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

HD

主演:文淇,周美君,史可,耿乐,刘威葳,彭静,王栎鑫,李梦男,蒋欣悦,陈竹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嘉年华 剧照 NO.1嘉年华 剧照 NO.2嘉年华 剧照 NO.3嘉年华 剧照 NO.4嘉年华 剧照 NO.5嘉年华 剧照 NO.6嘉年华 剧照 NO.13嘉年华 剧照 NO.14嘉年华 剧照 NO.15嘉年华 剧照 NO.16嘉年华 剧照 NO.17嘉年华 剧照 NO.18嘉年华 剧照 NO.19嘉年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嘉年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米(文淇 饰)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周美君 饰),一个叫张新新(蒋欣悦 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史可 饰),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证据的缺乏让嫌疑人迟迟不能定罪,而最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谋爱上瘾长期都市七年前的五月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新春特别篇寒战(普通话版)双星伴月哈迪兄弟 第三季UFO Sweden(瑞典语版)体坛秘史:沼泽鳄霸多余的终点公主夜游记功夫道长国土安全第二季魅影汉尼拔第一季激情燃烧的岁月九岁县太爷淑女与髯警视厅零系 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 爱与泪的告别呼叫助产士第一季坠雪少女生死恋闭嘴!花美男乐团火焰龙卷生死时速2:海上惊情拯救拍立得单亲宝贝马达加斯加历险记诺堡丑闻迷雾追魂狄仁杰之恢诡赤目1000种死法第一季血海狂鹰失心病狂伪装者第二季鲍勃·马利:一份爱花枪缘狄仁杰探案之天煞孤鸾夏至廊桥唐小小的魔法天台在这里第一季橙色阻击心连心红色沙漠

 长篇影评

 1 ) 莉莉说,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

莉莉去打胎后,不听医生的劝阻喝了许多酒,疼痛踉跄间说了这句话: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
       这个电影讲到了,女性对痛苦的体验,以及在这样的痛苦之下,她们的立场。

       莉莉姐是这个电影谎言之一的提供者,她为了找小健让小米替班,为了圆这个谎,后来让小米在警方面前的“逃避”有了理由。她几乎可以完美的逃离这件事外,当然另一位女性(律师)找到了她。
       比起莉莉的事不关己来,小米的态度一直是暧昧不明的。她警觉,第一时间拍了成为最有利证据的视频,却没有直接提供给警察或者律师。在后来为了办身份证缺钱的情况下,经小健的提点,这个视频被用来敲诈。

        电影选择的主角,不是受害者小文和新新,也不是寻求真相的律师,却是这位态度摇摆的有所求一切又对真相和公正无所求的人。她就是痛苦和立场,最好的表达者。她是黑户,看起来是透明人,却无法避免的经历了这一切。
        第一场戏,小米在巨大的梦露雕像面前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她拿着手机去拍了梦露的裙底,然后又过来两位同龄女生,很不礼貌的为了拍照说,让一下让一下。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统领全片的开头,女性对女性的感受,以及女性无意识加害了女性。小米欣赏美,却不能深刻的认识到美的产生背后的代价,在之前那么长的镜头里欣赏到了梦露光滑洁白的腿部,小米没有拍,她像一个猎奇或者猎艳的人一样去拍了裙底风光,这是她和“梦露”的关系。电影里也表现了小文与梦露的关系,那个逃离了“加害者”母亲的小文,伤心的那一晚,梦露的脚底是她的栖息地,她却走上了疗愈之路。是的,小米并不在乎与她不同的女性,这一点后来律师也说过。
        而那句非常理所当然的“让一下”更是这部电影里,女性对于女性欠缺的关爱和间接加害的缩影。班上的女老师,在小文和同学面前,竟可以直接说出,想不想上重点中学,和她一起玩;母亲知道小文的检查后,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巴掌,后来在律师的询问下,还讲出“这事是我造成的?”这样的话;莉莉更是可以不动声色的对小米说卖身(处)的事情。她们都是习惯性的令同类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了。

        是的,这个电影里,男人是恶魔,是掩盖公正的人,唯一需要真相的男性似乎还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是这不是这个电影要深刻讨论的。它在讲,帮凶一样的同类,这样才能唤醒自身的思考。

        电影背景最大的灾难,刘会长对于两位女学生的猥亵,没有拍出来。却拍了另一重灾难。
        小文的妈妈与小文的一场吵架戏。小文回到家说起邻居询问母亲的事,小文的妈妈有三句话,是三连句——你是不是真的希望我病、看你那样越来越像你爸、你再用眼睛瞪我!每一句都是在越来越远离女儿,跟着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态,妈妈要撕毁女儿漂亮的裙子,然后将她带到洗手间,剪短了她的头发。

        电影也很少去表现各式各样的“关系”,警察和受害者,律师和受害者,却表现了一场受害者家属之间的谈判。在那场戏里,两位父亲一个唯唯诺诺,一个又充满疑问,那唯一的女性母亲,却非常直白的转述出了刘会长的下作条件,没有感情。
        电影还在“妇科检查”上做了反转,原本是对受害者有利的事,惊天变化成为了最后的毁灭。小文最后坐在检查床上,流下眼泪,那是她渡过苦难又遇到苦难,真切的痛。她对抗过男同学,对抗过自己的母亲,对抗过阳光(带着金鱼在台阶上晒太阳)和夜晚(睡在梦露的脚底),却在颠倒真相黑白面前哭泣。

