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在此

HD中字

主演:米瑞·伊诺丝,山姆·夏普德,高兰·维斯耶克,文森特·皮亚扎,妮娜·阿里安达,戴斯敏·博格斯,安吉丽卡·托恩,弗洛拉·迪亚兹,David Greenspan,弗兰克·德·胡里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从未在此 剧照 NO.1从未在此 剧照 NO.2从未在此 剧照 NO.3从未在此 剧照 NO.4从未在此 剧照 NO.5从未在此 剧照 NO.6从未在此 剧照 NO.13从未在此 剧照 NO.14从未在此 剧照 NO.15从未在此 剧照 NO.16从未在此 剧照 NO.17从未在此 剧照 NO.18从未在此 剧照 NO.19从未在此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面瘫表演”叫做演技卓群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在看过[你从未在此]后,我被大胡子又胖胖的杰昆·菲尼克斯的“无表情表演”震住了。

他就像是[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和[谋杀绿脚趾]“督爷”的合体

熊男身材,留着大胡子和小辫,和母亲同住,生活随意,表情凝重。

因为饱受着童年和参军梦魇的困扰,以暴制暴、解救雏妓少女就成了他对抗虚无生活的唯一方式。

©[你从未在此]中大胡子又胖胖形象的杀手

只是这一次,他遇上了麻烦,搅进了政界人士的一场阴谋,母亲被杀、女孩被抢。

老套的杀手救萝莉的故事,因为这位杀手寥寥数语的沉默、面无表情的沉静,而显得多了几分趣味。

母亲被杀后,他沉默、眉头波动,微颤的唇与腮,没有哭喊,没有叫嚷;

©[你从未在此],面对母亲被杀的“无表情表演”

下楼枪杀闯入者,冷静地问话,和对方躺在地板上,哼起电台的歌,楼上躺着被杀的母亲。

即使是最后“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幸福的结局,他也仍然是一脸被大胡子包裹着的无动于衷和面无表情

©[你从未在此]杀手和萝莉最后成功出逃

但很奇怪的,你因此深受动容,你更晓得他演得好。

事实上,这个角色也是去年戛纳上的「影帝」获得者。

这无疑让我对无表情式的表演多了几分兴趣。

01.

布列松和他的极简主义

“无表情表演”竟然真的不是“面瘫”!

事实上,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刻意要求的。

琳恩·拉姆塞这位英国女导演,又是极简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铁粉”。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片头,就是导演的手写笔记:

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依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
©[死囚越狱]片头

基本上呈现了布列松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追求电影的纯洁性/简洁性

“少即是多”,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要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只给观众看最少的东西。

而要实现这种简洁性,除了简略的叙事框架、纯粹的视听风格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演员的表演

在他的[扒手]里,作为扒手新人的男主角,在一次作案后被人拦下在地铁口,要求归还钱包。

©[扒手]中男主作案被人拦下

但你看他的表情,仍然是往常一样的自然、冷淡、无动于衷又略有些局促

即使是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他的脸上仍是看不出悲喜的。

©[扒手]男主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

[死囚越狱]中,在狱中的男主角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策划越狱。

他观察木门,打磨勺子,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等等,可等到他终于松动了门板,打开门框之后——

他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是平静至极

©[死囚越狱]越狱的男主全程保持着大概这个表情

包括犯人下车逃跑时,警察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成竹在胸

©[死囚越狱]犯人逃跑时目不斜视的警察

从[一个牧师的乡村日记]到[扒手]、[死囚越狱],再到[金钱],布列松的主角很多都是从头到尾没有表情的。

无论遭遇困境,还是偶尔的开怀,观众都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出角色的情绪变化

因为在布列松的观念里,没有角色,没有演员,只有负责完成作品的“模特”

所以,他从来不用专业演员,每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剧本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模特”。

最终让这些非职业演员用最低限度的表情和动作来表演。

以抗拒情感来产生情感

这也是他一次次在《电影书写札记》中提到的方法和观念。

©布列松在片场指导演员们表演

所以,琳恩·拉姆塞学布列松这么做,极为推崇布列松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也常常这么做。

像是他的[火柴厂女工]、[没有过去的男人]等等,都是此类“无表情表演”的绝佳范本。

02.

