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

HD

主演: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致命ID 剧照 NO.1致命ID 剧照 NO.2致命ID 剧照 NO.3致命ID 剧照 NO.4致命ID 剧照 NO.5致命ID 剧照 NO.6致命ID 剧照 NO.13致命ID 剧照 NO.14致命ID 剧照 NO.15致命ID 剧照 NO.16致命ID 剧照 NO.17致命ID 剧照 NO.18致命ID 剧照 NO.19致命ID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致命ID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豆瓣辣手回春粤语疯猴粤语版破晓时分2019邪恶第二季小戏骨:我要当红军接线女孩第五季行长野崎修平爱你就捧你倾心相印慧眼女特工第二季复仇1989利维坦2014今天不离去武僧进城角斗士王国苍兰诀2022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利刃杀手公司2018契丹王朝沼泽怪物女孩坏坏谋局德鲁大叔 国语版顺德人家之合家欢警察世家 第十二季探索发现:古墓人偶之谜千门八将1981路~台湾特快~监狱疯云嘻游记明天也想见到你神盾局特工第二季夜间法庭第二季水魔力 爱熏熏007之海底城英语德尔苏·乌扎拉1975捕风汉子欢快的鬼魂杏的Lyric~樱木杏、开始作俳句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少男奶爸第四季萌犬奇缘局部入侵计划OH!必胜奉顺英赛琳娜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强烈被耍

最近大半个月,生活里的节奏过于呆板导致我产生了想看些能产生刺激的电影治疗松弛的神经。于是我求医问药讨到了这部被推荐者声称为悬疑片的《Identity》。
问路于他人的主要意图是避免在这个圈子让我看到夸张而不必要的扭曲镜头和虚伪的技术制作,事实这片子在这个方面也的确没有过分花哨的地方。在我以为这真的是一部去粗取精,行为正当的悬疑片的时候,一位医生将我们的主人公,连同我,一起唤醒了。
是的,我被耍了。
我是看推理侦探小说多于看悬疑电影的人。在我理解,一部好的悬疑片和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应该具备至少两个共同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完整而精致的故事。故事要情节紧凑而有节奏,细节详略得当而前后呼应等等,大家早已达成共识。其次是公平公正的叙事方式。就是创作者不能隐瞒重要信息,这样结果才能在观者角度得以信服。诸如此类。
然而小说和电影是大不相同的两种艺术形式。比之于小说,电影过于丰富而具体:前者要求创作者能在诸多情节与画面中突出主体与重点,在悬疑电影中就是让观众至少应该是不错过重要的线索;后者则要求创作者不仅提供一些合乎逻辑的细节,还要提供一种抽象的氛围,而这抽象的氛围在小说中则是由读者自己去创造的。所以我认为好的悬疑电影,尤其是改编电影,最难而最重要的,就在于在这两点上的再创作。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似乎连我说的第二个境界都没到。意思是,就其故事和叙事本身来讲,都已经很有问题了;谈何后面的再创作。情节上来讲,它就根本不是个有疑有解的故事;然而它却不在叙事过程中告诉我们,这不是个悬疑片喔,这是个心理片。它甚至花了1/4个电影20多分钟的时间就为了把这些所谓主人公分裂的自我凑在一起,虽然凑起来这个过程也不大像悬疑,却也绝不像别的什么。也许是我足够愚钝,片子看完我才注意这个电影的标题是个人人都晓得的心理学术语;看呵,它的中文翻译具有着十足的掩饰性,《致命id》,充满了无数的邪恶与黑暗幻想。这样的假悬疑,让我伤透心。
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想要有它的identity,就一定要有一些和它同种类东西在根本上的共同点。悬疑片自然也是。我想我是把这片子当作悬疑电影来看的,在其中等待猜测与真相大白的快感;所以自然深感失望。然而如果作为心理片来看,电影的性格分析又太薄弱,导致成为最弱智的说教。我们从里面看到什么?很多人说,电影貌似也在一直作为一个主题而重复着,小时候的事会对孩子的今后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故事主体却又和它完全没有关系,极度缺乏表现力。这样空泛的口号式的所谓主题,甚至不如我国广大农村广泛存在的,已经可以形成足够心理暗示的,村口土墙上粉笔写的,生男生女都一样,有力量。
如果作为结论,我只好说,我理解这是一虚伪的以形式代情节的电影,在情节无法胜任一筹之时,妄图通过形式的剑走偏锋险胜。自然不排除创作者的anticlimax的创意,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弄巧成拙,让我这样深感被耍的人愤愤不平我为它逝去的两小时青春。

ps不管怎么说,我喜欢片子的结尾。就是所有人都以为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杀了心理医生和警察那几分钟。这才有一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味道。

