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贼

HD中字

主演:Karl Bertil-Nordland,Barbora Kysilkova,Øystein Sten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20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画家与贼 剧照 NO.1画家与贼 剧照 NO.2画家与贼 剧照 NO.3画家与贼 剧照 NO.4画家与贼 剧照 NO.5画家与贼 剧照 NO.6画家与贼 剧照 NO.13画家与贼 剧照 NO.14画家与贼 剧照 NO.15画家与贼 剧照 NO.16画家与贼 剧照 NO.17画家与贼 剧照 NO.18画家与贼 剧照 NO.19画家与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有些关系只能到这里了

2021年第一部让我落下了几滴不怎么虚伪的泪水的片子已经出现了,《画家与贼》讲了Bertil偷画后和受害人Barbora庭上相见,画家Barbora做出了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让小偷Bertil做自己的免费模特的故事。

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直面真实的人性,当Barbora将Bertil画成一位穿着白衬衫,体面、优雅地接触红酒杯的男性时,Bertil抑制不住地大哭,这可能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成为的样子,这个样子却可以被另一个人构想出来,尽管它永远不会存在。

这可能就是我们活着的希望吧,不是我们真的可以成为特别厉害的人,而是有人觉得无论如何,你值得。

除此以外,我喜欢一切因为社会规则、道德、阶级、身份,无法把油然而生的情感推向正式的恋爱、婚姻关系的故事,尽管Babora在庭上第一次与Bertil相见,便能透过一切标签看到他赤裸的灵魂,但Babora仍然是活在世俗世界,她需要男友的帮助才能交房租,她有这份稳定积极的恋情,她怎么放下一切去拥抱另一个破碎的灵魂。

作为Bertil,曾经作为一个所谓坏人的身份,这个被Babora审视过的身份,让他只可能向前以新的状态和他人建立连接,也绝不可能停留。

所以我们生活于此就是这样,有些关系只能到这里了,Babora只能在做Bertil和女友的画时,把自己的文身替换到女人的背上,我们消解只能到这里的遗憾,也提醒着自己,一切靠近了,就都不好看了。

 2 ) 在“看见”中“被看见”

“我所有的缺陷都在夜里生长

然后在曝光中死去”

心理学视角观看与体会,脉络挺清晰的一部片子,如果补上女画家Barbara 儿时的成长故事,这段关系中的一切就都非常自然显在了,包括这种“神奇到略显荒谬”的结缘之始———画家失主在法庭上听到盗画贼一句话便放下追责心为其吸引,没有费解的部分。

这不仅仅是灵魂救赎的完美故事,人物间的关系与情感是复杂多元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片段可见端倪:

1、画家展出后被盗的画作之一,《天鹅颂》中的天鹅不是出现在众所习以为当然,最为衬托匹配天鹅之梦幻般优雅完美的湖泊水面,而是在杂乱的草丛里,蜷曲脆弱着美与存在。盗贼在法厅上说,偷走它不为什么,就单纯觉得它很美。这个理由最大程度上说服的人,不是厅上其他人,而是画家本人,她从中看到了一个单纯的灵魂,大家包括她自己理解的它是在说盗贼Bertil ,而可能连她自己都没发现,她想看到的这个灵魂更可能是她自己的部分——很希望一种不携带评价与恐惧,而被看见的那种“自我”的存在。

2、Bertil两次看到自己的画像的反应(片首初识后不久的第一次,片中车祸后医院康复时第二次),无论是万分惊愕后的嚎啕,还是安全感充足的憨笑,他的反应都像个孩子,在让他感到被关注与安全的人与氛围面前的反应,尤其第一次,长期破碎游离的自我,面对突如其来通过超清晰具象化“被看见”而聚合呈现的“自己”,这种冲击与抱持双面的效应,我相信对他而言是非常剧烈甚至前所未有的复杂强烈体验。

