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 第一季

第10集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汉娜·格罗斯,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科特·史密斯,阿尔伯特·琼斯,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卡梅隆·布莱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心灵猎人 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马克·欧夏克(Mark Olshaker)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Mind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改编。退休后的道格拉斯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学,美剧《汉尼拔》(Hannibal)和《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中的角色刻画也参考了书中的很多案例。杨光的快乐生活我们之间的敌人回家-在家里爱笑种梦室之龙在江湖Beginners!双重生活全境封锁:特工起源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安魂2022少奶奶的丝袜困惑的浪漫2绿色地带班级郊游假偶天成 电影版难以置信的爱灵魂摆渡黄泉节选修订白蛇传1962巴比伦2022芭比2011烈火真金婚姻生活制造情缘大好时光夜黑风高天涯客云中行走保姆杰茜第三季历劫惊涛国语版康斯坦丁:恶魔之城凯瑟琳大帝第二季Hope On The Street善意的谎言极度危机(原声版)松药店的儿子们国语风的另一边

 长篇影评

 1 ) 世界属于偏执狂 --《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

世界属于偏执狂
    --《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

  这部剧是有原型的,最核心的人物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John.Douglas。简单的说来,他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1990年,FBI成立调查支援科(BAU),Douglas任主管。
  也就是说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犯罪调查方式:透过犯罪现场的细节,推测罪犯的心理活动,进而推测出罪犯的背景、样貌、习惯等等。
他退休之后所写的《心理神探》(Mindhunter)一书,成为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之一。
(想去阅读的朋友须谨慎,因为如果你一旦接触这一类的东西,你可能就打开了人类邪恶心理的潘多拉魔盒,如果你的心智不够坚强,请远离这些细节,因为你可能被代入那黑暗深渊。)

回到影片,
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越来越排斥看电影了。电影这种快餐式的讲述,根本无法全面的讲述一个人。受时间的限制,想要在最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塑造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因为它会忽略很多细节。没有细节,人物就是一个片面的,空洞的形象,你看到的可能是这个人的一个面,而人往往不止一个面。有些电影情节甚至跳跃式的发展,几分钟之内,主角就从一个性格,转向了另外一个性格。何其可笑!

Douglas是一个独特领域的开创者,可以称之为先驱。这样的人物在我们人群当中可能几百万、几千万才出现一个。他必定有他独有的人格特质,才让Douglas成为Douglas。

一、跟随直觉走。

影片中以Douglas为原型的角色是Holden Ford。Holden刚开始的工作挺无聊的,在FBI里面教书,而枯燥的说教式的讲课,既让学生无趣,也让Holden感到无趣。

他在上课的时候,会突然进入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中,那里有一些他头脑中突然崩出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让周围的人不理解,他自己可能也有点迷惑,这是一种全新的想法。Holden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很有用处。

越来越不能适应那种枯燥的上课生活,在一次偶然中结实了自己后面的搭档Bill Tench。Bill在全国到处跑,给地方警察讲解FBI的一些破案经验,这让他有时可以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案件调查中。Holden觉得能够直面犯罪现场或者罪犯,有助于他理解他的新想法,就义无反顾的跟着Bill在全国各地到处跑。

在对警察的授课过程中,Holden发现警察对于罪犯的理解似乎简单粗暴:他们生来就是恶魔。Holden不赞成这种说法,在一次和当地警察的争论中,他和一个经验老道的警察起了争执,可他没办法说服那个警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新颖的想法,他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讲着讲着还把自己绕进去了。还好有Bill为他解围……

Holden发现他对罪犯了解的太少了,直觉告诉他,那些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的罪犯,其行为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他很信任自己的直觉,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可以凭直觉,顶撞自己的上司,可以凭直觉怒怼自己的搭档。
可直觉似乎太过虚幻,他需要实际的考察,把自己的直觉具象化。
于是他向Bill提出,他们可以利用他们在全国各地跑的机会,去采访那些犯下不可思议的罪行的罪犯。Bill很不支持,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他宁愿打高尔夫。可Holden坚持这么做。由此开启了后面的采访之旅。

二、先驱不是那么容易就成为先驱的。挑战权威,光偏执可不行。

这个过程是很不顺利的。

首先是搭档Bill的不理解。Bill是经验上权威。
Bill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那种简单的警察思维,他严格按照FBI的章程做事。他四十多岁了,经历了太多。以前可能也遇到过很多像Holden这种三十来岁要成熟不成熟的年轻人。他认为很多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与其去追求那些虚幻的新领域还不如按照那些已经成熟的经验走。所以在Holden第一次采访罪犯Edmund Kemper的时候,Bill把Holden一个人丢在监狱门口,自己开车回去打高尔夫了。
尽管搭档不理解,可Holden还是偏执的坚持去采访Kemper了。Kemper是个很健谈的罪犯,在利用自己直觉和Kemper的交谈中,Holden发现他是对的:这些罪犯不是生来就是恶魔,有一些因素促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慢慢成为了可怕的罪犯。一些新的名词在Holden头脑中出现了:“触发点”“童年影响”……
当他把采访Kemper的成果告诉Bill的时候,Bill在他一次次的鼓动中,慢慢接受了他的新想法。或者说,持一些保留、观望态度的接受。
于是Bill也参与到采访中来。

其次,是上司的压力。上司是体制的权威。
Holden的上司以维护FBI声誉为己任。Holden的一些新想法,打破了常规,让他感觉到不妥。他觉得他应该在Holden做出更出格的举动时阻止他。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Holden差点失去采访的机会。
这时Bill挺身而出了,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上司终于同意勉强让他们继续采访,但必须保密。
这次挑战上司的权威,让Bill和Holden也付出了代价:他们从楼上的办公室被赶到了地下室。上司显示了他的权威。

再次,是自己的压力。
不理解,可能是地方警察对Holden这套方式最直接的表述。当Holden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向下面的警察介绍这套新理论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张茫然的脸。
这也没什么,一种新的东西出现,总是在最初阶段被人不理解和排斥。可最要命的是Holden自己产生了怀疑。
这套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到底对实际意义有没有作用?Holden在迷茫中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和Bill找到了一位社会学博士:Wendy Carr。向她咨询他们的研究是否有意义。
Wendy肯定了他们的研究,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术研究方向。在他们的影响下,Wendy还放弃了成为大学终身教授的机会,跑到了FBI的地下室和他们一起研究这套理论。
Holden受到了鼓舞,他又坚持了下来。

