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

完结

主演:海清,涂松岩,潘虹,王华英,李明启,马恩然,田水,赵寰宇,郑毓芝,姜海,唐一帆,滕旋,一岚,张弘铭,马元,张友,马惠,冯嘉怡,王华,刘芳,杨皓宇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剧照

双面胶 剧照 NO.1双面胶 剧照 NO.2双面胶 剧照 NO.3双面胶 剧照 NO.4双面胶 剧照 NO.5双面胶 剧照 NO.6双面胶 剧照 NO.13双面胶 剧照 NO.14双面胶 剧照 NO.15双面胶 剧照 NO.16双面胶 剧照 NO.17双面胶 剧照 NO.18双面胶 剧照 NO.19双面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双面胶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编辑部工作的美丽上海姑娘胡丽娟(海清 饰)不喜欢本地男孩娘娘腔的做派,自作主张找了来自东北农村的小伙子亚平(涂松岩 饰)作男朋友。亚平大学刚刚毕业,在一家游戏公司拿着稀薄的薪水,无权无势的他很不得丽娟母亲(潘虹 饰)的欢心。丽娟鬼马灵精,用计谋迫使母亲同意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婚后二人的生活非常幸福,小日子过得有来道趣。但是,婆婆(李明启 饰)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地域、观念、身份间的差异让丽娟和婆婆的关系逐渐紧张恶化,误解、争吵不断,往日的快乐温馨不复存在……   本片根据女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说改编。天地有情之兄弟神秘村刑事7人第九季雨中花矢在弦上第一季大汉的天空 第一季菜鸟老警第三季野性北欧海峡粤语独家记忆番外之再见爱欧洲攻略 (粤语版)尸房菜爱是欢乐的源泉古战场传奇第七季教师我脑中的橡皮擦2004只道再见圣特鲁佩斯的警察血战阿拉曼开心家族2010魔法师的学徒玩火之风罪孽的代价反正你也逃不掉魅醒时分(国语版)自由之丘2014柳林之间东京战争战后秘史三喜临门月光光心慌慌3警察学院重讲一遍的故事危机:龙潭之战秘密警察独立日编织记忆第三季戏子也疯狂十二夜飞贼白菊花我和她面青青有排惊开心鬼放暑假谍网雄风狮神决战

 长篇影评

 1 ) 双面胶不好当

我是在“赶紧大结局吧”的念头下,看完的《双面胶》。

故事的背景在上海,说的是夫妻双方的婚姻以及背后两个家庭牵涉的生活,一主一辅对比的两个家庭。

主家庭是一对年纪30以里的小两口,女的是上海人,男的是东北人。谈恋爱的时候,女方家坚决反对女儿找了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子,女儿扯谎以怀孕相要挟最终得以成婚,由女方家付房子头款男方负责供房。本来相安无事自从男方父母来儿子家小住以后波澜接二连三,天然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女方母亲借款10万给男方姐夫到单位买断后姐夫单位负责人卷款外套而引发的债务纠纷、因小两口不慎导致的流产事件,以及男的父亲因肺癌晚期要么找最贵的医生治被宰一刀要么钱花光了就不治而最终去世,仇恨就好像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就没办法回头,婆媳的矛盾延续到了第三代的孩子身上,婆媳两人都想尽办法让孩子跟自己亲跟对方不亲,最后以分居收场。

辅家庭是一对年近40的两口子,都是上海人,祖孙三代局促在一套房子里,女的是杂志的编辑,和主家庭的女主角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精明能干;男的是大学教授,除了会搞学问什么都不会,窝窝囊囊。婆媳两代人之间偶尔因为观念不合有些小矛盾,但总算相安无事,风波从男的交女友不慎被诬嫖娼开始,男的先被扣押在派出所要钱去赎人,随后被单位请辞,孩子因为此事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后误伤同学,不得不进行赔偿,一个导火索引发一连串事件,几乎拖垮了这个家庭,后再女的的斡旋和努力下,一切迎刃而解。

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双面胶说的是夹在老婆和妈妈之间的男的,为了讨好两边而不断的网两边贴。有几点感触吧,无则加勉,有则改之,如果还来得及的话。

1.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不如找一个不会打人的。主家庭的小两口样貌、职业、性格看起来都还挺配的,但是一着急就露底,东北的大男子主义,不管他自己的妈对不对都维护,甚至可以因为自己的妈妈去打老婆和老婆的妈妈。因此有总结说到,还是要考虑大环境、大背景,例如南方人找南方人,北方人找北方人。

