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

HD中字版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安吉拉·温科勒,大卫·本奈特,卡特琳娜·塔巴赫,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蒂娜·恩格尔,贝尔塔·德鲁兹,Roland Teubner,Tadeusz Kunikowski,安德烈亚·费雷奥尔,海因茨·贝能特,伊尔莎·帕日,Werner Rehm,凯特·耶尼克,赫尔穆特·布拉施,奥托·山德尔,Mariella Oliveri,Fritz Hakl,Emil Feist,查尔·阿兹纳弗,马雷克·瓦尔切夫斯基,恩斯特·雅各比,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Joachim Hackethal,Henning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德语年份:197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皮鼓 剧照 NO.1铁皮鼓 剧照 NO.2铁皮鼓 剧照 NO.3铁皮鼓 剧照 NO.4铁皮鼓 剧照 NO.5铁皮鼓 剧照 NO.6铁皮鼓 剧照 NO.13铁皮鼓 剧照 NO.14铁皮鼓 剧照 NO.15铁皮鼓 剧照 NO.16铁皮鼓 剧照 NO.17铁皮鼓 剧照 NO.18铁皮鼓 剧照 NO.19铁皮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铁皮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奥斯卡(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饰)的家庭有些荒诞。他的母亲和自己的表弟相恋,由于近亲不能结婚,所以被迫嫁给了一位商人。奥斯卡是谁的孩子只有他母亲知道。在他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他一面铁皮鼓。奥斯卡十分喜欢,整天挂在脖子上敲。  一天,奥斯卡躲到桌子底 下玩的时候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秘密,他认为成人世界充满了欺骗,于是决定不再长大。当奥斯卡从楼上跳下时,奇迹发生了,他从此不再长高,身高永远只有三岁的水平!  奥斯卡还意外获得了一种神秘的能力――高分贝的尖叫。当看到母亲与舅舅幽会时,他会爬上钟楼,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当老师责骂他时,他的尖叫震坏了老师的眼镜。奥斯卡维持着三岁的身高水平慢慢长大。侠肝义犬(国语版)猎毒之闪狙行动神医大道公前传雪豹坚强岁月犯罪心理2014骑警青春纪录房间幽灵/与鬼同居卢浮宫迷情模范警察我们才不是兄弟呢第二季警徽天职4与此同时1984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亲爱的阿维娃天使行动3:魔女末日时尚女模头2爱情梦幻号捉鬼敢死队名曲背后神探娇娃巴黎之子罗马风情画有人拉屋米她如是说康纳·麦格雷戈:拳王万岁天堂凹烈焰新龙门客栈 2024搜寻死党第一季预告犯2015乔安你好狂情错爱富滇风云八女投江王者神剑老女人的钱财哥谭 第五季屠魔战神2022蓝莓之夜(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铁皮鼓的呐喊,你醒了没有!!

这部电影,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原著我也没看过。但是就电影而言,其要旨还是很清楚的。有人说这个电影看起来怪诞,咋一看的确不那么寻常。但是如果看得出其中的意义,大概也不觉得怪诞了。因为在看得见的社会之下隐藏的社会总是不那么常规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欲望的作品。

影片第一段,就是一段荒唐的情节,当然也同时交代了奥斯卡的生世。
被警察追捕的祖父遇上了在旷野上烤土豆的祖母,便藏进了祖母宽大的裙子底下。祖母一边再和前来询问的警察周旋,那个祖父竟然在石榴裙下做男女之事。从之后,警察的持续追捕,以及祖父的跳河逃逸可知,他的罪一定很重,如果当时被捕,下场也一定很惨,可是欲望还是让他疯狂,石榴裙下,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奥斯卡的出生意义:
影片中可以听到奥斯卡的独白,他一开始是不想出生的。直到,他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一个铁皮鼓。本质上,他出生的理由是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就是用鼓声敲醒深陷欲望漩涡的人们。

那是个疯狂的时代。欲望藏在表面的规则之下,就想奥斯卡的亲身母亲。然而,这是个疯狂的时代,欲望膨胀,就像被雨水驱赶的蚂蚁一样,不断从阴深的地下爬了出来。纳粹出现了。

和奥斯卡的母亲一样,两者都毁灭了。尤其要提出一点,奥斯卡的母亲是以一种自杀式的形式死亡的,自己惩罚了自己的罪。

剧情的完善之处在于,不仅它做了一个很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的类比,从微观的人心,到宏观的社会反射。而且作者还找出了原因,和该负责的人。奥斯卡的铁皮鼓,曾经在学校里敲起,在亲身母亲与表哥私会时响起,在教堂响起,在纳粹军营响起。学校是社会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纳粹军营的呐喊只被当成表演,奥斯卡问神明,你为什么不叫醒他们?!所以他把手中的鼓交给神明!神明,你拯救他们啊,让他们清醒过来!

