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寺

HD中字

主演:叶舟 吴荻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兰若寺 剧照 NO.1兰若寺 剧照 NO.2兰若寺 剧照 NO.3兰若寺 剧照 NO.4兰若寺 剧照 NO.5兰若寺 剧照 NO.6兰若寺 剧照 NO.13兰若寺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真像你们说的只是一些元素的胡乱拼凑吗?我怎么看到满满情节!

刚从VR北京出来,挺喜欢,但看了其他影迷普遍评价后反而费解。把自己观点放在这里以供交流。

(ps超干超严重剧透,按镜头顺序纯罗列情节线索及适度推测,不加入任何个人情感引导。另纯粹凭借观看一次后所总结,肯定会出现镜头遗漏及错乱,欢迎修正补充。当然如果认为这篇过干过剧透,也欢迎建议删帖)

1镜:小康在接受电击理疗(说明身体有问题),小康妈早就做好饭,只能面无表情地等

2镜:小康在野地挖蚯蚓,可以从他动作中看出肢体确实有问题。小康妈走入,仍显忧郁,走远

3镜:小康妈穿过废墟区,走远

4镜:一位白衣女子出现在废墟楼,观察游走(可从建筑结构看出跟小康家是一个楼)

5镜:小康往浴缸里喂蚯蚓

6镜:白衣女子呆坐于废墟楼的一个房间中发呆

7镜:小康独自坐在浴缸中,浴缸中没有蚯蚓,但有一条纯白色的鱼哦

8镜:白衣女子出现在一个完全四面封闭的空间中,一只青蛙(难道意思是蝌蚪他爸?)却可以自由行动

9镜:climax,狂风暴雨下,小康独自坐在浴缸中,一开始感觉他的手影还是在抚摸白鱼,但很快一位女子慢慢从浴缸升起脑袋(一直没见湘琪,难道这里是她?)小康的“鱼水之欢”开始,窗外暴雨越来越烈!

10镜:豪宅型户型中,小康和女子(不确定是哪位了……)双双睡在床单上,两人相继大笑,女子却走了

11镜:女子安静地睡在了隔壁

12镜:夜深人静,天朗气清,小康独自吃饺子(不太懂,不过倒是可以仔细琢磨琢磨饺子是什么馅的;)

再ps,谈点个人对于《家在兰若寺》美学的总结(因为看到也有些盆友费解这片干嘛搞vr)。我只想说狂风暴雨下鱼水之欢那个镜头叫我感到太过太过惊艳。相比传统银幕,我可以不用再仅仅被强制在某一种构图内看着演员的肢体表演了。在小康鱼水之欢时,我同时看到了地面及墙上是典型蔡明亮情结的一片狼藉的水灾,同时窗外的狂风暴雨越演越烈,到最后雨点甚至被吹得直往眼里打。谈到导演,我认为他已经是个可以调度大自然元素的影像创作者了(可以调度自然的创作者还有谁:调度水的塔可夫斯基;调度风的贝拉塔尔);再谈到vr美学,难道这还不算它相比传统屏幕最独特有趣的地方吗?

 2 ) 世界首部華語VR 電影《家在蘭若寺》

世界首部華語VR 電影《家在蘭若寺》?

导演:蔡明亮

📕 内容:

小康在山裡養病,他的亡母來為他做飯,但是他吃不到。

他的鄰居是一名女鬼,也走不進他的生活。他唯一傾訴的對象,是一條魚。

📕 Review:

基本上看到的就是李康生理療、抽煙、挖菜、泡澡、戲水、大笑和吃餃子

技術上對我來說的確是很新奇 可以自己選擇角度和完全沈浸其中。

⚫ 特点一:

畫質差,声音浸入感强烈。

粗糙的画质,偶尔失真的景深,以及失真度嚴重的透視

声音采样是熟悉的乡村和废墟(蝉鸣、蚊子嗡嗡声、摩托呼啸而过、风吹树叶声、雨打屋瓦),并且因为是密闭环境更加放大细微感受,下雨场景尤其生动;同时能感知玻璃茶几反射的屋外绿意、浴缸里的水反射到房顶的粼粼波光,对空间氛围的渲染平面影像很难做到