        所幸,小文和她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渡过了这件事。她们还是好朋友。她们一起听了海的声音,那是自然的力量,又一起去那个大大的“喇叭”玩耍,那是一个无限伸展扩大的空间,而且那也是电影里唯一的暖光所照耀的地方。
        而小米,那个觉得“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小米,把自己推向了痛苦。不是莉莉的打胎,也不是小文母亲的离婚,更不是小文和同学懵懂被害的一夜,在她身上,是重重的痛。她在那个时候才交出证据。这是这个角色的转变,她的觉醒,她和“梦露”的关系变成了要撕掉腿部破坏美的小广告,她轻信他人,通过敲诈获得一万块,过程愚昧,不知不觉走入了黑暗。
        其他人的问题在慢慢的得到解决,这位利害关系的人以为事不关己,以为真相可以讨价还价,却走入了严重的灾区。

        电影的英文名叫“Angels Wear White”,是小米最后的装束。那个隐喻大家都看得明白,但是她在之前的所经历的,她看到莉莉的耳环,听到新闻,还是逃离了这个地方。这个过程,她是否已经了解,女性和女性是什么?

 2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3 ) 冷酷人间的游乐园——《嘉年华》

  我偶然看到过一条关于相亲的微博,是一个男人对自己相亲经历的吐槽,说“为什么现在外表清纯的年轻女孩都结过婚堕过胎呢?我想找个单纯的女孩就那么难么。”我回了一条——如果她不是年纪轻轻又单纯会那么随便就结婚还堕胎吗?

  “单纯”和“结婚堕胎”,看起来是矛盾的,哪怕是中国已经脱离封建社会很久很久,也依旧有人认为女人结过婚就“不值钱”,堕过胎就是“坏女人”。这一切根深蒂固思想,正源于我国祖祖辈辈的对女人的物化,和对性的藐视以及污名化,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在长年累月下形成加诸女人的无形枷锁。

  《嘉年华》通过讲述一宗强奸幼女案发生后的一系列事件,讨论女孩和性的关系,以冷静的视角展现一部分关于“性”的社会现实。

  片中三个年轻女孩,小米,小文,莉莉,她们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家庭背景,却又有着不止一个的共同点——爱美,无知,无所依

  首先是爱美,这里有个无法省略的关键设置,一个庞大的梦露雕像,梦露是个不因时代改变而褪色的性感标志,她代表最纯粹的女性之美。影片开头,崭新的梦露像矗立,小米走过来抚摸雕像,她非常认真的看着雕像的曲线,描摹雕像的红色指甲,神色憧憬,没有任何亵渎之意,她对待雕像的态度不像游客,她会愤愤地撕走黏贴在雕像腿上的小广告,这是一种保护者的姿态,说明梦露的雕像在她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一席之地,之后她偶然得到了小文遗留的发套(我将之看作梦露的另一个化身),也像是得到了不得了的宝藏一样要珍藏着收起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仔细观赏。然后是小文,她戴着金色发套和朋友去唱歌,她有很多条小裙子,在她的母亲要扔掉裙子,要剪掉她的长发的时候,一直沉默着的她终于尖叫大哭。无论是裙子还是长发,这都是象征着她所喜爱的女性之美,象征着她性别意识的生长,是她无法割舍的珍宝。最后是莉莉,她被旅馆的经理训斥“打扮得像个妖精”,她比小米大一些,看起来也许二十出头,只是个旅馆前台,和小米一样挤在员工宿舍,所以她并没有钱,但是她依旧会花钱买新的耳环,给自己涂上指甲油,她是三个女孩之中唯一一个会真正打扮自己,并认为自己的美的人。

  如果说爱美,爱自己的女性之美,是自我性别意识的崛起,那么无知,就是缠绕在这些女孩身上的荆棘,这种无知在不经意间会把她们的人生拖进一个她们绝想不到的泥潭里。和朋友新新一起唱歌过夜,被新新---的“干爹”夺走初夜的小文,她们只是小学生,她们连处女膜都不知道是什么,她们受完伤害选择不回家,不告诉父母,因为她们害怕挨打——这意味着不受辱骂,不受皮肉之苦对她们来说更重要,她们不知道在那一夜之间失去的是什么,她们不明白性是什么,更不知道性会给她们带来什么伤害。张新新为了摆脱责骂将一切都推给了孟小文,而孟小文只会哭。小米作为唯一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目击证人,她同样不知道性意味着什么,而比她大些的莉莉,直接给她说明了性能换钱,特别是处女。莉莉无形中帮了小米一些忙给了她暂时的庇护,也许她真的将自己当作了小米的姐姐,但她将自己物化并把性当作工具的概念,亦是无形之中传给了小米,就像影片最后,小米接客前坐在梳妆镜前打开的盒子,里面有莉莉留给她的化妆品和耳环。