难得的是,作者还反问了人性本身!难道人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问题吗?
这就有了那段鳗鱼的情节。女人的心是敏感的,女性更加温柔更加善良,奥斯卡的母亲一开始坚持不愿意吃鳗鱼。然而在表哥的爱抚之后,她麻木地吃起鳗鱼来。直到吃死。欲望如乌云,善良是太阳,太阳有时被乌云遮住。欲望的尽头是绝望,是死亡。


鳗鱼被腐烂的牛头吸引,被剁成一个个方块被人吃掉;人也一样,欲望难消,被别的事物所消耗。欲望的尽头就是绝望,是死亡。
不仅是性欲,食欲,杀欲,控制欲,占有欲。。。。。。怀孕的少女玛利亚,那个为了喝咖啡被炸死的女侏儒,残暴疯狂的纳粹,我们放纵欲望,又沦为欲望的奴隶。

影片的结局,奥斯卡一行人乘火车离开,祖母一人留下。像开头的一幕,祖母在旷野烤土豆。

起先,我持悲观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大乱之后归于平静,但是却是另一个乱的开始,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人类总是反复犯一样的错误。

现在,结局倒是可以做另一种解释。欲望是人类的本性,是动物本能。没有理智,没有情感,只是一股单纯的冲动。但是在欲望之上,人类却能生出情感。虽然,祖父与祖母因欲望开始,但是祖母却的确对祖父产生了美好的爱情。救下祖父不说,在几年后的追捕中帮助祖父逃跑,即使这个男人再也没有回来,或死或在他乡成了富翁。祖母一直在等待,在相遇的旷野上等待着。他们之间没有性,所以支持祖母的动力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纯洁高尚的爱。
就像奥斯卡的父亲在意外之后对玛利亚说的。在肉体的欢愉之外,人追求的是爱,高尚的爱。
这是有意思的命题,在欲望的旷野之上,开出了爱情之花。

神明当然无法敲响铁皮鼓。人如果无欲望那便不再是人,而成为神。
但如果全然是欲望,那就是魔鬼,那世界立刻就成为地狱。人类,是这样的一群挣扎的生物啊。在欢笑中含着泪,又流着泪笑着。

大战结束了,这是一场人与自身欲望之战。只要人民觉醒了,内心的战役胜利的,外在世界的战役自然胜利了。

所以奥斯卡的使命结束了,人们已经醒来,铁皮鼓不在需要了。不仅如此,奥斯卡也找到了生而为人的新意义,他开始长大了。

 2 ) 荒诞的意象 真实的世界——《铁皮鼓》观片手记



            

故事是从四条裙子开始的。在下着阴雨的但泽郊外,年轻的外祖母正在烤着土豆,一个逃避追兵的青年请求外祖母收留他,外祖母就掀起裙子让他躲到了裙下。在四条裙下,在追兵的眼皮底下,青年和外祖母做爱。电影的一开始就以荒诞而充满寓意的意象出现在荧屏上,四条裙子隐喻着什么?为什么在生命的威胁下,还能顺便行人类的原始本性?电影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一个有悖常情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是由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奥斯卡讲述的。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这个奥斯卡是画面上两个人的外孙,在这一对青年创造人类的时候,奥斯卡还在茫茫大气中,这只不过是他对过去世界的一个构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书写。而这样富于主观色彩的书写,显然和叙述者的意图有关,显示了他对“由来”的思考,更进一步说,如果奥斯卡代表了第三帝国下的德国民族,那么,这个交媾的场景就是这个民族产生的神话:生长于暴力的巨大阴影下,在郊野繁衍,在四条裙子和一个地母形象的庇护下滋养。
和奥斯卡直接有关联的是他的母亲和两个父亲。影片为奥斯卡设计了两个父亲。一个是母亲安妮的波兰表兄,一个是爱慕她的德国人阿夫来德。如果考察这个电影或者说小说的背景 ,我们就不难发现,母亲隐喻了在波兰和德国争夺下的小城但泽,她从一开始就对这两个国家有着既依附又奴役的情结,表兄享受着她的肉体,而德国人作为她的丈夫管束着她的行为,当然同时,她不得不依附于丈夫的经济,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自己的情欲。这个母亲的形象给奥斯卡带来了终身的残缺,她软弱,意志薄弱,而且最关键的是她所带给奥斯卡的两个父亲从根本上颠覆了“父亲”的内涵,父亲成为奥斯卡体会人间残酷的第一步,并且扼杀了他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
这样的父母让奥斯卡失去了庇护,他从一出生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寻找道具铁皮鼓作为他防身的武器。三岁的时候,他有了一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他总是不停地敲着,来显示他的声音,可是成人世界并不关注于他的表达,他们依旧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小奥斯卡在桌底下看到舅舅对母亲的猥亵,桌下的世界是这么赤裸而丑恶,然而桌面上,他们还是道貌岸然,奥斯卡试图躲进外祖母的四条裙子,以此躲避这个荒诞的世界,但遭到了外祖母的拒绝,在无可逃避下,他忧虑重重地决定“想到大人和我的将来,我决定停止”,于是他从陡直的楼梯上摔下,摔成了一个侏儒。这样一个举动,无疑是有着惊人勇气的,表示了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可是身体的生长是停止了,但是成人世界却不会停止,奥斯卡还是不得不看到这个世界走向毁灭。
为了维护他自己,他还有一个反抗的手段——嘶喊。他的喊声能震碎玻璃,从把“值钱的东西变成碎片”中,他获得快感。他震碎的又何止是值钱的东西,还有那个时代的次序和道德。他弄碎了老师的眼镜,反抗学校对人思想的奴化和禁锢,他弄碎了医生的标本瓶,挣脱医院对人身体的监控,他爬上钟楼,弄碎了周围建筑的窗玻璃,引起了城市的封锁,他要向虚伪的道德,向无耻的奴役挑战,在纳粹的集会上,他用自己的鼓声把本来狂热的集会引向了大型的舞会,伴着斯特劳斯和谐安详的圆舞曲(代表了人性中向往和平安定的本性)。铁皮鼓和锐声的嘶喊——他相信这两个武器是上帝赐予他对抗世界的力量,上帝和他同在。但上帝却抛弃了他,在教堂中,他把鼓放在圣子像的胸前,希望他敲起鼓来,向这个世界宣战,但是,圣子只是默默不语,他失望了,痛抽圣子耳光,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伟大的爱是圣”吗?母亲这时候因为怀上了阿夫来德的孩子,而对生命厌倦,她开始狂吃鱼,因为阿夫来德曾经逼她吞下她所厌恶的鳗鱼,出于一种奇怪的反叛,她把顺从放大到极致,毁灭自己的同时毁灭了阿夫来德的孩子(隐喻了对德国的反抗),而懦弱的波兰表哥只会劝她屈服。这里鱼成为诅咒和黑暗的象征。
母亲死了,奥斯卡烧了自己的鼓,这是他第一次毁灭自己的鼓,这一次代表的是他的屈服。波兰父亲在和德国纳粹的开火中死了,另一个父亲成为了纳粹的忠实拥护者,他抢走了奥斯卡的情人和他的孩子。奥斯卡开始用本来是反抗世界的鼓声和嘶喊声为德国纳粹表演,成为他们的小丑,如果奥斯卡沿着这一条道路走下去,他的生命无疑是无意义的。但是,联军登陆罗曼底的炮声,震碎了他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儿子带来了一只崭新的铁皮鼓,希望他和他一起反抗这个荒谬的世界。不久,苏军占领了但泽,奥斯卡借苏军的手杀死了阿夫来德,正如但泽借苏军从德国的奴役下挣扎出来一样,但是这个挣扎其实暗含着弑父的冲动和原罪。但泽将何去何从,奥斯卡将何去何从?在“父亲”阿夫来德的下葬仪式上,他把他的鼓再一次销毁了,这一次表达了他重生的愿望,他的儿子用石头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他开始长大了。他说“我是一个孤儿了,我要长大”,这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摆脱了德国的控制,但泽也需要斩断她的奴性和依附性,正如老外祖母所说的那样:“他们只要呆着,其他人就不会打他们的头,可是他们不是波兰人,不是德国人。” 摆脱了地主的奴役,获得了自由的农奴,又陷入了对自我认定的困惑。