2.不要以为倒贴人家就会心存感激。就经济条件来看,主家庭的女的是比男的强一点,但是在男的母亲看来,儿子能找到比自己强的女的正说明了儿子的手段。因此,要倒贴就无怨无悔的倒贴吧,千万别指着对方会对你心存感激,那都是他的手段厉害啊。混得比老公好的姊妹们,自己想得开比什么都重要。

3.找一个有担待的难,不如找个事事和稀泥的。“这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个话在主家庭闹矛盾的时候出现了N次。其实有时候如果男的站出来很多问题是能在恶化之前就解决的。主家庭的男的是工程师,看起来蛮有手段的,但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总是躲在老妈后面、姐姐后面,辅家庭的男的在外面虽然不与人争长短些,但是和稀泥的本事却是一流。

4.什么时候都要明算账,尤其是牵涉到两个家庭的钱财的时候。主家庭的矛盾激化,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钱财。男的家里团的太紧,姐姐弟弟父母亲钱全部绞到一起,欠了钱可以因为大家是亲戚还不起就不应该追讨。当然,加上发生在上海的这个背景,最终成为了两个大家庭的矛盾激化点。

5.如果可以,不要跟上一代人一起生活。且不说两代人观念差异大,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入侵。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方法,老一辈都难免觉得自己孩子太苦,看另外一个不顺眼,所以不如眼不见为净。

6.说不通的时候不说,甚至是忍。辅家庭的女的可以说形象几近完美,料理家务、侍奉公婆、照顾孩子……家里家外大包大揽,但是这个也许是上一代人的优秀品质也许是电视剧假设的完美,至少在我,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不管我是20岁还是30、40岁。

总而言之,还是要感谢,因为这部剧又一次感受到了婚姻生活的恐怖,能自由多久算多久吧。

 2 ) 直男癌引发的悲剧

2007年的电视剧,我直到十年后才开始看。李亚平,典型的直男癌代表,自己和怀孕的老婆啪啪啪导致老婆流产,却一直把错怪在丽娟身上;自己的老爹得肺癌,老婆劝她换个医生,他不听硬生生把自己的老爹的病给耽误了;住着自己丈母娘买的房子,打老婆,打自己的丈母娘,这样的男人要他何用?自己的老娘把自己媳妇的母乳倒掉,居然还帮着老娘说话;自己的老娘教孙子讲妈妈坏,李亚平还怨胡丽娟,再一次打了她,每次挨打都是因为李亚平他妈,妈蛋,看的时候我光想把电脑砸掉!
     据说当时这部剧还非常火,看了2010年之前的剧评,大家都在说什么南北文化差异,而我只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直男癌,剧中李亚平的独白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承认自己错了,我不知道这个编剧当时是怎么想的,还是当时整个社会都觉得直男癌是对的。
     虽然胡丽娟的妈妈嘴巴比较毒,但是她说的那个预言都成了现实。找对象不一定非得要门当户对,但是双方父母一定要明事理,讲道理。剧中李亚平的妈典型的就是不论理的典型代表,吃穿住用都是媳妇家的,还一副媳妇家都欠他家似的嘴脸,自己的外甥女当保姆时,挤兑胡丽娟时自己还在厨房偷笑,看剧时分分钟想砍她的脸啊(不好意思,入戏太深,说明李启明老师演的好)。
     还有,对于剧中李亚平打老婆这件事,我极其不认同,我觉得对于打老婆这件事情上,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面对这种情况,女同胞一定不能姑息,现在已经可以申请家暴庇护了,女同胞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反对家暴!

 3 ) 如果家庭暴力属于犯罪行为,“大男子主义者“就会绝迹了

无论是书和电视剧都没有看完。但依旧饶有兴致上来看了各种反应和评价。

两种观念十分唾弃。
1.是觉得妻子应该被修理,甚至觉得打老婆有理的人。持这种观念的人基本可被列为“衣冠禽兽”的行列。同理,赞成“打丈夫”“打公婆”“打丈人”等等,皆为混蛋。一句话,可以争执可以法庭见,但打人就是畜生。

2 拿上海和东北这两个争议性原本就强的地方做背景。批判地域习俗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个属于纯发泄。从之前某些不爽的记忆中找补。
但,东北的大男子主义,说好听了是担当,说不好听就是女人无地位。我以为丈夫对妻子好,有责任心是天经地义。打女人应该直接坐牢。对这地方实在无好感。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或许也适合所有的夫妻。