  无所依,是小米未曾对小文与小新施以援手的重要原因,片中的郝律师有一句话:“你认为住的起这样房间的女孩永远都不需要你的帮助。”律师在只知道小米的月工资只有六百的情况说了这一句话,但她还不知道小米是黑户——黑户,就意味着她只能身处社会的最下游,找不到稳定工作,找不到稳定的栖身之所。她才十五岁,三年前从家乡跑出来后已经呆了十五个地方,却依旧不想回到她的家。她的家到底发生过什么?莉莉比她稍微好些,但她同样是一个看不见自己未来的女孩,因为她在对小米说到未来的时候,说“也许你以后也能当个前台”,更早的时候她还说“你是个雏能卖个好价钱”,在她的眼中,前台是个不错的活,处女膜能卖个好价钱是不错的事。她知道她的男友小健是个只认钱的流氓,却仍旧怀着给他生个孩子从此栓住他的美梦。也许别的像她那么大的女孩才刚大学毕业,也许才刚是个社会新鲜人,而她早就已经被社会蹂躏成了一个没有未来的人。小文,她还有家,但她同样不想回家,因为她有一个只会跳舞抽烟的母亲,她的母亲叫她父亲窝囊废。在事情发生之后,小文得不到母亲的一丝关怀,她的母亲打她骂她,说她不三不四,要扔了她的裙子,剪掉她的头发,就像要亲手抹掉她的性征——她借由荡妇羞辱她的女儿以躲避自己身为母亲的职责,和在郝律师询问事发时她在哪的时候,她依旧用嘲讽的语气反问逃避她的职责一样。而小文的父亲,一开始也并不希望女儿留下来跟他一起住,显然的,她的父亲甚至没有合法的地方收留她。身为父亲唯一比母亲好的一点也许只有不会羞辱她,并把她当作受过伤的孩子安抚吧。

  影片中几乎所有成年人眼中的性都是邪恶的,沾上性的未成年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说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的王队长,他用荡妇羞辱受害人来摆脱自己应该伸张的正义,比如说骂自己孩子不三不四的母亲,她用荡妇羞辱来摆脱自己应尽的责任,他们不告诉孩子们性是什么,他们只让孩子感受性的侮辱,他们逼迫受害者承认自己犯了错。只有郝律师一人在找寻正义,只有她告诉孩子,你受到了伤害,别怕。而本应该跟她同一阵线的警察队长,默默地成了加害者。也许她一辈子也做不成有钱有权的大律师,也许她一辈子都要不被人理解,她就像个理想化的灯塔,哪怕她只有豆大的光芒,她却是唯一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

  不健康的家庭即使健全也不一定就会养孩子。小文的同学张新新有一对懦弱的父母,让自己受了性侵的孩子依旧不懂性是什么,敢去和恶魔做交易,一点小小的恩惠以为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路了,其实无非就是懦弱胆怯,如果不是将自己的孩子安在了不光彩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害怕别人的目光?恶魔给的承诺会成真吗?如果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就不会在给小米的钱里装上追踪器,不但要把钱抢回来,还要把人打进医院,如果他还是个人,他就不会借酒装疯,强奸两个小学生了。然而恶魔的诺言即使不成真,小新懦弱父母也依旧会懦弱下去,他们的妥协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保全自己?

  影片中的男性,大多是卑劣而功利的,他们是力量与支配者的代表,哪怕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却依旧足够摧毁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女性。莉莉的男友小健只把她当成一个玩物,可以随便送给更有权利的人玩,他把小米当成赚钱的工具,他自己做嫖客,让女孩做妓;本应是正义化身的警察队长,是个联合法医为权下跪,抹黑受害人的王八蛋;张新新的父亲自己亲手把女儿送去认干爹,所认非人,受害之后还把女儿卖了个好价钱;唯一一个给人心理安慰的男人只有孟小文的父亲,这个被讽刺为窝囊废的男人终于在最后站出来维护了自己的女儿。这样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少见,强奸幼女的刘会长不是孤例,叫女友去卖淫的流氓不是孤例,叫亲女儿认干爹的不是孤例,逃避责任的亲妈不是孤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不把女性当作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有自我的抱负,而当他们的个人意愿不被尊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遭受践踏,那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失格——为什么社会会允许儿童被任意侵害,为什么社会会允许女人被当做工具?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最为辛辣的讽刺桥段,电视机中放着孟小文张新新事件的法律处理结果,受伤的女孩得以取回公道,以权谋私的坏蛋被送入监狱,国家宣传正能量,要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而在电视机前,是正在梳妆打扮,未入成年却即将卖身的小米。也许终于有更有权力的上峰看到了小文小新的不幸,但他看不见小米这种女孩的境遇。幸福的人活在新闻联播里,不幸的人活在社会每个角落里,周而复始。小米最后还是逃出了嫖客的房间,开着她的小摩托驶向未知。她说她喜欢这个城市,因为哪怕是乞丐,夜里也能睡个好觉,可是她还能继续呆在这个城市吗?旅店的老板不会要她这个黑户,而她身后的健哥,会放过她吗?巨大的梦露雕像被移除,被抛弃,抛向一个未知的角落,就像在摩托上的小米,她又会驶向哪里?天大地大,到底有没有属于她的安身之处?