无表情,就是最小限度表演

1933年,葛丽泰·嘉宝出演[瑞典女王]

电影结尾,嘉宝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来到海港追随爱人,却发现此时爱人已经死去。

船已起航,她走到船头,望向远方,没有表情,单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波动。

©[瑞典女王]结尾经典一幕

观众们却被这个结尾感动地一塌糊涂。

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她这张没有表情的脸,赋予了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

而这一结尾,也因此成为影史上经典的「无表情表演」或称「零度表演」的瞬间。

几年后,英格丽·褒曼出演[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褒曼在其中的无表情表演

因为拍摄过程中剧本一直在改动,没有人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最后结局。

褒曼于是在其中也保持了无表情的表演状态,让人们对最后的结局多了几分猜想。

[白日美人]里,凯瑟琳·德纳芙的无表情表演,成就了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冷若冰霜的“荡妇”形象

©[白日美人]冰美人的荡妇形象

而在科恩兄弟的很多片子里,杀手往往也是面无表情的。

最经典的[老无所依]中的冷面杀手,大多时候都是寡言又阴鸷的。

即使是暴烈的杀人场景,或是最后被车撞伤,你从他的脸上都几乎看不到太多变化。

©[老无所依]中没有表情的冷面杀手

而那种令人窒息的神经质般的恐怖,已经在这种“收着演”的精准里,被观众感受到了。

想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喜欢用专业演员,或是宫崎骏不喜欢用专业声优,都是同样的道理。

无表情表演不是不表演,他的眉毛、眼神、唇齿或许也在演戏,但一定是最小限度的表演

经过专业训练的,总免不了存在“过度表演”的情形。

但像[偷自行车的人],用本来的失业闲散人员来演一个失业流浪者,他的每个眼神都凝聚成了苦难的样子。

©[偷自行车的人]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十足动人

没有大悲大恸,没有喜形于色,只有那微蹙的眉头和从没舒展开的脸庞。

所以赫尔佐格会说: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他拍野孩子的[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拍底层小人物的[史楚锡流浪记],用的都是不会做表情的素人布鲁诺。

©布鲁诺在[史楚锡流浪记]中的表演

布鲁诺甚至还是个真的「神经不正常」的苦难者。

他呆滞木讷的那张脸,既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又有着残酷社会的烙印,在银幕上显得有些滑稽、又感人至深。

03.

一下目光,掀起一场战争

这句话是布列松说的:

一下目光,掀起一份激情,一场谋杀,一场战争。

大概只有在无表情表演的静默里,一个细微表情所带来的震动才具有这样掀起一场战争的力量吧。

像是[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里,“欧洲之谜”野孩子的那滴泪。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中野孩子的唯一一次落泪

面对盲人钢琴师和他忧伤的歌曲,野孩子流下眼泪,一字一顿:“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无法像他一样弹奏钢琴。”

他以一个婴儿的智商来到纷杂的人类社会,他的纯真,他的畸形,他的无所适从。

都是那滴眼泪的含义。

整部电影含而不露的悲伤情绪,在这一刻,散放开来,从而感人至深。

阿基的[火柴厂女工]里,和枯燥、机械的工作生活相对的,是女人冰冷、麻木的面无表情。

但只有在酒吧的一次邂逅中,你看到她羞赧的笑容

©[火柴厂女工]酒吧一场唯一的一次笑

这珍贵的一抹笑,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放大到一定程度。

等到后来的失落,她的复仇,表情又回到了往常的冷漠和平静。

一个最轻微的笑容,恰是女人内心向往和顽强灵魂的最完美展现。

©[火柴厂女工]后来又回到往日的冷漠和平静

在这些无表情表演带来的冷峻疏离的电影气质里,一个目光、一抹微笑、或一滴眼泪,都会掀起一场战争。

如果要说的话,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特写的无表情镜头分别剪辑到不同的其他镜头中,邀请人们观看。