 4 ) 可以用



  启示:1,经济生活没独立前不能结婚
  2,别听信老婆与老妈之间的两面讨好,会把矛盾越积越深,火越烧越旺。
  3,父母只能住几天,不能常住。
  4,外地与大城市之间有代沟,再加上两代之间的代沟,就深的没边了。不要让你的岳父母,公婆帮你做任何事,虽然他们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一有机会就会对你指手画脚,就算他们不这样,你也丧失了一部分尊严。如对你的亲生父母一样,你不承担起该做的事,就丧失了尊严,自由,别指望得到什么权利,那都是他们施舍给你的。
  5,孩子是属于母亲的,谁也没权利夺走他们之间第一序列的亲密,就算婆婆与父亲也不行。
  6,对于我个人来说《双面胶》值2000万。
  2009-6-19-7:45

 5 ) 文化冲突引发的家庭悲剧

中国的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双面胶》中婆媳的纠纷所反应出的文化冲突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双面胶》中所反应的婆媳矛盾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琐事和情感纠葛引发的明争暗斗,其中引入的文化因素是婆媳关系这个老话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母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理应该听自己,而媳妇是外来的;妻子认为丈夫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希望得到关爱。双方从一开始就有增无减。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在亚平的父亲因病住院后,婆媳之间因为利益之争而彻底决裂,俩人变得水火不融。即使在丽鹃为亚平生下儿子之后,婆媳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小家伙的一句“妈妈坏”将家庭推到悬崖边缘。

除去传统的感情因素以外,本剧中涉及到的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上海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新老两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冲突。恰恰是这些根本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破裂的最后结局。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的家庭模式产生了碰撞,固执和偏见另矛盾日益加深。丽娟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小市民习气的上海女人,斤斤计较,势利又爱慕虚荣,上海小市民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她从一开始就反对女儿嫁给东北男人。“你是个上海女孩儿,街上的老外还不随便你挑,为什么要嫁给你个外地人?”这句话很好的反映出她对外地人的不屑,这也是后面引发两家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丽娟的父亲则是一个标准的好丈夫,对老婆百依百顺,在家煮饭烧菜。这个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让丽娟的母亲对女儿要嫁给一个东北男人感到很不放心。丽娟看中的却是亚平身上的大气和豪爽,“手机放在一边,人家从来就不看一眼,多大气。嫁个上海男人,整天问这问那,烦都烦死了。”然而,丽娟母亲看到的确是东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和粗线条不懂关心人这样的缺点。李亚平第一次上门拜访岳父岳母的场景是让每个男人都心惊胆战的噩梦。

这仅仅是一个序曲,真正的冲突则是在亚平的父母来上海以后才展开的。两家人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塑造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差异巨大,北方人的固执和上海人的偏见使彼此的成见越来越深。最戏剧化的冲突集中体现在饭桌上。亚平的父母按照北方的习惯准备了饭菜,请亲家来吃饭。丽娟的父母出于礼貌,也带了礼品参加。但习惯上的种种差异让大家最后不欢而散。

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产生矛盾的第一个原因。丽娟的母亲由于不习惯东北的口味而对宴席挑三拣四,后来干脆吃起自己带来的香蕉,这样的挑剔让习惯了实在和热情的亚平母亲很不满意。礼节上的差异也是产生矛盾的另一个原因。丽娟父亲本来想买瓶好酒给亲家,但是被丽娟母亲阻止。最后,只拿了一瓶不到20块钱的黄酒,这也让亚平父亲很生气。最后,双方都产生了很大的不满,也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其次,北方的传统观念和南方大都市的现代意识是亚平妈和丽娟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在北方的传统观念里,女性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家务劳动都理所当然的由女性承担,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有很深的根基。而上海这样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里,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南方文化中女性受到照顾较多的情况也可以从丽娟家里的模式反应出来。从小在家中看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的丽娟很难接受亚平妈女人什么都要可着男人来的理论。而在亚平妈的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的支柱,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家庭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男人只需在外赚钱,女人要操持家务。而在丽娟的意识中,家中男女双方都可以工作获取收入,家务也应该分担,而且女性在家中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这也是现在社会两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差异。