  许多人认为这个结尾过于仓促和突兀,也有人猜测这是为了过审而刻意为之,但我却想到了一本书,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整本书里都充满着为了寻求正义而伴随的悲伤和绝望,书的最后,也是一句话带过,看似是一个好结局,就如《嘉年华》的结局一般,但其实在这结尾后面,仍然是茫然和未知,就像我们每天看到的社会新闻一样,今天是留守儿童被集体性侵,明天是幼儿园虐待在读幼儿,后天又会是什么呢?人有千千万万,世上总有你想象不到的黑暗,有你束手无策的现实。而我想,这部电影诞生的意义,是告诉所有人,永远不要放弃反思,不要放弃抵抗,也许我们仍在黑暗之中,也许现实令我们窒息,但如果我们沉默,我们认输,那么将是全社会的沦陷,是周而复始的不幸,是我们将永远生活在我们自己唾弃的世界里。

---------------------------------------

微博@安提戈涅的咆哮

公众号@佛系独角兽

 4 ) 除了性侵女童,导演还拍出了案件背后的三种尊严霸凌

首先恭喜嘉年华导演文晏刚刚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进电影院看嘉年华之前,我心里有一点抵触情绪,因为害怕看到一个煽情大片。毕竟性侵幼童这种题材,里面有太多的元素可以为煽情所用,比如破碎的童年,哭泣的女童,艰难的维权,社会的冷漠甚至嘲讽等等。只要导演往这个方向稍动动念头,很容易把影片锁在观众的眼泪里。

我不喜欢煽情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很容易堆砌出来的。只要角色惹人怜惜,音乐铿锵顿挫,眼泪很容易就出来了,但是这种眼泪质量很低。如果是挑逗观众肾上腺素的商业片也罢了,可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如果想要准确的传达信息,冷静地引导观众思考,就必须克制地使用情绪。不要让短暂而浓烈的情绪渲染,遮掩了值得细细回味的电影主旨。

对于一个比较有追求的导演来说,克制地使用情感,是对观众更高级的尊重。

幸而嘉年华就是这样一部有分寸感的电影。
对于女童被性侵这件事情本身,她的描绘相当简略,但反而更令人头皮发麻。因为这个场景太日常了,日常到我们可以在无数个同年记忆力找到,仿佛除了走出门,过个马路就能找到,仿佛身边已经发生过千千万万次。

但就在这样的日常中,隐藏着犯罪和黑暗。

而女童性侵这件事发生之后,故事才真正进入了导演的重点。她带领我们,拿着放大镜,去看这件事诞生的土壤,去观察所有人的嘴脸,去反思我们到底欠了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
而这个过程,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为我们带着被害人的视角,清晰地感受到自尊的压抑。而这样的压抑,来自围绕着这个事件的三种尊严霸凌。


第一种霸凌,是成人对儿童的霸凌

片中所有的孩子都是被压制的。不管是受害者小文,新新,还是旁观者小米。
尤其是被强暴的小文,她在电影里有两个全然不同的脸孔。
一个脸孔是天真可爱的少女,她会大笑着和闺蜜自拍,她离家出走的行李居然是一罐金鱼,她跑到一个大喇叭下面去喊自己的名字。
而另一个脸孔是一个孤僻的,不讨人喜欢的怪小孩。她沉默寡言,上学迟到,拒绝与成年人沟通,问她问题她不回答不配合,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但会斜着眼睛看人,处处透着“不听话,不懂事”。

这两种脸孔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
如果当下环境里有成年人用居高临下的傲慢对待她,她就是一个孤僻的怪小孩。比如面对老师的批评,面对不懂得保护和教育,只知道责怪她的母亲,比如面对把她当一个犯人去审问的警察王队长的时候。她看起来非常不顺从,甚至会让成年人觉得她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可是这些成年人从来不会去反思是不是自己“有问题”,他们的居高临下,是对儿童自尊的强烈摧残。
小文所表现出来的“不听话,不懂事,不配合”是一个没有体力,没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儿童,所能表达的最大程度的反抗,对压迫她的成年人的反抗。

而一旦她面对的对象是和她一样的孩子,或者一个尊重她的成年人,她就会带着安全感,恢复一个纯真少女的本色,比如当她独处,当她面对女律师的时候,以及后期和亲生父亲相处期间。

不要以为影片里这种成年人对儿童的尊严霸凌是一个配菜,这是导演最重要的思考,也是儿童被性侵的一个最大的诱因。
当整个社会中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态度,都是把他们当做一个可以去欺负的弱者的时候,就不要惊讶这当中会有最极端的成年人对儿童施以犯罪和暴力。因为成年世界,已经习惯了儿童的意愿和尊严都低成年人一等,他们是可以被欺负而不用负责的对象,只不过是欺负的程度不同罢了。
对儿童犯罪的人当然最可恶,但是每一次我们成年人对儿童尊严的藐视,都在给那个最终伸出毒手的人心中的魔鬼松绑,我们在给他们创造犯罪的语境。




