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

HD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丹尼尔·奥特伊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分居 剧照 NO.1分居 剧照 NO.2分居 剧照 NO.3分居 剧照 NO.4分居 剧照 NO.5分居 剧照 NO.6分居 剧照 NO.13分居 剧照 NO.14分居 剧照 NO.15分居 剧照 NO.16分居 剧照 NO.17分居 剧照 NO.18分居 剧照 NO.19分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分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皮埃尔(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 饰)和安妮(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结婚数年,两人共同养育着他们的孩子,一家人看上去生活在幸福和美满之中,但是实际上,真相却要残忍的多。近日里,安妮的表现越来越奇怪,她避免和皮埃尔进行任何的身体接触,整日里心不在焉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引起了皮埃尔的警觉。  终于,安妮向皮埃尔坦白,说她爱上了另一个男人。皮埃尔深爱着安妮,决定不逼迫她做出任何的决定,但他的内心里却是痛苦和煎熬的。安妮频繁的外出,去和她深爱的男人约会,这令皮埃尔渐渐变得暴躁起来,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千钧一发。火枪手第三季命运化妆师张三丰怒火冲天子时契约梦貘一切全包霹雳游侠2008电影版图腾诅咒燃情追踪(原声版)黑衣人3(原声版)电影版兽拳战队激气连者濒临边缘的人我们的纪念册残酷1995老友鬼鬼爱与谎言顶级人生第一季好莱坞星光女孩吸血鬼后裔第四季赌侠之麻将传奇男身女身环绕者9号沉底鳄我们之后的世界敌营十八年狼2021剩女约瑟芬2婚前婚后2013我的外星人舅舅沙滩男孩黑手遮天沼泽地茜茜公主3国语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四平警事之英城惊雷银之匙 真人版游击英雄福尔摩斯探案集分歧者3:忠诚世界(国语版)灵妖鉴之盘丝小仙

 长篇影评

 1 ) 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由于伊朗的社会背景和宗教历史,他们的电影大部分都没有繁复的情节设定,看似简单却有着强烈的人文意味。平淡和纯粹是伊朗电影的主题,《一次别离》就是将这两点发挥到极致的电影。
西敏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离开伊朗,可纳德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两人闹上了法庭。纳德不得不雇佣女工瑞茨照顾父亲,可瑞茨却对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却意外引起瑞茨流产。因为这次的意外,瑞茨一家和西敏一家纠缠在一起。
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电影揭示了伊朗的教育、宗教、阶级、性别等等问题,甚至探究到了人性深处。两个家庭之间的问题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对人性的剖析,信仰的刻画,让人忍不住叫好。想必这也是它席卷了国际电影市场,并获得了一连串的褒奖的原因吧。

 2 ) 出国的问题

伊朗同学喝了铁观音就震惊了。觉得so good。

伊朗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曾经有伊斯兰共和党和伊斯兰自由党,总之要加个伊斯兰。。还有自愿军。。先不说这个。

请伊朗同学m来喝茶的主要原因是想聊聊之前看的电影<a separation>。m说他在伊朗的时候就开始关注那位导演,结果是今年年初电影来米兰放的时候,在电影院见到了导演,一起抽烟聊了很久。

原来最后老父亲去世了!(因为都穿着黑衣服)但是导演说他也不知道小女孩做的决定是什么。。m说应该是母亲,因为之前跟父亲在一起也是不想离婚嘛。

另外很重要的是,父亲和母亲其实暗示了伊朗的两类人群。说的简单点就是1)在国内的和2)出国的。这里就开始有意思了。比如我们在意大利米兰,伊朗同学跟中国同学人数差不多——甚至更多——女生无一戴头巾。