亚平妈一下火车就开始收拾屋子做饭等等干一大堆家务活,多年的习惯也对她判断儿媳妇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丽娟每周做一次家务的习惯和婆婆的勤快产生了严重的反差,也让两人之间不断产生摩擦。更让亚平母亲看不惯的是很多家务要亚平来做,丽娟将亚平支使的团团转的情况更让亚平妈心里很不舒服。

这种冲突背后的不仅仅是个人习惯的原因,更深的根源则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反映。剧中可以看出,亚平父亲每天除了在家里吸烟看报纸以外,完全什么都不用做。相对的是丽娟家里她母亲每天只是负责逛街买东西,丽娟的父亲反而在家做饭干家务。同样是女人,一个处于照顾男人的位置上,什么家务都自己干,好东西好可着男人吃;另一个却养尊处优,处处受到男人的呵护。两种文化映射到个人身上,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不幸的是,亚平的母亲和丽娟双方都没能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和化解问题,而是简单的将其归于个人品质的问题。错误的对待问题将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无法化解。

新老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不同也是剧中反应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今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老一代人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月光族”“花明天的钱,透支青春”“懂得享受生活”等等思想与过去“勤俭持家”“注重储蓄”的生活态度产生激烈碰撞。两代人对待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彼此的不理解和冲突。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被老辈人代代相传,并被很多人发扬到抠门的地步。亚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去儿子家的火车上吃烧饼的镜头充分表现出老人对物质的态度。在上海,儿子和媳妇带他们出去逛街时,他们选择吃的也是5块钱一碗的面条。如此节俭的婆婆对儿媳花几百块钱买小小的一瓶化妆品的行为显然无法理解,并简单的将其定义为“败家”。相反的是,丽娟也将婆婆这种极端节俭的行为视为“吝啬”,并对婆婆阻止自己享受物质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

显然,这同样不能简单的归结到道德上来,不能把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归结于个人品质的好坏。老一代人,尤其是老一代农村人之所以普遍具有节俭到抠门的习惯,完全是由于生存压力和外在环境所迫造成的。在社会保障体系极端不完善和信息渠道极其有限的环境下,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有一点积蓄,以备发生天灾人祸的不时之需。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今天,人们经济来源有了多种渠道,而不仅仅需要积蓄的时候,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享受的思想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

可悲的是,剧中人并不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生活在经济发达年代的丽娟不能理解婆婆节俭的习惯背后隐藏的恐惧,而亚平妈也简单的将丽娟的消费行为理解为不知生活艰辛的挥霍。于是,在丽娟眼中,婆婆成了一个令人憎恶的“老吝啬鬼”;在亚平妈眼里,儿媳则是一个只知挥霍的“败家女”。先入为主的偏见让两人站在了天生的对立面上,却要天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双方怎能避免冲突呢?

剧作者的用意是通过这样的一对典型反应出普遍的现象。现实中由于新老两代人的观念不同产生的冲突虽然并不都如剧中激烈,却也普遍存在。而大多数人看待这样的问题时,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将文化的冲突归结于道德的缺失。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悲剧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 这部剧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困扰人们最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位置中思考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如果将种种事情都简单归结于道德判断,结局必定是悲剧性的。所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读某些现象,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面对这些差异时,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遵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宽容。因为,文化的冲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6 ) 《双面胶》:亚平,愚孝的儿子,不合格的双面胶

取名双面胶,我想是因为想说亚平作为儿子和丈夫应该将母亲与媳妇黏在一起,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亚平是一个不合格的双面胶。尽管很多人认为亚平父母和丽娟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觉得如果回顾一下这部戏,就会发现造成的几个重大矛盾最终都是由亚平造成的。
先说说亚平父母和丽娟父母,一个是东北的农村人,一个是上海的小市民,片中对丽娟母亲的描写不多,虽然对亚平有诸多不满,而且还是十分爱财,但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戏里关于亚平父母的描写比较多,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并不是说这老头老太太人不好,而是由于农村的大环境造成的。他们所作的事情如果是在当地,也许是应当应分得,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这种地域文化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产生了。亚平父母认为媳妇就应该是自家人,种情况山东好像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同学娶到的山东媳妇,那就是完全是他家的人了,有什么事情娘家是不管的。而上海人则认为即使是夫妻,双方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着自己的地位,该AA时也要AA。这情况南方恐怕比较常见,不说结果如何,但是至少经济纠纷比较少,不至于说出谁花谁的钱。这样的两家人住在一起,不发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他们住在一起本身就是错误。
至于丽娟,尽管很多人都鄙视她,说她如何如何过分,但是我认为贯穿全戏,丽娟没有做错过什么,她虽然对自己的婆婆不满,但是她为了亚平家尽心尽力,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但是最后十几万没了,母亲疯了,唉,只能说她当初选老公的眼光不好,不符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最后承担了苦果。