 2 ) ID可以和谐,如果真的知道SIN是谁的话

我一度认为在解离性人格实验小电影上它的存在可以算是一个经典,它的经典就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片段中也深具挖掘的价值啊,有些细节,重看之后心里老觉得有趣,那就挖出来扯一下吧。

【D1】那首贯穿主题的小诗的意义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它一共出现了3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第一次出现在片首Doctor与胖哥们的对话录音带中,Doctor问他“你从哪里学来的这首诗”“I made it up,When I was kid,I made it up”
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哥们一句话就给出了两个颇有意味的地方:一、Doctor错了,他不是学来的,他自己made up的;二、他made up的时候,是在小的时候。可惜中文翻过来就很难体现那一语双关的made up的意思了。这句话在开始出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导演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是对Doctor还是对观众,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从一开始Doctor就错了,他认为胖哥们的多重人格是在小时候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点从他那句“你从哪里学来的”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才会做这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那些影响后所形成的多重人格,唤回儿时的本我,重塑胖哥们的人格,可惜他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全片的结局也证明了他的错误,所有的这些其实在胖哥们儿时的本我期间就已经开始made up的,“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这才是本我的希望,所以Doctor他的死亡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多重人格中必有一重导师性人格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在这里Doctor实际上也就是胖哥们的这种导师性人格的借代,他的结局同样是要被灭掉的。这也和片尾本我的小朋友人格出现时,胖哥们又一次叨叨这首诗呼应了。
这首诗在片中还有一处出现的地方,是胖哥们那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前警察人格叨叨出来的,当他意识到MOTEL中的谋杀不过是一场人格消亡的实验,而他是作为刽子手的帮凶存在的,对死者的愧疚感和生存的负罪感导致他会做出与凶手同归于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一开始他出场时,不顾一切的决定下车救人时他的那句台词就说明问题了,“这是我的责任”这哥们太伟大了,他觉得对每一个人他都是有责任的,所以直接和导师人格沟通,同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也只能是他了,他是媒介者,是他提供了每一种人格的线索和细节,只是他的这种被信赖的责任感伴随着幸存者的负罪感,终因造成了其他人格的没有回应而产生了属我责任的耻辱感。这哥们的结局,从莱维纳的“第一哲学”上来说就是“正是他人的死亡,我必须负责,以致于我自己也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死亡之中。”
 
【D2】父的形象及其死亡的影射

片子里头关于父的形象还挺多的,有两层原因,一个就是胖哥们幼年时就过上了单亲生活,这点从片中继父哥们形容小朋友离家出走的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就是那样的,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就扔下他们母子俩失踪了,他对父的印象本就是模糊不清的,混淆与移情也是必然的。
另外一层原因来自于他作风不正的Hooker母亲(Hooker这词还真的是充分体现了他母亲的劣根啊,偷窃与那什么)。

那就来看看那些父的形象吧,一、新婚小夫妻中的那个被诈婚的小哥们,这里Hooker的妙用又一次体现了,偷窃总是伴随着欺骗的,小哥们会死是因为妻子把他关在了门外,这喻意其实很明白,作为替代母亲角色的那位妻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导致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离去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此,母亲的Hooker与Close the door的行为,最后作为父亲角色之一的小哥们会那样的死在corner也是必然的(corner的妙用一在形容父亲的困境,另一是在影射父的形象就是个corner man)。
前面提到的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的失踪事件在这里就有了一个延续,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只是没人知道而已,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点从后来出现的第二个父的形象也可以看出,就是那个从冷柜中倒出来的真正的MOTEL老板,没人知道他已经死了,除了那个假老板,就这方面来说,假老板的形象正是继承了父的子,是胖哥们作为继承而存在的一种人格,他有来自父亲的继承,也有来自母亲的继承,譬如此后出现的偷窃过气女明星钱物的Hooker行为,这种继承人格的他是深深厌恶Hooker的。

再来看第三个父的角色那位教条主义的继父,教条主义与实际无能的他的存在明显是带着一种戏剧化效果的,也正是因此导致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一方面他不相信所有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言谈,因为认识到了它们都是荒谬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仍保留着原来的那些道德判断和