最后,还有社会的压力。Wendy是社会学术的权威。
Wendy虽然义无反顾的投入了Holden理论的研究,可她反对Holden的一些激进的采访方式。她希望通过让罪犯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就能窥探罪犯的内心。这和Holden的想法大相庭径。
在一次采访一个强奸杀人犯的过程中,犯人很不配合,面对Bill的常规提问,他怎么的都不配合,污言秽语,还装睡。
于是Holden开始尝试站在犯人的角度和他交谈,他将八个被害女性称为了“八个淫娃荡妇”。这打开了犯人的内心,他和犯人终于展开了交流。
可Bill很不能适应这种用词和语调,但他没有和Holden对立。可当Wendy听到了录音带里面的采访之后,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Wendy一直希望将这套理论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她希望通过中规中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方式去完成这个研究。她觉得Holden太出格了,他似乎为了研究犯人的罪恶,把自己也变得很罪恶。不是伪装,是一种彻底的沉入。
有些心理极度扭曲的罪犯,所做出来的事情,对社会道德是一种严重的玷污。很多人一提到那些罪犯,都会马上促使自己远离他,最好连名字都不要提,更不要说站在罪犯的角度思考。

还有Holden在一次对小学生的讲课的过程中,小学的老师告诉他,他们的校长有触摸小男孩脚的习惯,每次还给他们5分硬币。
按照Holden的推论,这个校长后面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猥亵儿童的罪犯,他采取了措施。最后那个校长丢掉了工作,并且背上了儿童犯的恶名。校长的妻子找到了他家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仅凭Holden的臆测就毁掉了一个家庭。校长原本是一个当地尊敬的人物,有两个孩子,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现在因为找不到工作,这个家庭正面临破碎。
Holden的这次行为可以说是预防性的,校长并没有实质性的犯罪举动。这在当时要有确切证据才能指控一个人的行为是很大的挑战。
“你凭什么凭你的推测想象,就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
面对校长妻子的发问,剧中Holden面无表情,可内心呢?

三、当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中,Holden崩溃了,他倒在地上,呼吸困难,感觉要死了。
他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因为采访中使用激进的词语,并且欺骗调查局的调查,他可能丢掉饭碗;
和Wendy的分歧越来越大,团队可能面对散伙;
在一次出差回来,对女朋友一番心理侧写之后,得出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结论;
……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在面对调查局对他的调查时,他抛下一句“我唯一犯过的错误就是怀疑我自己”后摔门而去;
在采访中,他也屡次忽略Wendy给他的调查表,用自己的方式采访;
在得出女朋友要分手的结论后,他也潇洒的离开。

可是面对Kemper对他的致命一击,他崩溃了:
一天,他接到医院的电话,医生说Kemper自杀了,不过抢救过来了,而Kemper将他列为了紧急联络人。
经过多次的采访,Holden自以为了解了Kemper。他建立这套心理侧写的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就是根据犯罪现场和人格特质来决定罪犯的心理,进而找到罪犯,甚至提前预防犯罪行为。
而在一次地方案件侦查中,Holden利用这套理论锁定了嫌疑人,并成功迫使他认罪。这让他有点膨胀,在当地警察崇拜的目光中,他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关于这套理论的内容,里面提到了Kemper,而这些都让当地警察报料给了媒体。
Kemper看到了报纸,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问Holden对他的侧写。
Holden在Kemper的逼问下,告诉了他对Kemper的侧写。
可是Kemper告诉他,他们的合作还没有结束。Kemper质问:“你认为用一个形容词就能总结我吗?”
接着质问Holden是否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Holden回答了“yes”
接下来Kemper看到值班室的医生离开,突然站起来,堵住了Holden的去路。并且告诉他,他以前给Holden写信,是想引诱Holden过来,包括这次自杀,也是要引诱Holden过来。这是他精心策划的!现在他可以轻易的就杀死Holden。
这是Holden没有预料到的,面对死亡,Holden全身颤抖了。他建立心理侧写,就是要预料罪犯的行为,可是Kemper要对他实施谋杀,他却一点也没有预料到。
Holden自认为了解了Kemper,可是Kemper用实际行动告诉他,Holden在研究他时,他也在研究Holden。最后他成功的让Holden放下了戒备,成功的可以对Holden实施谋杀。
面对颤抖的Holden,Kemper问:“你为什么来这,Holden?”
Holden颤抖的回答:“我不知道!”
Kemper满意了,他笑了,他告诉Holden:“这才是真相!”并且拥抱了Holden。
Kemper的意思是:你对我一无所知!
Holden在此刻彻底的崩溃了,他慌忙的跑出房间,倒在了地上,呼吸困难,头脑中混乱的语言急闪而过。
原来他一直都不是专家!
原来他自以为了解、明白的事,都没能真正的了解!
他看到的只是黑暗深渊的冰山一角。

后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Wendy在自家的洗衣房的通风口,听到了猫叫声。她回去拿了一盒罐头,放在通风口。她走远了些,关上了灯,过了一会儿,她听到了猫舔舐罐头的声音。她笑了!
接着她几乎每天下班都会放一盒罐头在通风口,然后走远,关上灯。第二天都会看到一个舔的很干净的罐头盒。
可直到有一天,她拿起罐头盒一看,里面全是蚂蚁和虫子。她吓坏了,丢下罐头盒,匆匆逃离。

这个情节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导演或编剧的一种映射。猫可能就是映射罪犯,或者罪犯的心理。Wendy以为她了解了猫,然后猫每天都会按照她的想法前来吃罐头。可猫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她:有的时候,我不会来吃你的罐头。

Wendy是站在远处,听到猫的舔食声音,就认为她了解了猫,控制了猫。可她连猫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被爬满蚂蚁的罐头吓到了。
Holden却是直面着猫,并且透过猫的眼睛,看到了猫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
Wendy在地下室里通过阅读报告,听录音,研究罪犯的黑暗心理。
Holden却是直面着无边的黑暗。

  崩溃是必然的,大部分人的心都是脆弱的。在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崩溃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能在崩溃后重新站起来,那你下一次面对黑暗的时候,底气就会充足了许多。虽然可能还是会崩溃,但至少站起来的信心会更强。

  (在黑暗中探索、前行的偏执狂们,愿你们都能有一颗直面黑暗的坚强的心!)



