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第一季

全8集

主演:诺尔·费舍,诺亚·怀尔,伊梅雅格特伊·科伦尼伊乐迪,Howard Charles,Michael Patrick Thornton,文尼·希伯,Aliyah Royale,Elizabeth Laidlaw,Maximus Chase Evans,Ashley Vaughan,Kevin E. Murphy,Sandra Yoder,科瑞·雷诺兹 Corey Reynolds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3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4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5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6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3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4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5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6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7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8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9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火线》看美国社会十四.结语。

《火线》断断续续写了十五六篇,连写带抄,有大概有个三万字了。本来打算是把五季全部写完的,现在发现实在无此精力也无此耐性。可惜了,一大半的主角还未出场,第二季中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工人和工会的问题,第三第四季的教育问题、政治和竞选问题,第五季的媒体和大众文化消费问题,都没有谈到。以后如有机会,再写点随笔。这部剧,如果认真计较起来,真是可以写上一本书的。
幸好,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美国的法治问题。美国的法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国宪法和宪法修正案,以及衍生出来的刑事案件侦察审理中的一系列程序,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防范政府犯罪,而非打击一般的社会性犯罪。此点不能不特别提出来。
至于整部剧,我想编剧最想说的是,美国社会中,没有一个个人和集团能不受牵制、不受制约,完全地达成自身的目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赢家通吃,为所欲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制约与平衡”(制衡)。毒贩们制约于警察和政客,警察、检方要制约于法官和政府,政府要制约于民众的选票和媒体。法官看起来很牛了,但审判要制约于陪审团,每到选举,要制约于民主党/共和党党团(法官选举有的是直接普选,有的是党派选举)。剧中,麦克纳尔蒂通过费伦法官向伯勒尔施压,几次挽救了濒临毁灭的专案组。但伯勒尔也有他的反制手段,费伦是倾向民主党的法官,而且是接替某位退休(或离职)法官的位置而当上法官的,所以只上任一年左右就要参加民主党方面组织的选举。伯勒尔通过克莱戴维斯等民主党大佬施加影响,不让费伦参加民主党组织的筹款集会等活动,使费伦谋求连任的希望日趋渺茫。为挽救自己的前途,费伦最终放弃了对麦克纳尔蒂的支持,导致专案组行动草草收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第五季(?)里克莱戴维斯被控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案子本已铁证如山,但戴维斯在法庭作了一番“马丁路德金”式的演讲之后,成功煽动了民众情绪,结果陪审团宣布其无罪释放。
剧中,感觉受到制约最少的,反而是新闻媒体。因“沙利文案”等一系列最高法院判例的保护,媒体几乎是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报。不是连费伦也说:“你绝不想得罪一个手持装满墨水的笔的人”(大意),指的就是记者和媒体人。如果说媒体有什么制约的话,那只有市场,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及自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报刊杂志业逐渐走向没落,有的记者和媒体人开始不择手段、编造故事。
规则是最高的,无人能凌驾于规则之上。这里所说的规则,既有法律的规定,也包括习惯、风俗和传统观念的制约,统而言之,是一种文化。规则和文化的制约,不仅美国有,中国也有。君不见,强如老M者,为了构造他想要的理想社会,费尽九牛二虎,发动成百上千次运动,付出几千万上亿人的生命,结果如何?一旦身死,社会重新回到它原有的轨道运行。留下来的,只是变味的传统(换一种名称的极权)和一地鸡毛。
任何社会,任何文明都有其传统的惯性势能,文明愈老愈大,则其惯性也愈大愈强,任何剧烈的社会变革,都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和所谓的进步。这么说,好像很有点保守主义的味道。虽然有些观点和保守主义近似,但鄙人并非一位保守主义者,更不惧怕或反对任何社会自然生发的创新和变动。我相信,虽然传统有其巨大的惯性和冲力,但社会自身也有其适应和进化的能力,只要不被完全窒息和堵死(如朝鲜,任何社会自发的经济创新和政治创新的可能都被堵死,文明就停滞甚至倒退),文明自会找到其延续和发展的出路。何况当今,科技和经济以数十倍、上百倍的速度在发展,公共空间因新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空前地扩大,信息交流更加顺畅,民众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是以对于未来,我保持审慎的乐观。运气好的话,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也并非没有可能。而我们的需要做的就是,研究传统、立足现实,鼓励创新、顺势而为,远离政治、守持底线。
冯友兰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一副对联用以自勉,联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说得真好。