©库里肖夫实验

一碗汤搭配无表情特写,人们认为诠释出了饥饿的内心情感;特写搭配玩耍的孩子,人们看出了快乐。

而当尸体、棺材和无表情特写结合在一起,人们又感受到了演员内心的悲伤。

虽然,库里肖夫的实验是为展现蒙太奇的作用,但另一面,也显示出了无表情表演的惊人可能性

一张无表情的脸,在前后的情节关系中,在其他角色和电影氛围的作用下,就有了具体又具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而抑制表面流俗的情感,就获得了更多内在的情感力量。

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无声的控诉,比如[扒手]罪与罚的考量,再比如[你从未在此]人生的虚无。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2 ) 《你从未在此》:未完成,四两拨千斤

今年戛纳,似乎从倒数第三天才进入该有的状态,既能看到《好时光》中罗伯特·帕丁森突破性的表演,也能目睹欧容在《双面情人》耍弄剪辑的花招。在最后一天主竞赛放映中,戛纳迎来了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时隔六年打造的力作《你从未在此》。

2004年,王家卫直到电影节开幕前一刻才把《2046》的拷贝送到戛纳,而《你从未在此》则以一个只有80多分钟的未完成版本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影片没有出现演职员名单,而是以黑屏替代。官方手册显示,《你从未在此》最终长度应有95分钟。在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琳恩·拉姆塞表示,之后会再增加修补一些镜头,不过,90分钟左右的长度也是她最为满意的电影时长了。

首场媒体放映结束,《你从未在此》成为继《圣鹿之死》后第二部在主竞赛中掌声与嘘声齐鸣的影片,不过它在《银幕》场刊的最终评分却以3.1分位居第二,仅次于《无爱可诉》。

《你从未在此》是目前在我看过的主竞赛影片中最为喜爱的作品,即便它缺少一部分镜头,在混音处理上也有明显瑕疵,还是掩盖不了它的简洁、有力、个性与锋芒,以及形式风格与文本内容的密合、统一。

受梅雅·黛伦的实验短片《午后的迷惘》影响,琳恩·拉姆塞在学生时代从美术与摄像专业毅然转向学习电影,另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是欧洲艺术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拉姆塞如此评价他,“布列松的电影对声音,影像与时间的运用极具突破性,而他对演员表演的调度也堪称一绝”。

在拉姆塞就读电影学校时,布列松撰写的《电影书写札记》成为她口中所说的“圣经”,她称赞布列松的作品是“形式上最纯的电影”。

我们或许可以在拉姆塞的这部电影里窥见《午后的迷惘》与布列松电影美学的些许印记。开场段落,一连串特写杰昆·菲尼克斯肢体部位的镜头: 从头,手,到腿,一同构成了主人公乔的出场,以身体局部而不以杰昆的全貌勾勒显现乔的个人形象,这一组特写人物肢体动作的镜头段落恰与乔隔绝外部世界,深陷创伤往事的心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相辅互文。这一组开场镜头的设计方式也恰恰能在《午后的迷惘》开场段落寻得,而对身体部位的迷恋聚焦于分割特写,又何尝不是布列松最为独特、鲜明的电影语言与视觉标签?

全片稳稳构建出形如布列松影像的割裂感,它不仅是开场镜头对身体部位的“割裂”,快速切入闪回记忆的段落同样分裂了现实,声效剪辑又狡黠地间离了我们日常观影的惯性情绪。在那些令人猝不及防的闪回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乔的一系列创伤:童年经历的家庭暴力,参与战争时面对尸体的罪恶感与恐惧感,还有在FBI工作时遭遇的惊慌与冲击。

当乔第一次营救议员女儿,影片不是采取好莱坞经典的连续性剪辑,也不是充斥满屏的暴力与血肉横飞,而是用酒店监控器下的黑白画面,用音乐与画面错位搭配的多角度切换来呈现。这种因声画剪辑带来的断裂感正是在形式技巧层面巧妙呼应着叙事层面里的乔—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战后老兵,一个似乎已经不存于现实世界的人。

《你从未在此》高度浓缩的视觉风格没有沦为肤浅表象,也没有成为调度与剪辑的浮华秀场。每一幅构图都是考究的,每一场动作调度都是精巧的,每一刀都不是废笔,每一处剪切并非毫无意义,它精准地构建出乔完整又破碎的肖像,直抵他所承受的所有压抑和抑郁。

