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HD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新天方夜谭以为是老大II金三角风云无法街青山翠谷青春皇家恋曲金陵神捕贵州盛宴第二季中华赌侠(国语版)走进韩国大师寻找幸福的起点中南海保镖粤语我要找到你丧家之女韩国一男子在隧道内被埋 妻子在舆论和政府施压下被迫放弃救援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市场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王府软萌小刺客高公司的故事誓言(2018)怒剑狂刀变相怪杰远山恋人杰瑞玛雅·陶瓦:最后的辉煌盲山金色索玛花我即黑夜一饮而尽2006绝对恋爱命令网络犯罪调查第一季夜盲我的酷儿生活第一季“宝贝”小偷与大盗后院计划铁窗苦读器灵 第一季堕落天使1995鹿鼎记第一部粤语小谢尔顿第五季惊悚小说感染她嘴唇的欲望放荡生活

 长篇影评

 1 ) 写个我最爱的角色-Bruce

我是铁杆的UP粉,UP SERIES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它无可替代。56UP盼了好多年,所以一播出就迫不及待找来看了。这一集应该说是皆大欢喜,到56岁了嘛,人生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动了。亮点是抢镜头的孙辈,哦,天伦之乐,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贴一篇几年前的文字,为我最喜欢的角色——Bru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 SERIES里面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Bruce,

他年轻时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关心贫富差距,种族歧视问题,

7岁的时候愿望是长大以后做个传教士,去非洲帮助别人,'to be more or less good'

14岁时还是个腼腆的小男孩,被问到有没有女朋友时,尴尬得回答'no,but i am sure it would come'

认识到自己内向的性格不适合在公共场合活动,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传教士,放弃了这个念头。

老实说,一直到这时,他都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不是那种光彩夺目的人。

但21岁的他让人眼前一亮:在牛津大学读数学,谈吐文雅,举止得当。尽管很有才华,但还是很谦虚。

他的变化真的太让人惊讶!!

年轻的脸上散发着朝气,眼神流露出一种智慧,却又内敛。

我开始不由自主得喜欢他。



28岁时,出人意料地,在一所移民学校教数学。

本以为他会继续深造,走一条大道,过上光鲜的生活。

但他选择了这份普通的工作,帮助这些移民小孩。

相比他出色的背景,这或许算不上体面的工作

但他乐在其中,很满足。作为观众虽然有点小遗憾,但真的很为他高兴。

这时其他人差不多都结婚了,但他还没。

 

35up,他出乎意料地出现在印度,依旧教孩子们数学。

35岁的时候在印度的条件却还不如28岁时的公寓。

这时其他人都在事业上升期,基本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而他过着异常简单的物质生活,一间小平房,一张床,几本书。几乎一无所有。

导演问,你怎么看待金钱。

他笑着说,我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

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看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学印度语,在街上跟学生踢球,那么平和,那么满足。

35岁的他对着摄像头,更多了一分从容,豁达。

而他还没有结婚。但他表示并不太担心,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人。

那时候真为他感到遗憾。他这么优秀,心地善良,为人谦和又低调,难道没有女人喜欢他么?

我暗自安慰自己,大概是因为没人配得上他吧。



41岁的时候,他已经回到英国,终于结婚了。新娘是他的同事,不漂亮,但很贤惠,善解人意。导演打破了每7年拍一次的习惯,拍了他(41岁时候)的婚礼。我想导演也是偏爱这个角色的。

他们很幸福,很恩爱。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42岁,在一个女子学校教数学,做了领导。也算事业有成了吧。

有自己的房子,有一个恩爱的妻子,一切看起来都不错。



49岁,头发白了,明显老了。事业更进了一步。

还兼职一群年轻人的棒球教练。很开心地和他们打比赛。

和妻子相处得很好,有了2个男孩,一家人很幸福。

看他们眼神就知道,相处得多融洽,多爱对方。



Bruce的一生或许不传奇,后半生还有点平淡。

但他没有被潮流推着前进,像其他人那样为社会地位,为物质金钱打拼,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喜欢做这个,喜欢做那个,一生都是那么从容,

帮助别人,甚至去印度教书,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

后半生的平淡也是一种幸福。他总是那么满足。他的满足让人羡慕。

 

这个系列里不乏比Bruce优秀的人,

比如有个小孩子后来成了bbc纪录片的导演。

但在这么多人中,最让我喜欢的还是Bruce。或许是我最认可他的生活态度吧。祝福Bruce幸福快乐!