第二种霸凌,是男性对女性的霸凌。

片中的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被男性压制的。
这一点集中反应在性侵事件的旁观者小米和她浓妆艳抹的闺蜜身上。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当从属。


而这一点,又从片中男性对待她们的态度看出来。
小米是从家里逃出来的黑户,她想要一个身份证。围绕着这个身份证,她被片中的“黄毛大哥”小健几度欺负。
刚开始黄毛给她办身份证的条件是“肉偿”。被自尊心很强的小米拒绝后,改成了一万块钱。小米拿出来一万块钱以后,又变成了一万六。到这里我们发现了,黄毛就是在骗她。
而为什么黄毛会骗她骗得这么溜?因为在黄毛的眼里,她是一个好欺负的小姑娘。

而小米的闺蜜莉莉,以为自己在和黄毛大哥小健交往,没想到她被当做一块肉被小健“孝敬”给了他大哥,后来更是因此而去人流,承受了巨大的创伤。

小米和莉莉,都有往“堕落”的方向上滑去。但整个过程里,她们的自尊都是清晰可见的。小米拒绝用“献身”办身份证,莉莉被迫给大哥陪酒时满脸的不快。然而,这样的自尊,也是不断被藐视,被侵犯的。

女性的自尊,在这些男性的眼里,是一种半推半就,或者是一个不难突破的小障碍。
茱莉亚罗伯茨的成名作《风月俏佳人》里有一个经典台词,沦落风尘的站街女茱莉亚罗伯茨对真心对她的李察基尔说讲述她的心路历程:人们对待我像一个低人一等的人,而我渐渐就也开始相信了。
People put you down enough, you start tobelieveit.



第三种霸凌,更加的无处不在,就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

弱者不配有自尊,甚至可以不被当做平等的人,这样的逻辑,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儿童被性侵,妇女被欺辱后,她们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甚至于被害人多次被置于二次伤害中。



犯罪的风言风语是刮向被害者的,施害者在酒局上照样谈笑风生。
工作和住处不保,是针对被害者亲属的,
被当做一个犯人一样审问是针对被害者的,
“用钱可以收买一切”这样的侮辱性赔偿是针对被害者的。

但这个强弱是相对的,我们作为一个强者的时候,对待弱者的态度,就会变成我们作为一个弱者的时候,被强者对待的态度。
所以导演并没有直接带我们去控诉某一个对象,她带我们反思,是我们亲手打造了这个霸凌链。
从儿童到成人,从女性到男性,从下级到上级,我们都有作为强者的时候,我们也都有作为弱者的时候。

女家长在男家长面前是弱者,但她转身就去霸凌了自己的女儿。
黄毛小健在大哥面前是弱者,但他转身就去霸凌了自己的女友莉莉。
男家长在他的上级面前是弱者,但他转身就去霸凌了比他还弱的其他受害人。
酒店男老板在公务人员面前是弱者,但他转身就去霸凌了自己的女员工。

而这个链条的最底端,就是儿童。
所以电影不仅仅是把矛头指向某一个人,它拿起放大镜,观察了土壤,然后告诉我们,参与了霸凌链条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害者。如果强者不能保护弱者,那么最终对于儿童收到的伤害,我们人人都有份。


一个小彩蛋,讲一讲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梦露超大塑像。


片中的两个少女,被性侵的小文和旁观了性侵的小米都对梦露的塑像有一种感情联结。这里面既有憧憬,也一种同命相连。
首先,梦露代表了一个强大的,性感的,张扬的,强烈女性化的形象。这在两个未成年少女心中,有一种灯塔般的意义。因为梦露女性化的一面可以如此坦荡,或许自己将来某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坦坦荡荡,强大的,明艳的女人。而在梦露的身边,她们感受到一种成熟女性对她们的包容和保护。所以她们最无助的时候,会选择出现在梦露身边,好像获得了某种精神力量。

而另一方面,玛丽莲梦露这个形象,与她们同命相连。好莱坞性感女神千千万,而梦露永远是梦露。很大程度因为梦露她不仅仅是身体性感,她全身上下的性感里透着纯真无辜的味道。在正人君子眼里,这种纯真的性感,像圣洁的天使,在登徒子眼里,这种纯真的性感,代表了挑逗与易于施加犯罪。
所以她们好像与梦露是同命相连的。

引申一下,梦露这个捂住白裙的经典形象,来自电影《七年之痒》。《七年之痒》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已婚男人理查德在妻子外出度假期间,楼上搬来了一个性感女郎梦露。理查德用了全篇90%的时间幻想梦露是如何在勾引自己。天太热,梦露想吹一下来自地铁的冷风,但裙角被风吹起来了,也就有了这个经典的造型。
在理查德的心中,梦露一直在挑逗自己,勾引自己,但事实上,这全都是他的幻想,是他自己心里的痒。现实中直到电影结束,梦露对他的所有的互动全都止乎礼。

梦露的这个经典造型,看似是勾引与挑逗,但最初诞生之时,是在反讽男人的自恋与一厢情愿。
她捂住自己飞扬的裙子真不是为了勾引谁,只是天太热了,想吹吹地铁的风而已。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5 ) 奇观与现实的流动重叠