出于各种目的,他们有大量往外跑的国民。比如bbc的境外记者。m说伊朗79年革命之后的十年,国内环境比现在要开放,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比现在要更加“民主”。现在因为乱讲话有危险,出国又方便,那就出去说咯。说bbc的伊朗板块一般只报道负面消息,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的伊朗记者写的。在伊朗有民众只看bbc的新闻,但心情很复杂:因为更多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回国来骂。你在国外安全了,就让“我们”替“你们”行动并且牺牲?你捍卫的东西应该你自己先上啊,躲着骂算什么。m说伊朗有位哥们住了很多年监狱,照样写信出来骂,最近在骂为什么要波及到自己的女儿,不让女儿上学(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就比较欣赏这样的,因为更能带起民众的“感情”,政府不敢随便把你杀了,最多关禁闭,一旦如何如何了,民众就会愤怒,就会比bbc更有影响力。因此,这个样子就令外面传回来的声音一方面刺激更多的人出去,另一方面让国内的民族情绪更加高涨,两伙人互看不爽。这也就是父母两方所暗示的两类人群,所谓的‘a separation'。也许导演就让女儿代表了自己吧。

伊朗政府结构之纠结让我等也为之乍舌。大概是有一个宗教的leader,管全部,leader由政府的一个代表团,像长老院,选,但实际上也不是选,是选择是否要更换。代表团成员由民众选。leader掌管军队。他们有不同政党,总统是由议会选,议会的成员好像也是leader指派。。最后搅成一个大家庭。我记得不准确,下次要去进一步学习。

再说回到出国的问题,某提出了一个偏激的思路。(现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果消除一切地域歧视,不同国家之间可以自由行走,也就是想走的立即就可以走,因为有追求自己可以讲话且生命安全不受威胁的自由,最后剩下一帮大家庭留在本国内其乐融融,爱与被爱,不行吗?m就激动了,他说你去问伊朗同学想不想回去啊?他们都想啊!但是他们大部分出来就是为了要留在这边的。他们留在外面并不舒服啊。这个样子国家只会越来越糟糕!m说他的伊朗朋友,也就是意识形态没那么不合的朋友们,现在无一在国内,大部分在美国。他说起来好像有一点伤感。

可是,为什么伤感呢?我又想起艾青先生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不要怕,回来,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里是你家啊。