 2 ) 50岁基本只能认命

我觉得用50岁知天命来描述这个影片不是很恰当,看着影片里一些56岁人的眼神,觉得很多人是已经认命了。导演其实是想求证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即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为更上层的人。
看了有几点想法:
一、56岁时采访这群人,问他们对现状的是否满意,出租车司机和妻子面对镜头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当保安的儿子非常满意,面对镜头也只能这样说吧。另外一个大律师却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没能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满意不满意在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人满足于现状,也有人想要不断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为贫穷所以早婚早育,还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贫穷。很多贫穷的人,不到20岁就结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几个,还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摄35-42岁那两集时很多人都离婚一次。而中产阶级大都是28岁左右结婚,有两个孩子,情感稳定的。
三、我认为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摆脱命运束缚,最重要的是有见识,其次是自己的决心和行动。驯马师的孩子没当成驯马师最后成了出租司机,因为他只能看到这样的路。有些见识从父母亲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其他人(尤其是优秀的人)和读书来开阔眼界,获得见识。

 3 )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只是笔记而已

片子最初目的似乎是要证明阶级对人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的阶级固化,从社会观察的角度看,导演很幸运,几个孩子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孩子后来有领救济的,有工厂纷纷关门后最常见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教育改变人生成为教授的,有撒切尔时代推崇的不依靠工会集体而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成功个体户的,连中产这么稳定的阶级都出了一个流浪汉。但片中每个孩子的人生都被抽象为阶级、学校、职业、家庭结构,成为一张干巴巴的表格,而表格画到28岁时已经基本没有了悬念,结果来得太早太容易太明显,以至于这个社会观察看起来失去了分析研究甚至展示的意义,导演也无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只是锲而不舍地更新展示着表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在旁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可能对个体来说,这些喜怒哀乐、这些幸福和不堪才是人生,虽然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他们只是标签和数据,中产/工人阶级平均结婚年龄、结婚次数、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等等。孩子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所谓阶级性的载体,14岁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不满。十几二十几岁时,上层三男孩和东区三女孩都对自己的阶级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我一度怀疑他们性格有问题。后来才慢慢知道,导演的采访方式带有很大的激怒因素,那些孩子们当时并不在正常状态。激怒可能是采访的一种必要手段,促使采访对象思考平时不太(愿意)思考的东西,打破他们在舒适状态下的一些伪装或者说自我展示上的选择性,但这里导演只是每隔七年坚持追问大家对贫富差距、结婚年龄之类的看法,好像迫切地要填好那张表格。每个采访对象作为一个人,都并不喜欢自己变成“姓名/年龄/阶级/职业/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对贫富差距看法/对教育看法/对婚姻看法…”表格中的一行数据,对这样看待自己的采访者,可能也会加深不信任感。同时,一般人生活中并不会经常琢磨贫富差距,以及这种社会问题对自己的人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又因为不真正关注也没有足够的学习(了解更多视角就可能发现,某些曾经以为绝对正确的东西换个视角看就没有那么绝对了),被迫当场作出的回答就很可能是人云亦云甚至只是情绪表达,并不真正反映他们的态度,于是这张用半个世纪填出来的完整表格也就显得缺乏意义。