女性文学课上的小作业,以《嘉年华》中的梦露塑像为中心。

一、梦露塑像的镜头与人物心理

具体到影片中,梦露塑像总共出现了七次,其中两次仅作为相对次要的画面背景掠过。故本文将剩下的五次进行单独分析(序号后为塑像出现的时刻)。

1. 01分31秒

影片以海边崭新的梦露雕像开头。小米绕梦露的脚踱步端详,小文则与同学、干爹(即之后的性侵犯者)来梦露脚边拍照。之后,小米逆着太阳光仰视梦露裸露的大腿与被白色内裤包裹的臀部,拍摄照片,表情急切中带着疑惑。

梦露的第一次出现便带有强烈的符号意味。一方面,由于其体积庞大,摄影机并未捕捉其全身的完整形象,而是透过小米的主观视角「仰视」她。另一方面,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对待同一座梦露雕像的态度已经开始营造影片的戏剧冲突并构建女性处境的相对立场:小米对梦露的存在表露出疑惑,而小文则欣然接受作为「景观」的梦露并与之合影。

2. 45分36秒

梦露的第二次出现在小文离家出走时。当时遭性侵后的小文被愤怒的母亲剪去了长发,深夜寻找父亲不得,投宿于梦露脚下。摄影机再次以从下到上的摇镜缓缓扫过梦露的身躯以代表小文仰视的视角——这种态度与之前存在相似却又有细微的差异。小文此时已不再将塑像当做普通的旅游景观,它既承载着她有同学陪伴的美好时光、也勾起她与侵犯者的共处记忆。因而小文一方面将其当做暂时的庇护所,另一方面又抱着心爱的鱼缸流露出不安的情绪。

3. 76分04秒

梦露第三次出现时,小米同在民宿工作的好姐妹莉莉因为并不爱他的男友的诱骗而被陌生老板性侵,小米自己也因为与律师交流泄露信息而被民宿老板开除。梦露的脚跟、脚踝已经被小广告贴满,污迹斑斑。小米尝试着将广告撕下,却无力清除。

这仅仅是公共旅游区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在影片中,被污染的梦露正如被玷污的女性。小米此时心中仅有的同情与愤懑也是被压抑的、空洞的。她自己还在利用拍摄的犯罪证据视频(性侵者进入小文房间)勒索性侵者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假身份证)。她心中有对莉莉、小文的几分同情,却在自己的生存困境面前无法出手相助。

4. 96分48秒

这是梦露唯一一次没有与主角一起出现。在几位工人的拆除工作后,肮脏的塑像被大型起重机吊起——这也是梦露正面的笑容第一次出现于画面之中。镜头从上往下摇动,下坠的运动轨迹暗示着梦露作为女性符号的倒塌。在此之前,小文在公安局特地安排的专家检查中被认定为「无损伤」。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巨大伤害被抹去,而在黑夜被悄然移除的梦露塑恰恰是这一过程的隐喻。

5. 104分22秒

梦露在结尾出现,与开头呼应。被开除后又被夺走钱财的小米投靠莉莉的男朋友,成为了一名雏妓。当她穿着白裙等待职业生涯第一位客人时,性侵案件真相水落石出的消息从广播中传来,她最终选择了出逃。

当她如《四百击》中的少年一般出走时,在高速公路上偶遇了曾经心爱而如今被搬运也将被遗弃的梦露塑像。小米眼中先流露出错愕与惶然,之后转为坚定与决绝。她的身体微微前倾,加速电动车试图追赶被遗弃的梦露。最终的镜头停留在她们的背后,小米的视线依然与梦露的裙摆形成另一空间角度下的仰视关系,而客观上她们处于同一水平线——这似乎潜藏了小米作为勇敢选择的年轻女性拯救任人摆布的女性符号的可能。

从以上五次梦露镜头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梦露与影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对其美丽的歆羡、仰视的依赖,也有对这种形象存在的怀疑,最终演变为另一种尊敬、同情与付诸行动拯救的可能性。


二、梦露塑像与其他女性符号

梦露塑像在《嘉年华》符号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影片海报的主体——这某种程度上已经表明它在影片中的关键作用。影片中也设置了诸多与之相联系的物象符号,最终反映出中国女性的性别境况。

1.

首先是梦露最为标志性的白色连衣裙。影片英文名即为「Angels Wear White」,呼应了梦露的白裙。影片中,小文在被性侵之后遭到母亲的荡妇羞辱,母亲发怒时的第一行动便是撕破小文的裙子。小文流浪海边,看到新婚爱侣们拍摄纪念照时的婚纱同样是白色的。影片结尾,小米身为雏妓接待客人时穿的衣服是白色的裙子,但做出选择逃跑时的穿著同样如此。

2.

其次是梦露玫瑰色的脚趾甲。这是小米与小文都特别注目过的化妆形式。而影片中更多的化妆品出现在成人的世界之中:莉莉在男朋友来民宿时需要小米帮她在夜晚关门,便以口红作为交换;莉莉在镜头前常常涂脂抹粉,而被性侵后则以素颜示人;小文在被母亲剪去长发后,她直接的报复手段便是剔去母亲妆奁中剩余的脂粉;而影片的正面人物郝律师的妆容则较为淡雅,并无过多修饰。

3.

