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2017)

HD中字版

主演:夏洛特·兰普林,安德烈·维尔姆斯,斯蒂芬妮·凡·维,西蒙·毕斯乔普,杰西卡·范汉,法图·特拉奥雷,简·贝尔萨兹,卢卡·艾瓦伦内,Thomas Demarez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汉娜(2017) 剧照 NO.1汉娜(2017) 剧照 NO.2汉娜(2017) 剧照 NO.3汉娜(2017) 剧照 NO.4汉娜(2017) 剧照 NO.5汉娜(2017) 剧照 NO.6汉娜(2017) 剧照 NO.13汉娜(2017) 剧照 NO.14汉娜(2017) 剧照 NO.15汉娜(2017) 剧照 NO.16汉娜(2017) 剧照 NO.17汉娜(2017) 剧照 NO.18汉娜(2017) 剧照 NO.19汉娜(201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汉娜(201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忘记了自己身份的女人,如何在自我否定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汉娜是一名普通的家政女工,闲暇时间在表演训练班上课,家里养着一条狗,生活看似简单平静,没有人知道她其实过着破碎的人生:她的丈夫入狱、儿子不肯与其相认、陌生人不断叨扰……汉娜独自一人承受着其后果, 她不断地拒绝接受真相,现实生活越来越分崩离析。一日工作时汉娜偶然听说海滩上有一只搁浅的鲸鱼,她请假提前下班独自来到海边长久地注视着这只孤独无助的鲸 。通过汉娜对自我破碎身份的探索, 以及自我掌控的丧失,本片探讨了当今时代的疏离异化、情感联系的困境,以及个人身份、人际关系、社会压力三者间的分界线。朗福勋爵巴勒斯:一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盲战2018白色陷阱安史之乱午夜兰花独眼龙在陌生的季节相遇三生花咒怨2录像带版代客泊车不可饶恕2010天国泪暴走午夜佐罗1975国语乐队生人回避少年的你亡命橡胶园中间人 第二季边缘世界 第一季浪荡岁月生之欲1952亲密如贼(国语版)三脚猫部队银河对决灵魂歌王天使出更御猫三戏锦毛鼠(国语版)一声叹息肉与灵助理快逃圣诞韵律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九季黑帮大佬和我的365日鸟女妙警贼探 第三季Rebekah快乐歌舞团

 长篇影评

 1 ) 英国的至暗时刻,丘吉尔一生的闪光时刻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都应该首先,即使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应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使用者,更别提曾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Winston Churchill,他或许是西方近代百年政治历史中最懂得运用语言的政治家。

而1953年,早已距离敦克尔刻撤退的关键时刻过去了有13年之久,在这对于丘吉尔的晚年来说极其漫长的13年、而对于英国战后历史来说又如同沧海一粟的13年,正是丘吉尔离开英国政坛,回到离群索居的自己的13年。丘吉尔的晚年,深陷抑郁症的困扰之中。英语里有一句谚语‘Churchill’s blackdog’指得正是让许多杰出的天才挥之不去的精神病痛,而即使失眠、吸烟、酗酒以及暴躁都是丘吉尔常年的旧友,他依然活到九十岁高龄,目睹了冷战世界的形成,目睹了英国把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他应该嘴里一直骂骂咧咧,脑中闪过千言万语对付美国人、俄国人,仇视着上下议院里的庸才们浪费时间。他晚年的铁血演讲更为直接,或许是因为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即使被当成战争贩子也无所谓了,所以只好用利刃般的言辞引起哪怕微波的涟漪。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这位政治家苦闷的晚年,而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丘吉尔熟悉人物传记、深谙英文历史,如果让他自己来撰写自己的一生,或许开篇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时刻,因为这是他毕生政治事业的巅峰,虽然是英国乃至欧洲的至暗时刻,但却是他人生的闪光时刻。