除了一个走偏了的孩子之外,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平常,或者说从导演的观察角度展现出来很平常甚至乏味,简直给我一种人生无趣众生皆苦生无可恋的感觉,而孩子们每七年来参加一次拍摄,可能就像是枯燥日常中的一点令人稍有兴奋的小波澜,自我总结的一次机会,也试图借这一部来修正大家对之前几部中的自己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带着一点走出那张干巴巴表格的渺茫希望,却每次都只是重复一遍毫无意义的审问和自我辩护,成为表格中更新后的一行数据。如果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是社会研究,这些数据样本太小,称不上多么科学,如果主题是人,这些人又被抽象为数据,并没有多少机会展示他们自己眼里的人生。我就不由得困惑,大家以这么大的毅力投入这么多精力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片里难得有兴趣的点是,觉得儿童时期大家口音都比较接近普通话,后来东区就越来越东区(特别是那个去了苏格兰的姑娘,一直保持着东区口音,而她的儿子讲苏格兰口音),中产阶级应该没什么变化,但那个有外国血统后来又娶了外国老婆的律师居然让我感觉有了外国口音,当然也可能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觉。

 4 ) 《人生七年》之深意(转载)

译者:susan211
原文作者:REBECCA MEAD 标题:WHAT “56 UP” REVEALS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去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I.F.C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其中一些(包括早先的两集)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去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这席话听上去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把片中的那些人看做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先遣组,好比是兄长或是姐姐,无论是在先前的青春期、成年之初、以及现在漫长而又狭窄的中年时期,他们永远都是先行一步。如今,身为七岁孩童的母亲,我是从我儿子捉摸不定的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系列纪录片,满怀希望他能享受到我所寄予他的成长快乐,这些快乐,有的时候很明显,对片中的人物来说是缺失的。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社会和教育精英层的孩子们来说。预备学校里的约翰后来成为高级律师,他的同学安德鲁也做了初级律师。(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孩子 - 查尔斯在第三季中表现出对现状的诸多不满,之后他退出了该片的拍摄。但最终他也开始拍摄纪录片。观众中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幻想他会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如果他愿意的话,拍一部关于他参与艾普特试验的片子也未尝不可。)

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未来就不是那么好预测了。小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要在沃尔沃斯上班的琳恩,最后成为儿童图书管理员。她的同学苏,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文法学校,却成为一名大学行政人员。看完最开始的两季后,谁都料想不到拥有超凡魅力的尼尔,曾幻想成为宇航员的他,在21岁时患上慢性心理健康问题;28岁时,成了一名流浪者。当然大家也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满怀尊严、充满深情的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尼尔的疾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对艾普特来说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表明这部纪录片当初过于简单的社会政治假设存在种种局限性,同时也通过揭示普通民众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从而强调该片真正取得的成就。那个晚上我们看完电影离开影院时,我丈夫这样说道,这部系列纪录片开始的时候有点左拉的风格,但半个世纪过后,又让人感受到了普鲁斯特的神韵。

这部系列纪录片被誉为真人秀的鼻祖。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参与者一开始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参与许可。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说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这种参与——让观众审视他们的生活,评判他们的成就,见证他们的不安和失败——看作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嫉妒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但是该片还是拐弯抹角的揭示出了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艾普特本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候,艾普特关于英国政治状况的问题有时看上去意识形态非常明显。他过分偏袒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尤其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女性;而那些出身富庶的人在片中看起来显得十分可笑,例如约翰在21岁去猎狐的那一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普特片中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艾普特好比是写实小说作家,其笔下创作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得放弃对这部纪录片的幻想,转而关注其中人物的真实命运。在第五季中,约翰的身份得以公开,他是保加利亚第一位首相的后裔,并与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有着牢固的联系。在第八季里,约翰本人说道,自己九岁丧父,由在工作的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这些事实虽无法改变他当年猎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全盘接受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的各种行事做派,人们需要对此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解读。值得肯定的是,艾普特将片中人物对该片的假设提出质疑、甚至是对其本身所存的偏见提出质问的画面也呈现了出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幕出现在第七季,在伦敦东区长大的杰姬此时带着三个孩子失业在家。她愤怒的指责艾普特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低估了她。艾普特含蓄的谦卑虽然来得很晚,但最终还是证明杰姬说的没错。