第三是梦露的金色头发。商会会长在性侵之前给小米和朋友买的假发便是金黄色的,而这顶假发在打扫卫生之时被小米收为己有。小米非常珍视这顶美丽的假发,但却一直藏着。之后被莉莉的男朋友拿去玩乐、并作为要挟小米泄露事实真相的筹码。金色假发与指甲油同样是一种装饰物。

4.

第四是梦露甜美的笑容。影片中既有小文在与朋友玩耍时愉悦开怀的笑容、郝律师在与小文、小米交流时关切而睿智的笑容,也有多数女性角色在面对男性角色时献媚的笑容:莉莉在面对年轻警察时巧笑迎合,在面对老板的指责时用笑容乞求轻罚,被男朋友拉着陪陌生男性喝酒时露出尴尬的笑——小米在面对警方调查时同样如此;小文的母亲在配合警方调查时同样陪出笑脸。

5.

第五项则涉及梦露这一形象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便是梦露的被拍摄的状态。无论在现实的历史还是影片虚构的情境之中,梦露都与摄像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梦露塑像这一春光乍泄的动作最初出现在美国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的《七年之痒》中,并以影像的形式逐渐广泛流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符号。

《嘉年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非常多关乎拍摄的人物行为。小米在影片开头便拍摄梦露塑像的臀部,小文也与梦露塑像合影,新婚男女成双成对在海滩边拍照。另一方面,小米在看到性侵者进入小文房间时也果断地拿起了手机拍摄——这段录像是小米换取金钱的筹码,又是最终案件的关键证据。

从以上几种符号的延伸中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诸多与女性相关的物象都与梦露塑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一方面来源于合情合理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共同构成了较为复杂多层次的符号系统。必须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每一项的内涵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具备正反的多重内涵——显然,文晏的态度是审慎而复杂的。在这种多义性中,我们方能认识梦露塑像完整而丰富的内涵。


三、梦露塑像的三重内涵与性别意识表达

导演兼编剧文晏在一次电影映后交流中曾提到梦露塑像的创作动机:

这个形象在过去六十年以来,不止是西方世界、更是世界上最标志性的女性被固化的形象。我在写剧本的时候,看到南方一个小城市盖了一座号称世界上最高的梦露,有8.8米,但过了一个月就被拆掉了,原因是因为那个裙子飞得太高了。

显然,影片中梦露塑像的遭遇在现实社会中确有其事,而文晏将对相关事件的思索融入了《嘉年华》的艺术创作之中,产生了梦露塑像这一极具辨识度的电影符号。根据之前的镜头与符号分析,我们可以将梦露塑像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

1.

首先,从最浅层的角度来看,梦露的形象是一种纯洁与风骚碰撞的美。她的身体、她的表情、她的姿态融合为极具风情的整体,纯洁清新而又奔放自如,羞赧中带着俏皮——似乎没有人能够否认她的美,就像影片中小米、小文以及其他游客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与之合影一般。这种美让人抛开现实而沉浸其中,是未经审视与理性过滤的。

2.

其次,假如我们重新将这种「美」放置于当前的社会性别语境下,它便是一种经男权社会凝视与规训的美感。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眼中,这种美的认同并没有经过太多理性的审视,因而其中更为复杂的建构过程往往被忽略。它让多数男性为之倾倒,因而成为较多女性追求的具有典范性、标准性的美。

梦露金色的鬈髪、纯白的衣裙昭示着一种处女般不受沾染的纯洁,而她看似无意实则经有意设计的被风掀起的裙摆、低至胸口的上衣、丹唇未启的弧度又隐含着一种轻佻而魅惑的性引诱。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大概还是她微微前倾、捂住私处的动作:这个动作既是对自己身体部位的保护,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裸露——继而在观看者的视角下形成欲拒还迎的无限遐想。这种种美感的建构,无不是传统男权社会施加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传统男性既希望女性是纯洁而高尚的,却又希望女性在面对自己时是愿意献身、释放诱惑的——当女性显得过分放荡抑或过分拘谨时,她们都不会符合男性的想象。这种纯洁与淫欲的尺度必须由男性掌握与审视——而梦露似乎是一个可以符合这种欲望标准的平衡点。

在影片中,我们便能看到小文的活泼、莉莉的娇羞、以及小文朋友的天真愚昧。我们无法直接批判这些表象必然是丑陋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便是男权目光期待下的女性形象:永远可以居高临下地摆弄、意淫,更可以随时丢弃。因此,当男权社会意识到梦露塑像可能意味着一种性的逾矩、一种对规训的超脱时,它便必须拆除它。拆除意味着男性权力的行使,意味着压抑女性自主解放的可能。

3.