电影的音乐对于营造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电影的开始,外祖母解救外祖父,在野地交媾的片段,和母亲的下葬,以及“父亲”之一的阿夫来德的下葬还有外祖母不愿意离开但泽,回到第一幕的那片土地上的音乐都是用了同一段音乐,苍凉而混沌,象征着这个民族的生生死死的变迁。在死守邮局的那一幕场景中,用舒缓如百合初放的钢琴曲来衬枪声、炮声,更显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的摧毁。而希特勒式的行军曲变调成和平欢乐的圆舞曲,显然是表现了和平是人性中永恒的基调。
电影色调的运用也是符合了战云密布的但泽小城。基本上电影的色调是由黑色,灰色,和沉郁的土黄色组成的,偶尔有一抹鲜红,那就是小奥斯卡的铁皮鼓。在用光上,也是尽量避免阳光,在影片中极少出现明媚的阳光,而多是阴雨绵绵,取光多是靠着战争下的烽火,或者是铁皮鼓所反映出来奇特的光。
最为人所称道的,恐怕是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奥斯卡出生的时候,是运用一个颠倒的镜头,这个镜头模拟了奥斯卡的视角,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象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而在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上,镜头的驻留和缓慢的拉伸加深了视觉的感受。比如在母亲和舅舅交媾的一幕中,镜头慢慢摇到墙上的一幅众美林中享乐的图画,体现了母亲对肉欲的浸淫。同样一个镜头,母亲因阿夫来德逼迫吃鳗鱼而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而趴在床上祈祷,又暗合了墙上圣母祈祷的画像,表达了救赎的愿望,而这个场景又是通过衣柜的镜子反射出来的,最后衣柜的门渐渐关上了,变成了一片黑暗,原来舅舅进入房间开始猥亵母亲,让她屈服,圣母的救赎马上被解构,成为一种强烈的反讽。
总的来说,这样一个费解的政治小说,在君特·格拉斯的文字中有更多可以阐发的空间,政论的色彩也就更浓。而在"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沃尔克·舒伦多夫的镜头下,虽然借助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画外独白,但是毕竟限制了空间。可是电影的速度和影响力是惊人的,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君特·格拉斯并不能如此为人所熟知,而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能不能落在他头上或许也是个未知数,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2004年 5月

 3 ) 四月的夜留给铁皮鼓

三岁孩子眼里的大人,他们是如何表演着生活的闹剧?三岁孩子眼里的世界,将是什么色彩?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也许作为我们这些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的成年人来说,早已学会该去如何接受现实,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眼里永远充满迷惑,他们永远无法明白这个世界的残忍,永远无法接受丑陋的事实!