 2 ) 关于每一集开头的那个男人

个人推测应该是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于1974-1991在堪萨斯至少杀害了10人。自称是“BTK”即捆绑(Binding)虐待( Tyrannize)杀害(Killing),于2005年被逮捕并审判。每次杀完人他都会写信给警察局和报社,描述杀人细节,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于2004年的信件才使警方获得线索,得以将其抓捕归案。他被判处终生监禁,目前在监狱中服刑。

  丹尼斯雷德作案时不断把被害人掐到昏迷,等被害人苏醒后在此掐晕。通过观察被害人挣扎来获得性高潮。他犯罪时很有计划性,他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用于虐待杀人的工具,甚至有一套杀人专用的服装。按照剧中Wendy的分类标签就是非常有“组织性(organized)”

  
  下面是剧中透露的一些线索:
练习捆绑技巧

寄信

最后一集末尾他烧掉的稿纸,上面应该是他的犯罪计划(犯罪幻想,




现实中丹尼斯雷德的形象和剧中的形象
现实中的Dennis Rader

剧中的Dennis Rader


可以说十有八九是他了...不过时间跨度那么大...奶飞怕是要拍个好几季...

 3 ) FBI探员教你怎样做一项质性研究

用一天的时间刷完了这部大卫芬奇参与执导的《MINDHUNTER》,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FBI的两个调查员,通过访问一些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人狂,梳理出他们为何成为变态杀手的动机和成因,从而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理论帮助FBI来预防犯罪和缉拿罪犯。
    整部剧的风格与《真探》类似,都有着慢节奏的剧情、暗黑的气质、双男主的设置也很相似,两人因工作成为了搭档,男一警探Holden是对工作上瘾、满嘴理论、有点神神叨叨的帅哥,长得有点像皇马的克罗斯+切尔西的莫拉塔;男二警探Bill是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热爱快餐和高尔夫球,只是把缉凶的工作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因为常年出差,对老婆孩子多有疏忽。
    不同于以往探案题材的犯罪类美剧,这部剧既不像《真探》那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罗列大量证据、走访大量证人,用一季的长度讲一个极端宗教罪案的侦破,也不是《犯罪现场调查》或《犯罪心理》式的一集一案,快节奏的呈现出运用高科技以及缜密推理的破案过程,这部剧只呈现了三个犯罪案件,而且破案过程及其顺利,基本上被怀疑的前一两个嫌疑人就是最后的凶手,而且凶手都没有逃逸,是当地警局打个电话便一招即来......所以喜欢看有推理、烧脑的缉凶过程的,可能会失望。剧本反而更多着墨的地方是联邦探员运用谈话的技巧,逐步突破凶手心理防线的审讯过程。
    与《真探》里满嘴各种宗教理论,有点神棍的男一号不同,《MINDHUNTER》的男主致力于将凶手的犯罪行为理论化、科学化,所以这部剧也有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整部剧里实践这一研究计划的过程很像去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整步骤。
    我觉得这部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质性的学术研究范本:
    一、确立研究方向,提出问题意识
    男主Holden因一次人质劫持事件处置不力而被主管调离调查员的岗位,成为一名负责培训新人的讲师,他在授课过程中一直觉得FBI如今的办案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过去的江洋大盗、黑帮分子为钱、为利益而犯罪,现如今却有很多的犯罪者毫无缘由的进行屠杀,他希望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确定导师,进入田野,开启访谈
    因为跟随男二警探Bill到全国各地基层警局授课的契机,男主得以接触到了他的第一个研究对象:一个杀害了自己母亲和多名少女的变态杀手,从而正式进入田野工作阶段,开始访谈,并没有明确的访谈提纲,多数的问题是即兴提出,之后他通过咨询女友(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改变访谈策略,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并尝试深入提问。因为学术能力上的欠缺,Holden这项因兴趣驱动的研究不知该驶向何方,他们寻求了Bill的一位朋友,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犯罪行为的熟女教授Wendy的帮助,Wendy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帮助,并逐渐被这项研究吸引,最后索性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小组提供指导,身份很像他们的导师。
    三、深入访谈,深化提问,分析编码
    随着这项研究计划的深入,他们得到了单位上级的资金支持,有了科研经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他们有机会访谈到了更多的连环杀手,访谈的方式从最早的自由访谈,到后来更严谨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并誊写逐字稿,并从中捕捉信息,分析编码,甚至还逐渐规范访谈的行为准则,比如告知受访者保密协定,还比如Holden因为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套取一个不配合的杀手而使用和杀手同样的语言而差点受到FBI“纪检委”的惩处,导师告诫访谈者要保持客观性。
    四、经验-理论-实证
    Holden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并不等所有步骤完成后再得出结论,而是现学现卖,把在访谈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到嫌疑人的审讯,比如犯罪者与母亲的关系、性无能、引起性冲动的关键意象,这些都是造成变态杀人的动因,在审讯中,Holden即运用这几点顺利击溃了几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成功使他们承认了罪行。
    第一季结束,研究还未完成,我很喜欢这种带有学术腔调的美剧,另外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几位变态杀手的表演,让人不寒而栗,个个是《烈日灼心》里王研辉级别的,除此之外,剧中营造出的70年代复古氛围也很带感,非常期待第二季 ~

 4 ) Edmund Kemper - an intriguing case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虽然很多人觉得Cameron Britton did a wonderful job,但真正的Kemper比剧中还要让人觉得intriging得多】

His story is a combination of abusive mother, psychological trauma, rage, loss of control, confusion, self-testing, self-loathing, self-battling, high intelligence and clear-minded crimes. 这是我看的这么多serial killer纪录片中,采访者(包括本部剧男主角原型John Douglas)表示同情和痛心最甚的killer,甚至有几位一度表示”I like him”, “he is a likable guy”, “never, ever felt unsafe in his presence”。