 2 ) 重温《火线》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又从硬盘里翻出第一季看了一遍,开始时一天一集,后来愈发不可收拾,一个晚上把最后三集全看了。
     结果就是,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剧情,竟然很久没能入睡。
     说起来自己都不好意思,竟因为一部美剧而失眠,而且还是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很少第二遍去看一部美剧,即使是看第一遍时痴迷到不行的美剧,比如《迷失》,看了整整六年,一度天天和朋友在课堂上不听课光讲剧情,但是当我想重温一遍时,却发现根本看不下去了。然而,当我第二遍看火线第一季的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以前是不是真的看过。
      我想,其实第一遍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看懂。事实上,那些只看一遍的人,我也怀疑你是否真的看懂了。整整一季,这部剧只讲了一个案子,而且这一个案子居然还没有办完,从其量只能算办了半个案子,但就是这半个案子,这一群拼凑起来的警察,就像抓住了露在篱笆外的一条藤蔓,扯出来整个花园。
      第一遍看这部剧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警察与毒贩的故事,因为当初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以为这是一部警匪剧,一群美国的警察和黑人毒贩子如何斗智斗勇的故事,我甚至觉得,这部剧里的警察比我想象中的美国警察要落后太多,调查的方式颇为迟钝,使用的设备相当老旧,工作的经费十分紧张,连警察的个人形象也很不理想。
      但是,时隔多年我在来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再次被这部剧的真实、残酷、犀利、准确、全面所震撼。如今,我已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当有了现实的参照之后回过头去看这部美剧,所收获的比当年还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时亦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当初,当看到季末jimmy坐船出海的时候,我觉得甚为有趣,为jimmy的倒霉而感到可笑。但是现在再来看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像被狠狠地刺了一刀,我在jimmy身上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那种感同身受,如果你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是很难有的。
      这部剧是我见过的细节描写最多的,有的时候几分钟的内容或者是出场两回的人物背后就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冰山只是露出了一角,留给观众自己理解。而且这些冰山不是孤零零地为了凸显编剧的牛逼而生搬硬套来的,它们存在于这个故事里,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必然发生的,这些故事的复杂性比贩毒团伙的运作方式还要繁杂,这部剧只是轻描淡写地掠过,但是真正有心的观众,已经被这种刻意的镇定惊地心跳了。更神奇的是,剧中角色的一些话暧昧不清,轻轻地揭了揭潜规则的盖子,立马又合上了。
       在第一季中,行动组成员在监视毒品时偶尔截住了一辆看上去是毒品交易的车辆,殊不知这是参议员Clay Davis 的司机兼助理,车上没有毒品而是两万多现金,当行动组的人员打算扣押这笔钱的时候,先是被警察称为“死亡天使”的警察内务部的警长前来查看情况,紧接着副局长就把Daniel警督叫到办公室,一番威逼之下,不但钱没有扣押,还要向人家道歉。虽然剧中什么也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笔毒贩子交给参议员的“政治捐资”,用于参议员的工作和竞选,行动组的人误打误撞,撞进了一个黑洞。这就是冰山的一角,背后“黑金政治”和官员腐败的故事是不可能在这部剧里大写特写的,但是编剧们确写了进去,这就是本剧高于其他剧集的地方,也是我国电视剧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的原因。这看是无关紧要、完全合法的一次拦截,却产生无穷的后患。后来jimmy的义无反顾和daniel警督仕途不升反降被发配到物证科都是因此事而起。而在这一集里,出现了两句最精彩的台词。
      daniel警督在副局那里吃了哑巴亏之后,面对jimmy义正言辞的质问,他说道:“你以为只要尽职我就没事了?你就没事了?指挥链!这就是我今天从副局那学到的!”而后他回家和老婆聊天时他的话说得更加绝妙:“你追踪毒品,你能立毒品案;你一追踪钱,就找不到北了。"钱是个最关键的问题,警察在办案时,一旦涉及到大量的钱,往往就会牵扯出本不该牵扯的人物,如果警察处理不当,指不定会捅出多大的篓子。“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为一个小警察,有些调查不能太深,这是要牢记的规则,这条规则甚至出现在我国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有人就提醒狄仁杰,杀人案破了就行,银子?不要查了!
      如果你是第一遍看这部剧,请注意这些细节,这些细节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和收获。记住,这部剧不是单单在讲警匪,它是在讲这个社会。

 3 ) 《The Wire》-------众生面面观

 电影是一种宗教,当夜幕初上,灯火渐暗,那爿灰白的巨幕上越来越亮时,一种造梦的信仰便从中升起,像创物者的使徒,引领出一个个庄严肃穆、明艳瑰丽的星辰。待两三个时辰后的梦醒,或微笑嬉戏、或怅然所失、或怔怔不语、或破口大骂。总之,在一个远离现世的维度中走了一遭。
  电视剧则限于资金的多寡、制作规模的大小而显得不那么的梦幻和华丽,像是迷你的宗教。但总体而言,电影和电视剧的共同特点都是创作出好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借于逃离现实的平庸、暗淡和堕落。
  《The Wire》不是,它直面人生,抽取真相,比现实还冷冽,比生活更残酷。