艾普特本人亲口承认该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认同的是尼克。这位早熟的农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怀揣着推动核子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了美国,最后放弃研究,成为大学教授。艾普特后来也离开英国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和尼克一样,他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尼克天资聪颖、抱负远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实就是理想未尽、开始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有限的故事。虽然他看上去对其从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满意 - 至少没有表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很好奇,艾普特本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尼克身上的那种力不从心,虽然说他除了制作《人生七年》这一优秀系列纪录片之外,还拍摄了很多影片,这些影片有的大受欢迎、有的技术精湛,但也有些乏善可陈。在第八季中,尼克表达了在自己选择了背井离乡后所经历的那种失落感:远离那片热爱的出生地;日后重返故地,探望身体每况愈下的年迈的双亲,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点上上,我觉得自己和尼克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是来自英国乡村,进入牛津读书,然后来到美国。

在最后一季里,尼克总结了艾普特的伟大成就。他说,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个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成长,其实并不是他本人。他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太广泛,仅靠七年一次、时长20分钟的一段影像是无法说清的。但是,尼克承认,这是“某人”的肖像,“是所有人的肖像。它讲述着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尼克说的没错。这部系列片不仅仅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他们的教室里挑出的那些孩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结果证明,艾普特的成就,和这个项目最初的主旨已大相径庭。与其说该片揭露了外部社会力量对人的压力,倒不如说它体现了影片参与者和制作者的共鸣和同情的内在缓慢发展。同时观看该片的观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这种同情心。观看这部影片并不轻松。影片强调在我们观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员们成长的时候,在我们跟随他们的时候,应怀有一颗深切关怀之心。

转载自
译文: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8032/349691/
原文: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what-56-up-reveals

 5 ) 你想要的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

    一直以来都觉得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一切。近日看了一些文章包括56up之后,反而觉得其实每个阶段的价值观决定着你下一个七年的样子。而整个人生,不会因为某个阶段的失败或者成功而改变,一部分成功一部分失败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漫漫长路其实是个长期且积累的结果呈现。一切都决定于你怎么看待、怎么反应。
    比如那位前半生落魄流离的流浪汉,谁会想到最终他还成了小镇的议员。比如那位暗黑朋克的吸烟少女,自己都没想到最后能成为如此温柔的贤妻并与丈夫携手至今。比如那位从小希望有婚姻但不善表达,岁至中年都没有找到归宿的布鲁斯,最后的幸福家庭令人艳羡。比如那位14岁就辍学学马术后来又放弃开出租的托尼,移居西班牙有大大的庄园和美满的家庭。
    别再说,“都已经这样那样了,你还能期望我怎么样”这样的借口。你想要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未来,都只有自己才能给。
    每天体体面面地上班,看看热门电影,时不时跟三五好友唱个K逛个街喝个下午茶,拍些造型凹得极好极具装叉情怀的照片,夜晚又是属于尽情放纵的释怀。你以为这样一个看似完整个性的都市人,就是活出自己了么?那只是每个人在这社会打磨的岁月中的妥协吧,最后成为一个模子,好像就该这样。
     而其实,只有对自我正确价值观的自律执行,才是真正脱颖而出。你必须让自己变成你想要的最好,才不会被任何人改变或夺走。
     对于我,希望可以更清楚自己想要的,设定目标,坚持地走下去吧。


ps,这些小孩怎么7岁能有那么多奇怪甚至有时很特别的思考呢。我7岁的时候大概只知道哪天校门口的小店有新东西卖之类的吧?