道德要求,并且像演戏一样假装这些道德言谈都是真的,这哥们玩的就是那种乔依斯式的道德虚构主义策略啊。这点有假警察这一角色充分证明了,假警察是作为他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下的人格产物出现的,从头到尾就是在演一出逃犯假装警察的戏,警察的喻意太明显了,就是社会道德,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责任感强大的媒介者曾经也是个警察,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这里想表达的是即使只是胖哥们他人格的一部分,但曾经他也是个有道德的人士,只是不被认可而已。人靠衣装,大众的判断依据还真都是这样的,披了警察的皮再怎么样的衣冠禽兽都被认为是道德代言人了,假警察他是个戏剧性人格啊。

同样都是作为反道德的存在,那位始终套囚服、戴着脚镣的真小人杀人犯哥们,他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就得宠多了,因为片中曾给了他一个很有意义的镜头,那就是逃离,MOTEL被甩在了身后,这个镜头很有意思,那就来看一下它有意思在哪里吧。

【D3】MOTEL被甩在了身后的镜头
它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出现在两个不同形象的人身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代言人,一个就是代表罪恶的杀人犯哥们,MOTEL甩在身后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谁都觉得他几乎是要逃离成功了,可后来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又绕了回去,他是无法逃离MOTEL的,既然无法逃离那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有消亡,他的被杀就是紧接着发生在被逮之后的,这没什么悬念,在胖哥们的心里对他这人格形象其实是挺遗憾的,逃离也意味着解脱,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同样有这份意思的。
至于他被杀的手法,这是个亮点,为什么要用棒球棍插在嘴里这种手法而不是直接爆头呢?一层意思可能也是因为他是个真小人,言行一致是真小人的特点,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就会严重影响到假警察这类伪君子形象的光环,他是必须得死的,那意思很明白,祸从口出之前他就已经因此而死了,封口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隐喻了胖哥们在口欲期发展阶段中“固着”了,这种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导致了此后他的人格缺陷问题,注意他是个“胖”哥们,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MOTEL甩在身后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是在那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身上的,也可以说他代表的人格特性就是善与道德的一面,而MOTEL代表的意思就能有意味了,到底是胖哥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呢,还是泛指这个社会呢?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共存与栖息依赖的意味,而它的悲剧性就在于不可逃离,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逃离。
MOTEL,简直太赞了,怎么能不让人想到Hotel California呢?

   And she said"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她说,在这里,我们都是囚徒。
  of our own device". 为欲望而自我囚禁着。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在主人的卧房里。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他们为欲望的盛宴而聚在一起。
  They stabbed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他们彼此间用钢刀相互挥刺。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但却杀不死心中的恶魔。
  Last thing I remember. 我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就是我拼命跑向大门口。
  I had to find my passage back. 我必须找到来时的路。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回到我过去的地方。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守夜人说“放轻松”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我们不过是照例在接纳一切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你想结帐任何时候都可以的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但你却永远都无法逃离

前面说的杀人犯哥们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得宠也由此可见一斑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想让杀人犯哥们逃离MOTEL这个意味深长的地方的,他一共给了俩个人这样的机会,极端的善与恶的代言人,因为在他看来也只有这两人是有资格逃离的,可悲的是,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无法摆脱唯有死亡,而他们的死亡也正是现实中代表导师人格的Doctor所要的,片首出现的Doctor的那些叉叉已经明确的把他们这两种人格的存在给否认掉了,Doctor的价值观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胖哥们认可的这两种人格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存在,一种作为反道德的恶被否认掉了,另一种虽然是善与道德的但却同样的不被承认,关于这点片中也有提到的,他说他曾经是警察,但后来这代表道德的身份被取消了,他被否认是因为他生病了,Doctor的治愈是以抹杀他的存在价值为目的的,既然代表善与道德的Ego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就遵从代表欲望的Id吧。

【D4】Identity的致命ID之处
Identity在心理学上有着“同一性”的意思,从主观方面来说,埃里克森哥们关于自我同一性是这么定义的,“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当然“同一性”也是有危机存在的,“自我同一感”就是解决这种危机的精神和谐状态了,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那么,那种心理上的Well-being就会出现了,埃里克森哥们认为从功能的层面来说,这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Doctor作为这哥们的门徒,很显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是多希望能和谐一下胖哥们的ID啊,让他能找到那种Well-being的感觉,问题是到底是哪里运行脱轨了呢?躯体、自我还是社会呢?
Identity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身份的象征了,中文翻译就是根据这层意思来的,挺有意思的,胖哥们的每一重人格作为一个独立身份的存在确实是ID重重,片尾的小朋友ID也挺符合那种致命的意味,ID也是一种缩写,根据老弗的理论ID就是本我,避苦趋乐的它是不怎么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作为ID的小朋友,他也只有自我的准则,“Whores don't get a second chance”嘿,这小哥们还挺有原则性的啊!为了凸显他的颇具ID特点的原则性,导演就给几个他的杀人片段,也算是解释了一下最后存留下的他才是真正的杀手一角,虽然这解释有点牵强,ID再怎么冲动,再如何原始兽性爆发也要考虑一下年龄和发育情况决定的力量相差悬殊的问题啊,但是考虑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心理实验,谋杀也是建立在非BODY层面上的,这点基本上也就可以忽视了。

