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

HD中字

主演:玛丽·瓦索娃,Ladislav Bohác,Oleg Reif,Nadezda Gajerová,Pavla Sucha,约瑟夫·贝克,贝德里奇·卡兰,Bohumil Machník,Lída Matousková,Anna Houdková,Jaroslav Zrotal,薇拉·卡兰多娃,Josef Dekoj,Milos Nedbal,Josef Benátský,Stanislav Neumann,雅罗斯拉夫·马雷什,Ruzena Gottliebová,Jan Kapr,Felix Le Breu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47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罢工 剧照 NO.1罢工 剧照 NO.2罢工 剧照 NO.3罢工 剧照 NO.4罢工 剧照 NO.5罢工 剧照 NO.6罢工 剧照 NO.13罢工 剧照 NO.14罢工 剧照 NO.15罢工 剧照 NO.16罢工 剧照 NO.17罢工 剧照 NO.18罢工 剧照 NO.19罢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罢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获得了1947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是第一部获此荣誉的捷克斯洛伐克影片。《罢工》改编自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玛丽-玛耶洛娃的同名小说。1889年,在距离布拉格不远的小城克拉德诺的一座冶金工厂,一群被残酷剥削的工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举行了一次罢工,本片正是取材去这一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群矿工通过举行罢工争取自己权益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一个生活在底层薪金微薄的矿工家庭展开,展现了辛苦劳作却苦苦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矿工及其家人同压榨劳动工人阶级的冷酷矿工主以及占领军之间的冲突矛盾。作为一部黑白电影故事片,《罢工》一片的摄影手法以及入画构图显得极为生动,栩如生展现了矿工危险而艰苦的工作环境。尽管人物刻画和表演显得粗糙,《罢工》一片仍被看做是共产主义政治宣传影片的奠基石,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赌侠2002冷山天际行者反常被诅咒的哭声哭声2016入侵第二季第八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奇迹狗小日子新九品芝麻官2006热舞者之热舞之灵龙凤贼捉贼你想沦陷于我替身杀手乐器1998小楼又东风名气止于法国一片深情1979九辫妖狐我也是花浮尘下的枪声星月交错TV版复仇的火焰1999堆积情感硅谷 第二季环线拉丁男孩的天空猛鬼实验室2021离城追梦鲁菜 第一季寻宝侦探假面真情2024爆破死亡谷单身毒妈 第五季猎捕艾玛性事儿都问她珠光璀璨谈谈天,上上床39度青春盛势

 长篇影评

 1 ) 一个杂耍的舞台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而里面所反映的主题早已为现代人所抛弃,里面充斥着极强的意识形态,开头是列宁的一段话,让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开始行动,结尾是让无产阶级要牢记阶级仇恨,内容对现代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来说本来应当是熟识、老套、乏味和不屑一顾的,然而这部作品却依旧是全世界电影中的经典,因为它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探讨与推进使得它名声显赫。并且,它用它的形式保存了它的内容,让我们在它的艺术形式中重新回顾和感叹强权对人的压榨与迫害,让我们去嘲笑当权者的各种丑态,叹息弱势群体生活的悲哀。
   
    电影,本来是一种后现代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电影这一形式本身却回归到现实主义叙事的风格上,即便是魔幻题材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去叙述故事。反倒是无声电影,至少是我看的这部《罢工》倒给出了一种后现代的感觉,颠倒、夸张、错位、象征、隐喻、音乐的衬托与渲染,虽然这些在许多我们经常看到的电影中也存在,但是远不如无声电影展示得那么突出与巧妙。
   
    人物夸张的表情,尤其是反面人物的滑稽丑态,都有着舞台剧的风格,尤其是一个罢工的领袖被几个警察殴打,更像是舞台剧的表演。几个工人多在堆满铁具的房间的镜头,或者是轮船巨大的绳索中人显得那么弱小的镜头,这种荒诞派戏剧里经常出现的物排挤人的画面被运用其中,反映了人被物化的状态。
   