🔴 特点二:

节奏慢。

由于VR镜头局限性,限制产生创意,从而导致叙事方式不一样。

固定机位正长镜头给观众时间上下左右观察布局和细节。

演员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对白,整个剧情都由少量的动态产生,非常抽象。

VR最直接剝奪的是導演「給觀眾看甚麼」的操控權,沒有攝影機運動、沒有構圖、沒有鏡位大小,一切鏡頭語言都將被重寫。

🔵 特点三:

觀眾第一感受是尋找自己在哪裡,讓觀眾自己去代入角色,成为观察者的角色。

切换场景的前五秒,都是坐在旋转椅子上来回转,观察天空和地面,以及四周。

其中有宽敞的农田公路场景,也有狭窄的浴缸和房间场景

时常会出现為什麼懸空了????如何做得到距离地30厘米,也有可能是2米。

有时候与角色的平视状态,而有时候却是上帝俯视视角,盯着地面看,会出现绿点闪烁(估计就是摄影机的位置)

完全突破了“第四面墙”,观影者被直接置入虚拟空间。然而低下头时又看不到自己的身体,成为类似鬼魂的视点,倒是暗合此片诡异阴寒的气质。

VR相机四个不同角度看同一个房间(尤其回望之前站位时)

当演員看出去 我也會隨著他的視線去看。椅子旋轉過程會被卡到,會被外面其他观众旋转的腳步聲干擾到

在靜止長鏡頭下感覺到的,並非既有玩 VR 遊戲會讓人頭暈腦脹的感覺,反而是比一般看 2D 電影更為專注,不受外界騷擾,也沒有低級觀眾在旁耳語,會令你有煩擾的感覺,觀感上是感覺是专注的。

⚫ 特点四:

没有剧情与对白。

畫面都是硬切,沒有情節過渡

怕错过剧情,后来发现没剧情;

好奇字幕会在哪里,后来发现没对话。

影片最后有一首歌,才突然发现字幕為什麼出現在中間?

作为一位学fashion film 的学生

看完整部腦補後的情節大概是劈腿第三者的故事

而不是一个蔡导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個人最愛一鏡是浴缸戲後,李和魚精躺在床墊上笑,美術做得很好看,牆上的質感通過VR顯露出來層次感,像瓦片又像紙屑

🔴 特点五:

美术符合情节,但并不视觉化。

浪漫但並不美術,在VR的世界裡「距離」就是構圖,觀看者的位置,他們與門窗、人物的距離。

他想收回觀眾的東張西望,盡可能地讓空間是單一,甚至空白的,使目光焦點集中給演員。

演員演技接地氣,给观众距离感,但是并不认为准确地表达了情节。

🔵 特点六:

VR 55分钟电影看后感受严重头晕

VR headset非常重,同时会有晕眩感,

摘掉眼鏡不知道自己在哪,身边都不像是真实的。

有兴趣想知道一周内不离开VRheadset体验可看

//www.youtube.com/watch?v=BGRY14znFxY

📒 推荐指数:两颗星

详细版本微博:VotusJunie

 3 ) 这部能在尖酸刻薄的豆瓣拿7分属实迷惑

这部能在尖酸刻薄的豆瓣拿7分属实迷惑,如果它票价打个对折我可能还能给个及格分,但是500新台币就给我看这个我真是觉得1星辛苦分差不多了。 电影本身我也没有资格多说,毕竟也只是第一次看VR电影,没有比较基准。但是这确定是一部电影吗?不需要摄影师、不需要剪辑师,我甚至怀疑它的剧本有没有我的作业页数多。 至于体验上,那可谓真的很糟糕。 ①个人体验过两次VR,两次鼻子的部位都漏光,关键是VR放映还不像银幕电影一样放映的时候关灯,对于颧骨高鼻子瘪的观众来说体验极差; ②Vive的颗粒感也太严重了,我高中班里的监控摄像头都比这清楚。听说这还是8K?听说HTC的VR技术还吊打三星?那我看这产业属实没未来; ③声音辨位不明晰,没听出来具体有几个声道,但是一个女子沿道路从右向左走的场景还有一个下雨的场景明显能听得出来画面和声音的感受是不契合的。