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铁皮鼓》已经放置了近半个月。每次坐在电脑前想看看时,总是有点儿忧郁不决。我想,也许我不能够明白导演拍摄影片的理由,所以拿在手中翻转了很多遍,还是在最终将另一张碟片放进电脑。我不敢看那种让我迷惑的东西,无法理解等于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于是,直到在一个周末和“大人”产生矛盾,又无意看过这部影片的影评,我想,也许是可以去接受的时候了。

倒了杯温水,撕了袋瓜子,在不早不晚的黄昏打开电脑,将美丽的四月夜晚留给了这部电影——《铁皮鼓》。

镜头从1899年卡苏比亚美丽的土豆地慢慢拉开,故事从穿着四条裙子的少妇开始说起……

奥斯卡三岁生日的那天,他看着身边大人的世界,无止的欲望、虚伪的人性,在他小小的心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于是策划了一个“计谋”:他带着这个生日得到的礼物——一个红白相间的锡鼓故意从地窖楼梯上摔了下去。于是计谋得逞了,他将停止了身体的发育,不再长高长大,永远只保持三岁的样子。他很得意的自以为能逃离大人丑陋的社会。然而虽然身体不再变化,可是思想却没有停止成长。在他只是孩子的外表下,他同样经历了亲人的死亡,爱情的失败。他被人作弄过,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甚至亲自计谋杀掉那个扼杀他初恋的男人(大人)。这个三岁外表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儿子。

这仅仅只是个孩子,当他无力去改变他不喜欢的成人世界,他只能逃避成长。他无法改变他不喜欢的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只能尽力喊叫,发出足以震破玻璃的怪异声音。他仅仅以此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我无法了解现在的孩子,他们是不是也像奥斯卡一样恐惧成长,成为一个大人。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当他们看见大人做着一些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许我们往往只是羡慕着孩子的世界多么单纯美丽,可是我们却并不了解他们。也许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和能力,也许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可是,谁又真的探视过他们的心灵呢?

奥斯卡生活在一个庞杂的大家庭,母亲安妮是个美丽的少妇。她渴望爱情,一直和两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奥斯卡的父亲,开一家店铺,以此维持整个家庭。他是个表面稳重宽容的中年男子,不断容忍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男人的偷情。舅舅是波兰人,有着坚定的民族情结,是个在波兰邮局工作并以此为荣的中年男子。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二十年。女人在爱情上永远没有休止,她们要很多很多。所以安妮和奥斯卡的舅舅,她的表弟有着感情。在她自责犯下的错误后,她已经无法去改变了。于是安妮用极端的方法惩罚自己。最终她去见了上帝。奥斯卡15岁那年,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女人——母亲离他而去。

那天,奥斯卡第一次丢掉了他珍爱的,生命里唯一为他带来慰寄的铁皮鼓。

影片有这样一段口白:曾经有个鼓手,他的名字叫奥斯卡,他的母亲因为吃鱼太多见了上帝。曾经有虔诚圣诞老人的一群人,但圣诞老人没有饶过他们,他是放火人。曾经有个玩具商,他的名字叫马库斯,他卖的锡鼓涂着红白两色。他走的时候,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这只红白相间的锡鼓正是奥斯卡借以逃避现实社会唯一的工具。玩具是孩子童年的象征。玩具商的死隐喻了奥斯卡彻底丧失梦想。他不得不面对大人的生活。
        
很快,奥斯卡开始经历战争。德国占领丹捷,奥斯卡梦想中单纯的世界随着炮火的攻击,变得灰飞烟灭。在波兰反击战阵营,奥斯卡在战营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周围亲友的离去。这时,他也许已经不再像失去母亲那样难过,在他的思想里,死亡已经不再那么可怕和难以接受了。所以,很快他再次失去亲人——他所认为可怜的舅舅。这一切让奥斯卡的思想迅速成长。他慢慢接受现实并且不再去逃避。

当然,这个孩子也有爱情的。奥斯卡16岁的时候第一次经历爱情。他爱这个和他相同年龄,外表却巨大差异的女子玛利亚(女子很像年轻时候奥斯卡的母亲)。他会去亲吻他,和她做爱。玛利亚可能永远无法明白只是孩子的奥斯卡表现出来的极具成人化的爱。所以,奥斯卡只能失败。并且当他看见爱人被另一个男人(父亲)侮辱时,他无法保护她。他只能用他的方式去安慰她。当然,大人是不会在意孩子们做出的事情的。奥斯卡在爱情上第一次失败。他离开家,在他17岁那年。

奥斯卡的心在成长,他梦想的不会长大只局限在身体上,可是心却无法逃脱变化。他苦恼着,并且更加厌恶这个成人社会。当他再次遇见那帮侏儒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只有和这个相同世界的人们在一起他才会快乐,被理解。他很开心的和侏儒一起生活,去阵地兵营演出,用他的铁皮鼓和怪异的尖叫赢得大人的尊重拥护。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朋友,他得到了事业的成功(演出受到欢迎),爱情也再度降临。战争的残酷难以想象。在他又一次为自己计谋高兴的时候,战火让他第三次失去心爱的人,那个同是侏儒的女子。