为了家而死,这件事情在今日的很多地方,正着说也行,反着说也行,都是把个人利益转化为集体利益的崇高表现。

电影藏了太多,构建了一个深度就能让人感到欣喜。但是这样的欣喜何其空洞!无法面对生活的人们还是去搞建筑理论比较好。

 3 ) 三十万成本肉搏六亿制作

尽管一直没觉得奥斯卡能说明多少问题,但作为电影人对奖项的理解肯定不同于我们观众,说什么不在乎得不得奖八成都是逗咱玩呢。 最佳外语片向来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个奖项,很少走眼。今年呼声比较高(国人)的和真正的热门。《金陵十三钗》以及《一次别离》是我连着两天看的。坑爹的是声画都错位了。白瞎了1080高清的画质,结果就是金陵差点放弃了,一次别离让我重找了版本看了第二遍。 其实金陵也没有多差 ,但硬伤太多还都被观众发现了就难免遭恶评。更主要的是对原著小说的删减非但没起到电影化的作用,反而有些用牛洪波的话讲是画足添蛇了。首先书娟这一人物完全与其他人物脱节,甚至一个叙述者的身份都被约翰抢走了,和玉墨的关系也没有小说中的前后反差制造出的冲击。而相比而言,给玉墨的转变做足了铺垫。从国军的牺牲,到女学生在地窖外的帮助再到交代自己的前史(但交代方式还是俗了),转变算是做足了功夫。但对于其他姐姐们,动力就明显不足了,似乎是屈服于玉墨的淫威才去的,本来挺光辉的事少了足够的情感逻辑,一下就从好故事变成了故事会。但张艺谋一直以来运镜上的才华还在,场面跟诸多国产拍得跟电视剧似的战争片群相比,还是很对得起观众的。 但我们忽略了一点,这可是投了6亿啊。 而《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成本是30万美刀啊,基本上就是“哥几个一人凑点炒股钱,来咱拍个电影玩玩”的情况。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导演可真就不是玩玩而已。别离里讲了很多,却丝毫没有落入那种“说了一大堆结果什么也没说明白”的尴尬境地。导演的立场很明确,就是完全中立。其实这种立场是很契合故事本身的,片中没有所谓的正面人物,每一个人都最终暴露出了信仰道德界限之外的一面,影片的前半部分矛盾主要集中与夫妇二人之间,到若仅仅停留于此。它在影史上的地位也不过会是个伊朗版的《克莱默夫妇》。但一次别离高就高在让保姆一家成为了展现对象,而非单纯的辅助展现主角家庭的对象。仅从此处,就立刻上升了一个层面:暂且不提从微观到宏观上的扩展,光是对道德 宗教 现实生活 这三者的冲突就有了连成面的解释。三个谎言更是对这三者的矛盾有了具象而不突兀说教的论证。 而抛开诸多议论最多的政治隐喻,纳德与保姆一家的争端注定就是不公平的,纳德的道德准则更多来自现世生活,注重的是较为传统家庭责任感以及社会生存方面的守则(这一点跟我们国人很像)。而保姆道德观则全部脱胎于信仰。宗教同世俗力量的争端在现世社会中必然会失败,而法律所树立的准则更倾向参照于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一个失衡的对抗之所以能撑起故事的主线,必然有其平衡之处:纳德的软肋是家庭,包括破碎的婚姻,无力的却始终注视自己的老父亲,以及在这其中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女儿。所以最后他选择妥协。而保姆的后盾则是人们始终挂在嘴上的信仰(反复出现的《古兰经》)和藏在心中的善良与怜悯。对抗双方的平衡连同戏剧性也就此构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一次伴随《古兰经》出现的誓言,都是无可奈何的谎言。费尔巴哈对宗教起源的阐释除去人心理上的依赖感与想象力,最原始的根源便是来自自然,但在反自然进程的社会发展中,适应于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准则难免与宗教产生冲突。保姆,家教等诸多人对其生存原则的质疑也正是来源于此。 但仅仅是纸面上的剖析不足以抓住一次别离的观众缘源头。其动人点更来自于强烈对抗与冲突下细节上的细腻把握。当看到纳德为取证而解开父亲衣扣却忽然放弃时,原本对纳德很抵触的情绪竟忽然没了延伸下去的动力。没有特写,没有音乐,没有煽情,但相信再粗线条的人也会被这细腻的笔触所打动。而对于几种道德观冲猛烈碰撞下的残骸,导演也没用诸如一些列贫穷破败场景的镜头或是毁灭性的记录今后的生活。相反,用孩子那一个触目惊心的仇视的眼神就已然达到了效果。我看到这一个镜头时,心里咯噔一下。(远比音乐渲染视觉冲击来的更加震撼)————孩子已经不可逆转的提前进入了充满迷惑与质疑的成人世界。 而最后女儿的选择也并非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悬念,因为当一切历历在目时,这样的选择已不再有意义。 看完一次别离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竟不是这片子究竟有多么多么好,相反是遗憾大陆近些年为什么拍不出来哪怕是一部同一水准与诚意的电影。要么拍年代戏,要么拍山寨科幻。现代的不是粉丝片就是恶搞喜剧要么就是挂着电影名号的脑残都市劈腿狗血电视剧。这里就不点名了,毕竟人家也工作了,比我写这些累多了。但实在话,今年上院线的除了一部《钢的琴》,只有两种态度:逃避与迎合。逃避社会现实说成避开讨论人民内部矛盾。迎合广电总局的说成适应电影市场规律。 不要动辄就埋怨电影审查,观众与电影人一样膈应广电总局。伊朗的文化审查绝不落后于我们的牛掰程度。但法哈蒂已经交给我们怎么潇洒地趟过这条幽幽小径了。 此外,我真不是老谋子有偏见,也真心支持他去“申奥”。但要金陵真拿着了,就再也不相信奥斯卡了。

 4 ) 信仰与爱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拒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失职和怀疑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原本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始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激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多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避免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易于沟通,也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基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须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机会。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怀疑、谎言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本土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结束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瑞茨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则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丰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较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言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独自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独自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慢慢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验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麦基说。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实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奢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30万美元成本)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基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文化离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便无从发展。”麦基写道,“不断地耳濡目染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的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和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现实。

