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完结

主演:朴施厚,张熙珍,金海淑,张申英,金智勋,宋在熙,河诗恩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9

 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世界平了又怎样?

刚看完《Babel》,心里有些堵。

2006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世界是平的。在《Babel》里,一支来自日本的枪,被一个摩洛哥男孩拿着,打中了一辆大巴车上来旅游的美国人。美国人的家里,墨西哥保姆因为要回家参加儿子的婚礼,将两个美国小孩带到了墨西哥。四个国家,四个家庭,只用一支枪就联在了一起。看起来,世界好象的确已经是平的。但在这平坦的世界上,却有许多墙,心灵的墙,让人类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是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许那支枪就是一个象征,拒绝交流沟通与理解的象征。就象被上帝毁掉的巴别塔。

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文明之间的墙。美国人看起来什么都有,横行世界。但他们却生活在恐惧的世界里。cate 扔掉冰块,怕不卫生;偶然的被袭击就联想到恐怖主义;受伤的人被送到小镇恐惧的目光;美国孩子面对陌生的墨西哥的不安与害怕..... 一个将邻居们都视为疑似罪犯的国家,和谁去交流?而在摩洛哥和墨西哥人眼里,美国人不过是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富人。仰视才见,高攀不起,连基本的平等都没有,谈什么交流?

其次是文明内部的墙。日本父女之间的仇恨与不理解;美国夫妇濒临破裂的婚姻;cate受伤后同车人却扔下他们离去;弟弟与哥哥之间关于偷窥女孩裸体的争吵;日本哑女孩找不到的爱情;摩洛哥警察对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粗鲁与野蛮;两个美国孩子饱受来自自己国家制度的折磨.....这个世界是什么?墙的密林。我们迷失在这密林里,固守在自己的墙里,极度孤独与恐惧,却怎么也走不出去。巴别塔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和上帝无关。

在电影里,枪的来源日本这条线显得有些游离于主线之外。一个日本哑女,父亲终年在外,母亲自杀身亡,哑女和同龄人的交往,受到语言的限制,她強烈渴望被爱不得,用吸食毒品、在舞厅醉生梦死、向男孩暴露阴部、勾引看病的医生、在前来调查案件的警员面前裸体等种种手段与人做极端的交流。最后,在善良的警员的帮助下,她能走出自己的墙吗?

整部电影显现的世界就象一架巨大的飞机。美国是机头,摩洛哥和墨西哥是两翼,日本则是拖在后面的尾巴。美国是自大却恐惧的;日本是压抑而变态的,摩洛哥是贫困而暴虐的;墨西哥是快乐但却被强邻视为罪犯的。这样的飞机无法组合在一起,更无法飞翔。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中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最暗的夜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最亮的光又在哪里?在cate和brad和解的激吻中?在日本父女流泪的拥抱中?那么,摩洛哥牧人的家庭呢?墨西哥保姆被遣返的绝望呢?在明明暗暗之间,世界这架巨大的飞机有翱翔蓝天的一天吗?

我找不到答案。世界平了又怎样?

 2 ) Babel的含义

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这便有了些意思。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3 ) 《巴别塔》让谁失望?

齐向隅

《巴别塔》让谁失望?

 这回,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拖着病体在家里看完了冗长的典礼。并且失望至极地在博客上反省自己对最佳电影的预测。作为全美最著名的影评人,他对《巴别塔》的钟爱与评委会对它的漠视是如此让他无奈,《巴别塔》到底不好在哪里?

阿尔加终于完成了他的三部曲。一般来讲,凡是三部曲,一定是中间那部最好的。但《巴别塔》真的是一部烂片吗?在IMDB网评上,对它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并且都走向了极端,尽管都是缺乏理由的。恶言相向的批评充斥着这样的词语:冗长、复杂、自命不凡。自命不凡?它让谁不舒服了,让谁难受了?