这语言游戏玩的很有意思啊,真有一套,这片喜欢玩这种PUNS还不是一点,譬如说各种出场人格的姓氏就分别代表了美国的13个州,还有五月十四日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生日,老美的第一个空间站就是那一天升空的,空间站的名字能有意思,叫作“太空实验室”,这片子所讲述的也就是个人格实验的故事,五月十四日出生的胖哥们,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格实验室”,还有那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临终遗言对Hooker大姐说的那个“STAY”,可惜作为她儿子的形象存在的ID小朋友没有给她这个chance,小朋友还是给她发牌子了,因为是母亲,所以更无法原谅。
从一开始他想杀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的角色,母亲的车祸正是他的原因导致的,他下意识的认为他的悲剧就是母亲所造成的,始于此那便也终于此吧,所以最后杀的也是母亲。
三个代表母亲形象的角色也都深具意义,第一个母亲是家长权威型的,习惯了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的他看作是附带品,这点从她在车中的训话和再婚一事可以看得出来,她和那位继父共同孕育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她不出点状况情节还真没法发展;第二个母亲是诈婚的小妻子,欺骗型的她导致了父亲角色的死亡,所以她是得死的,她的死也处理的挺有意思,在代表道德的媒介者哥们的促使下,她和ID小朋友一起跑向了汽车想要逃离MOTEL,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是没有“道德”的促使她是绝对会不管不顾ID小朋友的,火化的连渣子都不剩就成了她的结局,看来胖哥们的怨念很深啊,确实,最后ID小朋友都追出来杀第三个Hooker型的母亲角色了,可见怨念有多深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个“the Sin of the Mother”的问题,呃...有感于老萝卜哥们那什么“the Sin of the Father”
这Sin,Doctor哥们没找对,但我怎么觉得关于这片的很多评论里也让我难苟同啊—____—
算我扯好了...苟有所感,故而扯呼。

 3 ) 由虐待小孩引发的惨案II

其实这是个家庭教育片,教育父母善待自己的孩子。
主角因为小时候的种种不幸的遭遇,精神受到创,得了人格分裂,最后在四年前中的四年前杀害了一幢大楼上的6名住户。在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马力克发现了一本麦肯·瑞夫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对于麦肯·瑞夫杀人是由于他有人格分裂造成的学说,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审麦肯·瑞夫,马力克医生和麦肯·瑞夫在法官面前对话要他消灭身体里所有邪恶的人格,于是便出现了旅店里11个人互相厮杀的戏。而在这场连环凶杀中,最后的凶手是小男孩所代表着的受妓女母亲虐待而产生的的人格。
导演用心良苦地告诉我们,善待孩子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你的原因,毁了孩子一生[央视脸]。

 4 ) 致命id

电影整体都很紧凑,结局真的想不到本以为会留下善良的人格故事情节却出乎预料,独特的构思紧凑的剧情配乐等等。逻辑缜密天衣无缝的剧本,加上惊艳的反转结局,惊悚片的魅力就在于你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进行各种猜测,而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你就是去这个结果的时候它冷不然又给你一个意外,非常喜欢这类的悬疑片,很小的空间却给了你最大的想象力。

 5 ) 致命本我

本篇中文译名为<<致命ID>>,起初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看到其英文原名为 Identity 之后就更不明白了.
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书,才恍然大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组成.
其中本我追求的是纯粹的快乐原则.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而本我的英译就是 ID.
所以,所谓 致命ID 其实就是 致命本我.
同样,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分别找到代表自我,超我的角色,当然还有诠释本我的小男孩.