几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他的智商145,曾通过记忆survey的题目来通过精神测试。

他第一次杀人在15岁,对象是他爷爷奶奶。他讨厌他奶奶,但很喜欢爷爷。他说杀爷爷的原因是——不想让他deal with奶奶死了的这个事实,怕他受不了。

他跟很多警察关系不错,还曾经想做警察,因为2米多的身高被拒绝了。

他杀的几个女孩都是非常pretty, young, outgoing, innocent 的姑娘。但他杀死她们,然后砍下她们的头,与头和身体分别发生关系,然后肢解尸体扔掉。残暴至极。

他接触受害者的方式是开车偶遇hitchhiker,然后带到偏远处杀死,把尸体运回家处理。在开始杀人之前,他接了几个月的hitchhiker,车里藏着的作案工具不断升级,他说他想看看到底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杀了最后两个女孩以后,他又接了两个女孩。这次他非常努力的控制了自己,甚至没有走女孩们要求走的一条通向他第一次杀人现场的偏远的错误的路,而是坚持把她们从正确的路线送到正确的地方。(他在采访的时候非常细节且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和心理过程。我觉得他很“proud”和“满意”自己控制住了。虽然他在一个星期以后就杀了他母亲。)

他母亲从小口头和精神上虐待他。他声称他其实一直把其他女孩当母亲的替代品来杀。他最后两起谋杀的对象是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他对母亲的尸体做了同样残暴的事。他对母亲非常憎恨,但又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有一次他在复述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居然哽咽了。一个平静地叙说自己残暴的杀人经过、分析自己动机、让人觉得几乎没有感情的人,哽咽了。

他在杀了母亲后开车离家,一直开了三天,最后停下在路边电话亭自首。”It had to stop.”他说。

他入狱后,帮助最早一批心理犯罪学家(比如John Douglas)建立了心理犯罪理论体系(像本剧里面一样,这是FBI的一个program,采访了很多serial killers,Kemper是其中一位)。他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曾经的经验给心理犯罪学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他在法庭宣判的时候,请求判自己死刑(而且是折磨致死)。他曾多次waive自己假释听证会,认为自己以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他确实口头威胁过几个采访者说要趁他们独处时伤害他们(就像最后集对Holden那样)。但他后来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For fun。

有些人说他让他们毛骨悚然,因为他重述和分析自己罪行的时候冷静、有逻辑、语速快、正常得吓人。如果不知道他犯下的罪行,很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别人的案子。他极度疯狂和残暴的犯罪手法跟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和、理性和显然非常聪明的人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有人说他是psychopath,完全不会remorse,是个操纵人心的大师,完全知道对方需要听到什么,然后表演出来(这更像Ted Bundy)。有人说他更多的是antisocial,在成长的社会化和identity形成过程中遭遇巨大挫折,无法建立跟人正常关系,但明显会有remorse和conscience。这个人的思想、心理、完全分裂的行为,像个巨大而intricate的谜团,让人着迷。

根据几个纪录片的一点主观分析(obvi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materials to dig in, and they may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他因为强势、控制欲强的母亲,一直处于强烈的loss of control/power的状态,觉得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无法掌控。一方面,当出现矛盾的欲望和想法时(比如想杀人,但是知道杀人不对),他在做出行为前无法predict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不断尝试、测试自己。如果能够“自控”,他也会觉得一定的控制/成就感。另一方面,Killing fantacy和真正实施killing让他得到了控制他人的快感,一种让他觉得更powerful的快感。因此他像沉迷毒品一样,先是沉浸在fantacy中,然后一旦开始杀人便无法停下。

从刚开始pick up hitchhiker的时候,他是用一种比较良性的方法获得掌控感:在pick up的过程中试着测试自己的自控能力,从能够控制自己的杀人欲望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正面反馈。然而,他刚建立起的自信回家后马上会被母亲摧毁。光是自控已经不能填补他的失控感了,所以他turn to killing,一种让他获得更大快感和control的方式。一旦他lose self-control(第一次杀人),他就陷入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在母亲面前被剥夺控制权的双重负面反馈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控制自己,以杀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在母亲身上的怒火,而这样的发泄让他觉得更难自控;另一方面,杀人的快感又不断给自己“in control"的delusion,不断增加正反馈。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控,投入到了killing spree中。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后终于说服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他决定回到“自控”的轨道上来。在这次成功自控的经验后,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和伤害其他人,而是deal with他认为的一切的源头:他的母亲。

我认为他是会有remorse,也会有负罪感和良知的。但是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abuse,无法与人形成情感联系,因此难以跟人达成共情。他从受虐待、逐渐心理变态、杀人、认罪、事后分析的过程中的关注重心一直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感。但是他的感受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一直受到母亲的贬低,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所有人、尤其是女性眼里都是毫无魅力、笨拙、socially awkward的人。所以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生理上不举,心理上却是不举的,毫无自信。也因此他要杀死受害者后再与之发生关系,因为他觉得活着的她们肯定会厌恶、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在性上很无能、笨拙。只有她们死后他才敢放任自己跟她们发生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智商。虽然他不是Ted Bundy那样典型的narcissist,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卑和逃避,但他在interview的时候,一旦讲到他显得比较聪明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时候,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点得意的表情。他明显也认识到,或者自认为,他比很多人聪明很多。然而他在描述杀人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流露,大多时候是cold, distant, indifferent的,偶尔会皱皱眉头。他跟Douglas说,他第一次杀人想的不是“it felt great!”,而是“it's so damn tough"。他并不是sadist,enjoy的也不是killing本身(他后来选择用枪直接结束受害者的生命,而不是用刀多次捅刺),而是死后对她们身体的绝对拥有权。