    各种动物的镜头摆放在几个间谍的出场之前,使得人物赋予了几个动物独特的性格特点,或狡诈、或阴险、或精明。几个高管在一起喝酒,其中拿了一个炸汁机炸汁暗示了对弱者的压榨和压迫。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跑到了哥萨克骑兵的马下面,展示着强权的铁蹄是连无辜的儿童也会践踏的。最后一个场面在镇压罢工群众的时候,穿插着一个个屠杀牛的镜头,表明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过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等等等等。
   
    在《罢工》中,是它的形式要求你积极进入电影,正由于缺少了人物对话,反倒使得观看增加了难度,后现代理论家说,如果想让读者参与作品创作,就必须增加阅读难度一样,《罢工》运用它的各种手法,要求读者深入挖掘内涵,找出对应的象征和无声的讽刺,而在现代的一般电影中,电影告诉了你一切,但却把观者娇养得更为怠惰,使电影沦为成了一种大众娱乐。当然,这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说想要欣赏真正的电影艺术,那么《罢工》是不能不看的。

 2 ) 一些笔记和感想

笔记
1.1922年,爱森斯坦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经典无声巨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 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2..影片把工人这个群体作为主角,有一种史诗的气派。蒙太奇的技巧在本片中已相当成熟,但还未到《波坦金战舰》的刻意程度。本片叙事性较弱,但许多场景具有歌舞片的意境。

3.画面过渡和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一样,多采用叠印的方式或者硬切

4.画面构图比格里菲斯要规矩很多,镜头画面既没有像格里菲斯那样是不是的缺个边边角角,同时也开始注重一些对称等方式来增强画面的稳定性

5.一些重要的画面和镜头:2:15~2:24 剪影镜头
                                         2:27~2:40 利用水面的反射
                                         5:08~6:10 打电话,表明了资本家和政府的勾结,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
                                         6:11~11:22 用动物直接转换到密探,十分生动形象的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以及人物形象,同时也斥责着他们的行为就和畜生一样。
                                        13:56~14:16 先用全景或远景将上厕所描述一遍,又有用中近景重复一遍
                                        31:45~32:20 不断升起的炊烟和不断旋转的车轮,意味着工人们的反抗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杂耍蒙太奇
                                       32:30~32:56 出现动物们的画面和前面的工厂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工业文明向农业文明的退化?(个人意见)
                                      33:50~34:00 孩子们模仿大人们,鹿就是工头,暗示着为资本主义屈服而迫害无产阶级的人都是畜生
                                      41:02~44:26 音乐的突变,工人和工厂主两边平行交叉叙事,工厂主的悠闲和工人们的危险进行强烈的对比,而工厂主们对水果的挤压象征着对工人们的压榨,而工厂主对水果的不屑一顾更是激起了资本主义的仇视
                                      44:44~45:06 同上,先是通过远景或全景将事情讲述一遍,然后用中近景再讲述一遍
                                      46:35~49:49 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对比,工人们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生计难以维持,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9:59~52:15 眼睛的特写,主观视角的运用,镜子的反射和凹凸镜的使用
                                     73:25~74:02 交叉蒙太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83:54~83:57 猫代表的是马,而玩偶则象征着骑马的警察,隐喻着他们像玩偶一样受到人的操纵,而这一幕通过孩子的手表现出来更是让人觉得残忍
                                     86:52~影片结束 运用时空交错,将被屠杀的工人和被屠宰的牛拼接,强烈的对比感不仅让人升起对工人们的怜悯之心,更是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暴行为,最后的尸体的画面更是赤裸裸的将工人们的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激起了我们对工人运动的思考,更向我们传达了无产阶级工人们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感想
1.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爱森斯坦的电影,之前在不少专业书上都提到爱森斯坦,我个人认为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较普多夫金等人来言更加复杂和,他的理论不仅仅处于政治和艺术方面,还包含着文学与戏剧,更延伸至整个社会学和人类学

2.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基于格里菲斯创建的系统的古典剪辑的手法并在普多夫金的理论基础上所创新的理论。他的理论不同于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堆砌”所营造的画面效果,而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冲突”所创造出来的新的画面意义,而画面之间则有着辩证的关系