 6 )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打脸

  今天是2015年9月23日,《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或许真的看了一个月之久了。好像是八月初开始看的,偶然刷微博看到穷人和富人的一生,好奇的点下去了,便觉得纪录片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够让你看到很多真实的却不在你身上的发生的事。的确,正如大部分人说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光拍摄的时间就跨了半个世纪,不得不佩服导演组。把不同阶层的人汇聚在一起,将他们的一生展现给人们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this has been a glimpse of Britain’s future.这句话是贯穿这八集开头和结尾的一句话,透露出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和意义。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Nicolas,Tony, Andrew,John,Bruce,Suzy,Jackie,Lynn,Sue,Symon,Neil,Paul,Peter,Charles对家庭,爱情,社会,世界的看法(Peter,Charles,John有几集都没出现),真的很震撼,看一个人怎么度过自己的大半生。穷人的孩子依旧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旧还是富人,除了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的Nicolas。下面就聊一下我对这14个人的看法。
Nicolas,说实话真是学霸,也证明了教育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虽然是农场主的儿子,有着一个聋的弟弟,他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每次面对导演问爱情的问题,Nicolas都避之不谈,好在经过了一次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挚爱(ps,现任妻子真美丽)。

     Tony,a happy-go-lucky,一个乐天派,他很知足,我很羡慕他,他看很多东西都很乐观,在7岁时说自己会成为一个骑师(Jockey),14岁就在朝着自己的这个小小目标一步步的走,当导演在14岁问他如果做不了骑师时会怎么办,他回答说,那就不做了呗,导演又问那你准备做什么,他回答说他想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在21岁时在赛马场做着小混混的事,在28岁的时候,骑着小摩托逛伦敦的街道,他当时说,谁说我不能做一名出色的出租车司机,我做给他看。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和导演聊职业当中的趣事,比如说遇到了很多明星,显然,Tony很喜欢且很享受这份工作,虽然开出租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什么高端的职业,但是这份工作Tony干的舒服,这就够了。婚姻方面,虽然在35岁左右出现了一点危机,但是他意识到了,且改正了,当他在《56up》里说: I owe Debbie everything, because good or bad, higher or low ,rain or shine, she stuck by me, At the end of it I still love her so .时都快落泪了,就证明他是新时代的好男人啊。(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我融合了Bruce和Tony的一些特质)
(Tony的一句话:We’re Mr. and Mrs.Average我们就是平凡的人)

     Andrew,哈哈,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出身于上级阶层,(我发现Jhon和Andrew这种贵族阶级都去学法律了,当律师了,肯定英国的律师很吃香),上私立学校,“教育很重要,它是父母唯一能给自己的孩子留下的有用的东西“,Andrew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意义很大,我的爸妈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能耐,但是他们一直教我要接受教育,并不是去当一些无所事事的混日子人,很感谢爸爸妈妈。爱情方面,虽然他自己是上级阶层,但是他娶了一个不是上级阶层的女孩,这说明爱情是没有阶层区别的,,哈哈哈哈。事实证明,过了那么多年,他们俩夫妻还是那么的和睦,挺好。

    John,高富帅,我叫他翘嘴巴,哈哈,因为他的嘴巴说话的时候总是翘着的。后面好像去矫正牙齿了。在他14岁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理想好高大上,什么政治啊,法律之类的都懂。我14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嘛,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国家的事了。到21的时候,我依旧觉得他很高大上,直到后面他娶了什么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我还是觉得他很高大上。不过他在这部纪录片里说了一句大实话,这部纪录片每个人都只是一瞥,并没有全面的展现一个人,他们背后所承受的所付出的并没有展现在荧幕上,这也算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缺点吧。后面有一集,还是两集,他没有出现,不过再次出现的时候,确实让我刮目相看,他不是那种说有钱就自己花的人,有钱了会去做慈善,会去帮助他人,这是我非常欣赏他的一点。(其实,当你拥有了很多东西之后,给予他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个人体会,哈哈)