 5 ) 我以古兰经起誓,我们也是一样的人。

第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11年好评度最高的影片。很难想像这是一部成本不到30万美元、N多禁忌不能拍、经历层层审查后的伊朗电影所取得的成就。
故事讲述两个伊朗普通家庭的一场官司纠葛。两个家庭中,一个是代表精英阶层的中产阶级,一个是代表普通劳众的平民阶级,这正是伊朗社会的典型代表(也通过女儿Termeh背诵的伊朗历史点出)。4个中年人,其实都是诚实善良的人,但生活阅历、教育背景、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面对一场意外的悲剧时,形成了两败俱伤的无解局面。导演以客观的视角,不对任何角色赋予褒贬色彩,而用手持摄影机真实记录事件经过。片名中的“分离”(separation)表面上指男女主角的分居和离婚,寓意则是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裂痕。这类似于《撞车》(crash)。
如果说贫富分化的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话,本片更大的贡献则是反映了很多伊朗社会独有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宗教(伊斯兰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困苦的Razieh是里面最虔诚的教徒,从打电话咨询为陌生老人换裤子的禁忌,到每次出门或遇到陌生男子下意识的裹头巾,直到最后因为怕遭报应而不敢对古兰经发誓,她最大限度的恪守着宗教习俗。可以说她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精神上是有依靠的,虽然这种信仰可能会为她带来种种不便乃至厄运(她甚至说过死了小孩还是其次,关键的是自己被诬陷偷钱,这在道德上是不能容忍的)。而受过更多教育的Nader则有着更多的理性判断和法律意识,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他选择了撒谎而自保,尽管这在伊斯兰教中是重罪。这使他显得圆滑,但也并不是说他没有原则;他一直不肯认罪或私了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对方的指控充满漏洞,他无法相信自己的一推真会导致如此严重后果。事实上,如果再联系到Simin和Houjat,可以发现女性的宗教意识更强,男性则更加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后女儿Termeh的决定可以说是在宗教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同样的,导演对此不置可否。
顺便说一句,如果伊朗的劳苦大众真的如片中那样信仰坚定,那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可怕的。在极权主义当道的伊斯兰国家,这种宗教狂热很容易被少数人利用,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片中所有演员都表现极佳。四个主角就不说了,其它像什么老年痴呆的父亲,调皮捣蛋的小萝莉,都是亮点。所以他们以团体的形式分获了柏林影帝影后。饰演Termeh的演员其实是导演自己的女儿,前面一直不温不火,但最后法庭上当场飙泪——原来也是演技派啊。

 6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小肌理,大纹路

   《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无疑是今年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质朴的影像之下覆盖的是深刻广大的主题,阿哈斯法哈蒂用伊朗社会肌理中一个小口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真实而又略带无奈的伊朗社会。
 
    伊朗这个国度的文化在极多地方是背西方普世认同之道而驰的,东西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太多的偏见和太多的不理解,而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之时,来至伊朗的声音却寥寥无几,幸运的是,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去了解一个文化或一个社会,《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作为一部电影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上,同时也在于其在文化沟通上的贡献。这部只有区区三十万美元成本的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比那些纸醉金迷的大片带来的东西多的又岂止是百倍。
 
    这部朴素的电影里所呈现伊朗社会比西方媒体描绘的伊朗社会更加的真实和贴近生活,没有满目的暴力和混乱,也没有各种加之以邪恶的字眼,我们所看到的是真实朴素的伊朗,简单但是又充满各种似曾相识的矛盾。整部影片以家庭矛盾展开,看似平凡琐碎实则深刻多样,这个小小的矛盾所延伸出的内容是庞大的,由此家庭矛盾引申出了宗教与人的矛盾,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信仰的矛盾,现实的矛盾等等诸多问题,而这些所构建的,正是一个完整的伊朗社会。
 