最后不得不说到本戏的男主角,所谓的双面胶,亚平了。我对其评价是有一面胶水少的双面胶,甚至是透明胶,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愚孝的儿子,可以说正是他在关键决策时的种种错误,造成了这个家庭的破碎。
尽管从第一集起,丽娟就和婆婆开始冲突,但是矛盾并没有激化,直到三件事情发生后,一是十二万的借款,这十二万借款还造成了亚平家和丽娟家的大打出手。二是亚平父亲的病,三是孩子的问题。
先说这十二万,我觉得这部分编的有点假,因为在东北的乡下,如果一个家庭不富裕,就是亲兄弟姐妹,别说十二万,就是两万也都不会借给的,即使借出去钱,也是要立字据的,利息至少要一分。亚平当时刚毕业也没几年吧,家里一下子就要求拿十二万,这简直就是扯淡。虽然是扯淡,但这钱丽娟是不想接,最后亚平又是出卖色相,又是哀求,才让丽娟从家里拿到了钱。如果说这钱是救急用,比如说后来他老爸治病,或者是家里出了什么家破人亡的事情,这钱倒也借的心安理得,只不过是自己的老公的姐姐的丈夫的工作需要集资,就倾尽全家之力去支援,这只能说亚平太不是东西,丽娟太善良。
再说说这个亚平爸治病,为什么没钱,还不是亚平得瑟的拿出十几万打水漂了。没钱也就算了,你得认清现实啊,非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尽管这话不符合实际,但是情有可原。你得找到一个好地方啊,先不说哪个大头得病就非要往北京上海去跑,就是不差钱,到了北京上海,你得找专家啊,结果找到了一个骗子,榨取了他家为数不多的钱,结果又没起到什么作用,等真到了肿瘤医院,人家说晚了,产生抗药性了,治不了了。你说这事情怪谁,选择错误的治疗地点,错误的治疗方法,错误的医生,结果弄死了自己的父亲,同时还让家人背上了一大笔债。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亚平妈要求丽娟陪护,但是亚平在干什么,你妈不知道心疼媳妇,你不知道心疼么。他只是知道他妈一说什么,就立刻劝丽娟,他自己怎么不想想他怎么就没有为媳妇劝过母亲呢?对于丽娟而言,照顾病人,一个保姆就都搞定了,这种即省钱又省事的方法,亚平妈不明白,亚平怎么可能不明白呢?还有,要是真心疼父亲,就应该他自己陪护,而不是让母亲和媳妇陪护。
再说最后孩子的事情,这我真是彻彻底底的被干败了。现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孩从没出生恨不得就开始胎教了,结果他儿子生出来都不让妈妈碰,而是让来自农村的奶奶看护。诸位请想,这要不是脑袋坏到了和谢亚龙一个程度的事情的份上,他能做得出来么。
他怎么不把孩子送到伊拉克去呢。最后教育出了个知道说妈妈坏的孩子,一方面我得佩服孩子的智力,另一方面真是佩服他家人的教育方法。他这也太不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了。
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破裂的几个主要原因,亚平都要付首要责任,除此以外,我认为隔代人尽量不要住在一起,双方的生活习惯,性格等存在着太多的不同,老人可以忍受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但是对于媳妇或女婿就无法忍耐,这最后容易产生较大的矛盾。
   最最让我鄙视亚平的是他打老婆,还打岳父岳母。欺负女人说明这个人没有能耐,打老人是不孝。
   可以看出来,亚平这个人是一个不为自己家庭负责,不为父母负责,不为孩子负责,只会欺负女人的没能耐,而且还不孝的这么一个人。
   我觉得亚平要想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一是必须得有钱,二是得找到一个符合他家生活习惯的媳妇,最重要的是,不让老人和他们住在一起。

最后我得指出一下,编剧忽视了亚平父母在上海的孤独感,我爷爷和奶奶都没出本市,从乡下来到我家,没有人说话,没有人陪,也不认识路,呆了三天就受不了了。

ps.这时发现亚平几乎没怎么去过岳父母家,不孝的家伙。

 短评

很少看国产剧,但这部很喜欢。可能自己也是南方人,所以对于丽娟的很多东西,都觉得很理所应当。甚至有的时候会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的脾气可能都还不如她好。当然,说一套,可能做的时候又下不了手了。老话:门当户对。当渐渐长大之后,说势利或者现实都好,渐渐都明白,是真理。不要高攀,也别去低就```