多视角

  从小在电视、电影、书籍中总怀有很强的代入感,这样强烈的感觉使得叙事主线稍微偏离一点主线,便意兴索然,索性掩卷而去。印象最深刻是看金庸的《天龙八部》,第一册木讷的段誉讲完,金庸开始讲述豪气干云的乔峰,我竟不看了,那些精彩的片段和章节不知是多少年后才重温的。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经历的越多,挫折越甚,便越发能从不同的视角、迥异的立场审视事物,那种非左即右的思想大概是用了多少年才有所察觉,又过了不知多久才一点点地慢慢矫正。之后接触的创作者,兴许是从浦泽直树,或是从京极夏彦,我开始能欣赏不同视角、不同人物带出的精彩了。
  《The Wire》便是一部从多视角描述美国城市、社会、体制的风情异域图。
   它的主题表面是以美国的缉毒警察和毒贩的斗争为主,实则故事线的开展涉及美国的政治的低效与腐败、教育的无所作为和流于形式、工人阶级的衰败和挣扎、媒体现状的光明与堕落;名义上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第三季出场不多,在第四季中甚至没他什么事情,倒是很多开始时的配角,后面剧情颇多。也许应该这么说,在《The Wire》中,并没有什么主角、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各自舞台上的主角。
  整部剧集中,有两个人的精湛演技和气场是超越其他角色的,其中一个是

Omar Little:
Omar在片中是专门打劫毒贩的强盗,他身着风衣、手挟长管双筒猎枪、口里吹着童谣《The Farmer in the Dell》(山谷中的农夫)注一、漫步于街头打劫的模样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嚣张跋扈。他有原则,只打劫贩毒的毒贩,从不向平民出手;虽然浪迹在街头,但为替男朋友复仇,却能做警方的线人、证人注二;他在黑暗的小巷中与Brother Mouzone持枪对峙的场景令人难忘;他以一己之力接连刺杀boss的勇气和胆识让剧情有超出现实的戏剧性;Omar身上同时兼具着以血还血的戾性和置身事外的淡漠,他是现实的异类,江湖的传说。剧中最神来之笔的一场戏发生在某天早上他醒过来,由于左轮手枪太大碍事,他赤手空拳穿着睡袍去买他最喜欢的蜂蜜杏仁甜麦圈,一路上只闻毒贩们的大呼小喝“Omar comin”,回去的路上他在某处门阶上点烟,一袋毒品便从二楼窗户边从天而降。于是,他带着食物、香烟、和空手捡来的毒品回巢。注三
Omar的眼神中总是会泛出某种异样的神采,似乎与某种温驯的动物类似,有着温柔、悲悯的成色,在Bunk的劝说下,Omar一度心灰意冷,大干一票后离开他赖以生存的街角,但为了报仇还是回到了街角。最终生于街角,死于街角。
“You come at the King, you best not miss” (若要暗刺王,就不能失手。) ---------Omar
Omar,一个以抢劫毒贩为生的山谷农夫。



Bubbles:
  Bubs是 剧中街头众人中唯一得到自我救赎的两人之一,他在第一季开头发誓要替受伤的同伙复仇时的凌乱发型、犀利眼神、低沉嗓音、强烈气场、稀疏的胡渣子让我触动不已。
在以毒品为中心的“食物链”中,Bubs是最低劣的一环----吸食毒品的瘾君子。他每天游走于街头,为了筹集毒资而奔波。以他的天资、品质,讨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他却被毒品深深地拉入地狱的漩涡中。每天都在炼狱中煎熬。他的性格中有好义的一面,由对待早期的伙伴Johnny注四可见一斑。在后来,由于他的疏忽,同伴Sherrod意外身亡,而Bubs也彻底崩坏,自杀未遂。
在经历漫长的自我救赎恢复期后,站在地狱与现实的交界,夕阳辉洒,暮影西斜,Bubs回首来路,狼籍且悲凉,一切的美好与苦难陡然袭来。这时分,心中又涌出再吸一次的念头,地狱的诱惑从未远去,伴君同行。Bubs摇摇头,缓缓徐行,夕阳在他背后拉出长长的倒影。这汉子,从地狱回来了。
心怀悲伤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你还为其他向往留出空挡。 ------Bubs注五
  Bubs是《The Wire》众生相中最生活、鲜明的角色之一,他的疼痛和欢喜,感同身受。