    影片的切入点极小,而这个平凡小口子却深刻的扎进了伊朗社会的肌理脉络之中,不同的矛盾应运而生,第一个最显著的是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两个家庭,两个阶层,纳德家庭所代表的是伊朗的精英阶层,夫妻都有汽车,体面的工作,有出国移民的条件;而瑞茨所代表的是伊朗下层的劳动人民,家庭负债,孕期仍外出工作,他们输得一无所有。两个家庭因为瑞茨的一次意外流产而陷入了对簿公堂的泥沼,大家都有错,大家都在撒谎,强烈的对立与和解的困难以起伏不断的剧情来承载,电影的张力收放自如,也足以牵住观众的眼球,而最重要的两个家庭因此而起的争端非常完整而深刻的揭示了一次分离:伊朗不同社会阶层的分离。而在第一个矛盾的表现中,第二个矛盾也应运而生,这便是宗教与人的矛盾,影片在很多地方涉及到:如瑞茨在照顾纳德父亲时所犹豫的宗教禁忌、在最后双方和解过程瑞茨对宗教教义极端的顾忌等等,一方面人们对于宗教教义强烈顾忌,一方面是现实与教义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人们抉择的困难,暗含的强烈矛盾便是宗教与人的矛盾,在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度,现代化过程中宗教信仰对于人的束缚与人对束缚的暗涌挣扎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至少我们在电影里可以看到的是,伊朗仍旧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在这个国度,宗教既道德,不同文化语境里的人对于这个的理解存在偏差,而我们仅仅需要做的只是一个旁观者。电影之中瑞茨最后的挣扎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信仰,还有现实、家庭与责任,瑞茨的挣扎也算是一次完整深刻的分离,这便是现实与信仰的分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纳德因为女儿是否出国的事与妻子争辩最后陷入婚姻破裂的境地,这一切的起因是因为纳德痴呆的父亲在伊朗无人照顾,这也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家庭责任与自身的解放与选择格格不入,片中的女性都是伊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既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要束缚与宗教与道德,不论是西敏还是瑞茨,都背负着重重负担,相对于两人丈夫之间的直接针锋相对,西敏与瑞茨承受的东西要比他们多的多,对于瑞茨而言,是现实、家庭、与信仰的压力,对于西敏而言,是家庭责任与自我选择的压力,她们才是整个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而纳德的女儿,在短暂的时间里面,承受了本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各种压力,而她所收获的,正是残酷的成长,她的选择对她自身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分离,这个分离其实就是是人成长的两个阶段血淋淋的分离。最后在片尾处两个家庭第二代之间充满复杂情感的对视,也终究注定了这两个社会阶层分离的不可挽回性,阿哈斯对这个镜头的安排颇具深意。本片对于这几个角色的刻画非常的细腻,导演阿哈斯法哈蒂成功的把握住了影片的平衡,像手术刀一样冷静精确的划开伊朗社会的肌理与脉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另外电影对于谎言的处理也非常巧妙,类似于罗生门式的剧情安排巧妙的塑造起整部电影的骨骼,以或明或暗的矛盾填之以血肉,使得整部片子饱满充实,剧力十足。其实两个当事人对部分事实的掩埋本是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正是这些本为维护自身利益的谎言一步一步把事态往严重方向推进,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引发各种矛盾的爆发,使整部电影充满张力。此片不仅在文化内核上充满力度,其精致巧妙的故事架构、手持摄影风格与利落巧妙的对白也是整部片子的亮点,从整体上来看,此片几近完美。以区区三十万美元的小成本创造出如此高质量的电影,导演阿哈斯法哈蒂功不可没,一尊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或许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吧。
 
     影片末尾,纳德与西敏最终走向别离,他们的分离又岂止是两个人之间的分离呢,里面隐含了伊朗社会太多沉重的东西。影片最后没有给出特梅的选择是明智之举,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最为适合这部片子的内核,最后的配乐也是唯一的配乐,音乐响起,纳德与西敏在狭窄拥挤的通道里无言以对。
 
     对于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了。
                                                                                           2012.2