除了故事里的英国人民、议会成员,丘吉尔如此强硬的战时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虽然历史中,他们彼此都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不愉快,但是最可贵的是他们从未被如电影中的哈利法所说的和平的“鸡汤”所误导。目睹了他的哥哥在战时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乔治六世是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去加拿大的,虽然有些口吃,但他是非常勇敢的君主。法国人曾戏言说投降是为了保护巴黎的古建筑和卢浮宫的艺术品,这才是二战最大的一句鸡汤,来自据说最擅长革自己的命的国度。

1953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深知,投降是保不住‘Piccadily’的,只有守住到最后一条街巷的抵抗,所谓‘论持久战’哈哈哈哈,天下伟大的政治家不一定都是这么盘算的,但却都是这样呼唤的,毕竟,英国国王还没有蠢到那大英博物馆当挡箭牌。历史上,乔治因为二战每周和丘吉尔的午餐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疾病的困扰,战争结束后不久1952年去世,也就是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一年。如果他尚在的话,想到曾经丘吉尔用语言给他带来的种种压力,不知道他该是喜还是悲。

和平年代的名鸡汤就叫‘做最好的自己’,茶道花道文艺美好,其实不过每日三分钟自拍全部搞定,但是到了战争年代,全都毫无意义。理智的反面并非不理智,而是放任。在完美与缺憾中选择,看似毋庸置疑,实在困难重重,因为其实根本没有完美这一选项,从来都只是在不同的缺憾中选择解决的方法,目标才是首要,以及是否敢于承担利能否最终大于弊的责任,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自己,只有至暗时刻仍然坚持下去的决心而已。至暗时刻,才能看得清仍然敢于发亮的星。好剧本、好演员、好历史、好人物、好故事。

 2 ) 该Gary Oldman得奖了

可以说这部是对诺兰的敦刻尔克(Dunkirk)最好的补充,刚好后者唯一拉掉的角度就是下达撤退命令,号召民众来营救的领导人在那几天内的故事。本片十分准确又生动地呈现了丘吉尔本人的各种特色,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他直爽、果断和坚韧的个性,他对于言辞的斟酌,还有他说话时的气势和偶尔展示出的幽默感。加里奥德曼显然是在化妆和表演中完全化身为这个角色,几乎看不出他本人,声音也变了,是一次相当值得拿影帝的完美表演。

历史上任何国家或政坛领导人,特别是战争时期的,真的很难简单用几句话或一个词去评价他们。因此大部分政坛人物的传记都是关于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阶段展开。不管他做出的决定是否完美,是否每个人都同意,至少,本片展示出了在二战爆发时,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面临的艰难抉择,和在那几天中做出的决定和影响。影片从一开始就很注重丘吉尔的身形、动作,说话的态度和声音,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感觉。英国国王都觉得他很吓人, 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女秘书更是第一次见他就被骂到哭着跑出去。他的每次演讲也都十分震撼人心,充分展示出这个人作为领导者的魅力和威慑力。

当然在99%都是秃顶老白男的议会里,一次次发表长篇演讲,也会让本片看上去跟任何一个历史传记片一样,不免有沉闷的时候。好在丘吉尔也很幽默,常常爆出惊人之语。比如对一个抱着婴儿的妈妈说:“我天生娃娃脸,小宝宝都长得像我!” 他也会在与妻子单独在一起时展示出温柔的一面,让人很吃惊地看到这个似乎什么都不怕的人其实是怕老婆的。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历史内容,比如Dunkirk 撤退期间,丘吉尔曾像美国总统求救,希望借船去救英国士兵,还拉下姿态很焦急地对美国总统说:”我曾用你借我的钱,买了你的武器啊,现在为什么不能给我?!" 结果美国总统冷冷地说:“我想了办法啊,但真的没辙啊,我没船,但可以借你些马."