  两个系统之外的角色却凸显出熠熠生光的神采。其余的诸人在系统内挣扎、游离、隐遁、承受。的确是如主创所说的,无论是警察团队、码头工人方、毒贩集团、媒体、政客,个人欲望和团体利益的冲突最后总是由个人来妥协和承担,无论你是毒贩还是警察高管,没有人能幸免,妄想超越体制,只会被它吞没。最后要么服从,要么离开。

孩子们
   在第四季中主要探讨了美国城市的教育体制。在巴尔的摩的贫民聚集区,学校是孩子们的栖息地,是他们成为窃贼、强盗、妓女、吸毒者前的缓冲区。教育并没有起到塑造三观进而改变人生的效用,它教授空泛而无用的理论知识,应付自欺欺人的考试,到时间就把孩子们赶回街角。在学校中,孩子们对待社会、人生的观点并不是从学校、老师学到的,而是来源于街角的毒贩、黑帮的头目。学校犹如浩海中的孤岛,瞬息中就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一位大学的学者申请了一笔资金试图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方式,由于政客的腐败致使资金短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剧中主要讲述了四个孩子Michael、Randy、Dukie、Namond。Michael有运动天赋、Randy极具商业头脑、Dukie对电脑熟谙,Namond性格开朗活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能在未来的天空划出别样的彩虹,但是除了Namond被Howard Colvin警长收养外,其余诸人皆会生于街头,死于街头。街头就是他们的系统、命运。没有人能逃脱或者超越。
  Michael会成为新一代的Omar;Randy在收容院中暴力倾向严重,新一代的黑帮分子;Dukie沉沦于毒品,新一代的瘾君子。命运的候车室,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图片
  对了,补一句,Kenard这小矬子,继Avon和Marlo后新一代的Boss。
图片
  这些小子的足迹,前人早已走过。在第一季中的平房街角注六,Avon的侄子D'Angelo曾教导Wallace和Bodie下国际象棋,比喻Avon是王,Stringer是后,藏毒点是车,士兵是卒,在游戏中士兵会被早早吃掉。果不其然,三个年轻人在剧中相继被杀。

图片

Wallace似是Namond原本的结局,黑暗、暴力的街头并非本性淳朴、善良天真的他能玩的转的,而他被自己的玩伴Bodie和Poot亲手杀害的场景,堪称剧中最残酷的人物结局之一。注七D'Angelo的命运则更加让人唏嘘不已。受Wallace横死的刺激,他本想供出组织,却被他的母亲阻止。在狱中,原本已准备和过去一刀两断,从头开始。结局还是逃不了被Stringer雇凶杀害。

Bodie:(图片)
     Bodie是街角上的斗士,他和Wallace、D'Angelo、Namond不同,他天生就属于街头,忠于体制。每次想起他,总是想起他从牙缝中挤出一注口水的样子,极其的叛逆和凶恶。他在Avon集团衰落后迫于无奈转投心狠手辣、迅速崛起的Marlo。在第四季的结尾注八Bodie持枪面对伏击他的Marlo杀手群。寒风中,他在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里疾呼:“这是我的地盘,我哪儿也不去。我在这里,你们来吧。”他决绝的对劝他离开的Poot摇摇头,之后殒命于街头。
他的死亡犹如寂静水面下破裂的一个苍白的泡沫,并不会引起任何黑夜的波澜,但我刹那间对这个亲手枪杀自己兄弟的街头混混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每个坚持自己价值观并用生命为之捍卫的个体都值得尊重,就算你不认同他的行为。
    再见,Bodie。并为你送上AK-47状的花圈。注九
    在第四季中协助学者的Howard "Bunny" Colvin原是西区警长,在第三季中因为他的“哲学实验”而提早降级离职。