一次次的打击让奥斯卡终于明白,仅仅靠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他不可能不去长大,不去学会面对。百般无策之下,奥斯卡只得回家。去面对他的现实。

战争很快再次降临。在一次搜缴中,奥斯卡让父亲吞下了党徽。他让这个男人最终丢掉了性命。他终于胜利了,在爱情的失败后,他设计杀掉了那个和玛利亚生活在一起的人。这时他第一次战胜了大人,争取回来自己的权利。也是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只有真正成为一个大人,他才能做他喜欢的事情。孩子永远是不被人重视,永远只能受到伤害。

所以,奥斯卡在父亲的葬礼上呼喊——我要长大!奥斯卡的心愿再次得到满足,他开始成长了。

影片有许多奥斯卡眼神的特写镜头,从不同年龄遭遇的不同事情。三岁看见的世界,他的眼睛充满迷惑,六岁看见母亲和舅舅的情欲,他的眼神是凄凉、悲伤的。十七岁情欲之下睁得很大的眼睛里满是欲望。当然,还有发出“我要长大!”的呼喊时眼神里那一丝忧郁,瞬尔转变得坚定。

看着这些惶恐悲哀的眼神,心是隐隐作痛的。当大人已经被物质金钱逐渐颓败的时候孩子的心是纯净的。每一个婴孩初生的时候他们睁大的眼神充满对未知的期许,他们有快乐的童年,干净的思想。他们在不断摸索着成长。我们对着这些稚嫩的生命重复:你们是未来的主人翁,你们即将背负重大的责任,而自己却无意识的改变了他们原本纯洁的思想。我不知道这些生长在被钢精水泥覆盖的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会如何对他们的后人讲述这个社会,讲述成长过程的经历。可是看着这些孩子,想到他们的未来心是疼痛的。我们改变了他们的未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充满太多沉重的东西。有一天,当他们做出太多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时,该去指责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铁皮鼓》又名《锡鼓》,改编自德国著名小说家根特.葛拉斯的原著。导演舒伦.杜夫将原著以文字描绘的形象转变成丰富的影象,配上了画面、音乐。破碎的镜头中,爱情、欲望交错着整部影片,战争的硝烟随处可见。 影片讲了许多许多。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纳谇党,犹太人、种族歧视。很多东西交织在影片里让人不停的细细回味。