综上所述,VR目前的应用主要还是在于游戏产业,影视行业真的没必要瞎凑热闹了。

#金馬國際影展# #TGHFF#

 4 ) 2017金馬影展映後座談-速记

一共24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7分钟。

VR只是一种新媒介而已,当下VR技术限制:120公分的距离、拍摄对象变形、没有特写概念、剪辑无法切换景别、2k播放分辨率产生粒子感……伴随技术进步,拍摄时可以离得更近,但依然不是特写,于是,《家在兰若寺》就不会出现《郊游》里小康唱《满江红》时那样的面部大特写(所以,蔡明亮立马去拍了一部全是特写的电影,也就是《你的脸》)。

同时,VR拍摄也没有构图的概念,但蔡明亮非常非常注重构图(他说自己没有过重复的构图)、空间和视觉造型。

于是,在《家在兰若寺》中,蔡明亮依然要发挥自己的美学特征,设定好灯光、美术,选择自己的拍摄视角和高度(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应该会对片中三处悬浮视角印象极其深刻,这样的观看体验是崭新的),构图需要观众自己去选择,而且整个电影空间都是要有湿度的,基本上是一个造景概念,走视觉造型之路,所以千万别期待在蔡明亮的片子里看到什么惊为天人的剧情。

现实生活中,小康真的得了歪脖子病,看了台湾和内地五十几个名医,大概两年半,2017年初开始好转。小康不愿意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脖子是歪的,蔡明亮可以接受,但是脱衣服的戏份,蔡老师是坚持自己的(233333。

蔡明亮搬到山上去,住了三年,那里就是废墟,只有墙和小康,(可以参见《那日下午》),他有一天突然想拍长片(蔡老师不愁找不到钱23333),就有了这个剧本,这是小康第二次生病(第一次是《河流》),蔡明亮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兰若寺,像在过鬼一样的生活,到处都是各种动物:蛇啊蜘蛛啊青蛙啊,一辆公车,每十五分钟一班,几乎不载人,于是就有了聊斋的概念。(注:兰若寺出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篇》)

《家在兰若寺》是一部“治疗”概念的电影。

蔡明亮不太会去拍摄某种“题材”(例如,他不会想要翻拍张爱玲的小说《少帅》),他只是在拍摄已有的生活而已,大家会感到《家在兰若寺》里的角色跟蔡明亮之前作品里的角色有关联,可以理解为生活亦是如此,就是连贯的。

自《你那边几点》之后,蔡明亮就几乎不拍运动镜头,全部都是固定机位,他觉得自己似乎一直都在丢东西,当丢到没什么可丢的时候,就要去创造新的东西出来。

//www.youtube.com/watch?v=k0wuEl6ZNi4

 5 ) 浸没和缺位之间,蔡明亮或许是最适合拍VR的中国导演

注:本文仅基于2018HKIFF《家在兰若寺》的观看体验。按蔡明亮的原话说,随着技术的进步,VR的每次放映效果都会有所不同。此言或许不虚,因为听闻2019北影节的版本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观众头不晕了,画质也更清晰了。这也是VR作为发展中的新媒介的有趣点之一吧。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 幕味儿) 2018年四月,春日的天气介于阴湿与潮热之间时,我看了蔡明亮的《家在兰若寺》,名头响当当的第一步华语VR电影,可能也是世界前三部的VR电影。摘下头盔走出电影院,我发送如下信息给我的朋友们:“这VR看得我好晕。”“看到最后动也不敢动,恨不得闭着眼睛看。”“头盔太重了,我的颧骨不堪重负,只能扶着脑袋。”