实验与政客

  在第三季中,政客们为了利益、政绩向下面的部门施压以提高统计数据,西区警长Colvin临近退休,在压力迫使下,尝试了次有趣的“哲学实验”。他把辖区内所有的毒贩和瘾君子赶到提前设定好的无人区统一管理,在无人区中,吸毒和贩毒是被默许的,警察甚至维持无人区中的秩序,以保证贩毒交易的正常运行;而其他的街区由于街角的吸毒者、混混、贩毒的帮派都被清理出去,犯罪率立马大幅下降,社区治安也日益好转。这次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是贩毒和吸毒被许可了,Colvin认为社会中的黑暗是无法避免的,他让这一小撮社会的废渣自甘堕落、任其自生自灭,而换取居住在社区的大部分人的利益。
   可以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吗?这是个哲学问题,如果可以,那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注十;如果不可以,那是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代表的绝对主义注十一。系统是不会容许功利主义的,Colvin的下场和结局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他做为个人的努力和挣扎是徒劳而无力的。可是社会的黑暗与污渍真的可以永远消失吗?或者视而不见?编导们把无人区命名为Hamsterdam注十二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Colvin身上兼顾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神采,他有老派正统的原则和基于现实灵活应变的处事方式,他的折中妥协是出于对社区、对人的深爱,是了解底层疾苦、确实想改变现状的真正警察。在这次实验中、在他身上深刻的影响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Carver。
Herc和Carver是剧中的活宝组合,尤记得两人讨论可以随便上一个心仪的美女前提是先上一个男人的搞笑段子。Carver从开始的单纯到后来为了晋升急功近利,再到这次实验中刚开始的抵制,到逐渐了解Colvin的良苦用心,了解到责任与妥协、管理与团队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
(三人的图片)


   Jimmy曾和一个政客助理搞一夜情时曾想过与其相处,但因理念差异过大而放弃。他这样评价两人的关系;“自己犹如为了鸡鸡而喘气的机器,我是三个警区中最聪明的混蛋,在她眼中,就像在街边玩几角钱的赌博。”
  在政客的眼中,一切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突发事件都只是其政治旅途上的垫脚石,前任市长在任时的冲突、问题,现任市长在任时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加剧、恶化。问题可以掩盖、拖延,罪犯可以交易、妥协,政客们上位前是圣女,信誓旦旦为选民谋福利;在位时是婊子,只关心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州议员Clay是其中的翘楚。他长袖善舞,一面结交黑帮,收取从毒贩手中得来的政治献金;一面在政坛上左右逢源,风生水起。他在案发后还能巧妙地煽动民意成功脱身,尤记得他的那句shi~~~~~~~~~~~~~~~~t!!!传神极了。
  
猫和老鼠

Jimmy McNulty:(图片)
Jimmy爱搞事,五季中一大半的案子都是他挑起来的,在第五季中他为了办案的资金甚至越过界限和资深探员Lester对猝死的流浪汉身体添加谋杀的痕迹而虚拟出一个连环杀人狂,之后又绑架一个痴呆的流浪汉充当杀手,为了办案不留一点余地。他怎能为了工作而疯狂至此呢?他把所有的一切赌在办案上是为了什么呢?我的大脑中影像出Jimmy轻蔑的淡然一笑,倏地转身而去,不带一丝的留恋。
   Jimmy有着轻度的自我毁灭倾向,在没案子的时间,他愤世骇俗、恣意酒色,他的生命在性爱的高潮和酒精的晕眩中肆意浪费,在寻常日子,他是一具为了胯下的鸡鸡而喘气的机器;他的生命只有在办案中、追查毒贩的时候才有实现自我的价值,他的聪明、他的才智在与黑暗的对峙中才是那么地有意义。
  Jimmy的一次次搞事是对系统的倔强反抗,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纵然头破血流,千山万水,依旧痴心不改。最后一季的最后一集结尾,他回看巴尔的摩,在各种人物的闪回中,叛逆小子,隐退了。
谢谢Jimmy,带给了观众那么多的福利。(记得诱捕时他叫的那两个妞吗?

Stringer:(图片)
    “那就来吧,混蛋。”Stringer轰然倒地,一代枭雄就此谢幕。所有的隐忍和睿智,所有的奋斗和挣扎,所有的青春和热血,尘归尘,土归土,在尘土飞扬中,他倒在了街头。
Stringer是要逆天的屌丝,他差一点就成功了,就差一点。
    他死后,Jimmy去他临海景的住所,环境幽静,格调雅致,Jimmy随手从书架上捻出一本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喃喃自语道:“我追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Stringer从街头贩毒发迹,之后进修经济学课程,在生意的同时,贿赂政客,投资房地产,联盟黑帮,在他雄心勃勃的野心中,街头只是最初的原点,斑驳的垫脚石,千年的老二要飞天,街头的老大成了牵绊,凡阻碍的,摧毁它。
   灿烂如火般的夜景阳台是两人的最后一次对话。注十三兄弟俩回溯了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却知时光已逝,一切的美好已颓然,过去回不去了。老大要继续着街头的喋血梦,老二要建筑他的金融帝国,最后一次的拥抱,最后一次的击拳,阴影的背后是老大试探的杀机和老二酝酿的计谋。兄弟情,转身成过往。(不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图片)