3.1925年,斯大林执政时期,电影作为宣传政治思想和意识的工具,爱森斯坦巧妙的将个人的政治和艺术思想融入到他的电影当中,《罢工》是他的第一次尝试,《罢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爆发,而无产阶级受到了资产阶级残忍的迫害,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向我们宣扬着无产阶级的伟大,并努力的去表现集体大于个人,人民大于领袖的思想,难以想象,当时的电影学派是如何承受着斯大林如此大的压力的。

4.杂耍蒙太奇。杂耍爱森斯坦给出的概念是“杂耍喜剧的任何扩张性因素,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性上或心理上的感染……以给予感受者一定的情绪上的震动为目的,反过来在其总体上又唯一地决定着使观众接受演出的思想方面,即最终的意识形态结论的可能性”,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懵的,虽然能懂他的意思,但是却不知道他如何将概念性的东西转化为电影画面,后来在电影中看到实例后才明白,但同时又多了新的疑问,杂耍蒙太奇为什么和隐喻蒙太奇这么像,后来通过知乎大神也了解了一下,大致就是杂耍蒙太奇宁愿牺牲掉画面的合理性和连续性以及和叙事内容的联系程度也要表现着令人感到震撼,强烈的效果,它希望的是观众能够接受导演所表达的内容,它希望大部分人能看懂它,带着宣教意味,较注重形式;而隐喻蒙太奇则是配合叙事,重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类比,意图扩大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隐晦而含蓄得表达作者的思想,而他只希望少数人能看懂,偏于艺术性和个性,较注重内容

 3 ) 摘录

爱森斯坦的电影集体“铁五人”成立于 1923 年。其成员有:G·V·亚历克桑德罗(G.V.Alexandrov), M·M· 斯特劳奇(M.M.Shtraukh), A·I·莱维辛(A.I.Levshin), M·I· 格莫罗夫(M.I.Gomorov), A·A· 安托诺夫(A.A.Antonov)。在他第一部理论著作中,爱森斯坦建议用蒙太奇将各种炫目的元素连接起来,代替电影的情节。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电影《罢工》中,他把群众推到了英雄的位置上,替代了革命前的俄国影片以及同时代西方体系中的明星。对爱森斯坦来说,画面本身是具有独立含义的蒙太奇单位,一个“炫目之物”(attraction)——也就是说,是之于观众感知的某种震惊。所以,“炫目之物的蒙太奇”是一连串的震惊,会对观众产生这样一种效应 —— 激发观众以一种创造性生产性的方式来回应,以至于观众变成电影导演的合作者,创造电影文本。在此有一个爱森斯坦与库里肖夫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库里肖夫把观众看作是被动的,好像只是接受预备好的信息的一个容器。对库里肖夫而言,蒙太奇中每个画面的功能就像是字词中的字母一样,并非每个画面本身的内容有什么特别意义,而是这些画面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意义……
在二十五岁上,爱森斯坦已经是苏维埃戏剧界胆大妄为而难缠的人物,他的《聪明人》,被认为是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剧作的不敬的、马戏风格的改编,标志着革命后苏维埃舞台艺术成就的一个高点。爱森斯坦又做了两部戏之后,就受“无产阶级文化”组织之邀制作一部电影。这就有了《罢工》,从此,这个梅耶荷德的学徒就成为苏联最著名的导演。“小货车摔得粉碎,”若干年之后他写道,“司机摔进了电影院。”
爱森斯坦把他在剧院学到的东西全部带入到电影之中。他的苏维埃典型倚赖他在即兴喜剧中所发现的那种去心理化的拟人手法。他后来的影片恬不知耻地诉诸风格化的用光、服装和背景。毕竟,爱森斯坦的表达式运动概念、极端现实主义规范以及引发观众直截了当的兴奋等等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影片里。在《罢工》中,工人们与工头做斗争时所吹出的一个汽笛般的口哨,成了某种柔软体操的练习。(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4 ) 红色