 6 ) 分析一下胖子的人格世界

分析一下胖子的人格世界,大家可以探讨一下。没看过片子的人就不要看下面的内容了,不然剧透了。
***********************************************************防剧透分隔线*************************************************
列一下出场人物:过气的女明星和她的司机,三口之家,旅店老板,妓女,一对新婚夫妻,警察和他的犯人,共11人。
先分析被杀掉的6人,这些是胖子次要的分裂人格:
过气女明星(10号)影射胖子印象中势利自私的社会上层所谓精英人物,其没落的形象反映出胖子成长过程中受到这类人的迫害,因此她虽然用钱买到了最好的8号套房,但却莫名其妙的住进了9号房间,最终又拿到了10号的门牌而第一个死掉。这种死亡id逐步升级的方式说明了胖子对此类人的深恶痛绝,必欲先除之而后快,同时也说明了胖子对钱权万能的这一现象的厌恶不屑。
新婚夫妻(9号5号)影射胖子心目中刚结婚时期的父母的影子,他们一个假冒怀孕骗婚一个到处鬼混,他们的争吵反映出其结合原本就是一个错误。那个男的把6号门牌撞掉成了9号,因此他成了第二个替死鬼。
犯人(8号)影射社会上的不良犯罪分子,他们影响了胖子恶的人格的产生。
小孩的父亲(7号)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状态的父亲的样子,这个父亲是个继父,有责任心但又不够强势,这和胖子亲生父亲的个性完全相反,因为胖子小时候亲生父亲就抛弃他们母子离家出走了。
小孩的母亲(6号)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状态的母亲的样子,她对小男孩非常照顾,对应现实世界中虐待他的妓女母亲。

接着是剩下的5人,这些人格对胖子的多重人格至关重要:
冒充旅馆老板的那个小混混(4号)是胖子真实父亲的影射,他终日浑浑噩噩无力养家,又受辱于妻子的皮肉营生而最终抛妻弃子,因此才会憎恨妓女,不过最终他还是为了救妓女而被枪杀了。他很喜欢钱,接受了女明星的贿赂,并在女明星死后偷了她的钱,很可能说明在胖子小时候他父亲真的和某些上层权贵发生过类似的钱权交易。这里没说胖子的父亲和某个有钱的女人私奔而抛弃了胖子母子,但情形应该很接近。女明星这一人格很有可能是胖子父亲的情妇的一个影像代表。
司机(2号)和假警察(3号)反映胖子成年后人格分裂的两个极端。假警察是恶的人格分支,现实世界中胖子杀人的行为其实就是出自这一人格,即胖子犯下6人连环杀人案的时候是由假警察人格掌控的(当然他那时还没有杀真警察来扮作警察的身份),很多人误以为胖子杀人时是由小男孩人格掌控的,其实只要分析一下案情的因果关系就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凶案的发生这时在现实世界中的警察逮捕了胖子,但人格世界中在医生药物的作用下恶人格在押解途中刺杀了真警察来把自己扮作警察的身份。司机是善的人格分支,他经常失忆和嗑药其实指出他是从恶人格中分裂出来的,恶人格随时在侵袭他。正因为恶人格杀了押送他的警察冒充警察,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警察已经是恶的象征了,因此司机人格才有跳楼小女孩的故事来摆脱其警察的前任身份。一个是假司机真警察一个是假警察真犯人,可见现实世界中警察对胖子的影响之大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
那个一心想着洗手不干去种橘树的妓女(1号)是胖子真实母亲的影射,很多人认为她是胖子人格中善的分支,其实大家都被妓女作为本片女主角必是正面形象的表象欺骗了,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妓女人格作为虐待他的母亲形象的表征其实是代表了邪恶的,妓女人格也是恶的人格的一种。真正的代表善的是司机人格,他已经和代表恶的假警察人格同归于尽了。这里在顺带提一下嫖客这个人物,影片中妓女偷了他的打火机,估计是胖子小时候看见母亲接客的一个场景,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诱发了他人格的突变。
最后就是那个小男孩了(凶手或0号),他是胖子产生人格分裂的童年的影射,所谓万恶开始的原罪的本我,所有其他10个分裂的人格都是由这个人格在童年受父母不良行为影响慢慢分裂产生出来的。因此在最后受母亲虐待产生的小男孩人格杀了代表他母亲人格的妓女,代表恶的假警察人格杀了代表他父亲人格的假老板,这说明在胖子的内心一直都没原谅他的父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表面上有医生的药物干预,但实际上11个人齐聚旅店是由于小男孩吸引母亲注意来看他而被车撞伤所致(当然也有妓女掉鞋的情节为铺垫,不过那是无意识行为,而小男孩的行为是有意的)。这场旅店连环谋杀案一开始就被小男孩预谋好了:杀死女明星和新婚丈夫嫁祸犯人,杀死犯人和继父嫁祸旅店老板,杀死新婚妻子使自己假死置身事外来避开医生指引司机进行的最终大审判。可以预见这个弄死了所有分裂人格的原罪人格,在杀掉真实世界中治疗他的医生后,那些死掉的人格又会一一复生,一切又回到了开始……不得不佩服导演在细节处理上的能力,你不觉得那个小男孩和胖子长得真的很像吗?