  
Marlo: (图片)
  Marlo是街头上的嗜血野兽,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丛林法则中事情做绝的因子,一点点的不妥,就用暴力解决;他也聪明阴险,设伏Omar,拉拢街头小孩人心,巧破Avon的美人计,反而将计就计,重创Avon。故事的最后,他在检方压力下,被迫金盆洗手,退出街头,在律师的建议下,他局促的参加了一次投资者的酒会后,之后,他回到街头,身着西装革履嚣张的挑衅小混混,并之后殴斗,打跑了混混后,他嗅着被枪划破的伤口,听着警笛的呜呜声,望着昏黄的街道上的枪与匕首,惬意的长吁了一口气,街头,才是他的丛林。
 他的结局,显而易见。
  人生如此的讽刺,想要逃离街头的Stringer逃离不了,能离开街头的Marlo却离开不了。

戏剧与现实

   火线是部现实的电视剧,它没有话外音和回放,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配乐,其他的音源都是当时的背景音,没有过多的动作或激情,非常节制和简洁;节奏平缓,没有过多的跌宕,剧情在每一集末一般不留悬念,不去勾引观众的胃口。
但火线又却具有勾人心魄、摄人心魂的戏剧张力,它的开头总是由一个看似与后面不相关的内容切入,之后像小说的篇章一样,用一句人物的台词做为本集的条目。它的确和小说很像,慢慢展开剧情,酝酿冲突,待冲突到达一个爆发点后,迅疾的爆发,之后立刻转入下一篇章。譬如Stringer死时最后说了一句:“那就来吧,混蛋。” Omar和Brother Mouzone枪响,Stringer倒下,之后音乐响起,屏幕转黑,开始出职员表。那种观众积攒起来对人物的情感在迅速转化的剧情中显得突兀、苍白,反使人物形象如一颗苦橄榄般在内心渐渐回甘。
它在高潮时的克制、隐忍反而带来沁人脾脏、意境悠远的影响。
其次火线主创在打磨剧情的同时,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锻造台词,完美细节。譬如被称为最有名的罪案现场,Jimmy和叼着雪茄的Bunk在罪案现场勘探时没有多余的表情和话语,通篇只用了一个词F-U-C-K。在这大概三十多次的F-U-C-K中,观众跟着两位警探,逐渐了解案件的脉络。在普通、平常的现场,两人用一个突兀的词语达到了最大效果的戏剧效果,这样的例子例如活宝警探斗嘴、Ormar买早餐等在剧情中随处都是,举不胜举,就不赘述了。
最后火线整部剧情中塑造了无数的小人物,无论他是警探、毒贩、瘾君子、码头工人、新闻记者云云,在无数与系统的搏斗中,个人与系统的碰撞 如鸡蛋砸在墙上,渺小与崇高交相辉映,激昂悲壮。

结局

在火线第五季最后一集的回闪中,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到系统的巨大与个人的渺小,没有任何事情有所改观,两个突兀的异类离开了警队;Ormar is Ormar;政客依旧善舞如云,问题还是亘古的竖着,没有倒下的希望;在它截取的这段窃听风云中,我们感触着人物搏斗的悸动,聆听着血脉的跳动,如同黄粱一梦般在异国的青春般走过世事的虚幻和苍凉。
  所谓经典,是指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有人欣赏之倾倒之,而流行大概是指在一段短的时间内的大众流行性感冒似的病毒肆虐。《The Wire》从没获过艾美奖,真正伟大的东西很少能流行起来,若干年后,谁还会记得2012年的世界最流行的一支视频是《江南style》,中原最流行的一句短语是:元芳,你怎么看? 但是绝对会有人像我一样对《the wire》痴迷或者感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一:Omar哼童谣的片段收录在其原声大碟《The Wire: And All the Pieces Matter》第十九首‘"Omar comin"’中,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

注二:Omar穿着运动衫、脖子上捆着领带上法庭作伪证的穿戴酷毙了。(第二季第六集)

注三:详见第四季第三集。

注四:Johnny在那场著名的由Colvin警长尝试的哲学实验中做了恶魔的祭品。

注五:Bubs这段袒露心迹的告白,详见第五季第九集。

注六:详见第一季第三集。

注七:详见第一季第十二集。

注八:详见第四季第十三集。

注九:D'Angelo葬礼上,Bodie曾为他送上AK-47形状的花圈。详见第二季第七集。

注十:功利主义:凡是能将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确、公正的。

注十一:绝对主义: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无论后果是怎样的。

注十二:意为巴尔的摩的阿姆斯特丹。

注十三:详见第三季第十一集。














PS: It's not TV, it's HBO. ------HBO

的确,这不是电视,这是HBO。向HBO致敬,它没有污蔑受众的智、情两商,它真挚、用心地去呈现它的作品。

向翻译这部不够热门、但绝对伟大的美剧的风软字幕组致敬。


链接:文中的图片和资料大概来自于以下这些地方,就不一一致谢了。

火线重案组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B%F0%CF%DF%D6%D8%B0%B8%D7%E9&cid=0&tp=0&pn=0


