甚至消逝都无法掌控。

3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看的时候想到一句歌词,“或许只有你懂得我,所以你没逃脱”,作为一个古典主义的拥趸,我始终认为现代性意味着失去神性,意味着lost and stuck,片中的两个人,恰恰印证了我对于现代性的“偏见”。有趣的是,片中占很大篇幅的建筑,又始终试图以现代性的诗性说服我,有限的空间中,亦能生长无限自由。

37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这片才应该叫《建筑学概论》啊!主角连一次吻都没接过的爱情片果然只有亚洲人拍得出来,本低俗亚洲人一边疯狂心动一边抓肝挠腮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建筑是变化的艺术,空间被搅动而灵活,人在或停或走中成长,变化真美好。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阐述建筑者,也被建筑内部静态空间的肌理和形状塑造。与导演新作After Yang共同探讨的母题是离开事物留存的轮廓如何以缺席的符号唤醒在场欲望。精心设计的固定机位和对称构图,不断藉由镜像实现文本在场景之中漫延的对话性,影像论文既表达并非身在画中,同时又无时不以画面与情节紧扣不对称设计美学轴心的隐喻构建一座透视容纳现代生活的玻璃教堂。静默无声近乎停滞的建筑和雕塑被凝视时回应人们尚未自省的反观目光,空间知觉和移情作用发生在与不具名过往与将来不期而遇,与同处迷失间隙的陌生灵魂隔栏擦肩而过的偶然。同病相怜的被困转换视角或能抽身脱离建筑人为赋予扎根伫立的无言守望命运,作为现代主义累积意象的钢筋水泥庞然造物是疗愈人类创伤的守护神,也参与着形塑自身的文明制造内心虚空荒原的哀悼修辞。观看方式形成我们的记忆。

50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11th FIRST# 全片构图以那个不对称和谐教堂为基准,轴心靠右。一个父子故事混上一个母女故事,看上去恰是「父亲在世时」mix「秋日和」。大师的建筑成为了父/母的换喻,女孩的最爱排行榜又隐隐带着些数据库的意思。把建筑空间与人物情感连接起来做得很有新意。用光也很独特。就是实在是太闷……

5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今年第一部看睡着的电影。导演对自己的画面太有自信了,我承认你的空间构图很有趣,但我不需要你把节奏放这么慢、逼迫我去欣赏你的每一幅每一帧吧。关键是剧情还跟不上,对白很催眠...(男女主家境都是对称的,导演你强迫症末期啊)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冰毒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空间感,不如讲是在场性。对事实环境的无知无觉,直到情感的刺点时刻,从虚空的嘈杂浸入静谧。我从冰冷的线条与平面里,摸到了水流与风。丨一个类似Bilbao的城市。

54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这里的建筑是飘的,外于人的,进而也看不出人与建筑的任何关系或纽带。当建筑和人共在的时候,这二者神奇般地割裂了,使得用尽匠心来对称的建筑打断了叙事逻辑,将电影推入形而上之时关闭了可供各个角度阐释的入口和空间。单纯地欣赏对称构图,也并非我的志趣所在。

57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建筑不只是以场景的身份出场,同时也嵌入文本。摄影好美,创造出一种会呼吸的影像。进入电影,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一旦进入,挺通透轻盈。

1小时前
  • Jeannels
  • 还行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1小时前
  • 朱马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