他对受害者肢解、强暴的行为,是他在自动或者强迫自己dehumanize和objectify受害者后作出的行为。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受害者的物化,他通过与她们被肢解的尸体发生关系、保存受害者头颅,能产生“拥有”“所有者”的感觉。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不被爱的人经常会有的渴求:我希望能拥有一个东西,完全是我的东西。只是他的病态心理让他完全超出了正常的“possess”的范围。然而一旦他把受害者看成“人”,他会表现出一定的负罪感。这在他的一次采访里也表现出来了:”those PEOPLE, not THINGs, those PEOPLE would st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if I had the courage to make that decision (to turn myself in)”。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头微皱。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和杀人冲动,但同时他的大脑又极度清醒。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这次会杀人,清醒的用小技巧打消受害者上车前的疑虑,清醒的知道要杀掉witness,清醒的提高自己的杀人技巧,清醒的利用反侦察手段处理尸体,也同时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错事。但是他的情感需求太overwhelming了,理性聪明如他也无力reason himself out。他一方面是用各种技巧躲避被发现,一方面内心又呐喊着求别人发现他、制止他。所以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没有顺从自己的理智逃走,而是打了那个电话。“It had to stop.” 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拯救。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大脑和非常失控、扭曲的心理的结合体。可怕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他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他一方面用着直觉和心理需求推动自己的暴行,一方面又用强大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普通人觉得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正常,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压倒他们,普通人觉得在这样的人面前非常vulnerable。实际上,这样的人的内心也非常delicate和vulnerable。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充分给予他关爱,家庭和睦,父亲留在身边,他也许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毕竟哪怕是他遭遇了那些遭遇,犯下残忍罪行,在监狱服刑赎罪的时候,都能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他明明可以做个above-average的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是一个智商远超145的super-high functioning psychopath, and cleverly mixed up some truths with lies so that some fac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revealing his true nature. All those leaking emotions and remorse were just pure acting. A world-class liar.

一些对Kemper是否是psychopath的讨论://www.quora.com/Is-Edmund-Kemper-really-a-psychopath

以及Quora上对psychopath(primary psychopath),sociopath(secondary psychopath),antisocial disorder personality和bordline disorder persionality的讨论://www.quora.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psychopath-and-a-sociopath-1

按照“psychopath是天生的,(生物)化学上无法感受情感” vs “sociopath可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但主要是后天遭遇trauma形成的,情感和良知的缺失主要是对自己受到trauma的心理保护机制引发的emotional disturbance”来粗略划分的话,Kemper应该更像是high-functioning sociopath。

Kemper因为受到母亲虐待而不能跟人产生情感链接,变得易怒、不能自控的想伤害他人,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受到child abuse的6岁小女孩。我在另一部剧的评论里提到了她://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788010/

 5 ) 有关犯罪的一点想法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6 ) 剧中人物的现实原型

现实中的Robert,Ed和John

John Douglas,原作者,全剧也是基于他在1995年出版的回忆录《Mindhunter》改编。 (剧中Holden的性格设置和John Douglas在书里体现出来的差异挺大的。Douglas本人的声线和外貌也不太搭,第一次听惊到了……) Douglas出生于1945年,早年曾在军队服役。退伍后从事犯罪学研究, 侧写专家,前FBI组织BAU(行为调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主管,为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犯罪行为分析及现代刑侦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1977年,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 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作为首席侧写师,Douglas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为 FBI挑选并训练了其他侧写师。1990年,Douglas任行为科学科主管,正式将其更名为调查支援科(BAU),1995年退休后从事写作。中文译本有《犯罪分类手册》,《心理神探》,《破案之神》(两册),《黑暗之旅》,《恶夜执迷》,《从哈佛来的大学杀手》。

Robert Ressler,1937年出生,2013年去世。FBI探员,70年代和Douglas是同事,出版了四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专著。中译本有《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缉凶手记》。

Dr.Ann Wolbert Burgess,波士顿学院护理学教授。 1988年,Ann,John和Robert三人作为联合作者共同出版了《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一书。

剧中三个角色是参考三位原型,选择了他们的一些经历,但是具体状况是原创的。

贯穿全季的“BTK杀手”,但还没有和FBI这条线搭上,现实中05年才被抓获。 本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为“捆绑,折磨,杀害/ Bind,Torture,Kill”的缩写。他的受害者包括7名妇女、1名男子和2名儿童。他在1974年至1977年间共杀害7人,其间还向警方和媒体致信承认罪行,气焰十分嚣张。沉寂25年后,又写信给媒体,公开1986年杀人的信息,在他落网后,警方发现帕克市1985年和1991年发生的两起杀人案也与“BTK”有关。目前在监狱服刑。

原书出版的时候,BTK和绿河杀手都未被逮捕,Douglas对二人有所提及和分析。

Ed Kemper,1948年出生,真人身高达到2.06米,体重140公斤。15岁枪杀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和医生们关系良好,甚至还会让他参与管理。出院后杀死六名女学生,因而被称为“女学生杀手”。在杀死母亲和母亲好友后主动自首,被判处终身监禁。本人极其聪明,有很多采访视频,非常健谈,剧里一些台词是他采访时说过的原话。 由于剧中Ed Kemper戏份很多,加之本人仍在监狱服刑,有在讨论他会不会看到这部剧。

Jerome Henry,在1968——1969年,杀害了至少4名女性。1969年被判处终身监禁,2006年死在狱中。

Richard Speck,1941年出生,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最为出名的罪行是在1966年,潜入南芝加哥社区医院的宿舍里面劫持了9名护校学员,强暴并杀死了其中的8人,幸存者躲在床下逃过一劫。1967年被判处死刑,1973年改判为300年监禁。1991年死在狱中。

Darrell Gene Devier,1979年,Devier强暴杀害了一名12岁女孩。1995年被执行死刑。

Monte Rissell,在1976——1977年,18岁的Rissell强奸杀害了5名女性,还涉及十二起强奸案,被判处终身监禁。

 7 ) 科普向:探长及罪犯原型详解

Criminal Minds 是我的美剧启蒙,整整十二季,从对BAU(行为分析小组,BSU行为科学小组的前身)一无所知到跟着主角一起「侧写」(Profile),几百种犯罪心理于我像是对现代犯罪史的总括。所以这次看Mind Hunter时特有亲切感,整个第一季在内容上是《犯罪心理》的序,形式上相对于CM二十多分钟一集的长度,不再是从果到因摆在你面前,而是拖着你一起将罪犯的心路历程榨取、摊平,事后回味这种代入感是酣畅淋漓的,也是和其他犯罪剧集最大的不同。