3、Bertil车祸后医院康复时很努力,恢复得很快,Barbora来看他时,他兴奋地对她说:我的腿恢复得很好了!Barbora没有接茬,关注的是他手上的伤口与纹钉,她觉得它们很美,所以马上拍下了它们,并且在后来的画作中如实地呈现了它们。愈后入狱的Bertil独自思考自己的出现对于Barbora的创作意味着什么?他发现自己认识这么久,居然从未有机会和她说起过自己将近40年的人生中,也有阳光、健康、成功过的部分……这个点,Bertil在入狱过上清醒安全可控的生活后渐渐思考浮出水面了,Barbora的男友也清晰地看见了,唯有当事人Barbora沉浸在一天也不能分割的绘画(逃进创作以整合因创痛前因破碎防御后自我,支持自尊)中,未曾意识到过。片末她与出狱后构建平稳生活的Bertil吐槽说,与男友一起做的心理咨询让她觉得抗拒(因为它让她觉得自己很糟,很失控…)可见一斑,抗拒是对自我觉省后面对真实不耐受的防御。Bertil客观地鼓励她继续接受咨询是清醒真诚的友谊所为,这是对的方向,走下去,穿越伤痛的看见与哀悼,治愈与改变才有基础发生……

4、片末,画家与盗画者一起装钉失而复还的《天鹅颂》,布展,像是此片主题与人性救赎希望最点题的一场行为艺术。看见者回归,迷失者依然不知所踪,也许有下一个生命时机的门在等待。

 3 ) 两个敏感的人不是彼此天使,而是镜子

电影名字包含两个社会角色,然而故事不是讲这两个角色,而是讲两个人,讲两个敏感的灵魂互动故事。

当画面里第一次出现偷画人的形象,在角色情绪之前,观众已经发现画中人和角色的精神形象差异——后面段落讲述偷画人的幼年和成长就来的自然。偷画人家里的布置收藏显示出他内心丰富的一面,这就和“贼”的刻板印象完全不一样了。

“贼”刚开始做模特,反而是有疑心防备的一方。他观察到画作上的呈现的作画人的内心,感觉到彼此相同——都有一点想摆脱黑暗面,但是又有点软弱,有点迷恋。画家在这关系似乎是主导,可以安排摆弄模特,可以照顾偷画人糟糕的情况,可画家自己因为坚持画伤痛而与男友闹矛盾,同时画作也难有市场,不得不依赖男友,又陷入不平等的关系里。

作画人偷画人都有不可或缺的黑暗面,这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一面占上风,就会痴迷于旁人反感的状态,甚至有自毁的倾向。可他们同时也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不管身体还是生活方面也在争取调适和干预。他们通过观察对方思考自己,通过提供帮助来鼓励自己,形成特殊的联系。

在互相理解、鼓励和关照下,两个人的理性暂时压制了心里的黑暗。后续的生活未知,只知道世界上至少有那么一个相似的灵魂,默默努力的路上有人相伴

 4 ) 欧洲国家福利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叙述方式三段式:画家、贼、画家与贼。如果没有一开始法庭上画家提出来的要求—让贼当模特,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这也只有在挪威这样欧洲国家的福利背景下才会有的。还有贼在监狱里的生活竟然那么“舒适”,完全是咱们的“小康生活”嘛,这样的环境对未来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还是社会福利便利下的产物

 5 ) “是因为还想画画”

读过一段关于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故事,画家自己说,曾经S倾向的恋人邀请自己同住,而自己之所以没有彻底沉沦,“是因为还想画画”。Barbora被Partner在婚姻心理咨询所里米描述说,她内心住着一个对阴暗事物着迷的小孩,并以此为“食”,作为创作灵感。

当困顿时,交不起拖欠三月房租时,申请被拒时,她都在画画。一定程度上,画画拯救了培根,也拯救了Barbora。

看到有豆瓣评论说,只会画照片的有什么才华,我却并不觉得如此。能够在照片上日复一日的反复观摩,并最终呈现出加入了自我创造的作品(例如最后展示的她趴在Karlbertil身上那副),画家本人也完成了一场自我思索。你再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出在这幅画面中,除了原本KB的女友被画家自画像取代,KB本身的脸庞也被弱化,更强调的其实是画家本人的动态。也在侧面说明了她,在这段关系中,一直是积极探索的一方。