影片最终,小米眼神坚定地追逐被拆除的梦露塑像。这一行动所暗含的是一种重塑梦露形象女性主体地位的要求:纯洁、放纵或是若即若离的诱惑并非女性的原罪,它应该是一种摆脱男性目光束缚的自主状态。

在影片中,小米一直不算是传统的女性形象。她的面容谈不上娇俏且没有装饰,她的衣着缺乏搭配,她的性格不够温柔——就连在男警察面前的礼貌也显得极为不自然。然而,尽管她是如此的不合男权社会规范,她同样受到了男权的侵犯——又或者说,正因为如此,她才遭受侵犯。她意识到:她不可能在社会对自己所处的性别群体的态度中置身事外。她一边将犯罪证据视频交给律师寄希望于小文的拯救,一边绝望地开始了被迫贩卖身体的人生。而最终前者的希望浸染了后者,不论结果如何,她决意选择自由——并在梦露塑像擦肩而过时决定参与其中,去重塑这种女性群体性的自由。

此时,小米所追逐的梦露已不再是那个被凝视的、被束缚的梦露。正如莉莉的耳环被摘下后又被小米重新戴上,梦露的性意味被无情压抑却依然萌动而具有生命力;在被男性权力毁坏之后,它反而具备了重生的能力——而重生的可能性便掌握在如小米一般勇于自主选择的女性及其同盟者手中。它们的任务便是将梦露的纯洁、奔放包括性内涵真正从男性目光中解放出来。白裙与否、化妆与否、微笑与否,都不能直接决定女性的属性。在这一升华的状态中,女性获得的是真实、自主而丰富的人生选择。


综上所述,《嘉年华》中的梦露塑像在人物心理、符号设置以及最终的主题表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对当下中国女性现状的映射,也潜藏了未来性别平等的光明可能,从而达致了视觉奇观与社会现实的流动性重叠。在影片中,梦露既是被凝视、被毁弃的对象,又暗含了解放的主动性。由于这一核心符号的多义性,影片的女性主义思想也不再单一僵化,而涵盖了多重选择的范围指涉。因而《嘉年华》所内蕴的性别平等要求既有着强烈的反压迫意识,也是流动、可塑、开放的。

 6 ) 克制绝不代表无力

“我喜欢这里,因为暖和。夜里,流浪的人都不至于睡不好。”这台词来自电影《嘉年华》中一个流浪南方的北方少女,初听到之时只是揣测取景地在哪个南方城市,并无太多感触,但看到最近在北京如火如荼的公寓大清理大拆除活动,心中不禁一怔,这个国家似乎对人民还不够好呢,挤住在违章公寓中民众的经济条件可想而知,然而北方冬寒,让最穷苦的人民突然流离失所是件多么粗暴且残忍的事,毕竟北京从来都不温暖。当然最无法忽略的还是最近发生在北京的性侵幼童事件,又是北京,又是电影《嘉年华》,魔幻的互文,唯有一声叹息。

不敢说《嘉年华》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嘉年华》是今年最有社会担当的一部电影,也是近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女性题材电影。

巧合且无比讽刺的是,性侵题材的《嘉年华》上映之时恰恰赶上了北京性侵幼童事件的发酵,现实事件的残忍荒诞与电影作品的酸涩之间突然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互文,这种魔幻的对照不断的提醒我,我们现实的社会系统和价值体系有多么的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参与组成了当代中国人最普遍的“不安全感”。

《嘉年华》是近年来最重磅的一部国产女性题材电影,它简洁克制的讲述了一起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的事件,因为题材敏感,此类题材在国内非常少见,但是《嘉年华》克制的姿态似乎让它躲过了广电的判决。当然克制绝不代表没有力量,虽然是以女性作者温和与善意的方式完成了文本精神的传达,但情绪的克制之下,现实之残酷反而更加触目惊心。

电影中的女性均较为的弱势,离异带着女儿的母亲、被性侵的小学女生、打黑工的未成年流浪少女、被 混混玩弄的打工女青年、独力扭转局面的女律师构成了电影中主要的女性群像,虽然面临着现实的种种困难,但是电影中的女性均具备善良且坚韧的一面。而电影中的男性群像几乎全面崩坏,没有存在感的无能父亲(已经是影片中最正面的男性了)、贪心蛮横的旅馆老板、强奸犯商会会长、受贿的警长、玩弄女性的混混,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大抵都带上了迫害女性的色彩。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是男女平等的,这些崩坏的男性角色从权力和金钱上掌控了这个世界,现实也是如此。男性群像与女性群像处于一种明确的对立关系。

影片故事简洁,人物的塑造均准确到位,在艺术层面也有野心,有许多别出心裁的设置,如影片中巨型 梦露雕像的设置便非常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远远不止于一层,随着剧情的变化及人物的心理成长,梦露的隐含寓意一直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从一开始小米对雕塑女性特征的观察(指甲油、高跟鞋、裙底),到贴满各种标签和小广告的女性大腿,到剥皮断筋拆解梦露雕塑,到运货车上横躺的梦露雕塑,梦露的层层隐喻有层次的覆盖了全片。另两位少女在游乐场巨型喇叭上的嬉闹与呐喊戏也颇为精妙,影片看点实多,《嘉年华》的艺术性也无疑是今年国产电影的翘楚。

艺术性上的不懈探索,贴近地面的温和姿态,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责任与担当。联想到近几日的种种魔幻事件,《嘉年华》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掌声,这是我所期待的中国电影。

 短评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8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1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15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20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2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2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2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34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4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4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5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51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5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59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1小时前
  • 雾淡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