有人批评说,《Babel》是一部“类《Crash》”的电影,没有什么创新的。不仅从结构上是如此,而且都在探讨不同种族的生活状态。其实我觉得两者实在相差太大。《Crash》是面向国内的,而《巴》则将重点放在了国外上。这一内一外的差异非同小可。对内你可以指指点点,而对外,恐怕未必能让评委们好受。

阿梅莉亚带着小孩离境没有受到什么阻挠和障碍,而越境却遇到了严格至极的检查。国境成为一个“出去容易进来难”的口子,管辖着这个国家的人口,以防病从口入。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边境一直是隔离的障碍,他用诗意的画面来表现,而在此处,却是以事件,以紧张的气氛。对于美国来说,墨西哥人一直是让政府很头疼的,他们偷渡猖獗,而且在美国的合法墨西哥居民,他们旺盛的生育力不禁上美国的精英阶层担心,在《为精英主义辩护》中,老保守派威廉亨利早就预言:以后美国最多的人种将不是白人,而是墨西哥人。这种危言耸听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一拍即合——恐慌,可能是带给民众最好的礼物?

美国人恐慌吗?小男孩在墨西哥婚礼狂欢上听到枪响时的惊恐,他看到鸡被杀时的惊愕,他是不是也想到阿富汗的塔利班对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割首示众?美国人是恐慌的,他们在摩洛哥看到当地村民时是如此害怕,生怕将他们生吞活剥,赶紧要逃走。他们更愿意在防弹玻璃后面看外面的风景。这样安全。

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解析了恐惧对政府的作用。只有让民众感觉到恐惧,民众才越需要政府,越听话,政府才能坐得越牢,越稳。所以,民众的恐惧是政府立足的支持。恐惧,无处不在的恐惧,美国人的梦魇,美国人的死穴。冈萨雷斯点到了它,驴象两党是一样的不会高兴。

冈萨雷斯在影片中设置的最大隐喻莫过于在日本的情节。日本就像是有口无言、有言无声、有口难辩的女孩一样,压抑到了极点,欲望得不到释发,只能赤裸裸地发泄。他们的枪只能用来打打摩洛哥的野兽,或者往自己的嘴巴里打进去。嘴巴,这个器官的失效,竟然成了日本最让人难堪的尴尬。这一点,恐怕还没有人理解到。

但,有点东西都是相同的。比如爱情,比如亲情。在摩洛哥、在美国、在墨西哥、在日本,影片中都设置了父母子女的关系,这些东西都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希望。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有那么多的不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民族、种族、意识形态……等等。但是,总有些是相同的,那就是情感。

不是情感让评委失望,是恐慌吗?(诸葛沂)

 4 ) 生活是粗砺的沙

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它长了一张要拿大奖的脸,布拉德.皮特的目光在沙漠的热气中摇摆不定地看过来。《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至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让我们看到最后一粒沙子落下来以后,整座沙丘是如何在随机理论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溃败。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什么是这暗夜?什么是那光亮?4个国家,12个人,用一把来福枪联系了起来。在5天内迎接各自不同的命运:被捕、被杀、被遣返、被截肢,这是最暗的夜。同时,一段婚姻被挽救,一条生命被拯救,一种痛苦得到释放,这是最亮的光。当所有的事件发生完毕之后,影片结束。而一切对应关系全部建立完毕:

爱情:皮特的爱情存活了,日本聋女的爱情依然没有下文,摩洛哥少年的爱情终结于浴室偷窥,墨西哥保姆的爱情正在路上。
家庭:皮特的家庭保住了,日本聋女的家庭和解了,摩洛哥牧羊人的家庭破碎了,墨西哥保姆被迫遣返,她以最奇异的方式和家人团聚。
生活:摩洛哥人继续生活在贫苦和暴虐之下,日本人继续活在无法张扬的压抑和苦闷之中,墨西哥人活得生机勃勃但是面对北方强邻他们只是罪犯和乞丐。美国人什么都有,美国人什么也没有。

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故事,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只有极缓慢地在指尖搓揉沙粒,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它们每一颗的形状。当皮特焦急地等待直升飞机前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衡量那些生命中的重量。当日本聋女赤裸着身体站在阳台上时,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是她让所有观众听到了最震人心脾的呐喊。

《通天塔》很粗糙,观看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摆脱现世,而是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

 5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Crash,just for touch.