自然,这不是一次舒适的观影体验——当然从来没有人说,只有让人舒适的电影才是好电影。男主人公还是我们熟悉的李康生。片中他得了颈椎病。长达七分钟的第一场戏,就是他坐在沙发上,弓着背,用仪器做治疗。后来我愈发觉得,蔡明亮有意让观众也如小康一样遭此苦刑,承受这种缓慢与眩晕,这种脊柱上的重量。就连四月空气中的介于冷和暖之间的湿度,都像是从水汽旺盛的屏幕另一端渗出来的。

——不对,不再有屏幕,也不再有另一端。我坐在旋转椅上,三百六十度被这个空间环绕。除了因技术限制而产生的空间畸变和低分辨率外,一切都过分地真实。传统电影中的“第四堵墙”完全消失了。

举例说,最奇异的空间体验莫过于小康洗澡的一场。观众的视点被直接置入浴缸之内。我们直接面对李康生的躯体,而转头看背后,就是因为畸变而显得过分高大的浴池壁。浴池壁把观众和李康生框在同一个狭窄空间里,亲密的距离催生真实的羞耻感。

但这一幕戏又绝非官能的、挑引的,而是惨淡的、孤绝的,如同蔡明亮的所有电影中与身体和情欲相关的戏,从《爱情万岁》到《黑眼圈》。小康的身体是衰老而庸常的,神情松弛偶尔走神。VR不能让你感受到无论是情欲,还是水的温度。

更显著的事实是,你低下头时,甚至也看不到自己的身体。因此你悬浮在浴缸里,成为类似鬼魂的视点。你无法代入自己是谁,或许是下一幕时也出现在浴缸里的那条鱼;或许是他已逝的母亲的魂灵;也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社会具有窥淫癖,隐匿在别人浴缸里偷窥的猥琐观众。无论如何,你无法稳定自己的认知,拿不准如何参与这个场景,如何沟通小康的孤独。

观众这种对于感官和身体脱节的困惑贯穿整部电影。在另一个场景中,观众面对着一条路,身份不明的陌生女子在路上行走。扭过头就猛地看见背后一栋废墟式的高楼上默默站着另一个白衣女子。悚然间,发现自己悬浮在路与楼间,视点以下就是苍翠的树。于是不知道,到底是白衣女子还是自己更像鬼魂。认知的错乱一方面暗和了片子奇异阴寒的气质,另一方面引发了一种(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不可预见的许多种)崭新的,对身体与意识、主体与空间的理解方式。

正如博伊姆所指出的,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最开始是由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而不是比尔·盖茨想象出来的。在柏格森的定义中,虚拟现实指向意识,而非科技的层面,包括潜在的时间和创造性的维度。这些都是突出的人类特质。换句话说,柏格森论及的是人的自由和创造性。他认为,人的创造性(elan vital)抵御机械式的重复和预言,而允许我们探索意识的虚拟现实。

虚拟(virtuality)的概念,由德勒兹进一步阐释。首先,虚拟是一种平面效应。譬如一面镜子,光线的反射互动让它映射出照镜子的人的样子,生成一种虚拟图像。但这种虚拟,又不可等同于虚假:它虽不是物质性的,但却真实存在。人们往往引用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语句来定义虚拟:“现实而非现时,理想而不抽象。(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

由于虚拟永远与真实处于互动的状态之中,这种虚拟的图景,很多时候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譬如在照镜子时,我们其实是在根据镜子中的形态调试现实中的形态,直至镜中的形象让自己满意为止。也就是说,我们打扮是为了让镜中的形象达到好看的状态。于是我们的关切,至少短暂地,被转移到了虚拟的图景中。

《家在兰若寺》所代表的VR电影,就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虚拟甚至不再只是平面效应,而因为已经没有屏幕,也没有平面。如上文所述,这种体验具有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是浸没式体验,无法逃避的参与感;另一方面是观众缺位的身体和始终无法代入的视点,甚至包括技术限制带来的疲惫和隔离感。这种矛盾并不能被简单化为相互抵消的对抗关系。相反,他们共同复杂化了传统的代入/接受型的观影体验。