战乱让奥斯卡一家离开了家园,只剩下年迈的老祖母。老妇人依旧耕作在土豆地,风吹动着她的四条裙子。

 4 ) 《铁皮鼓》影评

为了交影评作业写了这么一篇。在厦大锻炼出来不复制粘贴全凭自己乱扯的本事,还是有进步的。本文有大神撞见,还请多多批评。 ——————————————————————————————   一年前读过《铁皮鼓》小说,对书中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印象深刻。故事中很多元素的超现实也让这个故事变得很奇特。但是,小说本身更多的是二战前后一段时间内现实的故事,因为对于小说历史背景的不了解和文化上的距离感,我最终也没能读完小说。   电影忠实了小说的超现实元素与现实的内核相结合的方式,用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在导演的解读下,呈现了一个虽然超现实却特别理所当然的故事,相比小说,虽然忽略了一些不便表现的部分,但是在形式上做到了传达政治隐喻的效果。   下面从声效、叙事和其他细节赏析该影片。 一、声效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片名为《铁皮鼓》,主人公奥斯卡是一个3岁生日时便决定不再长大的孩子,自此以后他和他的铁皮鼓如影随形。鼓点因此成为片中重要的声音之一。而奥斯卡的旁白作为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片头即以鼓点和奥斯卡的旁白引入外婆年轻时的故事。这时的鼓点轻快甚至有些诙谐,奥斯卡也是采用了典型的儿童的声音来叙述,实际上,这里要讲的故事并不是轻松愉快的故事,而根据影片结尾的推测,讲故事的奥斯卡也是至少20岁的青年,导演却采用了不合适的、不符合“事实”的声效。从此为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调。   这种用“不现实”的声效来配合“现实”以达成“超现实”的效果的表达手法,在片中屡见不鲜。例如片头的配乐,首先是不成曲调的难听的一段奇怪声音,转而加入恢弘悲伤的音乐,和最初轻快的鼓点完全不同。不论是奥斯卡被一群小孩强迫喝“汤”时街边楼上欢快的吹号声还是二战的第一场战火中悠扬舒缓的配乐,抑或是奥斯卡在妈妈下葬后钻到外婆裙底下那一段与片头如出一辙的怪诞音乐、奇怪声效与悠远乐曲的配合,等等,都增强了影片怪诞、超现实的气质。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玩具店的主题音乐。玩具店的三场戏,每一次都配以奇妙魔幻的音乐,这里是奥斯卡换鼓的地方,在玩具店的几场戏里,第一场,他看到了妈妈和叔叔的偷情,而登上钟塔用尖叫震碎了教堂的玻璃;第二场,玩具店老板恳求妈妈选择他或者她丈夫而不是她表哥,而后妈妈带着奥斯卡去教堂,奥斯卡在此处亵渎了神,随后犯下他所谓第一个罪行,间接害死了他的妈妈;最后一场,玩具店老板自杀后奥斯卡来到玩具店,说老板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紧接着的一场戏即是奥斯卡声称的他的第二个罪行,间接害死他的叔叔。因此,玩具店是和奥斯卡对于神的亵渎而犯罪紧紧结合的场所,每次的奇妙魔幻的配乐和之后紧接着的奥斯卡对神的质疑都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正符合了影片魔幻现实的整体基调。 奥斯卡的尖叫声与鼓点有同样特别的效果,全片除了旁白,奥斯卡实际的台词几乎没有,尖叫和鼓点是他表达自己的唯一方式。影片前半篇的尖叫声都是奥斯卡为了捍卫自己的铁皮鼓而发出。第一次爸爸要拿走他的铁皮鼓给他换新的,他不自觉尖叫,而头一次发现自己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后来在教室老师要拿走他的铁皮鼓时他用自己的尖叫震碎了老师的眼镜。随后妈妈带他看医生,护士想要拿走他的铁皮鼓他再次尖叫震碎了医生的标本瓶。此后,没人再试图拿走他的铁皮鼓,他也不再为此而尖叫。他只在妈妈和叔叔偷情时叫碎了教堂的玻璃,只在为军队表演时展示过这项特异功能。奥斯卡的鼓点则也伴随奥斯卡的出现不时响起,最超现实的一个部分,是他在演讲集会中偷偷敲起舞曲的鼓点,操纵了现场所有人的节奏,而其他时候,鼓点就代替奥斯卡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情绪和态度。在上课时,在教堂,在妈妈下葬时……直到爸爸下葬时他决定重新长大,丢掉了铁皮鼓,鼓点不再响起。这两个声音的力量都远超过现实,但又处于最合乎现实的奥斯卡的想法,并且取代了本该最有力量的实际有内容的奥斯卡的语言,这不仅增添了影片诡异怪诞的氛围,更以这种声音的象征性提示着影片的隐喻,更深的体现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叙事和拍摄中的政治隐喻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即以奥斯卡第一人称视角,按时间顺序来铺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影片中用来表现奥斯卡的视角的手法,首先就是贯穿全片的他的独白,在片中奥斯卡的对白非常非常少,他的心理状态都是通过独白来表现的。在叙事上,他的独白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他通过旁白自述他犯了间接害死妈妈后的第一个罪,后来又通过旁白说出自己间接害死叔叔的第二个罪,如果去掉这些旁白,观众对于叙事的理解会有很多困难。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铁皮鼓》都是以主观叙述为主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受众很容易有代入感,从而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去思考所叙之事背后的含义,也就是在二战前直至二战结束这一段时间德国与波兰所长期争夺的但泽地区,奥斯卡所见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带有一定象征性的。 奥斯卡出生的一段,导演就采用了非常怪诞的表现方法,他以奥斯卡在子宫内的视角来展示这一场戏,也为此后以奥斯卡的主观视角观察整个世界打下了基础。在奥斯卡的三岁生日会上,镜头不断在奥斯卡观察的眼光和家中各人表现间切换,期间家人打牌的一段,更是降低镜头角度,从奥斯卡的高度拍摄,随后顺着他钻到桌下的视角目睹妈妈和叔叔的暗中调情。后来,妈妈处于因为自己的偷情而临近崩溃的边缘,与爸爸发生矛盾,而叔叔在卧房安慰妈妈时,奥斯卡躲在衣柜里看到二人暧昧的举动。这一场戏中,镜头从妈妈和叔叔身上转移到奥斯卡在黑暗衣柜中的特写,将观众带入奥斯卡的沉思中:德国的爸爸,可能是自己的爸爸的波兰的叔叔,和夹在两人之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妈,不愿意长大的奥斯卡,和妈妈的关系是很紧密、特殊的,他甚至在出生时就不愿离开母体不愿来到这个世界,此时的他也和妈妈一样不知何去何从。他和妈妈就像被德国和波兰所争夺的但泽一样,妈妈到了不得不决断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而当二战结束,妈妈叔叔和爸爸一一死去,奥斯卡才选择了重新长大。他在20年间的心理历程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非现实的形式包裹了真实并且残酷的经历,这种叙事和拍摄的角度才能让观众有更切身的体会。 三、其他细节:影调、降格等 《铁皮鼓》以魔幻现实主义著称,又暗含了政治隐喻,除了上述的方面,全片中还可以注意到很多细节,其实是有些荒诞、怪异的。   首先,影片的色调给人以非常潮湿的感觉,色彩出奇饱满。这无形中就缓解了影片内容本身的压抑,虽则残酷,但是一丝怪诞也让人得以接受。   讲到色彩,红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色彩元素。片中妈妈、叔叔和爸爸在海边和奥斯卡一起看到渔人钓上来一个腐败的马头,从中不断涌出鱼来。这一场戏的色彩以海的深蓝、天的浅蓝和沙滩的白为主调,但是妈妈却身着鲜亮的一袭红衣,这是妈妈在片中第一次明显显示出她对于自己和叔叔、爸爸关系的无法承受,这正是借助了色彩上的突出而突出展现了人物的戏剧化情绪。此后奥斯卡的初恋玛利亚在怀孕后也翻出妈妈的红衣服想要穿,侏儒女艺人在死前的最后一次郊游也穿着红色的衣服,这些片中最重要的几个女性角色的色彩都通过衣服和妈妈保持了一致性,红色不仅仅是突出角色的手段,也成为了连贯性的象征。母体对于不想长大的奥斯卡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穿着红衣服的女人,是这个荒诞不经却真实的世界里奥斯卡所密切关注的对象。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奥斯卡的外婆,她却不以红色衣服为象征,而是以她的四层裙子,色彩偏深且朴素,但是外公和奥斯卡却都钻到过她的裙子里面寻找庇护。外婆的大裙子和红衣服形成的对比,再到剧终出现的与片头类似的场景中大裙子的外婆,也暗含着变化的母体和奥斯卡最终的离开母体选择长大。   另外,影片用到一个特别的技巧,降格。片中有四场戏用到降格:外公被警察找到而坠入木排下不见踪影;年轻的妈妈和叔叔相拥而吻;婚前爸爸用美食追求妈妈;妈妈下葬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这几场都是推动后来情节发展的戏,采用降格,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似乎在暗示故事的不真实性,不妨理解为导演为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化举动。   全片观看下来,着实有一种既荒诞又现实的感觉,至少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做得很足。故事里的成人荒诞又无奈,反而作为小孩的奥斯卡有一种超出年龄和形体的成熟和冷酷,这种错位的特征在导演的视听语言叙述下展露无遗,甚至让我联想到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相较之下,《铁皮鼓》是一部更基于现实的、代入感更强的作品,尤其是通过种种拍摄技术将“魔幻”具体化的、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将“现实”贴近观众的电影《铁皮鼓》。