    Bruce,他是我一直想成为的那种人,在7岁时他那楚楚可怜的眼神,正太一枚。14岁发现他有点忧郁,21岁时感觉像典型的英国绅士,他对爱情和社会的很多观念和我现阶段的想法很多都契合。(或许我们都是那种有点保守的人),他到了40好几才结的婚,不过我可没打算40好几,哈哈哈。他在穷困地区支教的时候说,自己还没有遇到对的那个她,这或许我现在想要说的。不过,能和老婆平平淡淡的过一生,讲好自己的课,然后饭后茶余打个cricket(板球)也挺好的。对了,Bruce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股票投资和私有化都是赚快钱。

     Neil,这个人算是整部纪录片最有故事的人吧,七岁时像小天使,14岁就感觉有点忧郁有压力了,21岁的时候看起来就有点不太正常,28岁到35岁之间都是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居然说出幸好政府的救济金,要不然就要去偷抢了。看到这真揪心啊。好像到了56的时候,剧情大反转,遇到了Bruce,当上了议员,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不过好像有点晚了。一生未婚,不知道他有没有遗憾,这14个人当中应该只有他的境地是最差的,好在人生就是这样波峰和波谷都存在的,他的人生才有了一丝起色。(是不是Bruce大圣人和他聊人生了,这说明交个靠谱的好朋友有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啊)。Neil和Bruce其实算是一类人吧,都在做自己,虽然有很多其他人的看法,Neil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一直在做自己,Bruce虽然很晚结婚,也没有像咱们中国人被逼婚,他们都在做自己。
    Be yourself,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人生是自己的,由自己掌控)分享一下Neil说的一句话:教育并不会让你学会怎么去面对生活,只有life会教你。

   Suzy,算是四个女的里面的白富美了,家里有钱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7岁时的天真烂漫,到14岁时的懒得搭理,再到21岁时的叛逆少女,还说cynical about the marriage,到了35岁,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贤妻良母,那是因为遇到了她的老公。这说明一段良好的婚姻对于女人来说或许会是一次重生。然后到后面,气质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到了56岁依旧保持着28岁的样子。哈哈。

   Jackie,感觉在他21岁的时候,说的很多东西都在理,后面觉得她有点愤青,怪社会制度,生气不想参与拍摄之类的。虽然19岁就结婚了,(28岁后悔结婚那么早),但到35岁才因为离开上一任才和第二任有了孩子,她才发现,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真的是很大。我们每个人都将会为人父母,很多的想法和感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小生命的爸爸妈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是艰辛,同时也是最大的幸福。

     Lynn,7岁的时候清纯可爱,到了14岁好像就开始积累怨气,21岁时还是一种洋溢在婚姻幸福的表情,再到后面真的是老的特别快啊。Jackie和Sue都是读的综合学校,而Lynn读的是文法学校。(百度:综合学校和文法学校是英国教育体制中中学所分的两个类别,现在两种学校一般都是免费的,但综合学校是来者不拒,而进入文法学校需要通过特定的考试,也就是说文法学校对学术水平要求会更高一点。一般而言文法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高中,而综合学校稍微有一些类似于中专/技校。也就是说文法学校的目的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而很多(但不是全部,综合学校的孩子毕业以后会直接参加工作),不知道是压力大还是什么,总觉得在她身上很多东西都看起来那么的不舒服。当他35岁的时候,还在做图书馆的工作,我仿佛在她身上看到,虽然她自己觉得在图书馆工作并不是那么大高大上,但总是逞强去让别人以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觉得她满意的应该是她的婚姻,从初恋到老,真是不容易啊。)

     Sue,这个女人算是活的很精彩的吧。当Lynn、Jackie早早不如婚姻殿堂的时候,她还觉得:the minute you get married, you’re no longer a single being, you’re a partnership, and that should be the idea behind it.虽然有一段不美满的婚姻,不过好在后来遇到了真命天子。在职业上,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阶层,从来没上大学的她当上了一所大学的教导主任(不太记得了,好像是)