开头就点出了被盗两幅重要画作的新闻,甚至还公布了影像片段。没想到几十颗钉子的画框就这么被轻松卸下,画布被当地毯似的卷幅带走。也许也能说明,Karlbertil确实有木匠手艺。

一般的艺术家应该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如此“收藏者”。出于好奇盗画动机,逐渐开始了解盗画者的人生。

与其说她是在试图了解他的人生,不如说她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在给自己接下来的创作寻找灵感。即使她为他画肖像,送他巨幅画作,用不多的钱选择先为他买午餐,常常看他,关心他,也可以在他入狱后失联半年。“我并不意外”,Karlbertil说。

我想我也如此,因为大概理解,Barbora的系列行为,可能不是从“救助者”角度出发,倘若是,那是事无巨细的关系和无所不在的为他人着想的行为。B的行为,更像是一个调研者,你可以看得到,她有自己清晰的路线,在对方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依旧可以选择不回电,而是去追寻另一种失踪作品“天鹅之歌”的盗取者米歇尔的线索。

画画拯救了她,画画也是她唯一需要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东西。其余皆是来往路上的“相遇”。无论是跟两位盗画者的不同接触,还是一直离不开的家暴EX,看着看着,觉得盗画者成了成就画家,完善画家创作的一个她在艺术之路上会遇到的媒介。

讽刺的是,你的掷地有声,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点,对于促使时间过程的另一方,只是嗨了后不经意决定。

好歹最后两人皆得偿所愿。Barbora有了新的画展,Karlbertil出狱,开始学习成为护士,继续木匠手艺,有了新的副校长女友,住在俯瞰奥斯陆河川的公寓,还买了新的哈雷摩托。“她并不关心我曾经是个小轮自行车亚军,也不关系我曾经是全国最好的传统木匠手艺人“,Karlbertil提到过这点,也无形中印证了本文主题,Barbora了解KB,只是“用他的阴暗面,成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个故事还真是视角独特,发展独特,却又十分能被理解的纪录片。

 6 ) 画家为何会爱上贼???

尽管今年电影界备受疫情冲击和影响,但是电影创作者并就没此而停止创作,特别是对纪录片爱好者来说,今年可谓纪录片佳作不断的一年,这部在年初圣丹斯上获奖的《画家与贼》就是一个亮眼的例子。故事讲述一个小偷和一个女画家,两人因被盗的油画而建立起出乎意料的深厚友谊,小偷更因此而走回正道。尽管情节匪夷所思的程度像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必须要强调,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纪录片。

显然地,这个离奇的故事给导演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创意,这绝对是该片的制胜策略。另一方面,导演的耐性也是成功的关键,从片中两人最初因盗窃案而结识,到最后两人再度重逢,中间跨越了至少五六年时间。男主角也从脸孔棱角分明的年轻人,变成满脸大胡子、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导演长时间耐心地跟拍位两位主人公,成功捕捉到这段人生经历中的离奇闪光点。

近年来,圣丹斯的获奖记录片都带有这种虚构化的风格,导演从漫长的素材里有意识地剪辑出堪比剧情片的效果,去年的《蜂蜜之地》就是最典型的作品。这部最突出的手段是采用双重人物视角叙述同一事件,这种手法在剧情片里我们看得较多。导演先从女画家的视角展开叙述,直到小偷遇上车祸,身体痊愈后被送进监狱服刑;之后,再从小偷的视角将之前发生的事情重述一遍。由此营造出的悬疑气氛完全不输给犯罪类型片,而事实上,这种叙事结构契合了两人的关系。最初两人互相猜忌怀疑,女画家不相信小偷的失忆说辞,小偷同时也怀疑女画家的真正目的,直到后者向他展示了一幅肖像画,才彻底打破两人心里的芥蒂。小偷在画像前情不自禁大哭的这个场景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彻底袒露出他最脆弱的一面。