作为爱森斯坦的处女作,在意识形态上顺应了当时的主流,即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展现资产阶级的剥削,树立敌对意识,揭示掌权者的血腥暴行以及无产阶级工人的顽强意志等等。在故事以及故事内核上,如今看来毫无疑问是极其“红色”的,是极具政治宣传功能的,没有太多的思辨性和深度。即使到了后来伟大的《战舰波将金号》里,故事和内核也依旧延续了这部处女作的元素。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示,对个体的关注从来不是爱森斯坦的心头所好,在这方面,茂瑙显然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但抛去故事和意识形态,单拿电影形式,剪辑的试验性以及创造性来说,爱森斯坦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影片中有很多充满喜剧元素的段落和蒙太奇,尤其人与动物的隐喻蒙太奇颇有喜感,比如一只吐舌头的狗的特写随后虚化为一个吐舌头的男人特写,一只狐狸的脸部特写虚化为一个男人的笑脸,喝水的猴子特写虚化为一个喝水的男人特写。这些蒙太奇似乎并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隐喻可言,也没有太多可解读性,更像是爱森斯坦的一次尝试,一次试验,一次稚嫩的创新。工人们聚集在公厕里开秘密会议的段落也很有喜感。从处女作开始,爱森斯坦就展现了他热衷于拍摄特写和使用大量短镜头做剪辑的风格,这也为之后的“敖德萨阶梯”打下了基础。影片最后的镇压大戏同样也可以看成是“敖德萨阶梯”的雏形。爱森斯坦对大场面混战可谓是情有独钟,被高压水管冲击的罢工工人,面对镇压,四处逃散的工人,整个镇压过程通过大量短镜头,特写镜头的快速切换来制造紧张感和危机感,并且在同一空间和时间里解构出一个个独立的时间与空间,以此创造出专属于电影内在的空间与时间,展现出蒙太奇之于电影的作用和艺术价值。这在本片最后的镇压戏里已经得到了体现,并在《战舰波将金号》里发扬光大。最后工人们被屠杀,尸横遍野的画面与被割喉放血的牛的特写画面之间的蒙太奇真正起到了渲染情绪和显现故事的功能。

 5 ) 人民团结力量大

这就是现在人们想要的电影,仅用丰富且惟妙惟肖的动作和表情就把剧情串联了起来。工人们的点滴福利是用鲜血和斗争换来的。但首要的目的是达成共同的愿景,有一个所有工人们拥护的组织团结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坚定站在工人的立场,表达工人们的诉求,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取属于工人们应得的利益。

当今,同样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压榨劳工现象,前辈们用血肉与热血换来的福利正在逐渐消失,做五休二成为了日渐远去的幸福。五天八小时上班制度变成了稀少的工作条件,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加班不给加班费的工作,资本家们又重新成为了不受约束的那群人,时代不会改变人心,只会使人心改变。当下我国正在整顿的就是一些野蛮扩张、不遵守劳动法的企业及个人,互联网飞速扩张的同时资本大赚特赚的日子也要成为过去式了,存量化竞争的当下,产品逐渐趋同,守住原有的用户不流失都绝非易事,前浪就是网游公司,他们拍在了沙滩之上,没有掀起任何浪花,成为了时代的记忆。

当下的互联网企业不加快转型,下一个拍在沙滩上的或许就是他们。互联网已经成了新的基建,它太过重要,不能被几家私人公司掌握大量个人敏感信息,发展如果不受到国家监管,那么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被叫停并重拳出击,撬动杠杆搞美国的那套垃圾债打包销售套利的手段,不打他们打谁?在国家打出共同富裕,财富再分配的当口下,还想着乘机打捞一笔,需要纠正这种不法之风。

如同影片中一样,当下的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亟待修正,什么996是福报这样的言论都出来了,是资本家们看到路灯缺挂件蠢蠢欲动嘛?还是忘了身处在一个什么国家之中?