用"干净利落"形容本片恐怕最为妥帖。在简单直叙的营救之途里,穿插几段具有分晓意义的回忆段落以及两段乔心生幻觉的幻像篇章,当沉默寡言的他,在第二趟解救中无力嘶喊出“where can we go”,片尾最后,又顺着被救小女孩说出“It’s a beautiful day”,《你从未在此》的简洁明了与戛然而止正留着余味,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达最为核心的叙述表达,触发最为厚重的情感力量。

我们就在沉浸感与断裂感的分分合合里见证了一个边缘者和失败者如何蜕变为自我救赎的英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保持距离,冷冷目睹着乔的挣扎、脆弱与困顿,又无限渐近、认同着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5.27写于戛纳 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8/42944691_0.shtml(发表后有做部分修改)

 3 ) 《你从未在此》你在哪?——这个杀手有点冷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 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是我喜欢的电影。

 4 ) 原来我们都是在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这是今年最后一部电影吧,也是第一篇影评。非常感人的一部作品,很少的对白,却在用力地煽情。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有血有肉,这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1. 一个有创伤的杀手,Joe从头到尾都在构思自己一个个自杀的场景,但是,现实中,他靠“赡养母亲”而苟且生活下去。然而,因为一次任务,母亲被杀。执行完这个任务- 救出小女孩nina- 就成了他最后的夙愿。

2. 派去杀Joe母亲的杀手,他在身负重伤后,没有拖着身体往门口逃,而是往Jeo所在的厨房匍匐过去。Jeo问他: 你这是去哪? 他停下来,仰面躺着。Joe给他服了一颗止疼片,问到底怎么回事。杀手一五一十地告诉Jeo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有良知的杀手,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违抗命令,在最后时刻希望得到自己良心的“救赎”。他说完,哼唱着歌,握着Joe的手,慢慢死去。Joe躺在他的另一侧。他们并排着,他们握着手,他们都是杀手。

3. Nina ,未成年,漂亮的金发女孩,议员的女儿。在父亲口中,一个因为母亲离世开始叛逆的少女。可是,她却是被出卖,早早卖身的“高级娼妓”。Jeo的第一次救援,打开了Nina求生欲望。一直沉默不语的Nina在再次给带走时,终于懂得呼救: save me, Jeo. save me!

4. 当Jeo再次赶到Nina身边时,他哭了,他发现14岁的Nina 浑身都是血, 却在狼吞虎咽地进食,仿佛已经很久很久吃不下去东西了。Jeo跪倒在地上,哭着,似乎在恳请“晚来一步”的原谅。Nina停下进食,转过头,看着她,轻轻地说: it's ok Joe. it's ok.。淡淡地两句,Joe 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救赎。他的“晚到”让自己的母亲死于非命,而这次正当他以为又“晚到”之时,Nina的出现救了绝望的他。

5. 结尾Jeo告知Nina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Nina起身,他以为nina离开了,又开始幻想自己死亡的样子,nian上洗手间,出来拍了Jeo的头: let's go , wherever. 一个是在寻找自己活下去意义的杀手,一个是重获保护和关心的女孩人,人和人走在一起,靠的不是血缘,而是感知到彼此命运殊路同归。就像两条流浪狗,有伴总比被抛弃的好。

(影评尽量简短,漏掉细节,希望留下一些悬念给还没有看的人。)

 5 ) 我的精神世界

对文本的极端简化和视听语言的极端偏重成就了这部反类型杰作。 导演用一系列又碎又细的镜头剪辑拼接出一个杀手的日常生活和他的生活环境,最令人称道的是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杰昆菲尼克斯试演的杀手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心里开始倒计时。从这里开始,无处不在窒息感伴随着greenwood神出鬼没的配乐弥漫在了电影的每一个角落。 本片的主题是救赎,或者说,一次失败的救赎,杀手救雏妓,是不想看到困扰自己的童年阴影在女孩身上重演。但母亲被杀,复仇时刻大反派已经躺在血泊中。影片最后,小女孩握住杀手的手说,我们走吧,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他们成为了双方守护的最后一个行星。 和菜头在评论《我的名字叫红》时说,现代小说是个体力活,当代电影又何尝不是呢?琳恩.拉姆塞用《你从未在此》告诉我们,单纯以情节与故事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用视听语言来丰富电影的边界才是正道。而她显然做到了。