尽管男主角是个瘾君子,但是他对艺术品很有鉴赏眼光,远非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他在巨型画像前崩溃落泪的一刻,足以证明他并非冷漠无情。反观女画家,虽说无私乐意地为他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但其目的是为了捕捉社会边缘人身上的阴暗面,甚至在他手上的伤疤中获得灵感。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上而创作的作品是否超越了道德的边界?导演准确挖掘到女画家这种扭曲的嗜好,及其道貌岸然下的阴暗面,并由此引发观众的联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画家的这种倾向?

在之后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女画家之前遭受到前夫的家暴和虐待,始终活在阴影之中。而这种性格的阴暗面不仅表现在她的创作中,还与小偷的亲身经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准确地说,正是艺术这种抽象的事物令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结缘,抚慰并疗愈了彼此的心灵创伤。女画家不惜将自己也融入到小偷到人物画像里,最后那幅油画的一个细节无疑证实了这一点。两人的关系在最后似乎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不仅仅是普通的友情,更像是千载难逢的知心伴侣。

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印证了人生无常的终极意义,好人与坏人往往都不能只看表面,俗话说人心难测。蓄着大胡子、手臂刺青的彪悍男护士或者木工都有不愿提起的痛苦过往,以及情感脆弱的一面;同样地,每一幅暗黑风格的油画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画家不为人知的扭曲心态呢?相信这部别开生面的纪录片会给予我们最佳的答案。

 7 ) Notes

- Couple counseling; is the counseling just for both of them, or does it take one person's perspective? - is depicting wounds, trauma, dark, deviant subjects as an artist's focused theme problematic? Maybe exploitative to the person who suffered? Or is this kind of art championing or glorifying the dark or breeding some yet-to-shown malicious deed. Is drawn by dark things a problematic trait? (all comes to the spectrum talk) - (Jesus's suffer theme, Goya's work) Ref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can a serial killer's photographs using his victims as set props, subject, or model be considered as art? Can he be seen as an artist in the case? Where the boundary of art in this? - dudes attribute your behavior to what you did or what you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eyes rolled and dropped. care or manipulation or guilt you to admit things? -NYC -- LA flight 4/4

 短评

如果你懂我的艺术,我能看见你的灵魂,那么我们就可以相爱。。2020.9.23 看过 剧情片手法拍纪录片,导演功力了得,两位主角人格很独立,片子结构精彩,镜头很稳,选题绝妙。年度最佳。

2分钟前
  • 龟兹人
  • 力荐

小偷看到画家给他画的肖像时,突然暴哭。不造为啥,我比他还先哭。不造为啥,那一刻,i totally understand him. understand them.

7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人跟人交好的机缘真是千奇百怪地可爱。沉迷过死亡、承受过暴力的画家,竟然能在小偷身上看到一朵赤子般的灵魂,这灵魂是单开给她看的,别人谁也触摸不到那些昏黑断片之前曾经明媚的天地。人生真的很奇妙,谁知道一条条岔路交缠,会把自己绕入怎样的状态里。画作太有感染力了,更有感染力的,是画家与模特。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

1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2022-06-10经过剪辑的生活过于美好,甚至可以忽略某些尴尬的细节。而美好有时正是因这些被剪裁过的尴尬而决堤。生活永远会继续下去,无论发生了什么。

13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期待值太高了,反而不觉得惊艳。一开始起得特别好,过半之后有点泄气,渐渐地就进不去故事里了。纪录片把旁枝末节剪掉,串联了一个关于友谊、关于爱的故事,但我越来越对这种剪辑感到不适,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总有许多意外,努力把纷杂的林林总总编织成一个完整流畅、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

17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当际遇的巧合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必然,你都无暇计较失主与小偷磁力般的精神吸引,而是感叹当两个人成为主体和受体时,他们的很多可能早就被社会偷走。超出纪录片体裁,离奇又美好的心灵依附。