 短评

Bravo. 感受如何完全取决于观影者自身的阅历

2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看完《一次别离》,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男人的懦弱,不在于他打架输给别人,也不在于面对牢狱之灾他却选择了谎言。而是面对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他都把问题抛给比他更无力选择的人。前两次丢给女儿,最后一次丢给流产的女信徒。

5分钟前
  • Mandelstam
  • 推荐

一个教育女儿坚持写正确答案,哪怕为此开罪老师(权威),哪怕为此失去分数和成绩(利益)的男人,却手按着圣洁的古兰经流利娴熟地撒了谎。而一个没什么文化,艰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却在向古兰经宣誓之前,想到自己说出的可能是难以确证的谎言,而瑟缩崩溃地说:不,我还有疑虑……

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格局无需大,笔触只要深。

1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富人选择移民,穷人还在坚持宗教,女儿最终选择父亲还是母亲?

14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不到大师级,不过确实是部好电影~~真实,纠结,有克制,细节琐碎但真诚而有说服力,并且难得地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悬念点~人物塑造上都挺典型的,没有特坏的人,也没有彻底的好人~~以及,loli巨萌,最后还有个怨念的小眼神,真有杀伤力~~又,这部女人们都挺漂亮的~

15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借用独行狼的话就是:“很轻的电影和很重的人生”。见微知著,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1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每每看到这种一环扣一环又四两拨千斤的剧本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当不了编剧。PS 原来演女儿的是导演的女儿,怪不得演得甚好)

2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信仰与现实之间的两难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与现状的无奈。

2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真心好片,基本可以给五星。肯洛奇(重叠对话)+达内(手持摄影及剧作)+基斯洛夫斯基(道德故事)却不失伊朗本身的位置,基本超出了东方主义的规定。故事做得很复杂(只是因为拿掉了两个关键镜头!),拿捏“政治正确”真是精到舒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空间设置很精细,剪辑风格大赞。光糙了……

2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四个字:好!看!到!爆!全片只有最后的一点钢琴声作为配乐,但是跌宕起伏得揪心,人性信仰深刻得刺耳!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才能发生的道德纠结。手持与频繁的主观镜头将观众带进他们的世界,甚至会错觉自己也是当事人。对角色感情细腻且准确的把握让你的情感天平反复在两组家庭之间。对角色心理暗角和懦弱一面的剖析,让人忍不住叫好。情节上波折不断,是生活的力量。与《关于依丽》一样,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两个平凡的家庭被卷入了一场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的风暴,片尾法院走廊上的夫妻俩中间隔着破碎的大门,看似能轻易跨过却实则深如鸿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总是这样触不可及。影片始终让观众跟角色们一起处在焦虑怀疑矛盾的情绪之中,直到字幕出现都仍在等待某种答案。或许这本就是一道无解之题。

33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不得不说,近两年的金熊作品,质量都没法跟戛纳威尼斯比。这种故意展现伤痛让人看的作品,实在没有高段到哪里去。

34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不知道怎么描述。大概这就是无感

36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一个战争与宗教包围着的国度奉献的一部佳作,可以称之为实至名归的金熊奖最佳影片。大量的手持镜头,用客观而冷峻的镜头讲述着两个平凡家庭的琐碎与冲突,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故事的悬念更是凭借着适当的掌控丝丝入扣,直到电影完结仍使观众处在情绪当中。★★★★☆

37分钟前
  • Q。
  • 推荐

看各种短评笑尿了,都在说人家伊朗信仰怎样怎样,你们和今天这帮反绿的人都是一拨人吧。。。老说别人爱被洗脑,其实自己不更傻逼吗。。。话说靠政治正确去树立三观的都是纯傻逼。。。

4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有信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平淡中建构的冲突,其引发的力量让人动容,真实才是戏剧的最大元素。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50分钟前
  • pechu
  • 力荐

感想如下:11岁正是矫情的时候。至少人家有道德底线。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都要这么一大家子又哭又闹吗?这么个破事拍成电影!男人的理智其实没有错。女人的执著也无可厚非。恕我没能看出影片背后的深刻含义。深刻不是这么个玩法的。以上均个人意见。

53分钟前
  • 于哈哈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