 6 ) 如果一个男人想死,什么会让他活过来

不散作者 | 小天猴

如果要问谁是世界上最硬核的女导演,那么我的答案可能是她——琳恩·拉姆塞(Lynn Ramsay)

这位来自英国的女导演总是在她的作品中展现暴力的奇观、伤痕的即景。她曾凭借《凯文怎么了》为大多数影迷所知,在惊悚题材和压抑氛围的处理上展现了强大的掌控能力。

△《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未完成的作品《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在电影节的最后一天展映,并与欧格斯·兰斯莫斯的《圣鹿之死》同获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你们的男神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获最佳男演员奖

可以说,《你从未在此》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佩德罗·阿莫多瓦、朴赞郁、杰西卡·查斯坦、范冰冰在内的戛纳评审团的认可。

虽然半成品的《你从未在此》在《银幕》场刊的最终评分里以3.1分(场刊评分体系以四分为满分)高居第二,仅次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然而目前,它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是88%,其中79鲜11烂,在IMDb上的评分是7.4星,在MTC网站上获得87分,在豆瓣上则只有7.4分。

显然这是一部掌声中夹杂着嘘声的电影,部分影迷观众并没有戛纳评委那么买账。

《你从未在此》的故事非常简单,乔(杰昆·菲尼克斯)是一个退役军人,深受童年生活阴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他与年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为求生活乔成了一名合约杀手,受雇为参议员从绑匪手中救回被卖当娼的爱女,在四处奔走、杀人以救人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自救。

乔似乎是一个视生死如无物的人,影片开场,一连串对乔的腿、背影、手等身体部位的特写与闪回交织,走形的身体上布满丑陋的陈年疤痕,仿佛告知观众我们的主角如行尸走肉,深陷于往事。

疼痛、悲痛、创痛给了乔一次次自杀的理由,而我认为痛的感觉来自对世界仍然有情,仍有“温柔”的寄托,哪怕那寄托“从未在此”。

哀莫大于心死,而乔如此疯狂挣扎,自残残人,因为对原无足留恋的世界,还不死心。于是我们可以了解琳恩·拉姆齐血腥之下的诗意,她的暴烈必须以她的温柔为注脚

女孩妮娜(叶卡特琳娜·萨姆索诺夫)就是这个世界的温柔所在。当被拯救的对象成了拯救者,她抬手去擦车窗上的雨滴,用浸满鲜血的双手和脸颊上清澈的泪水抹平了乔混乱不堪的精神状态,将他从童年的阴影中拽了出来。

“绝望之为虚惘,正与希望相同。”《你从未在此》的暴力与疯狂,是琳恩·拉姆塞众多作品中的底色,她拍雏妓之泪,自杀谋杀,分明是要让观者“叹为观止”。

琳恩·拉姆塞穿刺人我绝望的底层,言(男)人所不敢言,探触恶的底线,想象罪的渊薮,并唤起一种救赎的可能。当乔怀抱母亲的尸体,缓缓沉入幽深的湖水,在妮娜的幻影中重燃对活下去的渴望,破水而出,仿佛一场冰凉而怜悯的,对生命的透视。

△沉湖

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一反在《她》中的深情可爱、《无理之人》中的风度翩翩、《角斗士》中的坏到出渣。他配合冷峻的影片基调,看似面无表情,那张藏在凌乱胡子背后的脸表现得沉敛且凝重,可紧绷的肢体和未曾松懈的眉头分明传达了乔的抑郁和沉痛,那双蔚蓝的眼睛像一湖幽暗的毒药,诱惑着每一位观影者,沉入颓废的湖底之中。