细节方面:
小男孩和胖子长得很像……因为两人是同一人的不同年龄段。
开片一分钟内几个重要推理节点的释出:包括主题诗、10重人格分裂(这里医生漏了一个)、妓女母亲、5月10日生日……至于是不是都抓住了就看各位推理迷们的功力了。
片头故意把现实世界押送胖子去法庭和人格世界假警察押送犯人都弄成雷雨天……混淆观众对内外两个世界的区分。
真实世界中胖子一天连杀6个住户,人格世界中小男孩一天连杀6个房客……内外呼应。
片头出现过遇害6人的照片……和旅馆里任何一个人都不像。
司机车上的心理学巨著《存在与虚无》……暗示影片主题。
司机经常失忆和嗑药,以及一个专门的取枪镜头……表层是误导观众以为男主角是凶手,内涵是指出司机是人格之一。
假旅馆老板恨妓女,且两人住在同一郡……暗示两人的关系。
新婚男撞掉6号门牌……暗示他会倒数第9死亡。
假警察身后的血迹和他杀死的警察的中刀位置是同一个部位,so……假警察换了真警察的衣服(片中有镜头回闪)。
犯人鬼打墙……全片首次对非现实世界的强力提示,不过很多人推理时都会忽略它。
旅馆场景不同于法庭场景,旅馆里镜头比例有拉伸和变形、说话人格和其他人格的聚焦虚实不同……暗示胖子主控人格的切换。

片中有一段11人格疑点的连拍,设置在凶案爆发前,配合着背景音乐中烘托气氛的鼓点声,估计很合推理迷们的口味:
熟睡的小孩,继父神经质的喃喃自语,母亲昏迷不醒,司机嗑药,旅店老板藏起照片,妓女有大量来历不明的钱,新婚夫妻同床异梦,犯人偷拆手铐准备逃走,警察衣服背后的血迹……然后紧接着女明星就被杀了。

噱头:
当看到那个犯人逃进很远的一间小屋但从窗口看出去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旅店里的“鬼打墙”,加上后来几具尸体的离奇消失和新婚妻子口中乱坟岗的怨灵,一度曾以为这会一部灵异片,但没想到人格世界中的无所不能,编导还是把观众拉回了现实 。很想知道网上那些大量的认为小孩没力气移动尸体的把本片当成推理片来分析的观众是如何推理分析出这个地方合理的解释的:犯人是路痴?导演一下子NC了?还是推理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这处不合理的地方?

医生治疗方案的致命漏洞:
医生对胖子人格分裂的治疗方案是让人格互相残杀,最后产生一个幸存者。胖子分裂的人格中有好的有坏的,但问题是在互相残杀这种手段中,最后幸存的绝对不可能是好的人格,如果他在残杀中幸存了他必定就是坏的人格了,这是一个悖论,被最坏的那个人格利用了,他假装善良一一除去了所有对手。医生这个致命漏洞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id的疑问:
1.门房号码牌是从10号开始的,而住进旅店的人有11个,暗示了其中必有一个是凶手。
2.剧情发展到中间,人格世界的揭示是一个幌子,它让人误以为几个人的死亡和消失只是医生的药物所致,而忽略了凶手的存在。
3.剧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9个人格是好的,只有一个是坏的。”明明有11个人格,医生却只总结出了10个,究竟是哪个人格让剧中的医生乃至剧外的观众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小男孩?旅店老板?……你来说说你忽略了谁?

小孩诈死的作用:
1使剧中的医生和剧外的观众都不再致力于探讨小孩是否有凶手的嫌疑。
2使小孩是没有尸体和身份号码牌这一事实掩盖于其后的所有尸体的消失。
3避开医生指引司机进行的清除指令,使胖子逃脱法律的制裁,为影片最后的大逆转做出场铺垫。

两个世界中的凶手:
假警察人格(可能有囚犯人格的参与)杀了真实世界的6个房客,小男孩人格杀了人格世界的6种人格。至于为什么都是6个?因为假警察人格是小男孩人格分裂衍生出来的,他继承了小男孩人格中恶的一面。