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相信。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6 ) 面朝深渊而不至晕眩—写在《巴别塔》边上

沟通

巴别塔是西方文化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表征。它象征着人类的潜能,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可能性,如果人类可以无障碍、无间隔得沟通,把彼此视为一个共同的物种、共同的生命,那么他们原本可以轻松的建造通天塔,进而挑战上帝、取代上帝、成为上帝。正是这种力量令上帝恐惧,因而上帝变乱语音,使人类四分五裂、自相残杀,不能结为一个共同的整体。人类本是群居的动物,但每个个体生命又是一座绝对的孤岛。孤独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甚至永远难以被战胜克服的。有一种说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囚禁在我们的皮肤里,我们无法跃出皮肤的监狱而真正的到达另一个灵魂、另一个生命,交流的不可能来自于强大的上帝的超验的宿命,是一个诅咒、天谴。

影片的日本少女段落,表现了一个聋哑人直接与人交流的困难。但是在故事里,语言的隔膜并不是突出要素,这里的语言被引申为更广义的象征的层面—沟通、交流的困难在于心灵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之上。尤其在美国家庭那段,对于中年婚姻危机的征兆,双方都是试图要挽回的,沟通是危机出现时刻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做起来又是勉为其难的途径。这部影片关于沟通困境之外的另一个联想,也是脆弱的主题变奏就是人类怎样绝望的面对离丧经验,如果死亡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生命事实的话,那么离丧凸显的是生者对死亡遭遇经验的面对。人生至为惨烈的经验就是少年丧父、青年丧妻,晚年丧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维系脆弱家庭的最后纽带。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很少有夫妻丧子丧女后能够维系婚姻的,因为对方是这次痛苦经验活的见证者和提醒者,绝大多数婚姻经历这样的悲剧经验后都解体了。面对死者,每一个生者都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幸存者。问题少女的巨大自责就是母亲为什么会自杀,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聋哑人?这是这个故事潜在触及的层面。赦免了作为幸存者的罪孽。一个最有力量的表述是在全球化时代大的语境之中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全球化

1.全球化这个词语诞生之日,便招致了批评。最有力的批评便是全球化造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情绪造成了国际间的敌视。价值观不同酿成的“文明的冲突”与因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不公带来的矛盾相互缠绕,形成了新的对抗。2.文化的全球化约等于美国化。几乎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按照美国的中产阶级方式来塑造自己。尤其在电影中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的旅行方式、夫妻间的情感状态、准素食主义者讲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细节便可看出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3.这部电影跨越了四个国家、三个大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图景,或者叫全球化图景。全球化时代,流动是其最突出特征,比全球人口流动更有力的是资本流动。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资本无国界。一个重要的移民脉络叫做底层移民,非法移民,影片里,墨西哥女佣阿丽西亚的身份便是一个非法移民者,最后因为一连串事件而招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当然,制定游戏规则的必然是强势的一方,而且从美国警方的态度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丝毫没有被妖魔化。不可否认,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的劳工阶层。政府对这个阶层采取最严苛的防范制度,最严厉的惩治制度,但是事实上,从西欧到美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仰仗着非法劳工的劳动。

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

枪是线索,也是悲剧事件前后因果的偶然触媒。它带出了三段故事结构上的巧妙,也成为三段式故事的一个限定。一把手枪牵动了几个家庭的命运。当偶然一枪不幸的击中一辆满载美国旅客的旅游车,击中了一个美国游客,它引发的是什么?所有的传媒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来大肆报道,甚至被扭曲为:一名美国有课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得出结论后马上上升到政治层面:两国外交的紧张和对峙。另一个讥刺性的表达是当美国政府得知一名本国公民遭到袭击的时候,受伤的美国公民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因为一个美国公民的遭遇马上上升成为一个国家的遭遇,那么一个美国的国家利益马上凌驾于美国国民的个人利益之上。后来,一位乡间的摩洛哥兽医果断决定才救了这位美国公民的性命。而在拯救的危急时刻,美国公民完全置他们的同胞于不顾,置受伤游客生命危在旦夕的事实于不顾。人性的光辉片刻没有闪现,而人性的邪恶却有所呈现。
影片的结尾似乎给出了一个救赎的力量,一个相对于美国家庭重构意义上的完美结局。美国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受伤但最终获救,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因为这场灾难而弥合了。日本资产阶级家庭的父女最终彼此达成和解。而阿西莉亚永远的离开了她赖以为生16年的美国,摩洛哥兄弟在山间做鹰装展翅飞翔,这样的场景永远的不复存在了。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星。”面对我们必须遭遇的生命历程,以及无力改变的现世秩序,我们仍要对生活怀抱希望。这也衬托出通天塔的另一层意义:人类和解,人类沟通的可能和希望。它首先表现在亲情的闪光上,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短评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7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原声不错

12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13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6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2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27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30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35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36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4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5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53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55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5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1小时前
  • 劳永逸
  • 力荐