 5 ) 铁皮鼓,我只敲三下

选择这个时间段看铁皮鼓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因为现在是和平时期。
又是很和谐的时期。
没了战争没了法西斯。
人们都吃饱了饭。
没事都可以上街走走。

选择这个时间段看铁皮鼓是非常合时宜的。
这么多么天来,发生那么多事。
感觉写没什么都没有力量了,因为什么都不值得一看。
为那些逝去的人们感到心痛,更为那些活着不敢说话的人感到悲哀。
终于感到体制是多么强大,它可以让所有人相信一个所有人都不相信的东西。
终于感到理性是多么脆弱,它可以为一些荒唐得不能再荒唐的逻辑所俯卧撑。
终于感到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看了。
因为你不需要看了。
因为到处都一样。

铁皮鼓,我只敲三下。
因为我永远只有三岁。
因为我们永远只有三岁。

所记录的只有这些。

 6 ) 但泽往事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之一——《铁皮鼓》。

但泽。现名格但斯克(Gdansk),波兰港口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有史以来就是德国和波兰争端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要"收回"但泽和但泽走廊,波兰则要求归还格但斯克。希特勒以此作为向波兰进攻、发动大战的借口之一。故事发生在这里。仿佛终年都弥漫着阴冷的雨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鼓手——三岁之后鼓不离身——叫奥斯卡;这里有一个尖嗓门的孩子——足以震破玻璃——叫奥斯卡;这里有一个侏儒——三岁跌入地窖后不再生长—— 叫奥斯卡。他是一个特殊的人,整部片子都以他的视角叙述。看似畸形的角度,却保持着绝对的客观。没有激进的军国主义,也没有高嚷着反战。片子站在一个历史的关口回望,不卑不亢,亦略带俯瞰,放大了人本身,缩小了政治和战争。也许,在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的眼里,侵略和反抗只不过是人类自己和自己把玩的游戏罢了。在不定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会分担不同的角色。没有永远的进攻者,也没有永远的防守者,只有人类心底,永不停歇的征服欲。大的包括,国与国,小的包括男人与女人、大人和孩子。并且,没有永远的胜利者,没有永远的失败者。

在德国军攻陷但泽波兰邮政局的大楼的时候,一直有着温馨钢琴独奏。这是对战争双方的嘲讽和戏虐。所有带着政治立场和原则的人,在炮火面前,此时张狂,彼时猥琐,那时嚣狂,这时视线向地。奥斯卡,虽然也去了纳粹军前线的演出,但那本身就是盲目的。与其说站在希特勒一边,不如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终究是个孩子,长不大的孩子。它本身不带任何立场。一人起哄,群情激愤,如此而已。当他把铁皮鼓扔进父亲的墓里时,他说,他20岁了,该长大了。而他的 “儿子”成全了他。再一次的头破血流能否成就奥斯卡的念想呢。他随着继母——亦是情人——远离了但泽。一条单线铁路,直直的伸向西德。

但泽成了往事。不知何时,会再改称但泽。至少中译名要好听很多。

http://www.mtime.com/my/fall1114/blog/179945/

 短评

拒绝长大的奥斯卡,看到裸身的女仆的表现像是对回归母体的渴望,然后性爱的丑陋毁掉了他第一个爱的女人,战争的残酷带走了第二个爱的女人,一系列荒诞的现实也记录下战争时期德国的社会百态。出生时的主观镜头、从镜子里折射出父亲母亲舅舅三人的关系、母亲吃鱼和侏儒“政府”的段落都让人印象深刻。

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被拍得如此生硬,充斥着直白赤裸的符号,这不叫隐喻,这叫明喻。以及无数次忍受着踹翻主角的冲动。

8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虽然不喜欢剧情,但不可否认其完整的文学性以及透过侏儒的遭遇所折射的大千世界里的荒唐人性。