    Symon,这个黑人真是厉害,生了那么多的小孩,也不怕自己养不活,还说我不想让孩子们之间产生隔阂。7岁的时候在抚养院那个天马行空的黑弟,到14岁时的一丝忧郁,他说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好像是哈),21岁时从事超市冷冻产品运输的工作,他说,人总是会慢慢变现实,有些想法总会改变。(其实,我觉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这和他是私生子有一定关系,性格有一点缺陷)。和第一任妻子生了五个小孩(真是太能生了),后面离婚了,孩子长大了也没几个会来看他,作为一个父亲,他做的还不够。遇到了第二任妻子,这才算是般配吧,不知道是哪一集,他们开始参加家庭领养活动,帮助那些孤儿,成为他们的爸爸妈妈,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真的觉得他们两口子很有爱。瞬间也深刻了我对Symon 的印象。第二次的婚姻真的很美满。

    Paul,同样也是抚养院的小孩,在7岁时那一双忧郁小王子的眼睛,梦想着不受big boy的欺负,14岁时到澳洲去了,想做体育老师却被告知需要上大学,21岁就开始砌砖了,就开始赚钱了,28岁遇到了一个开朗的女人susan,两个人环游澳大利亚。(这真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唯一后悔的或许是没有好好和自己的父亲走的更近。我们也总是这样,父母其实一直都站在我们背后支持着我们,我们一个劲的往前奔跑,却来不及回头看爸爸妈妈一眼。希望我们都不要有这样的遗憾。当被问到,你是否会觉得有什么成功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之分吗?Paul回答说最好的人生是有自己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的陪伴,这也是幸福的最好诠释。

     Peter,一个帅哥,21岁时因为在节目上说错了点话,后面就不再出现了,直到56up才出现,也再婚了,他说的很多话我都觉得很好:①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礼物是什么?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②人生不是要你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对人生做过太多的妥协的感觉。③生活不应该因为你曾经出过差错而不再继续,曾经走过错误的道路,不代表你就没路可走了,你还是有机会重新开始。(好像第三句是Peter说的)。还有,他组的乐队唱的歌,好听。

      Charles,又一个帅哥,不过感觉没有很大的精神劲,看起来有点颓废,21岁之后就不再出现了,21岁时没有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后面成为BBC内部人员了,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故事咯,不清楚不清楚。

    下面总结一下我对14个人的人生感受:
    这14个人,从黑白电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一个已经长大成人,步入中年,把人间的酸甜苦辣都快尝尽了,看这部纪录片时我总会带着一种时代的沧桑感去看,不同社会时期,不同人生阶段,每个人的三观都不一样,本来就是嘛,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还得了啊。精英阶层由于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旧在享受精英阶层应有的一切,而低产阶级很多都在随遇而安,让自己过得舒服即可,他们的下一代还是做着和父辈相似的工作,极少人能成为命运的漏网之鱼(Sue和Nick),改变自己所处的阶层。

   还有,很多人在获得自己内心满足的时候,开始去做慈善,这让我明白,等到有了一些所谓的让自己满足的“成功”之后,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往往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最好途径。

     人们都从幼稚到年轻,再从年轻到年老,会把很多东西看的越来越现实,不再去追求什么,所以我认为,趁着自己年轻,有时间有活力,必须去尝试更多的东西,让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

    同时,在很多男人眼里,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你所受到的教育和其所带来的是别人永远都夺不走的。在很多女人眼里,婚姻是很重要的,遇到一个soulmate是如此的难得。

     每一个人生时期都必须要设置自己的一个目标,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只是自己享受现状,不思进取才会做出的选择。正如Tony,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到后来也有一份不错的收益回报。

   人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有孩子和没有孩子不管是对于男人来说,还是女人来说,区别都很大。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很多想法都会围绕着孩子转。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打过去的自己的脸。
 
                                                                         2015.9.24阴 北京

 短评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5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8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13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16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20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25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29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34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35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3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39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40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43分钟前
  • S/Z
  • 推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50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52分钟前
  • HL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56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57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60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1小时前
  • L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