伴随着发展,同样出现了发展中的问题,教育、产业、医疗、外交,在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并非小国,人口众多,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每个决策背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各方利益牵扯,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敢于自我革命,这或许也正是我党可以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发展谋福利,也不至于使群众落入本片中的工人们一样的下场。

资本家伙同执政者欺压百姓,沆瀣一气为非作歹,肆意践踏人民,电影中最后一幕大概是让我最深受触动的,人们被驱赶,面对无法反抗的平民,拳脚交加,开枪杀戮,最应该保卫人民的军队却被驱使来干对抗人民的事,不得人心。

 6 ) 无

好绚烂的技法啊~无处不在的象征、冲突性的蒙太奇,那奥德萨阶梯对比的手法在这里也很明显了,尤其是在大混乱、人群众多的场面,效果很强,尤其是刻意突出一方的某种意识或者感情。一动一静,一多一少,一高一低,一近一远,相反内容的叠画转场,甚至是表情、妆容的对比......(想一想,许多时候人们在描写下层民众时总是把他们刻意装扮得很“丑”(外貌),这很有偏见的~大概直到后来,才有更多的导演会把他们的主人公当成神秘的人而不是工具了。——这也许就是俄罗斯人写小人物的伟大之处~~)不过太快了,而且修复者应该是自觉保留着这“快”的特征,甚至强化了(因为搜到的中文字幕帧率不对~不过好像字幕还要快些~)我记得把杜巴里夫人放到1.5倍也没之么快,更别说我才看了好多尤其慢的德国电影了。不过11年的kino修复,配乐也精妙,节奏的变化好契合影片~其实有些字幕没看明白~说到快,仿佛我的眼睛、思维不太适应这种镜头的处理,好像有时候一定要强迫一个镜头维持3秒以上,尤其是有叙事意义的,不然就混乱。也许多看几遍才能领悟到“快”、“冲突”的独特之处。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十分强劲的尝试了。

 短评

8.5/10。①沙皇时期的一场失败但悲壮的罢工运动的始末。②不少叠影蒙太奇、快速蒙太奇、脸部特写蒙太奇和杂耍蒙太奇,比如第五章末尾和第六章的两段工人暴乱+被镇压(那个大屠杀工人+杀牛也许启发了《现代启示录》),不过整体蒙太奇运用水准差《波将金》和《十月》不少而且一些杂耍蒙太奇太符号了(比如人脸+狗脸、榨果汁+资本家)。③有些地方的叙事比较不知所云;中段叙事较拖。④一些影像技法更多是炫技(如开头水中的工人镜像镜头),无太多实际作用。

4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杰作!影史最棒处女作之一诞生:处处天才之笔:宠物店——人物登场;墨水瓶倾倒染红地图上的街区:血洗群众等等。牛逼的开片与结尾。那个水中镜像群冠电影史!爱森斯坦构想镜头的能力与剪辑的水准,在整个影史中也就黑泽明可以比了—无可超越的蒙太奇。

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9.爱森斯坦首部长片,关于沙俄统治时期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罢工,摒弃主要人物,以群众作为主人公。首次使用非叙境镜头传达理性蒙太奇观点,即非叙事,而是传达概念。|除了隔壁印象派常用的叠映外,还有不少沿用至今的剪辑手法,人物叠化变老、运动倒退、人脸狗脸叠化交换,虽然含义不同,但技法上被诸如鲍威尔的《巴格达妙贼》(1940)、国产《西游记》等学的如出一辙。700

10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本片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作为试验之典范无可非议,然而就其诉求与煽动性的本质来看值得客观看待,毕竟它探讨的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物脸谱化严重,并且站位片面。以导演的功力去拍一部去意识形态的黑色电影,应该完全没有问题,问题还在于导演讲故事的本领不如蒙太奇的使用,早期的多少都存在

14分钟前
  • 俾路支
  • 推荐

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

1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84/100 #第6800# 首先当然是背离传统的,如对故事、人物的“抛弃”,如剪辑有时靠符号、空间构图去连接等等,其生猛经常在一位导演的处女作中才看到,然后电影里展现出对政治和哲学的理解也与其对电影技术的理解一样丰富。

22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这电影是Eisenstein才华的完美体现。各种巧妙的镜头设置,场面调度,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剪辑,都不是一个导演处女作的特征。他对于多线故事的掌控和其蒙太奇理论的运用,极大的提升了电影的戏剧张力。而群戏之余,独立人物的刻画也很有意思。虽然故事本身受到了阶级意识的驱动,仍不失为伟大的艺术作品。

23分钟前
  • Nakadai
  • 力荐

早期作品还没有脱离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才气已经很大了。记忆最深的镜头反而是工人起吊车那儿,搭配前后的剪辑甚至让人想起多少年后的安公(当然电话那儿也像)。常常在想如果苏联人的运动镜头在爱森斯坦那会儿用得更好,会不会让他搞腾出几部更有现代性质的作品,工业和政治(论第一次解冻后期发展怎么把原来传统全重来的)害人啊。

28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absent of sound, but fraught with artistic potential. fast-paced editing further blurs the line between primitivism and modernity.