蔡明亮本人在采访中也讨论过,花费超千万的这个VR媒介,给他的创作带来的挑战:摄像机有24个镜头,四个在周围,十个在上面,十个在下面。比以前拍电影更费事,因为后期完全不能操作,“掉到技术层面去了”。导演提出一个问题,要等后期去算图,等了两个礼拜才能看到一个东西。整个过程非常漫长而煎熬。

拍摄VR的时候,蔡明亮无法看监控器,因为监控器里是变形的画面:“我们习惯的构图不见了。没有特写了。”和特写一同消失的,还有景深的概念。构图消失了,观众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感知:“观众就变成了剪辑师,他要怎么剪都行……比如他看到李康生他们在笑,他不一定要一直盯着李康生,他转头看别的地方,那个笑声还是在的,他就开始看这个景是怎么弄的,怎么会是这样,是什么东西?他有很多迷惑。”

这种最初的迷惑,提供了一种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蔡明亮本人在采访中也提到过布莱希特:“我看一个戏,这个戏为什么我不投入?因为它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比如西方人看一个评剧,他就觉得有很大的距离,可是他在看的时候,他反而比那种投入的人更容易欣赏到这种剧,这种创作的一些美感。他不是十分的投入,但他被吸引进去。”

换句话说,不投入也是很好的。比如说,在观众低头,发现自己没有身体时,会意识到VR的世界和现实有所不同。但这不意味着虚拟真实的失败,而恰恰是VR的有趣之处:“你看到的是一个梦境而已,你看到的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地方,跟看电影的投入有点不一样。”

《家在兰若寺》在威尼斯接受第一批观众的检阅时,就曾有记者断言“蔡明亮不适合拍VR。”他本人对此嗤之以鼻。事实上,排除晕眩的体验,我也更赞成另一种看法,即蔡明亮或许是最适合拍VR的中国导演之一,这与他对于电影空间的塑造力有关。

早在VR电影之前,蔡明亮便早有许多关于“打破第四堵墙”的实践,比如把自己的电影搬进美术馆。这个角度上来说,蔡明亮声称“我拍了一个VR,我其实没有改变什么”,确实是在说大实话。从电影院到美术馆,不只是物理上放映空间的改变,而是电影空间的延伸——从屏幕内到屏幕外。在台湾的美术馆战映《郊游》时,他就布置了多个主题展映厅。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个房间里,放着很多高丽菜,因为片子里就有很长的镜头,关于高丽菜。2017年,我第一次见蔡明亮,也是在厦门的美术馆。《西游》被投射在发霉斑驳的墙上,影片里天光缓缓变换,场馆也渐渐陷入漆黑;而《无无眠》的屏幕上有伪装青苔的道具,又像是饱和的水汽渗出屏幕,从屏幕里日本的深夜澡堂。

他说:“不是看表演,不是看戏而已,而是看空间。”如是。

2017年初的长镜头爱好者蔡明亮说,他拍的镜头会比较长,但不会全用在电影里。在美术馆展览里就可以全都让参观者看,他们可以花二十分钟看一个镜头。这样到进电影院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好像能够看到未被展示的整个空间。而到了《兰若寺》,戴着头盔的人们终于真的能看到整个空间了。那么在VR的世界中,空间还可能如何延伸?VR还可能把人类的意识带往何处?消失的“第四堵墙”又可能会被重新建在哪里呢?

到2019年,VR电影这个话题仍然保持着热度。据VR Film Review统计,今年一年,世界范围内就有最少51场VR主题的电影节。但在《兰若寺》之后,世界电影,或至少是华语电影的视野中,还暂时没有再出现新的VR代表作。这个全新的文化现象会如何发展,如何引导人对虚拟及现实的认知,仍然是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知数。在谈及VR电影未来的发行渠道时,蔡明亮表示:“它可以无所不在,可以在公车上看,可以在菜市场里面也搞一个。VR很新,还没有一个很恰当的、完全适合的场地。所以我觉得现在玩VR的人可以异想天开。”但目前为止,电影节还是VR电影最主要的,或者是几乎是唯一的观影渠道。对于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你,或许即将开始的北京电影节,就是最好的机会吧。 参考文献:

1. Boym, Svetlana.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Basic Books, 2001.

2. Deleuze, Gilles. Cinema 2: The Time-Image,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Robert Galeta. London: Athlone. 1989.