4分钟前
  • P
  • 力荐

真是惨,姑娘自己上班挣钱买房子,还得受婆婆的气,原著结尾真是大悲

5分钟前
  • 周扒皮
  • 推荐

嫁一个人还是嫁一个家庭,这是个问题。

7分钟前
  • 秋熙
  • 力荐

丽娟家常常讲着最毒的话,做着最心软的事。而东北那一家把自己放到尘埃里,却行着最缺德最不要脸的事。亚平这个男人让人恶心。丽娟只会对自己妈妈耍狠,跟亚平会吵吵两句,要求些表面功夫,原则是一点没有,该坚持的一样都没坚持。

12分钟前
  • 熊猫胖胖
  • 推荐

李亚平一家人怎么这么不要脸,住着别人的房子还这么颐指气使。男主作为一个男人真是一无是处,整天只知道任着老婆被欺负天天嬉皮笑脸地讨好老婆。全剧最让我高潮的就是丽娟家钱被骗光了打李亚平那段,活生生的现世报。所有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了当初丽娟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的。

13分钟前
  • 艾柯(Echo)
  • 推荐

看得我彻骨的寒冷。

18分钟前
  • 豆友1889636
  • 还行

小时候跟我一起看,看完我妈跟我说以后不准娶上海女人……大了发现想娶都去不了,上海女人才不会稀罕我呢

19分钟前
  • 梵a
  • 推荐

在赞叹《双面胶》反映现实深刻之余,我却觉得该剧有些美中不足。最明显的缺陷是,编剧不应该把女主角定位为上海女孩,让她操着一口上海方言。因为如此一来,无形中让观众误以为上海女人都是娇滴滴的大小姐,刁蛮任性、自私懒惰,以后哪个男人还敢娶上海女子为妻?其实,不止是上海女孩,包括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年轻女子都是像丽娟这样生活的:勤奋地工作、快乐地享受生活、自己挣钱自己花、需要老公疼爱同时也平等对待自己的丈夫、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时代进步了,女人已经不可能再像“亚平他妈”那一代老式女人那样给男人当牛做马、省吃俭用、忍

23分钟前
  • 玫瑰红茶
  • 推荐

孔雀女别嫁凤凰男,两代人别住同屋檐。

24分钟前
  • 新憧🌱
  • 推荐

凤凰男嫁不得……

29分钟前
  • fefe
  • 推荐

其实原来的结尾是好的,非得改成大团圆做咩,哪儿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嚒

3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东北男人不能要 End.

33分钟前
  • isay
  • 推荐

真实的放大了南北差异

34分钟前
  • Sandy
  • 力荐

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丽娟好吓人,上海人好吓人虚荣势利眼。长大再看,丽娟真好,嫁给那样的家庭成了人生悲剧。

37分钟前
  • rachel_only
  • 力荐

十分犀利的指出了凤凰男的问题,也十分犀利的在07年就指出上海房价的投资价值

41分钟前
  • Tizzy
  • 推荐

要是我碰上李亚平 我绝对一菜刀砍死他

44分钟前
  • 捂脸党
  • 还行

我还是来看海清的,好可爱 —— 好吧,这次我是认真的啦。这部戏我是冲着海清看的,但这戏的确不错。起码,看完的你不会去想谁谁谁真坏,谁谁谁真好。你会去想,为什么都是好人,结果却是这样的坏。

46分钟前
  • _
  • 力荐

前几天看到豆瓣有人说起六六的《双面胶》,原著结尾丽娟其实是被丈夫打死了,故事是根据上海真实事件写的,六六的书啊,接地气,现实,从蜗居到双面胶。讲真,比现在的IP剧好看多了。婆媳关系,住的近可以,住一起,不行。毕竟两辈人,观念也好,生活也好,总有摩擦,磨合可以,改变,难。

47分钟前
  • A.mo
  • 推荐

应该在民政局门口循环播放

51分钟前
  • 今生是第一次
  • 推荐

看的心堵。妈宝男不能嫁,不能倒贴,不能为缓和关系要孩子,不能住在一起,不能有经济瓜葛,门当户对很重要。没有人胜利,却都因此加倍的不幸。

54分钟前
  • alan3396815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