如果能在看本片前看诺兰的Dunkirk,你会对本片有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也会看到在士兵们生死一线的时刻,这位虽然不在前线上的胖子,其实也奋战得很艰难。很显然他的决定是这场撤退的关键。而且他的决定也没有让他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卖国贼。在战争时期,这类勇敢又不屈服的人更容易获得人心。

非常令人深刻的是,出口成章的丘吉尔,在评价希特勒的时候反而不知要用什么来形容,最后只用了“那个人”指代希特勒。在当时,也许他很难去界定,但历史自然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大部分人的决定只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但有些人的决定却改变了一个国家和很多人的命运。

 3 ) 《至暗时刻》

果断打出满分!真是一次历史文化、视听艺术的享受。结合以前上映过的《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你会对二战的同一历史时刻有不同角度的丰富了解和精神感动。导演只有38岁,却连续拍出了《傲慢与偏见》05年、《赎罪》07年、《安娜卡列妮娜》12年等历史题材名片,不仅是他个人才华出众,更是他所处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及稳定所致;片面、多变、狭隘、虚无的历史、艺术观掌控下,是出不了这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

 4 ) 伟人的成长沃土

看《敦刻尔克》的时候,以为那会是部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名单》式的好莱坞大片,没想到诺兰玩起了结构和电影时间,完全违反好莱坞的创作规律,那当然是部好电影。不过看《敦刻尔克》之前如果看了《至暗时刻》,会更好的理解那部电影。

《至暗时刻》的故事并不复杂,讲德国在二战中不断侵略欧洲国家的过程中,英国面临和解和对抗的选择,国内保守派步步紧逼,而丘吉尔以其个人的意志和领袖魅力,说服国会继续对抗法西斯,最终英国在为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对丘吉尔这个人,我听过一些趣事,也看过他写的散文,据说他还会画画。他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至暗时刻》中刻画的丘吉尔,是他在1940年内的关键时刻下的一段时间的事情。正是因为面临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是个爱家爱国的人,虽然晚年的他脾气古怪,初次和莉莉·詹姆斯主演的打字员见面,就呛得她委屈地说不出话来,但他和妻子,仍旧充满温馨的爱。电影中也讲了她妻子回忆讲述的一段往事。

《至暗时刻》剧照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仍旧看得清大势,当保守派打算和解的时候,他明确的说明,坚决不允许希特勒那个独裁者继续下去,他明白不管英国多么危险,一再容忍地退让,只能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

他不断研究战争形势,并做出有效的部署,包括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他被逼地快要接受妥协的时候,国王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支持起丘吉尔来,对于战争的事,他让丘吉尔去问民众,而当民众说出永不妥协的时候,他从人民那里获得了力量。

伟人就是伟人,懂得从人民群众中借势。

电影对丘吉尔的刻画是出色的。

首先,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有始有终,他从当选首先开始,就没打算妥协,一点也没顾忌到保守派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

其次,这个人物的癖好和人物本身结合很棒。可能丘吉尔在生活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对打字员要求严苛,生活中不拘小节,慢悠悠抽着雪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一点惧色也没有,一直给人民带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到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存在。

英国人写过《纸牌屋》,也拍了剧,后来美国翻拍,火遍全世界。《纸牌屋》揭露了西方政治的暗黑,岂不知,在中国政治面前,简直是小儿科。毕竟在中国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坦坦荡荡评论的。我们一概不知。

丘吉尔这个人物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动,所经历的事一波三折。最打动人的是他到了民众中间,他去坐了地铁,并收集了民间意见。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才是个真正的领袖的样子。

看了这部电影,没感觉到那是至暗时刻,反而觉得是黎明前的黑暗。

而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却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无比的寒冷、魔幻和黑暗。

《至暗时刻》剧照

丘吉尔是个英雄,英雄的诞生自时势,也得有沃土。

加里·奥德曼演技绝佳。

 5 ) 历史转折中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领导是二战的转轭点,但其人本身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

离开历史无法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但“历史”并不仅仅是大敌当前的“至暗时刻”。《至暗时刻》实际上描写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后,西方世界天翻地覆的历史进程中的一卡摄影。这让他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献礼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世界历史发展的断层线,布尔什维克革命、去殖民化,美帝国的崛起这些主导二十世纪的潮流都沿着这条断层线延伸开来。但是欧洲人自由帝国主义的世纪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危机频现。抛开最终导致大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不谈,大英帝国本身内部的发展就预示着某些未来的迹象。