20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最后一幕有点意思。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挪威的监狱看起来真的很舒适

22分钟前
  • 叶底藏花
  • 推荐

太传奇了。画家与贼,一个爱与被爱,帮助与被帮助互相切换的故事。当贼看到画家为她画的第一幅画时,哭泣了很久,第一次感觉到被爱被珍惜,冰山融化了。而当看到给他画的第二幅画的时候,却是微笑。他喜欢朋友赠送他的礼物。最后的神结尾。看完这部纪录片,开心了一整天。#HIIFF20 开心

26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圣丹斯的Creative storytelling奖,的确。。。通篇是剧情片的手法剪辑,一部部进阶,一层层解释,高潮迭起。这故事剧情片编出来会觉得太假,只因它的确是纪录片而让人信服。一位女画家两幅特别阴郁的画被两个嗑药青年从画廊偷去,不久便被抓住,画家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偷,“因为觉得好看”。后来画家开始画这个小偷,片子是两人的友谊故事,而后发生的事充满了戏剧性。——当时看完觉得太牛B了,心情激动。可后来又无处安放。——另外,映后谈嘉宾是“小偷”,让我有点无法直视。为什么纪录片的映后谈要请片中人物呢?感觉就像是刚偷窥了某人的性爱录像,然后马上见到了真人,还要侃侃而谈。

31分钟前
  • 力荐

看过留脚印~

3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被各路好评搞得期望值太高,看完是有一点小小失望的。片子有意思在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完全是故事片的路子,而且非常难得是导演跟拍了当事人好几年,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让人有所思的故事。但是也许是离我的生活和理解太远了,我是没办法代入进这种关系中去。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密友,又很难解释小偷从入狱后就始终联系不上画家了。也许真的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吧。然后最后一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39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构思非常巧妙。画家拯救了小偷,小偷却变成了她的救赎。小偷手上的疤痕,被画家视为是耶稣受难的刀痕。在挪威当艺术家不如当罪犯过得舒服。人在江湖,不如在风景如画的监狱过得自在。挪威这地方,连小偷、毒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40分钟前
  • 澳洲文化野人
  • 力荐

感觉这种事情在北欧发生就很正常,画家和贼相互了解对方,甚至交心程度要超过各自的伴侣,影片最后一幕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

41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友谊是最伟大的救赎。她不是画家,他也不是小偷,他们是人生路上两个玩童,用赤子之心洗刷彼此的阴暗。最后一个镜头太美妙了,居然让人联想到“情迷画色”~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容错度高社会,即便吸毒,车祸残疾,几度入狱,但还是能重新开始学护理,当木工,和女校长谈恋爱,住湖景apt。

45分钟前
  • St. grave
  • 推荐

编剧不太行的时侯,纪录片就更加好看了。

4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有关黑暗和治愈的故事,被深深打动,画家和偷画贼之间的奇妙际遇,并由此产生了美妙的艺术联结。这段特殊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创伤经历,他们都是曾被mistreat的人,因此能够为彼此舔舐伤口。Bertil在第一次看到Barbora画笔下的自己时痛哭,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认真“看见”。终于被寻回的《天鹅颂》就像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从未走远,也需要被正视和铭记,疗愈的最初总是痛苦,因为要直面最糟的自己,熬过去了就是另一番景象,最后一幕很妙,相依偎的两个人超越肉体,达到了灵魂的契合。另外还想感叹的是挪威社会制度的完备,监狱装修得像单人宿舍,有人定期心理辅导,出狱后年近四十的Bertil还是能有机会学习从头开始,还能弥补一切,好的制度应当展现出这样的容错度,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渐渐向亮处走。

49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看完后两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当事人以及其他媒体眼中的事件经过。纪录片的“真”让你相信假如爱有天意,而它的“假”也在于剔除了繁杂的细节只为了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54分钟前
  • 劉咳暝
  • 推荐

@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MOIDF|一想到摄影机全程在场就感到恶心。不过小偷可太好代了!!!想起一堆北欧人渣,个个都合适

5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