关于小男孩人格是现实世界6人连环凶杀案凶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很多人都认为小男孩人格是现实世界6人连环凶杀案的凶手,证据就是影片结尾处小男孩同时杀掉了现实世界和人格世界的人,那么对应的,他在人格世界中杀死了6个人格也要在现实世界中杀死6个人来补偿。这里且不说小男孩在人格世界杀死了1个妓女人格,而在现实世界杀死了医生和开车警察2个人,这种在人数上的不对应,光谈一下小男孩人格杀死现实世界6个房客的可行性:根据剧情6个房客的连环凶杀案发生于雨夜庭审的四年多前,现在假设是小男孩人格杀死了现实世界6个房客,对应的他要在人格世界杀死6个人格,也就是说人格世界6人格死亡时间发生于四年前,然后医生的药物治疗介入,致使死亡的人格尸体消失,接着司机人格在诗的指引下介入四年后的现实世界接受医生的清除恶人格指令,一切貌似都很完美……但是等等,既然四年前人格世界的6人凶杀案已经发生了,人格世界应该就只剩下5个人格了,但医生为什么还会列出10个人格呢?还会说出“9人好1人坏”医疗分析呢?

关于真警察和真旅店老板的问题:
有人提到了这两个人物的疑问,他们都在11人格齐聚旅店前就死了,因此不能算是胖子体内激活状态的人格存在。
胖子是讨厌警察的,这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这不管是从善人格要摆脱警察身份去做一个司机,还是恶人格杀了真警察去假冒其身份都能体现出来,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表面看上去有3个警察(被杀的真警察、冒充的假警察、离职的前警察),其实1个真正的警察都没有,警察人格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是被屏蔽的。
关于真旅店老板其实就是胖子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但这个自我在他的人格世界中却是在冰柜里的一具尸体,说明胖子的本体作为一种人格已经死了。人格世界中的那家旅店其实就是胖子的主场,但它的主人已死,而成了11种分裂人格最终生死搏杀的场所,就像11个人在一具空的躯壳里搏杀……讲着讲着怎么觉得大家像是在分析一件真实的案情呢?作为一部电影要分析其在心理医学上的合理性,大家不会觉得这部片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吧。

4次的剧情反转: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本片是少数的能欺骗观众达4次的片子,第一次是犯人嫌疑,第二次是老板嫌疑,第三次是人格揭示,第四次是小孩杀手。更妙的是它的第三次反转其实是个幌子,目的是为第四次反转做铺垫和放烟雾,这从很多有推理经验的观众一开始猜小孩是凶手,但是当剧情发展到小孩诈死、10重人格揭示(剧中非11重揭示)和男女主角的煽情诀别时,大都排除了小孩的嫌疑中可以看出。即便如大名鼎鼎的第六感、电锯惊魂、万能钥匙、搏击俱乐部也都只是在全片结尾处的一次反转而已。大家还能列举出那些有多次反转的片子?不限数目,只要能反转一次以上的就行。
 
对网上谈论最多的几个所谓漏洞的解释:
1小孩没法杀死大人——小孩是胖子的主人格(这点应该都没什么异议了),因此最强大的人格抹去弱小的人格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2小孩没法移动尸体——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尸体消失相当于副本刷新,玩过网游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
3既然犯人和假警察是一伙的,为什么还要逃跑——设想一下如果犯人说出“他不是警察”结果是什么?肯定没人相信吧,闹不好还会被灭口,他已经被假警察虐待了,逃是唯一的选择。
4导演编不下去了,拿出一个人格分裂的幌子来忽悠人——开片就多次提示了本片的精分主题,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犯人鬼打墙应该怎么解释?这其实是导演一个很明显的提示了。
5有一个警察押送2个犯人的事吗?太扯了吧——这是胖子人格世界的臆想,老实说就是一个警察押运十个犯人你都没辙。
6故弄玄虚,上当受骗,无聊,烂片……——这个应该和个人欣赏口味有关了,有些人有控制欲,就是不喜欢被骗的感觉,即便是看电影也不例外,这些人应该去看记录片、科教片、历史片,不过要提醒一下的是,记录片有提炼和忽略的手法,科教片会被新兴科技给推翻,历史片如三国演义、清宫戏之类其实是和史实不符的,只是它们在全片结束都不会告诉你这是忽悠人的。
7我被剧透了……不好看——这个……应该去怪剧透的人吧:)
8精分题材都被用烂了,还拍?有没有新意啊——本片拍摄的年代,精分还是一个少人涉及的新型题材。况且所谓拍烂了的的精分片大都有抄袭本片的嫌疑。就好像英雄本色一出,大量跟风的作品把这一题材拍烂了一样。
9最不可能的就是最可能的,早就猜到小孩是凶手了——本片的重点不是凭经验来猜谁是凶手,而是当看到小孩被炸死后你是否还能坚信这一观点,当医生拿出镜子揭示人格世界时你是否还认为小孩是凶手?当妓女在阳光明媚的柑橘园中辛勤劳作刨地的时候你是否还认为小孩是凶手?支撑这一信念的支点是什么?你是否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所有尸体和号码牌的消失为什么恰恰是从小孩死的时候才开始的?猜到小孩是凶手了,那么小孩的作案动机是什么?你是否还记得影片开头,胖子是小时候被妓女母亲虐待才产生人格分裂的。