Mindhunter 的主角Holden Ford,原型是FBI的探员John E. Douglas,他就是将罪犯侧写人员(Criminal Profiler) 这一职称确立起来的元老之一。CM中,前期的Jason Gideon和后期的David Rossi都是对他形象的描摹;而在《沉默的羔羊》里,Jack Crawford这一角色也是以他为原型。

事实上,包括Profile、Serial Killer,还有剧中尚未提及的Signature(「签名」,用来描述能够代表罪犯的个人强迫力和独特个性的因素)等名词,都是由John和他的搭档们创立的。

Douglas于1945年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没错就是剧里Holden一再向他人辩解的布鲁克林。而Holden在前两集中到处拉人聊人生,还时不时往学校跑一跑的旺盛求知欲也和Douglas的学霸形象非常符合。Douglas本科念的是社会学和体育学,随后拿了教育心理的硕士,然后又在成人教育的监督管理方面获得教育学专家学位,最后,就“教警员如何将杀人犯进行分类”这个课题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与剧中有出入的是,Holden和小女友Debbie早在他被boss派去各地招募之前就已经订婚,求婚过程还略浪漫,更甚的是,Holden尚未在匡提科大展拳脚前,现实中的Douglas连娃都有了(好像一不小心剧透了诶...不过也保不齐编剧处理感情线时另有安排嘛)。


绕回主线来,现实中的Douglas起初调来匡提科时,行为科学组(Behavioral Science Unit, BSU)主要负责人质谈判,但实际地位相当低,在FBI,包括整个执法单位的眼中,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是鸡肋都不如的存在。但即便如此,Douglas在匡提科开设的心理课程在后来的几年很受好评,Douglas的境遇也较Holden顺遂得多。

关于Holden找的第一个重刑犯,「大学女生杀手」艾德・肯培(Ed Kemper),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对Holden意义重大的「第一次」,因此也几乎还原了现实情况。包括射杀自己的祖父母;顺利完成心理状况的定期检查的同时被害人的头颅就在自己的后车厢里;因为自己的母亲要人“仰望”,所以将尸体的头颅埋在后院,脸朝上对着母亲卧室的窗口;强暴母亲的尸体,并将喉咙切下丢进垃圾处理机,因为母亲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又吼又叫等等,都是真实的。

在此补充几个Douglas书中写到的细节。

1、Kemper智商高达145。
2、Kemper以八项一级谋杀案被起诉时,当被问及该受什么样的惩罚,他答道:「折磨至死。」
3、Kemper十岁时因体型原因被母亲嫌弃,让他睡在没有窗的地下室。他没有做错事却像囚犯一样被关在地下室里,心里觉得肮脏而危险,这也滋生了他的敌意,是导致他虐杀猫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Douglas归纳出了杀人犯最可能具备的三种性格行为特征:幼小时喜爱虐杀弱小动物、热爱纵火和超过正常年龄的尿床,日后被称为「杀人犯三角要素」(在剧中的校长事件中,Holden对学生的宣讲中有「委婉」提及)。
4、Kemper是一位「警察迷」。他试图融入警察以获得一种警察权力的替代性亢奋,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一渠道预知警察接下来的行动。Douglas的分析是:警察代表了权力和公众的尊敬,像Kemper这类的连环杀手大部分是愤怒而无力的输家,他们经历过某种生理或情感的凌辱,而连续杀人犯最常见的三种动机:支配(Domination)、操纵(Manipulation)和控制(Control)都能在警察这一身份上得到满足。
5、Kemper早年和妹妹玩的「死亡游戏」,是让妹妹将他绑在椅子上,好像在毒气室里一样。他所形成的这种「幻想」,发展成和伴侣的关系以死亡和肢解来结束。Douglas认为,在一个强暴或连续杀人犯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就是「幻想」。

在Kemper的案子中,他进行的肢解都是在受害者死亡之后。这里的肢解是拜物,而不是虐待,这或许与「幻想」有更大的关系。


接下来说剧中Holden因此而颇受挫折的「八位淫娃」案。罪犯原型是理查德・史派克(Richard Speck),他在南芝加哥一处屋内杀害了八名护理学生,但接受Holden的问询时强烈表明:「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疯子,我可不是连续杀人犯。」

和Kemper的温驯、高智商、好口才不同,Speck的性格相当暴烈。他情绪激昂地对搜查牢房表示抗议,他制作迷你蒸馏器以此自制,他在左前臂上纹了「Born to Raise Hell」(天生煞星)的刺青。更具代表性的一幕是,Speck收留了一只跛脚的麻雀,照顾它恢复健康,但在被警卫告知牢里不准养宠物后,他将小鸟扔进了开着的电扇中(在剧中是Holden触发了他的这一行为)。面对惊恐又困惑的警卫,Speck说:「我是喜欢这只小鸟,但如果我不能拥有它的话,别人也休想。」


在问询过程中,Holden为了让Speck开口,故意以「八位淫娃」称呼被害者,以此引起了搭档的不适,当然也顺利撬开了Speck的嘴。但现实中还有一位监狱里的辅导员帮衬着Douglas唱双簧,以高中男生的口吻调侃Speck犯下的罪行,激起了Speck纠正的欲望。

Douglas分析说,任何警察型的侦讯都是一种引诱,每一方都想诱使另一方给他所想要的。对于Kemper这类罪犯来说,当他确认你已经知道事实后便会开门见山,侃侃而谈;而对于Speck,则需要采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


问询开始后,Speck纠正了「上了八个女人」的说法, 表示自己只强暴了沙发上的那一位。也正是这一说法让Douglas确定,Speck并没有什么阳刚的自我形象,尽管他极力塑造。一来,他是个投机分子,他只选一个来强暴,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控制所有人;二来,根据犯罪现场的照片,Speck选定的女子是脸朝下趴在沙发上的,对他而言,她只是一个非人化的物体,而他不必与她有任何属于人的接触。