29分钟前
  • V_Lachesis
  • 还行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在增强戏剧性,对比与突出方面着实可怕,几乎可以视为所有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同时爱森斯坦影片中的演员也是极端,资本家就一定是贪婪丑恶的,而劳动人民一定是受欺压并走上反抗的不归路。因此,此片不免带有强烈主观思想,极适合为洗脑专用。

31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7.3;結尾一章還是最好,複雜空間結構及其造成的鏡頭內蒙太奇,音樂式的單鏡頭長度控制。但這片卻無疑暴露了無產階級的愚昧啊...

32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摘自网络:描写1912年沙皇军队镇压罢工工人的事件。事情由一名工人遭到解雇并自杀引起,工人们跟雇主及警察展开冲突。《罢工》是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第一部长片,被赞誉为“历史上第一部经典无声巨片”。这部影片实践了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的电影理论,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他一举成名。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i think it takes time before i realize how important this film is..

37分钟前
  • Lukka.E.Reznik
  • 推荐

作为爱森斯坦的处女作,在意识形态上顺应了当时的主流,即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展现资产阶级的剥削,树立敌对意识,揭示掌权者的血腥暴行以及无产阶级工人的顽强意志等等。在故事以及故事内核上,如今看来毫无疑问是极其“红色”的,是极具政治宣传功能的,没有太多的思辨性和深度。即使到了后来伟大的《战舰波将金号》里,故事和内核也依旧延续了这部处女作的元素。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示,对个体的关注从来不是爱森斯坦的心头所好,在这方面,茂瑙显然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但抛去故事和意识形态,单拿电影形式,剪辑的试验性以及创造性来说,爱森斯坦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39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那个时候的隐喻蒙太奇现在看来有点雷。直接一个动物的头接到一个人的头,实在是汗啊~~~

43分钟前
  • cream.cx
  • 推荐

竟然还有丐帮!这部实在太深奥了,尤其丐帮部分...这么复杂的剧情.动物元素很精彩!有很多蒙太奇没看懂,不过压榨和屠杀的蒙太奇还是很赞!群众演员够多,简单粗暴性、夸张表演喜剧效果确实好,看的版本配乐赞!看默片听配乐真享受 逻辑略错误,没劳动力资本家靠谁活,简单粗暴但点不对

45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1903年一场被残酷镇压的罢工。编剧是无产阶级,主演是工人群体,反派是大资本家和镇压武装。近似新闻片的记录质感,从事件爆发到双方拉扯、密谋破坏,直至第六章题为”毁灭“即血腥镇压。工人代表用动物画面指代绰号,资本家的室内会议和工厂里的示威平行剪辑,榨汁机碾碎水果对位骑兵队驱赶群众,大屠杀蒙太奇宰杀生牛。

4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看的是80几分钟的版本,重新排过(英文字幕),配乐很激昂给革命造势,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配上的。电影还是非常明显的爱森的脸部大特写的插入和(对比、比喻)蒙太奇。

4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以两次电话的转接来体现社会的不同阶层,以动物的形象来类比人物特征,以果汁压榨器来比喻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屠夫杀猪的场景与沙俄部队对罢工者的屠杀,在这些表现手法中,有些以今日的目光看起来显得生硬,然而正是这些幼稚的手法奠定了电影语言的基础

51分钟前
  • Bigmob
  • 还行

这镜头耍的 整部片子流畅而时髦 新的配乐也不错够紧张 众多人物东奔西窜 把小女孩摔死那段够狠的 无产阶级千万不能忘记啊 我觉得是爱森斯坦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了 除了技法还有一股子写实的血淋淋

53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