火线中文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1%AB%E7%BA%BF_%28%E7%94%B5%E8%A7%86%E5%89%A7%29

the wire 中文站
http://blog.sina.com.cn/thewire

豆瓣The Wire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thewire/



完整版 请看:http://i.mtime.com/windgxh/blog/7499981/

 4 ) 从《火线》看美国社会一

FBI WARNING:严重剧透,慎入。
写《火线》的剧评,半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一是因为人懒,二是因为神经衰弱、精神时好时坏,所以一直没付诸实际。《火线》这部美剧在我天朝被忽视的太久了!不要说看过,听过的人可能都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大概以下几条:方言口音太重,不适于用来学英语;演员太丑,且黑人演员过多;剧情平实,跌宕起伏不够;没有回放,(全剧我记得的只有一处回放)很多地方一遍根本看不懂,我也是看了三遍才看懂了个七七八八;需要对美国的司法、行政体制及社会一般情况有较多了解。统而言之,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剧或肥皂剧,看起来较费脑子,且结局总不能尽如人意,因而不受人待见,也是理所应当。不要说中国,就是在美国,看的人也不多。这部剧还有一个特点,没有主角,有人说麦克纳尔迪(McNulty)是男一号,不表认同,这货在第三(还是第四)季根本就是打酱油,没怎么露脸,怎么能说是主角?照我看,这部剧中有五六个可以称为主角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刻画了三四十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
首先简单介绍下巴尔的摩这个城市,巴尔的摩(Baltimore,黑人兄弟爱称为“B-more”,相当于“我大巴市”),美国马里兰州最大城市,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海港,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即坐落于此。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是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独立市(这点很重要,第二季开头就是市县几个警察局把凶杀案推来推去的故事)。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不多说了,关键的一点是大巴市市区人口78.3万 (1980),其中黑人约占55%。也就是说,这是个黑人为主的城市,剧集开始时可以看到,市长、市议会议长、警察局长都是黑人。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大量黑人涌入城镇就业,使得城市非裔美国人的比率不断攀升。美国白人街区有个特点,一旦某个街区的黑人比例超过一定临界值(如20%、30%不等,这主要是一种感觉),白人居民就会陆续迁出该社区,最后该街区黑人越来越多,白人越来越少,直至变成完全的黑人社区。这一点,和现在南非正在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南非白人许多选择出国、去往欧美,而美国白人主要是迁往城郊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就出现了“黑人占领城市”(夸张的说法)的情况,不少城市的街区乃至中心地区都以非裔美国人为主。
白人之所以要离开黑人增多的社区,有人说是因为歧视,但我感觉真正的原因是文化有区别,黑人有自己的习俗、装扮乃至语言(黑人英语,很过瘾的),不熟悉的会感觉格格不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黑人社区一般犯罪率很高。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都会公布全美各地暴力犯罪(《火线》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felony,意思是“重罪”,这个词在美国司法界有特定涵义,指的是有期徒刑一年以上的犯罪,其中暴力犯罪占绝大多数)的数据,根据该数据,有所谓全美最危险的十大或二十大城市排名,其中臭名昭著的如底特律、伯明翰以及巴尔的摩都曾长时间榜上有名,而这些城市都是黑人居多数的。如最危险的底特律,市区80%以上都是黑人。至于黑人为什么“热衷”于犯罪,是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凶残还是所谓“劣等民族”,后面我会谈到,这里先不多说。
巴尔的摩,英国清教徒最早的殖民地之一,独立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美国首府的光荣与梦想之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滑入了犯罪的深渊之中,一度每年的谋杀案高达220-300起之多,而这个城市的人口不过80万左右(在天朝不过一个小城市而已),称这个城市年年都在打战也不为过。《火线》第一季第一集里,逗逼二人组赫克(herc)和卡弗(Karv)与卡玛(kima greggs)关于这个就有这么一段精彩对话。卡弗和赫克不愿搞文字性工作—抓捕后的报告等,大吹牛皮,要把毒贩们五马分尸。卡玛说:你们两王八蛋的英雄主义恶心死我了,为毒品打来打去,每次都有惨事。(翻译不一定准,我这里的翻译和电视字幕不同) 卡弗说:小姐,你不能把这叫做战争。 赫克说:为什么? 卡弗说:战争总会结束—意思是毒贩之间、毒贩与警察之间的相杀永不结束。 (karma:u heroic motherfuckers kill me.fighting the war on drugs,one brutality case at a time. karv:girl,u can’t even call this shit a war. Herc:why not? Karv:wars end.)
下一篇讲讲自由与安全的问题。