现实中,Speck后来心脏病发作,死于狱中。结合一些剧中未提及的细节,Douglas给出了几点分析。
1、Speck不应被归入连续杀人犯 (Serial Killer),而是「大屠杀凶手」(Mass Murderer)。连续杀人犯有某种情绪的周期,或是犯行之间的冷却期,而大屠杀凶手则指在同一次行动中杀的人超过两名以上。
2、Speck是「无组织」类的罪犯。他把一次成功的抢劫变成八人丧生的血腥命案并未多加考虑,而犯案也不是因为杀戮的狂热,仅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没人能指认他了。

3、Speck的行为层次是未成年的。他娶过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杀过低级酒吧的侍女,还曾攻击过六十多岁的老妇人,这一系列经历表明他虽然年龄渐长,但成熟度和自信心却相对较低。



第三位要说的是「高跟鞋爱好者」杰利・布鲁多斯(Jerry Brudos)。在前两位之后,根据Douglas的归纳我们首先可以得出Brudos「爱幻想」的特征。


Brudos五岁时捡到一双高筒靴,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存在,因为他的母亲没有这样的鞋。于是他带回家,穿上,母亲发现后呵斥他丢掉。接着他藏起来,偷偷穿,母亲再次发现后以烧掉鞋子的方式处罚了Brudos。高跟鞋,成了Brudos的禁果。

但当Brudos在母亲那儿受挫,转而偷窃老师的鞋子时,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对他的行为产生好奇。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成年女性身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Brudos困惑了,他得不到解答或正确的引导,于是一种冲动在不断刺激下渐渐转为一股邪恶的力量。

于是从偷穿鞋子变成偷窃内衣、闯空门,十几岁的Brudos开始将女孩骗到谷仓,并强迫她们拍裸照,这在他以后的犯罪中能窥见延续。成年后的他继续自己的「幻想」,要求妻子穿着他收藏的服饰进行拍摄,即便妻子不愿意,但对丈夫的害怕让她屈从。

Brudos的行为不断「升级」,他开始要求女孩子让她拍照,如果她们拒绝,他就持刀威胁。终于,在一次女生反抗的触发下,他实施了第一次谋杀。可一旦行凶开始,Brudos的行为只会不断「升级」,结果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

正是罪犯这种沉迷于对幻想中细节的「改进」的特征,让Douglas(剧中对Holden这部分的描绘已经相当到位了)对那位小学校长放心不下。Douglas在后来清楚地意识到,当罪犯实施了第一次行凶后,再对其犯罪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干扰使其放弃都为时已晚了,如果要让制止犯罪成为可能的话,只有在更早的阶段,即幻想成为现实之前才有希望。


并非每一个对高跟鞋有特别感受的小男孩最后都会成为杀人犯,但当冲动无法抑制或疏导时,看似无害的癖好也会达到致命的程度。


接下来要说的强暴杀人犯蒙特・李瑟尔(Monte Rissell),就是剧中爱喝Big Red汽水的那位。他和Brudos、Kemper三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母亲都对他们罪犯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Brudos的母亲霸道、好惩罚,Kemper的母亲奚落、轻视他,而杀害了五名十几岁少女的Monte告诉Douglas,如果在父母离异时他跟着父亲而不是母亲的话, 他将是一名律师而非无期徒刑犯。


父母离异时Rissell才七岁,是三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他的母亲在离婚后先将他们带到了加州这个陌生的环境,再婚后更是多和新任丈夫独处,对三个孩子鲜少过问。于是无人照管的Rissell在童年时期就行为不端:在学校的墙上涂写猥亵的字句,嗑药,用BB弹射伤表兄的眼睛。而十二岁时,母亲婚姻的二次破裂,他们又举家迁回维吉尼亚。这时Rissell的犯罪行为不断「升级」,从无证驾驶到偷窃,甚至是强暴。
终于,亲眼见到异地女友和新欢缠绵的景象给了Rissell巨大刺激。他没有对女友痛下杀手,还在停车场坐了几个小时,反复思索,但当一个年轻女性驾车出现时,他决定对她实施强暴。


第一位被害人碰巧是一位风尘女子,她轻挑的举止在他眼里是妄图控制局面,不仅没有使Rissell缓和下来,反而激发了他的怒意,而这次强暴也「升级」为了灭口。第二位被害人连珠炮似的发问和试图逃跑的行为令其也难逃一死。再之后,Rissell已经形成了观念:「我已经杀了两个人,我可能也会杀掉这一个。」

尽管最终Rissell犯下五桩人命案,但他还是放走一名照顾癌症父亲的妇女,原因是Rissell的哥哥也得了癌症,他和她有共情。

在Rissell的案子中,有几处值得深思的地方,尤其对归纳同类的强暴杀人型犯罪

1、Rissell的智商在120以上。
2、在Rissell的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后被总结为「压力来源」(Stressor)的存在。「压力来源」是连续杀人案的动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压力来源」,但最普遍的就是失去工作和失去伴侣。
3、在「压力来源」的驱使下,第一位受害人的逢迎刺激Rissell将女性「非人化」,杀人的念头也随之产生。但他放走的女性由于和他有相似经历,在他眼中是有人格的,「非人化」在她身上就不存在了。
4、受害者的行为和嫌犯一样重要。面对强暴型罪犯时,配合听从和奋力抵抗都可能带来一线生机,也都可能触发犯罪行为的「升级」,这主要根据罪犯的性格和动机而定。但有一点,应对性方面有不足的罪犯时,反抗一类的行为只会让他更愉快。他们的犯罪多源于愤怒和敌意,目的在展现力量,而性只是陪衬。
5、Rissell的「幻想」也早就根植在他脑海中,远早于实际的强暴或谋杀发生之前。当Douglas询问他幻想的来源时,他说其一就是读到了「山姆之子」的报道。

最后剧透一下每集片头的那位,很高概率应该是丹尼斯・瑞德(Dennis Rader),他甚至给自己起了外号「勒颈者」(BTK, Bind Torture Kill murderer)。