这场克制内敛又极具爆发力的表演,让菲尼克斯成功捧回戛纳影帝的奖杯。

△《她》,2013

△《角斗士》,2000

△《无理之人》,2015

△《你从未在此》,2017

值得一提的是,《你从未在此》对声音、影像和叙事的运用极具突破力。影像和音乐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在真实和虚幻之间跳跃,似梦非梦。闪回突如其来,却恰到好处,一方面交代了乔童年所遭受的暴力,和战场上的生死见闻,为乔的下一步行动作出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电影原无足观的文本陡然丰富起来。

镜头虽有留白,却毫无闲笔,每一帧都是干净清晰而细节丰润的。空的景色充塞乔的世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恍若隔世的幻魅效果。

除此之外,约翰尼·格林伍德(绿木)的配乐也为《你从未在此》增色不少,电子乐将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仿佛能听见乔将车驶过树下,斑驳的树影倒映在他的脸上,而Rosie & the origins的《Angel Baby》则将杀戮场景衬托得伤感又温情。

△杀手与杀手的手拉手

独特的视听语言给了《你从未在此》如此强烈的诗意风格,它的绝望与希望,它的暴烈与温柔,给了我们沦陷在菲尼克斯双眸中理由。

回观琳恩·拉姆塞的前作《凯文怎么了》,同样是用独特的剪辑手法来讲述一个重口的、关于精神创伤的故事,《你从未在此》却在视听技巧上走得更远,在故事剪辑上玩得更溜,并以一个更加简单的文本,迈向了更为幽暗的人性深处。

这或许是一个关于电影的启示,我们该如何省察人的内心?我们该如何讲述自我的拯救?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602期 文章,喜欢凤凰啊!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短评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控确实令人惊艳,开场的摄影和机位调度就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从视听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纯粹技术语言的胜利。但在形式感玩得飞起的前提之下,影片的文本层面就显得乏善可陈,剪辑的凌乱让本就乏善可陈的剧本显得更加叙事节奏失控和摇摆,配乐和摄影倒是蛮出彩的

8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1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1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很差

很欣赏对每个镜头精心构建与剪辑组接中传递出的充满纤细力量的电影感,视听更是通过狠抓“声之形”做得精准且赏心悦目,也能理解通过这些来塑造人物心理和表达出各事物“临界点”之感。但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大概这也是无法更好的临界点。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部具备后摇情绪的电影,简洁,少话,暴力却克制暴力场面,血腥却不展示血腥过程,一点点释放能量,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除了剧情稍显简单,光影声色俱佳,好看,好听,杰昆·菲尼克斯演出了丛林野兽一般的孤独。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1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斯科塞斯式的内心戏和雷乃式的碎片意识流诡异地结合在这一迷迷糊糊的作品中,而成果几乎均由Jonny Greenwood的音乐带来,视觉上的张力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带劲,后坐力几乎没有,不过作品对人脸的回避或凝视之间的平衡非常有意思。

22分钟前
  • TWY
  • 还行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和《血观音》毛病一样,所谓视听,全是视奸

3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3.5 优点多集中于影像风格,但是这种用音乐来营造人物“永远在行进”的手法比《好时光》弱了点,不断插入的用来表现精神状态的闪回处理得不够圆融因此显得突兀。为何近年来重影像视听而轻文本叙事的电影愈来愈多,这莫非是未来将持续的电影趋势吗?不少处让我想到科恩,有些“诡异”,但看过就忘。

35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片没做完就在戛纳放了,还是第一次见,连着两晚看的都是惊悚片...这部视听技法也很纯熟,开场就是一连串密不透风的大特写,配着密集鼓点般的配乐,很带劲。除小女孩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演了尸体,简单粗暴的血腥展示,尸横遍野的现场还总放着悠扬的音乐。杰昆这一身肥膘快认不出了。剧情还是不太吸引我吧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这个杀手不太瘦。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48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戛纳版只有80分钟出头,不知什么情况。影片有点隐隐约约的《出租车司机》,反正是《怒火救援》式的剧情如果让主角患上创伤后遗症加童年阴影之后,也是这个状态。更深入探索角色,并让他陷入精神的混乱,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吧。有特别酷的地方,也有很矫情的地方。配乐很赞,菲尼克斯壮成一头熊。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5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Mighty Joe, Helpless Joe. Sleepwalking Joe, Endless Joe.

60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推荐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1小时前
  • 把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