关于影片结尾处3个人物的命运:
由于影片结尾处的开放式处理,现在有很多观众猜测里面3个人物的命运,且各说各的理。这里我仅就剧情显示做一下分析:首先,医生被镣铐勒脖肯定是翘了,有分歧的是剩下的两个人。剧情显示囚车摇摇晃晃地停下,并没有枪声响起,说明开车的押运警察也挂了,至于胖子是如何在镣铐加身的情况下一挑二成功的不是这里要谈的主题,不要忘了胖子有过曾经一挑六成功的先例。最后胖子的小男孩人格开始吟诗,说明他会开始继续人格分裂,估计第一个分裂出来的会是假警察之类的人格便于伪装逃跑吧……

关于那首揭示主题的诗: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
这首诗一共出现了3次:
1影片开头,医生听取胖子的口供时,出自胖子本人之口
2影片中间,旅馆场景切入人格世界时,出自司机人格之口
3影片结束,小男孩人格掌控胖子时,出自小男孩人格之口
很多人都说结尾突兀或牵强,其实编导在全片的开头第一句台词就提示了结尾,真正的首尾呼应,只不过那时大部分观众或在和人聊天或忙着找薯片瓜子之类而忽略了吧:)

 短评

他的人格实在是个竞争市场。由此可见,寡头和垄断未尝不好。

4分钟前
  • 还行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让不同人格互相残杀以产生幸存者,但残杀所诞生的幸存者就不可能是最优人格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哇!我是那个被剧透了也觉得好看的人,我好厉害!

8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吓得我都要人格分裂了!!!以后打死都不要再看恐怖烧脑片!!!!!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永远是最可能的

15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我是在电视上看这个片子的,之前有主持人介绍,然后主持人来一句,这是一部和人格分裂有关的电影,然后我看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在默默咒骂这个主持人,真是实力剧透

18分钟前
  • 神探夏老师
  • 力荐

意外悬念很是过瘾。“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太好看了吧 一个半小时全程高能无尿点连台词都没有一句废话 九个分裂人格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24分钟前
  • 是诺曼底号啊
  • 力荐

又一部向阿婆《无人生还》致敬的电影,但是这种精神病题材很好写,就是怎么玄乎怎么来,根本不需要有逻辑,不需要交代凶手怎么装炸弹怎么把尸体弄没了的。不像阿婆写侦探小说就一定得把场给圆清楚,这样看来编剧的水平就高下立现了。

2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对阿婆的《无人生还》的一个相当有才的致敬。

31分钟前
  • Philharmania
  • 推荐

精妙绝伦的剧本。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非常耐人寻味,切换焦点时镜头的微小变动更是非常隐喻。结局倒不出乎我的意料,这种片子到最后肯定会回头给观众一枪。编剧太牛了,前后呼应的巧妙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6年前的片子,如今看来也生猛十足。

3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没办法不打五星啊,虽然不到一半就猜到了结局。

39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救命啊,金牛座遭遇大屠杀...

43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结局好狗血。俺还以为信橘子得永生呢。

46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这种患者还是处决了为好啊。

49分钟前
  • 海扬尘
  • 推荐

作为悬疑和惊悚片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多重人格可能并不合适。人格能简单这么消灭的么?既然是在想象中,为何不能被再度唤起。

53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其实创意还是有点意思的,就是拍的太俗了

55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恐怖?剧情?科幻?探案?四不像!我也想搞上十个自己,大家一起玩dota

59分钟前
  • viking
  • 推荐

如果放在现在看的话可能打分会下降2分,可是放在2003年,可以说是超前了

1小时前
  • X
  • 力荐

本以为是娱乐片,却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片,和《记忆碎片》一样,不到结尾不见真相。前段或许有些老套,但进行到中段的解谜阶段就很紧张了,后面的真相揭开后,又将剧情推向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高潮,难得的是在结尾,居然再次给了观众心灵一记刺痛。善与恶,原本就是一体的。 PS:1.以罪犯幻想之情节名义给剧本许多地方逻辑推理不足找到了借口2.Mhotel又有何寓意呢3.对影片营造的黑夜,阴冷,潮湿氛围很中意last.每个人或许都有多重人格,后怕。 H2 2008.7.12 03:38

1小时前
  • Η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