从1974年犯下第一桩罪行起,直到2005年他才被捕认罪,而在之前的近三十年间他谋杀了至少十人。在Douglas这本书出版前他尚未被捕,而Douglas将这一案件归入最后的章节,名为「有时魔龙会战胜」。如今这位杀人狂已经72岁了,根据审判结果,他的释放日期在2180年,看来Rader是等不到了。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侦讯,包括「山姆之子」、曼森、「丝袜杀人者」等,相信在之后一季或几季中会有呈现。对比文字和剧集,编剧更侧重于构建主角的复杂性,虽然以案子为主,但通过其伴侣、上司、同事关系的相互交织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更立体。另外,书中多以第一人称视角对罪犯进行描述,而剧里形色各异的罪犯个性更加鲜明。初见高大温驯的Kemper相信引起了很多人追剧的兴趣,而季终Kemper那个「结实的」拥抱也无疑是点睛之笔。


全文及资料图片在公众号
野鹿 barbaric deer

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为了寻求真相我把情感埋藏在了理性的墓碑里

本剧片头是一个人正在为录音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女尸图片 并配以柔和平缓的音乐 这种融合 让人不仅感到死去亡灵无声言证的寒意 而本剧并未像常规影片那样把重点放在如何侦破案件上 而是放在了研究探索罪犯的犯罪行为上 男主通过与一个又一个在押连环杀手的深度交流 试图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 并给他们的行为进行分类以寻找出犯罪案件之间相通的地方 并期望能为新案件侦破提供帮助 虽然男主通过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获得了不少罪犯的“真心话”并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材料 但男主角极力为了接近罪犯却忽视了现行社会为人处世的“标准流程” 就像剧中那个在电梯里与其他人相背而站的社会实验一样 ,不一样的行为不论从肢体上还是语言思想上。都会让“守规矩的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而男主并未因为他人的不安而停止自己的步伐 为了能够接近真相 手段似乎对他来说变得不再重要 同真探炸弹客等近几年的剧集里的主人公一样 他们都是离真相最近的人 为了能够走进罪犯他们失去了生活并未此着魔进而失去了自我 讽刺的是 这让他们与这些罪犯的思考方式变得如此相同 只在意自己如何能够达到目的而不顾他人如何去理解和评判 而此剧最大的冲突 就是男主与权威和规矩的对抗 他不顾他人如何评价他与罪犯交流时所用的措辞如何不妥 他也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他为何对一个没有任何犯罪纪录的校长死缠烂打并让他身败名裂 虽然他最后承认他想当行为科学这方面的权威 但他不知不觉的已完全脱离了他生活的根基 他那种极度客观理性的分析让他周围所有人都感到了恐惧和不安 并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也埋藏在了这座理性的墓碑里 而对于剧中他的搭档们和上司而言 为了尽可能的找到心灵深处的落脚点 为了感到踏实 他们竭尽所能的维护他们的立场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立场的或立场不坚定的人在社会里几乎只能在暗中生存 但事实本身并不不屑于你持有什么立场或是否能理解它 它也不会因为你遗漏了什么部分 而觉得自己不合乎常理 而一切的误解与理解也更像是在各自立场里的自说自话

 短评

好看,肌理极丰富,整部剧在灰色地带游走。探案的刺激与真相的不明朗互为抵消,执法者的热望与学术派的清高来回撕扯,男性向内坍缩的自尊与女性无远弗届的洞见彼此相照。乔的演技日趋层次丰满,天真而世故,专一又贪婪,温柔且薄情。最终集的急转直下点了深渊回望的题,一如那个爬满蚂蚁的金枪鱼罐头。

2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Debbie怎么能做到那么专注学习?

3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力荐

男主的选角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外形出戏就要用演技去补坑,然鹅这演技别说被坎伯等一众变态秒掉,连那几个小镇懵逼警察都比不上。想想爱德华·诺顿、杰克·吉伦哈尔比小乔还年轻时已经贡献什么演技,这种顶配的剧为啥不找个顶配男主。第二季也不能换人,导演难道不绝望吗。。。

5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求以后不要拍Groff的床戏,他演弯演直都不适合性感路线啊。

8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审讯部分非常“沉默的羔羊”,最后两集像看到了“七宗罪”。傲慢自负不也是一种偏执人格?善泳者溺于水果然没错。(小乔演得太好了,完全忘记了是弯的!)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久与恶龙缠斗,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15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无论第一集多难看都要挺住,第二集就会渐入佳境,后面就欲罢不能了。

1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23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说网飞没有中文字幕的,我怀疑你们看了假的网飞

27分钟前
  • WeirdFishes
  • 力荐

这是……最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基佬,窒息了?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我最爱的一类犯罪剧,没有开挂神探和刺激剧情,而是阐述人究竟如何对待无法理解的事物。它将原作案例纪实全部按合理的虚构故事线重组,完全符合逻辑。台词极还原,氛围和角色却是自己的,从原点出发一路狂奔,直到深渊回以凝视。除此之外,场景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也使我惊叹。我所见最好的改编作。

35分钟前
  • 予渊
  • 力荐

问:大卫芬奇的作品和发电量不足的北朝鲜冬天有什么共同点?答:室内灯光永远不足,室外光线永远阴沉,人物基本不苟言笑,禁欲系的灰暗氛围,静水深流的死亡主题,一个日渐黑化扭曲的男主。

37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没什么真正有悬疑感的剧情,还特别话痨。里面的罪犯精神分析现在是个读书看报的都懂

41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感觉在芬奇拍的那几集(尤其是最后两集)里,男主演技变好了,以前从来没这么切实的体会到导演对演员表演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

50分钟前
  • \t^h/
  • 还行

男主天真的过分但是是不惹人嫌的那种

53分钟前
  • addict_who
  • 推荐

没什么激动人心的破案,而是讲一个人凝视深渊然后被深渊凝视的故事……

58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60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4.5;摒弃戏剧情节,聚焦饱含科研信息的对话,理论调查与实践运用结合完美,数案并行的脑力考验让人沉溺其中,谈话制造的情境模拟使观众拥有身临其境感,从而在对照案例时,引发剧内外的心理比照,专业性一流,编剧也是厉害;典型的「深渊回望」,探究人性黑洞,永无规则可寻,这正是迷人之处。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