 5 ) 火线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
作为HBO电视台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火线》已经拿过两次艾美剧最佳编剧提名,这部当时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加盟,还以黑人为主群体的硬冷犯罪剧,以多块状叙事的形式描绘了巴尔的摩贩毒网与警方之间的暗战,冷峻而富有深意的台词,慢条斯理的情节推进,令其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剧本高峰。

 6 ) 真实的社会生态

我最近一直看一部电视剧the Wire,中文叫做《火线》,实在很想推荐给所有认识的人。剧情说起来虽然不外乎是“发生在巴尔的摩的警察和毒匪的故事”但是它和我之前看过所有的警匪剧都不同。

这部片子的最大卖点就是真实。

首先所有的演员都长得很丑——和时下流行的那些连续剧比,不但人物没有穿得亮眼的,看过第一集后长相都不容易让人记得。总之都是大众脸,大众身材。其次看完第一季和国产的那些推理剧或者g港产的警察故事比,我发现它们缺失的是什么了:心不在焉的警察,飞扬跋扈的上司,冷不丁捅你一刀的同僚,永无休止的工作,利益错综的政治。我这才意识到所谓警察,不单单就是一帮子穿着制服的人在一个分不清哪里的办公室里讨论那些獐头鼠目的罪犯。而是警察局也是一个机构,也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偷鸡摸狗的各种事情发生着。这是一个有“人”的地方呀,而不仅是布景里打出来的戏台子。

如果说警察的故事胜在真实的话,那么我想毒贩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迷你社会学研究了。那些街头小混混毒贩子都来自于巴尔的摩的贫民窟,他们晚上住在被废弃的公屋中,白天就游荡在街头,但是又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仅仅是卖卖药而已。他们发展出一个制度严密的组织来。有等级分明的管理以及分工,以及他们所遵循的原则。从头至尾所有的人都在说“that’s all about the game” 刚看的时候我很不理解到底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逼迫他们去贩毒,贩毒的好处也未必大过去读书。但是就像我读过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文章,社会事实并非是某种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一种当你反抗就会发觉自己被约束的制度/观念/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和结局(有的非常凄惨,我看到都想哭)。而他们并不都是傻或者笨才去贩毒的,其中最讽刺的一集是探员跟踪毒贩老大之一,发现他辗转换车,最后去了一个社区大学,修的是微观经济学。而观众会通过第三者的视角看到他是怎样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来占领这个市场的。编剧没有简单为这些人分类贴标签,而是让人物跟随剧情一起演化。这些毒贩子从第一季到后来都会一直出现。

一个很出彩的亮点,同时也是限制本剧在广大美剧爱好者中传播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语言。这已经不是件简单的英语或者黑人英语的问题。这帮人发明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不靠翻译哪怕光看字幕也完全无法理解——这片子是我们学院一个教授推荐我的,我看完之后去问他,他说他自己一个地道美国人都经常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有过一阵子回想才会“哦,原来是这样”。据他说这部片子专门去请了翻译来给那些演员讲解那些黑话行话都是什么意思。而中国观众肯定更加难接受——中文字幕只有第一季的前11集(第一季一共13集),而这部剧集现在进入了第五季(也是最后一季)。我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季我几乎都是同时看中英文字幕,熟悉完10集之后终于敢看英文字幕了。而那些街头的话,粗鲁但是简洁,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是一针见血。

除了对于双方人马的细致描写。另一个特色在于他们如何共生在同一片街区里。警察要抓毒匪。毒匪知道要销毁证据、做到滴水不漏。毒贩不能上台面,但是可以找个前台来洗钱。贩毒网络逐渐被警察掌握,那就贿赂政客转移视线。对于高层的人物那是斗智斗勇,对于底层人物是昨天我抓了你打了两拳,今天你给我提供消息我给你20块——你又拿去买药。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行事,大家都无法操纵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大家也都要互相倚靠/竞争来生存下去。真是太精彩了。

推荐给所有对真实感执着追求的人。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8/09/30/1558/

 短评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

4分钟前
  • inchan
  • 力荐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5分钟前
  • alfmunny
  • 力荐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14分钟前
  • anpopo
  • 力荐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17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1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1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21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24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28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29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It's all in the game, yo

32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35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37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力荐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41分钟前
  • 西西西西西西西
  • 力荐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4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4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没有美女

53分钟前
  • Max
  • 推荐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58分钟前
  • zenz
  • 力荐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60分钟前
  • NamesPit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