3. Brecht, Berholt, "Theatre for Pleasure or Theatre for Instruction”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ed). Trans. John Willett, Methuen Drama, 1964, 69-77.

4. 蔡明亮的VR观:创作者不能让科技操纵 我没有改变。新浪娱乐 http://ent.sina.com.cn/m/c/2017-09-10/doc-ifykuffc4752585.shtml

5. 深度揭秘《家在兰若寺》:制作10个月,花费超千万。凤凰网娱乐 http://ent.ifeng.com/a/20170906/42973138_0.shtml

 6 ) 剪辑的消亡与“空间电影”——8KVR初体验

1、北影节从去年开始开设了VR单元,票一直很难买,今年最难抢的就是蔡明亮这部,开票当天就没有周末场和工作日下班场了。幸好,我在朋友圈看到了转票……作为一个“转票节”,确实可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照顾到你。

2、晚上8点,我来到先锋运动场,地图上根本搜不到"VR北京",我感觉这里是专门为北影节临时布置的放映场地。

3、一个VR厅大概30个座位,椅子是可以旋转的,每四个座位围绕着中间一个机器柜,每个头盔各连接一个电脑主机。

4、开场前,有志愿者解说佩戴方式:找到白色屏幕,松紧可调,焦距可调,不能把手放前面,会影响信号,出于卫生考虑需要戴眼罩。

5、我戴上之后,感觉很模糊,需要不断调整,找到清晰的点,而且只有最中心是清晰的,周围越往外越模糊。清晰的地方也不是那么清晰,所以8k的VR并不意味着画面就比常规电影清晰,因为VR是全景画面,本身就需要比常规电影更高的分辨率。就是你普通电影标配是2K,但VR标配可能就是8K。

6、之前听很多人吐槽戴3D眼镜特别不舒服,我其实一直感觉还好。但这次的VR眼镜是真的让人难受……额头部分勒得特别紧,看完之后还感觉头疼。如果额头不勒紧就看不清,而且眼珠还要向上用力,额头的肌肉就特别疼。而且那个卫生眼罩很碍事,我中间把眼罩给摘掉了。

7、开始说影片,片名出现在画面里,3D效果,是真正的3D,比电影院3D效果好太多,就是类似全息的效果。所以3D电影真正的魅力其实在VR电影里才能感受到……

8、剪辑的消亡与“空间电影”:影片一如既往是蔡明的长镜头,一场一镜,实际上VR这种媒介本身就是会让剪辑减少,因为一个全景画面就已经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观众转动眼睛就是在“剪辑”了。这一点正好符合蔡明亮的电影风格,演员就是完整地演出,观众慢慢地观看。而且这次观众可以自由移动视角,看演员之外的环境空间。影片的场景都是在废弃破旧的房子里,周围的空间有意突出废墟美学感,本身就是供观众去欣赏的重要部分,不像常规电影,这些空间可以随着观众眼球的转动直接成为画面中心,成为被观赏的主体。本来蔡明亮近年来都在尝试把电影与装置艺术相结合,让电影成为美术馆空间的一部分,而这次VR技术让电影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美术馆“空间”。

9、废墟美学装置:有个镜头的地面上爬进了树根,形状很漂亮,不知道是不是摆拍的;男女主做爱之后,整个房间都是烧过的白纸,破败凌乱。

就是这些揉烂的纸

10、恐怖效果:试了一下,如果往底下看,会看到地面,你会感觉自己悬浮在空中,就像一个点,并没有占据多少空间,所以有时候你处在高处,往下看时会感到恐惧。但表演区并没有很多,也基本固定在一个方向,只有一个镜头是两个演员出现在了不同的方向:母亲从街道右边走过来,然后我回头看背面,废弃房子里突然出现一个白衣女人在往外看,我真的被吓到了。VR其实非常适合惊悚片,想不吓人都难。