经历一系列选举改革后,代表世袭贵族和土地贵族的议会上院被剥夺了为数不多的对下院的抵抗力。英国的政治中心彻底转移到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众院。虽然保守党(托利党)以及贵族政治世家仍然掌控政治主导权,但是自由党、工党的崛起预示着大众政治是英国的未来。大战的残酷让英国贵族阶级最优秀的年轻人灭绝,但也只是加速而不是改变了本来的历史进程。现代大众民主意味着国家需要整合民众的力量——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要、动员并组织无数无名的男男女女。

电影中提到丘吉尔曾经反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而他的自由党时期(1904-1924)恰好就是该党最后的辉煌时刻。带领英国走向大战胜利的劳合-乔治首相是自由党末代政治巨头,在他任内英国掀起了一波社会福利立法的高潮。丘吉尔在内政上和自由党一脉相承。1908年他推行了英国最早的最低工资标准,1924他主张开征高额继承税,这些政策都和十九世纪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精神不同。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才揶揄丘吉尔是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保守党的对手)唯一能接受的大联合政府首相人选。

影片最后丘吉尔坐地铁接触“人民”,然后在下议院慷慨激昂,打败议和派阴谋的剧情设置被不少人说成庸俗和俗套。但放在历史背景来看,这其实恰好表现了两次大战之间时代精神的变迁。从纳粹德国到民主的美国,收音机和传媒机器的发展使得领导人可以绕过政治建制派直接对“民众”施加影响、从“人民之声”中汲取力量。希特勒的人民收音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都是在大众政治的时代,利用最新政治手段拓宽政治可能性的边界——这和川普绕过建制派直接在推特上对“人民”发帖没什么本质区别。丘吉尔在保守党建制派中碰壁,转而寻求“人民”的支持,好事者自然可以简单指责为“民粹主义”,但这种肤浅的看法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地形变动,以及丘吉尔这样的伟大人物对政治脉搏的把握。虽然他接受的是维多利亚的教育,有着典型的维多利亚式贵族的履历,但他其实是埋葬维多利亚时代的合唱团中的一份子。丘吉尔仍然有着旧时代的品质,但却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带领国家前进。他在“小事”(虽然加里波利绝不是什么寻常小事)上不断失败,但是在大事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敏感和意志力。

由于希特勒作为大反派沦为背景板,戏剧冲突就只好围绕丘吉尔+英国人民vs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为突出丘吉尔的抵抗意志和特殊品质,影片不得不过度丑化张伯伦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他和哈利法克斯历数丘吉尔“罪状”时提到的挪威远征,就是张伯伦战时内阁为了对抗纳粹入侵挪威而派遣盟军的战役。和丘吉尔比起来,张伯伦其实更坚守欧洲和英国传统的政治规范和思维模式。根据A.J.P.泰勒富有争议的说法,慕尼黑协定放在19世纪的政治话语里其实稀松平常。哪次外交成果不是强权之间的私相授受?哪些谈判不是闭门的讨价还价?哪些和平靠的不是政治精英们 精明的算计、理性的自利、谨慎的克制?但是大战已经彻底埋葬了旧世纪的外交准则,民族自决和公开外交让“替别国做决定”不再能摆得上台面。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不是十九世纪的政治家。驱动他的不是理性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算计,而是不计代价的狂热和仇恨。张伯伦本希望在德奥合并与吞并苏德台之后希特勒可以绅士地见好就收,但希特勒却得寸进尺进攻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骗的张伯伦倍感愤怒,宣布英法会武装保卫波兰,并开始英国的战争准备。在低地国家沦陷,哈利法克斯主张和谈的关键时刻,张伯伦实际上站在坚决抵抗的一边,帮助丘吉尔稳住了战线。电影里的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讲求“逻辑”和“理智”,却没有意识到这套推理所依托的整个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张伯伦的世界是君子协定和势力均衡的世界,而丘吉尔却理解他看不到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寇松、俾斯麦这样的绅士的家园;而是意识形态家、理想主义者的乐土。你要么成为民主斗士,要么沦为希特勒之流疯子的牺牲品。