1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借用一句:没有人能够拒绝成长,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和时间抗衡,你停下来,时间就碾过你的身体。

14分钟前
  • 力荐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获得金棕榈和奥外。关于民族和战争的隐喻贯穿全片,荒诞和诡谲的剧情让电影充满亮点。小演员浑然天成,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一展无余(想到他演这片才十岁出头就有点崩溃),太厉害了。但电影部分场景展现生硬、镜头语言单一,可见剧本(原著)才是本片成功的关键。【16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说实话看得我真想踹那孩子,不止是annoying,这孩子一些想法也很邪恶,看到中途我觉得这标签里是不是该有一个【惊悚】?某些场景还会引起不适反应。o(╯□╰)o。

20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长大是获得相应的成人权力的基础,当然孩童也能有孩童的权力,比如用极细的声线震碎玻璃,以及以天真无邪的姿态获得性,并瞒天过海。

23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君特·格拉斯同名原著改编(最爱长篇小说十佳+最爱改编电影十佳)。1.影片以侏儒奥斯卡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视角,抨击了成人世界的虚假丑陋,揭示纳粹行径的罪戾与人性的堕落。2.铁皮鼓是对抗意识及压抑自我的具象体,唯有舍弃鼓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3.裙底窝藏/修女升天/子宫爬行/跨代畸恋/性爱汽水粉&尖叫超能力,震出玻璃杯上的我爱你。|“没有人真能拒绝成长,也没有人能跟时间抗衡。你一停下,时间就会碾过你的身体。”

24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一个太阳处女男童星演的太阳处女男一号,改编自金星处女文学巨匠的著名小说:别说故事有多离奇,生活只会更荒诞。2011.10.29

28分钟前
  • m.
  • 推荐

宏大政治主题,随意性文学改编,隐喻与符号,后现代美学。广泛吸收乡土、滑稽、恐怖、色情、政治讽刺片元素,在娱乐与通俗中传达深刻思想内涵。【原著和电影都是经典的并不多见,下次放假回家要把小说读完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细细想来,政治意味极浓。德国父亲、波兰舅舅、但泽母亲还有犹太人马克斯,四者恰好对应现实四地,奥斯卡看似是旁观者但终究逃不过被这四者左右。不愿长大的意思不能再直白,结局坐上火车,又回到外祖母烤马铃薯,和开头对应,暗示民族回归母亲(源头)百废待兴。诡异怪诞但又让人伤怀。导演剪辑版。

32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我很为小演员的心理健康担忧

36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简直是历史文化研究者的盛宴,直觉主义者的灾难。《铁皮鼓》中的隐含潜文本可以说是文化历史研究者的一场狂欢,其中繁复与绵密的地缘政治指涉、德国与波兰纽结迷离的历史联结(奥斯卡的迷之身世)与铁皮鼓和尖叫象征的破坏性左翼倾向均有其充分的阐释空间,象征符号彼此的精巧嵌合构成着一幅关于意向化微缩德国历史的指意系统。但从直觉影像构成来说,强咬合度的叙事本文将超现实主义本应有的荒诞、灵性与超验知觉压抑在了沉重的叙事框架下,所有情绪均被加压得过于紧密以至失去了某种直接式通感魅力。更不用与维克多·艾丽丝《蜂巢幽灵》与沃伊切赫的《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相提并论了。

40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还行

成人世界扭曲的心理在永远长不大的奥斯卡身上展露无疑,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这场荒谬的战争,只有邪恶的人性存活下来。影片采用儿童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用荒诞的情节控诉纳粹行径的罪恶,从多个角度审视残酷现实。阴暗基调里不乏黑色幽默,小演员表现的太赞~

4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力荐

把三个主角配合小镇对于德国和波兰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就好懂些了,但的确是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作品,期待以后看原著!小演员出演的时候只有10岁,演技令人震惊。而且真的只有欧洲人才能这么大胆地用未成年演员,这要是在美国应该已经被告到牢底坐穿了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史上最黑暗的儿童片。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没看过原著但是熟知情节,最症候性的点正是选择儿童演员而非侏儒演员扮演奥斯卡,以及删去原作45年之后的情节。叙事人奥斯卡的全知视点统领全片,而魔幻现实主义段落处理的非常好。毋庸置疑的是施隆多夫的左派立场。有些段落用了默片式的影像风格,只是可惜全片的处理仍是不统一。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德国人拍魔幻现实就是不如西班牙人,一板一眼按照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却忘了整体感觉和意境。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实于原著,但这也同时是个大大的缺点,拍出来一个根本叫人看不明白的晦涩东西。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姜文《鬼子来了》之后在梦中渴望触及的高度。导演对历史的态度是敬畏中怀有鄙夷的,历史非物理作用,而是如磁场一般包裹住我们,所以片中的人物纵使完全平行于现实独立疯长,却终被时代干扰。以母亲的葬礼为分水岭,电影从幽暗昏惑驶入飞沙走石,积沙成塔的世界在一瞬间轰然倒塌。奥斯卡是懵懂与通透、善良与邪恶的双面体,他饱经沧桑,亦宛如新生。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小男孩儿的表演者是不是侏儒呢,这是我目前迫切想知道的,因为他的眼睛给我一种闹鬼的感觉。

59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