11、每个之间镜头就是硬切,但不感觉跳。

12、有些镜头有拼贴的痕迹,感觉做了特效,比如一个镜头里,白衣女人的四周都是墙壁,观众和女人一样被困在密不透风的空间里,这肯定就是通过特效加了一面墙。另外,片尾字幕里有特效团队这一栏。

13、VR诞生出来就被认为适合色情产业,而蔡明亮这次拍的床戏可以说为此推进了一步:小康和鱼化身而来的女人做爱,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跟他俩做爱的节奏完美配合,溅进房间的水越来越多,整个空间越来越湿。

14、声音: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生活的声音感,但方位感很明显,特别是转头的时候,声音方位会发生变化。

15、灯光:小康房子外面有高光,但看不到灯源,只能看到漆黑的夜空或者全白的天空,可能是特效处理了。

16、结尾突然出现一首歌,名为“热情的眼睛”,明显是在说,观众在看VR影像时变得更加主动。

17、结束后,有人说看不懂。

 短评

蔡明亮的《水形物语》?固定长镜头和VR形式并不匹配,几乎没有开发出互动系统,幸而由于他一贯的“强沉浸感”+悬浮视角的机位设置,也还算说得过去。演得最好的是暴雨,下出了一种史诗感。

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最大的感觉是,自己好像一个漂浮在半空的幽灵,2、期待看到VR游戏和情色片,3、VR拯救了我这种多动症的人看文艺片坐不住的问题,我可以前后左右的看场景,4、细节还是不够完美,5、早上刚看完《水形物语》,接着看沉浸在VR的时候好怕被人割喉。

10分钟前
  • 克雷蒙
  • 还行

一個盛夏的午後,你被放置在一個不怎麼堅硬的的大白塑料浴缸一角。你對面坐著睡著的小康,光身子泡在水里,懷抱一條魚。你左邊有一扇窗子,窗外層層疊疊全是茂密的熱帶的綠,蟬叫得要死要活。你身體被定住了,視線卻可以散散漫漫游移。你低頭,水里有日光的折射,沒有你的影子。陣雨馬上就來,春夢了無痕跡。

13分钟前
  • 王布朗
  • 推荐

A / 鬼魅浮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难道不是对VR最恰切的比喻?

1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难以置信,蔡明亮竟然拍了14个镜头之多。可以看出vr技术还不够完善,有些地方的虚焦、失真会影响感官。剧情:李康生理疗健体,人鬼情未了,毛坯房里也能食色兼得。适合蔡明亮爱好者,像蔡明亮一样喜欢李康生的人,以及常年近视习惯看什么都糊的人。

15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我入场感非常强。尤其是大雨天在烂尾楼里那场,简直是跟着淋雨,蔡明亮找到了VR的准确位置,就是画景拼的还比较糙

1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好喜欢呀,没料到我会喜欢上VR,熟悉的蔡明亮和VR好搭!空间与肌理,除了对白之外所有的声音;五十几分钟完全没看够,我还想继续凝视小康,听雨望烟。最后出歌词的时候正好就在我当时选择的那个角度的正中间,瞬间有种和导演心意相通的感觉,然后就想到说VR可以用各式字幕play with观众也很有趣。

23分钟前
  • 力荐

魚精現身,水淹蘭若寺(感覺全片就是為了這顆鏡頭~)。牆壁的斑駁質地,紙。技術追不上想法,問題很多。第一次戴VIVE,無法判斷到底是我眼鏡髒還是影片沒做好造成的模糊⋯像素一格一格很明顯,若能達深焦或夠清晰,效果應該還行。事件基本上都在前方,應該除了陳湘琪(女鬼)在後方那顆外。

28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蔡明亮是最适合VR的导演了,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叙事和传达主题,更多的是营造一个客观世界,一个生存环境,当然是带有导演個人印记的。 剩下的,都交给观众自己選擇觀看和體悟了。跟小康洗洗澡,看母亲给他做做饭,听风听雨⋯⋯没必要揣测意义,或许也没什么意义,就是客观存在。