丘吉尔不止看穿了希特勒,他也看穿了斯大林,看穿了罗斯福,看穿了新世界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能放下自己对布尔什维克的彻骨仇恨,在二战期间和斯大林通力合作,他也能放下大英帝国的体面,把统治世界的钥匙交给新大陆的守望者。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

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6 ) 丘吉尔式的成年人:早就萎了,却一直硬下去

影评人是有祖国的,所以外语片的影评总隔着一层:比如《至暗时刻》。在国产影评人看来,这是一部新加入的争夺二战胜利话语权的电影;《国王的演讲》把那个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塑造得像是嘴炮王者似的,一场演讲就让大英帝国群情汹涌,众志成城。《至暗时刻》则把嘴炮的至高荣誉给了丘吉尔,这个梅毒患者和沙场败将通过三场演讲摆平了议会、国王和百姓,把散沙似的英国变成了混凝土。放在2017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英国人此时拍《至暗时刻》这部电影,唤起的是英国老百姓在1940年负担起整个欧洲的担子的那份勇敢——法国沦陷了,捷克、波兰第一波就投降了,比利时午夜即将宣布投降,只有英伦三岛还在战斗。从生辰八字来看,《至暗时刻》实际上是给英国人补气活血的,我作为异国观众为丘吉尔的演讲感动落泪,纯属误服了一剂爱国主义补药。


不夸张的说,英国人是贵族这个物种的长子,他们热爱荣誉,尤其热爱战场荣誉。一战让欧洲的贵族元气大伤,甚至很大一部分贵族家族在战场上灭门了。到了二战,丘吉尔两个政敌——前首相张伯伦、外长哈利·法克斯都早早做好了谈和的准备,因为贵族再也不愿意子弟献身沙场了。当欧洲最重的担子在1940年压在肩上时,丘吉尔面对的是一大堆已经投降的盟友,一心只想投降的法国总理,还有三十万被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精锐。他手里的军舰都派出去运兵回国,只好打电话哀求罗斯福,把英国购买的战斗机用航母送来;但是罗斯福只肯把战斗机送到英属加拿大边境,建议英国用马队把飞机拉回国,或者用人力推回去,毕竟飞机是有轮子的。大英帝国的羞辱,早在丘吉尔当首相时就如此赤裸裸了。



我们在《至暗时刻》里享受的,不是镜头语言、画面和精妙的台词,是丘吉尔所代表的成年人精神:早就萎了,却一直硬下去。他不否认自己是一个酒鬼,一个神经质妈妈的遗传产品,而且是大英帝国的缩影——思想很坚挺,肉体已经六十六岁,只剩下一口硬气,如参汤般续命。所以当他赤裸着走出浴室时,打字员姑娘不是在躲避尴尬,而是躲避一种慈悲。《至暗时刻》展现的,是一种随时面临崩溃的强大。丘吉尔坚信,英国即便是作为一片瓦砾的巷战之国,也好过纳粹的傀儡之国。这样一位战时领袖,不是油腻的也不是慈爱的,而是污浊的、铁血的和慈不掌兵的——他要求驻加莱的四千英军展开自杀式进攻,毫无良心上的自责,展现了战略家必须的冷血。


电影从来不止是逗乐的、刺激的,实际上,电影很大的功能在于构建影迷的电影人格:我们把自己代入角色,仿佛浸入在冥想盆里观看邓布利多校长的记忆一样,看到丘吉尔在1940年如何降服政敌、凝聚议会、收拢残兵。我们常常像丘吉尔一样四面树敌,拥有丘吉尔的困境和他的萎,没有他的硬气。像丘吉尔那样告诉自己的敌人以及敌人的敌人:我还在爱着,我太太21岁就逃婚了两次,我还坚信着,英国人例外/华夏民族例外;我尽管孤独,但孤独坚持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乔治六世半夜敲门,说你赢得了国王全部的信任。

 短评

Gary终于成了oldman

6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1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18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2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23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27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2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31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4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41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43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44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48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5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55分钟前
  • Tadashi
  • 推荐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60分钟前
  • Line
  • 推荐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1小时前
  • 露苑
  • 力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1小时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