31分钟前
  • FUNG
  • 推荐

VR的硬件不行,機身太重,片段太長。畫面顆粒粗糙,像把一個平板直接壓在眼皮上,頭與身體分割使我失措,可能從不是追求官能的人。公式化的蔡明亮,舊元素一再翻炒。外邊翠綠豐潤,為何他們仍在人工的廢墟裡流連?且看我們被一台機器異形般的纏住,也不往影院外的世界逃走。

34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几十年不变的是餐桌上那只绿色电饭煲,母亲侧对着它,犹如《你那边几点》里亡父也侧对着它。迷思的是,蔡明亮对于VR格式的运用,技术上有诸多瑕疵,视觉空间却更加突出,甚至可以独立于人物来看,人物因此更加不重要。小康与鱼精做爱一场,背后的雨越落越大,性的高潮就是低头去看地上激荡起的水滴。

39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Venice2017# VR单元最长就是这个了,而且是竞赛片。还是[郊游]路子的美术馆电影,VR适当缓解了[郊游]式的观众尴尬。不明觉厉的典型。蔡明亮机位喜欢选在墙角。两三个浴缸镜头是亮点(女鬼是从浴缸里爬出来的,还把小康拖下了水)。非常湿润的电影,暴雨那个场景也不错。

4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就因为有钱?

43分钟前
  • 琼斯黄
  • 较差

无法抚慰沙发上男人的情痛,不能拯救浴缸里白鱼的自由。每个观众都犹如出没在兰若寺的野鬼,时而在高空俯视跳不出封闭房间的青蛙,时而在地面仰望飞不出窗棂的飞虫。没有影子和肉体,不见双手与双足。他们沉没在浴缸里交媾,废墟之外陡然间暴雨倾盆,那雨溅不湿你,只会溅湿每一具越大笑越悲伤的孤魂。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蔡明亮作为一位艺术导演对观众的报复完全在这个作品上展现出来了!带着VR眼镜,你还想玩手机?说我长镜头不动,但是你可以动了啊。给你们看小康的肉体,全息无码。所以VR以后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恐怖游戏啊,《生化7》bravo。赤烛下一部也可以考虑做VR了。

49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废墟,与病态,失语的魔幻......蔡明亮以VR示范了何为小津安二郎之后的东方超验,或者说,通过特殊的媒介,我们获得了一种生成—不可感知的神秘主义状态,毫无疑问,李康生是“被观看”者,那么,在场,并以Stasis状态观看着他的我们,又究竟是谁?答案是,当技术使“完整电影”近乎可能,选择景别,主体的自由完全交给观看者之后,他们(我们)将不自觉地与鬼魂形成共谋,以一种传统电影的观看方式,未曾“斜目而视”的观众是不完美的。《家在兰若寺》的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追溯至东亚的志怪传奇,而那些(女性的)鬼魂幽灵皆可被视为Male Gaze的力比多梦境,与大卫林奇等西方文本不同的是,在东方的相似文本中,作为主体的男性不一定都会承受如此惊悚可怖的结局,而是重新投入至“日常”之中,直至另一层级的超验。

5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VR北京第二届看到8K的兰若寺,演员脸部表情完全看得清。感觉技术进步很兴奋。又和Jack见面,但是兰若寺老断电

57分钟前
  • 南南
  • 力荐

1.眼罩頗重且無法配戴眼鏡,耳機緊密度低。2.在VR裡看見認識的人,感覺弔詭。3.攝影機/觀看位置時而像友人相聚,時而涉入,時而懸空,不統一。4.轉頭見鬼(湘琪送走陸姐)。5.魚精的現身藏得真好(光影運用得當)。6.最後一顆鏡頭像是又走了一趟蔡導電影。7.是夢(醒來頭暈,一身濕)。

60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暴雨中的那场性爱戏啧啧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Gear观影效果很一般,剧情上稍微说得多一点可以带出奇幻元素,可惜不看宣传册啥也不明白。这样的片子真的有观众吗?(不过起码我们看蔡明亮作品的时候可以有点事做:把头转来转去,不至于呆坐在屏幕前了。)

1小时前
  • mom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